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2021年1月8日,网络上发布了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课堂笔记,总字数为3000字左右。

本文笔记着重介绍了11世纪至12世纪中国北方三个国家——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国家形势,三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情况。

1. 辽国辽国的成立时间为907年,是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所建立。

辽国历史上的经济以领土的扩张和农业的发展为特征。

2. 西夏西夏于1038年建立,因为位于西北边疆地带,又叫做“西夏边陲国”。

西夏与中原地区的战争不断,但其文化和商业活动却十分繁荣,这主要是因为西夏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位置,吸引了大量商人前来交易。

同时西夏也保持着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3. 北宋北宋的建立时间为960年,是由赵匡胤所建。

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实行科举制度,设立全国性的学校,让人们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逐步发展出了繁荣的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

4. 三国并立时期11世纪和12世纪的中国北方,辽、西夏和北宋三国统治着各自的疆土。

三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战争、内斗,也有互相勾结以抗御其他国家的各种情况。

这些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后期以来,中国北方历史的走向和演变。

5. 经济方面的交流三国之间的商业交流活动十分频繁。

辽、西夏都位于“丝绸之路”上,商业活动和物资方面的交流十分繁荣。

另外,北宋还有一种神秘的国际贸易活动,叫做“钞引”。

这种贸易模式可以把国家的物资变成金钱,送到遥远的海外。

6. 文化方面的交流11世纪时,中国的文化素养程度已经比较高,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歌和绘画艺术。

各国都在文化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辽国诗歌风格奇特,西夏则是民族风格浓厚,北宋则崇尚古典文化和书法艺术。

7. 政治上的变化三国之间不断发生政治上的变化,大地震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势力。

辽国开始向南方扩张,对北宋形成威胁,通过联络西夏,形成“契丹、夏窃室”,但实际上后来两国结盟,反而成为了共同抗御辽国的力量。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_部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_部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材料一:规定宋要给弊辽:岁“岁币币,”每加年重银了1北0万宋两人民,的绢负20担万匹。 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 丝织品利、:稻双米方、展茶开频叶繁等的,经换济取文辽化的交羊流,、有马利、于骆民驼族等交。融 材料三:(战后几十年内)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 (白头发)利之:人辽,宋不边识境于长戈期。处 于 相 对 和 平 稳 定 的 状 态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
两,絹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岁币)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北宋获得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和议?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契丹族、党项族都去哪儿了?
契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达斡[wò]尔族
党 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 融合
蒙古族
知识拓展
中华民族历史是 由五十六个民族 共同缔造——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战争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耶律阿保机( 872—926)
想一想 契丹族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治国措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契丹货币Fra bibliotek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2.党项族与西夏政权 (1)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








11世纪 前期
有文献记载 党项诸部开 党项族内 党项族内迁 始强盛起来 附于唐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龙八部》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提示: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2.引导深入思考:(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3.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4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4张PPT)
请回答:
①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
②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1005年
寇准
③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
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统一了 中国,与其并存的有契丹在北部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在西北部建立的西 夏政权。历史上这些民族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耶律阿保机和元昊 分别是他们的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导入新知
萧峰是契丹的血统,那么契丹是 什么时候建立的呢?与北宋有怎样 的关系呢?同时期和契丹并立的民 族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 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这 一课。
契丹族与 党项族
找到下图中并立的政权
知识延展
契丹族的起源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 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 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 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 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 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2时30分13秒上午2时30分02:30:1321.9.6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知 识 延 展 — —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
北宋与辽、西夏并存中有战也有和,但和平相处是辽宋、夏宋关系的主 流。其中辽对北宋的大举进攻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 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后来,北宋与辽、西夏等,通过和议维持了较 长时期的和平关系,各民族进行着经济、文化的交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0张PPT)

A.阿骨打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 )之间的盟约
D.南宋与金
3.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4.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 A.寇准 B权之间的交战情景(
A.辽与北宋 B.西夏与北宋 C.辽与西夏 D.金与南宋
上京 东京 (开封)
兴庆
1038年 党项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的扩张
辽太宗时,辽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皇位,将 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不料却 导致了后来宋朝为夺取该地区而 与辽苦战数十年
占领幽云十六州
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 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 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 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 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
有战有和
澶 澶 州 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渊 大 之 兴庆 战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盟 北宋
议一议:怎么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 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 的抗辽、与西夏的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 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
6.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
A.阿骨打
B.元昊
C.辽太宗
D.阿保机
7.“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游人难步草盈尺,不知从何 觅市声。”是刻在上京遗址的一首诗。诗中的辽国是哪一少数民族 建立的(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突厥族 D.女真族 8.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飞翔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 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阿骨打 9.“澶渊之盟”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宋辽之间仍 处于战争状态③宋辽之间展开了经济文化交流④加剧了北宋政府的 财政危机 A.①②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ppt(共31张PPT)使用WPS打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ppt(共31张PPT)使用WPS打开

