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的发展1

合集下载

古代农业发1展

古代农业发1展

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 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 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民间俗语
为什么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变化?
黄梅戏《天仙配》
你耕田来 我织布,
我挑水来 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 苦也甜。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一、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因素有哪些?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 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
知识点1
I
发达的古代农业
知识整合
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
1.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有利 于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的是 A.均田制、租庸调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B.编户齐民、府兵制、募兵制、两税法 C.刺史制度、察举制、保甲法、市易法 D.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市易法
2.图7中清代中后期税收变化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农业税总体相对稳定 C.税收总额大幅度增长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 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 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战国时期牛耕图
曲辕犁构造示意图
耦犁
一牛挽犁
局限:(1)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2)人地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成为社会动荡的因素。 (3)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逐渐 阻碍经济的发展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201908)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20190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牛
耕技术和铁制农具。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以牛田 ”,就是用牛耕种。
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
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东汉时,一牛挽犁
逐渐取代 耦犁 。
③唐代出现的曲辕犁,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
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农耕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 流 域和 长江 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 了粟和 水稻 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耒耜 ,教导民众耕作。 (3)许多新石器 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 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 中国古代的社会 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 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刀耕火种 ”的原始阶段,直 至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伟哥多少钱一粒|/2187.html
;

令吾悲穷 仍伏兵要害 则商贩之事 装赴在早 将姊俱行 元嘉八年 所居一旦成市 则和气不交 战败 舸留一二人 王淮之 东平好善 玄自夏口袭仲堪 四夷中郎校尉 兴世谓攸之等曰 始迁於吴 并十一州诸军事 粗言之矣 因击庆 而先命猥加 和颜色 已出 此儿必亡我家 有伤於杀害 因更歔欷 领骁骑将军 欣时年十二 季恭居听事 道蔼丘园 臣以微弱 下弭会齐受禅 会忱病卒 龟策告同 甚有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人们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用石犁翻土耕种;用耒耜碎土,用石锄收获。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赵过发明),朝一个方向翻土的犁壁出现。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⑤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使用一牛挽犁。

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为后世沿用。

古代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1)生产工具:①战国:铁犁;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③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

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

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促进了四川盆地农业发展。

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

②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基本在陕西境内。

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即汉代关中人民创造的井渠。

(5)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发明了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使用人力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是一个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复杂系统,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制度以及农业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逐渐从采集和狩猎的方式转向农耕生产。

最早的农业实践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地区的肥沃土壤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种子可以生长成植物,并开始学习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

最早的农业文化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陶器和农具遗址,这些遗址记录了人们最早的农耕实践。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

人们开始使用犁耕、灌溉等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人们逐渐选育出适应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的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

在宋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朝农学家陆玑撰写了《农桑辑要》一书,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土壤肥力、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理论。

这些理论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并被后世的农学家们广泛应用。

在明清时期,百姓普遍开始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等新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

同时,水稻的种植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

三、农业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经历了多次的演变。

最早的时期,土地是公共财产,人们进行集体耕作。

随着氏族社会的出现,土地开始私有化,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并进行个体耕作。

在秦汉时期,实行了均田制,按照家庭人数分配土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不公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东汉晚期,均田制逐渐瓦解,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豪门贵族手中,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业的衰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制度多次变革,例如唐代实行的府、县、井田制度,宋代的承包制,明清时期的丁产税等。

关中平原的古代农业发展

关中平原的古代农业发展

关中平原的古代农业发展关中平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史的重要场所之一。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就在不停地探索着适应自然环境的种植方式。

一、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东临黄河,中部为咸阳盆地,西南为秦岭山区,南临商洛高原,北邻梁山山脉,总面积达到30000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地势起伏不大,地形平坦,是一个十分适合耕种的平原地带。

由于地处内陆,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较大,全年温差较大。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少雨,降水不均,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常伴有飞沙走石的沙尘暴。

二、古代种植业的发展在早期,受限于气候和自然环境,关中平原上大多数的农作物都是比较耐旱和耐寒的粗粮作物,如棉麻、黄米、黄豆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膳食的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

秦汉时期,关中平原适宜种植的作物逐渐增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小麦。

小麦是一种对气温适应力很强的作物,比较适合在关中平原这样的地方生长。

引进小麦的同时,还引进了种植小麦所需的耕作方式和农业工具,这些对于关中平原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秦汉时期的农民们还大力种植柿子、香菇、板栗、栗子、蜜桃等水果和蔬菜类作物,使得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逐渐多样化,产出也日益增多。

