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市化研究

山东省城市化研究
山东省城市化研究

山东省城市化研究

设计与艺术学院城市规划101班于丰齐 20105220124

摘要:21世纪,山东省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六十多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而且也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的研究,简要分析山东省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字: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历程、问题及对策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Shandong province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60 years,has been made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and has been reached a high level.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process.In this paper,I shall use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to analyz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Shandong provinc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ours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同时加快城市化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21世纪之初,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就将城市化确立为山东省今后的四大发展战略之一,在此背景下山东省的城市化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全省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本文将从四个方面着力对山东省城市化进行研究。

1.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居住方式变革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第一产业转化为第二、三产业。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表1 山东省1949-2013城市化率

年份城市化率

(%)

年份

城市化率

(%)

年份

城市化率

(%)

年份

城市化率

(%)

1949 5.72 1967 7.61 1983 10.72 1999 26.03 1952 5.99 1968 7.48 1984 12.26 2000 26.84 1953 6.17 1969 7.29 1985 13.22 2001 27.89 1954 6.33 1970 7.37 1986 12.59 2002 29.04 1955 7.31 1971 8.07 1987 13.25 2003 31.10 1956 7.32 1972 7.87 1988 16.32 2004 32.21 1957 8.13 1973 7.98 1989 18.13 2005 34.16 1958 11.29 1974 7.98 1990 18.73 2006 34.78 1959 10.78 1975 8.08 1991 19.33 2007 36.76 1960 10.52 1976 8.28 1992 20.52 2008 37.61 1961 8.76 1977 8.34 1993 22.00 2009 37.55 1962 7.57 1978 8.76 1994 24.03 2010 40.26 1963 7.77 1979 9.14 1995 24.94 2011 38.39 1964 7.94 1980 9.47 1996 25.87 2012 38.35

1965 7.93 1981 9.95 1997 26.22 2013 38.81 1966 7.74 1982 10.33 1998 25.88

(数据由附表1计算得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称作“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表2 山东省1949-2013人均GDP

年份人均GDP(元)年份人均GDP(元)年份人均GDP(元)

195295.419881395.5200110459.1

1957114.319891581.6200211635.3

1962118.719901793.9200313647.3

1965151.019912121.6200416905.7

1970196.119922560.1200520048.1

1975238.419933224.5200623536.6

1978314.919944475.020*******.2

1980400.419955749.2200833083.6

1981417.819966814.2200936797.2

1982458.719977548.3201041334.1

1983517.519988072.8201147425.8

1984601.619998587.9201251639.9

1985884.320009518.020*******.5

(数据由附表1、2计算得出)2. 山东省城市化历程

纵观新中国60年来山东城市化发展历程同时结合上文给出的人口与经济数据,大致可将山东城市化历程分为起步发展、起伏阶段、稳定阶段以及加速发展四个阶段[1]。

1949―1957为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5.72%上升到1957年的8.13%。这是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期,山东在加快国家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的前提下,对部分老企业进行了改造,兴建了一批工业企业,扩大了工业生产总规模,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1958―1977年为发展起伏阶段。这一时期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经济发展潮起潮落,城市化建设也“一波三折”。先是“大跃进”时期的“过度城市化”,城市化率一跃升到11.29%;接着是三年自然灾害,城市化率下降到1963年的7.77%,出现了第一次“逆城市化”现象;再到“文革”初期,山东省的城市化率又由1965年的7.93%降至1970年的7.37%,又出现了第二次“逆城市化”现象;“文革”结束后,直到1977年,由于知青返城山东省的城市化率才得以回升,达到8.34%。

1978―2000年为起伏阶段。1978―1990年为改革开放的前期,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城镇建设的速度,使城镇人口数量大量增加,使城市化率飙升了十个百分点,从1978年的8.76%上升至1990年的18.73%;1991―2000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由于先前的资金积累充分,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涌入,城市化率由1991年的

19.33%升至2000年的26.84%。

2000年以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世纪之初,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确立了未来十年山东省要成为全国城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的目标。2003年6月,省委又召开工作会议,明确要加快半岛城市群建设,实现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新突破,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山东省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山东省的城市化率从2001年的27.89%一直至至2010年的40.26%。2011年城市化率同比下降1.87%,主要是由于人口迁出等原因,而近三年来,山东省城市化率均平稳维持在38%左右。

