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摘要:结合“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文章从课程发展历史沿革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谈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概况
1.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历史沿革与发展是与我校创新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高校中较早倡导并开展创新教育的学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部分教师自发成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改小组,探索“三小一环”(小专题、小调查、小发明,并纳入课程教学环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1997年,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中心”,设置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班,开设创新实践系列课程,建设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基地,以及向各院系辐射的创新实践分基地[1,2]。2003年,学校批准成立“大学生创新院”,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平台。2004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创新教育被确定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2007年,学校在原大学生创新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创新实验学院,组建了校级实验中心——创新实践中心,承担了全校创新实践系列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任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目前该课程已成为创新实验学院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十分重要的特色课程。
2.课程体系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不同于常规按学科或专业划分的课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课程内容按照“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的理念,从问题—理论—实践等三个环节构建了创新教育通识基础教学、创新教育专业教学、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等三个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修学本门课程的学生首先全部参加第一部分课程学习,完成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从智能控制、智能建模、软件工程及多媒体技术四大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并完成所选模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三部分内容和目标如下:
第一部分为创新教育通识基础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创新性思维、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等,实践环节包括创新思维和创造技法的训练。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后能够开发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具备提问题的意识,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发明构想,至少申请一项国家专利。
第二部分为创新教育专业基础教学。教学内容分智能控制、智能建模、软件工程及多媒体技术四大模块,学生可任选其中一模块。课程主要讲授相关方向创新实践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该部分内容按照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知识模块,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围绕项目设计将相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第三部分为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本部分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个性化、双渠道、三结合、四层次、多模式”的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个性化”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双渠道”是指课内、课外双渠道,它打破了课内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将学生课外渠道的创新实验也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三结合”是指学研产结合、课内外结合和校内外结合,学生实验项目均来源于生产实际,学习对象都是一个个“系统”,有别于课堂上的分门别类的理论性教学,也有别于实验室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实验活动和课内教学的有机结合、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四层次”是指创新实验教学分为基本认识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4个层次。“多模式”是指课内多样化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实验模式和课外多样化自主创新学习模式。
图1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二、优化教学梯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教师的知识结构、教研能力和师德修养等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质量,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是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等师资配置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目前共配有12名教师,其中教授4位,副教授2位,讲师2位,实验指导教师4位,这些教师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历丰富;整个师资队伍中,6位具有博士学位,2人为博士生在读,其他4位实验指导教师均为985院校硕士毕业生;年龄结构为老、中、青年兼具,平均年龄36.5岁,与职称结构相得益彰,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2009年,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保障精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有意识地发挥学科带头人及主讲教师传、帮、带的示范榜样作用,着力培养能够担当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教师队伍。为提升青年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课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如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改革基金,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科研课题并参与承担教改项目,组织教学研讨会等。
三、以科研促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课程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而科学研究,是充实教学内容的必要途径和方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信息急剧增长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知识内涵和知识结构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科研工作,教师可以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并将科研中的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不断优化和深化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进、科研反哺教学的思想,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科学研究,全面掌握本学科各领域最新进展,不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如课程将Penna模型、Sznajd模型、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科学前沿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在国内外期刊上还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30余篇。近年来,本课程教学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为课程内容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
本课程教学团队也非常重视教材的建设。在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及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下,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具体创新实验项目,从理论到实践,先后出版了普通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系列教程12本,实验讲义24本,创新实验类专著2本。教材在编写时,注重与学科最新前沿知识结合,内容新颖,知识结构合理,符合不同知识背景学生的需要。教材中还大量拓展课后自学内容,增加随书软件、电子资料等,广泛调动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供了大量的相关参考文献,得到了学生的良好评价。
四、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树立CDIO教育新理念,倡导学生“做中学”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按照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实验教学体系。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3]。通过树立CDIO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导论性的讲座从起始阶段就将工程实践引导入门,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围绕项目设计将相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直接体验高级设计过程,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