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化学家

合集下载

甘谷一中中国化学家

甘谷一中中国化学家

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中化学校本教材之--- 伟大的中国化学家高一化学教研组伟大的中国化学家§1蔡馏生 (3)§2蔡伦(约公元63一121) (3)§3陈裕光 (4)§4戴安邦(1901-1999) (4)§5冯新德 (4)§6傅鹰 (5)§7高济宇 (5)§8高小霞(1919-1998) (7)§9葛洪(公元284一345) (7)§10何炳林 (9)§11侯德榜 (9)§12胡日恒 (10)§13黄耀曾 (11)§14黄子卿 (113)§15纪育沣 (14)§16蒋明谦 (14)§17黎乐民 (15)§18李寿恒 (15)§19刘元方 (18)§20卢嘉锡 (18)§21钱保功(1916~1992) (20)§22钱人元(1917~) (21)§23唐敖庆 (21)§24唐有祺 (22)§25王序 (23)§26王葆仁 (23)§27吴承洛 (24)§28吴学周 (24)§29邢其毅 (25)§30徐光宪 (25)§31徐寿(1818一1884) (25)§32徐喜 (27)§33杨石先 (27)§34曾昭抡 (28)§35张大煜 (28)§36张江树 (28)§37张青莲 (30)§38张子高 (30)§39张滂 (30)§40周其凤 (31)§41朱子清 (31)蔡馏生蔡馏生教授生于1902年福建省泉州市人。

192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蔡馏生教授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中国化学家的爱国情怀

中国化学家的爱国情怀

中国化学家的爱国情怀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

暂且撇开以前的不谈,近代以来,有多少先进分子和志士仁人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解放,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可歌可泣,又有多少先进分子和志士仁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呕心沥血,坚韧不拔,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同样可歌可泣。

中国的化学家,为了祖国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下面我们举例式地描述几位化学家的事迹。

中国著名化学家、化工专家侯德榜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

侯德榜生于1890年,他在青年时代目睹了外国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的霸道行为,他认为外国列强之所以敢欺负中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技术先进,因此,中国要想不受人家欺负,就要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我国知识界的“科学救国”思想是在辛亥革命以后产生的。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变法维新,但是这些都失败了。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结束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后,一方面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革命斗争日益高涨,另一方面中国仍然落后,国内政治局势混乱,在许多知识分子和留学生中间,尤其是在学习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中间,逐渐产生了科学可以救国的思想。

他们要用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救国。

这表示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他们要投身到救国的事业中去。

因此,对于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来说,“科学救国”的思想是一种爱国思想。

“科学救国”代表了一些科学家寻求救国道路的一种想法,许多人抱着这种想法去尝试、去实践、去奋斗。

他们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并带回祖国,对发展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起了积极作用。

诚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仅仅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是难以实现救国的愿望的。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于中国人寻求救国的道路,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

他写道:“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初中化学】中国化学家-李寿恒

【初中化学】中国化学家-李寿恒

【初中化学】中国化学家-李寿恒李寿恒字乔年,化学化工学家、教育家、一级教授。

1898年2月21日出生于江苏宜兴湖滏镇。

1904年入小学读书,1910年转入上海中学(前身龙门师范附小)。

1913年入江苏常州中学,1918年春考入金陵大学农科,1920年7月赴美留学,先在密歇根大学,后转入伊利诺大学化学系,至1925年6月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25年7月回国,在东南大学任教授。

并在金陵大学兼课。

1927年春应聘至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授兼应化科主任,不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科系,担任第一任科(系)主任,成为中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创始人。

1927年8月工专改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翌年第三中山大学改为浙江大学,至1952年李先生连续担任系主任达25年,至1956年,李先生先后任工学院正副院长、教务长(含教务主任)各三次,1956年任浙大副校长。

其间1950年至1965年先后兼任浙江(含浙大)化工研究(试验)所正(副)所长(主任)三次,1960年起任浙江化工学院正(副)院长,1978年后任院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

1981年离休,1985年受聘为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先后聘为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

李先生还曾任民盟浙江省委委员、顾问,省二届人大代表,省政协l一3届委员和4届常委。

1918年李寿恒常州中学毕业,正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而国内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败后军阀混战之际,国家前途发发可危,有识之士谋求国家出路,于是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呼声甚高,李寿恒也怀着救国思想考大学,可是国立大学春季不招生,就考入了金陵大学农科。