3.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问题

3.1城市化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

从表3中的数据对比便可以清楚的看出山东省城市化水平与先进省份的差距。

表3 山东省城市化率与全国有关省份比较(%)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辽宁54.3 56 53.1 56 56

吉林49.1 50.9 49 51.8 52.3

黑龙江50.7 53.5 51.1 52.6 52.8

江苏40.9 43.7 42.8 46.8 48

浙江48.1 52 50 53 54

安徽27.4 30.4 28.8 32.1 33.7

江西27.1 31.5 30.3 34 35.5

山东37.6 40.3 38.4 38.4 38.8

河南22.8 25.5 25.8 27.2 28.9

河北25.7 -- -- 33.5 34.5

广东55.7 -- -- --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与发展,山东省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2000年后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可喜成绩。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与东三省相比差距较大,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城市化水平近几年前均超过了50%,虽然近几年山东省的增长速度超过他们,与他们的差距也正在不断缩小,但仍存在一定距离。在华东6省中居于中下游,特别是与浙江、江苏相比差距较大。与广东相比相差则更大,广东省2009年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达到55.7%。

3.2城市化质量指数不高

城市化不单是数量上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对我国华东五省份城市化质量的评价,山东城市化质量总指数为55.0%,列第四位。其余各省的质量指数分别是浙江61.1%、江苏57.5%、福建57.4%、江西49.3%。分六个领域看,优劣各半。经济发展质量指数排位第四,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倒数第一,而且还与其它四省差距较大;生活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均排第二位,社会发展质量指数高居第一位,优势明显;而基础设施质量指数和统筹城乡与地区发展指数均排名倒数,处于各省中的劣势。(详见表4)。造成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城镇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二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低;三是人口流动不活跃,经济活力不足。

表4 华东地区城市化质量指数排序(单位:%)

指标名称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城市化质量总指数57.5 61.1 57.4 49.3 55

经济发展质量指数50.6 58.9 48.6 34.7 43.9 第三产业增加

73.2 79.4 78.2 73.6 68.8

值占GDP比重

生活质量指数66.7 75.8 66.8 56.9 67.5

44.1 62.8 47.6 32.9 40

人均可支配收

入(元/人)

社会发展质量指数52.6 38.8 43.6 47.3 54.8 社会保障39 36.5 35.2 37 39.8

科教水平41.3 24 21.9 24.1 39.6 基础设施质量指数37.2 39.4 50 31.2 29.3 生活设施40.1 41.4 37.3 27 33.6

信息化34.2 37.4 62.7 35.3 25.1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84.7 81.3 78.2 71.4 83.4 环境质量90.5 89.1 83.8 79.7 90.9

可持续发展79 73.4 72.5 63.1 75.8 统筹城乡与地区发展55 74.3 61.1 65.1 56.3 城乡收入协调54.9 49.4 44.8 43.2 45

地区经济协调48.4 88.9 64.1 77.1 54.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3.3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平衡。

2013年,山东人均GDP已達8200美元水平,已經整体上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2]。相应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应为65%左右,而山东省平均城市化水平为36.3%。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会导致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足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同时又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制约了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技能的全面提高,影响了工业技术装备、生产工艺和市场的培育,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的规模聚集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城市化滞后,还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影响到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进程与小城镇建设的速度。正确处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加快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重点[3]。

4. 解决山东省城市化发展问题的措施建议

4.1提高对城市化的认识

对山东城市化发展准确到位的认识是推进山东城市化良好发展的前提。要充分认识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化根本目的,理清发展思路,增强城市化发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化进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通过推进城市化来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要正确处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城市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这也是目前各国城市化进程得到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最后一定要认识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导致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转变为城市生态,城市生态不能维持自身的平衡,比较脆弱,一旦破坏难于

在短期内得到恢复,更要认识到城市化对生态变化的巨大影响[4]。

4.2建立政府与市场共同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新机制。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的大变革,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环节,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对现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第一,包括户籍、土地、就业、社保、财政、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进行改革,形成人口城市化的正常机制;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人口的集聚创造机会,真正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不断提高山东省城市化的整体水平。第二,培育产业集聚发展新机制;第三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城市管理、发展、壮大的新机制;第四培育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5]。

4.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山东省城市化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的原因正是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严重影响了山东省整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保持东部地区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保持东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6]。加强东西结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加快培育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启动西部地区内在的经济活力,才能有效加快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信息网.纵横比看山东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2010.

