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 物(蚊、蜱、白蛉等),
可感染小鼠, 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 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
及脑炎。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
个人防护措施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 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 和杀灭工作。
.
谢谢!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
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 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 引起发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 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
人对新布尼亚热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 染发病。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 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 竭死亡。
流行病学—传播媒介
新布尼亚热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硬蜱属的某些 种(如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
我国的储存宿主、媒介种类及其分布尚需做进一 步调查。
传播媒介—硬蜱
。
传播媒介—硬蜱
传播媒介—硬蜱
胚胎期传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 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 ℃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 天以上。
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 膜充血等出血症状。
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血小板 减少。
—除蜱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 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 位。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 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 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 下蜱,
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 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 慢退出,
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 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个人防护措施 —除蜱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 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 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 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 豆大小。
传播媒介—蜱的危害
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 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 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 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 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 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背景资料
2006年以前,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 零星报告不明原因发热/疑似出血热病例。
2006年,安徽确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 2007~2009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
发生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
背景资料
2009 年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述病例 血样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研究,发现了一种属 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型病毒,并命 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初步确认该 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因子。
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 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 劳动者及旅游者等。
与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 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 染的可能。
流行病学—发病季节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主要在春夏季节。 发病高峰为5~10月。 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
个人防护措施 —防蜱
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 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 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 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 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驱避剂进行防 护。
个人防护措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 (Bunia virus) 是具球形、有包膜 和分节段负链 RNA 病毒。
因首先从乌干达西 部的布尼亚韦拉分 离到本科的而得名。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 目前已知包括200种以上,
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 1975年正式命名, 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
。
传播媒介—蜱的特点
蜱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 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俗称 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 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 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 粒大到米粒大不等。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
种。
传播媒介—蜱的特点
背景资料
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 床症状,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
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的变种
2010年0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 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 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变种,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 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 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 传疾病保持警惕。
个人防护措施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 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 市里会感染上该病。
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 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 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 物(蚊、蜱、白蛉等),
可感染小鼠, 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 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
及脑炎。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
个人防护措施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 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 和杀灭工作。
.
谢谢!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
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 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 引起发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 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
人对新布尼亚热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 染发病。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 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 竭死亡。
流行病学—传播媒介
新布尼亚热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硬蜱属的某些 种(如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
我国的储存宿主、媒介种类及其分布尚需做进一 步调查。
传播媒介—硬蜱
。
传播媒介—硬蜱
传播媒介—硬蜱
胚胎期传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 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 ℃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 天以上。
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 膜充血等出血症状。
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血小板 减少。
—除蜱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 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 位。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 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 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 下蜱,
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 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 慢退出,
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 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个人防护措施 —除蜱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 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 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 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 豆大小。
传播媒介—蜱的危害
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 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 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 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 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 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背景资料
2006年以前,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 零星报告不明原因发热/疑似出血热病例。
2006年,安徽确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 2007~2009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
发生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
背景资料
2009 年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述病例 血样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研究,发现了一种属 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型病毒,并命 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初步确认该 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因子。
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 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 劳动者及旅游者等。
与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 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 染的可能。
流行病学—发病季节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主要在春夏季节。 发病高峰为5~10月。 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
个人防护措施 —防蜱
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 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 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 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 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驱避剂进行防 护。
个人防护措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 (Bunia virus) 是具球形、有包膜 和分节段负链 RNA 病毒。
因首先从乌干达西 部的布尼亚韦拉分 离到本科的而得名。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 目前已知包括200种以上,
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 1975年正式命名, 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
。
传播媒介—蜱的特点
蜱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 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俗称 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 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 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 粒大到米粒大不等。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
种。
传播媒介—蜱的特点
背景资料
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 床症状,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
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的变种
2010年0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 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 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变种,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 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 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 传疾病保持警惕。
个人防护措施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 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 市里会感染上该病。
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 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 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