进校后化学老师李颖是英国留学生,化学课讲得非常好,因而学习兴趣很高,老师也有意识培养,让他做一些课外工作,随着对化学兴趣渐浓,就打算改行,选修课有意向理工方面*。

当时留学成盛风,原在常州中学同学霍秋白1920年以记者身份访问苏联;同乡徐悲鸿赴法留学。

对无机化学发展有影响的中国化学家

对无机化学发展有影响的中国化学家

随着我国化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化学家们在无机化学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无机化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对无机化学发展有影响的我国化学家进行介绍。

一、屠守锷屠守锷(1897-1961),我国著名化学家,被誉为“我国化学之父”。

他在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曾提出了多项开创性的理论。

其中,他在合成无机化合物方面的研究被认为是对无机化学领域的重大贡献。

屠守锷在无机化学研究中的成就,为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朱熹平朱熹平(1911-1995),我国无机化学家,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他在无机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尤其在无机化学材料的应用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对氧化物材料、超导体材料等无机化学材料的研究,为无机化学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

三、杨钟健杨钟健(1914-2001),我国无机化学家,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在无机合成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提出了多项有影响的化学合成方法,开发了多种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工艺。

杨钟健在无机合成化学方面的研究为无机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彭珵(1924-2018),我国无机化学家,曾担任我国科学院院士。

她在稀土元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对世界稀土元素化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的研究成果为稀土元素的应用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无机化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董光荣董光荣(1925-2017),我国有机无机化学家,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在化学合成与催化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多项开创性的合成方法,开发了多种新型催化剂。

董光荣对化学合成与催化的研究为无机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无机化学领域的进步。

以上便是一些对无机化学发展有影响的我国化学家,在无机化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无机化学的发展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无机化学领域开拓了新的领域,对我国无机化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下化学中国化学家张青莲的故事

九下化学中国化学家张青莲的故事

中国化学家张青莲的故事张青莲于1908年7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的一个小康家庭。

14岁时考入苏州桃坞中学,即圣约翰大学附中,曾在校内中、英文竞赛中名列榜首。

1926年高中毕业时因成绩优异,原可免费直升该大学,但由于1925年该校美籍校长侮辱我国国旗,爱国师生纷纷愤而离校并组建私立光华大学。

这一爱国行动得到张青莲的支持,他放弃圣约翰免费入学的机会而考入光华大学。

他考虑到化学系毕业后除可在中学谋职外,还可以搞小型化学工业,因而选择了化学。

在光华大学他只用三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所需的学分,毕业时以第一名获得银杯奖。

大学毕业后,张青莲曾在常熟孝友中学任教一年。

1931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当时,他看到我国无机化学人才缺乏,遂选择了无机化学专业,在高崇熙教授指导下完成了研究稀有元素领域的论文三篇,分别为无机合成、分析鉴定和物化测量三个方面。

最后以优异成绩获得庚款公费出国留学。

鉴于美国早期的化学家中不少曾留学于德国,所以他决定到德国深造。

1934年秋进入柏林大学物理化学系。

由于他在国内大学已经读过13个学期的课程,按德国的规定只需注册学习3个学期。

他师从无机化学家李森菲尔特(E.H.Riesenfeld)。

当时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尤莱(H.C.Urey)因发现重氢并制得重水,引起国际化学界很大震动。

李森菲尔特根据张青莲已有的科研基础,建议他以重水的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

他在购得挪威生产的第一批重水商品后,立即开始了重水临界温度的测定研究。

当时用的是微量法,石英玻璃毛细管内径0.3毫米,恒温器温度要达645K,管内压力达20兆帕以上。

封管时常会炸裂,实验难度较大。

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夜以继日的奋力工作,于短期内完成了重水的临界温度的测定。

但重水的凝固点和沸点都高于轻水,而所测得的重水临界温度却比轻水低2.7℃,这似乎是一种反常现象。

这个结果于1935年春发表在德国物理化学杂志上,4年后为德国另一学者用精密的常量法所验证。

【初中化学】中国化学家-徐寿

【初中化学】中国化学家-徐寿

【初中化学】中国化学家-徐寿在我国,系统地介绍近代化学的基础知识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

