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总结上

合集下载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多恩布什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总结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2.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3. 消费物价指数CPI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是用通过对若干种主要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进行加权平均来编制。

用公式表示为: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4.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技术进步。

5. GDP 平减指数GDP 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GDP 平减指数=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 GDP 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

6.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

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按他的看法,消费与所得在长期维持一固定比率,故长期消费函数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曲线。

如图所示,当经济稳定增长时,消费为收入的固定比率,故长期消费函数为Y C L β=,但当经济景色变动时,短期消费函数有着不同形态,例如原先收入为Y 1时,消费为C 1,当收入由Y 1减少时,消费不遵循C L 途径,而是循C S1途径变动,1111Y C Y C t t >,即平均消费倾向变大,反之,当收入由Y t1逐渐恢复时,消费循着C S1的路径变动,直到达到原来的最大水平,当经济稳定增长时,又走Y C L β=的途径,如此,便形成了长期与短期消费函数的区别:长期:Y C L β=,短期:cY C C s +=0 。

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总结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人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内部动机:指的是个人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2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了工作效率与动机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高二生物知识点:生物进化相关名词解释

高二生物知识点:生物进化相关名词解释

高二生物知识点:生物进化相关名词解释将高二生物中与生物进化相关的知识点名词解释归纳总结如下:名词解释: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如: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5、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总结版)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总结版)
26.鼻化元音:发音时,软腭下降,口腔和鼻腔同时打开,元音就会带上鼻音色彩,这种元音叫做鼻化元音。国际音标用附加符号“ ”表示。
27.发音部位:辅音声母发音时口腔里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
28.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态,包括发音时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气流强弱的情况及声带是否振动等几个方面。
34.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这些义项又具有内在相互联系的词,叫多义词。
35.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36.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也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VS 不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组合成词,且位置固定的语素。 VS 半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够和其它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
27.社会习惯语;又叫社会集团语,只由于某种社会联系,而在处于同一集团的人们中间自发产生的少量特殊语言,这些词语大都能反映人们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身份等。
28.行业语:各种行业上用的语言,是各种职业和某种特殊生活的的专门用语。
29.熟语: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内容十分丰富。
39.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VS 合成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成的词。
40.词义:是词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
41.语素义:是指存在于语素所构成的合成词或固定结构中的语素的意义。/ 现代汉语里不能独立运用的语素的意义叫语素义。
42.义素: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
46.文言词:古代汉语的书面词语,它所表示的事物继续为现代汉民族所使用,因而被吸收进入现代汉语还有生命力的词叫文言词。

普心名词解释归纳总结

普心名词解释归纳总结

普心名词解释归纳总结普心名词解释归纳总结普心名词解释归纳总结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了的有自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

4、反映:是指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

5、反射:是有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应答,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6、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先天就有的用不着学习就会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形成的。

8、动力定型:由一系列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按固定程序进行活动的模式。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注意的范围(广度):是指在一瞬间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14、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这几种活动上。

1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时间的长短。

16、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对注意对象的专心程度。

17、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18、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9、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20、感受性:是指分析器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也就是人的感觉能力。

21、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大小的范围。

有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22、适应:是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23、知觉的选择性:是有选择地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辨出来。

24、知觉的理解性: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理解当前事物,并用词语表示出来。

25、知觉的整体性:是把知觉对象的不同属性、各个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认识。

名词解释词性归纳总结

名词解释词性归纳总结

名词解释词性归纳总结名词是一类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和抽象概念的词汇。

根据其用法和功能,名词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词性。

本文将对名词的各种词性进行解释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名词。

1. 名词作主语名词作为句子的主语时,通常表示一个人、一个事物或一个概念。

例如:- Dogs are loyal animals.(狗是忠诚的动物。

)-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success.(教育是成功的关键。

)2. 名词作宾语名词作为句子的宾语时,接受动作的对象或受到影响的人或物。

例如:- I love cats.(我喜欢猫。

)- She bought a new car.(她买了一辆新车。

)3. 名词作定语名词作为定语时,用来修饰其他名词或代词,说明其属性或类别。

例如:- The city park is beautiful.(城市公园很美丽。

)- A history book tells us about the past.(一本历史书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情。

