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温州人4次创业的悲喜人生创业失败,林立人,创业成功的故事.doc
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
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
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
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1:不安现状,发现商机郑良德,41岁,看到他在厂里的忙碌,把生产指挥得井井有条,谁也想象不到在一年多前他还完全是一个石材加工的门外汉。
他高挑的个头,体格健壮,走起路似乎带着一阵风。
和他交谈,让人明显感觉到的是他的语速快、思维速度快,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喜欢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有时还让人有一种跳跃感。
或许,这正是温州人的特征。
他现在是企业的常驻总经理。
他说:“投入石材行业,在过去连想都没有想过,现在进到这里面来,似乎完全就是一种想创业的本能。
”郑良德曾经搞了10多年的服装经营,开始经营服装还可以,但是后来经营的人越来越多,加之经营成本的大幅提高、外面欠账多和整个市场的动荡不稳不景气,使服装经营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以至最后举步维艰。
“永远都不安于现状,永远都不会坐以待毙”,这是郑良德作为一个地道的温州人所具有的最大特征。
他在寻找一个值得自己全身心投入的商机。
施良国也是温州人,是郑良德的朋友。
施良国在商场上可以说是一个游刃有余的高手,他投资于多个行业,其中,幕墙公司是他投资的对象之一。
2010年的一天,在上海的一个工地上,他第一次认识了奇台石材卡拉麦里金。
它挂在墙上金光灿烂,富丽典雅,十分少见,这不禁让他眼前一亮。
凭着他多年从商的直觉和他对幕墙材料的了解,认为奇台石材决非一般,其中一定蕴藏有巨大商机。
于是,很快他满怀着希望来到了奇台进行实地考察。
当时,奇台已经落户了50多家石材企业,并且还有不少企业在办理落户手续。
园区里到处机器轰鸣,车来人往,矿山也是一片繁忙,那金黄色的荒料源源不断地运下来,来自全国各地要货的客商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
目睹着眼前的这一切,投资卡拉麦里的决定在施良国的脑子里已经形成。
温州人不仅脑子灵活,在商海中高人一筹,而且善于抱团,互相借力,共同发展。
温州人的创业故事
温州人的创业故事温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温州人的生意做的更是神奇,为什么?因为温州人有着这样经典的创业故事,下面的内容由店铺为您整理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温州人王永铮的创业故事从弹棉郎到“钮扣大王”王永铮,永嘉桥头沈绛村人,1940年出生,18岁当兵,退伍回来为谋生当了弹棉郎,一干13年。
13年的弹棉郎生涯自然是千辛万苦,但这千辛万苦成就了他日后的人生和事业。
因为有过弹棉郎的资历,他后来在村办厂当了供销员,作为“十万供销大军”中的一员,几年间他走南闯北跑遍全国31个省市,并在浪迹天涯的行走中捕捉到了机会。
1979年他从外省买回一批处理的纽扣在镇上摆摊叫卖,从此,桥头开始崛起,并使这个小山村成就了“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和温州30经济强镇之一的风光。
王永铮也在桥头的崛起中一步步成长,从弹棉郎成长为温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被称为“纽扣大王”:先是桥头白云鞋服钮扣厂,之后是到北京承包西单商场柜台,再后是挟西单之势南下全国攻城略地,建立了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的钮扣销售“王国”。
这之后,他又走出国门,在美国洛杉矶创办了康永钮扣公司。
二、温州人王振滔的创业故事为温州皮鞋正名温州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做过3年木匠,跑过5年推销。
1988年以3万元起家,创办了奥康集团的前身——永嘉奥林鞋厂。
经过17年的艰苦创业,他把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的中国民营百强企业。
1999年,王振滔一把火,烧了几千双从全国收缴过来的外地不法厂商假冒奥康品牌生产销售的劣质皮鞋,为温州皮鞋正了名。
奥康集团目前是国内制鞋业最大的企业之一,拥有5家海外分公司,并牵手重庆市璧山县,创建“西部鞋都”。
王振滔关心慈善事业,目前已累计向社会捐款上亿元有“中华慈善大使”的美誉。
2005年,他出资2000万元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个人慈善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的第一个个人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也是全国数额最大的。
温州成功人士创业故事
温州成功人士创业故事温州成功人士创业故事温州成功人士创业故事80年代初的内地小镇,随便走过一条小巷,总能听到“铮—铮—铮”的弹棉花的声音;也常能看见修鞋的小铺子里,鞋匠们正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手中的鞋。
各式发廊里的橱窗上,贴着正在流行的发型图样,青年男女操持着略带浙西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招呼你进去理发。
那时无论是弹棉花、修皮鞋,还是开发廊,总逃不过“温州”二字。
二十年后,他们早已走出了手工作坊时代,创出的业绩让中国以至世界刮目相看。
最新的统计,仅在昆明经商创业的温州人就有6万人,创办的数千家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突破百亿元。
在美国的温州人已有23万,据不完全统计,仅曼哈顿至少有56家温州人经营的礼品批发商店。
温州购房团的“炒房旋风”更是从国内开始席卷纽约地产市场……无疑,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群体。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研究员用“很有意思”来形容温州人现象。
三个“M”和一个“I”成就了温州人的商业理念。
从商,温州人是成功的。
用王春光的话来说,“他们一开始没有资本,也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
但却能够成群地影响着一个城市。
”“有美国学者,用三个‘M’和一个‘I’来总结温州人成功的原因。
”他说。
所谓的三个“M”指的是大众模仿和创造性(mass initia-tivess)、流动性(mobility)和市场(markets),而‘I’是指空隙(in-terstices)。
王春光解释到,这是说温州人很早就走出温州到了各地,并且进入了市场。
