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1水的蒸发-导学案-湘科版(2017)

水的蒸发【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水在通常情况下,会从液态的水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知道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科学探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蒸发的过程和水蒸气的特征进行推想。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计划对蒸发现象的猜想进行验证。
3.科学态度能对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探究的兴趣。
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
【学习重点】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计划对蒸发现象的猜想进行验证,并渗透“控制变量法”。
【学习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并渗透“控制变量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水在通常情况下,会在水的表面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作_____。
2.猜谜语:“有时舒缓流动,有时波涛汹涌,有时是美丽的晶片,有时是脆硬的板块,有时又可化为无形,隐藏于空气之中……”,它是________。
3.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_____的_____。
(二)理解与应用。
【学习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通常情况下,会在水的表面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作蒸发。
并且知道了设计对比实验要注意除了一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均应一样。
通过实验探究得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通风程度、物体的表面积。
【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2.加热使水的蒸发加快。
()3.盐水浸泡过的棉球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
()4.衣服被晒干了是因为水分的蒸发。
()5.水结冰了就不能发生蒸发现象。
()6.水蒸气的温度比开水高。
()7.只有水能蒸发,其他物质不行。
()二、取出珍宝(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A.温度B.通风程度C.物体的表面积2.湿衣物晾晒在()的室内干得比较快;A.通风开窗B.不通风C.没有开窗。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7燕子南飞-导学案-冀人版(2017)

燕子南飞【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什么是迁徙。
2.能说出燕子迁徙的过程及其作用。
科学探究1.能根据燕子南飞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
3.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燕子的生活规律及生活习性。
4.能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和怎样迁徙的结论。
科学态度1.能对燕子南飞的原因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接受和参考他人的调查结果,完善自己的调查结果。
【学习重点】1.能说出什么是迁徙。
2.能说出燕子迁徙的过程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燕子的生活规律及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春天,鸟类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________;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
生物学家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________。
2.每到天气将要变冷的________,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________。
3.有迁徙习性的鸟类被称为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没有迁徙的习性的鸟类被称为留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古人说:“________,儿在巢中盼母归。
”我国人民对于鸟类的爱护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问题银行存折2.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性?3.燕子北迁的时间,繁殖的时间,南迁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4.鸟类为什么会大规模的迁徙?常见的候鸟有哪些?5.候鸟为什么能长途迁徙?6.我们可以举办哪些形式的爱鸟活动?请给出你的建议。
【学习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迁徙是鸟类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一种积极适应的本能,鸟类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食物短缺。
()2.每到天气将要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南方。
第二单元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第3课蚕长大了【教学目标】1.知道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了解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了解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观测与描述蚕的身体变化。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ppt、4龄期或5龄初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蚕的饲养盒等。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小蚕,经过这几星期的饲养,我们的蚕宝宝慢慢地长大了,同学们也通过画图.写日记、用表格记录等多种方式记录着小蚕的生长变化。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吧!(交流中提问: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幼虫又是什么样的?)二、交流蚕的生长变化1.我们的蚕出生很多天了,说说你是怎样照顾它们的?学生交流。
2.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蚕有了哪些变化?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
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3.了解什么叫“蜕皮、眠”。
说说蚕蜕皮的过程。
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
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要蜕四次皮。
4.教师出示蚕各阶段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图中的蚕应是几天左右拍摄的?三、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1.观察蚕的外形。
了解蚕身体的颜色和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
2.观察蚕吃桑叶,了解蚕是怎样吃桑叶的,它的口器特征。
边观察边记录,并画一条蚕。
各组细致观察蚕宝宝的身体,先计划一下怎样观察,比比哪组的发现最多。
将蚕放在展台上,各组汇报交流。
四、研讨1.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变得光滑等。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4蚕变了新模样-导学案-教科版(2017)

蚕变了新模样【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蚕蛹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3.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探究1.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
2.能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3.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
4.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科学态度1.能坚持长期观察,及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2.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3.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与同学交流过程中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学习重点】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描述蚕的身体特征。
【学习难点】蚕蛹与蚕的幼虫的异同比较。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______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
2.蚕蛹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3.______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4.蚕蛹出现的翅的雏形,可以推测下一阶段的蚕可能会长出______。
(二)问题银行存折(二)理解与应用。
的死了吗?为什么?“到死”一词换成什么词语比较科学?2.填写蚕蛹三部分结构名称3.实验探究题:观察蚕的幼虫和蚕蛹身体结构,比较其不同点。
(1)它们的身体形状不同:蚕的幼虫的身体呈_______形,蚕蛹的身体呈______形。
(2)它们腹部都有体节,但数量不同:蚕的幼虫有____个体节,蚕蛹有_____体节。
(3)蚕的幼虫变成蛹后,_____足和_____足消失,出现_____的雏形。
(4)它们的身体长短不同:蚕蛹的身体比幼虫_____。
(5)它们身体的颜色发生改变:由_____色变成_____色。
(6)我们在蚕蛹的身上发现1对_____和_____的原始体。
4.除了蚕还有哪些动物一生中也会经过蛹的阶段?【学习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蚕蛹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3水的沸腾-导学案-湘科版(2017)

