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原理、规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原理归纳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归纳1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 往东至160°E 为东半球,20°W 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7 .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 .地图上方向确实定①普通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 .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 .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河外星系14 .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①比拟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外表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 .月相的变化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夜半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夜半东方天空〕。
16 .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鸟瞰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鸟瞰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 时56 分4 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 太阳日,即24 小时。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在自然地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1.偏冷气候规律:根据经验,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往往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出偏冷的趋势。
这是因为纬度越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所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从而导致气温下降。
2.水循环原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如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不同物相之间进行循环运动的过程。
太阳的辐射能量蒸发地表水体,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形成云朵,最终降落为降水再回到地表,不断循环。
这个过程对维持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昼夜交替规律: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上的阳光照射程度发生变化,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在地球上,每个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度决定的。
当其中一地区的经度正对着太阳时,该地区进入白天;当地球继续自转,使该地区的经度背离太阳时,该地区进入黑夜。
4.热带气候与地球旋转的关系: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具有高温和多降水的特点。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特点导致了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从而形成了热带气候。
5.海陆分布规律: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并不均衡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由海洋覆盖。
这是由于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均等分布,导致了大陆与海洋的不平衡现象。
6.高山气候规律:海拔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候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高山上的气温往往比低地温度更低,这也是高山地区形成永久冻土和冰川的原因之一7.河流侵蚀原理:河流对地形的侵蚀是地理学中重要研究的一部分。
河流侵蚀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水流速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示意图绘制ppt课件
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图C)
太阳直射点
C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北半球为例)
昼=夜
昼渐长
N
昼渐长
昼最长
N
S
昼>夜 昼<夜
S
N
N
昼最短
S
昼渐短
昼渐短
S
昼=夜
1.光照图的基因类型
类型
图示
侧视图
俯视图 斜视图
判断方法
中心点为赤道上某点,所绘制的半球南、北半球各 占一半。左图为6月22日光照图,图中AB为晨线, B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时;A点所在 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C点为晨线与赤道 的交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 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做高考题的基础,掌握了 这些规律和原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包 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所有高考
内容的原理和规律.
一、地理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 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 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 “ 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 午太阳高度越大。
•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D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E折线所示)
(2)提取时间信息——定时 日照图上的时间信息往往是隐藏着的,需要同学们“挖掘”, 关键在于找出并确定太阳光照图上重要的七个时间点,如下 图所示:
(3)综合运用 与地方时相关的运用:计算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日出 日落时间, 确定日界线和日期。 与季节相关的运用:地球的公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及变化;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气压分布、某地的气候特 征、天气现象;季风洋流流向;河流汛期、河流入海口的盐 度;植被的生长状况;动物迁徙; 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极地科考时间等。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知识点: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4、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一、整体性规律整体性含义:1、自然综合体——内在联系的整体性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第二,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不具备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要素的单独作用和作为自然地理系统整体的一员在整体中所起的协同作用完全不同。
3、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有序系统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耗散结构。
二、空间(地域)分异规律空间(地域)分异:6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着确定的方向(纬向、经向或垂向)发生分化而引起的差异。
1、基本规律——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空间分异因素: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地带性: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状况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典型表现:热量分带非地带性:由于地球产生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有规律分异。
典型表现:构造的区域性、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
我国典型表现:东部隆陷区、西北差异上升区、青藏高原新褶皱高隆区。
2、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1)纬向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2)经向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3)水平地带水平地带性是有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结合产生的。
带段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差异省性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差异陆地自然地带3、垂直地带性概念: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按垂直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异。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十、世界各地区、国家和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东亚——季风气候(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东南亚、南亚——热带季风
西亚、北非——热带沙漠为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面积大
中亚——温带大陆性为主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最典型,但温带大陆性面积大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面积最大 澳大利亚——半环状分布 十一、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产生 的原因、后果及治理措施
昼长15小时
日出
正午12时
日落
