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24491f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3.png)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讲授24学时、实验8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二、课程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的迁移原理,以及生物富集、降解作用和环境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理解污染特征与转化规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从事环境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特征,相关元素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和途径。
了解目前环境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并能够初步分析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提出具体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概念、途径和原理(支撑毕业要求2.1)。
(2)了解环境化学中环境修复的相关技术、原理和前沿进展,能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识别、判断、评价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1)。
2.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三)思政元素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环节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政元素进行落实。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表2 教学内容、要求与达成五、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表3 实验内容、要求与达成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一)考核方式表4 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注:考核内容体现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要求。
(二)总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评价(40%)和结果性评价(60%)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和实验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10%和20%,结果性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2475e0750e2524de4187e32.png)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化学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化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降解规律,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作用的学科,是化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使学生了解大气、水、土壤、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掌握各类污染的分布、迁移转化、形成过程和机制,掌握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培养学生对受污染环境进行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技术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等内容。
培养学生在污染物迁移、转化、归趋,以及受污染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实践思维和逻辑思维,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理论进行受污染环境修复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重点: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主线,全面深入地阐明基本原理、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课堂讲解为主,适当结合学生讨论及科研论文检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授课手段:多媒体课件,讨论等。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 介绍环境化学和环境污染物;2.重、难点提示(1) 环境化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第2章大气环境化学(8学时)1.教学内容(1) 介绍环境化学和环境污染物;(2)了解大气的层结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3)掌握污染物遵循这些规律而发生的迁移过程,特别是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4)了解描述大气污染的数学模式和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98ae4295f0e7cd1842536dc.png)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58课程名称:环境化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Chemistr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与学分:环境科学专业63学时(含实验27学时),3.0学分环境工程专业54学时(含实验18学时),2.5学分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它主要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鉴定和测量化学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土壤- 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的含量, 研究它们在环境中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和归趋的规律。
英文简介:Environmental Chemistry is a bran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t is constructed on in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analytical chemistry、physical chemistry etc. It is mainly use the chemical theoretic. The concentration of chemical pollutant in atmosphere、hydrosphere、soil-geosphere and biosphere,and their chemical form , their law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re studied.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环境化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典型污染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存在特性和迁移转化过程;了解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及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毒性机理与效应等;了解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内容与知识。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0f01b4bed5b9f3f90f1ccf.png)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代码:二、课程类型:必修课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四、学分:3.5 课时:56五、考核方式:考试六、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七、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八、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容、特点和发展动向,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初步了解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
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以及环境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九、说明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程容包括各环境要素介绍、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的转运过程及其生物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等章节。
对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固体废弃物处置、光化学烟雾等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的经典研究结果及最新研究动向进行讨论。
1、使用教材: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高等教育,20052、参考资料:何遂源.《环境化学》.华东理工,2005十、基本教学容第1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环境化学的研究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
【教学重点】环境化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教学难点】主要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主要容】1.1 环境化学1.1.1 环境问题1.1.2 环境化学1.2 环境污染物1.2.1 环境污染物的类别1.2.2 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1.2.3 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第2章大气环境化学【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大气的层结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6582a127fd5360cbb1adb58.png)
