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合集下载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共4页文档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共4页文档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和自己学习,最终影响全班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下降的行为。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问题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

几乎每节课都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而且可能发生在每位学生身上。

为此,本文拟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作初步讨论。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概括起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10种类型:(1)顶嘴、插话或接话;(2)吵嚷、起哄;(3)交头接耳;(4)玩弄手中物品;(5)相互打闹;(6)注意力不集中;(7)无精打采、神情疲倦;(8)羞怯、害怕回答问题;(9)静坐不发言;(10)反应迟钝。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关。

例如,有的教师讲课之初就说:“今天我心情不好,都小心点儿。

”显然,这种说法是陈旧教育观念的体现,课堂上仍要保持以教师为中心,维护教师的“权威”。

这与新课改强调“师生平等,以学生为主体”背道而驰。

另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

2.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例如,一位教师讲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讲完等腰三角形后,要求学生以前后4人一组,讨论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这时各组学生便开始相互交谈,互相打闹。

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管理几个小组,但另外的小组仍继续交谈、开玩笑。

老师花费近15分钟的时间来控制课堂。

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对课堂的掌控不当,使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3.教师管理措施不当教师对学生施以体罚,会使学生因压力过大而爆发出过激性行为。

虽然惩罚能暂时控制课堂,但这显然不是维持课堂秩序的好方法。

这样不仅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怨恨情绪,诱发攻击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4.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均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易被外界新鲜事物所吸引,从而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浅谈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学生上课时讲话、做小动作、打瞌睡等,诸如此类的行为是教育界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只要有学校的地方都存在这些现象。

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扰乱了教学秩序、破坏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回避,而是要花些气力研究它,找出解决问题的门道,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或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和有秩序进行。

一、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课堂问题行为,现在为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表述是,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这类行为主要表现为:1、学习动力不足,消极抵制:表现为上课马马虎虎,粗心大意,不是遗漏,就是曲解。

上课前没有思想准备,丢三拉四。

在课堂上常常引起课堂骚乱,节外生枝。

2、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思想开小差、搞小动作、说话、吃东西、看课外书和在书本上乱写乱画。

3、行为冲动:同学之间出现矛盾互不相让,甚至动手打架。

无故迟到早退。

4、逆反心理:表现为和老师对着干,老师让默读,他非念出声,老师不允许说话,他非弄出动静。

5、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由于学习成绩不良,同时家长和老师也不够关注,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的丧失,进一步逐渐产生回避困难的退缩行为,使其不能正视挫折,性格偏执。

以上种种行为变现,以其表现的主要倾向为标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发出怪音、敲打作响、作滑稽表情、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和故意不遵守规则、不服从指挥、反对老师等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

另一类是内向性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上课时凝神发呆、心不在焉等注意力涣散行为,乱涂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寻求赞许、期待、帮助的依赖行为等。

外向性问题行为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内向性问题行为虽然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对策作者:李自璋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05期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类问题行为,它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干扰课堂教学进程,给教学带来麻烦,甚至使教师感到棘手。

对这类问题处理得好,可以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处理得不好,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和连锁反应,因此,对课堂问题行为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及类型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上出现的、妨碍和干扰教学,给教育带来麻烦的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其外部表现程度、影响作用等方面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隐蔽性和外显性问题行为隐蔽性问题行为是课堂中发生最多的问题行为,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教师较难觉察,一般也只影响学生自己的学习,不明显地干扰别的学生。

外显性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言行上公开显露出违犯课堂纪律,不遵守作息制度,上课无故迟到、早退等。

2.无意性问题行为和有意性问题行为无意性问题行为是学生无意识地违犯课堂纪律的行为。

许多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无意识的,他们往往争取发言,便不禁大声叫嚷,使教师注意他;教师讲课时,在下面接嘴;新异刺激引起了兴趣,便分散了注意力,不专心学习,等等。

有意性问题行为是学生有意识地违犯课堂纪律的行为,有的学生对教师存有不满情绪或逆反心理,便有意公开与老师作对,不愿与老师合作,不服从老师;有的学生甚至恶作剧,捉弄老师或同学,例如,模仿老师言行,在黑板上画老师漫画。