把水烧开。
观察,并记录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开始时3分钟6分钟9分钟12分钟15分钟4.烧开水时烧水壶上方冒着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为什么?5.珠穆朗玛峰山顶水的沸点只有73.5℃,尽管水沸腾了,可是温度却只有73.5℃,所以不能把食物煮熟。
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习小结】通过重温烧开水这个生活中不起眼的现象,发现了水沸腾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水沸腾时的现象产生的条件。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瓦特就是从生活中的沸腾现象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从而引起了一代工业革命。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尝试、多与人合作,从中收获成功和快乐。
【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温度计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2.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沸腾。
()3.酒精是易燃液体,实验时,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我们应该用水浇。
()4.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二、取出珍宝(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水面有少量气泡产生。
B.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C.水沸腾时出现大量的“白汽”是水蒸气。
2.水沸腾后,如果关掉火源,那么会出现()A.水会继续沸腾很长一段时间。
B.“白汽”不见了。
C.水中的气泡变少了。
3.关天水沸腾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量的多少影响着水沸腾时的温度。
B.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至水面破裂释放出里面的水蒸气。
C.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会升高。
4.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B.C.。
三下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三下科学第二单元教案引言:科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科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是三年级下学期科学课程的第二个单元,内容涵盖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从而增强他们对植物世界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掌握植物的主要部分:根、茎、叶和花的结构与功能;- 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营养器官繁殖和无性繁殖。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探索精神。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注;-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植物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细致性。
二、教学内容:1. 生长和发育:- 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条件;- 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作用;- 观察实验:通过对种子的发芽过程进行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植物的主要部分及其功能:- 掌握植物的主要部分:根、茎、叶和花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根的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性;- 了解茎的支撑植物、输送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和气呼吸的功能;- 了解花的繁殖和吸引传粉媒介的作用。
3. 植物的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了解种子繁殖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和特点;- 营养器官繁殖:了解植物营养器官繁殖的方法,如根繁殖和茎繁殖;- 无性繁殖:了解植物无性繁殖的方法,如枝条扦插、叶片扦插和分株繁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通过显示图片或盆栽植物,引导学生对植物进行观察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它们需要什么环境和条件?2. 学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30分钟)- 通过课堂讲解和图示,给学生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条件;- 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和记录种子从发芽到生长的变化。
新人教版三年级自然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自然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第二单元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学生能够运用第二单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第二单元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运用第二单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第二单元中一些较为复杂的概念和知识点。
2. 运用第二单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如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
2. 学生预习第二单元的内容,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课堂导入1. 教师通过引入与第二单元相关的问题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材和课件,自主学习第二单元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第二单元的基本知识,并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合作学习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对第二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探究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掌握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2. 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结与反馈1. 教师对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
2. 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第二单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6根 茎 叶-导学案-人教版(2017)