甘肃联合大学化工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类各有关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是环境监测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下列内容:由于环境化学是把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用于研究开放性的环境体系,而环境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化学时,不但要有系统、巩固的化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巧,而且还要求广泛地掌握自然科学的其它学科。
了解环境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及一些前沿问题;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 )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
(四)教学时数(五)教学方式1.文字教材:分主教材和参考教材两种,主教材为本课程教学与考核基本依据,一切概念、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以主教材为准。
参考教材主要起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对主教材理解的作用。
2.音像教材:选用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保护生态平衡的录像。
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演示一些教学幻灯片,加深学生理解。
3.开展环境问题调查活动(实践)(一次)。
二、文本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主要简介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42584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2.png)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环境化学教学大纲《环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化学课程时长:32学时面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常见环境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为后续环境科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授课内容:主题1:环境化学基础知识内容1:环境化学概述、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物质的状态与分类、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
主题2:大气环境化学内容2:大气组成与结构、大气污染物的形成机制、光化学烟雾等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主题3:水环境化学内容3:水体组成与分类、水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水体富营养化等水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主题4:土壤环境化学内容4:土壤组成与分类、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土壤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主题5: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内容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等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基础知识。
主题6:环境化学应用案例分析内容6:大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水污染控制案例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案例分析等环境化学应用案例分析。
主题7:环境化学前沿进展与应用内容7:环境化学前沿进展与应用、环境化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等。
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应该由相关专业教育机构或高分子化学教师制定。
以下内容是可能包含的项目:1.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授课人、学时、学分以及开课学期等基本信息。
2.课程目标:明确本课程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高分子化学的基础理论、高分子合成方法、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以及相关的高分子材料制备和应用等。
3.教学内容:具体阐述每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
比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高分子化学学科的概况和特点,讲述高分子的定义、分类以及高分子的结构与组成。
第二章为合成高分子键合键和聚合物溶液,介绍聚合反应的分类、高分子键合键的结构和高分子溶液的流变性能。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da52e5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9.png)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论
环境化学的概念及重要性
环境化学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部分: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1.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
- 大气中的化学物质
- 水体中的化学物质
- 土壤中的化学物质
2. 环境化学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
- 配位反应
3. 环境化学分析方法
- 光谱分析
- 色谱分析
- 电化学分析
第三部分:环境化学实验1. 大气中污染物的测定
- 酸雨的模拟实验
-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2. 水体中污染物的分析
- 水质污染监测实验
- 重金属离子的分析
3. 土壤中有机物检测
- 土壤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 土壤中有机物的提取与测定第四部分:环境化学应用1. 大气污染控制
- 大气净化技术
- 新能源研发
2. 水质保护与治理
- 水处理技术
- 水资源管理
3. 土壤污染修复
- 土壤修复技术
- 土壤资源综合利用
第五部分:教学资源
- 环境化学教学案例
- 环境化学教学视频
- 环境化学实验设计
结语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01015069b89680202d8256f.png)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Chemistr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及土壤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分析污染的来源、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能力。
(三)素质目标— 1 —掌握环境化学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上,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且在环境介质中污染源控制和迁移转化等环境保护领域中,具备责任感。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要求学生了解污染的产生、现状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二)理解理解大气环境、水及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迁移转化原理(三)掌握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及土壤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环境化学主要介绍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环境问题上的作用与地位,研究内容,特点及发展动向。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及其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重点:1.环境污染物类别的划分及环境效应。
2.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
3.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
思考题:1.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你如何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2.结合所学课程及相关资料的查询,提出你对环境化学发展方向的看法。
建议教学方法:图解及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0学时— 2 —第一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2学时大气的温度层结,大气垂直递减率,气块的绝热过程,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8学时大气中自由基的来源,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光化学反应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酸雨、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理及危害。
本章重点:1.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2.大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和碳氢化合物的转化及光化学烟雾污染。
3.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
