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25题研究——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合集下载

2022高考真题汇编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版)

2022高考真题汇编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版)

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2·广东·高考真题)“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答案】D【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

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详解】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9.(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0.(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12.(2017·全国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二、非选择题13.(2019•全国Ⅰ)(改革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4·湖北·高考真题)《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

该时期是()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3.(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以上史料反映的是()A.相地而衰征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摊丁入亩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5.(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中国天文学起步较早,成果丰硕。

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6.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②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7.(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人教大纲版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人教大纲版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1.(2011·四川文综·T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辨认各图中的水利工程并了解其概况。

【精讲精析】选A。

A是灵渠,灵渠的修建达到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连接,随着灵渠的开通,湘江与漓江的水运航道衔接起来,存在于中原和百越之间的天然阻碍被潺潺流水所化解。

南北两地的货物得以互通有无,中原与百越之地的文化、经济得以相互交融。

C是大运河,最南到浙江余杭,不是中国最南端,排除。

B是郑国渠,在关中地区,与中国最南方无关。

D是都江堰,在四川,也不是中国最南方。

2.(2011·上海单科·T7)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起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思路点拨】本题通过“历史教训”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精讲精析】选A。

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于是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

B、C、D,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3.(2011·四川文综·T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准确把握清代史学家赵翼的观点,这一大变局即“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对照备选项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试题研究】高考全国卷25题---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试题研究】高考全国卷25题---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试题研究】高考全国卷25题---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考情统计分析2014---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5题一览表年份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2014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秦律与晋律“私拿养子财物”的规定/2015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汉宣帝重视地方吏治/2016汉代画像砖反映大地主田产生产情形比较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选拔上的优点汉承秦制与西汗成功实现对全国的统治2017西汉中前期朝延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史书编撰从汉代的私家编修到魏晋的官修汉初经济发展2018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西汉初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宋代科举2019汉武帝时的皮币(汉朝中央集权)西汉时期的学术思想洛阳龙门石窟佛教服饰(三教合一)2020《步辇图》绘画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东汉屯田根据上表可知,自2014年以来,第25题重点考查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2017年全国卷一、2020年课标卷一、二考查了唐朝时期。

秦汉史突出考查秦汉王朝开创的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或在后世的变迁;考查传统儒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

命题取向:1.三公九卿制:家国一体特点2.郡县制: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3.郡国并行制:对汉初统治的双重作用4.中外朝制度:中枢机构的演变5.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变革的进步与局限6.汉朝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尤其田庄经济:特点、影响7.魏晋屯田制:影响8.董仲舒新儒学:特点、儒学对汉代社会的影响9.魏晋三教融合:文化认同10.魏晋民族交融:民族认同11.必备知识一.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1)【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乱局面结束后的“大一统”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中外经济交往频繁;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4、对外: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交流频繁5、文化:实行文字狱和独尊儒术,思想专制,服务于政治;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3)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
(4)影响:
①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②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考点深化
【秦汉地方行政体系的演变——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比较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的来源 “世卿世禄”
由皇帝授予、任命
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016·全国Ⅲ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
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
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
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
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017·全国Ⅰ卷·25)
表1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
3、文化(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等) ①佛道兴起,冲击儒学,相互影响 ②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 (思想活跃,魏晋风度,注重个性) ③教育家族化 ④科技与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灌钢法、祖冲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东晋 王羲之顾恺之、石窟艺术)
(二)核心概念
【皇帝制度】
①特征: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 ②影响:皇权的独断性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

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2.九品中正制度
东汉末年,地方大族控制了乡里清议,董卓之乱后,乡里 背景 制度遭到破坏,乡举里选制度无法继续实行。曹丕即位后, 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九品官人法。 在九品中正体制下,中央选择中正官,根据士人家世、官 位高低定等级,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使荐举 内容 之责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 和吏部,选才的标准除前代的经学、德行、乡党清议外, 又增加了家世、才干等内容,较征辟、察举制更为完备。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 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 族势力的影响下,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 评价 用人只重门第,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 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官职的工具,阻碍 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2)汉朝的中央官制 西汉初期,丞相地位有很大提高,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 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相权与皇权的 斗争与消长便成为传统政治体制中的重要问题。二者之间的矛 盾,导致汉武帝以后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中外朝的 形成。中央官僚机构实际上形成两个系统,以大将军、尚书为首 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变成执 行政务的机关。
在郡守,故D项正确。 答案:D
)
二、经济上——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 展,尤其是汉朝,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 外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经济政策进 一步调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 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经济 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二)郡县制与郡国并行制 1.秦朝郡县制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之初,分天下 概况 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 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

