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南国有佳人》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南国有佳人》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南国有佳人》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南国有佳人》原文翻译及鉴赏》,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南国有佳人》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南国有佳人》原文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南国有佳人》原文翻译在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
早晨她来到江北岸边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
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南国有佳人》注释①南国:古代泛指江南一带。
容华:容貌。
②湘沚:湘水中的小洲。
湘水在湖南,入洞庭湖。
沚,水中小洲。
朝游北岸,夕宿湘沚,是以湘水女神自喻,应取意于屈原《九歌》。
此句一作“日夕宿湘沚”。
③薄朱颜:不重视美貌的人,这里指不重视有才德的人。
④发皓齿:指唱歌或说话,这里是指推荐、介绍。
⑤俯仰:低头扬头之间,极言时间之短。
⑥荣耀:花开绚艳的样子,这里指人的青春盛颜。
久恃:久留,久待。
《南国有佳人》鉴赏萧统《文选》选录曹植《杂诗》六首,获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和肯定,是曹植诗歌中的著名篇章。
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采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具有政治抱负,希求建功立业,垂名青史。
曹植诗风的衍变
曹植诗风的衍变内容摘要: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经历造就了曹植。
纵观曹植的一生,前期的奋发进取昂扬向上,后期的壮志难酬情感郁愤,都缘于其权利地位的变化。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幽怨,体被文质”的称誉,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艺术风格,造就了他“建安之杰”的地位。
曹植,后人乐道的话题;曹植,后人景仰的名字;曹植,后人扼腕的旷世奇才、悲剧人物。
关键词:曹植;坎坷一生;昂扬向上;壮志未酬;艺术风格汉末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全国人口损失了98.3%,出现了“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①、“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②的悲惨景象。
“国家不幸诗家幸”,烽火连天,赤地千里,百业凋敝,哀鸿遍野,残酷的现实生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他们团结在魏武帝曹操的周围,形成了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
他们大都亲历了长期战乱,饱经忧患,深感世道的沧桑。
他们对人民的灾难有着深切的同情和不尽的感慨,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拯世济物”的雄心,他们希望施展才华,为祖国统一和人民安定做出贡献。
他们的创作,苍凉慷慨,悲伤离乱,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形成了悲凉慷慨清新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邺下文人集团以“三曹、七子”为代表,他们或凄怆悲愤,或委婉缠绵,或慷慨劲挺,风格不一,各有千秋。
一时间,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二十八宿环北斗,那颗最明最亮的北斗星就是曹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字子建。
他是曹操之妻卞氏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太祖甚异之”,“特见宠爱”③。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为太子者数矣”④。
然而曹植“任性而行,饮酒不节”⑤,引起曹操的震怒,终于失宠。
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得立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公元219年)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丞相、魏王,不久又称帝。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作者:刘纪来源:《神州》2011年第32期摘要:曹植,字子建,曹操的第四子。
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六年。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曹植的诗歌之所以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这其中不仅包括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其诗歌中体现出来的风韵之美。
本文就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来试论一下曹植诗歌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曹植;骨气;词采谈及建安文学,不能不想到一位备受古今人士推荐的一位诗人——曹植。
曹植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曹植今存诗一百一十多首,四言十多首,除去残缺不全的,完整的五言诗约五十多首。
这个数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多得多,这是数量上的比较:从艺术成就上看,他也是突出那一时代的所有诗人的。
钟嵘《诗品》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而不群”。
“骨”即“风骨”,“风”即“意气劲爽”之意,“骨”即“结言端直”之文辞。
“奇高”有高奇、高妙之意。
“骨气奇高”是曹植诗歌的一大风格和精神实质。