[2]霍利斯·钱纳里等.发展型式,1950-1970.1975.

[3]陈芳.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城市化发展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4]山东省建设厅.山东城市化与国内外对比分析.2001.

[5]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l.

[6]司莲花.山东省城市化发展问题分析.2010.

附表1:

山东省1949-2013人口数据:

年份人口(万

人)

农业人口

(万人)

非农业人

口(万人)

年份

人口(万

人)

农业人口

(万人)

非农业人

口(万人)

1949 (4549) (4289) (260) 1983 (7564) (6753) (811) 1952 (4827) (4538) (289) 1984 (7637) (6701) (936) 1953 (4924) (4620) (304) 1985 (7695) (6676) (1017) 1954 (5052) (4732) (320) 1986 (7776) (6797) (979) 1955 (5174) (4796) (378) 1987 (7889) (6844) (1045) 1956 (5256) (4871) (385) 1988 (8009) (6702) (1307) 1957 (5373) (4936) (437) 1989 (8181) (6698) (1483) 1958 (5422) (4810) (612) 1990 (8424) (6846) (1578) 1959 (5373) (4794) (579) 1991 (8534) (6884) (1650) 1960 (5188) (4642) (546) 1992 (8580) (6819) (1761) 1961 (5265) (4804) (461) 1993 (8620) (6724) (1896) 1962 (5426) (5015) (411) 1994 (8653) (6574) (2079) 1963 (5585) (5151) (434) 1995 (8701) (6531) (2170) 1964 (5606) (5161) (445) 1996 (8747) (6484) (2263) 1965 (5711) (5258) (453) 1997 (8810) (6500) (2310) 1966 (5851) (5398) (453) 1998 (8872) (6575) (2296) 1967 (5968) (5514) (454) 1999 (8922) (6600) (2322) 1968 (6086) (5631) (455) 2000 (8975) (6566) (2409) 1969 (6265) (5808) (457) 2001 (9024) (6507) (2517) 1970 (6441) (5966) (475) 2002 (9069) (6435) (2634) 1971 (6568) (6038) (530) 2003 (9108) (6275) (2833) 1972 (6683) (6157) (526) 2004 (9163) (6212) (2951) 1973 (6793) (6251) (542) 2005 (9212) (6066) (3147) 1974 (6876) (6327) (549) 2006 (9282) (6055) (3228) 1975 (6971) (6408) (563) 2007 (9346) (5909) (3436) 1976 (7038) (6455) (583) 2008 (9392) (5860) (3532) 1977 (7099) (6507) (592) 2009 (9449) (5902) (3548) 1978 (7160) (6533) (627) 2010 (9536) (5698) (3839) 1979 (7232) (6570) (661) 2011 (9579) (5902) (3677) 1980 (7296) (6605) (691) 2012 (9685) (5971) (3714) 1981 (7395) (6659) (736) 2013 (9580) (5862) (3718)

1982 (7494) (6720) (774)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附表2:

山东省1949-2013经济数据:

年份GDP(亿元)年份GDP(亿元)年份GDP(亿元)1952 43.41 1988 1117.66 2001 9438.31 1957 61.39 1989 1293.94 2002 10552.06 1962 64.38 1990 1511.19 2003 12430.00 1965 86.25 1991 1810.54 2004 15490.70 1970 126.31 1992 2196.53 2005 18468.30 1975 166.19 1993 2779.49 2006 21846.70 1978 225.45 1994 3872.18 2007 25326.00 1980 292.13 1995 5002.34 2008 31072.10 1981 308.99 1996 5960.42 2009 34769.68 1982 343.75 1997 6650.02 2010 39416.20 1983 391.46 1998 7162.20 2011 45429.20 1984 459.46 1999 7662.10 2012 50013.24 1985 680.46 2000 8542.44 2013 55014.54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山东省城市化研究