高考25题研究——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25题研究——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重视母族 亲属关系
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 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 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儒士 受到重用
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 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地方 势力强大
后,需要众多的贤人担任官僚。
(3)经济问题: 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约束以家为单位的言行。
(三)考点深化
【汉代儒学】 【4.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1)复兴了周礼,提高了儒学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地位,塑造皇帝内圣外王 的形象。 (2)政教合一,形成了重礼重孝风气。 (3)导致“天人感应”理论形式化,形成一套成熟的以“德”为核心,以 天人感应为表现形式的天命理论。
权力运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 的一切事情
权力机构
比较简单
收入来源
来源于他的领地
官吏选拔 由“世卿世禄”制产生
受制于皇帝,服务于皇 权。
相互制约、机关臃肿、 运转不灵
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
由皇帝来任免,察举、科举制
汉代官僚体制的特点
是指西汉开国功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
布衣将相
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 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
(三)考点深化
【汉代儒学与官僚体系】 【2.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 ②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 ③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
(2)发展 ①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 ③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屈民而伸君(法家)。

2015——2019年全国卷选择题第25题研究和2020年高考押题精选

2015——2019年全国卷选择题第25题研究和2020年高考押题精选

【高考冲刺】2015---2019年全国卷选择题第25题研究和2020年高考押题精选一、25题的特征与命题趋势1.时间跨度上主要集中在两汉,部分题目考察南北朝(2019年全国3卷)和唐朝(208年全国1卷,2016年的全国2卷)宋朝(18年全国3卷)。

15-17年此题主要考查汉代历史,18年以后不再局限在汉代历史,这个要稍微注意一下。

2.最近五年政治经济文化考察基本均衡,通常全国三套试卷,政治、经济、文化各有一题,政治多一些,经济和文化相对较少。

对比24题,先秦时期的考查以思想为主,两汉考查以政治为主兼顾其它,这与这两个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有密切关系。

2019年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查的趋势很明显。

3.变化类试题是25题重点,佛教服饰的变化,此题考查审美的变化,宋代宰相出身的变化,考查文化与选官,史书编写的变化,西汉郡国的变化,选官制度的变化,此类试题主要变化前后的对比,2020年的全国卷应该也会有此类试题的涉及。

4.从设问角度来看,对当时的认识是考查的重点,两类设问都可以归为此类,一类是问当时如何,一类是直接以时期结尾的设问。

这类题目在24题出现过两次,25题出现6次。

原因背景类的设问也比较多,说明反映类试题相对较少,2020年三道试题有两道是问原因,从以往的历史试题经验来看,2020年高考试题在25题应该不会以原因类设问了。

5.从知识分布来看,全国一卷2020年的考查重点应该在文化与经济,全国2卷的考查重点应该在政治,全国三卷的重点在思想与经济。

6.内容上可以关注中央机构的变动,民族关系,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影响,农业经济与技术的进步。

二、真题展示2015--2019年全国卷25题汇编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专题练习

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专题练习

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3·河南洛平许济一模)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

此外,他还将赵王迁徙于房陵(湖北境内),将魏的豪富孔氏迁于南阳。

秦始皇的这些做法( )A.根除了国家分裂的潜在力量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意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D.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2.(2023·贵州贵阳摸底)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

”据材料可知,秦朝( )A.注重建立比较详密的法律体系B.创立了全新的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规范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D.形成了多民族一体发展格局3.(2023·四川成都二模)西汉中期,楼船军拥有战船四千余艘,兵士过十万。

他们整修武备,定时训练,参与平定东瓯、闽越、南越之乱,助朝廷将海南岛纳入中央版图并设郡管理。

由此可知,楼船军建设( )A.体现了陆海并重的国防战略B.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D.展现了经略天下的政治抱负4.(2023·四川成都一模)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

这些举措说明( ) 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5.(2023·四川绵阳一模)汉初,王侯拥有较大的置吏权,士人通过举荐、上书、诸侯王征聘等方式起家于封国。

汉武帝以后,封国官吏的选任方式逐渐被朝廷的诏除、举孝廉、征拜代替,起家于封国的官吏只占封国官吏系统的小部分。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__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含答案)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__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含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选择题1.(2023四川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为充实边郡,秦汉还将数以万计的中原军民“戍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其他民族缔结友好关系。

这表明秦汉王朝( )A.注重分权制衡B.加强边疆治理C.推行守内虚外D.怀柔少数民族2.(2023四川成都一模)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

这些举措说明( )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3.东汉士大夫所重之名,以美德高行为主,下表列举了当时的几种主要美德:与这种士风形成的相关制度是( )A.科举制B.宗法制C.察举制D.郡县制4.下表为公元313—450年从北方地区迁到南方地区的人口分布。

据此可知( )A.南方开发具有地域不平衡性B.南方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定居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初步完成D.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5.汉文帝即位后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以柔缓思想治国,同时增强人们的德孝意识,让人们对“德”与“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汉文帝的做法表明( )A.儒家独尊局面形成B.治国理念灵活务实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主张进行社会变革6.(2023四川绵阳三模)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

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

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 )A.宗法观念淡化B.君主集权削弱C.门阀士族衰落D.监察制度周密7.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当时的中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与此同时,荆州地区却“沃野万里,士民殷富”,江东一带“煮海为盐,境内富饶”,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秦汉时期(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秦汉时期(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秦汉时期(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23小题)1.公元前227年秦南郡郡守散发家长式告诫文告。