曹植诗歌中的“骨气奇高”,从诗歌内容看,主要是在建功立业的思想上的表现,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则是其诗歌的核心内容。
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前期他才华深得曹操赏识与宠爱,志满意得。
诗作的基调比较开朗、豪迈,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展示其为国效力的决心以及不“流俗”的气质;“鰕{鱼旦}游潢潦,不知江海流。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诗人自比作“鸿鹄”,把小人比作“不识江海流”的鰕,“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表现了其追求理想和卓而不群的独特性格。
在其前期作品中,要以《白马篇》为代表,文中描写的游侠少年形象,正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
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写出游侠少年精湛的武艺,以及不顾一切奔赴国难的忠勇之气。
篇末揭示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志气,正是作者在《求自试表》中所表明的“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的志气,也正是因为作者思想上的昂扬奋进,所以这位游侠少年的形象才在他的笔下呈现的凛然有神。
试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试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陈媛媛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摘 要:钟嵘在评价曹植诗歌时赞其“骨气奇高”,本文针对此特点,分析它在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反映在诗歌情感上的哀怨情愫,以及这一特点所造就的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曹植;建安时代;“骨气奇高”;诗歌作者简介:陈媛媛(1993.1-),女,汉族,陕西省宁强县人,本科,现在学习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研究方向: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54-01曹植是建安时代备受推崇的杰出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很高。
其现存作品中,数量、文体繁多,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唐朝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言:“邺中诸子,陈思最高”。
就曹植的诗歌来说,他将五言诗的创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并陶染后世诗人。
曹植的文学创作,以曹操死为界分为前后两期,风格情感由高昂华美转向沉郁深邃。
这里的“‘骨气奇高’是曹植诗歌艺术表现和审美旨趣方面的突出特色。
‘风骨’即作品表现的一种刚健力,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美学风貌。
”针对曹植诗歌这一风格,我们来具体分析。
(一)建功立业的思想内容一个作家的文学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分析曹植诗歌“骨气奇高”的特点,也必须先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
该时期的文人大都心怀天下并有崇高理想,曹植亦是。
他想要报国建功的渴望,在其诗歌中得到了突出的反映。
曹植一生的前后两期,前期深受曹操赏识和宠爱,生活境况较顺适,因此诗作格调高昂。
如代表作《白马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作者以游侠儿自比,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形象。
该诗描写质朴,但是文采飞扬,形成了矫健朴实的风格。
他早期诗作中的昂扬正“气”和积极 “慷慨”,成就了他诗歌的“骨气”。
骨气奇高 词宋华茂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浅谈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凤庆县第二中学甘凤仙2014年7月20日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浅谈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凤庆县第二中学甘凤仙内容摘要:在建安作家中曹植历来最受人们的推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其为“建安之杰”。
他的一生虽郁郁不得志,他的才气却很受人称赞。
曹植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颇有功名事业心,作品主要抒写自己的志趣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奋发进取的激情,唱出了激昂慷慨之音;后期备受排挤和迫害,其创作多表现自己的悲愤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曹植诗歌最讲究艺术表现,无论是表现手法、语言运用,还是描写手段、抒情写志都极具其独到的特色,钟嵘评曰:“其源出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可说是对其艺术风格的精当概括。
关键词:曹植诗歌艺术风格骨气曹植处于战乱频繁的时代,他一方面从汉乐府中汲取浓厚的乳汁;一方面开辟了建安诗风,使其诗歌追求整饬工丽又流转浑厚,使他成为建安时代的杰出工表。
他的诗思想深沉,充满了拯世济物的理想和诗才傲物的性格,既有激昂慷慨之气,又有悲凉苦闷之情;且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充分体现了他诗歌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骨气奇高”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曹植诗歌最突出的艺术风格和最重要的精神实质。
一、“建安风骨”与曹植汉末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三曹”、“七子”各领风骚,才女蔡琰与相颉顽。
他们思想活跃,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四百年诗歌沉寂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有创新。