根茎叶【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凤仙花的根、茎、叶的外形特点。
2.了解植物根、茎、叶形态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1.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
2.能够运用数据、语言描述等方法,记录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能相互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能够体会到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知道凤仙花的根、茎、叶的外形特点。
了解植物根、茎、叶形态的多样性。
【学习难点】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能相互交流。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叶一般由_____,_____和_____组成。
三者都具备的叫做_____叶。
2.凤仙花的叶只有_____和_____两部分组成,叫做__________叶。
3._____能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4._____能运输水分和养分。
5.比较凤仙花与松树的根茎叶,说说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学习小结】通过学习知道了凤仙花的根、茎、叶的外形特点;了解了植物根、茎、叶形态的多样性。
【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红薯的叶是心形的。
()2.根的作用是固定植株,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3.凤仙花的叶是披针形,而小麦的叶是长披针形。
()4.凤仙花的叶是完全叶。
()二、取出珍宝(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以下关于的叶的一些形状说法错误的是()。
A.手掌形——蓖麻B.针形——松树C.羽毛形——银杏树2.植物的()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A.根B.茎C.叶3.()有繁殖功能。
A.根B.茎C.叶三、简答题水在植物的体内是怎样运输的?。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在第一单元学习了植物之后本单元安排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知识安排从学生身边最亲密动植物入手同时也是基于学生在上册的学习中,已经对常见动物的基本构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是这单元的起始课,起始课一般要让学生对这单元产生兴趣,愿意探索。
但由于这单元知识的特殊性,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亲自观察蚕宝宝出生这一过程,只能课后在家里,这就需要他们平时观察并记录下来,可是他们的理论知识还跟不上,每一种现象发生他们并不知道就是这种现象,也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记录,所以我这节课的目的不仅让学生对这单元产生兴趣,并且还要对蚕的一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知道这些阶段会出现的特征,这样也方便他们观察、思考与记录。
【学情分析】通过近一年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
部分学生渐已养成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都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也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全面养成,有些学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学习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进行帮助;有的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还不能自觉完成。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
2.学生知道蚕卵里孕育生命,当气温、温度、空气适合的时候,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科学过程:1.学生通过对蚕卵进行细致地观察,能较准确地描述蚕卵的特点。
2.学生通过讨论和阅读养蚕手册,了解一些养蚕的基本知识。
3.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知道可以用测量、文字、画图、日记、拍照等方法来观察、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与观察水是什么,以及它的特性。
2. 掌握水的三个状态及其转化过程。
3. 了解水的重要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本第二单元。
2. 教具:演示水的三个状态的实验器材,如、热水、冷水、冰块等。
3. 图片或视频资源:介绍水的循环过程和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通过提问的方式,探讨学生对水的认识和了解。
感知与剖析(15分钟)1.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水的常见状态和特性。
2. 进行实验展示水的三个状态的转化过程,并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状态转化和温度的关系。
理解与拓展(20分钟)1. 引导学生探究水的循环过程,介绍降水、蒸发、凝结、流动等概念。
2.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水的循环过程,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理解水的循环过程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浇花、饮用等。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回顾水的三个状态及其转化过程,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2. 提问学生水的循环对环境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积极参与和思考。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实验进一步观察和探究水的状态转化和温度的关系。
2. 学生可进行小组讨论,了解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参考资源-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本第二单元- 图片或视频资源:水的循环过程、水的重要性。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6把它们分离-导学案-青岛版(2017)

把它们分离【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混合物,了解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
2.了解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3.能利用滤纸、漏斗、烧杯、玻璃棒、水等将白糖和沙的混合物进行过滤。
【学习重点】知道什么是混合物,混合物有哪些分离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实验探索木屑与铁屑、白糖与沙子是如何分离的。
【学习过程】导入: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比如木屑中混有铁屑、白糖中混有沙子,我们把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你知道的混合物都有哪些?说说你的理由。
知识点一:分离木屑中的铁屑1.观察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区分哪些是木屑,哪些是铁屑?结论:2.我们可以利用_______析出混合物中的铁屑。
_______具有一个神奇的特征就是它能吸引铁质物体。
而且它还可以隔着一段距离吸引铁质物体。
知识点二:分离沙子和白糖1.白糖可以溶解在水中,所以我们可以采用_______的方法将沙子和白糖水进行分离。
2.实验探究(1)工具与材料:水杯、搅拌棒、水、滤纸。
(2)实验操作:①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白糖完全溶解;②利用过滤的方法将白糖和沙子进行分离。
点拨:过滤的操作要点: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知识点三:分离白糖和白糖水1.我们可利用_______的方法将白糖和水进行分离2.实验探究(1)工具与材料:蒸发皿、火柴、三脚架、酒精灯、搅拌棒。
(2)实验步骤:①将糖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②边加热,边搅拌。
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③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3.问题思考(1)为什么要在糖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2)我们是怎样将沙和白糖分离的?水在分离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习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了解混合物常见的分离方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书《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磁铁的性质、磁铁的应用、用电流产生磁场、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磁铁和电机的性质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磁铁和电机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科学思维、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理解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磁铁的性质和应用2.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磁铁和电机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磁铁、电流表、电机、线圈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磁铁和电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和电机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准确性。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 认识并了解物体的四种基本性质:颜色、形状、大小和质量。
2. 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和质量。
3.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观点和感受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彩色图片、各种形状的物体、不同大小的物体、天秤。
2. 教学素材:绘本故事《色彩大探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彩色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和质量。
3. 发散思维:请学生举例描述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和质量,并与同桌分享。
二、引入新知(10分钟)1. 出示绘本故事《色彩大探险》,讲述故事情节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观察物体的颜色。
2.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3. 课堂讨论:学生依次描述故事中不同颜色的物体,并做比较。
三、实践探究(20分钟)1. 给学生发放各种形状的物体,并要求他们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
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相互观察彼此的物体,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对方物体的形状,并交流彼此的观察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常见的物体形状,并进行分类。
四、延伸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不同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讨论物体的大小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2. 学生自由观察教师提供的物体,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大小。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大小不一定代表好坏,需要根据使用场景来判断大小是否合适。
五、实践应用(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天秤,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质量。
2. 学生自由选择物体,分别用天秤称重,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质量。
3. 学生小组讨论:质量大的物体是否一定好?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质量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六、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提问:颜色、形状、大小和质量,哪个性质是最容易观察的?为什么?2. 学生积极回答并提供理由。
【范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多姿多彩的天气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二.活动欣赏天气现象.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我们与天气.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课后反思:2.测量气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科学知识.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等。
一.教学导入:.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三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

