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弟子规》看“孝”的三个层次

合集下载

《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总叙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此处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黄香的典故)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工作]行孝三层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钟茂森博士

[工作]行孝三层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钟茂森博士

行孝三层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钟茂森博士既然孝这么重要,如何去行孝?古来大德给我们开示有很多,今天时间这么短,不能够非常详细的讲述,总结起来,行孝分三个层次,首先我想用《孝经》的这一段话来给大家讲述如何行孝,《孝经》上讲,“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子如何去行孝?就是在生活当中对父母要恭敬,如果对父母不恭敬,哪怕是你供养父母很优厚,那都不能算孝。

你看孔子都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换句话说,你如果只是养父母,拿很丰厚的物质来供养父母,而对父母没有恭敬心,这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养狗养马你也是养,也是给牠很丰厚的东西,你没有对父母恭敬,养狗和养马又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何以别乎?换句话说,对父母的孝最重要的是敬。

在今年的母亲节在广州的报纸上,广州日报对很多的母亲采访,对很多的儿女也进行采访,看看母亲节的心声是什么。

问了很多儿女说你想怎么样行孝?儿女都回答说“我将来要挣大钱,买名车、买洋楼来供养我父母”,他的观点是这样行孝。

又问了一下这些母亲,她们怎么说?她希望儿女做什么?她们说“我就是希望我的儿子别太忙,礼拜六能陪我吃一顿饭。

”你想想,母亲所希望儿女对她的这种关怀跟儿女想的都不一样。

儿子想的买洋楼、买名车供养父母,这养父母没有真正的恭敬,没有使父母欢心,这怎么能够行孝?“养则致其乐”,让父母欢心,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不能以我自己的意思去孝养父母,那你是自己偏执的见解,不了解父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所以孟子说“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没有做儿女的资格,你要是不顺父母的话。

“病则致其忧”,就是指父母有病的时候,孝子当然非常的忧心,想方设法去为父母治疗。

在二00四年中国评选了十大孝子的活动,有一位孝子叫戴永胜,是山东省枣庄的一个煤矿工人,他只有二十七岁,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孝的六个层次

孝的六个层次

孝的六个层次作者: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0年第09期人们都知道要孝敬父母,可到底什么是孝?专家从传世古籍中为我们找出了答案。

一论初孝,即是意亲。

《孝经》中讲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就是说,人的身体、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只有爱惜自己的生命,好好活着,才有资本对父母尽孝,才对得起父母给我们的生命。

父母看到儿女健康,才是最幸福的。

二论小孝,即是养亲。

这是一种从小养成的优良品德,就如孔融让梨不仅体现出谦和,更体现了孩子对长辈的孝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自觉提供父母的生活所需、照料父母的生活,让父母吃饱穿暖,衣食无忧。

三论中孝,即是悦亲。

《弟子规》中说道:“晨则省,昏则定。

”是说儿女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要向父母问安。

中国有句老话:儿行千里母担忧。

儿女都是父母心上最挂念的人,儿女为了自己的学业与理想,不得已而远游,独自在外,要常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并问候长辈健康,关心家庭近况,和父母叙家常,定期回到父母身边看望,做到让父母安心、放心。

四论上中孝,即是智亲。

孝,并不是盲目顺从。

《论语·里仁》中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是说人无完人,父母也难免有过错,当父母有过错时,作为子女,应懂得自己有提醒父母之过和帮助父母改过的责任。

但规劝时要态度谦恭、气色和悦,柔声细语,委婉地进行劝谏。

如果父母没有听取,仍然要对他们恭敬和孝敬,内心不怨恨,等他们哪天高兴时再劝谏,直到接纳。

五论大孝,即是志亲。

《孝經·开宗明义章》中讲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就是说,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父母无一不盼儿成龙、盼女成凤,当我们做儿女的拥有远大志向和人生梦想,就是志亲之大孝。

六论泛孝,即是爱亲。

《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描述理想社会时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孝的五个层次

孝的五个层次

孝的五个层次
自古以来,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的五个层次分别为:
- 侍奉:能够照顾和侍奉父母是孝顺的第一层。