他们创作的许多优秀诗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现实生活,抒发了诗人们祈求国家统一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内容丰富深刻、情辞“慷慨悲凉”格调刚健遒劲著称,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三曹诗品之我见-精选文档
三曹诗品之我见锺嵘《诗品》将三曹父子诗歌划分为三等:陈思王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为上品;魏文帝曹丕“鄙直如俚语。
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为中品;魏武帝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为下品。
锺嵘对三曹父子诗歌的品评似乎已成定论,后世多引《诗品》语。
但我对三曹诗歌品级的评判有着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曹操诗歌为上品,曹丕诗歌为中品,曹植诗歌为下品。
一、上品曹操锺嵘评价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是中肯的;宋代敖陶孙在他的《诗评》中说:“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锺嵘所说的“古直”,“古”不仅指曹操诗歌体裁之古,也指其诗歌语言风格之古朴质直。
从语言风格来看,在建安诗人中,曹操的诗与汉乐府最为接近,语言十分朴素,几乎完全不加修饰。
正因其朴素、天然、直抒胸臆而不加修饰,更突显其内容的充实、感情的真挚,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薤露行》、《苦寒行》等等。
诗风悲凉慷慨,念之断人肠。
曹操的诗虽直白,却让读者有联想、有思考,回味无穷。
曹操的诗歌,有四言诗、五言诗和杂言诗等,体裁很多。
他的五言诗艺术上大都注重结构的完整性,都以写实为主,同时也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
杂言诗和四言诗则多是依乐府曲调作的,“依曲调填词”,所以其句子的“长短杂凑”,都与曲调有关。
在语言风格上,也与汉乐府相近,不加修饰,直白质朴,甚至不怎么在诗篇章法上作安排,任情抒发,曹操意在学习乐府民歌的真朴。
可以说,在建安诗人中,在神理上接近于汉乐府诗的就是曹操。
在这些诗歌里,曹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加任何修饰的和盘托出,展现在众人面前。
鲁迅说曹操的诗风“通?M”,是很恰当的。
二、中品曹丕同样作为政治人物,曹丕的诗与其父亲相较,更像是文人诗。
曹丕身份贵为储王、帝主,却有一种忧郁的文人气质。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这样评价曹丕:“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的确,曹丕的诗不像曹操的诗那样气韵沉雄、悲凉慷慨,而是有些女性化倾向。
曹植被钟嵘《诗品》誉为“建安之杰”,并称其诗歌“骨气奇高,词采 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论述。
曹植(192年-232年)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文学家、诗人。
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建安七子”之首。
在钟嵘的《诗品》中,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这表明他在建安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
曹植的诗歌风格独特,具有骨气奇高和词采华茂的特点。
他的诗歌常常描写自然风光、山水景观、人物心情等,并以优美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比喻、富有哲理的意象和精细的构思来表现其主题。
例如,《白马篇》它描写和歌颂的是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
对于歌颂的这个人,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说是写他的胞弟曹彰,也有的说是写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
但读完此时,我倒是觉得,两者都不是,应当是写自己的,勉励自己要向汉代的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样勇武杀敌。
;《七哀诗》这首诗写的很凄冷,曹植把自己比作是一名荡子妇,以一名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简直比路人还陌生。
曹植有感与兄弟之间的境况悬殊,暗自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奈何曹丕的绝情寡义,令曹植愤慨不已,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总的来说,曹植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许多文学评论中都受到了高度的赞扬。
曹植的散文也是著名的,他的散文作品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题材,例如写景、讽喻、议论等。
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曹植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在蜀汉政局中担任重要职务,并为蜀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成为蜀汉后期的政治主流,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前者主要是指曹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前期作品充满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期满怀悲愤,总体表现出慷慨多气、主体情致充盈丰沛的特点,在建安一代中堪称代表;后者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作者:李笑妍来源:《大观》2015年第08期经过建安文人的努力,两汉乐府诗主要来源于民间的传统发生了巨大的改观。
在曹氏父子的带领下,乐府诗在这一时期被文人所重视,呈现出“云蒸霞蔚”的创作局面。
随着创作群体的变化,乐府诗在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也呈现了与前代不同的面貌,总体体现出“文人化”的倾向。
