哲学导论:第二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贝克莱 (George Berkeley):“存在就是被感知”
(《大问题》第157页)
为何选贝克莱? 主要有两个理由:
第一, 他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最极端, 具有典型性.
第二, 他认为他提出的概念框架能够消除唯物论
的 “物质” 概念所造成的思想混乱, 从而展示一
种理解世界, 探索人性、审视生活的最自然的方式
(1) 唯心论的典型形态 主观唯心论 (subjective idealism) 把人的观念局限于 个人的心灵之中. 极端形态: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 (随后将详述)
客观唯心论 (objective idealism) 对“观念”和“心 灵”作了推广使用, 超越了个人内心的局限, 而赋予 某个整体, 乃至整个宇宙. 绝大多数先验唯心论和绝 对唯心论都是其表现形式, 它们主张观念/心灵是具
1
*
参见《哲学导论:综合原典阅读教程》第48—49页:
研究 “世界真实地存在的方式” 的形而上学, 始于对一 系列关于实体以及它如何显现在具体事物(比如人和树)中 的问题的回答。 1. 存在着多少实体?(一元论 vs 多元论)
2. 这些实体是什么?(水, 气, 火, 数, 心灵, 精神, 原子?)
1
* 问题背景:科学革命 科学与宗教 (特别是伽利略事件)
* 立论及其根据: —— 心灵和物质是两种类型的基本实体. —— “我思故我在.” —— 只有对其具有清楚(clear), 分明(distinct) 观念 的东西
才是真实存在的 (认知取向).
.
1
问题背景:牛顿和洛克:“物质” 概念 洛克:“第一性质” 与 “第二性质” 的 区分
立论根据:关于 “存在” 的意义分析 (语言分析) “我主要坚持的, 就是发现存在的性质, 意义和重要 性.” “我们犯错误的深远, 广大和普遍流行的原因是我 们不考虑自己的概念, 我的意思是说, 不就概念本身 考虑它们, 确定、限定、规定它们.” “我仍然主张保留语词, 我只是希望人们在说话之
康德:“上帝”、“自由” 和 “灵魂不朽”
——上帝问题既是本体论问题[上帝是永恒的存在者],也 是宇宙论问题[上帝是宇宙的创作者](参见第九讲)。
——灵魂问题常与宗教问题相关联[特别是在基督教传统 中],柏拉图也用不朽的灵魂概念来解释人类认识永恒真理 的能力。在一个更加世俗的语境中,则有心-身关系的形而 上学问题(参见第四讲)。 ——最后,在我们能够转向关涉人类行动的更加 “实践性 ”的问题(参见第六、七讲) 之前,形而上学的自由问题需要详 细地加以审察(参见第六讲)。
* 终极实在 (ultimate reality) 的基本特征:
独立性、基础性、永恒性 参见《大问题》第138页: “我们已经准备了两种 对‘最真实 的’东西的检验方式。第一种是, 最真实的对象是那 种其余事 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 [独立性, 基础性]。” “第二种是, 最真实的 对象是那种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的对象 [永恒性]。 ”
以下所论即为哲学中不同派别对这三个问题的回
1
三、何为终极实在 (实体)?
(讨论思路: 引言; 唯物论的回答; 唯心论的回答)
引言 哲学中回答这个问题的典型思路有两种: 1. 唯物论: “以物释心” 2. 唯心论: “以心释物”
关于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解释可参见《大问题》第459页。 复习第一讲:语言-思想-实在关系和神-人-物框架。
1
霍布斯的论证思路: a. 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 语句是语词的组合, 组合 须遵循一定规则, 违规实为思想混乱所造成, 如 “四 边形是圆的”, “实体是无形的” (心灵→语言 ) . b. 提问: 如何才能合理地为实体命名? c. 物体刺激感官, 产生知觉, 形成观念, 而语词是观 念的标记, 是知觉的产物 (实在→心灵→语言 ). “实体”是 名词, 只能命名有知觉基础的东西, 故只能作为有形 物体的称谓. 所以实体必为物质, 因为一切有形物体 皆为物质 (具有广延).