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 孝心:让父母心情舒畅是孝顺的第二层。

比如不嫌父母啰嗦,不挑剔父母。

- 事业有成:少让父母担心,多做让父母开心的事。

事业有成,父母脸上有光,夫妻和睦,兄弟友爱,父母放心。

- 安居乐业:让父母少操心,是孝顺的第四层。

比如《弟子规》里说:居有常,业无变。

- 不让父母担忧: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担惊受怕,是孝顺的最高层次。

比如不做违法犯罪的事,不让父母担忧。

当然,孝顺的方式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和敬意。

《弟子规》--入则孝

《弟子规》--入则孝

学了《入则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 怎样孝顺父母?
观看视频:入则孝
•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 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我们最亲的人, 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视我们为掌 上明珠,无微不至地爱护我们,使我们尽 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在世上的许多爱中 ,至深至纯的是母爱和父爱,是无私的, 永恒的,无微不至,不求回报……如果母 爱如水,应该是温柔细腻的;那么父爱就 应该如山,往往是深沉而严格的。父母不 仅给予了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 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他们不顾一切的 呵护我们,我们应该回报他们,让他们同 样得到我们的孝敬,我们的爱 !
•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父母有过失,当子女的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态度 上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应做到和颜悦色地把道 理讲清楚、讲明白.
•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 如父母情绪好转或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 母仍固执不听,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然难过得痛哭 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因为孝心的人是不忍心陷 父母于不义的。纵然遭到责打,我们也无怨无悔,不 能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办理父母亲的丧礼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 也不要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祭拜时应诚 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入 则 孝
• • • • • • • • • • • • • •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三谈孝道

三谈孝道

比如大年正月初一,作为晚辈的儿孙都要给祖宗长辈磕头行礼。有人认为这是作秀,这是封建,不合时宜。“都啥年月了,给父母磕头好意思吗?”你要知道,磕头这种形式为什么能上百年、上千年的流传下来呢?因为给父母磕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感最深重、礼仪级别最高的表达方式。只有当你低下头,弯下腰,折服傲慢,摒弃轻浮,双膝跪倒在亲人面前时,你才能体验到那种毕恭毕敬的崇拜,那种和站着无法相比的神圣情感。那一刻你才会觉得只有那样的跪拜才能表达对父母高堂的祝福。因为那一刻你又似乎变成了一种近似于母胎内婴儿的姿态,那是一种庄严的、神圣的、感恩的姿态。
等妈妈吃完了,李斌看着她那双又红又肿、裂了许多血口的脚,忍不住问:“妈,你的脚怎么了?鞋呢?”“是步行来的,鞋早就磨破了。”步行?从家到这儿有三四百里路!“您怎么不坐车啊?怎么不买双鞋啊?”“做什么车啊,走路挺好的,唉,今年闹猪瘟,家里的几头猪全死了,天又干,庄稼收成不好,还有你爸……看病……花了好多钱……你爸身子好的话,我们早就来看你了,你别怪爸妈。”
历来人们都知道磕头是大礼,他不仅是尊敬,也是一种权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住房要下跪,就个医要下跪,吃个救济要下跪,打个官司要下跪。这种带有自卑和自甘屈辱的行为时要不得的,这和为了表示孝敬、感恩,发自内心的给父母磕头下跪是完全不同的行为。今天我们所应追求的是平等、自主、科学、创新、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人要有尊严的活着。因此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
孝关乎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让人的内心充满温暖,并把人提升到一个庄严和神圣的境界。“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准则。
我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其实质都是在演孝。“每逢佳节倍思亲”,贯穿过年过节始终的是浓浓的人伦情义。祭拜祖先,感恩长辈,敦亲睦邻,关爱晚辈,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慈爱心肠,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根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凝聚和睦和谐和平的亲和力。这也是节日的动力、魅力所在。