这一倾向从曹操的诗的内涵中就已初见端倪,又被曹丕赋予形式上的华丽,到曹植“集父兄之大成”,为乐府诗的“文人化”最终奠基。
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并将其诗列为上品。
这一评价虽受当时追求诗歌“总是争华”的时代风气影响,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曹植的诗的确在格调、内涵和艺术形式等各方面都表现出雅化的文人意趣。
他的《美女篇》也以其语言华美精炼和描写细腻生动被清代的叶燮推为“汉魏压卷”之作。
而这篇五言乐府诗很显然是受汉乐府《陌上桑》的影响,但在模仿中又有多处创新,体现出诗人独特的“文人化”倾向。
以下就通过内容和艺术两方面的比较来试析曹植乐府诗的“文人化”倾向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内容:主题与内涵的人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由于农业生产和节日祭祀等一系列活动的影响,桑林已经成为了一个带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成为了一个文学母题。
似乎一提到就会使人联想到男女情爱。
如《诗经》中的“桑间濮上”指的就是男女约会的地点。
而桑树似乎也总与年轻貌美的采桑女有关。
汉乐府《陌上桑》写的就是一件由采桑引起的,发生在男女之间故事。
汉代有“春兴季节太守出行劝课农桑”这一制度,太守出行时恰好看到在城南采桑的美女罗敷,因其貌美而忘记了礼节,被罗敷严肃地指出。
这个故事主要表现的是罗敷作为大家女高尚的节操和坚贞、聪慧的品性,是一个略带喜剧和讽刺效果的民间故事。
而曹植的《美女篇》虽然写的也是一位佳人采桑的故事,从开头直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写采桑女的美貌让路人驻足,与《陌上桑》前半部分的情节几乎相同。
结合当时作者曹植在政治上被排挤,空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愿望而不能实现的背景,就可以知道此处是诗人在以出身高贵、相貌出众的美人自喻,抒发一种英雄不为当世之用的愤慨之情。
曹植诗歌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论曹植诗歌作者:陆海恩指导教师:魏丽苹摘要:曹植是建安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的诗歌有着如下的特点:作品题材广泛,文采富赡;抒情真挚,充满理性;语言清新流转,富于表现力;风格绮丽,刚柔相济;形式多样,备体兼备。
钟嵘评价他的诗歌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关键词:曹植;诗歌;骨气;辞采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它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开创了我国五言诗的黄金时代。
整个建安时期的诗歌创作大多敢于面对现实,真实的描写社会动乱,反映人民疾苦,以及表达作家个人的政治理想及其抱负,风格也大多事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
因此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邺中诸子,陈王最高”⑴。
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⑵,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史“壮美”的美学定位合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曹植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抒写五言诗的诗人,从题材范围来看,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涉国家至事,小及人际私情,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极大的开拓了五言诗的题材领域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并且咏史诗、咏怀诗、咏物诗、寄赠诗、山水诗、田园诗、游仙诗、边塞诗等皆有涉猎,可谓是“备诸体于建安者,陈思也”⑷。
在艺术质量上,曹植五古深于取象,善为比兴,大量诗作通篇用比兴,在建安诗坛可谓是“集比兴之大成”“开一代风气”⑹;曹植诗工于起调,善为结语,自曹植,方“有起、有结、有伦序、有照应”⑺;曹植诗工于锤炼,善为警句,对仗工整,平仄妥帖,对齐永明体及唐近体诗也多有启发。
曹植诗歌辞采华茂,粲溢古今,将乐府诗的通俗与与古诗十九首的典雅相融合,形成自己全新的语言风格。
一. 骨气奇高所谓“骨气奇高”是指曹植诗歌慷慨雄健,风骨并举,有血肉有气势,取胜于意,发端于气。
方东朔在评价曹植时说:“意厚词赡,气骨浑雄”⑼。
“气”就是指韵味俊爽的文气,“骨”指铮骨端直的文词。
“骨气奇高”是从诗歌内容上看的,追求建功立业是曹植诗歌的核心内容。
试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试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作者:陈媛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6期摘要:钟嵘在评价曹植诗歌时赞其“骨气奇高”,本文针对此特点,分析它在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反映在诗歌情感上的哀怨情愫,以及这一特点所造就的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曹植;建安时代;“骨气奇高”;诗歌作者简介:陈媛媛(1993.1-),女,汉族,陕西省宁强县人,本科,现在学习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研究方向: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1曹植是建安时代备受推崇的杰出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很高。
其现存作品中,数量、文体繁多,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唐朝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言:“邺中诸子,陈思最高”。
就曹植的诗歌来说,他将五言诗的创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并陶染后世诗人。
曹植的文学创作,以曹操死为界分为前后两期,风格情感由高昂华美转向沉郁深邃。
这里的“‘骨气奇高’是曹植诗歌艺术表现和审美旨趣方面的突出特色。
‘风骨’即作品表现的一种刚健力,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美学风貌。
