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理实验设计(2)

合集下载

第三章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第三章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第三章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心理学研究设计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确定研究问题、目的和策略的过程。

根据研究目的、变量控制和数据收集方式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实验设计、相关性设计和描述性设计三种基本类型。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设计类型。

实验设计通过控制和操作自变量来确定因果关系。

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由自变量产生的结果或变化。

实验设计的基本特征是随机分配和对比组设计。

1.随机分配:实验设计要求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条件中。

通过随机分配,可以减少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增加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对比组设计: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设立对照组,以提供相对比较的依据。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他方面要尽可能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

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两组设计和多组设计。

两组设计是指只包含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的设计,常用于探究一个因变量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差异。

多组设计是指包含多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常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同一个因变量的影响。

多组设计可以是完全随机设计、随机组内设计或反复测量设计。

二、相关性设计相关性设计用于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性设计不涉及自变量和对照组的操作,而是通过相关性分析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相关性设计分为两组设计和多组设计。

两组设计是指研究两个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系数来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多组设计是指研究多个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常通过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来探索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描述性设计描述性设计用于描述和了解其中一种现象的特征和性质,而不涉及因果关系的推断。

描述性设计通过观察和测量来收集数据,然后用统计方法进行描述和总结。

描述性设计包括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个体或个别事件进行深入观察和描述,通过详细记录个体的行为和经历来获得细致的描述。

调查研究是对大量受试者进行测量和观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观察等方式来收集信息和数据。

第三章_心理学实验设计

第三章_心理学实验设计

O1:
O2:
Ob1
Xb2
O3:
O21 O22 …. O2k
O4:
O41 O42 …. O4k
R R R R R R
Xa1Xb1 Xa1Xb2 Xa2Xb1 Xa2Xb2 Xa3Xb1 Xa3Xb2
O1 O2 O3 O4 O5 O6
Xb1
O11 O31 O12 O32 O1: …. O3: …. O1k O3k
X
表示事后回溯设计中的自变量,是研究者不能操纵或改变的
五、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1、因素与水平
因素:自变量
可以是刺激变量,也可以是被试变量
水平:因素的特定值称为“水平”或称为“处理”
2、水平结合
或者一个处理结合
一个因素的某一水平与另一因素的某一水平的结合,成为一个水平结合,
例如:噪声强度两个水平:40分贝(A1)、60分贝(A2);
可考察各个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主效应可考察各个自变量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交互作用可考察一个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简单效应2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模式a基本模式b数据的统计分析独立样本的多因素方差分析4随机化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a什么是随机化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在析因设计中还可以用一个组的被试去接受设计中每一种因素各个水平组合成的全部处理观测得到每个被试的全部反应分数就是一个区组至于哪个被试先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则须用随机分配的方法来决定b基本模式c数据的统计分析随机化区组多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d优点a所需的被试人数少是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中的一组b减少了个体差异5分区重复测量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在析因实验设计中对被试的分配有时采用随机分配与重复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对一种或几种自变量用随机分配法而对其它自变量则用重复测量法这种综合分配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被称为分区重复测量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混合设计a基本模式a3b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年龄组第一测试年第二测试年第三测试年交叉聚合实验设计p146148交叉聚合设计包括横断设计纵向设计和时间延迟设计推断年龄是发展的一个原因二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designs1单组准实验设计2多组准实验设计单组准实验设计1时间系列设计a设计模式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讲解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讲解

四、应用举例及延伸
例1.课间休息方式对思维敏度的影响。(SPSS操作) 例2.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发展的研究(一个自变量三种以上处理)
研究示例2: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发展研究
现在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范畴内的热门课题,其 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中学生的学习指导。那么这一课题如何设计呢? 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及额外变量有哪些?
11
67
95
88
105
12
74
98
71
84
13
93
116
90
110
14
85
110
85
94
15
82
120
75
80
16
71
90
95
112
17
69
95
89
98
18
67
100
65
80
19
80
101
73
90
20
76
103
90
98
被试间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比较是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 因此在这样的设计中,它的关键就是要克服被试组之间的 差异,也就是要尽量做到参加实验的各组被试间基本上是 相等的,这样就可以观察接受不同实验条件处理的各组被 试在有关因变量上是否有差异。如果存在差异,那么这差 异应该就是由实验处理的不同造成的。
表1 课间休息方式对思维敏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试编号
实验组前侧 实验组后测 控制组前测 控制组后测
1
85
102
80
92
2
76
110
72
90
3
90
110
95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

