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萃取
萃取的目的及原理:分离液液混合物。(各组分溶解度不同) 溶剂的必要条件:○1 与物料中 B 组分不完全互溶○2 对 A 组分具有选择性的溶解度。 临界混溶点:相平衡的两相无限趋近变成一相时的组成所对应的点。(不一定是溶解度曲线 最高点) 操作温度对萃取的影响:温度低 B、S 互溶度小,相平衡有利,但对粘度等操作不利。 分散相选择应考虑:dσ/dx 的正负、两相流量比、粘度大小、润湿性、安全性。 超临界萃取:用超临界流体做溶剂进行萃取(等温变压、等压变温) 液膜萃取:在液膜的两边同时进行萃取和反萃取(乳状液膜、支撑液膜)
建立操作线方程的依据:塔段的物料衡算。
返混:少量流体自身由下游返回至上游的现象。
最小液气比:完成指定分离任务所需塔高为无穷大时的液气比。
NOG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HOG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表示完成一个传质单元数所需的填料层高度) NOL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 HOL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吸收剂三要素及对吸收结果的影响:t↓,x2↓,L↑均有利于吸收。 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的区别:溶质是否与液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
对流传质。
有效膜理论与溶质渗透理论的结果差别
有效膜理论: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 1 次方成正比
溶质渗透理论: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 0.5 次方成正比
传质阻力控制:
气膜控制(mky<<kx):吸收过程阻力集中在气膜中,只要溶质能扩散到相界面,便立即会溶解 到液相中。
液膜控制(mky>>kx):吸收过程阻力集中在液膜中。 低浓度气体吸收特点:G、L 为常量,吸收过程等温,传质系数为常量。
干燥
物料去湿的常用方法:机械去湿、吸附或真空去湿、供热干燥。
对流干燥过程的特点:热质同时传递。
主要操作费用:空气预热。
干球温度 td≤湿球温度 tw≤露点温度 t
Ф=100%时, td=tw=t
平衡水蒸汽压开始小于饱和蒸汽压的含水量为结合水,超出部分为非结合水。
指定空气条件下的被干燥极限为平衡含水量,超出的那部分含水为自由含水量。
消耗热量较少。 多组分精馏流程方案选择:经济上优化、物性、产品纯度。
对分离起控制作用的两个组分为关键组分,挥发度大的为轻关键组分;挥发度小的为重 关键组分。比轻关键组分更易挥发的为轻组分,比重关键组分更易挥发的为重组分。 清晰分割法假定轻组分在塔底的浓度为 0,重组分在塔顶的浓度为 0。 全回流近似法假定塔顶、塔底的浓度分布与全回流时相近。 捷算法步骤 ○1 全塔物料衡算,得塔顶、塔底浓度; ○2 用恩德伍德公式计算 Rmin,R,气液相流率 L、V; ○3 建立操作线方程,确定 xq,yq; ○4 确定 x~y 相平衡计算式; ○5 从塔顶往下交替相平衡、操作方程计算至塔底,并进行浓度校核。
填料塔内随着气速逐渐由小到大,气液两相流动的交互影响开始变得显著时的操作状态 为载点;气速进一步增大至出现压降陡增的转折点即为泛点。 最小喷淋密度 等板高度 HETP :分离效果相当于一块理论板的填料层高度。 填料塔与板式塔的比较: 填料塔操作范围小,宜处理不易聚合的清洁物料,不易中间换热,处理量小,造价便宜,较 适宜处理易起泡、腐蚀性、热敏性物料,能适应真空操作。 板式塔适合于要求操作范围大,易聚合或含固体悬浮物,处理量较大,设计要求比较准确的 场合。
塔
板式塔的设计意图:气液传质。 对传质过程最有利的理想流动条件:○1 气液两相在塔板上充分接触。○2 总体上气液逆流,提 供最大推动力。 三种气液接触状:1 鼓泡状态:气量低,气泡数量少,液层清晰。2 泡沫状态:气量较大, 液体大部分以液膜形式存在于气泡之间,但仍为连续相。3 喷射状态:气量很大,液体以液 滴形式存在,气相为连续相。 转相点:由泡沫状态转为喷射状态的临界点。 板式塔内主要的非理想流动:泡沫夹带、气泡夹带、气体的不均匀流动、流体的不均匀流动。 板式塔的不正常操作现象:夹带液泛(由过量液沫夹带引起)、溢流液泛(由溢流管降液困难造 成的)、漏液。 有时实际塔板的默弗里板效率大于 1:实际塔板上液体并不是完全混合(返混)的,而理论 板以板上液体完全混合为假定。 常用塔板类型 常用填料类型与特征:拉西环、鲍尔环、弧鞍形填料、阶梯形填料、网体填料(比表面积 a、 孔隙率ε、填料几何形状)