山东省城市化研究 设计与艺术学院城市规划101班于丰齐 20105220124 摘要:21世纪,山东省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六十多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而且也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的研究,简要分析山东省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字: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历程、问题及对策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Shandong province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60 years,has been made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and has been reached a high level.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process.In this paper,I shall use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to analyz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Shandong provinc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ours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同时加快城市化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21世纪之初,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就将城市化确立为山东省今后的四大发展战略之一,在此背景下山东省的城市化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全省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本文将从四个方面着力对山东省城市化进行研究。 1.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居住方式变革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第一产业转化为第二、三产业。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表1 山东省1949-2013城市化率 年份城市化率 (%) 年份 城市化率 (%) 年份 城市化率 (%) 年份 城市化率 (%) 1949 5.72 1967 7.61 1983 10.72 1999 26.03 1952 5.99 1968 7.48 1984 12.26 2000 26.84 1953 6.17 1969 7.29 1985 13.22 2001 27.89 1954 6.33 1970 7.37 1986 12.59 2002 29.04 1955 7.31 1971 8.07 1987 13.25 2003 31.10 1956 7.32 1972 7.87 1988 16.32 2004 32.21 1957 8.13 1973 7.98 1989 18.13 2005 34.16 1958 11.29 1974 7.98 1990 18.73 2006 34.78 1959 10.78 1975 8.08 1991 19.33 2007 36.76 1960 10.52 1976 8.28 1992 20.52 2008 37.61 1961 8.76 1977 8.34 1993 22.00 2009 37.55 1962 7.57 1978 8.76 1994 24.03 2010 40.26 1963 7.77 1979 9.14 1995 24.94 2011 38.39 1964 7.94 1980 9.47 1996 25.87 2012 38.35

城市化研究综述

城市化水平的研究综述 李楠楠1,刘淑娟1,李永胜2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战略。方法本文通过搜集2008年以来核心期刊以上的大量关于城市化的文献,结果总结出目前关于城市化的主流观点、主要研究方法和意义内涵。结论以期对城市化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 关键词:城市化、综述、内涵、研究方法 Research review on city level LI Nan-nan1, LIU Shu-juan1, LI Yong-sheng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710127, China;2. Northwe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Aim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trategy. Methods In this paper, collected since 2008, more than a lot of core journals literature on urbanization. Results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stream view,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ing on urbanization. Conclusion It shows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view; meaning; research methods 引言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淡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1]。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经济学家侧重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来定义城市化,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2]。如英国有经济学家就称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地理学家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认为城市化过程除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2]。 人类学家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虽然由于社会规范的概念十分抽象,难以度量,但城市化包

济南市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

第1章济南市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 1.1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1.1济南市GDP及人均GDP增长分析 1.1.1.12004-2009年济南市GDP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济南市统计年鉴》及2009年统计公报2004-2009年济南市GDP和人均GDP两项指标均保持整体稳步走高的趋势,2009年济南实现生产总值3351.4亿元,同比增长12.2%,可以看出,济南市经济的稳定及持续向上发展形成了消费者信心和各种商业投资活动的基础,同时济南市经济稳定性为房地产项目的最终成功提供了先决条件。 1.1.1.22009年济南GDP总量及人均GDP与其他副省级城市 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各市2009年统计公报2009年济南市GDP以及人均GDP分别为3351.4亿元和50376元,增长速度快。2009年济南GDP在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10,人均GDP排名第9,与杭州、南京等副省级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由此看来,作为2009年GDP总量位居全国第3名的山东省的省会,济南经济发展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1.1.2济南市产业指标分析 数据来源:济南市统计局及2009年统计公报通过图表可以看出,济南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济南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说明济南市的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加增强。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广泛而有效的客群资源,加大了消费需求。 1.1.3济南市人口分析 1.1.3.12004-2009年济南市人口规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济南统计年鉴2004-2009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稳定增长,2009年已达到603.27万人,城市化率达58%,济南全市人口和城市人口的稳定增加为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济南房地产市场发展较为健康,发展潜力较大。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 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简介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 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1949年至1952年三年历史上又被称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率从10.64%上升到12.46%,城镇人口增长率为7.5%。这一时期对交通运输建设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大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此外,农村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劳动力结构改变同产业结构改变基本同步。加之尚未对城乡人口流动进行控制,因此人口增长率较高。 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其突出特征是进行了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这一时期,我国新设城市八座,并形成了一批工业基地。 尽管此时的城乡经济发展还没有显露出严峻的问题,但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无疑对后来的社会经济、城市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产业结构重型化。“一五“期间,国家的建设和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规模巨大、用现代技术装备的重型工业。重工业投资是轻工业的7.8倍,占工业总投资的85%,增长速度是轻工业的2倍。在工业部门内部,投资又集中在直接生产部门,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严重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 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 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而区域或者国家城市集中的提高,就可能会导致区域或者国家中某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偏高,而另一些城市城市化率就偏低乐的现象。Henderson(2003)通过跨国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最优的城市集中度,这个最有水平又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影响。单纯的城市化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而不是动力所在。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绝对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段禄峰等(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与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趋于缩小。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 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卢东斌等(2009)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从静态角度看,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从动态角度看,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这样的现象,超过某一个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 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测度 蒋伟(2009)认为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发展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张岩(2009)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王家庭等(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缩小的阶段,但是缩小速越来越慢。 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流转