喜好饮料问题
有效的实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两个杯子一模一样, 既没有字母,也没有任何其他不同的标记可以让被试 看见或摸得到。
将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分别倒进两只杯里,一半被试 先饮可口可乐,然后饮百事可乐;另一半被试先饮百 事可乐,然后饮可口可乐。
这样的实验安排就不存在喜欢字母的问题了,而且, 实验顺序的效应也抵消了。
举例:在某项研究中要将30 个被试分配到三个自变量 水平A、B、C 中。
研究者需要先将被试按前测作业分数的高低排列,然后 将前三个被试随机分配到A、B、C 三组,接着将接下 来的三个被试如法分配,直到分配完毕。
1、匹配(matching)设 计
对动物进行被试间设计的实验研究时,一项重要的匹 配技术是拆窝技术(split-litter technique)。
同处理之前是相等的,即使有差异也是在统计允许的 限度以内的随机误差。
随机化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1)控制两组被试变量的差异,分组方法简单可行。 (2)由于对每一被试者只作一次观测,可消除某些实
验误差。 缺点: (1)分成等组的方法仍欠精密。 (2)若两组在不同时期观测,就有可能插入实验以外
编制之测量工具的“信度”(可靠性)较低时。
研究进行中有较多变量无法控制时。
统计分析时,受试者须再细分为较小的各群组来分析比较 时。
实验设计时,预期会有较多受试者中途推出时。
怎样确定实验研究中被试样本人数
确定样本人数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实验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精确度是指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一致性程度。精确度
定时系列设计模式
说明:Y1a、Y1b、Y1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前之观测值 Y2a、Y2b、Y2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后之观测值 X表示实验条件处理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五、研究内容
1.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源等。
2.行为实验:设计实验任务,观察和记录特定心理现象的行为表现。
3.心理测量: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如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评估心理现象。
4.数据分析:探讨各组间的差异,分析影响特定心理现象的因素。
六、预期成果
1.揭示特定心理现象的群体差异及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3.伦理问题:保护研究对象隐私,遵循伦理原则。
4.实验偏差:采用双盲设计,控制实验条件,减少偏差。
九、总结与展望
本实验设计方案旨在深入探讨特定心理现象,为心理健康领域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成果应用,预计将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实践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本方案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研究框架和方法论参考。
二、研究目的
1.描述并比较特定心理现象在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背景人群中的差异。
2.探究影响特定心理现象的主要心理社会因素。
3.为心理干预策略和心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选取我国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计划招募800名成年人。
2.实验方法:采用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行为实验和心理测量技术。
(2)青年女性组(年龄:18-35岁,性别:女)
(3)中年男性组(年龄:36-55岁,性别:男)
(4)中年女性组(年龄:36-55岁,性别:女)
4.实验流程:
(1)发放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
(2)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特定心理现象的表现。
(3)使用心理测量工具,评估研究对象的特定心理现象水平。
2.构建特定心理现象的影响因素模型。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实验的设计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实验的设计

第三章实验的设计概念实验设计内容与评价标准基本类型需考虑的方面评价标准非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按控制程度)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实验设计(按被试分配)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一、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的多少:①大样本设计;②小样本设计。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3.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①非实验设计;②准实验设计;③真实验设计。

4.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①被试间设计;②被试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二、被试间/内和混和设计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2.优缺点3.解决缺点的方法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2.优缺点3.克服缺点的方法三、混合设计1.含义2.如何计算实验处理数3.优缺点及克服方法两个技能:1.区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2.在混合设计中,区分被试内因素和被试间因素(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的处理,各自独立地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接受因变量的测量。

也被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实验设计。

每个被试一个处理内和混和设计2.优缺点(1)优点12岁小学生40岁大叔80岁青光眼老爷爷一个处理方式不会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顺序效应(练习、疲劳)(2)缺点1)被试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难以控制;2)需要的被试数量比较大。

3.克服缺点的方法缺点是由于不同的被试有差异造成的!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减小被试间的差异如何减少不同被试组之间的差异?(1)匹配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把每对中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使各组之间的被试同质。

