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化学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化学家 (1)

§1蔡馏生 (2)

§2蔡伦(约公元63一121) (2)

§3陈裕光 (3)

§4戴安邦(1901-1999) (4)

§5冯新德 (4)

§6傅鹰 (4)

§7高济宇 (5)

§8高小霞(1919-1998) (6)

§9葛洪(公元284一345) (6)

§10何炳林 (8)

§11侯德榜 (9)

§12胡日恒 (10)

§13黄耀曾 (11)

§14黄子卿 (13)

§15纪育沣 (14)

§16蒋明谦 (14)

§17黎乐民 (15)

§18李寿恒 (15)

§19刘元方 (18)

§20卢嘉锡 (18)

§21钱保功(1916~1992) (20)

§22钱人元(1917~) (21)

§23唐敖庆 (21)

§24唐有祺 (22)

§25王序 (24)

§26王葆仁 (24)

§27吴承洛 (24)

§28吴学周 (25)

§29邢其毅 (25)

§30徐光宪 (25)

§31徐寿(1818一1884) (26)

§32徐喜 (28)

§33杨石先 (28)

§34曾昭抡 (29)

§35张大煜 (29)

§36张江树 (29)

§37张青莲 (31)

§38张子高 (31)

§39张滂 (32)

§40周其凤 (32)

§41朱子清32

第一章中国化学家

§1蔡馏生

蔡馏生教授生于1902年福建省泉州市人。192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蔡馏生教授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为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宁愿过着清贫的生活,不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49年4月,看到祖国即将解放,立即中断在美国的学术工作,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2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吉林大学的前身——东北人民大学筹建化学系,蔡镏生教授长期担任化学系系主任,在工作中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化学系的创办、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蔡镏生教授专长化学动力学。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将近代物理新技术应用于物理化学,取得丰硕成果,促进了我国实验物理化学的发展。他还长期致力于与能源开发有关的催化动力学、光化学的研究,直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指导中青年教师、科技人员开展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研究工作。

蔡镏生教授于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化学通报》等学术刊物编委。他学风严谨,为人正直,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

§2蔡伦(约公元63一121)

蔡伦,字敬仲,湖南来阳县人。东汉明帝刘庄年(公元58一75)未,开始在宫掖做事。到汉和帝刘肇即位时,他做了皇帝的侍从宫官,传达诏令,掌管文书,参与军政机密大事。

蔡伦很有才学,敦厚慎重,曾多次"直谏皇帝,指出其过失。后加位尚方令,在汉和帝年间即公元97年,掌管皇宫用的刀、剑等器械,这些器械无不精密、坚固,为后世所效仿。

古时的书是相互间用绳子连接的可记载文字的竹片,纸则采用细薄的丝织品,纸贵书重,很不方便。蔡伦便动脑筋想办法,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材料制造纸张。公元105年,蔡伦将自造的纸呈给和帝,皇帝很重视。从此,世人部使用这种纸,称之为"蔡侯纸"。

安帝年间(公元114年),和帝的皇后邓太后因蔡伦久侍宫中,封他为龙亭侯。以后,蔡伦在长乐宫中专管皇帝的车马事。公元118年,皇帝见经传文章多不正规,就命刘珍和良史校订经文经书中的谬误,指定蔡伦监管他们的工作。蔡伦受窦后(汉章帝刘旭后)的微辞授意,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太后死后,安帝亲自处理政务,命令蔡伦自己到廷尉处接受处罚。蔡伦蒙受耻辱,遂洗净身体整戴衣冠,自杀而死。

蔡伦的这段生平摘自被后人视为正史的《后汉书》,《后汉书》上的记载成了后人了解研究蔡伦的主要依据,然而《后汉书》是在蔡伦死后由南朝史学家范晔编撰的,相距300多年了,记载是否准确,后人有些怀疑,通过进一步研究,了解到范哗等编写的《后汉书》其大部分原始史料来自刘珍主编的《东观汉记》其中蔡伦传是蔡伦死后30年,东汉桓帝命史官曹寿、延笃为蔡伦立传,收于《东汉观记》。看来这段记载还是可信的。问题是《东仅观记》历经许多朝代,部分内容散失或有残缺,各种辑本内容不完全一样。有的辑本中的《蔡伦传》,对蔡伦造纸一说没有象范哗那么肯定。这就引起后人的种种猜疑。