在这一方面,徐寿做了重要的工作,许多科学史专家都公推徐寿为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徐寿,1818年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郊外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5岁时父亲病故,靠母亲抚养长大。

在他17岁时,母亲又去世。

幼年失父、家境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诚实朴素的品质,正如后人介绍的那样:"赋性狷朴,耐勤苦,室仅蔽风雨,悠然野外,辄怡怡自乐,徒行数十里,无倦色,至不老倦。

青少年时,徐寿学过经史,研究过诸子百家,常常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因而受到许多人的称赞。

然而他参加取得秀才资格的童生考试时,却没有成功。

经过反思,他感到学习八股文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毅然放弃了通过科举做官的打算。

此后,他开始涉猎天文、历法、算学等书籍,准备学习点科学技术为国为民效劳。

这种志向促使他的学习更为主动和努力。

他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涉及面很广,凡科学、律吕(指音乐)、几何、重学(即力学)、矿产、汽机、医学、光学、电学的书籍,他都看。

这些书籍:成为他生活中的伴侣,读书成为他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活动。

就这样,他逐渐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在徐寿的青年时代,我国尚无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无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

徐寿学习近代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是自学。

坚持自学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徐寿有这种毅力,因为他对知识和科学有着真挚的追求。

在自学中,他的同乡华蘅芳(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擅长数学,比徐寿年幼15岁)是他的学友,他们常在一起,共同研讨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启发。

在学习方法上,徐寿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常说:"格致之理纤且微,非藉制器(即不靠试验)不克显其用"1853年,徐寿、华蘅芳结伴同往上海探求新的知识。

他们专门拜访了当时在西学和数学上已颇有名气的李善兰。

李善兰正在上海墨海书馆从事西方近代物理、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的翻译。

他们虚心求教、认真钻研的态度给李善兰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我国化学家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

我国化学家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

我国化学家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我国化学家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1. 前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杰出化学家的国家,这些化学家们以他们的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的故事而闻名于世。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为他们的成就和精神感到骄傲和敬佩。

本文将介绍一些这样的化学家,并分析他们的故事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影响。

2. 化学家1:屠呦呦屠呦呦是一位世界知名的中国药学家,她以她对青蒿素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但在她开始研究之前,世界上对这种药物的了解非常有限。

屠呦呦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在艰苦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青蒿素,并发现了它的治疗效果。

她的贡献使得青蒿素成为了全球抗疟疾的首选药物,挽救了无数生命。

3. 化学家2:屠一山屠一山是中国有机化学家中的传奇人物。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选择留校并长期从事有机合成研究。

屠一山以他对不对称合成的研究而闻名,在这个领域他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他的研究在提高有机合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优化药物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屠一山通过艰苦的实验和不懈的努力,让中国在有机合成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科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4. 化学家3:郭永怀郭永怀是中国催化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为催化化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后来担任该校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并在该领域开设了国内首个博士生导师制度。

郭永怀对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理念和方法,并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他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为中国的化工产业和环保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5. 结论这些化学家的故事展现了他们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中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进步。

他们不仅是中国科学家的典范,也是我们的骄傲和榜样。

[课外阅读]中国化学家-傅鹰

[课外阅读]中国化学家-傅鹰

[课外阅读]中国化学家-傅鹰傅鹰字肖鸿,祖籍福建省闽侯县,1902年1月19日出生于北京。

童年时代受到在外务部供职的父亲傅仰贤的薰陶,深感国家频遭外国列强欺侮,是国家贫弱和清廷腐败所致,遂萌发了强国富民的愿望。

1919年他入燕京大学化学系学习,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和《新青年》杂志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从此发奋苦读,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1922年公费赴美国留学,6年以后,在密执安(Michigan)大学研究院获得科学博士学位,时年26岁。

美国两次都留不住的科学家1928年,傅鹰的博士论文在美国宣读以后,得到好评。

美国一家化学公司立即派人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他去工作,他和同在美国留学的女友张锦商量之后谢绝了,决心回到祖国去。

