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小议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内容提要: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智、情感、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但同时也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由现象向本质飞跃。
我们在认识过程中,既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要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最终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并非只有理性、理智和逻辑的因素起作用。
不可否认,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否认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一个有意志、有情感并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任何心理因素,包括非理性因素必然会参与到认识活动中,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非理性因素的内涵(一)关于理性因素的内涵对于理性的界定,学界中有着不同看法,不过比较普遍的界定方式,是把理性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理性是指认识运动过程中的感性反映形式和理性反映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狭义的理性仅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形式。
而理性因素则是指认识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
(二)关于非理性因素的内涵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那些与理性因素相对的,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体心理形式。
而非理性因素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说,在人的知、情、意这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情”和“意”包括动机、欲望、信仰、习惯、本能等,这些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
广义的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人的“非理性”当中。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前言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
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
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
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
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
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
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
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
理性 反理性 非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思考
理性·反理性·非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思考一、引言1. 问题的提出2. 目的和意义二、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定义和区分1. 理性的概念和特点2. 反理性的概念和特点3. 非理性的概念和特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认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关注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的理解四、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1. 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2. 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引作用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需求的思考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引作用六、结论1. 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和作用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一、引言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对于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认识也是十分深刻的。
本文旨在探讨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引作用。
二、理性、反理性和非理性的定义和区分1. 理性的概念和特点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是指理智和判断的能力。
理性是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来对事物进行认识、分析与把握,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础方式,因为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2. 反理性的概念和特点反理性是指那些不符合逻辑,与常理相悖的东西。
它是渗透在人类思维中的一种负面因素,它会导致人类思考和决策的不正确,使人们误入歧途,进而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
3. 非理性的概念和特点非理性是指那些超越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事物,即那些无法理解或不具有逻辑性的事物。
它包括许多领域,如情感、信仰、灵性等。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研究综述模块一:研究概况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特别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推动了认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然而,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术界在许多问题上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分歧。
总体来说,关于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关于理性、非理性的内涵。
对于理性的界定,学者们一般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进行的;也有学者从理性、合理性、正确性三个概念间的联系出发对理性进行界定。
关于非理性概念的界定,是一个争论热点问题。
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借助多种参照系,从心理学、认识论、价值论、文化学、社会学等多方而加以界说,而不能简单化。
二是关于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对于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者们都予以肯定,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人的理性能力构成主体认识因式的主要框架;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建构功能;认识成果的表达必须借助于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三是关于非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学者们逐渐摆脱了过去对非理性的教条式的认识,开始意识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近年来成为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取得成果最为明显的一个领域。
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这一研究似乎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即无限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四是关于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基本上已经达到共识,即二者相互契合、相互渗透,认识辩证运动过程总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同发挥作用的过程。
五是关于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一些学者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认为,目前关于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研究和讨论中的一些思想混乱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出现了混乱。