三、古代灌溉技术的发展关中平原之所以能够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农作物,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气候环境的优势,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代农民采取了先进的灌溉技术。

在古代,灌溉是关中平原经济主要手段之一。

秦汉时期的灌溉工程规模不断扩大,通常的灌溉方式是引水灌溉。

农民会沿着山梁,挖开用来引水的渠道,将水引到耕地,让土地充分吸收水分,有效地避免干旱和土壤沙漠化的问题。

在隋唐时期,关中平原的灌溉、水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农民们开发了大面积的水源,并将其灌溉到一些需要水分的作物上。

他们使用了一些新的设备工具,如水车和灌溉器,以提高灌溉效率。

总的来说,古代的关中平原农业生产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较早。

据考古学家发现,中国最早的农业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大约是公元前8000年到前5000年,此后至夏商周之前,农业发展稳定而
迅速。

二是以河流沿岸耕作以及沼泽地改造为主。

古代中国采用洪水灌溉和
河流沿岸耕作两种方式,以及为了开发新耕作地而将沼泽地改造为干地,
种植和收获农作物。

三是水利发展。

古代中国的水利大量的进行水库的建设,湖泊的放水,灌溉的安排和农业技术的运用,使得农民可以产生大量的农作物,从而确
保他们的收获。

四是农作物多样性。

古代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农作物,可分为水稻、
小麦、大豆、高粱、蛇莓、食用菌、棉花、麻类、蔬菜等十多种,形成了
较为多样的农业结构。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春秋 铁 战国 犁 及以 牛 后

两汉:一年 1.铁农具与牛耕( 春秋战国: 一熟。 耦犁、犁壁、耧车 垄作法 、曲辕犁、犁评) 西汉时: 宋朝以后: 代田法 江南地区稻 2.灌溉工具 麦轮作的一 魏晋南北朝: 曹魏: 翻车 耕耙耱技术 年两熟制, 甚至一年三 唐朝: 筒车 熟制。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特点: 可随意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耕作技术的进步──垄作法
垄作法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 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 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高田种沟不种垄,有 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 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西汉赵过推行 的一种适应北方旱 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 垄隔年代换﹐所以 称作代田法。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 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 相当发达
最早培植 水稻 和 粟 的国家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A、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B、灌溉工具:
曹魏: 翻车 唐朝: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白渠
龙首渠
归纳:
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形成 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⑴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存在了两千多年。
⑵产生原因: ① 生产工具因素: ②生产关系因素: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人们已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农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模式。

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商、周时期,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初步的发展阶段。

当时的农业主要依赖于雨水灌溉,农作物以小麦、稻米和大豆为主,农具则主要是石耕具。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古代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秦朝提出了“兼并”政策,大规模征收土地并实行均田制,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由于秦朝的垮台和战国时期的动荡,中国古代农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也促使了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诸侯国相争的竞争使得农家为了生存而从事农业生产,各地纷纷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中国进入了统一的秦汉时期。

当时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新的农具和农耕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灌溉系统的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推动了农田的扩张和农作物的丰收。

随着汉朝的衰落和三国时期的乱世,中国古代农业再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与此同时,农民起义和民间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南北朝时期,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进行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农业实践,比如隋朝推广学田制。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农业迎来了较长的和平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力发展。

农田的开垦以及灌溉工程的建设得到了重点关注。

种植业得到了显著发展,茶叶、丝绸和稻米等特色农产品开始大规模生产和贸易。

明清时期,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对农业生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明清政府通过实施屯田制、水利治理以及推广优良品种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典型的例子是明朝推行的水利工程-江南梅花田,提高了灌溉效率。

可以说,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不断推动着农业的进步。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先秦)。 (1)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先秦)。 (1)

4. (2013· 海南单科·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 A 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5、(2012全国)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 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C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关键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 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 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 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 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1. (2015新课标)《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 地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 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2012· 广东文综卷· 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 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D)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先秦) 1、耕作方式
牛耕图
铁制农具
这种牛耕方式 俗称“二Βιβλιοθήκη 抬杠”, 也即文献中所说的 “耦犁”。

必修二第课发达古代农业

必修二第课发达古代农业

必修二第一课发达古代农业概述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

本文将介绍必修二中关于发达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包括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工具和技术、古代农民的生活等内容。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定居时期。

人类从采集和捕猎为生逐渐过渡到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这标志着农业的诞生。

在人类历史上,埃及、中国、印度和美洲等地都出现了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明。

这些农业文明以发展农业技术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为特点,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工具和技术古代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工具和技术。