“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是以圣王作法度,以矫端民心……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邪避(僻)……而使之之于为善殹(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法家学说在秦朝占据统治地位B.文告维护了儒家主张的价值观C.先秦时期出现德治与法治之争D.出现了法家律令儒家化的趋势2.唐代撰写的《唐律疏议》中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寸;制书,杖八十……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

这些涉及文书档案的法律条文体现了唐朝()A.严刑峻法的社会治理方式B.关注社会习俗对法律的影响C.文书制度走向规范和完善D.重视保障国家信息的安全性3.某学生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的笔记摘录如下,笔记内容反映的是()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A.秦统一的条件B.秦统一的方式C.秦统一的过程D.秦统一的意义4.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

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

这折射出()A.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B.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C.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D.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5.秦汉时期,沟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各主要经济区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舟车等运输工具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向完善。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大一统国家治理局面逐渐形成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社会出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D.社会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6.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

这些博士缺乏传世文献记载,今尚知名的只有17人,他们大多是儒生,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训练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word版含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训练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word版含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

由此可知()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B.东方六国受秦暴政的摧残更严重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2.(2021·宜昌模拟)刘邦曾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陆贾著《新语》称“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

这一思想()A.满足了统治者追求长生的愿望B.反映了新政权励精图治的风貌C.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D.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3.汉武帝曾将关中北部的东界由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将关中中部的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三百里,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关中范围。

他还将此区域内的侯国一次性迁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重新安置。

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王国经济实力B.巩固关中控御全国C.逐步废除分封制度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4.郎官是汉代官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下表的相关记述可以推知,郎官制度()A.侧重于选拔军事人才B.发端于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际C.将选官与育才相结合D.专为贵族官宦子弟入仕而设置5.(2021·泉州二模)下表说明汉代选官制度()A.确立完善的分科考试方法B.扩大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C.突出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D.重视官员文化素养的考查6.自汉代起,朝廷就开设了专门为皇帝讲解经书、史书的课程“经筵”;到了宋朝经筵则完全制度化,时人曾评价:“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A.皇帝权威始终受制于儒家思想B.宰相权力日益成为皇权的桎梏C.官僚集团对皇权形成制约机制D.皇帝的地位呈现逐渐降低趋势7.下表为公元2—146年登记的户口(依据《汉书》与《后汉书》整理)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B.户口统计详尽准确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D.税收只以户为单位8.下表是西汉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1.(2023浙江慈溪期末)魏晋时期法典的编制和修订落入儒臣之手,于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尽量将儒家之精华“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

这表明魏晋时期( )A.以法家思想治国B.律令儒家化加快C.中华法系已确立D.乡约与法律合流2.(2023山东泰安一模)《史记》中有“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

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B.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C.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D.官修史书缺乏固定体例3.在汉朝的政治语汇中,常常可以看到“拨乱反正”的说法,下表为其中的某些叙述。

它表明拨乱反正的核心是( )内容出处(刘邦去世后,群臣赞美他)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史记·高祖本纪》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史记·三王世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汉书·礼乐志》A.结束农民战争B.否定秦朝暴政C.继承秦的制度D.消除地方割据4.(2023山东济宁一模)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

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范围却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

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5.(2023湖南衡阳一模)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

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6.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遥领和虚封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017·全国Ⅰ卷·25)
表1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郡级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015·全国Ⅰ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
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
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与 自耕农经济关系)
史学常识
(官修史书的性质)
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标准)
汉代地方吏治
秦汉到魏晋的法律 演变
汉初经济的 恢复
(休养生息的 政策)
汉代的政治 制度
(汉承秦制)
考情分析:近三年的全国卷25
题除2014年外,其余的试题全部 落在秦汉时期。相对集中在政治、 经济。
专题二:高考25题题型研究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酒泉中学 朱庆龙
1
近五年高考题分析研究
2
核心知识突破
3
微专题
(2018·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
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
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013·课标版全国Ⅱ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
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2013·大纲全国卷)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015·全国Ⅱ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 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013-2017年全国课标卷25题统计分析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汉初的王国问题
(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代庄园经济
汉代外戚干政 (威胁皇权的因 素)
思想文化:儒家取得独尊的地位,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 想成为主流思想。
(二)核心概念
【皇帝制度】
①特征: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 ②影响:皇权的独断性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
秦 【三公九卿制】

①职权范围: 三公 、九卿。
②参政方式:朝议制度。
③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治。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2017·全国Ⅲ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
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
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2014·全国Ⅱ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
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013·课标版全国Ⅰ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
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2018年考查经济史的可能性较 大。
(一)阶段特征——知识纵横贯通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 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逐步建立;官僚政治逐渐 取代贵族政治。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 贸易开始。
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
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2012·课标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
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
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2016·全国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016·全国Ⅱ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
考查内容:①纯粹考查汉朝的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②考查秦汉王朝开创的制度对后 世的影响或在后世的情境、新问题”的特点。 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 究新问题的能力。
考查趋势:从史料形式上看,
既有文字,也有图片和表格;从 命题立意上看,凸显核心素养, 重视方向引领。
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016·全国Ⅲ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
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
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017·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 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 映出官修史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