唯心论是一种具有认知倾向的哲学立场, 它认为只
有观念 (idea) 才是知识的对象, 观念在本体论和认识
论上都先于心灵之外的事物, 并为这些事物的存在
和认识提供基础. 因此, 我们对于外部世界所能说的
一切都必须以心灵活动为中介, 外部世界只有依赖
观念才能得以理解.
由于对“观念”的理解不同, 所以唯心论有多种
二、关键区分: 实在与现象 如《大问题》第135页所引罗素的通俗说法: “事物好像是什么[现象]与它究竟是什么[实在]的 区分” 为何作出这种区分? 为何要引入 “实在” 概念? 该区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探索人性,审视生 活 (复习第
一讲对“概念框架”的讨论)。正如《大问题》所说,“
„实
在’是一 个评价性术语,它是一种衡量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
—— 这里所谓“最真实的对象”就是哲学中通常所
1
* 基本问题:(1) 究竟什么是终极实在?
(2) 有多少种终极实在? (3) 怎么用 “实在” 来解释 “现象”? “在我们关于哲学家的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考察中 ,你应当清楚某些基本的原则.首先,你要明白这样 一条背后的假设,即最终的实在就是那些不会发生 任何改变的东西.第二条基本假设是,实在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是一个整体.如果你认为存在着不同的最 终单元,它们或是实体(比如笛卡尔),或是不同的世 界(比如柏拉图或康德),那么你就必须说明它们是 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大问题》第166页)
* 贝克莱的论证思路: (a) 批判前人对 “物质” 概念的理解:
(a-1) 洛克的观点:按实体-属性关系, 并受牛顿影响 , 洛克断定大小,形状,重量等是物质实体固有的性质, 是 “第一性质”; 颜色,声音,气味等是 “第一性质” 作用 于人的感官所产生的性质, 故称 “第二性质”。 霍布斯的观点: 只有承认 “物质实体” 存在, 才能理解 “第一性质”, 进而理解 “第二性质”. 因此, 物质实体是 世界的终极实在. (a-2) 贝克莱的反驳 (剥离消除法): 逐一剥除各种性 质, 最终便是一无所有. 因此, 所谓 “物质” 概念实际上 意指各种性质的集合. 贝克莱认为这正是 “物质” 概念 所表达的意思, 而唯物论者所使用的 “物质实体” 概念 则是含混的, 因为它实际上断定非存在存在着.
1
g. 分论 (例示): 作为典型心理现象, 情绪 (emotion) 与战 争-和 平问题密切相关, 所以霍布斯要对此详加阐释. 首先,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 情绪在根本上是由物质 造成的. 其次, 可由其词根 “-motion” (运动) 所透露的信息得到 提示: 情绪是能打动我们的东西. 因为运动的基本要素 是速率和 方向, 所以霍布斯说, 能使我们产生亲近的情绪就 是欲望, 而那些令我们产生躲避的情绪就是厌恶; 好事打
Leabharlann Baidu
1
(b) 重塑 “存在/实体” 概念: 根据剥除法所得结论, 如果 “存在/实体” 有意义, 则必意指一切可感性质的 集合 (对实体-属性区分提出挑战). 结论1:存在 = 可 感性质的集合。
(c) 何谓可感性质?可感性质 = 感觉观念。观念可 分为两类,即感觉观念和影像观念: 前者凭感官所得, 后者借记忆和想象而成; 前者是原型, 后者是摹本. 我们能感知的不是外在于心灵的物质, 而是存在于 心灵中的观念. 结论2:可感性质的集合 = 被感知的 观念。
(d) 观念被什么感知?被心灵/精神感知 (第157页: “观 念预设了心灵”) . 观念是被动的, 精神是能动的, 精神因能运用意志
1
(e) 有两种精神: 人是有限的精神, 上帝是无限的精 神. 人所具有的观念, 一些是凭自己产生的, 一些则 是上帝引起的.
贝克莱举例说: “当一个有限精神 [人] 凝视太阳时, 他在感知或具有上帝引起的观念; 当他晚上想起或 回忆起太阳时, 他具有的是他自己产生的观念. ” (引自
3. 个别事物是如何构成的?(我们如何分辨, 识别个别事物?) 4. 不同事物和不同实体(如果不止一种)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5. 实体是如何形成的?(上帝创造的, 还是一直就在那儿?)