行孝三层次:孝养父母之身 孝养父母之心 孝养父母之志钟茂森博士

行孝三层次:孝养父母之身 孝养父母之心 孝养父母之志钟茂森博士

“养则致其乐”,让父母欢心,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不能以我自己的意思去孝养父母,那你是自己偏执的见解,不了解父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孟子说“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没有做儿女的资格,你要是不顺父母的话。“病则致其忧”,就是指父母有病的时候,孝子当然非常的忧心,想方设法去为父母治疗。在二00四年中国评选了十大孝子的活动,有一位孝子叫戴永胜,是山东省枣庄的一个煤矿工人,他只有二十七岁,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做一个煤矿工人收入当然很低,可是偏偏他母亲又患了癌症,患了卵巢癌,已经是晚期,没得救了。医生就劝他说你赶紧把你妈妈接回家,她爱吃什么就给她吃什么,言下之意她时日不长了,医生放弃治疗。结果戴永胜,二十七岁的小伙子,非常的忧虑,看到自己的妈妈在病床上非常的难受,呕吐、发烧,心里非常难过,就发大愿一定要把他妈妈治好。这种真诚的孝心一生起来,智慧就产生,他首先跟医生沟通好,请医生们合作,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妈妈,不要说他妈妈得了绝症,安慰他妈妈说,妳这个病没什么大事,调养调养就能好的,用这些方便的妄语来让他母亲生起对生存的信念。然后戴永胜就到处去寻医找药,因为家里穷,没有车费,他徒步走了九个省,有时候为了找药,为了寻找那些民间的医生,长途跋涉三天三夜。他找了一百五十多种治癌的药方,民间好的土方子,每天就是这样熬药,煎这个药来给他母亲服用。结果半年之后奇迹出现,他母亲到医院去复查,发现癌细胞已经萎缩了百分之七十,好了一大半,原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不能起来,现在都已可以下农田干活。这是奇迹,医生都非常惊讶,说这是医学史上的奇迹。
“丧则致其哀”,这种哀痛不是说在那哭哭啼啼的,真正是尽最大的努力尽最大的孝道,让自己的父母下一辈子能够得好。所以“丧则致其哀”,这是化哀痛为力量,别在那里装模作样的抱着妈妈哭,那是损害她。
“祭则致其严”,父母走了以后,先人、祖先都是对我们有恩德的,每年到春秋祭祀的时节都要祭祀。祭祀的意义就在怀念父母先人的恩德,养育之恩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走了,现在表达自己的一种报恩之心。所以如何行孝归纳为三点,第一是孝养父母之身,第二是孝养父母之心,第三是孝养父母之志。孝养父母之身,你光供养父母物质生活还不够,要孝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心生欢喜。另外还要孝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都有志向,哪个父母不希望儿女出人头地?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常父母的志向,从我们自己的名字可以看出来。譬如说我叫“锺茂森”,茂盛的茂,森林的森,这是什么?父母希望我做茂盛的森林,成为祖国、成为世界栋梁之材。时时刻刻听到别人。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一、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多关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德行培养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学习吸收经典的知识。

注释:训:教导,教诲。

悌:敬爱兄弟为悌。

信:言语真实,诚实。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其中提出了许多生活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诚实无欺。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如果这些事情做了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典籍,以获取有益的学问。

二、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父母叫我们,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事情,要勤快认真,不可以懒惰懈怠。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父母亲有所教导,要恭敬听取;父母有所责备,也要承担接纳。

注释:应:应答命:指派,差遣承:接受,承受【译文】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过了很久才应答;父母差遣,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应该恭敬地聆听;父母批评,应当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天冷或天热,要关心父母亲的寒暖;早起或晚睡,定时的问候父母起居安好。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译:出门或返家,都向父母报告一声;居家作息有一定的规矩,工作行业则不要经常更换。

注释:淸:冷,凉。

省:问候,探望。

反:同“返”,回来。

【译文】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

汉代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睡前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自己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标题:《弟子规》全文及解释一、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这段总叙是《弟子规》的开篇,阐述了这部经典的核心精神。

"弟子规"意为学生的规范,是古代儒家教育的基础教材。

"圣人训"则是指孔子等先贤的教诲。

接着提出了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首孝悌,次谨信",即首先要做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其次要言行谨慎、诚实守信。

"泛爱众,而亲仁",强调我们要广泛地爱护众人,并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最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二、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对父母的孝道。