步骤:第一步前测,第二步分数配对,第三步随机分组2)匹配法的问题:第一,特征太多,无法完全匹配第二,工作量大第三,在多个特征之间有交互作用时,可能混淆实验结果第四,可能出现回归假象(2)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随机化法的统计学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过不同处理之前时相等的(差异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内)(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都会受到所有水平自变量的影响每个被试所有水平2.优缺点(1)优点1)节约被试人数2)排除了个体差异(2)缺点1)接受不同处理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偶然事件发生影响实验结果。

2016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第三章2

2016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第三章2

准实验设计(X-Zhao II)/ 单组1.时间序列①评价无R,无对,有前评价方法^&/ 3大法宝—提高效度1.随机化R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2.对照组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3.前测①有前测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②无前测优:控制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缺:在没有“对照组”时无法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7788414准实验设计(X-Zhao II)/ 单组1.时间序列①评价无R,无对,有前1例外评价方法/ 3个例外1.时间序列可以较好控制“成熟”、回归和测验的影响,但不能控制“历史”。

单组1.时间序列①评价无R,无对,有前1例外②统计方法比较回归直线:O1~O4与05~O8单组2.相等时间样本单组2.相等时间样本单组2.相等时间样本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1例外评价方法/ 3个例外1.时间序列可以较好控制“成熟”、回归和测验的影响,但不能控制“历史”。

2.相等时间样本可以控制“历史”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但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实则为一组被试,所以不能很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实验安排的反作用会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

三大法宝^&*(/ 1.随机化R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2.对照组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3.前测①有前测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②无前测优:控制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缺:在没有“对照组”时无法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33288单组2.相等时间样本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1例外多组1.不相等实控前后多组1.不相等实控前后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1例外三大法宝)(*&^/ 1.随机化R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2.对照组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3.前测①有前测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心理学实验设计2

心理学实验设计2

最简单的拉丁方设计
例子(鲍尔Bower,1961):以老鼠来研究奖赏对反应形 成的影响。 实验任务是老鼠走迷宫。 自变量是奖赏量,三个水平:第一个水平老鼠走完迷宫得 到8粒食丸;第二个水平是得到5粒食丸。第三个水平则 是得到1粒食丸
(2)被试内设计的局限性
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s)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从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 ①真实验设计 ②准实验设计 ③非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①单因素实验设计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 相同被试: ①被试内设计 ②被试间设计 ③混合设计
三个基本问题
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
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 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
(1)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主试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发生混淆 的相互作用
试验者效应(皮革玛丽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 要求特征(安慰剂效应和霍桑效应)
(2)额外变量的控制
1.排除法 2.恒定法 3.匹配法 4.随机化法 5.抵消平衡法 6.统计控制法
(1)ABA设计 例子(Hart,1964): 被试为托儿所4岁儿童比尔,比尔过分能哭。
研究者假设成人的注意强化了比尔哭的行为。 研究:自变量为老师对哭行为的治疗。 A代表了治疗前的基准状态(哭的次数很多),
B表示治疗后的状态(哭的很少)。 第二个A代表退回到原来的状态。 如图2-2(p84)
实验心理学课程二
第二部分:实验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一、心理实验的变量及控制 二、实验设计的概念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一、实验中的几种变量

心理学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心理学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心理学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引言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心理学家可以观察和测量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认知和情绪反应。

设计一个有效的心理学实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步骤,帮助读者掌握设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技巧。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原则1. 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在设计心理学实验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和问题需要明确而具体,以便为实验设计提供明确的方向。

2. 确定实验变量实验变量是实验中需要测量或对其进行操作的因素或特征。

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时,需要明确定义和操作实验变量,并确保实验变量与研究目的和问题相关。

3. 确定实验假设实验假设是对实验变量之间关系的预测或猜测。

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时,需要明确并提出可验证的实验假设,以便在实验结果中进行验证和分析。

4. 控制实验条件在心理学实验中,为了得到准确和可靠的结果,需要控制实验条件。

这包括控制实验环境、参与者的特征、实验材料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确保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时,需要选择和使用有效和可靠的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

这些材料和工具应该能够准确地测量所需的实验变量,并保证测量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6. 确定实验设计类型心理学实验可以采用多种实验设计类型,如随机对照实验、配对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类型。

7. 确定实验样本和受试者招募方式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时,需要确定实验样本和受试者的招募方式。