他们认为:“我们花了国家许多钱到外国留学,现在若是留下来为美国做事,对不起中国人。

”1929年,他应沈阳东北大学之邀,先离美返国。

当乘坐的轮船航行在太平洋上时,傅鹰填词一首,赠给仍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的张锦,其中有一句是“……待归来整理旧山河,同努力!”傅鹰继在东北大学任教后,又相继到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岛大学任教。

时值日本侵略军发动吞并我东三省的侵略战争,他又辗转到了重庆大学。

1935年,学成归国不久的张锦与傅鹰结为伉俪,也来到重庆大学任教。

在山城,他们夫妇相濡以沫,过着俭朴的生活。

在悉心执教、刻苦研究之外,还以父母之心精心养育张锦的侄儿张存浩(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从1939年起,傅鹰夫妇又先后到设在福建长汀的厦门大学任教,1941年,傅鹰担任了该校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

傅鹰回国10多年,深深体会到了国家的贫弱和遭受外强侵略的痛苦,目睹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惨状。

他只能把一腔热血,倾注到试管和烧杯之中,把青春贡献给化学教育事业,并寄希望于未来。

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很器重傅鹰的学识和为人,在病中推荐他接任校长职务。

同一时刻,国民党CC派头目陈立夫来到厦门大学,要亲自劝说他加入国民党。

中国化学家-高济宇

中国化学家-高济宇

中国化学家-高济宇1981年3月,国务院同意中国迷信院各学部的委员名单。

在化学部的67名学部委员中,就有9名是他的先生。

高济宇教授是河南舞阳人,1902年5月出生,1923年去美留学。

事先的中国,虽然号称民国,实践上军阀割据、政治糜烂,帝国主义插手瓜分权利范围、内战频发、生灵涂炭,迷信落后、教育落后。

中国在世界上没有位置、没有发言权;像一块大肥肉任人联系。

有志之士,纷繁寻觅救国救民的真理。

先生抱着教育救国、迷信救国、奋发图强、复兴中华的良好愿望,远涉重洋才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和伊利诺州立大学学习八年,1931年获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即投入教育事业,在前中央大学执教,直到束缚。

院系调整后,在南京大学任教至今。

屈指算来,已有五十一年了。

高济字教授,在这半个世纪以来,从事教育任务的成就和贡献,是值得回忆的。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迷信。

高先生所从事的专业是无机分解和无机反响,更是离不开实验。

可是,在旧中国,国民党政府对初等教育事业只当成装点,基本不注重。

在初等学校里要展开化学实验,往常已非易事;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就愈加困难了。

张罗教学科研经费要煞费苦心,有经费还买不到器材,还要在暂时搭起的竹筋泥墙的房子里因陋就简地布置实验室。

最困难的是化学试剂。

事先学校里工业纯的化学试剂也只要少数种类,化学纯的试剂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高先生想方设法地准备了制药部,挑选了无能的教职员去掌管任务。

消费化学纯的试剂,不但使化学系的教学科研实验赖以展开起来;保证了教学质量。

而且还供应了一些兄弟单位。

事先的先生,如今大都在60岁左右,散布国际外各地域各部门,在往年南京大学举行80周年校庆活动相聚时,他们谈起当年高教员为了坚持教学质量苦心运营发明条件的情形,依然印象深入,令人难忘。

高先生教学的特点,是既教知识,又教方法,深化浅出,循循善诱,启示先生,指点自学,着重培育先生从事迷信任务的才干、作风和思绪。

’他不但关心先生的学业;更关心他们的生长。

初三化学书上的化学家们你知道多少?

初三化学书上的化学家们你知道多少?

初三化学书上的化学家们你知道多少?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

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贡献最大的莫过于那些为之献身的化学家们。

今天,小编就和您来了解一下我们化学课本上的化学家们。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年2月8日—1907年2月2日〕,俄国科学家,总结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但他并不是第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人。

第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纽兰兹,他发现第八个和第一个元素性质相近。

他把这叫做〝八音律〞。

但可惜他并没继续研究元素之间的规律,也就没有真正总结出元素周期律。

后来,门捷列夫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他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拉瓦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

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给出了氧与氢的命名,并且预测了硅的存在。

他帮助建立了公制。

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定义,按照这定义,于1789年发表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列出33种元素,其中包括光与热和一些当时被认为是元素的化合物。