我们应该迅速回应父母的呼唤,立即执行父母的命令,恭敬地聆听父母的教诲,顺从地接受父母的责备。

三、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这部分讲述的是对待兄弟姐妹的态度。

作为兄长,应该友善待弟,作为弟弟,应该恭敬待兄。

兄弟和睦,就是对父母的最大孝顺。

如果看重财物轻于亲情,怎么会发生争执呢?如果能忍让语言,怒气自然就会消失。

四、谨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辄净手。

这部分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早晨要早起,晚上要晚睡,因为人生短暂,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早上起来要洗脸刷牙,上完厕所后要洗手。

五、信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这部分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说话一定要讲信用,欺诈和虚伪都是不可取的。

话多不如话少,最重要的是说真话,不要花言巧语。

六、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这部分讲述了对所有人的关爱。

天地间的所有人都值得我们去爱。

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

人们尊敬的,不是外表的华丽,而是内在的美德。

七、亲仁同是人,类不齐。

《弟子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弟子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母亲对他们生活的细微处都管教严格。当儿子们要出门时一定要告诉母亲去哪儿。这是用了《弟子规》的哪一句经句?(出必告,反必面)回来时,衣服上如果有被草上的露水打湿的痕迹时,就会挨母亲的打,并被指责说:“为什么不走正路?”正路是什么意思?(走大路,走光明的路)
第三方面:爱是理智的成就,不是物质的给予和没有原则的宠爱。
同学们,我们长这么大了,父母不断地给予我们吃的、穿的,可是我们却从来不知道感恩与满足。我们的欲望越来越膨胀,我们的要求越来越多,当父母不能满足我们的时候,我们不但不能理解,反而生起了恨心,以至于我们的孝心被泯灭了,感恩不见了。同学们:爱是什么?其实真正的爱不是不断地满足我们的欲望,而真正懂得爱的父母是不断地去成就孩子。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个故事:胡妻教子
父母跟我们相处得很好,我们也尽力奉养父母。当然父母也有可能脾气有不好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也要能够包容、能够宽恕,因为每个人情绪都会有起伏。人与人相处,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做对”。假如今天父母对我们在情绪上比较不好,我们也用不好的情绪对待父母,其实父母错了,我们也错了!假如我们错了,还有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错?就没有了。所以不管是父母也好,或者你身旁所有的亲友也好,纵使他们用不对的态度对你,我们依然要用对的态度去面对他们,不然我们也是跟他一般见识,根本没有资格去说别人错。这是个理智的态度,不管别人对不对,我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对。我们中国有很多的圣哲,都能够在“亲憎我”的状况之下,他依然保持他那一分至诚的孝心。也由于这颗至诚的孝心,能够去扭转家庭的气氛,进而家庭和乐。“父慈”、“子孝”的行为,不管对方是什么情况,对我如何,我还是尽我的本分。绝不是“银货两讫”的交易,也不是“以牙还牙”权利义务的相对态度,这正是中西文化差异之处,我们应有所明辨。

孝亲尊师

孝亲尊师

孝亲尊师这些天写了好些“孝亲尊师”送人,在给人讲解的时候出来了许多123,应一位兄弟的要求,我把这些写出来。

其实这些话没有一句是我自己说的,如果是我说的,那肯定是废话,这些都是古圣先贤的谆谆教导,我只不过是道听途说一些皮毛而已。

“孝亲”和“尊师”各分三个层次,“孝亲”分“孝养”、“孝顺”、“孝敬”三个层次,“尊师”分“尊敬”、“遵从”、“尊承”三个层次,以下分别略说一下。

先说“孝亲”,孝为人伦之本,本立而道生,孝是所有一切智慧、财富、幸福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也。

最基本的孝亲从向父母尽孝开始,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孝养。

孝养父母分两个层次:1、养父母之身。

一个孝子最起码的,要让自己的父母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基本面上没有太多的忧虑,尽自己可能地满足父母的需求。

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满足父母的需要,也要在父母跟前尽心侍奉,这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如果身在外地条件不许可,那也要常存此心。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应该意在近前侍奉上。

但是,夫子又说,“游必有方”,这个方应该不是指方向、方位这些,如果父母知道你去的方向,知道你在某某监狱里被看守,那也不是个孝子,这里的“方”,应该是方正之学,即圣贤之道,也就是说,离父母远游只有一个原因可以免责,那就是恭行圣贤之道。