模块二:论点摘要一、关于理性、非理性的内涵1、关于理性的内涵。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对立统一: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②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条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原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社会治理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社会治理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作者:胡俊苗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0期摘要:文章对社会治理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二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理性因素对非理性因素具有引导、控制作用,非理性因素可以对理性因素进行有效的调节与补充。
关键词:社会治理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社会治理”一词在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使用,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不仅是概念的转换,更是对人的需要、情感、意志、利益等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重新审视与定位,是管理的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与融合。
社会治理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理性的过程,需要主体利用经验和各种知识进行决策,强调可控性,具有自觉性、可预期性、稳定性等特点[1]。
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情绪、情感、欲望、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总是伴随并束缚着人们,由于它们有自发性、盲目性、偶然性等特点[2],因此也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效果。
因此,厘清二者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治理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理性因素是指人们根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的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逻辑思维因素,是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和认知能力的统称,具有抽象性、自觉性、逻辑性等特点,在人的精神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非理性因素是指直觉、灵感、情感、意志、信念等不属于人的理性范围的心理因素[3],是对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补充。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决策的设定、选择、执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决策主体必须以理性为前提,通过收集尽可能多的资讯,经过客观准确的计算和选择,以便找到最佳的治理手段和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4]。
然而事实却无法达到如此完全理性的效果。
由于社会治理主体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组织成员能否遵循一项由高层管理者所提出的战略决策,并通过相互协调、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的本质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理解;易考选择题)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
【考点: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种“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而产生,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过程。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理解;易考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属于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往往把认识过程看成一次完成的,否认了认识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
【考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科学地论证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成为唯一能动的反映论。
【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把认识看做是一个反映过程。
非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
非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非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的定义、作用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非理性因素指的是与理性思维截然不同的因素,在决策、行为、判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人们通常将非理性因素归类为情感、信仰、直觉、经验等。
感性认识则是一种基于感觉、直觉和情感的认知方式,与理性思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决策和行为方面,非理性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单纯的理性思考往往会使人们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反,非理性因素能够让人们更加细致入微地考虑问题,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不少成功的商人和政治家都认为,情感和直觉在他们的决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此外,非理性因素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动力和激情,在工作和生活中带来更多的热情和创造力。
感性认识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个人层面,感性认识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通过感知自己的情感、直觉和体验,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并在与他人互动中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
同时,感性认识还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建立更为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层面,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共情力和理解力。
社会问题常常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因素和利益相关者,仅靠理性思维往往难以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效果。
相反,通过感性认识,人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困扰,从而更好地关注社会问题,并找到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感性认识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使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然而,非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
盲目地依赖直觉和情感可能导致决策的主观性增加,使人们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过于依赖感性认识可能导致不准确的结论,甚至造成无法预测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在非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充分利用非理性因素的优势,又能避免其潜在的风险。
认识的理性与非理性
●文史哲园地认识的理性与非理性刘文洲摘要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思维科学,非理性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正确揭示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将有助于认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
关键词认识理性非理性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界定可忽视。
