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无聊、 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具体指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一词中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 的悲凉心境。
写法探究
1.言约义丰。
本文先记叙夜游的经过,时间、地点、人 物和事件原因、结果各种要素齐备,行文波澜 起伏,扣人心弦,接着是出色的描写;最后抒 情结束,抒情中含有议论,记叙文的几种表达 方法全部用上。
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w w w /beijing/
PPT下载:w w w /xiazai/ 资料下载:w w w /ziliao/
试卷下载:w w w /shiti/ 手抄报:w w w /shouchaobao/
课下作业
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 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 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请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写一篇不少 于600字的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 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 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
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
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
英语课件:w w w /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 w w /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 w w /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 w w /kejian/w uli/
化学课件:w w w /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 w w /kejian/shengw u/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出了自己不 能为朝廷尽忠的愤懑。
从苏轼到苏东坡
1.苏轼却可以做百姓农夫,面对瓦片丛生的 50 亩 “荒地”,他却取名“东坡”,自称“东坡居 士”。
2.苏轼却可以做书法画家,自建的房子在大雪中 完工,取名“东坡雪堂”,房外无景,就亲手画了 带有森林、河流、渔夫的雪景。
内容感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 人”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 最 后“ 闲一人句”至:少明 指有具两有层闲意情思雅 致:之 人 。 一 是“ 闲那人些”追:名暗 含逐作利者的有小远 大人抱,负趋却炎郁附郁 不势得,志奔的走悲 凉钻心营境,, 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 冷 月 的 仙 境 ?即 政 治 生 活 清 闲 之 人 。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 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月光难得,不免让人 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 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 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悟“游”之心
曾想致君尧舜的苏轼, 现如今却是八品小官, 难有作为。 曾想生活无忧的苏轼, 现如今却是生活窘迫, 难以养家,穷愁潦倒……
内心剖析
抒情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1、被贬的悲凉心境。
漫步的悠闲
2、淡泊名利、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自我排遣的豁达
悟“游”之心
下雨的时候就 没有月亮!我 家就没有竹柏!
展“游”之景
展“游”之景
展“游”之景
为苏轼的朋友圈配图,你认为哪张图片更合适?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2张PPT)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2张PPT)

资料链接: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
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 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 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 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 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 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 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 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 致、复杂的情愫。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照进 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重点句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 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苏轼的一生是贬谪的一生
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
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食荔枝》;
流放海南时仍高歌“枝头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比喻
月下美丽的竹 柏倒影
藻荇交横 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
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用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这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品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30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30页)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在诗 词、散文方面有巨 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 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 芾。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
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朗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句验收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二、记叙部分交代 了哪些要素?
• • • • •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时间: 承天寺中庭 地点: “我”和张怀民 人物: 事情 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 的经过: 事情 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检验背诵!
把握文章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积累字词
(一)古今异义 月 色 入 户.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而已、罢了。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北宋景德

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 因寺宇

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
寺。
• 给加点字注音。 解( jiě )衣 遂( suì )至
藻荇( xìn g) 未寝(qǐn )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啊。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纵横交错。 盖:连词,“原来是”
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影—藻荇 交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考虑、想到 同、和 于是,就
睡觉
共同, 一起
院子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 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 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 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 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他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11
朗读:
目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法指导:
1、难读易错的字应多注意注释。 2、节奏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破词, 不断义。
这些字你掌握了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罢了
17
品读:
思考: 1、找出本文写景最美的句子,试着分 析其妙处。 2、你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学法指导: 1、优美的写景往往离不开修辞,注意 从修辞的角度推敲。 2、抓住关键词句对文章内容反复推敲 3、前后左右合作探究,利用团体的力 量。
2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哈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6
贬官黄州: 品闲人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27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
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吗?
1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思》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把明 酒月 问几 青时 天有 。?苏
轼水
调 歌 头
3
—«
»
4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望月怀远»
5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
——《山居秋瞑》
6
月星
涌垂
大平
江野
[]
流阔 。,
杜 甫

——«


怀 7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浙江仙居外语学校
8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诵读课文,读出文 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 意境 。 3、理解作者的特殊心 境, 感悟作者的人生态 度。
9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是宋代著名的文学 家、书画家.他从小就受 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 文采风流.
18
赏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9
赏景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
20
赏景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21
赏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原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清丽淡雅 的特点,渲染了一个空明澄澈、似 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横明

,,


.
14
译读:
目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
1、注重注释,注释中往往包含了重要 的字词或者难以理解的字词。 2、个别难理解的字词可以根据上下句 的意思反推。 3、同学之间合作互助。
15
这些字你掌握了吗?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 步于中庭 一起 散步 16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2
12
相 怀遂 念 欣 解 元
与 民至 无 然 衣 丰
步 亦承 与 起 欲 六
于 未天 乐 行 睡 年
中 寝寺 者 。 , 十
庭 ,寻 ,
月月
。张
色十
怀
入二

户日

,夜

记 承 天 寺 夜 苏游 轼
13
但何何 盖 水 庭
少处夜 竹 中 下
闲无无 柏 藻 如
人竹月 影 、 积
如柏? 也 荇 水
吾? 。 交 空
22
品闲人
苏轼: 21岁高中进士:“致君尧舜, 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元丰二年)43岁,以诽谤 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
23
品闲人
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 无薪俸,故租荒地经营。 有诗曰:“不令寸土闲, 饥寒未知免。” 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
“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 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 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 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 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28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 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 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 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29
30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1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