2、养父母之志。

在这一点上有两层次:首先,不让父母因我而忧虑。

再者,不让父母因我而羞愧。

《弟子规》云:“身有伤,遗亲忧,德有伤,遗亲羞。

”一个孝子不能让自己的身体一直处在疾病或不安当中,而让父母为自己而忧虑。

《论语·泰伯》中说: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

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弟子规入则孝篇3

弟子规入则孝篇3

弟子规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冬天要让父母温暖,夏天要让父母凉快;早晨要恭恭敬敬地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侍候父母睡眠。

①清:凉爽。

②省:向父母问安。

③定:照顾父母安定入睡。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字文强,东汉时期人,住在江夏安陆。

9岁那年,黄香的母亲就因病无视了。

父亲黄光在县城里当一名小官,身体也很虚弱。

别看幻想年纪小,从从小就非常懂事。

他知道家里穷,不可能请别人来服侍父亲,便主动担负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端茶、盛饭,把父亲服侍得舒舒服服的。

夏天的傍晚,太阳虽然下了山,但是床上的枕席还火烫火烫的。

黄香总是忘不了拿一把大蒲扇,为父亲扇凉枕席,赶跑蚊子,让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点进入梦乡。

有时他还悄悄地站在一旁,为父亲打扇。

冬天,窗棂上都挂起了冰凌花。

黄香总是抢在父亲前面,先钻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使得冰冷的被褥变暖和了,再让父亲舒舒服服地入睡。

黄香的小心受到了乡亲们的赞美。

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太守刘护耳朵里,太守立刻传令表彰黄香,号召天下儿童都要向黄香学习。

他的故事,在我国古代注明的《二十四孝》和《三字经》里都有记载。

黄香不仅孝顺父亲,而且学习也很刻苦勤奋。

读的书多,文章自然写地好。

他的家乡江夏一带流传着一首童谣,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郎”。

皇帝知道后,赐予黄香两套书,还特别批准他可以随时到皇家藏书的地方读书。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

从小懂得孝敬父母的黄香,做了官以后知道怎么爱护百姓,因此很受百姓拥戴。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

第一部分入则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疼爱自己子女的,但是如果父母不喜爱我们的时候,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俗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难道都是对的吗?如果父母犯了错,子女又应该怎么办呢?针对这些父母和子女之间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弟子规》究竟给了我们哪些好的建议呢?入则孝之三:《弟子规》接着讲到的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段话是相当明白易晓的。

长辈很爱我,那么我孝敬长辈有什么难的呢?长辈很爱我吗?那么我也回报长辈以爱,没有什么难的啊!亲憎我、孝方贤,如果尊长不喜欢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讨厌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对长辈孝敬这是显出你的贤明。

亲有过、谏使更,如果尊长有一些过错,有一些过失,有一些不当的地方,你应该劝谏,让尊长有改过的机会。

但是,在劝谏的时候要怡吾色,你不能板着脸用批斗的态度去跟尊长说话,这不行。

你要笑嘻嘻地跟尊长进谏,柔吾声,声音要放低一点,轻柔一点,柔和一点,不要这样;这个不行。

这是《弟子规》的规定。

我们知道长辈对孩子的爱实际上是普世的,什么是叫做普世的?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全人类很少有,几乎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这个很少,也几乎没有不爱孙辈的祖辈的。

全世界都很少。

在不同的文化里面,在不同的传统里面,这种爱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精神是一样的。

有一个人叫刘墉,一位作家。

他里面提到过一段早期爱斯基摩人的习惯,爱斯基摩人我们都知道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爱斯基摩人有一个什么习俗?大家知道吧?一旦孙辈出生,(孙子、孙女生下来了)而爷爷奶奶上了年纪了,大家知道爷爷奶奶会怎么办呢?会默默无声地走向冰天雪地的荒原深处,干什么?结束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因为那里的自然环境太严酷,没有那么多食物,没有那么多粮食,养不活那么多人。