读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 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4-5题。 4、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C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5、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解析:由题意可知 120°E————9时 75°W————? 由此计算P点的日落时间 为20时。
6、太阳升落的方位问题
两分日日照图
北半球冬至日日照图
北半球夏至日日照图
1、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日影朝向正西) 正西日落(日影朝向正东)。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方向日出(日影朝 向西南);西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南)。
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方向日出 (日影朝向西北);西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北)。
时间
补给特点
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雨季 流量较大,流量随降 我国季风区和世界
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上绝大多数河流 雨季形成汛期 季节性积雪 春季 流量变化小,形成春 温带和寒带地区、 融水补给 我国东北地区 为主 汛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地理原理规律系列是指地理学研究中所发现的一系列规律和原理,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等方面。
这些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地理学解释和探索地球现象的重要依据。
以下将介绍一些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1.大地构造原理大地构造原理研究地球的构造、形状、板块运动等方面的规律。
它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原理和地震活动规律等。
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壳由若干个大型板块组成,它们以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为界,相对运动造成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地壳运动原理研究地壳的垂直和水平运动,如地壳隆起和塌陷、抬升和沉降等。
地震活动规律研究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包括震源分布、震级和地震地带等。
2.气候形成原理气候形成原理研究气候形成的原因和规律。
它包括大气运动原理、水汽运输原理和气候区划原理等。
大气运动原理研究大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如气压、风速和风向等。
水汽运输原理研究水汽在大气中的运动和输送,如蒸发、凝结、降水等。
气候区划原理研究气候的分布规律,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3.水循环原理水循环原理研究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和规律。
它包括蒸发、降水、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等方面。
蒸发是指水从地球表面转变为水蒸气的过程,降水是指水蒸气转变为液态或固态的过程。
水循环原理揭示了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于地理学、气象学等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原理研究土壤表层的侵蚀和移动过程,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
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对土壤的冲刷过程,包括河流侵蚀和雨水侵蚀等。
风蚀是指风对土壤的刮蚀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冻融侵蚀是指冰的冻融作用对土壤的破碎和搬运过程,通常发生在寒冷地区。
土壤侵蚀原理研究土壤的形成、分布和保持等问题,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5.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
考察方向:气压比较、冷热比较、天气比较
海
陆
风
常
见 的 热 力
山 谷 风
环
流城
市
风
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风由海洋吹 向陆地,为海 风;夜晚相反
白天山坡增温快,气压低,风由山谷吹 向山上,为谷 风;夜晚相反
城市人口、工业集中,人为释放的热量 多,形成热岛效应, 气流上升气压低,近 地面气流由郊区吹向 市区,高空相反
斗区、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 特地貌(例: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瑶林仙境);
②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形成三角 洲(河口)、冲积平原(例:黄淮海平原、崇明 岛、珠江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2)风力地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吹
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
蚀蘑菇、风蚀城堡等(例:雅丹地貌);②风积 地貌(例:塔克拉玛干沙漠)。
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 B.夜间风力较大 C.大气逆辐射比较强 D.昼最短夜最长
6.该城市可能是 B
A.乌鲁木齐
(℃)
32
B.成都
30
C.北京
28
D.哈尔滨
26
24
22
20 14 16 18 20 22 0 2 4 6 8 10 12 (北京时间)
图3
2. 热力环流原理
(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运动)
基
地面冷热不均
本 内 容
空气垂直运动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
热力 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
2. 热力环流原理
(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运动)
2. 热力环流原理
(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运动)
原理的应用:用于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1.城市风 2.海陆风 3.山谷风(夜雨) 4.绿地(林、草)与裸地(沙、荒) 5.季风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和空间关系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概念、原理和规律。
下面对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整理。
一、概念:1.地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人口、城市等方面。
2.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具有比较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3.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地球上各种地理要素分布的范围和特征,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不同空间要素。
4.地球表面要素:地球表面要素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特征和结构,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资源等。
5.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指地球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球内部。
6.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7.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指其中一地理区域的独特的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点。
二、原理:1.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物质在各个要素之间的不断流动和转化过程,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2.能量传递:能量传递是指能量在地球系统中的传输和转换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热量传输、风能、光合作用等。
3.迁移和扩散:迁移和扩散是指物种和物质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移动和传播过程,包括人口迁徙、物种迁移、污染扩散等。
4.形态发育:形态发育是指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等。
5.秩序和混沌:秩序和混沌是指地理系统中存在的有序和无序的状态,包括地质构造、矿产分布、人口分布等。
三、规律:1.自然地理规律: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地球自然系统中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如气候与地形的相互关系、植被与土壤的相互适应等。
2.人文地理规律:人文地理规律是指地球上人为活动和人口分布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如城市扩张规律、交通通道的形成规律等。
3.统计规律:统计规律是指地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过程中,一些重要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如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相关性等。
地理学十四大原理
地理学十四大原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地理环境及其变化的科学。
地理学原理是指在对地理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时,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规律。
以下是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原理一: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人文、自然、社会和环境科学的方方面面。
它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和解释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原理二:地球是一个自然系统地球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地球的自然环境。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地球这一综合系统的结构、过程和运行机制。
原理三: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要素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观察、测量和统计,揭示和解释这些规律性。
例如人口分布、气候分布、地貌分布等。
原理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和影响,并寻求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方法和策略。