实验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并且能够满足研究目的和问题的要求。

8. 确定实验过程和步骤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和步骤需要明确和具体。

在设计实验过程时,需要规定实验参与者的任务、实验材料的使用顺序、实验的时间安排等,以确保实验的一致性和可控制性。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步骤一: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在设计心理学实验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实验心理学-3实验评价与前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3实验评价与前实验设计

§3 实验设计评价标准
1、使研究变量最大化(效应)
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选择合适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合理的被试分组、实验材料的选择和配合,使研究变量的效果最大化
2、对额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
3、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
4、充分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
§4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分类
按实验条件控制的严密程度
真实验设计or准实验设计or非(前)实验设计
按统计检验力
完全随机设计or随机区组设计or拉丁方实验设计
按自变量数量
单因素设计or多因素设计
按被试分派程序
被试间or被试内or混合设计
注:
实验条件控制的严密程度——内在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控制程度、能否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以及能否主动操纵实验变量
§4-1 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一、前实验设计
二、事后设计。

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习题及答案2)

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习题及答案2)

第二编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第一章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单项选择题】:在进行科学观察时,纯粹客观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2007中山大学)A.自然观察B.实验C.问卷调查D.以上均不对【答案】:D.2、【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自然观察的表述哪一个是不恰当的()(2007中山大学)A.对特征的概括主要是描述性的B.涉及对一个变量或多个变量的系统性操作C.其他研究者不是很容易能重复数据结构D.它不允许研究者操作有关前提条件【答案】:B.3、【多项选择题】:练习实验的主要作用是()(2003北京师范大学)A.帮助被试学习和掌握反应原则B.降低实验误差C.提高被试反应精确性和可靠性D.练习实验没有什么作用【答案】:A. B.C.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多项选择题】:平衡技术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平衡技术有()(2008心理学综合考试)A.匹配法B.拉丁方设计C.双盲法D.ABBA法【答案】:B. D.2、【单项选择题】:下面()是零结果。

(2008中山大学)A.实验者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B.自变量的变化不引起因变量的变化C.预期之外的结果D.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很大作用【答案】:B.3、【单项选择题】: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2007心理学综合考试)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答案】:A.4、【单项选择题】: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2007心理学综合考试)A.匹配法B.平衡法C.排除法D.恒定法【答案】:C.5、【单项选择题】:在2*3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

(2007心理学综合考试)A.2个B.3个C.5个D.6个【答案】:A.6、【简答题】:选择因变量应满足哪些标准?(2007浙江大学)【答案】: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7、【单项选择题】:下述哪一个不是操作性定义的一个实例()(2005中山大学)A.祖父制作月饼的菜谱B.当一个演员能无错误地重复其台词两遍时就算已经记住台词了C.反应时是指刺激呈现和被试作出反应之间的间隔D.当猫需要食物时就表明这个猫饿了【答案】:D.8、【单项选择题】:一个有效的实验出现零结果(null result)的原因是()(2005中山大学)A.自变量各水平之间太相似了B.因变量出现了天花板效应C.无关变量没有保持恒定D.以上全对【答案】:D.9、【简答题】:双盲实验。

第三章实验设计精品PPT课件

第三章实验设计精品PPT课件
1.1.1 广义实验设计 指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它包括问题的
提出、假说的形成、变量的选择、结果的分 析和论文的写作等一系列内容。 1.1.2 狭义实验设计
特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以及 相关的统计分析。
1.1实验设计的概念
1.1.3 实验设计包括如下活动: (1)建立与研究假说有关的统计假说; (2)确定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处理(自变量)
1.3 心理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
1.3.2 研究假说的形成 研究假说是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做的预测。它具有以 下特征: (1)假说是从问题转化而来的,假说应当用明确的、毫不 含糊的形式陈述出来。 (2)研究假说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预测,这种 预测是建立在理论分析、前人研究或经验基础之上的。 (3)研究假说应当是可检验的,即它的真伪是可以通过观 察或实验来确定的。
1.2 心理实验设计的常用术语
1.2.6 交互作用:在多因素实验中,当一个因素的水平在 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我们称两个 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b2
a1
(图1)
b1 a2
b1 b2
a1
a2
(图2)
1.2 心理实验设计的常用术语
1.2.7 简单效应:在多因素实验中,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
实验处理的数量可以通过因素设计的表达式计算出,如 2×2为4个、 2×2×2为8个、 2×3×4为24个。
1.2 心理实验设计的常用术语
1.2.5 主效应: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 叫因素的主效应。
在一个单因素实验中,由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所得的因 变量数据计算的方差即这个自变量的处理效应,或主效应。
的某个水平上的变异叫简单效应。
b1
b2