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现代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

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他创立氧化说以解释燃烧等实验现象,指出动物的呼吸实质上是缓慢氧化。

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

但不幸的是,他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

阿伏加德罗——分子的概念、阿伏加德罗定律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1776年8月9日—1856年7月9日〕,意大利著名化学家。

中国化学名家

中国化学名家

中国化学名家在中华民族5000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和发现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在世界化学史上我们的炎黄子孙也是成果辉煌,业绩闪烁,给5000年的文明史添光争彩。

1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先秦时期墨派思想的创始人,著有《墨经》。

在该书中说到:“非半不昔斤则不动,说在端。

昔斤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昔斤也。

端,是无间也。

”意思是说物质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

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

墨子的“端”即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

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最提出不能抹煞墨子的功劳。

2刘安,我国西汉时的炼丹家。

他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意思是说铜遇到铁时,就有铜生成。

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

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

在宋朝时采用这一方法炼铜已有相当规模,每年炼铜达5×105kg,占当时铜产量的15%—25%。

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是湿法冶金的先驱。

3葛洪,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

著有《抱朴子》一书,所含化学知识丰富。

他曾谈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这句话所指的化学反应是:①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HgS + O2= Hg + SO2↑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HgS:Hg + S = HgS ③黑色HgS 隔绝空气加热(升华)变成红色晶体HgS。

这一事实说明葛洪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初步有所了解,这一了解在当时化学还处于萌芽时期是很了不起的。

[课外阅读]中国化学家-张大煜

[课外阅读]中国化学家-张大煜

[课外阅读 ]中国化学家-张大煜张大煜,字任宇,1906年2月15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长泾镇。

他从小热爱念书,学习成绩优秀。

中学毕业此后,考入南开大学,后转清华大学。

1926年张大煜和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等校学生倡始构成大地社,该社由翟凤阳负责,成员有葛春林、袁翰青、张大煜等十余人,他们常常商讨怎样“工业救国”和“科学救国” ,并多次参加学生运动,为清华离开外交部管辖,从留美预备学校转为正式大学起到了必定作用。

1929年,张大煜于清华大学毕业,同年考中了公费留学德国和美国,他把留学美国的名额让给了同学,自己赴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学习胶体与表面化学,1933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归国此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讲课老师、教授。

他在回想文章中写道:“固然自己以前有很大的志向和壮心,想用学得的知识和技术为祖国服务,可是当时政府只把科学看作点缀品,哪怕是很小一点研究工作也得不到支持,。

”抗日战争迸发,张大煜从北平到长沙,又从长沙展转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并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研究员。

从基础研究转向石油、煤炭方面的技术科学研究,以期为抗日成功贡献力量,当时曾试试过从植物油制造重要国防物质并展开了将煤炼制成汽油的方法。

他利用云南丰收的褐煤,在昆明邻近宜良滇越线上成立了一个从褐煤低温干馏提炼汽油的小型实验工厂(利滇化工厂),边实验边生产,历尽含辛茹苦炼出了油。

但在人力、物力、设施和经费等方面困难重重,终于被迫止办。

张大煜“工业救国”的试试遇到了挫折,但为他此后创立我国第一个石油煤炭化学研究基地供给了最先的经验。

抗日战争成功后,张大煜从昆明到上海,任交通大学教授兼北京清华大学化工系主任,讲解工业化学和胶体化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还展开了一些研究工作。

留学归国十余载的经历,使他思想处于徘徊之中,他亲眼看到知识分子在旧中国不行能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1948年末经上海地下党负责人介绍断然走开上海,绕道香港和朝鲜,于1949年初抵达大连。

高中化学 史上做出贡献的中国化学家素材

高中化学 史上做出贡献的中国化学家素材

化学史上做出贡献的中国化学家一、墨翟墨翟(公元前~),先秦时期墨派思想的创始人,著有《墨经》。

在该书中说到:非半不斮则不动,说在端。

斮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斮也。

端,是无间也。

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

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

墨子的端即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

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的最早提出不能抹煞墨翟的功劳。

二、刘安我国西汉时代时的炼丹家。

他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意思是说铜盐遇到铁时,就有铜生成。

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

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多年。

在宋朝时采用这一方法炼铜已有相当规模,每年炼铜达,占当时铜产量的~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是湿法冶金的先驱。