《弟子规》的礼仪现代价值

《弟子规》的礼仪现代价值

《弟子规》的礼仪现代价值1.家庭礼仪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父母的呼唤,应该立即回应;父母的命令,应该立即执行;父母的教诲,必须恭敬听从;父母的责备,必须虚心接受。

虽然提倡孝顺父母,但我们还是需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盲目顺从也不是明智的行为。

父母的选择有时候也会有错误,这就要求我们有方法地做出选择,不能因为父母的过失就对父母不尊重,应小心劝导父母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可以在父母高兴的时候规劝。

忽视父母的建议、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对父母大呼小叫,甚至大打出手,这是非常不正确的选择,即使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做到孝顺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关心父母的身体,冬天要保证父母能够在温暖的环境生活,不要让父母受到寒冷的侵蚀;夏天要让父母感觉清爽,不受烈阳的照射,这是孝顺首先要做到的。

其次是出入门的时候应告知父母,减少父母的忧虑。

出门告知、返家相见,这一条在当今的家庭中被严重忽略了,最近总有学生无故走失,而父母却不知道孩子去了何处,许多人离家并未告知父母,等到出事的时候,父母都不知去何处寻找孩子,这使父母难过、担忧,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也是当今儿童必须要学习的礼仪,这既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自身安全的保障。

再次,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子女应该在身旁照顾,不应该有嫌弃之意。

父母把孩子当作至宝,呵护备至,而作为子女也应该如此善待父母,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怀。

做到“孝”是对于父母而言的,对其他的长辈和兄弟,就应当做到“悌”。

古代家庭子女众多,长幼有序,互帮互助,家庭和睦,父母欢喜,家庭和谐,就是做到了“孝”。

对于长辈,在就餐、坐行走方面,应当是长者优先;不可直呼长者的姓名,遇到长者要主动打招呼,要低声说话,不可大声直言。

现在的许多儿童见到长者不知道主动打招呼,甚至都不知道如何称呼长辈。

做到“孝悌”即要求两点:一是态度上的恭敬,二是行动上的到位。

2.个人礼仪修身养性是每个人必要的修为,良好的修养会受到众人的欢迎和尊敬。

孔子关于孝的三种境界

孔子关于孝的三种境界

孔子关于孝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养亲是孝的最低层次,能养是对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养就是孝。

能养是对孝的基本要求;第二境界:敬养是孝的较高层次,“敬”着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第三境界:“继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层次,是对合理之政应当之事的传承,而对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永恒的追求。

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孔子的孝道思想是:通过教育人们对自己父母慈孝的亲子之爱,而层层外推,逐渐将着这爱推广到社会每一个人的身上,让人们学会恻隐和不忍,让它成为化洽天下之诚爱。

孔子的孝道思想将社会中所有的人融合起来,激发人们对于本民族的内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整个民族有了向心力,从而将社会中的所有人员维系起来,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还有和谐。

1、奉养双亲在以“仁”为基础上,孔子认为,“孝”应该爱父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奉养双亲,也就是要尽到赡养的义务。

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经说到,要“能竭其力”,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标准。

也就是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具体到每个人的家庭有具体的情况。

2、尊敬双亲在“礼”的思想指引下,孔子认为子女处理和父母的关系上,要保持一定的礼节。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要尊敬父母。

这一点在孔子回答子游问孝时,就做出了解释。

通常我们认为,只要爱父母就是孝了。

但是在孔子看来,如果只是奉养,那么和犬马是没有区别的。

他认为人所谓的孝,更需要“敬”。

3、无违沿着孔子“忠”的思想,就可以理解他孝中的“无违”思想了。

这一点,在他的弟子孟懿子问孝子问孝时,孔子做出了回答。

这里的“无违”,字面意思就是不要违背。

从简单的意思来讲,所谓忠就是忠诚于父母,很多人也就会自然认为,那么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父母。

但其实,这不是孔子的本意。

孔子所谓的“无违”是不要违背礼制。

关于孔子的尽孝名言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弟子规孝篇 从《弟子规》看“孝”的三个层次

弟子规孝篇 从《弟子规》看“孝”的三个层次

弟子规孝篇从《弟子规》看“孝”的三个层次摘要《弟子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剖析了“孝”的三个层次: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这是“孝”的物质基础;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这是“孝”的精神依托;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这是“孝”的境界升华。