四 时 畋 猎 是 生
千 里 山 川 无 土
一 卓 穹 庐 数 乘
行 营 到 处 即 为
契 丹 人 的 生 活 :
涯著车家
。,。,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以游牧
为主。隋唐时期,与汉族的经济、
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
方汉人为躲避战乱,带去中原先进
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2.简要复述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 系。
3. 辩证分析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 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 系(难点)
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 的感人故事。当时,杨家名将可谓 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 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哈拉汗
上京
西州回鹘西夏 辽
兴庆
请列表归纳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和都城。
政权名称 建立 时间
建立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开封
西夏 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西夏
契丹

契丹建国 以后,势力不 断向南发展。 辽太宗时,占 领了幽云十六 州。从此,与 中原政权的冲 突加剧。
相关史事
燕云十六州,也叫 “幽云十六州”“幽蓟 十六州”,是五代后唐 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 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 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 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燕指幽州,云指云州。 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 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 力,当上了皇帝,将幽 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 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即位后,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 取防御政策。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还包括了一些历史观点和评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在并立时期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合作探究
1、寇准劝帝亲征,北宋取得了胜利,为什么从宋真宗到大臣 却主张与辽议和? 2、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皇帝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战争 与辽三次对战 高粱河之战(979年) 满城之战 雁门关之战 瓦桥关之战(980年) 歧沟关之战(986年) 辽攻宋(999年) 辽攻宋(1003年) 澶州之战
战争结果 北宋均失败
辽 北宋
二、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劝帝亲征,澶州退敌
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 。辽国乘宋主新 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大掠而还。 1003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宋军又败。1004年九月,20万辽军大举攻 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一些大臣主张迁都,希望用躲避辽国的办法,应付辽国的入侵。宋真宗 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力劝宋 真宗亲征。怯弱的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宋真宗亲临澶州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军射杀,极大地动 摇了契丹军心。
遭遇排挤 罢去相职
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准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王钦若是曾被寇凖斥之为 “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对寇凖恨之入骨。澶渊之盟后,王 钦若对宋真宗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 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 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从此, 宋真宗对寇凖就冷淡起来。1006年,寇准遭诬陷被免去相职。
材料一 辽“以国制治契丹,以 汉制待汉人”,置南、北面官。南 面官设三省、六部、台、院、寺、 监。 材料二 辽圣宗时开始采用科举取 士。西夏中后期开始科举取士。 材料三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 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 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
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 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 刷品。
契丹文字
它们的字形结构与汉字是否相似?想想这说明什么?
交往密切,主要是和汉族交往频繁。
契丹小字
契丹大字
辽、西夏和北宋 三个并立政权的基本情况表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汉族
政权

西夏
北宋
时间 10世纪初 11世纪前期 960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元昊, 兴庆府)
辽(契丹)
(10世纪初,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
府)

战和--澶渊之--------澶渊之-----&封)
板书设计
民族政权并立
宋战夏战争
西夏 辽
澶州战之战
宋夏和和约
北宋
澶渊和之盟
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西夏 金 南宋
宋灭北汉之战 高梁河之战 满城之战 雁门之战 瓦桥关之战
宋真宗
寇准
内容: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 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 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 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 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 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辽(契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和 澶澶 渊渊

之之
盟战
北宋(汉)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板书设计
碰撞中的融合
西夏(党项

1044年
订立和议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辽(契丹
1005年

澶渊之盟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北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贯通,互市不断;②双方和平相处并开展频繁的 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 统一。
消极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 [来源:学科网]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主流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 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宋夏关系:休 战事 定君臣
西夏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一)战 元昊称帝后,屡次攻打北宋,北宋节 节败退,损失惨重。 (二)议和 1. 原因:西夏建国时间短,人力物力 有限,连年战争损失巨大,人民生活 困苦
北宋
狄青,北宋大将,临阵被发,带 铜面具,所向披靡,屡著战功。
2. 宋夏合约 (1)主要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思考: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什么共同之处?
—— 约·诺里斯
北宋的版图远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 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 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1.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3.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探讨这些问题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和平
尽管存在战争,但三方也通过缔结和约、互市等方式进行和平交往,如澶渊之盟 等。
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经济交流
辽、西夏和北宋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性, 三方通过贸易、朝贡等方式进行经济 交流,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
文化融合
在文化方面,三方互相学习、借鉴, 形成了文化上的融合现象,如辽朝的 “番汉分治”政策就体现了对汉族文 化的吸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民族团结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基础,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 盛。
加强制度建设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建设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 久安。
注重经济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支撑,只有注重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 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录
CONTENTS
• 辽朝的兴起 •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 辽、西夏与北宋的灭亡 • 本课的总结与启示
01 辽朝的兴起
CHAPTER
契丹的起源与崛起
契丹族起源
建国背景
契丹族源于东胡鲜卑,是鲜卑宇文部 的一支,早期以游牧和渔猎为主。
CHAPTER
党项的起源与崛起
党项族起源
党项族源于青藏高原的羌族,在 唐朝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党项的崛起
唐朝末期,党项族在今青海、甘 肃一带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重要 的政治力量。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西夏的建立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 帝,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今 宁夏银川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练习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练习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1、北宋与辽一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反思本人是一名七年级历史教师,最近刚刚教授了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经过这次授课,我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主要总结如下: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并批判分析“辽、夏、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本课的教学目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历史意识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课前导学、课堂讲授和课后巩固。