刘安在他的《淮南子》中写到:老槐生火,久血为磷。

这句话实质说的是磷的自燃现象。

刘安在西汉时能发现这一现象,说明他对磷有所了解。

而德国的布朗特是年从尿中发现磷的,他的发现要比刘安晚多年。

那么磷的最早发现者应该是刘安。

三、魏伯阳我国东汉时期炼丹家。

生卒年代不详。

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

撰有《周易参同契》,此书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炼丹术专著。

其中化学知识丰富。

记载着丹鼎这一化学反应装置,记述了汞易挥发的特性以及汞和硫化合为丹砂(硫化汞)、汞和铅合成铅汞齐(汞铅合金)等化学知识。

四、葛洪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句容县)人。

著有《抱朴子》一书,所含化学知识丰富。

他曾谈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这句话所指的化学反应是:①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

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③黑色隔绝空气加热(升华)变成红色晶体这一事实说明葛洪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初步有所了解。

这一了解在当时化学还处于萌芽时期是很了不起的。

五、蔡伦我国东汉和帝时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

[课外阅读]中国化学家—苏锵

[课外阅读]中国化学家—苏锵

[课外阅读]中国化学家—苏锵苏锵,生于1931年7月15日,广东广州人。

中科院院士(1995当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

稀土材料与化学专家,教授(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院士。

第二届国际稀土光谱讨论会主席,第三届国际f元素会议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

2000院士科普丛书系列中,著有《稀土元素--您身边的大家族》一书。

目前主要从事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特别是长余辉夜光材料和显示材料的研究。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1948-50年,中山大学化工系;1950-52年,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院系调整至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工作至今已40余年。

历任稀土研究室课题组组长和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发光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稀土学报》、《化学学报》、《中国化学》、《无机化学学报》、《应用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等刊物的编委,《发光学报》副主编和1989年第二届国际稀土光谱讨论会主席,1997年第三届国际/元素会议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

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2-1954年参加了从独居石提取钍和混合稀土的研究和建厂工作,所得的钍满足了锦州石油六厂合成石油所用催化剂的需要。

1954-1955年建立了从含钒炉渣中提取五氧化二钒的中间工厂,全套设备移交工厂。

1958年组织和参加了从独居石的混合稀土和包头稀土尾矿中提取分离稀土的中间工厂的建立,研究和综合了分级沉淀,分级结晶,氧化还原,离子交换和溶剂萃取等分离方法,获得了除钷(Pm)以外的全部单一纯稀土。

1952-1962期间,提出了工业用的铈的湿法空气氧化法和利用钇的位置变化来分离钇的原理和萃取法,提出了分离稀土的流程。

同时并开展了稀土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等溶液化学的研究。

70年代,组织和参加了研制掺钕的铝酸钇激光晶体,用于炮兵激光测距;组织和参加了无机液体激光物质及稀土发光材料的研制与推广。

初三化学书上的化学家们

初三化学书上的化学家们

初三化学书上的化学家们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

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贡献最大的莫过于那些为之献身的化学家们。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化学课本上的化学家们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年2月8日—1907年2月2日),俄国科学家,总结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但他并不是第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人。

第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纽兰兹,他发现第八个和第一个元素性质相近。

他把这叫做“八音律”。

但可惜他并没继续研究元素之间的规律,也就没有真正总结出元素周期律。

后来,门捷列夫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他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拉瓦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

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给出了氧与氢的命名,并且预测了硅的存在。

他帮助建立了公制。

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定义,按照这定义,于1789年发表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列出33种元素,其中包括光与热和一些当时被认为是元素的化合物。

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现代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

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他创立氧化说以解释燃烧等实验现象,指出动物的呼吸实质上是缓慢氧化。