)4. 名词作宾补名词可以作为某些动词的宾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 They elected him president.(他们选举他当总统。

)- We consider honesty an important virtue.(我们认为诚实是一种重要的品德。

)5. 名词作介词宾语名词可以作为介词的宾语,表示介词所指的对象。

例如:- He is afraid of snakes.(他害怕蛇。

)- She went to the beach with her friends.(她和朋友们一起去了海滩。

)6. 名词作表语名词可以作为表语,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特征或状态。

例如:- My job is a teacher.(我的工作是一名教师。

)- The winner is John.(获胜者是约翰。

)7. 名词作补语名词可以作为某些系动词的补语,用来补充说明主语的身份或状态。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1.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6.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1、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2、基形意象:是客观具体事物最基础的局部形态在人脑中经过想象加工形成的局部意象.3、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成熟而稳定的艺术特征的代表性面貌.4、艺术直觉: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5、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6、艺术思维:艺术思维就是主要利用形象思维来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并最终物化为艺术形象作品的思维活动.7、素材:是未经作者艺术加工的感性生活材料或原创的艺术资料8、期待视域: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艺术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它圈定了理解可能的限度.7.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8.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9.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什么是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着的代表人物.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艺术作品的内容,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3、什么是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5、什么是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线条与组合;2具象与抽象;3情感与象征.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着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9、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10、雕塑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1、什么是灵感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点.2、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创作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的特点,是由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作品的客观特征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艺术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基本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上成熟的重要标志.3、什么是艺术传播艺术传播就是艺术的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达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或加上传播效果,就是艺术传播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4、共鸣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5、什么是艺术典型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6、建筑艺术的涵义及其审美特征是什么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建筑的基本特征: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7、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8、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什么艺术的审美价值,是指客体对象与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的生成中所体现出的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具有某种社会性的客观属性.9、什么是悲剧悲剧是同崇高有密切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一个范畴.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10、音乐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因素.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1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1、艺术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艺术的具体功能有多种,但主要的应当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也可回答为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2、什么是艺术鉴赏欣赏性的艺术消费活动就是艺术欣赏,其内涵主要是指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3、什么是艺术家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4、什么是审美期待欣赏者的审美期待可呈现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文体期待是指艺术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象期待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某种特定意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是指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及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指向.5、舞蹈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舞蹈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动作与姿态;2抒情与表现;3节奏与韵律.6、什么是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7、工艺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工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实用与审美;2物质与精神;3技能与创造.8、什么是艺术中的讽刺讽刺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之类的手段,及其简练地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9、什么是艺术意象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的心理形态,同时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10、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形式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存在方式,即艺术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表现形态.艺术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语言.1、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正式提出的.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使人认识美育.2、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3、建筑艺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4、现代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产品设计,从家具、餐具、服装等日用品到汽车、飞机等高新技术产品,特点是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2、环境设计,指人类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3、视觉设计,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5、造型艺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6、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是: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采用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二、在构图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7、摄影艺术: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再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8、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9、交响乐:是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是音乐艺术的精髓,是音乐创作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包含四个独立乐章的器乐套曲.10.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古典芭蕾舞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11.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它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合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2.悲剧:是戏剧种类一种,被认为是戏剧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13.电影艺术: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想结合的产物.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做“第七艺术”.14.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包含三层含义: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三、从美学层面上讲,它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15.主人公:指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作品中的主要任务,或叫中心人物.是戏剧影视作品集中刻画的任务形象,是作品内容的中心,是矛盾冲突的主体,是情节展开的依据.塑造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主人公形象,是戏剧影视艺术最根本的任务.16.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特点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式再线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不可缺的基本要素.17.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18.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的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它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特点是:一、思维过程离不开感性形象;二、思维过程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三、整体性.19.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20.艺术语言:指任何一们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赌局饿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艺术语言.21.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是具体可感的,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和文学形象.22、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23.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指鉴赏主题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的生活到艺术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24.审美升华: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病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总结(必考)

病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萎缩: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萎缩两类。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

3.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感染。

4、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侵润,肉眼变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5、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称为机化。