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教案主题:心理学实验设计引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和事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控制变量、测量结果,从而验证假设或推断心理规律。

本教案将介绍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一些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设计和开展心理学实验。

一、问题的提出在开始设计心理学实验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应该明确、具体,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来回答。

例如,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音乐对人的情绪有何影响?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人的情绪有何影响?二、假设的提出在问题明确之后,需要提出研究的假设。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一种猜想或推测,通过实验来验证。

例如,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假设:听悲伤音乐会使人感到悲伤,而听欢快音乐会使人感到愉悦。

三、实验变量的确定接下来, 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中独立变化的因素,因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

以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例,自变量即为音乐类型,因变量为人的情绪。

四、样本的选择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确定实验所需要的样本数量和样本特征。

样本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可以通过随机抽样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五、实验的设计根据问题和假设,确定实验设计的具体步骤和流程。

例如,在研究音乐对情绪影响的实验中,可以设计如下步骤:1. 随机分配参与者,将其分为两组,一组听悲伤音乐,一组听欢快音乐。

2. 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可以在实验开始前,让参与者填写问卷,获取他们的基本情绪状态。

3. 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佩戴情绪监测仪器,记录他们的情绪变化。

4. 实验结束后,让参与者填写另一份问卷,评价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5. 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参与者的情绪变化。

六、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假设的合理性。

七、结论和建议基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对研究问题的解答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八、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同时也要注意实验的局限性,指出实验设计上的不足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在心理学领域,实验设计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实验,我们能够揭示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各个关键环节。

首先,明确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起点。

我们需要清晰地确定想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例如,是研究压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还是探究社交环境对个体自尊的作用?实验目的的明确性将为后续的设计步骤提供方向。

确定实验变量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自变量是我们在实验中主动操纵和改变的因素,因变量则是我们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以研究压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为例,压力的大小就是自变量,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或时间限制来实现;而学习成绩就是因变量,可以通过考试分数、作业完成质量等来衡量。

同时,还需要控制额外变量,即那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但并非我们关注的因素。

比如,被试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等。

选择合适的被试群体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被试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我们所研究的总体特征。

例如,如果我们的研究对象是青少年的心理反应,那么选择的被试应该涵盖不同性别、年龄、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的青少年。

在选取被试时,还需要考虑伦理问题,确保被试的参与是自愿的,并且不会对他们造成任何伤害。

实验设计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实验组与控制组设计、前测后测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实验组与控制组设计中,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施加自变量的处理,控制组则不进行处理,然后比较两组的因变量差异。

前测后测设计则是在实验处理前后分别对被试进行测量,以观察实验处理的效果。

重复测量设计则是让同一组被试在不同条件下接受多次测量。

实验环境的设置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稳定和标准化。

比如,实验的时间、地点、温度、光线等条件都应该保持一致,避免这些因素对被试的表现产生影响。

实验材料的准备也需要精心考虑。

如果是进行认知实验,可能需要准备特定的测试题目或刺激材料;如果是研究情绪反应,可能需要准备相应的视频或图片等。

《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章 (2)

《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章 (2)
8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从知、情、意的角度可将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 我评价等。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类的问题。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产生的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情绪体验。它是环境 与个体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自尊、自爱、自信、义务感、责任感、优越感、 荣誉感、羞耻感和自卑感等。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能否悦纳自己”“我对自我是否满 意”一类的问题。 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我的思想、言语、情绪和态度等心理行为的主动掌控,包括自 我激励、自我暗示等。自我控制主要涉及“我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我应该如何实 施计划”“我应该怎样约束自己”等问题。
逆反心理的学生通常对事物持否定态度,并带有极端、消极和抵触的情绪,表现出盲目性、放纵性和顽固性等特点。
他们对正面的教育表现出怀疑和反感;对社会、人生及个人发展保持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易感情用事,看待问题主观
片面,脱离实际;对于被禁止的事情尤其感兴趣,更想去尝试,并不在乎造成怎样的结果。如果逆反心理经常、反复出
现,就会构成一种偏激、狭隘的心理定势,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社会和自我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2
(五)从众
近几年,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的说法,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被发挥得淋 漓尽致,那些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 一名作弊被抓的中职生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大 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
自负是指个体对自己估计过高、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自负的中职生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骄 傲自满、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固执己见。他们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习惯夸耀自己、贬低别人,在遇到失败或挫折时, 不能总结教训,而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寻找客观原因,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以致造成心理失衡,甚至自暴自弃。