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

但不幸的是,他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

阿伏加德罗——分子的概念、阿伏加德罗定律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1776年8月9日—1856年7月9日),意大利著名化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化学家 (1)§1蔡馏生 (2)§2蔡伦(约公元63一121) (2)§3陈裕光 (3)§4戴安邦(1901-1999) (4)§5冯新德 (4)§6傅鹰 (4)§7高济宇 (5)§8高小霞(1919-1998) (6)§9葛洪(公元284一345) (6)§10何炳林 (8)§11侯德榜 (9)§12胡日恒 (10)§13黄耀曾 (11)§14黄子卿 (13)§15纪育沣 (14)§16蒋明谦 (14)§17黎乐民 (15)§18李寿恒 (15)§19刘元方 (18)§20卢嘉锡 (18)§21钱保功(1916~1992) (20)§22钱人元(1917~) (21)§23唐敖庆 (21)§24唐有祺 (22)§25王序 (24)§26王葆仁 (24)§27吴承洛 (24)§28吴学周 (25)§29邢其毅 (25)§30徐光宪 (25)§31徐寿(1818一1884) (26)§32徐喜 (28)§33杨石先 (28)§34曾昭抡 (29)§35张大煜 (29)§36张江树 (29)§37张青莲 (31)§38张子高 (31)§39张滂 (32)§40周其凤 (32)§41朱子清32第一章中国化学家§1蔡馏生蔡馏生教授生于1902年福建省泉州市人。

192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蔡馏生教授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为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宁愿过着清贫的生活,不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积极支持学生运动。

1949年4月,看到祖国即将解放,立即中断在美国的学术工作,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52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吉林大学的前身——东北人民大学筹建化学系,蔡镏生教授长期担任化学系系主任,在工作中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化学系的创办、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蔡镏生教授专长化学动力学。

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将近代物理新技术应用于物理化学,取得丰硕成果,促进了我国实验物理化学的发展。

他还长期致力于与能源开发有关的催化动力学、光化学的研究,直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指导中青年教师、科技人员开展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研究工作。

蔡镏生教授于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化学通报》等学术刊物编委。

他学风严谨,为人正直,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

§2蔡伦(约公元63一121)蔡伦,字敬仲,湖南来阳县人。

东汉明帝刘庄年(公元58一75)未,开始在宫掖做事。

到汉和帝刘肇即位时,他做了皇帝的侍从宫官,传达诏令,掌管文书,参与军政机密大事。

蔡伦很有才学,敦厚慎重,曾多次"直谏皇帝,指出其过失。

后加位尚方令,在汉和帝年间即公元97年,掌管皇宫用的刀、剑等器械,这些器械无不精密、坚固,为后世所效仿。

古时的书是相互间用绳子连接的可记载文字的竹片,纸则采用细薄的丝织品,纸贵书重,很不方便。

蔡伦便动脑筋想办法,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材料制造纸张。

公元105年,蔡伦将自造的纸呈给和帝,皇帝很重视。

从此,世人部使用这种纸,称之为"蔡侯纸"。

安帝年间(公元114年),和帝的皇后邓太后因蔡伦久侍宫中,封他为龙亭侯。

以后,蔡伦在长乐宫中专管皇帝的车马事。

公元118年,皇帝见经传文章多不正规,就命刘珍和良史校订经文经书中的谬误,指定蔡伦监管他们的工作。

蔡伦受窦后(汉章帝刘旭后)的微辞授意,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

太后死后,安帝亲自处理政务,命令蔡伦自己到廷尉处接受处罚。

蔡伦蒙受耻辱,遂洗净身体整戴衣冠,自杀而死。

蔡伦的这段生平摘自被后人视为正史的《后汉书》,《后汉书》上的记载成了后人了解研究蔡伦的主要依据,然而《后汉书》是在蔡伦死后由南朝史学家范晔编撰的,相距300多年了,记载是否准确,后人有些怀疑,通过进一步研究,了解到范哗等编写的《后汉书》其大部分原始史料来自刘珍主编的《东观汉记》其中蔡伦传是蔡伦死后30年,东汉桓帝命史官曹寿、延笃为蔡伦立传,收于《东汉观记》。

看来这段记载还是可信的。

问题是《东仅观记》历经许多朝代,部分内容散失或有残缺,各种辑本内容不完全一样。

有的辑本中的《蔡伦传》,对蔡伦造纸一说没有象范哗那么肯定。

这就引起后人的种种猜疑。

最早在唐朝,张怀难在《书断》中说:"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

"北宋的《负宣野录》中也说"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

"北宋的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汉初,已有幡纸代简,成帝时有书诏,至后汉元兴,中常侍蔡伦以敝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如蒙括以前已有笔之谓也。