6、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淤血。

7.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8.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9.镔榔肝: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现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尔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

8、心衰细胞:肺淤血时,肺泡腔内除有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10..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

11.假膜性炎:纤维素炎发生于粘膜者,由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伪膜,又称为假膜性炎。

12.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

多由化脓菌感染所致。

13.炎性肉芽肿:炎性肉芽肿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

14.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15.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生化名词解释总结

生化名词解释总结

第二章氨基酸1、构型(configuration)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

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是不会改变的。

构型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2、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

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3、旋光异构:两个异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理化性质,但因其异构现象而使偏振光的旋转方向不同的现象。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净电荷为零)的pH值。

第三章蛋白质的结构1、肽(peptides)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2、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胺键。

3、肽平面:肽链主链上的肽键因具有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使连接在肽键上的6个原子共处的同一平面。

4、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5、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肽链中的主链借助氢键,有规则的卷曲折叠成沿一维方向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构象。

6、超二级结构: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螺旋、折叠、转角)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称为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折叠花式(folding motif)或折叠单位(folding unit)7、结构域:在较大的球状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往往形成几个紧密的相对独立的球状实体,彼此分开,以松散的肽链相连,此球状实体就是结构域8、蛋白质三级结构:指一条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者超二级结构甚至结构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依靠共价键的维系固定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成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考试重点总结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考试重点总结

1.蛋白质PI:在某一PH溶液中,蛋白质解离为正离子和解离为负离子的程度和趋势相等,处于兼性离子状态,该溶液的PH值称蛋白质的PI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到C端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4.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整条多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包括主链和侧链)的相对空间位置5.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6.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为割成1个或数个球形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的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7.模体: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二个以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

8.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

9.核酸的一级结构:指构成核酸的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从5'末端的到3'末端的排列顺序,即核苷酸序列或碱基序列。

10.核小体: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DNA和5种组蛋白共同构成,两分子的H2A H2B H3 和H4共同构成了核小体的核心组蛋白,长度约为150bp的DNA双链在组蛋白八聚体上盘绕1.75圈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心颗粒之间通过组蛋白H1和DNA连接形成的串珠状结构称核小体。

11.解链温度:在DNA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260达到最大变化值得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或称溶解温度。

12.增色效应:是指DNA解链过程中,由于有更多的共轭双键得以暴露,DNA在260nm的吸光度随之增加,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增色效应,它是监测DNA的双链是否发生变性的一个最常用指标。

13.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的作用下,DNA双链间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双链DNA解离为单链,从而导致DNA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称为DNA的变性作用。

大学《地球概论》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结

大学《地球概论》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结

I、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球形天体。

2、恒星自行:恒星的空间速度可以分解为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由切向速度所带来的恒星相对星空的位移。

3、绝对星等:在标准距离10个秒差距下恒星的亮度称为恒星的绝对亮度(即恒星的光度),其星等叫绝对星等。

4、秒差距:指恒星的周年视差为1个角秒时恒星到地球的距离为1个秒差距。

5、光年:光在一年中的行程,1光年二1年X3Xl()5km∕s=9.46X10∣2公里。

6、大地水准面:是指海面或平均海面及其在陆地下的延伸所构成的一个闭合的环球水准面。

7、行星逆行:指行星相对于恒星视位置的变动。

下合前后的地内行星和冲日前后的地外行星,相对于恒星,其视位置的移动方向与其公转方向相反,称为行星的逆行。

8、太阳回归运动:太阳在天赤道南北的往返运动,或太阳反复回归天赤道的运动。

9、太阳风:日晃中的质子,电子等不断摆脱太阳引力而奔向行星际空间,由此而形成的以质子、电子为主要成分的带电粒子流,叫太阳风。

10、地理经度:指当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线所在平面之间的二面角。

用人表示,顺地球自转方向度量为东经,记为°E,逆地球自转方向度量为西经,记为。

肌取值分别为0°〜180°.11、恒星年: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其值为365. 25636 日。

12、引潮力:地球表面各地所受天体的实际引力与地心处所受引力的差值,为该天体对地球的引潮力。

10、太阳系:在中心天体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由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11、海洋潮汐现象:受天体引潮力作用,全球海水所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12、食分:食甚时日面或月面被掩饰的最大深度。