非理性的本质含义是指不能用逻辑思维概认识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的认识能力,狭义上包括进行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然而,作为认识主体人类的情感、意志、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和本的人,能否准确客观地反映客体,其影响因素是十分能等众多因素;广义上还包括幻想、想象、猜测、顿众多的。
其中理性与非理性是一对重要因素。
悟、直觉和灵感等非逻辑因素,这些因素各自以不同理性是人类经过漫长历程发展起来的高级属的方式,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性,它积淀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和人类千百年来人类认识的全面发展。
积累的各种各样使社会有序化的规范。
人的思维、人的活动中普遍有效的认识方式,构成人类理性的二、理性、非理性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框架。
故理性是一种逻辑地分析认知世界,把握事理性是人类独有的特质。
理性使人在认识活动物本质,深入地进行独立探究,并进行设疑、判断和中用观念把握认识客体的本质。
人对客体从现象到选择的能力。
它追求普遍有效性和事物的完整性、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不能脱离人的能动思维操作,而合理性。
它不仅是人运用智力去理解和应付现实的思维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方法和逻辑程序,认能力,更是人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以及自身诸种复识活动中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逻杂而对立素质中的一股整合力量。
辑思维方法的运用,都以其理性的严密程序性和规非理性与理性有同样长的历史,与理性对立而范性使人从客体的表面深入到客体的本质。
为了准存在。
非理性,从字面上看就是“不是理性”之性,由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此引而常常被理解为“不要理性”、“否定理性”,甚至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从而使认识客体以“丧失理性”,从而与理性一样发展为价值评判词,被观念的形式内化在认识主体的大脑中,完成对客体认为与低贱、野蛮、疯狂等同义。
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认识与实践
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认识与实践考研是一个知识的积累和深化的过程,是能力与细节之间的较量。
政治在考研中是相对于其他科目性价比最高的科目,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最少,而且产出的分数较多,相对来说较容易。
但是在考研中最容易拿分也最容易失分,因此拉不开差距,所以要提早积累。
政治中马原的知识点比较杂,提前了解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下面宁夏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认识与实践”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认识与实践(特别重要,可能考分析题,此章必背!)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①物质生产实践;②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②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③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3、认识的本质(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②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先于物质。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因果关系
韦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因果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的因果关系应当建立在理性和理性选择的基础上,而非简单的因果通联。
以下是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因果关系的探讨。
一、理性与非理性的因果关系1. 韦伯在其著作《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中指出,人们的社会行为不仅是受理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交织,不仅包括理性的计划和选择,还包括非理性的传统、信仰和情感因素。
2. 在人类社会中,非理性因素常常对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宗教信仰、道德准则、传统风俗等非理性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和社会生活,从而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
二、理性选择的因果关系1. 韦伯提出了理性行为的因果关系理论。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往往是基于理性的考量而作出选择。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理性计划来进行消费和投资,这种行为选择的因果关系可以被归因于理性因素。
2. 韦伯进一步指出,理性选择的因果关系还包括了人们对于社会规则和制度的选择和遵循。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道德规范、行业准则等都是人们基于理性考量而遵循的规则,这些规则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因果关系。
三、社会科学的因果关系方法论1. 韦伯的因果关系方法论强调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能简单地将社会行为简化为单一的因果关系,而是要考虑到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交织,以及个体选择和社会制度规则的影响。
2.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究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
定性研究可以深入挖掘非理性因素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定量研究可以分析理性选择的统计规律,从而形成更为完整的因果关系理论。
四、总结韦伯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因果关系的思考,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
他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因果关系理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使得社会科学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有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马原2023辨析题
马原2023辨析题认识的发展过程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常考点,易出辨析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
(3)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第一,理性指导下的感性深刻。
正如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能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
第二,感性支撑下的理性丰富。
正如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的理解有内容。
4.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根本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根本否认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知识延伸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与唯心之分。
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易出选择题、辨析题】(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必要性: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表面肤浅;理性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内在深刻。
因此,感性必须上升到理性并接受理性的指导。
2.基本条件:第一,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必要性:第一,从实践方面看,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实践;第二,从理性认识本身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易错提示理性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说明了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结合中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为了实现理论就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些说法不是讲理论不重要,而是讲脱离实践的理论、不与实践结合的理论毫无价值和意义。