原理五: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后果,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路径。
原理七:地理尺度的影响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受到尺度的影响。
地理学研究从小尺度的局部现象到大尺度的全球问题,探讨不同尺度上的地理规律和差异。
尺度变化会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和理解产生不同的影响。
原理八: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地理学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和分析地表的各种信息和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可以对大量的地理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以支持地理学的研究和决策。
原理九: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致力于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寻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自然地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原理,下面将为您详细解释其中几个原理:
1. 平衡原理:自然地理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平衡原理,它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然过程来维持的,因此,我们需要保护和维护这些自然过程,以便保持生态平衡。
2. 水循环原理:水循环原理指的是水在地球大气圈、水域和陆地之间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渗透和蒸发等过程。
这个过程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都至关重要。
3. 气候变化原理:气候变化原理指的是气候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自然地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过去的气候数据、现在的气候和气候模拟来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4. 地质循环原理:地质循环原理指的是地球上的岩石、矿物和土壤等物质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岩石的侵蚀、沉积、变
质和循环等过程。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5. 生态系统原理:生态系统原理指的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这个原理包括了生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物种的生存和死亡、食物网络和生态位等方面。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总之,自然地理学中的原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和保护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理论基础。
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是指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海洋、地质、水文、生物、土壤、地形等各种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从而为人类提供科学的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指导。
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包括:1.大气过程:大气过程是指大气层中各种气体、水汽、尘埃、微粒等物质的相互作用和流动过程。
2.海洋过程:海洋过程是指海洋中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和流动过程,包括海水的循环、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海水的化学反应、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生殖等。
3.地质过程:地质过程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构造变化过程,包括地壳的演化、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资源的形成和消耗等。
4.水文过程:水文过程是指水在地球表面的流动过程,包括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流、潮汐等。
5.生物过程:生物过程是指生物的生长、繁殖、迁徙、适应等过程。
6.土壤过程:土壤过程是指土壤的形成、变化、演化过程,以及土壤中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包括:1.大气层的结构和流动规律:大气层的结构是由海平面上至太空的气体层次组成的,大气流动规律是指大气中气体、水汽、尘埃、微粒等物质的相互作用和流动规律。
2.海洋的结构和流动规律:海洋的结构是由海水、海底、海岸等构成的,海洋流动规律是指海水的循环、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海水的化学反应、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生殖等规律。
3.地质的构造和变化规律:地质的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构造,地质变化规律是指地壳的演化、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资源的形成和消耗等规律。
4.水文的流动规律:水文的流动规律是指水在地球表面的流动规律,包括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流、潮汐等。
5.生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生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是指生物的生长、繁殖、迁徙、适应等规律。
6.土壤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土壤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是指土壤的形成、变化、演化过程,以及土壤中物质的循环过程。
了解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对于人类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用理科思维复习自然地理
形成 高气压
冷却 概 念 图
图2
篓
匦圃
图3
图6
理轰育 21年 期 01 第9
复 习 指 南
艺术 生地 理备 考 的“ 身 瘦
●李
一
,,
富谣
密/ 广东省 中山市东升镇 高级 中学( 2 4 4) 58 1
面临的主要 环境问题 。 区域 地 理主要 考 查 : 区域 环境 的可 持续 发展 ; 流域 的综
2 0 —2 1 0 9 O 广 东 省 高 考 地 理 考 点 分 布 统计 表 1年
业 区位 因素和 农业 地域 ; 工业 区位 因素和 工业 地域 ; 类 所 人
表 1
二 、 过诊 断题 “ 身 ” 通 瘦
针对 高 频考 点 , 挑选 3 5套地 理模 拟试 题 , 学生 地 理 ~ 对
基础进 行诊 断 ( 常选 用近 几年广 州市 高考 调研题 , 以获 通 可
得 多所学校 的考试数 据分析进 行对 照 ) ,将正 确率低 于 6 % 0
试 , 乎每 个 题组都 提供 了相应 的 “ 几 图表 信息语 言 ”每个 问 , 题 的解决 都依 赖 于所 给图表 信息 的判 断分 析 , 以说是 “ 可 图 行 天下” 分 析原理规律 图是复习 自然地 理的灵魂所 在 。 。 复习 时借助 图示表 达地 理原 理规 律 , 以图释 文 、 图导 思是非 常 以 关键 的举措 , 习应养 成画 图的习惯 。如 大气运 动 的基本 形 复 式“ 热力环 流 ” 可通 过示 意 图揭示 过程 , 概 念图 固定概 念 , 用
终制 约 自然地理的分异—— 自然带 。如赤道附近一 气温高 、 上 升气流旺盛一赤道低气 压带 一热带雨林气候一热 带雨林带一 东岸受 暖流影响向高纬度区延伸 ; 北半球 中纬度大陆西岸一洋性气候一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一受 沿岸暖 流影响 向高纬延伸 , 如图 6 。
地理规律和原理范文
地理规律和原理范文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指在地理现象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了解地球自然和人文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是指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球现象的产生和演变的客观规律。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态等方面。
其中,气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地球大气层中气温、降水、湿度、气流等要素的长期平均状态。
气候是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直接关系到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
水文是指地球上水的分布、运动、循环等过程。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水文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是指地表形态的总体特征。
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与地球内、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地貌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资源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规律和原理中,还存在一些基本原理。
首先是地球的尺度性原理,即地理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地球的尺度有关,尺度越大,地理现象越普遍。
其次是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原理,即地球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成了复杂的地球系统。
再次是地域性原理,即地理现象往往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才会出现,具有地域性特征。
最后是环境的可持续性原理,即人类活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
总之,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把握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形态、构造、地貌、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科学。
在地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各种现象和过程。
下面将对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整理。
一、地理概念:1.地球: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生活的星球。
地球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形态、构造、地貌和气候等特征。