当别人还没有市场意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各地的市场上奋力打拼了。
尽管那时候他们经营的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鞋、服装等商品,但是当其他人开始参与市场,他们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市场经验。
“这是一种空隙,温州人打了一个很好的时间差。
”“温州人善于模仿。
”王春光把模仿称为是另一种创新。
让温州人做一件产品,一开始他们模仿、“抄袭”、“复制”人家,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创自己的名牌。
温州人创业故事
温州人创业故事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温州人创业故事5则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温州人创业故事故事一温州的某些制衣厂几乎看不到车间和厂房,以生产休闲服为主的美特斯.邦威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在它的总部除了几间业务洽谈室和几台电脑,看不到太多的东西,公司总经理周成建称之为虚拟经营。
他说,其实虚拟经营是一种借力,象美特斯·邦威能在短短的这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主要就是用了虚拟经营的生产方式。
特点是它能使避开大而全、小而全的这种重复建设,走专业化分开之路。
对美特斯~邦威来说,现在全国共有70多个具备生产能力的专业厂家为它提供生产方面的支持,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广东、上海、苏南、苏北一带。
而产品销售则由专业化的销售队伍通过500多家专卖店去完成。
总部的工作人员只需通过这几台电脑来了解和监控。
当然,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由总部整体把握,这种方式有些类似于耐克鞋的运作模式,那么,美特斯。
邦威为什么会采用呢?周成建讲,“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工商户,在积累的资本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有可能就走不到今天这样的一个规模。
因为公司成立只有6年的时间,这么多工厂都要自己去建的话,肯定需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那么,不算时间,每家生产企业至少要几千万的投资,有70多家生产企业,那算起来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
”正是因为对自身实力有清醒的认识,美特斯`邦威才通过虚拟经营的方式,使自己从最初2千万元的销售规模快速发展到今天9个亿的销售额,6年增长了45倍。
故事二温州的街上,几乎没有大型商场,有的是一家连着一家的专卖店,当然有很多逐渐被人们接受的品牌,它们无一例外都写着温州制造。
这里除了皮鞋和服装,让温州人自豪的还有打火机这样小商品了。
1987年,温州人以手工做出了第一只打火机。
12年后,温州已年产打火机5。
5亿只,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0%,国内市场的94%。
如果把温州人一年做的打火机排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圈。
因为温州打火机的存在,曾经是世界三大打火机生产基地的日本、韩国、台湾,已有80%的厂家关门。
敢为人先温州人创业的故事
敢为人先温州人创业的故事在中国,温州人一直被人称为“奋斗的温州人”。
这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一直是中国最活跃、最具有创业精神的人群之一。
他们独特的商业文化、勤劳务实的作风,以及与众不同的商业经验,使得温州人成为了华南地区和全国范围内创业的先锋,有着许多著名的创业故事。
故事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温州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市,经济状况较为落后,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是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稳定的日子。
但是,有一些年轻人却不一样,他们想要自己创造未来,选择了创业。
其中一位创业者是江先生,他在1985年创办了一家小加工厂。
他的工厂生产的产品是纺织品,这是当时中国出现的第一批民营企业之一。
江先生从一开始就知道,他的产品需要打破陈规,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为此,他不断地开拓市场,不断改善产品质量,最终将小加工厂发展成了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成为了民营企业的代表之一。
除了江先生之外,还有很多温州人投身于创业。
在这些创业者中,有许多人都是从基层开始做起,他们靠着勤劳和努力,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将自己的企业越做越大。
例如,有个叫做陈先生的人,他曾经是一名服务员,在一家小饭店工作。
但由于他勤奋好学,深知自己的梦想和能力,于是决定离开原来的工作,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他开始从事小商品批发业务,先是熟悉市场,然后积累了不少客户资源,购买产品的价格也越来越低,最终将自己的小商品批发店发展成了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
温州人创业的成功经验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人们认为,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奋斗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范本。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给予了温州的创业者非常大的支持和关注,他们推出了许多用于培育和扶持企业的政策措施,以鼓励更多的温州人参与创业,帮助企业家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景。
如今,温州已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先进和最具说服力的代表之一。
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不仅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也成为了世界发展经济、创新创业的一面旗帜。
温州大学学生自主创业案例——梦想飞翔在“蓝天”