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辨证统一的,理性在二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理性的指导,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理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处理问题解决事情时,既要重视理性也要重视非理性。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有认识能力,而认识能力主要有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两部分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辩证统一的。
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要弄清楚二者的关系,首先要要清楚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
首先就理性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它进行阐述:第一,在存在论意义上,理性或与物质性相对应,或与动物性相对应,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非凡的特质。
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理性思维是摆脱了对象的感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感性认识相对应而存在,作为高级的认识形式,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第三,在人的行为方式意义上,理性表现为人的自我约束能力。
对于非理性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非理性与人们的理智性灵魂或理性实体相对应的,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理智无法穿越的神秘性质。
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所谓非理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狭义地说,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
广义的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非理性因素中。
我浏览了很多资料发现目前学界对于理性和非理性的探讨的方法大体上是相似的,他们都没有纯粹的对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概念进行纯概念的探讨,而是把他们放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个哲学思潮中去探讨二者的关系,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斗争中去研究理性和非理性,在对二者关系探讨之后得出的结论中也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不管是提倡理性的价值还是重视非理性的价值,他们都没有把二者绝对的对立起来,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都认为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浅析人性发展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浅析人性发展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摘要:理性与非理性不仅对人的认识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而且在人性的健康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理性同非理性的协调统一,人性的完满发展仍旧需要理性同非理性的协调统一。
对此,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理性为主导,强化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弱化其消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性和谐,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人性人类绝不仅仅靠理性活着。
作为感情的存在,人类的行动都势必与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情绪性的东西还会控制人类的行动。
就生活本身而言,它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情绪化的方式,没有一个人完全遵循理性而机械地生活,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就是一种情绪化的体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要求,一切事物均是矛盾的统一体,规定事物性质的矛盾的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由此促成了事物的发展,推进了事物的进步。
这种要求在认识上形成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及反思事物的具体方法。
在人性的发展中,理性与非理性又是共存并互为联系的。
一、关于理性与非理性1.理性与非理性理性是我们在漫漫的历史长流中逐渐确立起的高级属性,它凝聚了全人类创造的文化结晶和成年累月形成的社会范式。
在人类的思维、行动中,最为普遍适用的认知方法构成了理性的基本框架。
理性,即一种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认识世界,深入地独立探寻事物的本质,并采取设疑、判别及选择的能力。
理性寻求事物的合理性、准确性和普遍适用性,它不但是人类自身运用智力去认知和应对现实的能力,而且是人类把握自身的能力加之诸种复杂对立因素中的一股整合力量。
相反,理性的对立面是非理性。
它的内在含义是指无法用逻辑思维概念所囊括的一切主体心理形式的认知能力,狭义上通常包括人类的情感、欲念、毅力、信念、动机、习性和本能等多种因素;广义上来看一般也还包含了想象、猜忌、幻念、顿悟、直感及灵感等非逻辑因素,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凭借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推动了人类认知能力在整个认识活动中的全面发展。
小议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小议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作者:梁建伟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非理性因素主要包括直觉、灵感、情感、意志、想象、联想、信念等,它们在人的认识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和理性因素一样,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人类认识的内在动力,对人们的认识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非理性因素;直觉;内在动力;调节作用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28-01非理性因素的主要内容是指凡非逻辑范围内所不能包容,而又在认识进程中发挥有效作用的思维形式和认识能力。
如直觉、灵感、情感、意志、想象、联想、信念等。
1.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发展中的内在动力作用首先具有诱导、意向作用,这是指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的先导和启发作用。
一切精神活动,包括非理性因素的活动都具有某种反映的性质。
它对事物的反映和把握在程度上虽然是模糊的,或是在潜意识中的,但是在过程上、时间上却是先于理性的逻辑思维,并对理性思维具有诱导性和调整性的作用。
一方面非理性因素通过直觉洞察和灵感顿悟的结果引出理性逻辑思考;另一方面非理性因素则通过自身的结果为理性思维指明方向或使理性思考调整原有的认识方向。
非理性因素能够超越眼前的事物而直觉到事物的意义,成为理智不可缺少的先导。
情感与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融于情感之中,它具有引导认识主体去认识存在的意向的功能。
情感以他的目的性规定了认识主体对认识的选择,情感以他的倾向性规定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选择。
可见情感从认识主体的主观态度上规定了主体认识的意向性,而直觉是通过对客体的整体性、综合性的把握规定了主体认识的意向性。
其次具有评价、选择作用,人的认识之所以要追索事物的客观本质,其目的事要了解客观事物对主体所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要确定对事物认识的价值和意义,则必需参照主体的价值尺度和标准。
人的情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恰是以主体内部一种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参与认识活动的,因而对认识具有了内在的评价和选择作用。
理性因素及其在过程认识中作用
21
认识定势妨碍认识向纵深发展
• 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里斯特列(燃素说 ) • 拉瓦锡 (氧气)
→
22
非理性与非理性主义
同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 因素的制约,强调人应当在理性因素的主 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23
小结
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是一个理性的认 知过程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对 这个过程人们认识得还不是很清楚。我们 必须重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这一点是必须肯定的,但理性认识在认识过 程中起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起推动、定向、 调控和补充作用。