第3章 心理实验设计

第3章 心理实验设计

小结
一、变量 二、变量的种类
自变量 因变量 额外变量
三、实验控制
第二节 关于变量的设计
一、关于自变量的设计 (一)单自变量设计
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
《选择反应时实验》
➢ 高、中、低声音
《缪勒-莱伊尔错觉实验》
➢ 线段两端箭头夹角的大小
特点
难以考察多变的心理现象
(二)多自变量设计
因素A的主效应:Oa1 与Oa2之间的差异比较 因素B的主效应:Ob1 与Ob2之间的差异比较
交互作用的效应是指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 影响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 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相反, 如果某一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不受其 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影响,我们就说这个因素与 其他因素是没有交互作用的。
表3-1 3×2完全随机化双因素实验设计的模式
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因素 与大写字母对应的小写字母表示因素 的水平
“×”表示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 析因设计写法A×B或3×2
有K名被试接受处理Xa1Xb1
XA
X表示实验处理
Xa1
Xa2
Xa3
R Xa1Xb1 O1
random R Xa1Xb2 O2
Xb1
R
Xa2Xb1 O3 XB
R Xa2Xb2 O4
R Xa3Xb1 O5
Xb2
R Xa3Xb2 O6
实验处理 后测分数
O11 O12 …… O1k
O21 O22 …… O2k
O31 O32 …… O3k
O41 O42 …… O4k
O51 O52 …… O5k
O61 O62 …… O6k
实验中有A、B和C3个因素,并且它们的水平数 分别为2、3、4,则称为三因素设计。又称 A×B×C因素设计,也可称2×3×4因素设计。

心理实验设计

心理实验设计

三、心理实验程序构成的各界面及其制作
探测线索(ProbeCueing)
作用 作用有两点: 一、反应的心向准备。用于提示被试,接下来的界面需要被 试根据指导语的要求进行按键反应,要求被试做好充分的心向准 备。 二、去习惯化影响。去除在刺激界面中的按键习惯,在探测 线索界面中停止按键,提示或告知被试,接下来的界面需要被试 根据指导语的要求进行按键反应。 如移动窗口技术实验范式中,实验通常设计成被试通过按空 格键来阅读实验段落或故事情节中的每个句子,每按一次空格键 当前句子消失,新的句子呈现,段落或故事情节阅读完毕后要求 被试进行对探测句的理解。若是在阅读界面和探测界面之间没有 探测线索界面,由于阅读材料与探测材料的相似性,被试会误以 为探测句也是阅读材料,而同样使用空格键进行阅读,造成反应 错误或延误。
呈现格式: +(或者 *) 、红色、34号字体以上(跟
实验材料字号相同) 反应方式: 无
数据收集: 无
三、心理实验程序构成的各界面及其制作
刺激界面(Stimulus)
作用 用来呈现实验材料。如篇章阅读实验(移动窗口技术)中 的每个句子呈现的界面就是刺激界面;启动效应中的启动词呈 现的界面也属于刺激界面。这一类界面不要求被试作按键反应, 但有的实验要求被试按键进行刺激的变换或界面的变换。在一 个实验中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刺激界面。 实验控制 呈现时间: 根据实验的要求确定(固定时间or变化 时间) 呈现方式: 自动消失 or 按键消失 呈现格式: 根据实验的要求确定 反应方式: 无 数据收集: 根据实验的要求确定
三、心理实验程序构成的各界面及其制作
指导语(Instruction)
作用 主要用于告诉被试实验将怎样进行的,该作怎样反应。 实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 绩
低 讲授 讨论 低 高 讲授 讨论
说明: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对学习成绩的作用还受教学方法的影响, 这就说明学生学习能力高低与老师教授水平之间有交互作用。
2.6因子实验设计
虚无假设: 1.自变量水平A上的效果为零 2.自变量水平B上的效果为零 3.A*B的作用为零

