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e82a7b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a.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2021年1月8日,网络上发布了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课堂笔记,总字数为3000字左右。
本文笔记着重介绍了11世纪至12世纪中国北方三个国家——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国家形势,三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情况。
1. 辽国辽国的成立时间为907年,是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所建立。
辽国历史上的经济以领土的扩张和农业的发展为特征。
2. 西夏西夏于1038年建立,因为位于西北边疆地带,又叫做“西夏边陲国”。
西夏与中原地区的战争不断,但其文化和商业活动却十分繁荣,这主要是因为西夏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位置,吸引了大量商人前来交易。
同时西夏也保持着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3. 北宋北宋的建立时间为960年,是由赵匡胤所建。
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实行科举制度,设立全国性的学校,让人们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逐步发展出了繁荣的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
4. 三国并立时期11世纪和12世纪的中国北方,辽、西夏和北宋三国统治着各自的疆土。
三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战争、内斗,也有互相勾结以抗御其他国家的各种情况。
这些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后期以来,中国北方历史的走向和演变。
5. 经济方面的交流三国之间的商业交流活动十分频繁。
辽、西夏都位于“丝绸之路”上,商业活动和物资方面的交流十分繁荣。
另外,北宋还有一种神秘的国际贸易活动,叫做“钞引”。
这种贸易模式可以把国家的物资变成金钱,送到遥远的海外。
6. 文化方面的交流11世纪时,中国的文化素养程度已经比较高,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歌和绘画艺术。
各国都在文化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辽国诗歌风格奇特,西夏则是民族风格浓厚,北宋则崇尚古典文化和书法艺术。
7. 政治上的变化三国之间不断发生政治上的变化,大地震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势力。
辽国开始向南方扩张,对北宋形成威胁,通过联络西夏,形成“契丹、夏窃室”,但实际上后来两国结盟,反而成为了共同抗御辽国的力量。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_部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_部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https://img.taocdn.com/s3/m/acdbd62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9.png)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
两,絹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岁币)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北宋获得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和议?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契丹族、党项族都去哪儿了?
契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达斡[wò]尔族
党 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 融合
蒙古族
知识拓展
中华民族历史是 由五十六个民族 共同缔造——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战争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耶律阿保机( 872—926)
想一想 契丹族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治国措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契丹货币Fra bibliotek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2.党项族与西夏政权 (1)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
隋
隋
唐
唐
朝
末
初
末
11世纪 前期
有文献记载 党项诸部开 党项族内 党项族内迁 始强盛起来 附于唐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c201f980eb6294dd886cff.png)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龙八部》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提示: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2.引导深入思考:(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3.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4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49fc0e859eef8c75ebfb3f4.png)
①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
②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1005年
寇准
③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
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统一了 中国,与其并存的有契丹在北部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在西北部建立的西 夏政权。历史上这些民族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耶律阿保机和元昊 分别是他们的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导入新知
萧峰是契丹的血统,那么契丹是 什么时候建立的呢?与北宋有怎样 的关系呢?同时期和契丹并立的民 族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 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这 一课。
契丹族与 党项族
找到下图中并立的政权
知识延展
契丹族的起源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 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 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 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 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 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2时30分13秒上午2时30分02:30:1321.9.6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知 识 延 展 — —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
北宋与辽、西夏并存中有战也有和,但和平相处是辽宋、夏宋关系的主 流。其中辽对北宋的大举进攻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 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后来,北宋与辽、西夏等,通过和议维持了较 长时期的和平关系,各民族进行着经济、文化的交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9d6bc2d4d8d15abe234ee4.png)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07eb2f933d4b14e84246824.png)
A.阿骨打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 )之间的盟约
D.南宋与金
3.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4.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 A.寇准 B权之间的交战情景(
A.辽与北宋 B.西夏与北宋 C.辽与西夏 D.金与南宋
上京 东京 (开封)
兴庆
1038年 党项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的扩张
辽太宗时,辽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皇位,将 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不料却 导致了后来宋朝为夺取该地区而 与辽苦战数十年
占领幽云十六州
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 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 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 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 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
有战有和
澶 澶 州 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渊 大 之 兴庆 战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盟 北宋
议一议:怎么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 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 的抗辽、与西夏的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 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
6.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
A.阿骨打
B.元昊
C.辽太宗
D.阿保机