梦想飞翔在“蓝天”——温州大学学生创业案例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倪雷震的心底,也让他选择了孤独。
因父亲生重病,家里无法提供生活费用。
学费、生活费和培养妹妹的重任全压在倪雷震的肩膀上。
命运已容不得他选择。
创业改变命运,励志造就人生……在学校鼓励创业的政策下,倪雷震成立了蓝天DV工作室。
学院从文科实训中心出借两台DV机,支持他们的创业。
当时由于刚接触DV,倪雷震和他的伙伴什么都不懂,连最基本的技术实力也非常薄弱。
价格体系的管理制定混乱、工作室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开拓与传播存在非常大的漏洞、如何制定成员培训计划以及财务管理欠缺等等,总之,什么经验都没有。
倪雷震和他的伙伴开始奔波,但是却遭遇了无数次的拒绝……最初一周内只以非常低的价格拿下了两个会议拍摄。
即使这样,也让他永生难忘,因为它在他们最迷茫最有压力的时候鼓舞了士气,使他进一步坚定了信念。
业务有了,可没有电脑怎么来完成业务?由于家境不好,亲戚对于项目也不了解,观念上对学生创业还是持保留意见。
倪雷震很茫然,又陷入了困境。
创业苦,可没有信念那就是失败。
倪雷震不甘心当失败者,坚信只要下功夫,铁棒磨成针。
于是他到处奔波,后来学校党委宣传部DV工作室的负责人——比他高一届的学长,对他们的项目非常看好,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投资了一台电脑供他们使用。
蓝天DV工作室出现了生机。
此后,不断奔波,积极探索,制定了相对有条理的提成方案与价格体制,凭着自己的冲劲和真诚的态度,在学校里到处拉业务做广告,业务量也随之增多。
然而他们也深知技术是根本。
于是,工作室制定了一套培训计划,通过网络、教科书、多媒体、与高手交流等等,加强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倪雷震还利用深夜的时间学习了广告学、公共关系、传播学、市场管理等等相关课程。
这方面的知识这对倪雷震后来的创业影响重大。
工作室曾好几次出现危机,没有电脑如果算是一次比较大的羁绊的话,信任的伙伴离你而去那将使工作室面临灭顶之灾。
成功的创业故事分享
成功的创业故事分享成功的创业故事一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吴立杰就在琢磨,怎样把自己设计的服装草图卖出去呢?整个暑假,他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顶着烈日,背着一包画好的服务图,在杭州的各个服装厂穿梭,逢人就一脸诚意地推销自己。
遗憾的是,整整奔波了两个月,人晒得像河塘里的泥鳅,工作依然没有着落。
通往成功的笨办法吴立杰出生在浙江温州一个偏僻的村子里,村子四面环山,唯一的小路修在悬崖边上,从小到大,他从未走出过大山。
伴着青山绿水,他爱上了画画,小花小草树木河流都跑进了他的画里。
因为太痴迷,学习成绩一直没有太大起色,高考时,与自己梦寐以求的中央美院擦肩而过,反而接到了浙江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吴立杰第一个念头是复读,除了中央美院,任何学校对热爱画画的他都没有吸引力,父亲的一番话却如当头一盆凉水,浇灭了他心中蠢蠢欲动的种子,父亲说:“家里这么穷,有书读就不错了,1万块钱学费还是你姐拿的。
不管学什么,只要你踏踏实实去学,总会有收获!”明白自己没有权利挑剔,除了往前走,他别无选择。
吴立杰背起简单的行囊,进了浙江理工大学学习服装设计。
别人都在谈恋爱参加社团活动的时候,吴立杰俯在桌子上,认真地画着服装草图,虽然他喜欢的是画油画,但是他知道,他必须把专业学好,还要用它赚大二的学费呢,他不能一直用姐姐的钱。
大一暑假,他整整跑了两个月,没有卖出一张图,原来服装设计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在日记里激励自己,同时更加勤奋地学习。
工夫没有白费,大二第一学期,他的作品在第二届“脑白金”杯CCTV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奖,然后,又陆陆续续在一些国家级大赛中获奖。
吴立杰渐渐成了学校的“名人”。
有了底气,他再次出击,选了一家比较有名气的服装公司,带着自己设计的草图,直接找到了公司老板。
最终,老板选了8张,一张50元,共给了他400元。
捧着这来之不易的第一笔钱,吴立杰欣喜若狂,他对老板提出了另一个要求,他要在这里打工,月工资只要600元。
老板看着他的设计图,越看越觉得有创意,完全可以和公司里的专业设计师相媲美,而这些设计师年薪至少要五六十万呢,有这样的大便宜,他当然乐意捡。
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敢于打拼 创业经验
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敢于打拼在浙江温州民营企业家的血脉里,融入了一种吃苦耐劳、敢于打拼的“基因”和特质。
温州人的吃苦,与别的地方人不同。
温州人能做到在他很穷时能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在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也能吃苦;在没有文化时能吃苦,到了知识时代还能吃苦。
“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是对他们“吃苦”精神的真实写照。
温州人的打拼,就是从社会最底层做起,几千元上万元起家,走上艰辛、坚韧的创业之路。
他们不仅能忍受生活条件的艰苦,而且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
相比之下,我们本土众多的小业主们(还不能统称他们为“民营企业家”)还有差距:有的开了个小面馆、“麻辣烫”,就当起了跷脚老板,吆五喝六,动口不动手;有的小有成就,就自得意满,摆阔斗富,赶时髦、操派头、搞享受;有的为博美女一笑掷千金,将多年积聚的金山坐吃一空在这些人中,有的至今没成气候;有的由盛及衰,气数己尽,一蹶不振。
事实证明:创业尚不易,守业则更难。
原因在于:小得即满、小富即骄,缺乏吃苦吃苦再吃苦、打拼打拼再打拼的精神。
这种状态,既是一种心理的懒惰,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小打小闹、境界不高、未能脱俗,是我们一些非公经济者的致命弱点,也是我市民营经济整体水平不高的非物质障碍。
一位名列富豪榜首的知名民营企业家说:如果我仅仅是为了自己和家人,我早就不干了,我的财富够我一家人享受几辈子。
但我不能这样,我的财富实际上已经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了,我承担的是社会责任。
我只能尽责,绝不敢懈怠。
这种理念,形成了一批民营企业家吃苦耐劳、敢于打拼的永恒动力。
尹明善年近七旬仍不倦奔忙、操劳,他钟爱的事业如日中天,支撑他的就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种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念。
这何尝不是优秀民营企业家的人文精神?更多创业故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青蛙在温水中“舒适”死去的教训,值得我们每一个民营企业家记取。
不进则后退,创业无止境。