2.6因子实验设计
SS总变异 Df=npq-1
2.2双匹配组实验设计


被试间实验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处理 被试内实验设计―个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的处理。
两种假设:第一,认为他们知道哪一个被试的特征 与实验任务的成绩具有高相关;第二,实验者认为他 们能够获得多有被试关于这个特征的分数。
2.2.1原理与设计

为了使两组被试相等,双匹配组设计,它建立在某 个因子上是完全相等的,这个因子叫匹配变量。 (主要是被试变量)
一般拉丁方实验设计较少用。
2.6因子实验设计
因变量>=2,下面以两因子实验设计为例
适合于这样的研究条件:
1.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 水平。 2.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Q个 水平,实验中含P*Q个处理结合,研究者感兴趣于 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效应。
2.6因子实验设计
2.7因子实验设计

几个概念说明:
因子--自变量 因子水平--自变量水平 主效应--实验中由一个因子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 简单效应--当两因子具有交互作用时,想进一步明白, 一个因子在另一个因子上的每一个水平,哪一个水平 是显著的。(定义:在因子实验中,一个因子水平在 另一个因子的某一水平上的变异。) 处理效应--实验总变异中由自变量引起的变异。主效 应,简单效应,交互作用都属于处理效应。
统计分析:
c.自由度计算 df=nP-1 组间:df=P-1 组内:dfw=dft-dfb=P(n-1) d.计算组间均方 Msb=SSb/dfb SS总变异 DF=NP-1 Msw=SSw/dfw
SS总变异 DF=NP-1
SS组间 DF=P-1
SS组内 DF=P(N-1)
统计分析:
E.


假定:①每种处理水平的平均数是相等的 ②区组之间的总体平均数是相等的
C.2 F-TEST检验
SS残差 SS区组 SSA SS处理内 SS处理间 SS总变异 DF=(N-1)(P-1) DF=N-1 DF=P-1 DF=P(N-1) DF=P-1 DF=NP-1
2.4随机化区组实验设计
SS总变异 DF=NP-1
例:同一个人在做同难度任务时表现得难以一致或者同时做同一件事 时表现难以一致。



被试的随机分配与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关系。
2.1双独立组设计(双随机组设计)

基本特点: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水
平( P=2 )。它的基本方法是:把被试(实验单元) 随机分配给处理(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每个被试只 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是用随机化 的方式控制误差变异的。它假设,由于被试是随机分 配给各个处理水平的,被试之间的变异在各个处理水 平之间也应是随机分布、在统计上无差异的,不会只 影响某一个或几个处理水平。 被试的等同性――随机
可以分离出由于人少而造成的差异。 A. 原理(使用情况): ①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至少大于两个水 准 ②还考虑一个额外变量,自变量与额外变量之间 没有交互作用。
2.4随机化区组实验设计
B.设计:额外变量为被试时,设计区组使其更加同质
例题:可以考查文章的生字密度对阅读理解影响此时智力是额外变量。
④检验虚无假设
确立自由度 df=n1+n2-2 查T值表 设定P值(概率水准)P=0.05 检验 0.01 或0.001等
2.1.3检验实际假设的总体步骤

例:RNA 核糖核酸与记忆有关的实验,通过训练有记 忆的老鼠后,它的脑子里是否有增多的RNA呢?取出 老鼠脑,磨碎,提炼,得到溶液,注射到其他老鼠。 7 只老鼠注射受过训练的老鼠的 RNA ,另外注射的是 没有受过训练过的RNA。 受训过RNA 实验组(7只) 接受 控制组(7只) 不接 没受训RNA 不接 接受

每个被试接受一个实验处理的结合。 A2 A3 A4
A1
S1
S5
S2
S6
S3
S7
S4
S8
S9
S13
S10
S14
S11
S15
S12
S16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2.6因子实验设计
A1 B1 S1
S7 S13
A1 B2 S2
S8 S14
A1 B3 S3
S9 S15
A2 B1 S4
S10 S16
A2 B2 S5
统计分析:
A.
虚无假设:假定所有总体的平均数是相等的(没有差异)
B.
计算组间平方和 SSB 组内平方和 SSW 组间平方和――系统误差
指各组平均值对总体平均值弥散程度的测定。