7.“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游人难步草盈尺,不知从何 觅市声。”是刻在上京遗址的一首诗。诗中的辽国是哪一少数民族 建立的(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突厥族 D.女真族 8.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飞翔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 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阿骨打 9.“澶渊之盟”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宋辽之间仍 处于战争状态③宋辽之间展开了经济文化交流④加剧了北宋政府的 财政危机 A.①②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83dfd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2.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ppt(共31张PPT)使用WPS打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ppt(共31张PPT)使用WPS打开](https://img.taocdn.com/s3/m/01759f7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9.png)
四 时 畋 猎 是 生
千 里 山 川 无 土
一 卓 穹 庐 数 乘
行 营 到 处 即 为
契 丹 人 的 生 活 :
涯著车家
。,。,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以游牧
为主。隋唐时期,与汉族的经济、
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
方汉人为躲避战乱,带去中原先进
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2.简要复述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 系。
3. 辩证分析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 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 系(难点)
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 的感人故事。当时,杨家名将可谓 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 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辽
、
哈拉汗
上京
西州回鹘西夏 辽
兴庆
请列表归纳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和都城。
政权名称 建立 时间
建立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开封
西夏 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西夏
契丹
宋
契丹建国 以后,势力不 断向南发展。 辽太宗时,占 领了幽云十六 州。从此,与 中原政权的冲 突加剧。
相关史事
燕云十六州,也叫 “幽云十六州”“幽蓟 十六州”,是五代后唐 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 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 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 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燕指幽州,云指云州。 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 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 力,当上了皇帝,将幽 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 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即位后,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 取防御政策。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37f643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5.png)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还包括了一些历史观点和评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在并立时期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7675665901020207409cff.png)
1、寇准劝帝亲征,北宋取得了胜利,为什么从宋真宗到大臣 却主张与辽议和? 2、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皇帝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战争 与辽三次对战 高粱河之战(979年) 满城之战 雁门关之战 瓦桥关之战(980年) 歧沟关之战(986年) 辽攻宋(999年) 辽攻宋(1003年) 澶州之战
战争结果 北宋均失败
辽 北宋
二、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劝帝亲征,澶州退敌
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 。辽国乘宋主新 立,更加频繁地骚扰边境。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大掠而还。 1003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宋军又败。1004年九月,20万辽军大举攻 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一些大臣主张迁都,希望用躲避辽国的办法,应付辽国的入侵。宋真宗 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力劝宋 真宗亲征。怯弱的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宋真宗亲临澶州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军射杀,极大地动 摇了契丹军心。
遭遇排挤 罢去相职
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准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王钦若是曾被寇凖斥之为 “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对寇凖恨之入骨。澶渊之盟后,王 钦若对宋真宗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 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 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从此, 宋真宗对寇凖就冷淡起来。1006年,寇准遭诬陷被免去相职。
材料一 辽“以国制治契丹,以 汉制待汉人”,置南、北面官。南 面官设三省、六部、台、院、寺、 监。 材料二 辽圣宗时开始采用科举取 士。西夏中后期开始科举取士。 材料三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 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2ef1664b35eefdc9d33347.png)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 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
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 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 刷品。
契丹文字
它们的字形结构与汉字是否相似?想想这说明什么?
交往密切,主要是和汉族交往频繁。
契丹小字
契丹大字
辽、西夏和北宋 三个并立政权的基本情况表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汉族
政权
辽
西夏
北宋
时间 10世纪初 11世纪前期 960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元昊, 兴庆府)
辽(契丹)
(10世纪初,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
府)
和
战和--澶渊之--------澶渊之-----&封)
板书设计
民族政权并立
宋战夏战争
西夏 辽
澶州战之战
宋夏和和约
北宋
澶渊和之盟
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西夏 金 南宋
宋灭北汉之战 高梁河之战 满城之战 雁门之战 瓦桥关之战
宋真宗
寇准
内容: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 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 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 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 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 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辽(契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874c63aef8941ea66e051e.png)
和 澶澶 渊渊
战
之之
盟战
北宋(汉)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板书设计
碰撞中的融合
西夏(党项
)
1044年
订立和议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辽(契丹
1005年
)
澶渊之盟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北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贯通,互市不断;②双方和平相处并开展频繁的 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 统一。
消极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 [来源:学科网]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主流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 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宋夏关系:休 战事 定君臣
西夏
辽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一)战 元昊称帝后,屡次攻打北宋,北宋节 节败退,损失惨重。 (二)议和 1. 原因:西夏建国时间短,人力物力 有限,连年战争损失巨大,人民生活 困苦
北宋
狄青,北宋大将,临阵被发,带 铜面具,所向披靡,屡著战功。
2. 宋夏合约 (1)主要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思考: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什么共同之处?