3.轻度性和扰乱性问题行为轻度性问题行为是同桌或邻座的同学,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纠纷,互不相让,产生轻度矛盾冲突的行为。

例如,小声争吵,乱叫绰号,互相干扰对方书写和听课,在桌椅上刻画分界线等。

这类问题行为一般尽量避免老师觉察,但有时也会使矛盾扩大化、公开化,并形成更严重的后果。

扰乱性问题行为是指明显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教学进程,干扰他人学习的问题行为。

例如,坐立不安,过度活动,离座移动,情绪激动,吵吵闹闹,乱抛物品,敌视,挑衅行为等等。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
4.粗暴。(例如:“ 你给我闭嘴!”)
5.过度反应,大题小做。(例如:“ 小丽不小 心将课本掉在了地上,教师便说: “你怎么 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6.表现冷酷。(例如:“ 小铭,记住今天的作 业,你的脑袋常有问题。”)
教师不恰当的课堂表现
7.杀一儆百。(例如:“因为上课有人不专心听 讲,所以我今天多布置十题作业。”)
首先,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对于课堂教学秩序 的维持会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班级座位的安排也很重要。
此外,教师的课间太小、照明、通风、温度等, 也都会对课堂秩序产生影响。
其他一些易造成学生分心而导致课堂秩序问题 的因素还包括教室外面嘈杂,噪音太大,课程 表安排不当,或时间上临近中午及放学时间等。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原则
5.游手好闲——不做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按照出现问题行为 的主体数量,可以分为:
1.个别问题行为 2.群体学生的问题行为
(三)课堂问题行为按照严重程度,可 以分为:
1.严重破坏性行为 2.中等程度的问题行为 3.轻微问题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3.教师的课堂管理的策略
(1)机警; (2)能一心两用; (3)教学顺畅且能激励学生; (4)作业富有变化且具挑战性。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1.寻求注意; 2.争取权利; 3.报复; 4.压力与挫折感; 5.学生的性别差异; 6.学生的年龄特点; 7.学生的性格差异; 8.认知能力发展失衡。
(三)环境方面的因素
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
课堂问题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违反课堂 教学规则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这些行为是那些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师认为阻止 或威胁到学习活动的学生行为,它破坏了课堂学 习活动的连续性。这样产生的“问题”,通常包 括干扰其他同学学习、破坏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或违反纪律、对抗教师和学校的合理要求等。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与教师所期望的目标相悖的行为。

包括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小动作多、随意离开座位等,这些现象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严肃对待并尽力消除其不良影响。

二、产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1、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导致的问题行为2、学生不良情绪及情感的影响3、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4、评价体系的影响三、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1、多动症状:如坐立不安、小动作多、与同学说话2、冲动行为:与同学争吵、抢夺他人财物、用具等3、神经质症状:幻想、自言自语、疑神疑鬼、过分注意他人举止、没有礼貌四、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1)关注需要:①家庭支持与沟通②自我调控③环境协调④情感支持(2)对症下药:针对上述表现形式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矫正。

1、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不走神,集中精力听课就不会犯错误,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进步。

2、对于好动和爱说话的孩子,可以适当地批评教育,提醒他们遵守课堂纪律。

3、对于那些神经质的孩子,就应当时刻关注他们的行为,给予恰当的引导。

五、问题行为的预防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2、科学运用行为矫正技术3、注重环境协调4、学会积极的评价自己第三节课堂教学常规的基本内容一、课堂教学基本常规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含十大行为)三、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一、课堂教学基本常规课堂教学基本常规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具体包括:学生入场:列队快、静、齐;到场、问好、整队;教师出场、行进、上下课。

