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中的诗歌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中的诗歌特质
从文体特征上看,《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然而,这篇优美的散文却包含着许多诗歌创作的特质,这也使得文章极富诗意,给读者以心灵深处的审美冲击。
首先,作者在描写角度的选取方面借鉴了古人的一些笔法。众所周知,古人的诗歌创作往往与一个词语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意象”。本文虽为散文,但所选景物也完全可以理解为诗歌中的意象。古人写诗所选择的意象往往具有固定的涵义,而本文也不例外。例如: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景物当中,即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但无论是哪一种景物,都吐露着特有的秋意,也充满着浓浓的诗意。与古代诗歌作一下比较,本文所选景物也正是古人常用的诗歌意象。可见,郁达夫本人的创作手法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技巧的。
不仅如此,就连诗歌营造意境的方法也能在这篇写景散文中找到影子。我们所学的写景抒情诗中,有许多诗歌选择的不是一个意象,而是一组。正如这篇文章选择了一系列特有景色一样,这些意象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在本文中,我们也能够通过作者这一组描写秋景的句子,在大脑中形成一幅优美的故都秋景图。而这幅秋景图正是郁达夫为我们营造的一个富有韵味的意境。在这幅图中,属于秋的色调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
其次,在艺术手法选择方面,本文也运用了诗歌最常用的技巧之一――情景交融法。很明显,这篇文章的主体就是对北平特有的秋景的描写。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埋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淡淡哀愁,这与古代诗人那种“自古逢秋悲寂寥”是一脉相通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对故都的秋拥有极深情感的人,如果十几年都不曾尝到秋的滋味的,那他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本文的作者就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抒写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并没有选择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是北平西山那优美的自然风光,而是把焦点聚集在了老百姓周围。也许在他看来,只有人的存在――而且是普通平民――才能更加显示出秋的意义。于是,他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
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是与作者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分不开的。再者,本文开篇就直接用“悲凉”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只不过是采用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了阐释而已。
总之,对于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我们要用欣赏诗歌的眼光去品味它。也许,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会对秋有更多的了解,对人生也会有更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