最早在唐朝,张怀难在《书断》中说:"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北宋的《负宣野录》中也说"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北宋的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汉初,已有幡纸代简,成帝时有书诏,至后汉元兴,中常侍蔡伦以敝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如蒙括以前已有笔之谓也。"南宋的史绳祖在《学斋拈笔》中也说:"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括,......但蔡、蒙所造,精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由此可见唐宋以来,确有一些人认为:纸并非始于蔡伦。这一观点到了当代,争论更为激烈。原因是一些出土的新发现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新的论证。

本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十多次古纸出上。其中有1933年在新疆发现的"罗布淖尔纸"1957年在西安灞桥古墓中出土的"灞桥纸",1973年在甘肃发现的"居延金关纸",1978年在陕西发现的"扶凤纸",1979年敦煌出土的"马圈湾纸"。这些出上的纸被一些人认为是西汉麻纸,即在蔡伦以前就有的纸。主要是根据这些材料,一些人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造者,而不是发明者。另外一些人不同意这一观点,坚持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其理由如下:

上述古籍中有关"纸非始于蔡沦"的叙说是因为对纸的定义认识模糊,不加辨别地把前汉与后汉两个不同朝代、把丝织"纸"与植物纤维纸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纸"混为一谈所造成的.上述出土的所谓"西汉昧纸",因为断代不明确,证据不足,迄今仍无"片纸只字"证明它们是西汉麻纸。其次历史文献上也没有任何有关西汉麻纸的记载。

双方争论最集中的是围绕着"灞桥纸"展开的,双方都运用了现代的科技手段对漏桥纸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前者认为灞桥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后者认为灞桥纸不是纸,而是一些废旧麻絮、绳头等散乱纤维的堆积物、不适于书写,更谈不上代替帛。

这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展开争鸣是正常的,通过学术上的争论,通过考古的新发现,历史上这一悬案终究会清楚的。无论争论的双方情感是多么激动,言语是多么激烈,但是他们都承认蔡伦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造纸技术的发明或发展上的卓越贡献是不容抹杀的。

不管说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还是说他是造纸术的改良者,造纸都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这一历史定论是无可非议的。由于蔡伦的努力,人们掌握了用树皮、麻头、破麻布、旧鱼网等廉价的原料,生产出适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并使这种生产技术推广流传开来,这是勿容置疑的蔡伦的重要贡献。后来人们沿用蔡伦生产纸的工艺,采用竹、藤、稻杆等其它原料,生产出形形色色的手抄纸,这是历史的事实。蔡伦总括出来的造纸工艺很快地随着纸张一齐外传了。至迟在公元285年传到了朝鲜,后又传到了日本。大约在唐朝,我国的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至欧洲,在造纸木的外传中,世界人民部承认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他们也都知道中国有一个蔡伦在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陈裕光

陈裕光原籍浙江,1893年生于南京,191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次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有机化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1922-1924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理化学教授、系主任,并曾代理校长职务。1925年到南京任金陵大学化学系教授,1927年起任金陵大学校长,一直到1950年,为金陵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裕光先生对学会工作十分热心,1932年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时,他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并连任四届,直到1936年。他为中国化学会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2年九月,中国化学会在南京举行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陈裕光先生在大会上用中、英文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受到了中外学者的热烈欢迎和赞赏。1985年,化学通讯复刊时,他在医院的病房中为这个刊物的复刊书写了贺词,祝愿复刊后的化学通讯,能为四化建设和人类化学知识的丰富,作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陈裕光先生毕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统一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不同意迁校台湾。后来他曾发起组织金陵大学校友会,沟通国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校友的联系。1982年,他以九十高龄只身访问美国,向校友们介绍国内情况。近年来,他接待了许多国外和台湾的校友,为祖国的振兴和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