”针对曹植诗歌这一风格,我们来具体分析。
(一)建功立业的思想内容一个作家的文学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分析曹植诗歌“骨气奇高”的特点,也必须先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
该时期的文人大都心怀天下并有崇高理想,曹植亦是。
他想要报国建功的渴望,在其诗歌中得到了突出的反映。
曹植一生的前后两期,前期深受曹操赏识和宠爱,生活境况较顺适,因此诗作格调高昂。
如代表作《白马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作者以游侠儿自比,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形象。
该诗描写质朴,但是文采飞扬,形成了矫健朴实的风格。
他早期诗作中的昂扬正“气”和积极“慷慨”,成就了他诗歌的“骨气”。
后期,曹植在曹丕父子称帝时,深受猜忌迫害,超凡才能和智慧无从施展。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文学院1202班曾晓瑜121040064摘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是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他的诗、赋、散文成就均高于同时代人,其中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更是卓有成就。
他的五言诗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清新流丽的特点,而且将其改造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
刘勰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
本文将从数量上,形式上,表现上具体分析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一、五言诗的发展历程1.1五言诗发展的阶段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
五言诗自班固开始成立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东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
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
建安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
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
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1.2五言诗在建安时期数量跃居第一钟嵘《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4.4——骨气奇高的曹植诗歌
骨气奇高的曹植诗歌钟嵘《诗品》评论曹植诗歌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曹植诗中的“骨气”,就是《诗品序》所谓“风力”,即风骨,主要指的是诗歌中所体现的诗人主体情志,集中表现为慷慨之气。
他既是建安风骨的主要代表,又是正始诗风的先导。
为了能够较为深入地理解曹植诗歌,我们首先来大致梳理曹植的生平主要经历及其遭遇。
一、从贵公子到阶下囚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同母兄弟。
曹植的一生,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曹植出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正是汉末军阀混战的时期。
先一年,董卓火烧洛阳城,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于是各路军马联合起来讨伐董卓。
就在初平三年这一年,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和中郎将吕布等人,联手诛杀董卓,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城,又杀了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等人,并灭其族。
就在这一年,曹植出生。
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
他在《陈审举表》中自称“生乎乱,长乎军”。
曹植自小受到很好的文学教养,《三国志·陈思王传》说他十多岁就“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的杰出的文学才华也很早就显露出来。
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天,邺城铜雀台建成,曹操命儿子们登台作赋,十九岁的曹植“援笔立成”,又写的很得体,因而得到曹操的宠爱。
在时代的影响和曹操的熏陶之下,曹植树立雄心,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自期。
曹操也一度认为曹植是兄弟间“最可定大事”的,几次打算立曹植为魏太子,让他来继承自己的事业。
在立嗣的问题上,曹操一直犹豫不决。
同时曹丕和曹植两大集团为此也展开了一些争斗。
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魏太子。
由于这个缘故,后来曹植遭到曹丕的猜忌。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紧接着废了汉献帝,登上了皇位。
从此开始,曹丕便对曹植进行了一系列的迫害,先是杀死了一向拥护曹植的丁仪、丁廙兄弟,接着就把曹植赶往封地,置于监国使者的严密监视之下,又借故贬削他的爵位,屡次改变他的封地。
王昌龄《诗格》对曹植诗的批评
王昌龄《诗格》对曹植诗的批评王昌龄《诗格》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王昌龄《诗格》对曹植诗的批评主要体现在哪?一、“气高出于天纵,不傍经史,卓然为文”:对曹植诗的总体评价其实,在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中也有相类的评价,其曰:“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在此,是将曹植与王粲并称,赞誉二人皆以“气质”为体,而钟嵘又评曹植诗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以上“气”、“气质”及“骨气”皆与风骨、声律相通。
如曹学佺评《文心雕龙•风骨》曰:“风骨二字虽是分重,然毕竟以风为主。
风可以包骨,而骨必待乎风也;故此篇以风发端,而归重于气,气属风也。