13、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14、恒星月:月球相对于恒星星空绕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知识点总结-名词解释

知识点总结-名词解释

35、一次发酵:好氧堆肥的中温与高温两个阶段的微生物代 谢过程称为一次发酵或主发酵。 36、二次发酵 在一次发酵工序尚未完全分解的易分解有机物及较难分解的 有机物在此阶段可能全部分解,变成比较稳定的腐殖酸、 氨基酸等,得到完全成熟的堆肥成品。 37、燃烧——通常把燃烧具有强烈放热效应、有基态和电子 激发态的自由基出现、并伴有光辐射的化学反应的现象称 为燃烧。 38、焚烧: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的燃烧(具有强烈放热效应、 有基态和电子激发态的自由基出现、并伴有光辐射的化学 反应现象 ) 39、焚烧处理 答:焚烧是将固体废物进行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处理过程。 在燃烧过程中,具有强烈放热效应,有基态和电子激发态 自由基出现,并伴随光辐射的化学反应现象。通常产生火 焰,而火焰可以在可燃介质中传播。
32、堆肥化: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依靠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 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 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其实质就是一 种生物代谢过程。 33、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固体废物中的有机物降 解,从而达到无害化或进行综合利用的目的,使之转化为 水、二氧化碳或甲烷等物质的过程,主要分为好氧生物处理 和厌氧生物处理。 34、厌氧消化 在厌氧状态下利用厌氧微生物使固体废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 CH4和CO2的过程。
29、浸出毒性:浸出毒性是固态的危险废物遇水浸沥,其中 有害的物质迁移转化,污染环境,浸出的有害物质的毒性 称为浸出毒性。 30、溶剂浸出:是用适当的溶剂与废物作用使物料中有关的 组分有选择性地溶解的物理化学过程。
31、稳定化:在危险废物中通过加入不同的添加剂,以化学 或物理的方式减少有害组分的毒性、溶解迁移性。最常用 方法是通过降低有害物质的溶解性,减少因渗滤对环境的 影响。
25、磁流体分选(MHS):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1、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原因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是指不同器官、系统在许多不同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的变化。

3、病因(etiology agents)是指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

4、疾病发生的条件(predisposing factors)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5、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是指能够促进和加强某一疾病原因作用的条件因素称为诱发因素,简称诱因。

6、死亡(death)是指机体生命的终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organism as a whole)的机能永久性的停止,而整体的死亡而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都发生死亡。

7、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地功能丧失,使得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8、脱水(dehydration)是指体液容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

9(1)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9(2)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45mmol/L (或mEq/L),血浆渗透压>310mmol/L1。

10、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的水和钠以等渗比例丢失,或失液后经机体调节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X围,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为280~310 mmol/L。

11、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指当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时,使大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导致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被称为水中毒。

50个最常用民法名词解释

50个最常用民法名词解释

50个最常用民法名词解释50个最常用民法名词解释总结(希望能给点鼓励)1.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

3、人身关系,是指因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4、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就是高度抽象化的、最通常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推论准则。

5、自愿原则,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6、公平原则,就是指民事主体应当依据社会普遍认为的公平观念专门从事民事活动,以保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7、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8、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构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

9、财产法律关系,就是指因财产的所有和财产的确权所构成的、满足用户民事主体财产利益须要的民事法律关系。

10、人身关系,就是所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容拆分、为满足用户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所构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11、绝对法律关系,就是所指与权利人相对应当的义务人就是权利人以外的一切不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12、相对法律关系,就是所指与权利人相对应当的义务人就是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13、物权关系,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物,不需要义务人实施某种积极行为予以配合即可行使并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14、债权关系,是指权利人必须由义务人的一方行为相配合,才能行使和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15、自然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16、监护,就是所指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展开监督和维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17、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普心名词解释归纳总结

普心名词解释归纳总结

普心名词解释归纳总结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了的有自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

4、反映:是指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

5、反射:是有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应答,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6、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先天就有的用不着学习就会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形成的。