6. 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中吗?空间和时间是实体吗? (如果不是, 那是什么?)
1
*
前四个问题属于本体论,是关于存在本身的研究;后两个 问题属于宇宙论,是关于宇宙起源和结构的研究。宇宙论问 题为哲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所共有。
1. 唯物论: “以物释心”
关于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古代哲学家的观点, 参见《大问题》第138— 142页. 在此只举近代和现代典型观点为例加以展示.
337页)
(1) 霍布斯 (Thomas Hobbes): “一切是运动中的物质.” (参见
为何选霍布斯? 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 他是近代唯物论的主要创 始人, 其观点具有典型性. 第二, 他自己认为他的唯物 论是其审视人类生活、揭示战争根源、探寻和平之 道的思想基础。 立论及其根据: (a) 运动中的物质就是终极实在 (实 体)
物理主义包含语言论题和形而上学论题:
语言论题:表达一切现象的语言(特别是表达心理现象的语言)均可翻译
为物理语言. (“语言转向”的影响) 形而上学论题:一切现象(特别是心理现象)均可解释为物理现象. 或者 说, 只有物理实在才是终极实在. (现代科学的影响)
2. 唯心论: “以心释物”
关于古代唯心论的观点, 可参见《大问题》第156—162页。
1
h. 通常说, 人既有身体又有心灵. 但霍布斯认为, 从
本体 论视角看, 只有物质性的身体才是实体, 而精神 性的心 灵只不过是现象罢了. 总之, 一切心理现象都可以还原为物质微粒的因 果作用. 在比喻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人是机器”!
(2) 唯物论的当代版本: 物理主义
从历史看, 唯物论针对的是唯心论, 而物理主义针对的是心-身二元论.但 在当代哲学中, 许多哲学家把物理主义看成是唯物论的最新形式.
第二讲 实在与现象
[参阅《大问题》: 第四章(“实在的本性”)]
·
一、形而上学概述 二、关键区分:实在与现象 三、何为终极实在? 四、有多少种终极实在? 五、两种解释模式:机械论与目的论
一、形而上学概述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a) 对实在的基本成分及其特征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传统); (b) 对表述实在的基本概念及其框架的研究 (康德传统)。 •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的两个定义: —— 探究“第一因”(the First Cause)的学科; 研究“存 在本身”(Being as Being)的学科。也可以说关于世界终极 实在(ultimate reality)的研究就是形而上学的核心主题。
d. 一切物质都处于运动之中.
e. 结论 I: “实体” 只能用于命名运动中的物质.
1
以下展开 “以物释心” 的论证:
f. 总论:在最基本的层次上, 物质由相互作用的微 粒 (“原 子”) 所构成, 这些物质微粒作用于人的感官, 进而 作用于 人的大脑, 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 因此, 从根本上讲, 物质是原因, 心理状态是 结果; 物质是实在, 心理状态是现象.
《批评的西方哲学史》)
结论4: 被精神感知 = 被人 (有限精神) 或上帝 (无限 精神) 感知 (简称 “被感知”)。
四、有多少种终极实在? 1. 笛卡尔:心-物实体二元论 【讨论】<<大问题>>说: “笛卡尔是一个多元论者, 他 相信实体不止一种. 他经常会被说成是一个二元论者, 即接受两种类型的基本实体—心灵与身体. 但实际上, 笛卡尔认为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实体: 物理意义上的身 体, 心灵和上帝. 上帝创造了另外两种实体.”(第151页) 我认为此说自相矛盾, 因为既然另两种实体由上帝 所创造, 则只有上帝才有是“基本实体”(独立性-基础 性-永恒性). 依此, 笛卡尔就是一元论者. 如第一讲所 说, 上帝创世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观念, 上帝在世 界之外, 世界是他的造物. 即使物质和心灵是上帝创 造的, 它们也可在世界层面具有独立性-基础性-永恒 性, 因而可称为“实体”, 因为可解释为上帝就是按这样 的方式创造它们的. 当问“有多少种终极实在”时,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