”在此,他阐明了风、骨和气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又评《文心雕龙•声律》曰:“声律以风胜,知风则律调矣”,在此,又阐明了风与声律之关系,此外,他还评曰:“外听,风声也;内听,风骨也”,在此,他又阐明了风与风骨内外表里之关系。
由此,曹植诗的气与风骨、声律之浑然一体了然矣!而陈子昂在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曾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明练,有金石声。
”他批判齐梁诗风,指出其弊病,即“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也旗帜鲜明地肯定以曹植诗文为代表的建安风骨,可以说此论与王昌龄《诗格》的观点如出一辙。
陈子昂是通过对东方虬诗歌《咏孤桐篇》的称赞,提出了自己对于建立新诗风的要求,即“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骨气”即“风骨”,所谓“端”,即为“端直”,正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所云:“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一作生)焉。
”[11](p513)所谓“音情顿挫”,则指音韵声律之美,情感沉郁顿挫,从而其语势波澜壮阔、感荡人心。
陈子昂是将建安文学作为具风骨美的典范,进而推重、提倡,曹植诗当然是陈子昂所推重、提倡的具建安风骨之作。
谈谈曹植诗歌的“骨气奇高”
谈谈曹植诗歌的“骨气奇高”“骨气奇高”,这是钟嵘对曹植诗的评语。
所谓诗的“骨气”就是诗的风格,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我们知道曹植“生乎乱,长乎军”,早年随父亲曹操南征北战,培植了他强烈的功名事业心。
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陈寿说:“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可见他既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又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但他“任性而行,饮酒不节”,并拉拢一些人为羽翼,便找了一些麻烦。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24年杨修,丁仪等人被杀,他们都曾为曹植出某划策,积极出力使曹植立为太子。
羽翼剪除,曹植就更不自安了,但他在逆境中仍要使生活有积极地意义。
以上所述,都可以说是形成曹植诗在当时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并构成了所谓“建安风骨”的最高成就。
他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写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形成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独特风格,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重要的地位和高度的评价。
现就钟嵘给他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评价,谈谈曹植诗的“骨气”和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骨气”的内含也指诗的内容与形式,所以在此先谈谈曹植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关于曹植诗的思想内容,历来文学史家都以曹丕称帝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但根据客观环境和他地位的变化,我认为前后期分界应以公元二一七年曹丕立太子为分界,曹丕是二二零曹操死后即帝位的,中间又有杨修被杀,曹植虽然还是侯爵,但在生活上起了急剧的变化,思想上受到很大的打击。
《弃妇篇》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弃妇,出妇类似的题目当时人也有这种诗作,但表现情感和思想内容,各有不同。
曹植的《弃妇篇》从立题到诗的内容和构成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寄托弃妇抒发被遗弃的悲伤情感。
诗中说:“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
天月相始终,流星没无精。
”表明曹植对立曹丕为太子的嫉妒和不满情绪,因此他“忧怀从中来,叹息通鸡鸣。
反侧不能寐,逍遥于前庭。
曹植诗歌风格
浅析曹植的诗歌风格及其艺术成就摘要:“三曹”的出现,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艺术成就建安是中国诗歌“本乎性情”的转关,曹植诗“千悲万恨”、“汹涌而发”,以其众多的数量、精湛的质量结束了中国诗歌在言志、缘事、缘情之间的左右摇摆,徘徊游移,确立了中国诗歌的抒情品格,从此,中国诗歌便一头扎向抒情一路。
这是曹植对中国诗史的一大杰出贡献。
钟嵘《诗品》评论其创作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诚然,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父兄之长,达到风骨文采的完美结合。
不但具有阴柔美、婉约美、雄奇美,同时充满慷慨悲凉的悲剧性的生命意识。
作为建安诗歌的开创者或领袖似的人物曹操,现存诗2l首,皆为乐府,从艺术形式到艺术表现到语言风格,受《汉乐府》的影响极大,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便真实地记叙了东汉末年关东各路军阀联合讨伐董卓的战争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明代钟惺《古诗归》卷七评曹操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这“实录”二字,准确地揭示出曹操诗强烈的叙事特征。
曹操的大量诗歌,仍以事件为基本要素,多采用铺叙手法,其抒情也常常情附于事或“缘事而发”,句式也带有明显的散文化特征。
曹操的乐府诗较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前者如《度关山》,提出“立君牧民,为之轨则”,主张以法治理国家;同时还提倡要省刑薄赋,贵尚节俭。
后者如《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他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冯班评其为“慷慨悲凉”。
虽然,曹操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慷慨悲歌,沉著雄放,以抒情为主,但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突破中国诗歌徘徊于言志、缘事、缘情的大格局,更何况曹操诗数量太少,情感也较单一,多偏于悲壮粗豪一类。