不少地区的民营企业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这正是一些民营企业家创业意识的复苏、创业激情的喷涌。
创业案例温州人创业成功案例
温州人创业成功案例盯住赚钱机会,温州商人从一无所有到八千万家产温州人之所以是中国最会赚钱的群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盯住别人没发现的赚钱机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一步步将生意做大。
有一个温州姓李的老板,从一无所有到8000万元家产的发迹史,就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
当初,李老板一无所有,穷得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当看到别人做生意,赚大钱,过上好日子时,他眼热了。
但自己没有本钱,咋办呢?左思右想,毫无办法,他就到处走走,看看有没有出路。
这一走,就走出了一条路来。
他发现,城里人开始讲究了,居室都布置得很好,清洁卫生每日都做,比如拖地。
一块布抹地很费时费事,如果改用棉质拖把,那就方便简单多了。
制作棉拖把有何难呢?于是,他就四处去打听,看看能否弄些材料,结果,他在一家大棉纺厂的垃圾堆里,捡回了许多厂家丢弃的碎棉布条。
他便利用它们,分理出来扎成各种拖把。
拿到街上试销,每把可卖到2元钱。
对,就先干这个无本生意。
于是,他便放手干开了。
一年之后,他居然积蓄了500多元。
有了这500多元,他便考虑,怎样才能迅速致富呢?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利废这一行最有搞头。
于是,他又改变了只扎拖把的单一产品结构,东借西凑,弄了点资本,购买了缝纫机。
他把捡来的破碎棉布中稍大的布块,拼缝成童装,细小的,便扎拖把。
这样干了半年之后,赚了5000多元。
这时候,李老板的眼光放得更远了。
他瞄准市场上毛毯热销,专门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棉纺厂、化纤厂中收购各种边角料,运回后,筛选分拣,那些大块的制作成童装;细小的,不再制作拖把,而是剥理成丝,纺成丝线,编织成各种毛毯,或者挂毯。
比如童装,每件成本相当低廉,原材料连同人工及各项开支打进去,也不过3—4元,而大宗批发,一般都在10元以上。
那些用彩色化纤边角料编织而成的毛毯,则色彩鲜艳,构图巧妙,又结实密匝,因此,深受用户欢迎。
产品销往全国各省。
尝到甜头后,李老师又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除了生产加工童装、毛毯之外,他还把业务扩展到饮食业上来。
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
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共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1】黄崇益,宁波市创易东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毕业于宁波大学计算机专业。
大学期间加入了摄影协会,从此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大二大三两年在校新闻中心担任负责人期间,我积累了很多团队管理和摄影方面的经验,也认识了很多伙伴,于是在2012年与朋友合作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主要从事淘宝摄影及设计工作。
2013年毕业在即,原来传媒公司的几个合作伙伴因为各自的原因要离开宁波回自己家乡发展,公司就在毕业前夕遗憾解散。
作为温州人的我,在祖辈父辈创业经商的熏陶下,似乎也流着一股不甘平凡的热血,因此在大家都出去找工作的时间里,我在筹划着自己新的开始。
有一次和室友凌斌聊起未来规划时,不谋而合的想到了往电子商务方面发展。
现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趋势,作为一些大的工厂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可以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但是做为发展中的中国,更多的是中小企业,他们可能在资金和技术方面都达不到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的要求,可是他们肯定也是要适应这个趋势和方向的。
所以我们想,为什么不能利用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人才优势,依托宁波大学这么好的人才输送基地,整合一些在摄影,设计,运营上有能力的同学,为一些没有技术又想进驻电商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呢?凌斌大四期间就在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实习,他会做运营,我会拍摄,我找到了在艺术学院平面专业的同学季达,一下子技术方面的问题就都解决了,经营哪种产品成为了新的问题,最后我们选择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几十年的亲戚家的男士女士腰带作为迈入电商行业的第一步。
刚开始和亲戚提到这个想法,非常地支持,当即表示所有的货可以卖出后再结款,就这样,解决了所有问题后,我们于2013年在镇海大学生创业园成立了宁波市创易东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个温州人四次创业的悲喜人生-创业失败,林立人,创业成功的故
一个温州人四次创业的悲喜人生-创业失败,林立人,创业成功的故事我渐渐成功了,二十四、五岁,名声已遍及乡里,因为我在把大量编织袋运往全国各地的同时,也给乡亲们带来了编织这种袋的活计,让他们获得赚钱的机会。
温州的“前店后厂”模式,如今已家喻户晓,我就是那前面的“店”,把编织袋卖往全国,我的乡亲就是那后面的“厂”,为我源源不断的供贷。
《温州日报》报道了我的事迹,我相继还被评为浙江省优秀青年,温州市杰出青年代表以及纳税大户等荣誉称号。
王均瑶就是在那个时候找过我。
当然,后来他自己也做编织袋,做得很成功。
失败随1989年的一宗大单来临。
当时,我们在河南签订了1.2亿元的大单,这宗大单是在河南的一家化肥公司帮助下取得的,这家化肥公司其实是个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控股公司,下面有很多化肥厂,由于这家公司的权力,我们才获得它下面众多化肥厂的订单,条件是:每只编织袋给化肥公司5分钱的回扣,而当时每只编织袋才1元钱。
我们提供了1000万只编织袋之后,发现贷款收不回来,只好停止供货,随后是漫长而屈辱的讨债历程。
由于合同不是同化肥公司签订的,而是和各个俱体生产厂家签的,该公司置身事外,而各个厂家以种种理由拖欠货款,我们除了获得一点化肥之外,基本上颗粒无收。
最困难的时候,我身无分文,向这家化肥厂要求1000元生活费,他们也拒绝给付。
“他们欠我一百一十万,连一千元也不愿给。
”和我一起讨债的一位大姐痛哭失声。
1990年是等待和绝望的一年,但我没有等来早该到来的货款,而为我辛辛苦苦编织出一千万编织袋的乡亲们的工钱不能不付。