8、动力定型:由一系列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按固定程序进行活动的模式。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注意的范围(广度):是指在一瞬间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14、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这几种活动上。

1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时间的长短。

16、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对注意对象的专心程度。

17、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18、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9、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20、感受性:是指分析器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也就是人的感觉能力。

21、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大小的范围。

有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22、适应:是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23、知觉的选择性:是有选择地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辨出来。

24、知觉的理解性: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理解当前事物,并用词语表示出来。

25、知觉的整体性:是把知觉对象的不同属性、各个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认识。

分子生物名词解释总结

分子生物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一、基因与基因组学1.基因(gene):是一段携带功能产物(多肽,蛋白质,tRNA和rRNA和某些小分子RNA)信息的DNA片段,是控制某种性状的的遗传单位。

2.基因组(genome):是指一个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

泛指一个有生命体、病毒或细胞器的全部遗传物质;在真核生物,基因组是指一套染色体(单倍体)DNA。

3.C值(C value):基因组的大小通常以一个基因组中的DNA含量来表示。

4.C值佯谬(C value paradox):这种生物体的进化程度与基因组大小之间不完全成比例的现象称为C值佯谬。

5.N值佯谬(N value paradox): 基因组中基因数目与生物进化程度或复杂程度的不对称性6.蛋白质组:一个基因组、一种生物或一种细胞/组织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蛋白质组学:就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份、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7.基因家族(genefamily)概念:指核苷酸序列或编码产物的结构具有一定同源性的一些基因。

8.基因组学(genomics):发展和应用基因作图、DNA测序、基因定位等新技术以及计算机程序,分析生命体(包括人类)全部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9.断裂基因(split gene):基因多为不连续的,被插入序列(IS)所分隔,这种现象称为断裂基因。

断裂基因由内含子(intron)(非编码序列)和外显子(exon)(编码序列)交替组成。

10.基因超家族(gene superfamily):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功能不一定相似,且进化上的亲缘关系较远。

如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丝氨酸蛋白酶基因超家族等11.假基因(Ψ):在多基因家簇中,有的成员并不表达基因产物,称假基因。

12.家系分析法:通过分析统计家系中有关遗传性状的连锁情况和重组率而进行基因定位的方法。

计量名词解释总结

计量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据说老师给了:截面数据结构型模型OLS 协整模型虚拟变量拟合优度异方差过度识别自相关1、回归分析:是关于一个变量(被解释变量)对另一个或多个变量(解释变量)依存关系的研究,用适当的数字模型去近似表达或估计变量之间的平均变化关系,根据已知的或固定的解释变量的数值,去估计所研究的被解释变量的总体平均值。

2、异方差性:是指被解释变量观测值的分散程度是随解释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多重共线性:是指在经典回归模型中,某两个或多个解释变量之间出现了相关性。

4、自相关:又称序列相关,是指总体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项ui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5、时间序列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6、伪回归:是指变量间本来不存在有意义的关系,但回归结果却得出存在有意义关系的错误结论。

7、虚拟变量:是人为构造的变量,根据因素属性的类型,一般只取0或1的人工变量。

8 截面数据:指同一时间(或地点)某个指标在不同空间的观测数值。

9、OLS:即最小二乘法,指根据使估计的剩余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

10、协整: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加权组合是平稳的,则这组时间序列数据是协整的。

11、结构式模型:根据经济理论和行为规律建立的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直接关系结构的计量经济学方程。

结构式模型中的每一个方程都是结构方程,将一个内生变量表示为其它内生变量、先决变量和随机误差项的函数形式,被称为结构方程的正规形式。

12、回归分析:是关于一个变量(被解释变量)对另一个或多个变量(解释变量)依存关系的研究,用适当的数字模型去近似表达或估计变量之间的平均变化关系,根据已知的或固定的解释变量的数值,去估计所研究的被解释变量的总体平均值。

1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以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交叉科学。

它以客观经济系统中具有随机性特征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用数学模型方法描述具体的经济变量关系,为经济计量分析工作提供专门的指导理论和分析方法。

名词生化名词解释自总结

名词生化名词解释自总结

蛋白质必须氨基酸:指人不能合成的,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包括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