19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消极作用
• 耶尔克斯-多德逊定律,“动机的激 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
倒u的函数关系”
容易或简单的任务
效
率
难易适中的任务
困难或复杂的任务
低
动机水平
高
20
中
认识定势妨碍认识向纵深发展
•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 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 已知的东西。”
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1)狭义上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知、情、 意这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 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 理性因素;而“情”和“意”即情感、意 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 本能等等,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 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 称为“非理性”的因素。这一类不属于人 的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 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并对其发生影响。
13
想象和直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 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一、探讨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必要性在传统的认识论研究中,人们往往较多地注重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而忽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
随着发展带来新问题的激化,理性因素作用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而非理性作用的积极作用及消极作用凸显。
1、非理性因素容易被忽视和曲解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当中,一方面,为达到预期的目标,人们普遍比较关注理性思维的指导作用,把理性思维指导看成唯一的和最正确的,因而忽略了非理性认识因素的作用。
理性主义者片面强调理性因素的至尊地位并认为非理性因素是理性实践的巨大障碍,而非理性主义者把非理性因素看作人的本质,看成是决定一切的东西。
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关系,否定了人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能动性反映的本质作用。
2、新问题解决的迫切需要认识活动的更新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想要占取主导地位获得发展必须加大创新。
在创新中正是由于创新主体具有情感、直觉等非理性心理形式,才使得主体有自我表现、自我创新的冲动。
非理性具有突破性、非逻辑性的特征,在创新中非理性因素发挥的作用是别的因素无法取代的。
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人们很难在社会中正确把握自己,社会竞争越激烈,就越要稳定的心态。
只有加大对非理性因素积极作用的培养和消极作用的抑制,才能促进人的精神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
作为主体能动性体现的非理性因素,必然成为当今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1、非理性因素在认识选择过程中的作用人的选择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在做出一系列认识活动中的选择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诱导作用,当人们面对一个感兴趣的对象时,会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它引导人们进行发明创造;激励作用,积极的情感会激发认识主体的积极性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和生机;调节作用,非理性因素具有灵活性和跳跃性,能在认识过程出现断裂的情况下及时地做出反应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实现认识的新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 素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必 须以辩证法的理论为指导才不 会误入歧途。
谢谢观看!
如何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 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
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之 间的关系的关键是理解它们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 系。在认识过程的辩证内容的理解上,曾经出现 过忽视或者否认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过分地强调 理性认识和理性因素的作用的倾向。但是近年来 随着哲学认识论研究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传播 和影响,又出现了过分地强调非理性因素作用, 从而淡化理性因素地位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 片面的,其特点是割裂了理性认识因素与非理性 认识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因此,非理性因素的思维形式必须转化为理性 思维的形式。有时候直觉思维的目的是将那些相互 断裂的逻辑链条连接起来。如果直觉思维的结果仍 然是直觉,那么这种思维的结果是不能被传递和理 解的,它永远只能停留在直觉者的头脑里,而不能 转变为理论认识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非理 性因素要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强调人应当在理性 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这与非 理性主义把非理性因素看成是人的本质,把人的感 觉、欲望、情绪、本能等看成是决定一切的东西, 并且否定或贬抑人的理性、理性私情的作用是有本 质区别的。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过程,人的理性因素与非理 性因素共同对人的认识起推动作用。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 因素之间的关系?
班级:学前艺术111班 姓名:吴岩昌 学号:1150807127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人类 认识活动结构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 分。
“非理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 理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指认识过程
中的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包括 感觉、知觉、表 象、概念、判断、 推理等认识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但承认理性因素在认 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否认非理性因素的作 用,同时,在对待非理性因素问题上,既看到了 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它可能产生的消 极作用。同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不同,马克 思主义哲学认为,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 合等理性认识的因素和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 性认识因素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是互为 前提、互相包含的、互相转化的。当理性因素的 运用到一定的程度时,思维过程的矛盾和冲突被 进一步揭露和展现时,沿着原来的逻辑思路无法 进行时,转变思路和重新选择新的逻辑起点,直 觉、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就发生了作用。所以, 理性因素的作用是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基础和平台。 当直觉、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发生作用以后, 仍然需要条理认识,仅包 括概念、判断、 推理等抽象的逻 辑思维形式。
狭义的理性与感性相对; 广义的理性包含狭义的理性,
它与非理性相对。
非理性因素:
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意识形 式。非理性因素,本身并不属于人的认识 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和停止、 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作用。这些非理性因素给人的 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提供了动力、动因和 调节控制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