在处理完债务之后,最终,我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只好离开家乡,远走深圳。
二、创办深圳第一家民营地产中介公司1991年,摩托车将我拉到巴丁街2号时,我记得正是夏天,巴丁街2号是我一位朋友的住处,我借住在那里,打地铺睡在地板上。
最痛苦的时候,我时常想起父亲在一船货物被人哄抢一空的时候曾说过的一句话:“别人没有,你有嘛!”父亲泰然处之的淡泊心态影响了我,我慢慢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温州人创业故事2000元开创自己的商业帝国
温州人创业故事2000元开创自己的商业帝国有人说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个个精明过人,全民皆商;有人说温州人是蝗虫,所到之处,房价飞涨,炒房团令百姓遭殃;也有人说温州人是勤奋一族,敢为天下先,创新自强;还有人说温州人是夜郎之辈,知识缺乏,文化落后,十足的暴发户形象。
人们对温州人的评价褒贬不一,极具分歧……温州是一个只有11700平方公里的中小城市,八十年代初借成为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的春风,温州人因地制宜地全力发展轻工制造业。
如今,温州人的皮鞋、眼镜、阀门、打火机、服装、变压器、制笔、印刷品、锁具等等都名扬国内外,中国鞋王、笔王、锁王…比比皆是。
温州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经济学家钟朋荣曾讲“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句话“温州人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人们可以一直看到很多很多的人都在研究温州的经济,温州人不仅依靠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敢为人先也是温州人闻名的一个特色。
温州人用他们的精神创造了无数的第一和奇迹,成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
1989年,做服装生意的温州人吴云前在和一起做生意的老乡们聊天时常常说到:“我以后要在大连建一个最好的商场。
”当时,所有的人都笑他,说他是“痴人说梦”,因为当时的他仅仅只有18岁。
吴云前小时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热爱学习的好学生。
没有走常规路径的他很早就开始做生意。
父亲本有意让他接手家里经营的小店,可吴云前的梦想不是一个小店这么简单。
于是他跟父亲借了2000块钱,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去了青海。
在青海省都兰县,17岁的他开了自己的裁缝店。
虽然两年的经营让小店有了盈余,但他仍然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创业。
他不顾父亲的意见,把所有东西全部处理掉,还了父亲的2000块钱,来到大连。
如今矗立着百年城购物中心的地方,在1989年还是一所小学。
温商林老板的传奇创业路大棚骨架
温商林老板的传奇创业路最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前后爆出了有关温州炒房团、炒蒜团的相关信息,恍如一晚上之间,凡是被温州商人看好的东西,其价值必然会是一路上扬,温州商人俨然成了物价上涨的幕后推手,温商也给世人留下了精明有钱的印象。
苍南林老板,地地道道的温州人,也算是一名小有所成的温商。
他说人们往往只是单纯的羡慕温州人的有钱,但他们没有看到咱们创业初期时的艰辛,咱们那时所吃的苦,受的累是你们所无法想象的。
更何况真实的温商并无外界所报导的那样有钱有实力,从而能够影响到一件物品的价钱走势,大多报导都将温商给妖魔化了,实际并非如此。
就拿他自己来讲,小时顽劣不爱学习,十几岁就跟从同乡人南下广州打工,作为一个孩子什么不会,受尽人们的欺凌与白眼,但就是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不怕吃苦耐劳的精神才坚持下来,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后期回抵家乡,率领一批同乡人转战全国各地打工赚钱,积累了丰硕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这也为其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家乡的思念日趋增强,再加上小时玩伴反映,苍南龙港地域种植反季节西红柿的人愈来愈多,俨然有进展成为全国反季节西红柿的生产基地的趋势,这里面蕴藏着无穷商机,于是毅然回抵家乡,与兄弟朋友商议决定承包40亩地自己弄西红柿的种植与销售。
肯定好土地并办理完相关手续后,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因为种植的是反季节西红柿,选用什么材料来建设大棚成为困扰大家的问题,为此兄弟几人还产生不合,经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发觉此刻市面上流通的主要分为镀锌钢管、无机玻璃钢、竹木三种材质的大棚骨架,而本地普遍利用镀锌钢管制成的大棚,竹木结构大棚因本地气候潮湿的原因几乎没有利用,但随着近几年钢铁价钱的不断上涨,使得建造大棚的本钱不断爬升,再加上后期保护的费用使得部份老百姓已不为承担。
作为最近几年新型的无机玻璃钢材质的大棚骨架在本地市场上竟没有生产销售的,连年在外打拼所积累的经验告知他这里面蕴藏着无穷商机,若是真像宣传上说的那样,这种新型材料拥有如此高的性价比,再加上本地的庞大市场前景,林老板力排众议,成功说服其他合股人统一思路,学习新型材料无机玻璃钢大棚骨架的生产技术,自己先承建20亩地的大棚看一下效果。
温州一家人剖析创业历程各种辛酸
温州一家人剖析创业历程各种辛酸《温州一家人》以一户普通人家的原生态纪实,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转型变化的大历史交汇同构,呈现一代创业者的智慧、意志和情怀。
向我们述说改改革开放30年前温州人创业各种辛酸历程,通过温州一户普通人家的草根创业史,贯穿起改革开放30年的壮阔历程。
周万顺创业亮点敢于"豪赌"人生温州瑞安古树村的周万顺还只是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相依为命的穷苦农民。
在温州创业潮兴起之时,大胆的他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女儿周阿雨送出国外谋求发展,自己则把老宅卖掉,带着妻子赵银花和儿子周麦狗背井离乡来到温州。
在过来温州路上碰到拖拉机事故赵冠球并搭顺风车到温州,便在赵冠球家附近搭建一个住所为邻相伴。
刚开始靠捡破烂为生,后因捡塑料与老五发生冲突结果被林老板看到,因一句“谁发现是没用的,你得出手,谁先看见了,谁先出手东西?就归谁,这是规矩,这是温州人的规矩。
”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个人都可看到很多相同的机会,看谁抓得住这个机会谁就是这个机会的得主!就凭一句话周万顺依然决定上门找林四林,结果从买鞋子做起当起销售科长远航北方,在卖鞋过程中经常遇到警察找难最后全部家当被没收,后不甘心改卖开头结果被人家厂子给烧,与四眼一起相依直奔上海。