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构型:指立体异构体中取代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取向,构型的改变必须通过共价键的断裂。

构象:是指这些取代基团当单键旋转时可能形成的不同的立体结构,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改变。

肽键: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生物活性肽:是能够调节生命活动或具有具有某些生理活性的寡肽和多肽的总称。

大多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蛋白质长链中,被酶解后,生理活性才表现出来。

等电点: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的PH值。

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双缩脲反应:双缩脲是两分子尿素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在180℃下两分子尿素缩合成一分子双缩脲,并释放出一分子氨。

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

茚三酮反应: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太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坂口反应:精氨酸在氢氧化钠中与1-萘酚和次溴酸钠反应,生成深红色,称为坂口反应。

米伦反应:酪氨酸与硝酸、亚硝酸、硝酸汞和亚硝酸汞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热后变红,称为米伦反应,是鉴定酚基的特性反应。

酚类化合物有此反应,酪氨酸及含酪氨酸的化合物都有此反应。

乙醛酸反应:在蛋白溶液中加入乙醛酸,并沿试管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在两液层之间就会出现紫色环,凡含有吲哚基的化合物都有此反应。

不含色氨酸的白明胶就无此反应。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布区域内氨基酸残基的有规则的排列。

常见的有二级结构有α-螺旋和β-折叠。

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总结
1. 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科学。

它专注于算法、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软件以及数据通信等领域。

2.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一种存储和组织数据的方式,目的是提高访问和操作数据的效率。

它涉及到数据的抽象和模型,像树、图和哈希表等。

3. 算法:算法是一种解决特定问题的指令集,它用于解决特定的计算问题。

算法关注的是程序的有效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以及可重复性等。

4. 编程语言:编程语言是一种能够用来让计算机执行特定任务的语言。

它可以表示特定的操作和数据结构,可以帮助程序员更高效地编写代码。

5. 数据库:数据库是存储数据的仓库,其中包含了关于某项系统或领域的信息。

通常,它们用于存储持久性数据,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例如关系数据库)存储和检索数据。

6. 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是一种应用程序,它可以帮助计算机用户执行特定的任务,比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7. 数据通信:数据通信是一种技术,它使计算机用户能够在不同的位置进行信息交流,以及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之间传输数据。

它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的基础上的,可以使用不同的协议实现。

以上就是有关名词解释的总结。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不仅关注算法、编程语言,还涉及到数据结构、系统软件和数据通信等技术。

这些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构建计算机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1)肽单位:指肽链中的酰胺基(-CO-NH-)
原子趋向于共面,形成所谓多肽主链的酰胺(2)肽平面:组成肽基的4个原子和2个相邻的C
α
平面又称肽平面。

(3)亚基:蛋白质分子中,最小的单位通常称为亚基或亚单位Subunit,它一般由一条肽链构成,无生理活性。

(4)结构域: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

称为结构域。

(5)超二级结构: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螺旋、折叠、转角)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称为超二级结构,包括:αα 、βαβ和ββ-曲折。

(6)Sanger法:2,4-二硝基氟苯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链N-端的游离氨基作用,生成二硝基苯衍生物(DNP),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黄色DNP-氨基酸。

该产物能够用乙醚抽提分离。

不同的DNP-氨基酸可以用色谱法进行鉴定。

(7)艾德曼反应:氨基酸与PITC生成PTH-AA 是EDMAN降解法的原理,在多肽蛋白质氨末端测定和氨基酸顺序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章
1.波尔效应:1904年丹麦生理学家Bohr C.发现增加H+浓度将提高氧从血红蛋白的释放这种pH对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的影响被称为波耳效应。

2.免疫印记:蛋白质经凝胶电泳分离,通过转移电泳将蛋白质条带转移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酶联免疫反应。

第六章:
1.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2.抗体酶:具有催化作用的抗体称为抗体酶
3.酶工程:研究酶的生产、纯化、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结构的修饰和改造以及在工农业、医药卫生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4.酶活力:酶活力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以测出的酶促反应速度表示酶的活力。