课堂纪律:遵守课堂教学常规、集合与解散;纪律小结。

文明礼貌:问候师长、回答问题起立、老师还礼、课间起立;排队行走、路上有序;课堂有序、爱护公物、关爱他人。

卫生保洁:班级、个人清洁卫生。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1. 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2. 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3. 家庭和社会背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4.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5. 如何应对课堂问题行为6.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措施7.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课堂问题行为8. 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及活动,促进学习与发展9.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10. 开展与家长的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问题1. 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1. 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在教室内,学生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和他人的学习体验。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任何不当或不适当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 不听讲: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例如玩手机、聊天或做其他事情。

* 说话打断: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打断他,或者在同学讲课时不尊重他的发言权。

* 不尊重他人:学生在课堂上不尊重他人的感受或权利,例如辱骂、嘲笑或威胁他人。

* 不遵守纪律: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学校的纪律规定,例如迟到、早退或未经允许离开教室。

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课堂的混乱,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率,并给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

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应该遵守纪律,尊重他人,认真听讲,并尽力参与课堂学习。

2. 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1. 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在教室内,学生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和他人的学习体验。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任何不当或不适当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 不听讲: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例如玩手机、聊天或做其他事情。

* 说话打断: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打断他,或者在同学讲课时不尊重他的发言权。

* 不尊重他人:学生在课堂上不尊重他人的感受或权利,例如辱骂、嘲笑或威胁他人。

* 不遵守纪律: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学校的纪律规定,例如迟到、早退或未经允许离开教室。

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课堂的混乱,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率,并给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

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应该遵守纪律,尊重他人,认真听讲,并尽力参与课堂学习。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归因及对策分析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归因及对策分析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归因及对策分析[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经常会出现一些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常常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关。

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过程中的不当表现进行归因,提出一些教师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归因对策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取得教育预期效果的保证。

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过程中的不当表现进行归因,提出一些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及种类课堂问题行为包括教师的课堂问题行为和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本文所指的是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国内外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颇多。

如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将问题行为定义为:“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

”我国心理学家邵瑞珍将其定义为:“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

”简单地说,问题行为就是在课堂里阻碍正常教学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对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国内外的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

美国的威克曼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扰乱性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奎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我国有学者把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的攻击行为,如心理抵触、侵犯别人、顶嘴、做小动作、多动、走神、发呆、插嘴,恶作剧等;二是内向性的退缩行为,如缺乏耐心、追求一知半解、自以为是、轻视他人、不做作业、放弃学习、胆怯退缩、盲目跟从等。

外向性的攻击行为教师一般都能观察得到,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内向性的退缩行为虽然不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但可能会影响教师上课,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不利。

二、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表现1,不闻不问。

把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当作教学以外的因素,不予处理。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注意力分散、打闹扰乱、无礼指责等。

这些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因此需要认真探索其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产生原因1.个体因素:小学生身体发育不完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发展差异,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更难集中注意力。

此外,个体的特性、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也会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2.教学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吸引人、教学节奏以及课堂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特点,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行为表现。

3.家庭因素:家庭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家庭教育环境以及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等因素,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4.同伴因素: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小学生可能因为受同伴的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如打闹、讲话等。

二、应对措施1.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装饰课堂、挂墙报、设置课堂角落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故事、游戏、小组合作等,提高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设置有效的学习任务:合理设计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力。

任务不宜过难,也不宜过简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4.个别辅导和关爱: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应积极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个体差异和背后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和关爱,帮助学生改善课堂问题行为。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整理书包、准备课前材料等。

这些良好的习惯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和学习效果。

6.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和行为表现。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自参与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态。

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原因以及干预决策

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原因以及干预决策

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原因以及干预决策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如干扰其他同学,扰乱课堂秩序,违背学生守则及教师的合理要求以及一些不适当的退缩、羞怯、应付反应等。

职高的数学课与职高的专业关联不大,但又是课程标准中必须开设的。

作为一名职高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看到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体包括下列两种行为:1、过度行为。

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讲与课无关的话题,有些学生做其它课的作业,有些学生习惯性的搭话,甚至有些学生玩手机,有些女学照镜子化妆。

2、不足行为。

例如有些学生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是俗称的发呆,有些学生不参与小组的问题讨论,有些学生不做习题,不执行教师的合理的活动安排等。