"南宋的史绳祖在《学斋拈笔》中也说:"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括,......但蔡、蒙所造,精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由此可见唐宋以来,确有一些人认为:纸并非始于蔡伦。

这一观点到了当代,争论更为激烈。

原因是一些出土的新发现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新的论证。

本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十多次古纸出上。

其中有1933年在新疆发现的"罗布淖尔纸"1957年在西安灞桥古墓中出土的"灞桥纸",1973年在甘肃发现的"居延金关纸",1978年在陕西发现的"扶凤纸",1979年敦煌出土的"马圈湾纸"。

这些出上的纸被一些人认为是西汉麻纸,即在蔡伦以前就有的纸。

主要是根据这些材料,一些人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造者,而不是发明者。

另外一些人不同意这一观点,坚持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其理由如下:上述古籍中有关"纸非始于蔡沦"的叙说是因为对纸的定义认识模糊,不加辨别地把前汉与后汉两个不同朝代、把丝织"纸"与植物纤维纸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纸"混为一谈所造成的.上述出土的所谓"西汉昧纸",因为断代不明确,证据不足,迄今仍无"片纸只字"证明它们是西汉麻纸。

其次历史文献上也没有任何有关西汉麻纸的记载。

双方争论最集中的是围绕着"灞桥纸"展开的,双方都运用了现代的科技手段对漏桥纸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前者认为灞桥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后者认为灞桥纸不是纸,而是一些废旧麻絮、绳头等散乱纤维的堆积物、不适于书写,更谈不上代替帛。

这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展开争鸣是正常的,通过学术上的争论,通过考古的新发现,历史上这一悬案终究会清楚的。

无论争论的双方情感是多么激动,言语是多么激烈,但是他们都承认蔡伦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造纸技术的发明或发展上的卓越贡献是不容抹杀的。

不管说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还是说他是造纸术的改良者,造纸都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这一历史定论是无可非议的。

由于蔡伦的努力,人们掌握了用树皮、麻头、破麻布、旧鱼网等廉价的原料,生产出适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并使这种生产技术推广流传开来,这是勿容置疑的蔡伦的重要贡献。

后来人们沿用蔡伦生产纸的工艺,采用竹、藤、稻杆等其它原料,生产出形形色色的手抄纸,这是历史的事实。

蔡伦总括出来的造纸工艺很快地随着纸张一齐外传了。

至迟在公元285年传到了朝鲜,后又传到了日本。

大约在唐朝,我国的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至欧洲,在造纸木的外传中,世界人民部承认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他们也都知道中国有一个蔡伦在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陈裕光陈裕光原籍浙江,1893年生于南京,191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次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有机化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1922-1924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理化学教授、系主任,并曾代理校长职务。

1925年到南京任金陵大学化学系教授,1927年起任金陵大学校长,一直到1950年,为金陵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裕光先生对学会工作十分热心,1932年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时,他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并连任四届,直到1936年。

他为中国化学会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九月,中国化学会在南京举行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陈裕光先生在大会上用中、英文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受到了中外学者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1985年,化学通讯复刊时,他在医院的病房中为这个刊物的复刊书写了贺词,祝愿复刊后的化学通讯,能为四化建设和人类化学知识的丰富,作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陈裕光先生毕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统一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不同意迁校台湾。

后来他曾发起组织金陵大学校友会,沟通国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校友的联系。

1982年,他以九十高龄只身访问美国,向校友们介绍国内情况。

近年来,他接待了许多国外和台湾的校友,为祖国的振兴和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戴安邦(1901-1999)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2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

1928年赴美留学,193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到母校任教,1933年被聘为金陵大学教授。

使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

他历任金陵大学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配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常务历史、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委化学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

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主席,中国民盟中央委员。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戴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爱国科学家,是我国配位化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毕生致力于教育和科学事业。

他的“全面化学教育”思想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批样了我国几代化学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配位化学挤身于国际学术前沿做出了卓越贡献。

戴先生是《化学通报》(前身为《化学》)的创始人并任总编辑达17年,之后一致就任编委和顾问,并捐资设立“《化学通报》优秀论文奖和优秀编审奖”,为《化学通报》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