比活力:每毫克蛋白质或每毫升蛋白质所含酶的活力单位数,用单位/毫克蛋白或单位/毫升来表示,n U/mg或n U/ml,代表酶的纯度,比活力越大纯度越高,可用来比较每单位质量蛋白质的催化能力,酶产品质量评价中常使用的指标。

5.固定化酶:指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酶变成不易随水流失即运动受到限制,而又能发挥催化作用的酶制剂。

第七章:
1.酶催化中间络合物学说:酶与底物反应时,通过特异识别作用,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然后在形成产物和酶分子,酶分子重新结合底物。

2.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种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叫作转换数。

3.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称为激活剂,包括金属离子、无机离子和简单有机化合物等。

抑制剂:能引起酶抑制作用的物质。

第八章
1.酶活性部位:三维结构上比较接近的少数特异的氨基酸残基参与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用,这一与酶活力直接相关的区域称酶的活性部位。

2.酶活性部位必需基团:位于酶的活性部位并作为其活性表达所必需的基团。

3.别构酶:具有别构调节效应的酶。

异构酶:A B
4.酶共价修饰调节:共价调节酶通过其他酶对其多肽链上某些基团进行可逆的共价修饰,使处于活性与非活性的互变状态,从而调节酶活性。

5.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诱导酶:
6.催化三联体:胰凝乳蛋白酶中的Ser、His、Asp构成。

7.酶原激活:酶原经加工转变为有活性酶的过程称酶原激活。

8.酸碱催化:酶活性中心提供H+或提供H+受体使敏感键断裂的机制称酸碱催化。

9.共价催化:酶活性中心亲电基团或亲核基团参与底物敏感键断裂的机制称共价催化。

10.蛋白激酶:能把A TP或GTPγ位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质氨基酸残基上的酶。

第十章
1.蛋白质等电点:在净电荷为0时的pH称蛋白质的等电点。

2.凝胶过滤:当生物大分子通过装有凝胶颗粒的层析柱时,根据它们分子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技术。

3.分配层析:利用不同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使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4.离子交换层析:利用不同组分对离子交换剂亲和力的不同使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5.疏水层析:在不带电荷的载体上偶联疏水基团而形成疏水吸附剂,利用载体和样品疏水基团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吸附在一起,然后改变层析条件,减弱疏水作用,使吸附的蛋白质从吸附剂上解吸下来。

6.亲和层析:利用生物大分子能与特异的配基的分子非共价结合来纯化生物大分子的方法。

7.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一种电泳方法。

8.双向电泳:当混合物在一次电泳后不能完全分开时,可将第一次电泳分开的斑点通过支持介质间的接触印记转移到第二个支持介质上,旋转90度,进行第二次电泳。

9.蛋白质组:指一个细胞或组织表达的所有蛋白质。

即一个基因组所编码转录产生的一整套蛋白质。

第十一章:
1.增色效应:单链核苷酸ε(P)值大于双链核苷酸;因此核酸变性时, ε(P)值增高,称增色效应。

2.分子杂交:不同来源的分子,经热变性后,在冷却复性过程中,异源核酸分子间通过碱基配对形成杂交分子。

3.碱基互补:两条核苷酸链上的碱基分别通过氢键,其中一条链上的嘌呤碱必须与另一条链上的嘧啶碱配对,A T形成两个氢键;G C形成三个氢键。

4.DNA一级结构:A、T、G、C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C1--碱基,C2--脱氧。

5.限制性内切酶:具有严格碱基序列专一性的内切酶,能降解外源而对自身序列无作用。

6.变性:双螺旋区氢键的断裂,变成单键,不涉及共价键,磷酸二酯键断裂降解。

复性:两条分开的链重新闭合为双螺旋称复性,复性可部分恢复理化性质。

7.DNA双螺旋结构:两条反平行多核苷酸链绕中心轴缠绕形成的右手螺旋。

8.Chargaff规则:等科学家用纸层析及紫外分光光度技术分析了各种生物的DNA的碱基组成。

结果显示:A=T;G=C;A+C=G+T;A+G=C+T,结果说明:A与T;G与C配对。

9.DNA超螺旋:在闭合状态下增加或减少螺旋所产生的张力使分子发生的扭曲称为超螺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