对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遗产问题的认识_机_省略__问题与对策_以青岛市旧城区老

48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I n d u s t r i a l H e r i t a g e Con s e rva ti o n a n d Uti l iza t io n 【摘要】以青岛旧城老工业为例,研究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针对资源特点和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并探讨更加符合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概念、模式和机制。 【关键词】城市化快速发展;工业遗产;城市资源;开发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old industries of Qingdao as exampl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s coastal area. Aiming at th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t presents corresponding planning measures and ex-plores the ideology, mode and mechanism which are in line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ew.KEYWORDS: Rapid urbanization; industrial heritage;urb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mode 1 概况:城市化发展及工业遗产的分布、类型与现状 青岛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发展,自1897年开始。经历沧桑巨变的100多年,从一个渔港、商埠、兵镇,发展成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城市”①。 对青岛城市化及工业化有重要影响的时期主要是:德占时期(1897-1914),以铁路、港口、造船、机车为主,确定了城市工业的主体结构和空间布局;两次日占时期(1914-1922、1938-1945),依托铁路和港口,以造船、机车、钢铁、轻纺为主,奠定了作为“华北工业中心”的地位,并引导城市空间北拓,形成以四方、沧口为重心的产业聚集带;抗战前的国民政府时期(1929-1937),促 进以轻纺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提出建设“北部大工业区”的规划设想;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7),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总体布局和空间发展方向不变,建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楼山新区;改革开放以来(1978-),建立多元化经济体制并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家电、轻纺及重化、造船和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总体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城市化发展过程对应,青岛的城市工业(或工业化)遗产的类型包括港口、铁路、造船、机车、钢铁、化工、建材、轻纺及其他装备制造业,以及配套的仓储、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区。作为我国北方殖民地背景下产生的外贸港口城市,青岛的产业发展从一开始就具有以胶济铁路带动沿线区域资源开发、产业聚集的特征,并形成跨区域的工业遗产。例如,正在规划开发的潍坊市坊子镇车站及其周边铁路货运和配套服务设施等(以德占、日占时期建筑为主),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近代工业、交通文化遗产。伴随跨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形成青岛城市工业遗产在胶州湾东岸、依托港口并沿胶济铁路聚集、延伸、连绵分布的总体形态,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近年来,台东(或市北)、四方、沧口老工业区逐渐衰退,成为工业遗产聚集,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旧城改造更新的重点区域。在与经济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大规模城市建设过程中,青岛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工业遗产问题日益凸显。 2 城市体制、空间结构变化对功能布局及 工业遗产形态的影响 复杂的近代城市化过程及其社会历史背景,曾经导致青岛城市体制的多变,也必然对城市空 对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遗产问题的认识 ——机遇、问题与对策:以青岛市旧城区老工业改造为例 展二鹏 【作者简介】 展二鹏(1955-),男,工学博士,青岛市规划局总工程师。 【修改日期】2010-06-22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0)07-0048-05【中图分类号】T U984.11+4【文献标识码】B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RAPID URBANIZATION: OPPORTUNITIE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LD INDUSTRY REGENERATION IN OLD CITY ZHAN Erpeng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作者:王琳等来源:城市化网添加日期:09年12月07日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变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得对于城市化的研究成为转型期发展的焦点之一。而其中,正确测度城市化是客观评价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将为政府选择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拟重点在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作相关探讨。 一、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 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一般是指人口比重指标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可以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U=[PC/(PC+Pr)]*100% =(PC/N)*100% 式中,U表示城市化水平 (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地区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可见,在该方法中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尤为重要,不仅要区分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标准,更要注意人口统计口径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局限性。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以来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城市化水平中居于主要地位。但在现实的统计中,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多变,如行政区划的变更等,可能会使城镇人口突变;特别是当前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统计方法往往忽略占相当比重的外来务工人员,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因此,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存在较大的片面性,较难适应新的形式需求。 二、复合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针对城市日益多元的综合性发展,协同考虑人口、土地、文化、环境等多因素的复合型指标体系构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近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一系列复合指标的评价方法,以下主要从研究机构以及学者的代表性研究两方面展开。 (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 1、北京市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于2005年创建,从反映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出发,参考了国内有关城市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从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5个方面分别是经济、社会、人口素质、