周万顺发现上海鞋子样式少,存在很大潜在消费市场,轻装上阵找朱厂长夸下海口10天弄20双样本品。
周万顺凭靠发现商机眼睛和智慧脑子,利用林老板充足货源与十足信任。
通过朱厂长工作进行制造生产投放市场,迅速赢得市场消费者青睐。
后因上海与温州通商,周万顺不满足只为别人打工,与四眼、棠梨头开始合伙开自己鞋厂。
并通过招风引蝶模式迅速铺开周万顺鞋业品牌,工厂生产出来的鞋子马上投放市场迅速占领温州市场份额70-80%的市场,迅速间成为林老板最大竞争对手。
后因营业执照违反国家规定周万顺进了牢房一年后因政策改变释放出来,后因温州鞋业采取伪劣材料制造,周万顺鞋子品牌迅速下降,最后与四眼、棠梨头最后商量把欠工人工资以现金+鞋子抵押处理完毕,棠梨头拿了自己的入股资金离周万顺而去,此时房东找上门,周万顺无力偿还房租转战内蒙古找麦狗。
温州人励志创业故事
温州人励志创业故事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迅速提升,技术创新为互联网革新带来了契机,创业活动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创业活动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参与到创业活动中的创业者越来越多。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解开温州人励志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温州人励志创业故事篇一2011年阳春三月,第六届“中国青年创业奖”在北京隆重颁奖,36岁的温州小伙子王贤俊,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获奖者。
此时,距他辞去某事业单位高管职位选择独立创业不过8年。
对于王贤俊来说,这8年,是他真正意义上放飞青春理想的8年,用他的话说,也是“痛苦并快乐着”的8年!在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下,王贤俊笑而坦言,其实创业并不难,难的是你认准了就必须坚持到底永不变心,就如同谈恋爱,一个朝三暮四的人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吗?温州人也能做高科技?在温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勤劳聪明的温州人创造了一番番令人惊叹的业绩,众多的企业家把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然而,勤劳也好,聪明也罢,在一般国人眼里,至少,在这个一手创办了温州维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让其产品横空出世的王贤俊出现之前,温州商人给人印象深刻的无非两大“代表作品”:其一是遍及海内外的鞋帽服装制造大业;其二是以到处“炒房”为标志的资本运作。
至于有什么高科技产品,似乎没听说过。
历史把一个改变温州传统产业模式的机遇,选择给了王贤俊。
1975年6月出生的王贤俊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或许是从小就耳濡目染医生治病救人,1994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王贤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医之路,1998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
他刚跨出大学校门,就被国内一家大型生物技术企业录用,而王贤俊也以他的知识积累和踏实肯干的优良人品,赢得信任,不长时间就担任了公司副总经理。
前程如花似锦,春风正得意,可王贤俊不经意间却陷入了痛苦不能自拔。
正是在为公司“打工”的商海扑腾中,他了解到全球生物市场情况,看到了生物科技行业蕴藏的无限商机——在我国制药行业,生物技术一度被认为是“离国际先进技术最近的产业”,而诊断试剂领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国内的发展还处在起步期。
一个草根家庭的创业史诗励志故事
一个草根家庭的创业史诗励志故事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一个草根家庭的创业史诗励志故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个草根家庭的创业史诗励志故事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温州一家人》,以一家四口平凡人的创业为主线,以近30年变迁为视角,书写了草根温商的奋斗史,塑造了精明能干、敢想敢拼、勇闯世界的温商形象。
该剧有两条故事线,一条线讲述周万顺、赵银花夫妇和儿子周麦狗,离开故乡辗转各地艰难创业;另一条描写13岁便被送往国外的女儿周阿雨,在异国独自打拼的成长经历。
他们为改变命运展现的顽强毅力和闪耀的奋斗精神,着实让人钦佩唏嘘。
这是一个感人的励志故事。
比如父亲周万顺,不甘贫困潦倒的`命运,不安循规蹈矩的生活,砸锅卖铁,变卖祖屋,逼女儿出国,带妻儿进温州拣废品、卖鞋子,凭着灵活的商业头脑、敏锐的商业嗅觉,成为温州“皮鞋大王”。
后因温州鞋质量风波倒闭破产,索性一头扎进陕北,将妻子挣来的家底悉数投入近乎的石油开采,颇有一百多年前那位到美国西部冒险开采石油的洛克菲勒的影子……他曾被人追得满街跑,进过拘留所,蹲过监狱,躺过棺材,负债累累,片瓦皆无,亲情和友情也曾离他而去。
难以想象的坎坷,并没有打败他,反而以在困难中奋起,在挫折中前进,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人心。
事实上,这个“草根家庭”的创业史,是所有温州商人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真实写照。
在那个大创业时代,温州商人有一个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
在这个四“千”精神激励下,他们具有砸锅卖铁起步的勇气、吃苦耐劳的韧劲、闯遍天下的执着,他们敢为人先、勇于挑战、敢闯敢试。
这些特质使得原本是时代洪流中的“小鱼小虾”们,最终成了敢立改革开放潮头的先行者。
这个四“千”精神,在《温州一家人》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家人的经历,是大时代的缩影。
这个“草根家庭”的创业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记忆,是民族活力的影像读本。
有网友梳理剧中一家四口的不同创业轨迹发现,此剧是在借助揭开温州商帮的神秘面纱,为改革开放立传。
白手起家例子作文
白手起家例子作文南存辉,从昔日温州城内辛苦操劳的小小修鞋匠,几经奋斗终成资产超过亿万美元的年轻富豪,连续三度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我13岁初中毕业那年,父亲意外受伤卧床不起,我是长子,为了养家糊口只好辍学子承父业,当起了走街串巷的修鞋匠。
修皮鞋的活我一干就是3年,因为手艺好,慢慢有了固定客人,生活也得以为继。
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掀起一股低压电器创业潮。
1984年,我转行和几个朋友开始生产低压电器开关。