犁川教学区三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册备一、教学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全册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
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
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
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9蚕蛹变成了什么-导学案-鄂教版

蚕蛹变成了什么
【学习目标】
1.认识蚕蛾的各方面特点以及比较重认识昆虫的外部特点。
2.能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学习重难点】
1.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2.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我们一同观察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蚕宝宝的生命从卵开始,卵孵化成蚕,蚕又变成蛹,蛹会变化吗?蛹又会变成什么呢?
2.整体观察记录,说说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
4.承担产卵重任的雌蛾还是雄蛾?怎样区别蚕蛾的雌雄?
5.蚕蛾与蚕蛹相比,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身体的哪些部分发育成的?
1/ 2
二、达标检测
1.蚕宝宝的一生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蚕蛹在蚕茧里住上一段时间变成了______。
3.蚕蛾出茧后,紧接着是__________。
4._____(雄蛾/雌蛾)身体比较肥大,运动不灵活,腹部末端有毛丝。
5.谈谈通过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自己有哪些收获?
2/ 2。
新人教版三年级自然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自然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
2. 了解昼夜的原因和产生的规律。
3. 了解四季交替的原因和特点。
4. 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感知昼夜和四季交替的变化。
教学准备1. 教材:新人教版三年级自然科学下册。
2. 视频:关于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昼夜和四季交替的视频。
3. 实物:太阳、地球和月亮的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实物模型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太阳和地球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探究1. 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引导他们回答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2. 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
3. 分组进行小实验,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感受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的时间。
讲解1. 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昼夜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 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规律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的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昼夜时间。
实践1.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线的角度变化对昼夜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昼夜时间是否一样,为什么会有四季交替。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昼夜的原因和四季交替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并了解四季交替的原因。
2. 带领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并讨论月亮和地球的关系。
教学评估1. 随堂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布置小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太阳和地球位置关系的作文。
参考资料1. 新人教版三年级自然科学下册。
2. 天文知识相关视频。
三年级科学(下)教学导学案

1、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2、分组研究。(完成作业三)
3、大组交流。
4、小结: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做衣服;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还有一些建筑……
二次建构
学
习
活
动
设
计
三、总结:
1、谈话:这个单元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总结: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懂得爱护植物,保护大自然,让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四、作业处理:
1、课后继续进行植物的研究。
2、完成实验册。
五、课后拓展:
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课后,我们可以继续探讨植物对人类的更多贡献。
教
学
反
思
三年级科学(下)教学导学案
教学内容
三年级科学(下)第二单元
第4课:植物和我们 共1课时
学习
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2、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3、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4、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重点
难点
1、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2、难点:知道食物对人类的贡献。
教具学具
挂图以及图片,一些食物。
学
习
活
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设
计
一、引入:
1、问:我们平常吃什么?
2、生回答。
3、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
1、出示:一棵完整的植物(西红柿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课题:蚕的生长变化
课题:蚕变了新模样
课题:蛹变成了什么
课题:蚕的生命周期
课题: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生还是胎生。
3、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
(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查阅资料和大组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
)
(2)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时间,并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
为节约时间,流程图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鼓励学生能查找出某种动物的每个生命阶段的形态、行为、食物和生活环境。
)
(4)小组汇报交流。
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不同意见。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把大家认可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
)
4、教师小结: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板书设计: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名称│生命周期(流程图)│」生命周期的时间││鸡│卵。
雏鸡。
成鸡│约14年│
│蝴蝶│卵。
幼虫。
蛹。
成虫│约20年
│蜻蜓│卵。
幼虫。
成虫│约1年
│山羊│小羊。
成羊│约15年
│熊猫│幼仔。
成年熊猫│约20年
│鱼(鱼里鱼)│卵。
幼鱼。
成年鱼│约50年
教学反思:
课题:我们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