组内平方和――随机误差 总平均和 SST=SSB+SSW
指总体数据对总平均值弥散程度的指标。
指各数据对组内平均数弥散程度的测定
2.3多随机组设计


原理:单因子多水平实验水平的一种,要探 讨一个变量各个水平对因变量的作用。 双随机组设计,能初步的确定一种线性关系, 但有可能真实图像为曲线,因此,对于一个 自变量的设计,选择自变量的多种水平,而后把被试 随机地分布到每个水平,从而考查自变量的各个水 平是否存在差异,自变量的水平越多,评估的数量 关系越准确,多水平可有效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 关系。(图)
2.5 单因素拉丁方实验设计
标准化方块: 在拉丁方格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是按字母 排序的时候,叫做标准化方块。 A B A B C B A B C A C A B 2×2 3×3

2.5 单因素拉丁方实验设计
1A 2B 3C 4D
B C D A
C D A B
D A B C
1 3C 1A 2B 4D
SS处理内 DF=P(PN-1)
SS残差 SSC DF=P-1 DF=(P-1)(P-2) SS单元内 DF=P*P(N-1)
2.5 单因素拉丁方实验设计


优点:减少实验误差,可以分离出两个误差因子。 缺点(1)前提条件:自变量与额外变量之间没有交
互作用,而且两额外变量之间无交互作用。 (2)自变量的交互作用要相等。 (3)有很强的顺序效应。


2.1.3检验实际假设的总体步骤



提出问题(是否真的有记忆RNA) 提出假设(假若RNA具有记忆作用)(对一个假设作 出显著性检验相对地讲是不难的,而要发现一个需要 作出显著性检验的假设则困难得多) 实验设计 实验假设 确立、拒绝零假设P值 抽样实验,收集数据 检验虚无假设
a1
a2
a3
a4
区组1(Q=101) 区组2(Q=102) 区组3(Q=104) 区组4(Q=107) 区组5(Q=96)
S1 S5 S9 S13 S17
S2 S6 S10 S14 S18
S3 S7 S11 S15 S19
S4 S8 S12 S16 S20
……..
2.4随机化区组实验设计
C 统计分析 C.1 虚无假设
C4 A4 A1 A2 A3
2.5 单因素拉丁方实验设计
C1 C2 C3 C4
B1
B2 B3 B4
A2
A4 A1 A3
A1
A3 A4 A2
A3
A1 A2 A4
A4
A2 A3 A1
2.5 单因素拉丁方实验设计
SS总变异 DF=NP-1 SS处理间 DF=P-1 SSA DF=P-1
SSB DF=P-1
缺点:①处理越多,找到同质被试就越困难。
②要求额外变量与自变量没有交互作用。
讨论:随机区组设计与随机组设计的区别。 (拿人工酒例子说明)
2.5 单因素拉丁方实验设计
拉丁方设计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工业研究,以及心理和教育科学研究 中。 适合满足下列条件的实验: 1.研究中有一个带有P>=2个水平的自变量,还有两个带有P>=2个水 平的无关变量,一个无关变量的水平被分配给P行,另一个无关 变量的水平被分配给P列。 2.研究者事先假定处理水平与无关变量水平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3.随机分配处理水平给P*P个方格单元,每个处理仅在每行,每列中 出现一次。
练习:
假设:冲突应激对于胃溃疡的影响(猴子) 控制组 不给电击 实验组 饥饿,取食电击 结果 实验组有胃溃疡
分析:究竟是由于电击而得胃溃疡还是由于得不 到食物的心理而得胃溃疡呢?因而策略是给予控 制组电击,消除影响。
2.2.2 统计分析 配对组T检验
自由度:df=n-1
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能有效地减少偏差: (1)实验者知道哪一个被试变量与实验任务高度相关 (2)他能够获得这些变量的分数。 双随机组与匹配组设计都是相对于单因素两水平处理的设 计。
S11 S17
A2 B3 S6
S12 S18
S19
S20
S21
S22
S23
S24
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被试的个数N=npq
2.6因子实验设计

交互作用(interaction effect):当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随另一 个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时,我们就称这两自变量间有交互作用,反之 则没有。或一个自变量的影响效果依赖于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水平。
处理 实验组 是 测验 X
控制组

Y
2.1.1双随机设计

为了合乎两者之间相等,被试一般要大于30 (大样本),可避免由于随机波动而可能出 现的两组间的不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