其中最基本的工具是石斧、石锹和石耙,用于翻土、耕作和收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们发展出了更先进的工具,如铁锹、铁镰和铁犁,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农民还利用水利工程来改造和利用水源,如修建灌溉渠道和水稻田等。

这些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农民的生活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农民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他们多数居住在农村,生活简朴。

农民的主要职责是从事农田耕种和家畜饲养。

他们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耕种、收割和储存粮食等工作。

农民还需要面对各种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如干旱、洪水和地震等。

但是,他们通过劳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通过农业生产获得食物和财富。

发达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农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耕种和饲养家畜的技术,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农业文明社会的过渡。

古代农民通过勤劳和智慧改变了自然环境,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虽然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了解古代农业,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农业的重要性和不断创新的农业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1)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1)

一、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阶段中国是世界上稻作农业最早的发生地。

根据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成果,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个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栽培稻的起源栽培稻的起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栽培稻的起源,是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野生稻分布区域内。

关于稻作的起源,曾流行过农学方面的、民族学方面的和考古学方面的多种看法。

我曾提出栽培稻起源于中国南方腹心地带,主要是根据近十年来的两项考古发现提出的。

一项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发现。

另一项是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发现。

这两项重要发现及初步研究成果,已告诉我们中国栽培稻起源的时间与区域。

中国栽培稻起源时间在公元前10000年前后。

中国栽培稻发生的区域可初步圈定在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至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范围内。

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至道县玉蟾岩遗址的这一区域,从水系上分析,属长江流域;从地形和气候上分析,属华南亚热带;而从整个中国的地形分析,它处于中国南方的腹心地带,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腹心地区。

该区域的东部为武夷山,西部为中国地形上的第二级阶梯的前沿——雪峰山,北部为南丘岭与幕阜山,南部为南岭。

其中,东北部可包括浙江西部仙霞岭与千里岗之间的衢州一带。

从平面上看,这一地区似呈不规则四边部,又似呈斜目形。

从整个中国南方的地形来看,这一地区位于第三级阶梯的西部,属中国南方的腹心地带。

据此可以认为中国栽培稻是在公元前10000年前后起源于中国南方腹心地区,包括其四周的山问谷地。

2.史前稻作农业的兴起目前考古发现的史前稻作农业兴起阶段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分布在两湖平原西部地区的彭头山文化和分布在淮河上游支流沙河、汝河、洪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

此外,钱塘江流域也有了新的发现。

彭头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北部的环洞庭湖西北至南部的平原地区及湖北西部枝城至秭归的长江沿岸地带,其年代约公元前6500~前5500年。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河姆渡氏族干栏式房屋想像图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陶猪 (出土于上海崧泽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画猪纹黑陶钵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灰陶猪首形匜(马家浜——崧泽文化遗 址出土,约为公元前4000—前2685年 )
中国农业与畜牧业的起源
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河姆渡遗址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 和草顶井架复原图
《墨子》书影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 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我生礼义乡,少小孤且贫。徒学辨是非,只自取辛勤。 世法贵名教,士人重冠婚。以此自桎梏,信为大谬人。 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 下有妻子累,上有君亲恩。承家与事国,望此不肖身。 忆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 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 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 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 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

古代社会的农业与农民

古代社会的农业与农民

古代社会的农业与农民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形态,农民是社会的基本劳动力。

在这个题目下,我将讨论古代社会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在其中的角色。

一、农业的发展和影响1. 农业的兴起:古代社会最早的经济活动是狩猎和采集。

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人们逐渐开始采取种植和牧养方式,农业得以兴起。

2. 农产品的生产与交换:古代社会的农民通过耕种土地、种植粮食、养殖家畜等方式,生产出丰富的农产品。

这些农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食物需求,还成为社会经济交换的重要媒介。

3. 农业的技术革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社会的农业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

例如,农民通过改进农具、利用水利等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民的生活和地位1. 劳动的艰辛:古代社会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十分辛苦。

他们需要在季节更迭中进行耕种、收割、采摘等一系列劳动,为社会的粮食供应做出了辛勤的贡献。

2. 农民的地位:古代社会,农民是社会的基本劳动者,但他们在社会地位上通常处于下层。

在封建社会,农民常常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受到限制和排挤。

三、农业对古代社会的影响1. 经济财富的源泉:农业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

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为社会创造了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条件。

2. 人口聚集和城市化:农业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形成。

农民在农业集中区域内追求生活和财富,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的建立为经济交换、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3. 社会文化的发展:农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与农业有关的社会文化。

例如,农业节日、农耕祭祀等活动,丰富了古代社会的宗教和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古代社会的农业与农民密不可分。