化学吸收特点:高的选择性,较高的吸收速率,较低平wenku.baidu.com浓度。
增强因子β:化学吸收速率/物理吸收速率
化学吸收中,快反应使吸收成容积过程,慢反应使吸收成表面过程。
蒸馏
蒸馏的目的及基本依据: 目的:分离液体混合物 基本依据:液体各组分挥发度不同。 主要操作费用:加热和冷却的费用。 双组分汽液平衡自由度:2 泡点:液相混合物加热至出现第一个气泡时的温度。 露点:气相混合物冷却至出现第一个液滴时的温度。 对于一定的组成和压力,露点≥泡点。 强正偏差出现最低恒沸点,强负偏差出现最高恒沸点 非理想物系:非理想溶液 or 非理想气体 总压对相对挥发度的影响:P↑,α↓ 平衡蒸馏:连续操作且一级平衡 简单蒸馏:间歇操作且瞬时一级平衡 实现精馏的必要条件:回流液的逐板下降和蒸汽的逐板上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气液两相 充分接触、传质,实现高纯度分离,否则仅为一级平衡) 理论板:离开该板的气液两相达到相平衡的理想化塔板。 板效率:经过一块塔板之后的实际增浓与理想增浓之比。 恒摩尔流假设及主要条件:在没有加料、出料的情况下,塔段内的气相或液相摩尔流量各自 不变(组分摩尔汽化热相近,热损失不计,显热差不计) 回流比 R=塔顶回流量 L/塔顶产品量 D 加料热状态参数 q 值的含义及取值范围: 定义:一摩尔加料加热至饱和气体所需热量与摩尔汽化潜热。 取值范围: ○1 冷液进料:q>1 ○2 饱和液体进料:q=1 ○3 气液混合物进料:0<q<1 ○4 饱和蒸汽进料:q=0 ○5 过热蒸汽进料:q<0 建立操作线的依据:塔段物料衡算。 操作线为直线的条件:液气比为常数(恒摩尔流)。 芬斯克方程 N 条件:全回流条件下,塔顶塔底浓度达到要求时的最少理论板数。 最优加料位置 最小回流比:达到指定分离要求所需理论塔板数为无穷多时的回流比。 挟点恒浓区的特征:气液两相浓度在恒浓区几乎不变。 全回流 最适宜回流比:设备费、操作费之和最小。 灵敏板:塔板温度对外界干扰反应最灵敏的塔板。 间歇精馏的特点:操作灵活,适用于小批量物料分离。 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的主要异同点: 相同点:都加入第三组分改变相对挥发度。 不同点:○1 前者生成新的最低恒沸物,加入组分从塔顶出;后者不形成新的恒沸物,加入组 分从塔底出。○2 操作方式前者可间歇,较方便。3 前者消耗热量在汽化潜热,后者在显热,
吸收
吸收的目的和基本依据:
目的:分离气体混合物;基本依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主要操作费:溶剂损失、溶剂再生
解吸方法:物理吸收、化学吸收
选择吸收溶剂的主要依据:溶解度大、选择性高、再生方便、蒸汽压低(损失小)。
E、m、H 影响因素:E、m、H 与温度正相关,m 与压力负相关、E、H 与压力无关。
推动力:实际组成与平衡组成的偏离程度。
扩散流(扩散速率)JA—单位时间内组分 A 扩散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 气液接触方式:级式接触、微分接触。
净物流 N = NM+JA+JB=NM 主体流动 传递速率:NA=JA+N∙XA 漂流因子:单方向扩散时因存在主体流动而使 A 得传递速率 NA 较等分子反向扩散增大的倍 数(P/PBM) (气、液)扩散系数 D 的影响因素:介质种类、温度、压力、组分浓度
������
=
������������
������ (������������)
������.
������������
(������������������)
=
������ ������������(������������)
������������ ������
传质机理:气液两相的不平衡
气液相际物质传递步骤:气相与界面的对流传质、界面上的溶质组分的溶解、液相与界面的
干燥器指标:○1 对物料的适应性○2 设备的生产能力○3 能耗的经济性(热效率)
临界含水量及其影响因素:由恒速段向降速段转折的对应含水量为临界含水量。
干燥速率对产品性质的影响:太快会引起物料表面借壳,收缩变形,开裂等。
热效率:η=汽化水分、物料升温需热/供热
理想干燥过程的假定条件:○1 预热段、升温段、热损失忽略不计○2 水分在表面汽化段除去。
提高热效率的措施:提高进口气温 t1,降低出口气温 t2,采用中间加热,废气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