在课前导学方面,我采用了开展课前调研、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方式。

在课堂讲授方面,我采用了PPT、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

在课后巩固方面,我采用了任务型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撰写一篇观后感。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解读、讲授和讨论。

其中,解读和讲授是我主要的教学手段。

在解读和讲授的过程中,我对每个内容都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分析。

同时,我还特别注重了学生的互动参与,采用了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效果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

他们在分析“辽、夏、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方面表现出了很好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性。

同时,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也对历史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历史感到更加感兴趣。

五、改进方案在本节历史课教学中,我尝试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了任务型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讲解时有时候存在回避敏感话题的情况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对敏感话题的讲解,为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历史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六、教学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

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辽、夏、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北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
辽(契丹)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1.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聚焦学习目标
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
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 西夏、北宋双方商业互不往来
(2)边境地区的互市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开发与贸易。
(4)概况:宋太祖在
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澶渊之盟 宋夏议和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贰: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并对两次和 ……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
(2)边境地区的互市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开发与贸易。 这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 关系,促进民族的交融。 弊:宋向辽、西夏交纳的岁币由人民承担,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 民的负担 。
有战有和
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
澶澶
渊州
战是兴短庆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之大 盟战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辽史·百官志》
阿保机雕塑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治国措施:
•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 增强。
契丹人引马图
契 丹 货 币
契 丹 文 字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
2、党项族 支。
国号:夏(史称西夏)
概 建立者: 元昊 况 时间: 11世纪前期
定都: 兴庆(今宁夏银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课件

C.元昊
D.兀术
4.由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作家党益民十年精心
打造之力作《石羊里的西夏》(右图),是第一部全
程演绎西夏历史、解密西夏覆灭的长篇小说。西夏
政权的都城是( A )
A.兴庆
B.汴京
C.会宁
D.临安
5.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 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
2.契丹,一个剽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 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立起政权,
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
权是( C )
A.吐蕃
B.西夏
C.辽
D.金
3.据藏文史料记载:夏尔巴人是历史上西夏政
权的党项羌人的后裔。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 C ) A.耶律德光 B.完颜阿骨打
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辽太宗时,占领 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
的冲突加剧。
2.和战:
宋太祖 北宋与辽保持 友好 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 措施
战争 辽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打退辽军 宋真宗 议和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 岁币
(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 响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 边界贸易兴旺。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 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 ,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根据材料,概括宋夏关系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1)赵匡胤。960年。
(2)根据材料指出“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新论》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 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 每年予西夏‘岁赐’...(庆历和议)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后来,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 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 易兴旺。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国)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

)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 960年
北 宋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西夏 辽
北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契丹建国以后, 势力不断向南发 展。辽太宗时, 占领了幽云十六 州。从此,与中 原政权的冲突加 剧。
相关史事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 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 ,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 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 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 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 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 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 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 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原为鲜卑族的一支,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
北地区,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采取半农半牧生活。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契丹人饮马图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2、契丹的崛起
①隋唐时,游牧的契丹族与汉朝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②唐末,北方汉人带去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9世纪后期,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筑房屋、 城池。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 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 3.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 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攻宋 2.宋夏和约
结果: 签订《澶渊之盟》
宋真宗
寇准
宋军打退了辽军,为什么北宋跟辽要签订盟约呢?
(1)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2)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 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3)人民反对战争; (4)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 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2、西夏的建立
时间: 民族: 人物: 都城: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今宁夏银川)
元昊
3、措施
(1)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2)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创制了西夏文字。
建立时间:1038年
西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契 建立时间: 916年
丹 (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西夏
契丹

学习目标
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兴起,知道建立政权的名 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把握澶渊之盟和宋夏和战的有关史实。 3.知道政权并立这一时代的基本脉络。 重点:辽与北宋的战和。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自主学习(认真看书,思考以下问题,做好标记)
1.契丹族和党项族兴起,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 立者、都城和统治措施。 2.辽与北宋的和、战过程、澶渊之盟。 3.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 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 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
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 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 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
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1)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北宋关系如何?
战争
(2)西夏为什么要与北宋和谈?
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中
(3)宋夏和约的内容是什么?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4)议和的影响是什么?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根据材料,概括宋夏关系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 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 定川寨之战。
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3、辽的建立
时间: 10世纪初 民族: 契丹族 人物: 耶律阿保机 都城: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
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 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 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 谓。 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 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 一带。
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
战?和?

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年 宋太宗 宋真宗
友好和平 战争 战争

辽太宗 辽 辽 辽
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人物: 宋朝皇帝:宋真宗 宰相:寇准 初期战况:辽军大举攻宋,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
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后期战况: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
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 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 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 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 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 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