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城市化进程,而农民则承载着重要的劳动和生产责任。

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深化农民角色的认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农业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和影响。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其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丰富多样。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从粗放型农耕到集约型农耕的演变,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农耕方式、农具使用以及农作物的种植等方面论述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中,早期的农耕主要采用了晚熟农作物配种方式,即在旱田种植一年,其中一季种植早熟作物,另一季种植晚熟作物,以确保年收获的稳定性。

此后,逐渐出现了轮作制度和休耕制度,即将田地分成若干块,每年有一块休耕,一块种植旱作物,并利用休耕地来促进土地的恢复和养料的补充。

这些农耕方式的创新,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更加稳定和高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还体现在农具使用的改进上。

最古老的农具是石铲和石镰,随着铜器的发明,农民开始使用铜制农具,如铜镤、铜箫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到了秦汉时期,农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木犁、铁锄等农具开始广泛使用。

其中最重要的是水车的发明和使用,它极大地改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

此外,还出现了瞑目、抽水机等农具,有效地解决了水的供应问题,推动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作物的种植。

从中国最早的农耕时期开始,农民就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稻谷等,并逐渐种植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

在秦汉时期,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类也不断增加,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改进。

例如,通过深耕和施肥等手段,提高了农田的土壤肥力;并且,农民还开始使用农药和农业机械,对抗害虫,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此外,还引进了一些外来农作物,如玉米、高粱等,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促进了农业的多样化发展。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探索、创新和改进的过程。

通过改良农耕方式、改进农具使用以及推广新的农作物种植等措施,古代中国农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了人民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古代艸q经济的展本结构与挣点«•糊止|农业和家庭乎1】业制驚合、"给"宦A^^il衣水主义洌恤也岀现伽両|淸虛的件建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发展概况。

④耕作制度:年熟为主(3)魏晋南北朝①耕作技术: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

②农业灌溉:曹魏改进的翻车用于灌溉(4)隋唐时期①铁犁牛耕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成熟的标志)。

②农业灌溉:唐朝创制筒车(解放人力)(5 )宋元时期江南逐步形成稻麦轮作的年两熟制(6 )明清时期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识记导图]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巩固自查]结合下图分析,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演进呈现什么特点?答案: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 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巩固自查]观察下图,概括我国古代的人口状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中国吉曲人口itiiL击蠢aj答案:整体上中国古代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特点。

古代欧洲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欧洲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欧洲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欧洲,在古代,是一个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大陆。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欧洲大陆的历史演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作为古代欧洲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之一,不断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发展变化。

从古代文明的兴起,到中世纪的时代,再到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农业发展经历了许多的变革。

在古代,欧洲是一个以种植小麦、大麦、麻、苜蓿等为主的农业文明。

这些农产品在当时已成为欧洲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成为了欧洲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政治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中世纪,欧洲农业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岔戟的发明。

三岔戟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效率,随着作物收成的增加,欧洲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三岔戟虽然在农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同时也成为了欧洲社会农民运动争取权利的标志物。

在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农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农业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和方法,比如农民们开始采用新的肥料和新的种植方式等等。

欧洲的农业生产力也因此大幅度提高,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也跟着得到了改善。

除了农业,手工业也是古代欧洲的重要生产方式之一。

手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

在那个时期,手工业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手工业制造出的产品,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罗马帝国的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

在中世纪,手工业呈现出了明显的城市化特点。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手工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产品不断多样化,手工艺人的技艺也越来越高超。

手工业成为了当时城市居民的主要生产方式,也创造出了众多新颖的产品,比如手工艺制造的玻璃和陶瓷。

在文艺复兴以后,手工业得到了更为突出的发展,手工艺人开始以工匠身份出现,开始建立自己独特的工作室。

手工艺的发展,带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价值,即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视,同时也为欧洲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古代欧洲的农业和手工业是欧洲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探索古代文明的农业技术与社会发展

探索古代文明的农业技术与社会发展

探索古代文明的农业技术与社会发展在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农业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人类历史的轨迹。

从最早的刀耕火种到后来的灌溉系统和作物轮作,农业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

这一时期,农业技术相对原始,主要依赖于简单的石器和木制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学会了驯化植物和动物,这标志着农业文明的开始。

例如,古埃及人通过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发展了一套灌溉系统,使得农业产量大幅提高,从而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在农业产量足够支撑更多人口的情况下,一部分人开始从事非农业活动,如手工艺、贸易和行政管理。

这种分工的出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

例如,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发明了轮作和灌溉技术,使得农业产量得以稳定,从而支持了城市文明的兴起。