我们4个人没日没夜地干了1个月,只赚来35元,我的3个合作伙伴都很沮丧,我却觉得兴奋,因为我看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路。
当年7月我和朋友一起投资5万元办起了一个简陋的“乐清县求精开关厂”,从此开始正式涉足电气事业。
要说在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要算来自家族式企业本身经营管理的弊端。
1991年,“求精开关厂”解体,我就召集弟弟、妹夫等家族成员入股,组建了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我个人占股60%以上。
到1993年,正泰的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多万元,我明显感觉到了家族式企业发展的束手束脚。
比如,家人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时如何处罚是难题;家族式企业对外来的丰富资源和优秀人才有一种天生的排斥,阻碍企业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我突破了来自家族的重重阻力,决定弱化南氏家族的股权绝对数,对家族控制的集团公司核心层即低压电器主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把家族核心利益让出来,并在集团内推行股权配送制度,将最优良的资本配送给企业最优秀的人才。
股改完成后,正泰的股东由原来的10个一下子增加到100多个,我自己的股份也下降到20%多,但资产却膨胀了数十倍,公司也诞生了数十位百万富翁。
我在想,如果当初没有勇气将家族利益淡化、引进更多的合作伙伴,正泰也就没有今天壮大的可能。
对创业者来说,很多时候分享不是慷慨,而是明智。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之2:三轮车上的速冻汤圆之父我50岁才开始创业,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但现在你问我哪些挫折是刻骨铭心的,我一个都想不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温州人四次创业的悲喜人生-创业失败,林立人,创业成功的故事我渐渐成功了,二十四、五岁,名声已遍及乡里,因为我在把大量编织袋运往全国各地的同时,也给乡亲们带来了编织这种袋的活计,让他们获得赚钱的机会。
温州的“前店后厂”模式,如今已家喻户晓,我就是那前面的“店”,把编织袋卖往全国,我的乡亲就是那后面的“厂”,为我源源不断的供贷。
《温州日报》报道了我的事迹,我相继还被评为浙江省优秀青年,温州市杰出青年代表以及纳税大户等荣誉称号。
王均瑶就是在那个时候找过我。
当然,后来他自己也做编织袋,做得很成功。
失败随1989年的一宗大单来临。
当时,我们在河南签订了1.2亿元的大单,这宗大单是在河南的一家化肥公司帮助下取得的,这家化肥公司其实是个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控股公司,下面有很多化肥厂,由于这家公司的权力,我们才获得它下面众多化肥厂的订单,条件是:每只编织袋给化肥公司5分钱的回扣,而当时每只编织袋才1元钱。
我们提供了1000万只编织袋之后,发现贷款收不回来,只好停止供货,随后是漫长而屈辱的讨债历程。
由于合同不是同化肥公司签订的,而是和各个俱体生产厂家签的,该公司置身事外,而各个厂家以种种理由拖欠货款,我们除了获得一点化肥之外,基本上颗粒无收。
最困难的时候,我身无分文,向这家化肥厂要求1000元生活费,他们也拒绝给付。
“他们欠我一百一十万,连一千元也不愿给。
”和我一起讨债的一位大姐痛哭失声。
1990年是等待和绝望的一年,但我没有等来早该到来的货款,而为我辛辛苦苦编织出一千万编织袋的乡亲们的工钱不能不付。
在处理完债务之后,最终,我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只好离开家乡,远走深圳。
二、创办深圳第一家民营地产中介公司1991年,摩托车将我拉到巴丁街2号时,我记得正是夏天,巴丁街2号是我一位朋友的住处,我借住在那里,打地铺睡在地板上。
最痛苦的时候,我时常想起父亲在一船货物被人哄抢一空的时候曾说过的一句话:“别人没有,你有嘛!”父亲泰然处之的淡泊心态影响了我,我慢慢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我图谋东山再起。
当然,我只能做老板,象我这种没有什么学历、没有什么专业技术的人,除掉做老板外,不可能打工,打工也没人要。
来深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做租房中介,收取佣金。
现在深圳做这种中介的公司很多,而当时很少,除了一家国营的深圳国际房地产咨询公司做这项业务外,没有一家正规的中介公司。
为了生意做得名正言顺,我在香港注册了一家立业(香港)房地厂开发公司,之所以在香港注册,是因为当时在国内不可能注册到这样的公司。
虽然是在香港注册的,但公司实际的业务却是在深圳做租房中介,可算是深圳第一家民营租房中介公司。
当时,深圳的房租挺高,100平米的租金,要2800左右,租的人也很多,从全国各地涌来的人流都需要有个住处以及办公室,我们生意火暴异常,公司十几个员工,忙得晕头转向。
多的时候,公司一天能做十几单,租到房的客户欢天喜地,对我们千恩万谢。
不用本金,我几乎是做地收钱,佣金的收取和现在一样,以一个月的租金为标准。
到了92年春天,我已积累了十几万元,觉得做租房中介不是长久之计,加上做中介的人多起来,我开始炒起楼花。
当时炒楼花比较赚钱,一般炒一套楼花,能赚5000-10000元,罗湖的许多小区,我都炒过,最多的是东乐花园,当时我一口气拿到了近30套。
[2]一个温州人四次创业的悲喜人生-创业失败,林立人,创业成功的故事我琢磨,要想发财,必须找到二手机的货源,同时,必须找到技术人员,懂得改频。
幸运的是,我碰到一个台湾商人,专门在日本收购二手寻呼机,更幸运的是,我又找到了几个懂得改频技术的工程师。
有了这两大资源,我不再做零售了,改做批发。
我向那个台湾商人购买二手机,再请那几个工程师给我改频,然后,将改装好的寻呼机批发给零售商。
我的朋友赵女士,本来是我的供货商,现在我给她供货了。
改频寻呼机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当时,一个没有改频的二手寻呼机,只要20元就能买到,改频之后,可以在中国使用,每台价格上涨十几倍。
以一种卡片机为例,这种机形很象卡片,很薄,外观漂亮,很畅销,我们进货时每台20元,变频后卖给供货商,每台300元,毛利赚15倍。
就这样,许多零售商还追着我抢着要货。
由于我货源充足,可以源源不断的供货,到98年,我的事业达到一个顶峰,好歹也算是个千万富翁了。
尽管生意做得非常顺利,我还是清醒的认识到:寻呼机无疑是夕阳产业,被手机取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必须另找投资方向。
另一方面,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学识不够,必须想办法充电。
1998下半年我来到北大,开始旁听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并在1999年正式读了EMBA。
这时候,寻呼机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利润越来越薄,到2000年,我放弃了这个行业。