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校学生到我国一村落进行地理考察。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沟渠纵横的水田,前方高山耸立、左侧椰林成排(如图)。他们步行进入村落,但见民居间涌泉处处。村长带领他们参观该村的祠堂,提及当初祖先因受连年灾荒,不得不渡海来此。据此完成1~3题。 1.该村落所处地形为 A.山地B.高原C.三角洲D.冲积扇 2.该地可能位于我国 A.山东B.台湾C.四川D.浙江 3.村民的祖先渡海来此后,对当地改造最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A.地形B.河流C.土壤D.植被 2018年2月23日我国农业部公布,2018年全国轮作、休耕面积扩大到2400万亩,比上一年翻一番。轮作指的是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休耕则是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停止种植活动。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实行轮作、休耕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土壤肥力B.提高复种指数C减少化肥使用D.调整农业结构 5.下列地区适宜轮作的是 A.新疆塔里木河流域B.江西稻谷低质低效区 C.湖南重金属污染区D.河北地下水漏斗地区 港航服务业是港口和航运业务的拓展,是服务于港口和航运的服务业。近20年来,上海市港航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功能结构不断向高价值链方向发展。下图为港航服务业分类及部分企业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青岛市2020年高三统一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地理试题 第 1 页 共 7 页 // 青岛市 2020 年高三统一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2020.04 注意事项: L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1. 回答第 I 卷时,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 如需 改动, 用橡皮擦千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2. 回答第 II 卷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 将答题卡交回。 第 1 卷(选择题)(共 45分) 本卷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 共 45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理爱好 者小明 于 2019 年 11 月到 我国 某城 市研 学, 在行走 的途中拍摄到该 城市行道树、路灯及道 路标识牌图 片 (如图 1 所示) 。该树 是此城 市 最主 要的 行道树 种, 树上叶子多数 已 落去 , 个别枝 权开始 发黄。 据此 完成 1-2 题。 图 1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硬叶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2.小明对该指示牌的正确判断是 A.正走在红庙坡路上 C. 正在 向东行走 B. 不远处有个十字路口 D. 过路口 直行先经过桃 园北路

在新疆罗布泊地区野外调查发现,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与雅丹地貌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沿北偏东30°方向延伸,该地区盛行风除受蒙古高压影响外,主要是气流绕过天山,呈顺时针旋转,灌入罗布泊整个地区;楼兰雅丹地层主要由松散的砂质粉砂层和较为坚硬的黏土扮砂层组成,且交替出现,这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的差异侵蚀现象;楼兰地区的雅丹体表层还广泛存在岩层显著软化现象。据此完成3-5 题。 3.推断楼兰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4.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差异侵蚀的主要原因是 A.不同地层形成早晚不同C. 不同地层沉积厚度不同 B. 不同地层抗侵蚀能力不同D. 不同地层粉砂粗细程度不同 5.造成雅丹体表层广泛存在岩层显著软化现象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C. 风力侵蚀 B. 风化作用D. 流水侵蚀 海洋研究者常采用海表温度、海平面2m 气温、海平面10m 经向风(南北向风)和海平面2m 气温积温等参数用于诊断海洋气象因子与海冰面积的关系。图2 示意2018 年某时段我国某海域气象因子与海冰面积变化曲线。据此完成6-7 题。 图 2 6.表示该海域海冰面积变化曲线的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7.2 月9 日-10日海冰面积异常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前一日 A.海表温度上升 B. 海平面2m 气温积温上升 C. 海平面2m 气温上升 D. 风向由偏南风变为偏北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