关键词《弟子规》孝父母子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根据《孝经》的论述,孝通常可分为三重境界:孝敬父母;报效国家;立身行道。

其中,孝敬父母是孝的原初意义,是报效国家和立身行道的伦理基础。

受“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影响,加上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人们对于“孝”存在很多狭隘、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

本文以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为依据,力图从理论上厘清“孝”的三个层次,为大家履行孝道提供基本的依循或借鉴。

“孝”字上面是“老”字的演化,下面是“子”字,象征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老年人。

它向我们传达的信息非常明确:所谓“孝”,就是要肩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赡养父母、履行孝道,包括“养父母之身”、“悦父母之心”和“厚父母之德”三个层次的工作。

一、养父母之身:“孝”的物质基础养父母之身,即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敬父母的物质基础。

为人子女者如何才能“养父母之身”呢?《弟子规》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爱惜自己的身体。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防止“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作子女的要自尊自爱,不好勇斗狠、作奸犯科,这样当父母年老时自己才能守在身边,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

这也符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

第二,关心父母的生活。

“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

”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原因,不能再像古人那样做到“晨省昏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保持和父母的密切联系,时时刻刻关注父母的饮食起居,根据季节和时令变化,积极、主动地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孝敬父母的三大层次

孝敬父母的三大层次

孝敬父母的三大层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孝敬父母的层次可以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在物质层面上,孝敬父母意味着我们要尽力为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这包括为父母提供合适的生活条件,如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健康的饮食、优质的医疗保健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为父母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如支付他们的生活费用、医疗费用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工作,积累财富,以及合理规划家庭财务来保证自己有能力帮助父母。

在精神层面上,孝敬父母意味着我们要尽力为父母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

我们应该时刻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生活动态,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

在父母面临困难或痛苦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排解压力,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父母提供咨询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关爱。

在行为层面上,孝敬父母意味着我们要尽力为父母提供实际的行动上的支持和帮助。

这包括帮助父母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购物、打理家务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尽量满足父母的合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决定,不轻易干涉他们的生活,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

同时,我们还应该尽量避免给父母添麻烦,减轻他们的负担。

孝敬父母的三大层次从物质、精神和行为三个方面来体现。

我们应该尽力为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孝敬和关爱。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父母的孝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挚情感和深深的爱意。

孝经弟子规全文解读

孝经弟子规全文解读

孝经弟子规全文解读一、孝道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尊重、关爱和回报父母的行为准则。

孝道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关心和照顾,它是一种家庭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爱的体现。

孝道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它不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二、孝道的种类和层次孝道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不同的种类,如物质和精神上的孝道。

物质上的孝道是指对父母的物质生活进行照顾和满足,如提供生活所需、安排医疗保健等;精神上的孝道则是指对父母的精神生活进行关心和满足,如陪伴、倾听、关心等。

此外,孝道还有不同的层次,如小孝、中孝和大孝。

小孝是指对父母的日常照顾和关心,中孝是指对父母的疾病和困难进行照顾和帮助,大孝则是指对父母进行精神和思想上的陪伴和关爱。

三、孝道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的关系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与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密切相关。

孝道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回报,它是实现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则是对人的品德和行为的规范,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在实践中,孝道和这些理念都需要共同遵循,它们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元素。

四、如何实践孝道实践孝道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敬爱父母:对父母要心怀敬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2. 回报父母:尽可能地为父母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如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

3. 传承家风:家风是家庭的灵魂,要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让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4. 注重礼仪:礼仪是体现孝道的重要方式之一,要注意礼仪规范,如见面问好、餐桌上让父母先动筷子等。

5. 培养品德: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让自己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五、孝道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孝道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它不仅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家庭中,孝道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会中,孝道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帮助;在国家中,孝道能够促进国民的爱国心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弟子规》看“孝”的三个层次摘要《弟子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剖析了“孝”的三个层次: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这是“孝”的物质基础;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这是“孝”的精神依托;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这是“孝”的境界升华。

关键词《弟子规》孝父母子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根据《孝经》的论述,孝通常可分为三重境界:孝敬父母;报效国家;立身行道。