在北大读书期间,我又做了两次较大的投资,一是对教育产业的投资,当时有关教育产业潜力无限的呼声很大,我试图和北大,清华及牛津商学院合作,做企业营销管理培训,另一项是投资阳江的一个飞机驾驶培训学校,当时对国家可能对私人飞机开放天空有过种种猜测,飞机驾驶培训的诱人前景让我做了这项投资,这两项投资都不够成功,赔了一些钱,但真正让我元气大伤的,是B 股市常2001年2月19日,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在多个无量涨停板之后,我在朋友的怂恿下,重金杀入B股。
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是非常不智之举,经商的人都知道:不熟悉的行业决不要做。
不管别人做得多好,多么赚钱,如果你来做,可能就会赔钱。
在做B股之前,我对股市一无所知。
我杀进B股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股票都已涨得很高了,而且,当时由于B股的突然开放,港币很吃香,我以1比1.2对换港币,本身就很吃亏。
尽管如此,我买的股票刚开始还是赚了钱,只是我不切实际的希望它继续上涨,谁知到6月份,B股突然跳水,我没有及时抛出,所有的股票都被套牢。
这时,如果我及时割肉出局,仍然所亏不多。
像大多数股盲一样,在股票上涨的时候,我盼望它涨了再涨,在股票下跌的时候,我盼望它能迅速反转。
可是反转始终没有到来,3年多的熊市让我越套越深,我的资产缩水了2/3。
四、最好的守业就是创业三次惨败,我历尽沧桑。
痛定思痛,我发现,以前的成功,都在于自己大胆敢试,善于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商机,并能先人一步把捉机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投机成份,而失败往往就败在对宏观经济形式把握不住,方向感不强,再加上缺少系统的管理理念,又有点浮躁冲动,没有把已经取得的成就巩固并发扬光大。
我决心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抛弃过去想依赖一两次机会迅速暴富的心理,脚踏实地练好基本功,一点一点积累做起来。
2002年初,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将剩下的资金投资入股了位于西乡的一家叫伟伯的数码像机生产厂,这一次投资比较成功,到现在我的本金已全部收回来了,股权也增值了。
[4]一个温州人四次创业的悲喜人生-创业失败,林立人,创业成功的故事这一年下半年,依托这家数码相机厂,我公司开始经营九九加一牌的数码相机。
考虑到自己的资金实力、产品定位以及数码相机具体的市场环境,我们没有做那种大投入的市场推广,也没有搞什么连锁加盟,而是集中做电子商务。
我们自己有一个九九加一网站,同时我们在阿里巴巴、淘宝网、一拍网以及ebay都开有网上商店。
我们18个品种的数码相机、防水相机和摄相头等,全部是针对中低端客户,低价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产品在国内有一定的销量,但主要是用于出口,比如,我们给微软公司生产的礼品数码相机,给德国沃尔玛供货的九九加一数码相机,都是用于出口。
我们的业务主要集中在B2B,占80%,而B2C才占20%。
对于公司的电子商务,我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不期望不切实际的一蹴而就,那种大起大落,我已经经历太多。
我现在更愿意踏实地做我的诚信品牌,因为做电子商务,首要之首要,就是诚信,没有诚信,谁也不可能与你网上做生意。
所幸我们的艰辛付出有了收获,在去年阿里巴巴网上的诚信排行榜上,九九加一公司排在了第一名,网民都称我们是“网上交易诚信第一人—林立人”。
我的目标是:做最优秀的网商,依靠我们的诚信,在网上将销售量做上去。
因为目前数码相机利润已降下来,而我们做的又是低端产品,只有以量取胜。
另外,电子商务低廉的成本,也使得我们的利润有了保障。
当然,公司新的转型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最近,我联合几个在深圳做生意的温州朋友,谋求一次大的动作,相信此举成功后,我们公司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这二十从十几岁经商开始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多年,也是中国改革开发、市场经济发育得越来越成熟的二十年,我以自己的经历见证了这二十多年的历史。
二十年间,我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如今仍处在创业阶段。
失败并不可怕,在我这个年龄做生意的温州人,谁没有受过骗?遭过抢?谁没有身无分文数年不敢回家的经历?谁没有睡过地板,甚至露宿过街头?重要的是不要被失败打倒,只有那些从失败中吸起教训,愈挫愈奋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中国有句古话,叫“创业难,守业更难”,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不存在守业,只存在创业,最好的守业就是不断创业。
曾经的挫折给我带来了不断创业的经验,这是我最大的财富,我的成功,永远蕴藏在下一轮更高层次的创业之中。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九九加一公司接到美国一个客户的电话,已经将4400台九九加一数码相机货款的50%预付款打到九九加一公司帐户,同时一拍网也通知林先生3月3日赴海外参加“诚信网商活动”。
林立人笑着说:“你是我的幸运星,好事连连。
”我觉得九九加一在电子商务做得很不错,希望九九加一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5]一个温州人四次创业的悲喜人生-创业失败,林立人,创业成功的故事和王均瑶同村,比王圴瑶出道更早林立人。
采访林立人,是在他的九九加一实业公司的办公室里。
他其貌不扬,甚至有些土气,过于朴素、有点不修边幅的衣着,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位网上赫赫有名的九九加一公司老板,他所告诉记者的那些不同寻常的创业经历,与他过于谦逊的言谈举止也很不相称。
但就是这么一位看似恬淡的人物,却经历过商场上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四次创业,三次惨败,至今仍为心中的理想奋斗不息。
六十年代中期,林立人生于温州小鱼村,和名噪一时、不久前故去的沪上浙商领军人物王均瑶同一个村。
记者在另一个场合获息,当林立人在温州商界已晓有名气、崭露峥嵘的时候,王均瑶还藉藉无名。
就此,记者向林求证,林立人说,“有什么奇怪,我比他大三岁嘛。
”在对王均瑶英年早逝表示婉惜之后,林回忆起一个小花絮:八十年代末,林做的编织袋生意十分红火的时候,王均瑶还曾表示要跟着林干。
当然,以林对王的了解,心里也很清楚:聪明强干雄心勃勃的王均瑶是不会给谁打工的,他只能做老板。
后来,二人的人生各有际遇,王均瑶以编织袋起家,在91年以包飞机一举成名之时,林立人却为了三百多万元的货款因三角债的原因无法收回,彻底失败,两手空空来到深圳,从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