【诗歌鉴赏】曹植《送应氏》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曹植《送应氏》原文及翻译赏析曹植《送应氏》原文其一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其二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曹植《送应氏》注释、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
阪(bǎn),同“坂”,山坡。
2、宫室句:初平元年(公元90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
3、顿:塌坏。
擗(pǐ“匹”音):分裂。
4、参天,上高至天。
荆棘参天,形容十分荒凉。
5、耆(qí):六十岁以上的人。
耆老,犹言德高之老年人。
6、畴:田亩。
田:动词,耕种。
7、念我句:这句是代久不归的游子(即应氏)设词,应氏曾居家于洛阳。
平常居,一作“平生亲”。
8、清时:太平之时,黄河变清,叫清时。
②嘉会:欢会。
9、终极:穷尽。
0、?婉:欢乐。
、我友:指应氏。
之:去,往。
朔方:北方,指邺之冀州。
2、亲昵:朋友。
河阳:孟津渡,在河南省孟县南。
3、中馈:酒食。
这句说: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
4、爱至句:犹言朋友之间情谊越深,离别时的悲苦就越深。
5、别促句:离别的时间过得很快,再见面却遥遥无期。
6、翮(hé):鸟翎的茎,代指鸟的翅膀。
施翮:展翅。
曹植《送应氏》翻译其一: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丛生的荆棘高入了云天。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城郊的野外多么地萧条,千里之内也见不到人烟。
曹植《杂诗七首·其四》原文译文鉴赏
曹植《杂诗七首·其四》原文|译文|鉴赏萧统《文选》选录曹植《杂诗》六首,获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和肯定,是曹植诗歌中的著名篇章。
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杂诗七首·其四》原文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
早晨她来到江北岸边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
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注释①南国:古代泛指江南一带。
容华:容貌。
②湘沚:湘水中的小洲。
湘水在湖南,入洞庭湖。
沚,水中小洲。
朝游北岸,夕宿湘沚,是以湘水女神自喻,应取意于屈原《九歌》。
此句一作“日夕宿湘沚”。
③薄朱颜:不重视美貌的人,这里指不重视有才德的人。
④发皓齿:指唱歌或说话,这里是指推荐、介绍。
⑤俯仰:低头扬头之间,极言时间之短。
⑥荣耀:花开绚艳的样子,这里指人的青春盛颜。
久恃:久留,久待。
鉴赏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采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具有政治抱负,希求建功立业,垂名青史。
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结果没有实现。
曹操死后,他因此备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猜忌和压抑,屡徙封地,连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谈不上实现政治抱负。
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
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
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二神,其游踪大致在沅、湘、长江一带,《湘夫人》篇中有“闻佳人兮召予”句,以佳人指湘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从曹植诗歌的思想中轴和原象之“势”分析
曹植是一个备受古今人士推崇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兴起、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是屈原之后、六代以前最伟大的诗人。
①李宝均在《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一书中也高度评论了曹植:“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
他在文学上,无论散文、辞赋或诗歌,所达到的成就都要高出同时代的人。
”②王世懋在《艺圃撷馀》评曰:“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
谢灵运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
”(李瀚《蒙求集注》)。
而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最高,李重华评曰:“五言自汉迄魏,得思王始称大成”(《贞一斋话》);钟嵘在《诗品·序》中言:“陈思为建安之杰。
”唐朝诗僧皎然在《诗式》中也言:“邺中诸子,陈思最高。
”钟嵘曰:“其源出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言:“铿锵音节,抑扬态度,湿润清和,金声而玉振之,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钟惺在《古诗归卷七》中评曰:“子建柔情丽质,不文帝,而肝胆气骨,时有魄磊,似为过之。
”方东朔在《昭昧詹言·卷二》中也评曰:“意原词瞻,气骨浑雄。
”等等。
其中“骨气奇高”这一点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曹植诗歌的一大风格和精神实质。
何谓“风骨”?“风”即“意气骏爽”之文意,“骨”即“结言端直”之文辞。
“风骨”即作品中表现的刚健之力(参考孙明君的《三曹与中国诗史》第73页)。
针对曹植诗歌的这一风格,笔者想从他的诗歌思想的中轴和诗歌原始意象(即内容和形式)作一点诠释,便于理解。
一、主体性在艺术作品中显现的需要性。
1、文学是主体心灵的社会性反应。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应,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社会生活的交融,创作是主体按照“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来反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目的性与规律性、人与自然、作家主观感情和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