2.地球的组成:地球由固态地壳、流动的地幔和核心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外围,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可塑层,核心是地球的中心部分。
3.地球的形态: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自转引起了日、夜的变化,公转引起了四季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区域:地球可以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个主要区域。
陆地包括七大洲和众多岛屿,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
5.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的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气候、地形和地貌等元素,人文环境指的是人类的活动、文化和经济等方面。
二、地理原理:1.地理位置原理: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对一个地区的气候、植被和生态系统等产生重要影响。
2.地理互动原理: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例如,地形会影响水流的路径,气候条件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3.地理多样性原理: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地理多样性,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文化等方面。
这种地理多样性使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4.地理演变原理: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是不断变化和演变的。
例如,地壳构造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爆发,气候变化会影响植被和动物的生存等。
5.地理可持续发展原理:地理研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即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三、地理规律:1.布氏分布规律:布氏分布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指的是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例如,人口分布不均匀、降雨的分布不均匀等。
2.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和演替的。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主要涉及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地貌、水文、生态等内容。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撑。
下面将从地球物理特征、气候、地貌和水文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首先,地球物理特征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地球物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大小、质量、密度、内部结构等。
地球的大小是地理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地球的引力对物质的作用力,进而决定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大气环流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地面起伏的形成。
质量和密度则影响地球的引力场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决定了地球的地热、板块构造以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
其次,气候是地球自然地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大气状态的统计情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环境和地球运动有关。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辐射和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温度变化引发了大气运动和水循环,而大气运动和水循环则决定了气候带的形成和气候区的划分。
气候也受到地形、海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地形的高度和坡度决定了风的流向和强度,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决定了海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地貌是自然地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描述了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形和地势。
地貌的形成与地壳构造、风、水和冰等因素有关。
地震和火山活动会破坏地形,而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则会改变地形。
风和水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形,而冰川的运动和冰融化会形成冰川地貌。
地貌的变化与时间尺度有关,从短期看,地貌具有动态性,从长期看,地貌则反映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最后,水文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和湿地等,地下水则存在于地下岩石中。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空间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地理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地形、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地理过程,通过对这些现象和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变和发展规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地球形状和地球自转。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它的赤道略大于两极,这就是所谓的地球形状。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即一天24小时。
地球形状和地球自转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等地理现象都有重要影响。
其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二是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
地球的大气圈是由气体组成的,它包裹在地球表面上,并且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逐渐变薄。
大气圈中的气体主要有氮气、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它们对地球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纬度、海洋、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然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三是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径流等。
水循环对于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水体资源,包括地下水、河流、湖泊和冰川等。
水资源的分布与地球的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最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四是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它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的丰富程度,它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上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保护和管理地球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地球形状和地球自转、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以及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昼 夜 长 短 的 变 化 规 律 (以北半球为例)
• ①.北半球夏半年(3.21-9.23):昼长夜 短,纬高昼长,极昼。
• 二分日(3.21或9.23):全球各地昼夜等 长
• 北半球冬半年(9.23-3.21):昼短夜长, 纬高昼短,极夜。
• ②.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五、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北印度洋海区
夏 季
顺时针方向
九、洋 流 的 分 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 针;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成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 (气旋型); 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3、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冬季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4、西风漂流:南半球中纬度西风漂流横贯三大 洋
• 2.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
• 3.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 4.弯曲方向受海陆分布、寒暖流、山地(焚 风效应)、盆地、地形起伏的影响;闭合 状:受山地垂直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 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九、洋流的分布规律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共5个,南半球3个,北半球2个) -----反气旋型(北顺南逆、(大洋)东寒西暖)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且手掌朝上。其余四指指尖的方向与原 运动物体的方向一致,大拇指表示偏转 后的方向。)
课堂演练:找出北半球水平气流的正确运动轨迹
气流的原方 向
√A
B
D
√C
实际运动轨迹
判断偏转方向可以 用手测法:
1:手心朝上,四 指是物体的原运 动方向,大拇指 指向是物体受地 转偏向力后的实 际运动轨迹
•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 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 辐射)
六、热力环流
高 空
1020hpa
低压
1060hpa
1100hpa
地 高压 面C
冷却
高压
低压 A
受热
低压
高压 B 冷却
热力环流原理
• P、H、T的关系 • (1)相同海拔,低空一般气温高则气
2:南半球用左手, 北半球用右手
如何在实际的等压线图上作出实际风向?