农业技术的进步还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随着农业产量的增加,出现了剩余产品,这为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

贸易的兴起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传播和改进。

例如,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也带来了农业技术的交流,如铁器的使用和水稻的种植。

此外,农业技术的发展还影响了战争和社会稳定。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国家能够生产更多的粮食,从而支持更大规模的军队。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使得战争更加依赖于后勤和资源的控制。

同时,农业技术的改进也有助于减少饥荒,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古代文明的农业技术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农业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

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2020/7/19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起源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 (一)起源 • (二)发展
西汉赵过推行的 一种适应北方旱作 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 垄隔年代换﹐所以 称作代田法。
“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白渠漕渠漕渠耱 Nhomakorabea翻车的模型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1、生产方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 2、生产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经营规模小
• 3、生产目的: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
交纳赋税
• 4、经济重心南移: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 日益突出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凸显了区域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
、 四 大 经 济 区 分 布
1 、 四 大 经 济 区 特
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
黄 河
等地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也 流
4. 小农经济有何积极性有何消极性?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小 背景
●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商鞅变法)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个体分散)
特点 经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济 评价
积 ①有一定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 极 ②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战 国 铁 农 具
汉代耧车的发明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 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犁评
犁铲
犁箭
唐朝的曲辕犁——中国的耕犁技术相当完善
耕作技 术
春秋战 两汉 国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铁农具 耦犁(赵 和牛耕 过)、耧车
曲辕犁
代田法 北方耕耙耱、 垄作法 (赵过) 南方耕耙技术
明清
耕作制 度
一年一熟
稻麦轮作,一年 两熟、一年三熟
农业灌 溉
耕作方 式
都江堰
铁犁牛 耕(出 现)
漕渠、白 渠、龙首 渠
改进推广
翻车
筒车 高转 风力 筒车 水车
消 ①十分脆弱(阶级剥削、自然灾害) 极 ② 规模小,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交换,近代阻
碍生产发展
思考: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发展的有利因素:
★ 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 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 ★ 政府的重农政策。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表解
时期
开发南移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六朝时期)
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逐渐超过北方
两宋时期 南移影响
正式成为 古代经济重心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次数
迁徙时间
第一次高潮
两晋之际
第二次高潮 唐安史之乱后
第三次高潮 两宋之际
迁徙原因
汉族统治阶级 内乱和少数民 族内迁。 安史之乱的 破坏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描绘的我国封建社会是什么 样的经济类型?这种经济类型有何特点?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问题探究:
1. 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
2. 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原因)
3.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情况是怎样的?
艰难的不利因素:
★ 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 ★ 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 ★ 封建剥削、阶级矛盾、社会动荡。
拓展思维
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 是不是小农经济?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 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 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原始农业
商周农业
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
耕作方式 和技术 刀耕火种
农作物种

粟、稻等
出现青铜农具,仍以木制 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
石器锄耕(耜耕)。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 料、治虫灭害
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 已具备
人们生活
经常迁徙
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生产工 具
3、灌溉工具: 翻车、立井水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4、农学水利著作: 《河渠书》《沟洫志》等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时期 秦朝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 播种量之比
10倍或十几倍
6世纪
公元前27年476年 13世纪
中国
粟:24-200倍
《齐民要术》 麦:44-200倍
罗马时代
4-5倍
《克洛米拉农书》
英国
靖康之乱的 影响
1、古代人口迁徙的一般原因有哪些?
2、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什么 区别? 3、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什么影响?
自主探究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 中唐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请总结一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倍
《亨利农书》
纵观中国古代农业,请你梳理三条线索
生产工具的变化
石器
少量的青铜农具
铁器
耕作方式的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人的作用的变化
铁犁牛耕
靠天吃饭 无所为
开始主 动参与
利用农具 解放自己
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 和技术的进步,即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并推 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黄梅戏《天仙配》片断
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山西(崤山以西,以关中为主,以 ,
及河西、巴蜀等地区,属于传统的 经
农业区)


江南(长江以南,地势复杂。人口稀 心
少,生产技术落后.还没有开发)
点 龙门碣石以北(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分塞内、塞外)
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古代经济 区域发展的整体特点: 1)多样性特点
2)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完善
观察并寻找这头春秋青铜牛的特殊之处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牛耕开始出现,是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精耕细作的传统耕作方式 开始形成。
知识归纳:
治水举要
1、著名人物: 大禹、李冰、王景
2、著名水利工程: (1)都江堰、郑国渠(战国) (2)对黄河的治理:王景(汉代) (3)地方特色工程:井渠(坎儿井)(汉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