因此作品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溶入了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溶入了
主体的感受、体验、理解、愿望和评价。
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可以看出,创作主体往往会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感、理想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胸怀壮志而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这种对社会现实不满和愤慨之情就会急于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
司马迁曾这样评屈原、韩非及他自己:“此人皆感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而思来者”(见《报任少卿书》)。
他们急于抒情的需要就如明代的李卓吾所言:“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者,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见《焚书·杂说》)。
2、曹植建功立业的思想。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前期他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深受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抑郁不得志”,最终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
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是有着深刻影响的。
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曹植都明显地具有建功立业的思想,一生为了“功勋著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
”而不愿“禽息鸟视,终于白首”。
他虽然前期过着相对安定的贵公子的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热烈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见《与杨德祖书》)。
当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
后期他倍受迫害和压抑,前期那种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变成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之情,但建功立业的思想不改,强烈的功名心仍使他担心“微才弗试,没世无闻。
”
二、主体性在艺术作品中显现的实践性。
1、曹植诗歌的思想中轴与“风骨奇高”。
创作主体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曹植思想中的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笔者就要从他诗歌的思想中轴上来分析“风骨奇高”这一风格的具体体现。
把曹植诗歌归纳为“骨气奇高”,从诗歌的内容上看,就是在建功立业的思想上表现,而建功立业就是他的诗歌思想的核心内容。
前期由于生活境遇比较顺适,诗作的基调比较开朗、豪迈,充满着昂扬的精神。
例如《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鰕篇》里,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为“不知江海流”的鰕、“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
前期的这一类作品要以《白马篇》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就是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自我抒写。
后期要以《杂诗》为代表:“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表现了诗人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抒发了诗人不甘闲居,愿以身许国的壮志,充满了慷慨愤激的情调。
再如《杂诗》第六首说:“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
虽说曹植的诗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抒写他个人的建功立业的理想,但在其它类别的诗歌中也无不湛透着建功立业这一思想。
比如弃妇诗,表面上是写弃妇,写怨女,其实是曲折地吐露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在政治上被遗弃的哀怨之情:“时俗薄朱颜,认为发皓齿?俛仰岁将暮,荣曜难久恃”(见《杂诗》第四首)。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空房,中夜起长叹”(见《美女篇》)。
那些“忧怀从中来”的弃妇诗莫不怀着美好的期望,希望其夫有朝一日良心的觉醒,别堕入消沉、绝望之境。
又如游仙诗,创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神仙,而是因为后期在生活上毫无自由,政治上看不到出路,思想上感到压抑而无法摆脱,于是只好通过幻想,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寻求自由和解脱,借升天凌云来发泄苦闷。
《仙人篇》说:“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知?”《五游咏》说:“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
”他所写的游仙诗和屈原的《远游》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都是同出一辙的,有建功立业的思想。
即使是歌咏贵族生活的诗歌也不例外:《斗鸡诗》能反戈一击,揭露了贵族统治者追欢寻乐的本质。
《箜篌引》也从另外一个层面隐约地反映了诗人不安于终日沉溺在游乐生活之中的思想状况。
这一类诗歌,表面上是对贵族生活的消积描绘,实质是对贵族腐朽生活的揭露,从反面抒发了诗人一心建功立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