4.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1918d1be23482fb5da4c48.png)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 Chemistry)课程编号:总学时:32H学分:2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类本科生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讲授、自学考核方式:考查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2)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3)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4)重点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5)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在环境学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授完的基础上开设,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后置课程服务。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 环境和环境问题;2. 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物;3. 环境化学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1. 掌握有关环境的概念;2. 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3. 掌握环境污染的定义、影响因素、化学污染物。
第二章大气圈和大气污染教学内容:1.大气圈的构成;2.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和性质;3.环境空气的质量;4.大气污染;5.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Environment Chemistry)
课程编号:
总学时:32H
学分:2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类本科生
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方式:讲授、自学
考核方式:考查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
(2)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
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
(3)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4)重点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
(5)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在环境学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授完的基础上开设,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
置等后置课程服务。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 环境和环境问题;
2. 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物;
3. 环境化学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有关环境的概念;
2. 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
3. 掌握环境污染的定义、影响因素、化学污染物。
第二章大气圈和大气污染
教学内容:
1.大气圈的构成;
2.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3.环境空气的质量;
4.大气污染;
5.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教学要求:
1.了解大气层的结构,掌握对流层大气的组成;
2.了解气溶胶的概念及其形成、性质、组成、危害及去除;
3.掌握活性氧自由基的性质、生成、消除、与有机物的反应及检测方法;
4.了解空气质量标准与污染指数;
5.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及其危害;
6.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7.掌握大气光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
1.活性氧自由基的性质和在大气中生成和消除及与有机物的反应;
2.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光化学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1. 各地理区域地面大气的化学;
2. 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水中溶解平衡。
第三章水圈和水体污染
教学内容:
1.水体特征和水的循环;
2.天然水体组成和性质;
3.天然水的水质;
4.水体污染;
5.水体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教学要求:
1.了解水体特征、天然水体的构成、化学组成及其存在形态;
2.熟悉CO2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碳酸平衡系统特征,熟悉酸度和碱度的概
念;
3.了解水体污染物的类别和来源,水处理的常用方法;
4.了解水体中无机酸、碱、氰化物等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和治理方法;
5.掌握水体污染物的水力迁移、沉积、吸附、水解和光分解及挥发等迁移转
化途径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6.掌握水体中氧化还原反应意义及类型,掌握电子活度、E和pE的关系,
掌握能斯特方程式及应用,明白E-pH、pE-pH图的意义及其应用;
7.掌握水体中常见的配位体和络合物类型,了解络合平衡的有关计算。
了解
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
了解单核羟基络合物、多核络合物,了解
腐植质的组成、主要成分、化学结构及配合作用;
8.熟悉有关水质指标与标准,有机污染物的水质指标,需氧污染物COD、BOD、
TOD、TOC的含义,水质指数等;
9.了解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重要的水体的污染来源及防治。
教学重点:
1.碳酸平衡系统及相关计算;
2.水体污染物的沉积、吸附、水解和光分解、络合、氧化还原等迁移形式。
教学难点:
1.水解与光分解的相关计算;
2.单核、多核羟基络合平衡的计算;
3.电子活度、E和pE的关系,能斯特方程式及应用,E-pH、pE-pH图的意
义及其应用。
第四章土壤圈和土壤污染
教学内容:
1.土壤的化学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2.土壤胶体结构、土壤的化学组成与性质及土壤中的生物;
3.土壤环境的质量;
4.土壤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及其自净作用和防治方法;
5.农药污染物的来源及其的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6.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以及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教学要求:
1.了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2.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熟悉其净化能力和污染概念;
3.掌握重金属元素及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了解这些污染物对土
壤的污染和防治原则;
4.掌握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挥发及降解等环境行为作用。
教学重点:
1.土壤对农药和重金属的吸附作用。
第五章生物圈和生物污染
教学内容:
1.生物圈与生物系统;
2.生物机体的组成;
3.环境中的微生物;
4.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5.化学污染物在生物圈内的迁移转化;
6.生物污染和生物毒性。
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圈与生物系统、生物机体的构成及微生物;
2.了解污染物的生物摄取、蓄积、浓集与放大,掌握生物积浓集因子的概念;
3.掌握生物氧化还原和硫化物沉淀、生物甲基化与脱烷基化;
4.掌握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反应及其机理;
5.掌握水体的自净作用;
6.了解生物污染与生物毒性的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
1. 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机理及基本降解反应类型。
第六章环境无机污染物化学
教学内容:
1.无机酸、碱和盐类污染物;
2.氧化物类污染物;
3.重金属类污染物;
4.放射性核素。
教学要求:
1.掌握氰化物、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硫化物和氟化物的来源、主要性
质、治理方法和水样分析方法;
2.掌握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来源、性质、防治和分析方法;
3.掌握汞、镉、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来源、水体中的形态、治理方法和水
样分析方法;
4.了解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分布、基本性质及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
1.氰化物、硫化物的治理方法与水样分析方法;
2.二氧化硫的防治与分析方法;
3.汞的治理方法与水样分析方法。
第七章环境有机污染物化学
教学内容:
1.酚类污染物;
2.芳烃类污染物;
3.二口恶口英和二苯并呋喃类污染物;
4.三卤代甲烷类污染物;
5.合成洗涤剂类污染物;
6.油类污染物。
教学要求:
1.掌握酚类、芳烃类、二口恶口英和二苯并呋喃类污染物的来源、基本性质、
防治方法和水样分析方法;
2.了解三卤代甲烷类、洗涤剂类和油类污染物来源、性质、治理与分析方法;
3.如何选择有效的药物设计方法应用于实际研究。
第八章环境化学专题
教学内容:
1. 温室效应和地球暖化;
2. 臭氧层破坏;
3. 酸雨;
4. 光化学烟雾;
5. 水体富营养化;
6. 废弃物及其处理;
7. 环境法治物形态分析。
教学要求:
1. 掌握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酸雨的概念和形成机理、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2. 熟悉臭氧层破坏、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危害、防止方法;
3. 掌握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4. 了解环境形态分析的相关方法。
五、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内容:
1. 碘量法测定污水中SO2的含量;
2. 双硫腙光度法测定废水中汞含量;
3. 废水中酚类物质的测定;
4.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实验要求:
1. 掌握污染中有机、无机污染的分析方法。
六、学时分配
七、教学建议
本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应用现实的环境问题例子,讲述有关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分析方法等。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环境化学; 叶德泳; 何燧源, 金云云, 何方;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2
2. 环境化学; 朱利中,张建英编,杭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