思
考
:
个在
A
不高
同压
部、
位低
分压
别的 吹东
B
什南
么西
风北
? 四 北半球
岸侵 蚀
岸堆 积
P42的16题
• 河流的侵蚀岸:受地偏力侧河岸、凹 岸---水深,河床与河岸陡,利于建港 口,要种树护岸。
• 河流的堆积岸:不受地偏力侧河岸、 凸岸---水浅,河床与河岸缓和,利于 泥沙沉积,可能使河中的沙洲与之相 连接。
1000
北
半 球
990
低
南
低
半
990
球
1000 1010
北半球低压中心 ——逆时针方向由 四周向中心流入
南半球低压中心 ——顺时针方向由 四周向中心流入
北 半 球
低
高
北半球低压中心 ——逆时针方向由 四周向中心流入
北半球高压中心 —— 顺时针方向由 中心向四周流出
南 半 球
低
高
南半球低压中心 ——顺时针方向由 四周向中心流入
• 凹岸永远是凹岸。与南北半球、河流 流向无关。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6月22日左右 夏至
23.5°N
3月21日左右 (春分)
9月23日左右 秋分
3月21日左右 春分
12月22日左右 23.5°S 冬至
• ①直射点运动规律:向西15°∕小时螺旋 式移动;8 °/月=1 °/4天。
• ②两分两至的日期及直射的特殊纬线。
• (1)左右手法则:大拇指代表中心气流, 四指弯曲代表水平气流,南半球用左手, 北半球用右手。
• (2)判定南、北半球(反)气旋: • 1).先判(反)气旋;(用四种方法判定:
①气压数据;②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③ 水平气流方向;④中心汉字“低”或 “高”。) • 2).再用左右手法则判南北半球。
1010 气旋
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气压高低是 针对相同海拔而言的); • (2)不同海拔,同一点随海拔的升高 而气压递减; • (3)同一点,一般低空的气压状况往 往与高空的气压状况相反。
不同性质地表的热力环流
• 比热容:水>林地>草地>裸地 • 气温年、日较差:比热容越大的则
气温年、日较差越小。七、左右 Nhomakorabea法则副极地海区为中心(北半球2个)
-----气旋型(北逆、 (大洋)东暖西寒)
活动: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 南半球没有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 南半球中纬度西风漂流横贯三大洋 • 北印度洋上形成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
重难点突破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重难点突破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北印度洋海区
冬 季
逆时针方向
•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先知季节和月份。 •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先知陆地、海洋。 •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
向是一致的。
•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 • 6、判断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
反之,温差较小
• 二).等温线分析走向(延伸方向):
• 1.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 阳辐射;
• ③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
• 从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呈对称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公式:
H = 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纬度之差 (同减异加)
例1.试求北京(40°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解答:夏至日:直射点纬度为23°26°N, H=90°-(40°-23°26′)=73°26′ 二分日:直射点纬度为0°, H= 90°-(40°-0°)=50° 冬至日:直射点纬度为23°26′S, H=90°-(40°+23°26)=26°34′
南半球高压中心 —— 逆时针方向 由中心向四周流出
如何在实际的等压线图上作出实际风向?
思
考
:
个在
A
不高
同压
部、
位低
分压
别的 吹东
B
什南
么西
风北
? 四 北半球
八、等温线的判读
•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 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 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 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偏转规律:
一 、
①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 右边偏转,南半球向左;
使
②赤道上,物体水平运
水
动 没有偏向;
平 运 动
③随速度和纬度增大而 加大偏转;
物
体 发
地转偏向力与作用于
生
水平运动的大气或水
偏
体的其它作用力相比
转
较,地转偏向力很小,
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
一、地转偏向规律:沿地表水平运动的 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上不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