—— 约·诺里斯
北宋的版图远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 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 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1.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3.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探讨这些问题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https://img.taocdn.com/s3/m/3a87ece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c.png)
尽管存在战争,但三方也通过缔结和约、互市等方式进行和平交往,如澶渊之盟 等。
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经济交流
辽、西夏和北宋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性, 三方通过贸易、朝贡等方式进行经济 交流,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
文化融合
在文化方面,三方互相学习、借鉴, 形成了文化上的融合现象,如辽朝的 “番汉分治”政策就体现了对汉族文 化的吸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民族团结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基础,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 盛。
加强制度建设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建设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 久安。
注重经济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支撑,只有注重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 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录
CONTENTS
• 辽朝的兴起 •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 辽、西夏与北宋的灭亡 • 本课的总结与启示
01 辽朝的兴起
CHAPTER
契丹的起源与崛起
契丹族起源
建国背景
契丹族源于东胡鲜卑,是鲜卑宇文部 的一支,早期以游牧和渔猎为主。
CHAPTER
党项的起源与崛起
党项族起源
党项族源于青藏高原的羌族,在 唐朝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党项的崛起
唐朝末期,党项族在今青海、甘 肃一带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重要 的政治力量。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西夏的建立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 帝,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今 宁夏银川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d525da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5.png)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练习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1、北宋与辽一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7f96f0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d.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反思本人是一名七年级历史教师,最近刚刚教授了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经过这次授课,我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主要总结如下: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并批判分析“辽、夏、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本课的教学目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历史意识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课前导学、课堂讲授和课后巩固。
在课前导学方面,我采用了开展课前调研、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方式。
在课堂讲授方面,我采用了PPT、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
在课后巩固方面,我采用了任务型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撰写一篇观后感。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解读、讲授和讨论。
其中,解读和讲授是我主要的教学手段。
在解读和讲授的过程中,我对每个内容都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分析。
同时,我还特别注重了学生的互动参与,采用了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效果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
他们在分析“辽、夏、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方面表现出了很好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性。
同时,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也对历史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历史感到更加感兴趣。
五、改进方案在本节历史课教学中,我尝试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了任务型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讲解时有时候存在回避敏感话题的情况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对敏感话题的讲解,为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历史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六、教学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
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辽、夏、宋”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2f48dde2bd960591c677b6.png)
北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
辽(契丹)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1.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聚焦学习目标
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
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 西夏、北宋双方商业互不往来
(2)边境地区的互市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开发与贸易。
(4)概况:宋太祖在
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澶渊之盟 宋夏议和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贰: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并对两次和 ……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
(2)边境地区的互市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开发与贸易。 这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 关系,促进民族的交融。 弊:宋向辽、西夏交纳的岁币由人民承担,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 民的负担 。
有战有和
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
澶澶
渊州
战是兴短庆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之大 盟战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辽史·百官志》
阿保机雕塑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治国措施:
•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 增强。
契丹人引马图
契 丹 货 币
契 丹 文 字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
2、党项族 支。
国号:夏(史称西夏)
概 建立者: 元昊 况 时间: 11世纪前期
定都: 兴庆(今宁夏银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717b4908a1284ac9504330.png)
C.元昊
D.兀术
4.由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作家党益民十年精心
打造之力作《石羊里的西夏》(右图),是第一部全
程演绎西夏历史、解密西夏覆灭的长篇小说。西夏
政权的都城是( A )
A.兴庆
B.汴京
C.会宁
D.临安
5.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 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
2.契丹,一个剽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 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立起政权,
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
权是( C )
A.吐蕃
B.西夏
C.辽
D.金
3.据藏文史料记载:夏尔巴人是历史上西夏政
权的党项羌人的后裔。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 C ) A.耶律德光 B.完颜阿骨打
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辽太宗时,占领 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
的冲突加剧。
2.和战:
宋太祖 北宋与辽保持 友好 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 措施
战争 辽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打退辽军 宋真宗 议和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 岁币
(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 响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 边界贸易兴旺。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 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 ,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根据材料,概括宋夏关系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1)赵匡胤。960年。
(2)根据材料指出“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 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 每年予西夏‘岁赐’...(庆历和议)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后来,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 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 易兴旺。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国)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
辽
)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 960年
北 宋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西夏 辽
北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契丹建国以后, 势力不断向南发 展。辽太宗时, 占领了幽云十六 州。从此,与中 原政权的冲突加 剧。
相关史事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 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 ,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 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 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 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 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 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 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 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原为鲜卑族的一支,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
北地区,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采取半农半牧生活。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契丹人饮马图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2、契丹的崛起
①隋唐时,游牧的契丹族与汉朝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②唐末,北方汉人带去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9世纪后期,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筑房屋、 城池。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 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 3.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 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攻宋 2.宋夏和约
结果: 签订《澶渊之盟》
宋真宗
寇准
宋军打退了辽军,为什么北宋跟辽要签订盟约呢?
(1)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2)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 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3)人民反对战争; (4)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 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2、西夏的建立
时间: 民族: 人物: 都城: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今宁夏银川)
元昊
3、措施
(1)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2)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创制了西夏文字。
建立时间:1038年
西
建立者:元昊
夏
都城:兴庆
契 建立时间: 916年
丹 (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西夏
契丹
宋
学习目标
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兴起,知道建立政权的名 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把握澶渊之盟和宋夏和战的有关史实。 3.知道政权并立这一时代的基本脉络。 重点:辽与北宋的战和。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自主学习(认真看书,思考以下问题,做好标记)
1.契丹族和党项族兴起,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 立者、都城和统治措施。 2.辽与北宋的和、战过程、澶渊之盟。 3.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 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 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
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 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 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
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1)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北宋关系如何?
战争
(2)西夏为什么要与北宋和谈?
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中
(3)宋夏和约的内容是什么?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4)议和的影响是什么?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根据材料,概括宋夏关系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 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 定川寨之战。
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3、辽的建立
时间: 10世纪初 民族: 契丹族 人物: 耶律阿保机 都城: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
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 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 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 谓。 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 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 一带。
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
战?和?
宋
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年 宋太宗 宋真宗
友好和平 战争 战争
辽
辽太宗 辽 辽 辽
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人物: 宋朝皇帝:宋真宗 宰相:寇准 初期战况:辽军大举攻宋,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
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后期战况: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
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 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 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 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 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 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