其中,孝敬父母是孝的原初意义,是报效国家和立身行道的伦理基础。

受“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影响,加上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人们对于“孝”存在很多狭隘、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

本文以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为依据,力图从理论上厘清“孝”的三个层次,为大家履行孝道提供基本的依循或借鉴。

“孝”字上面是“老”字的演化,下面是“子”字,象征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老年人。

它向我们传达的信息非常明确:所谓“孝”,就是要肩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赡养父母、履行孝道,包括“养父母之身”、“悦父母之心”和“厚父母之德”三个层次的工作。

一、养父母之身:“孝”的物质基础
养父母之身,即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敬父母的物质基础。

为人子女者如何才能“养父母之身”呢?《弟子规》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爱惜自己的身体。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防止“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作子女的要自尊自爱,不好勇斗狠、作奸犯科,这样当父母年老时自己才能守在身边,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

这也符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

第二,关心父母的生活。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原因,不能再像古人那样做到“晨省昏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保持和父母的密切联系,时时刻刻关注父母的饮食起居,根据季节和时令变化,积极、主动地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每逢节假日,尽量回家探望父母,或是多安排一些与父母共同参与的活动。

第三,照顾父母的病情。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古人所服的药物多以中草药为主,用水煎服时往往不易掌握温度的高低,所以作子女的要先试好后再端给父母。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药先尝”已经没有必要,所以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父母唯其疾之忧”上,照顾父母按时服药,注意父母生病期间的饮食禁忌,防止病情恶化。

第四,祭祀父母的亡灵。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如果父母不幸去世,作子女的要按照当地风俗为父母举办丧事,并以事奉生者的恭敬态度,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也就是“生事爱敬,死事哀戚”。

二、悦父母之心:“孝”的精神依托
养父母之身是“孝”的物质基础,是子女履行孝道最低、最起码的要求。

但只有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因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仅仅是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求,那与我们对待豢养的宠物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在养父母之身的同时,还要悦父母之心,这是“孝”的精神依托。

《弟子规》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悦父母之心”的途径:
第一,谨遵父母的教诲。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日常生活中,要用非常恭敬的心态,及时回应父母的呼唤,努力落实父母的命令,严谨遵奉父母的教诲。

当犯有过失的时候,要勇于坦承自己的错误,谦卑柔顺地接受父母的责罚,并尽力改正、弥补因过失而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的影响或危害,这样就可以渐渐做到“过能改,归于无”。

第二,恭聆父母的训勉。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如果是和父母一起生活,我们不能对家庭中的各项事情擅做主张,而应多听取父母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见;如果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对于自己住所或工作的变动,也要及时通知父母,以免他们担心。

第三,顺承父母的心意。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对于父母的物质或精神需求,要尽心尽力地去准备;如果我们的某些做法或习气是为父母所厌恶的,更要努力改正和去除,让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

第四,友爱自己的兄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兄弟姊妹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在遇到财物往来时相互礼让,会让父母感到非常的欣慰,这也是子女尽孝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厚父母之德:“孝”的境界升华
《弟子规》对于孝道的论述,并非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小孝”,也不是子女单向度顺从的“愚孝”,而是主张在做好“养父母之身”和“悦父母之心”两个层次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厚父母之德”,将“孝”的境界予以扩充和升华。

首先,弘扬父母的美德。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我们要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扩充到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对党和国家忠诚,对单位和领导忠心,对同事和人民忠顺,努力做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和彰显父母的美德与教诲。

在领导面前,要做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同事交往,要做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对待普通群众,要做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这也就是《孝经》里讲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其次,劝谏父母的过失。

人在步入老年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性格可能会变得固执、任性甚至贪婪,孔子早就告诫人们:“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所以,为人子女者在履行孝道的过程中,要自觉用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衡量父母的各种需求,不能简单地把“子从父之令”当作尽孝。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善巧方便地引导父母学习传统文化、关注社会新闻,以防父母做
出某些不合法律或道德的行为。

假如父母确实有了过失,就应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以恭敬、柔顺的语气和态度,努力劝谏父母改正错误;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履行孝道,就一定可以做到规父母之过、厚父母之德,因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参考书目: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