二、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从一名职高教师的视角来观察,职高学生的数学课堂问题行为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点:(1)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

由于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世俗观念影响和在招生工作中总是把职业中学的录取批次放在最后,这些学生一直以来饱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呵斥,因此他们身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在家长、老师、及老同学面前低人一等。

因此在课堂上产生一些问题行为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2)对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

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中既有文化课,又有专业课,这一点与初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学生的生源素质持续下降,而职高的数学课程设置标准却变化不大,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其次,由于学生的基础学很差,初中的数学没学好,他们在数学课上就像听天书,时间长了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自觉。

(3)对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相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来说,职高的数学课理论性有所加强,内容相对枯燥,如果教师能适时地调动课堂气氛还行,可是大部分职高的数学教师认为职高学生差、学习习惯不好,因此注重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模仿程度和复制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需要,这样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相对就开始降低,那么学生难免就对学习的兴趣开始降低。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

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问题行为,例如发呆、上课玩手机、打瞌睡、打闹等等,这些问题行为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影响,更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品德素质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一、问题行为的原因1.学生个体因素: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智力水平、生理状态、家庭背景等都可能导致其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

2.课堂环境因素:课堂环境对学生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教师的授课方式、课堂气氛、桌椅布置等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3.课程设计因素:如果课程内容难度过大或过于简单,或者课程内容过于枯燥乏味,也会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4.教育管理因素: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和具体实施的方式方法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的管理能力和方法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而学校的教育管理也对学生的行为形成毫不可忽略的影响力。

二、预防策略1.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增强学生认真听课的动力,减少不良的问题行为。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教学方式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新奇和有趣,从而促进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3.科学严格的教育管理:教师需要在学校规章和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班级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行为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对于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和批评。

4. 必要的奖惩制度:学生不良的行为需要得到及时的制止和惩罚,同时也需要对他们的积极表现给予必要的奖励。

只有合理的奖惩制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态度的好转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5.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合,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家校间应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约束家长不要传递不良信息给孩子,让学生在优良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三、结语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体现,解决问题行为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

目的是为了建立安全和健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究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究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究课堂问题的成因可以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因及相应的管理策略探究:
1. 学生的个人因素:
学生可能因为个人原因而在课堂上产生问题行为,例如缺乏兴趣、不理解课程内容、语言障碍等。

管理策略可以包括:
-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 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 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培养他们积极学习的态度。

2. 教学方法与教师因素:
教学方法和教师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例如教师讲解不清晰、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师与学生关系不良等。

管理策略可以包括:
- 提供清晰明了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
-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和沟通。

3. 课堂环境因素:
课堂环境也可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嘈杂的环境、座位安排不当等。

管理策略可以包括:
- 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确保课堂的宁静和秩序;
- 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听讲;
- 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如适当的照明和温度。

总之,管理课堂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来解决问题。

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支持,以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都是有效的管理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地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地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

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它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愈来愈多的受到教师和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

本文试图从问题行为的类型、起因和管理策略上进行探讨,以便给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帮忙。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原因;管理策略课堂问题行为是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是教师常常碰到而又超级敏感的问题,处置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咱们要对其进行深切研究。

一、课堂问题行为类型及判断标准(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目前人们对课堂问题行为尚未统一的熟悉,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类也不尽一致。

一些心理学家按照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偏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

外向性问题行为外显性大,可见度高,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解决性行为。

这些行为是很容易被发觉的,主要表现为同窗之间推撞、争吵、挑衅等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吹哨子、做鬼脸等扰乱秩序的行为;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等抗拒行为;故意顶撞班干部、乃至老师、破坏课堂纪律。

内向性问题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外显性弱、可见度低的行为,教师要注意明察秋毫。

如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发愣走神,胡思乱想,注意力涣散害怕提问等畏缩性行为;乱写乱画,剽窃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虽然表现不明显,但只要略加留意,仍是逃不过教师的慧眼的。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课堂问题行为是妨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不良行为,咱们应该重视考究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诊断标准。

从而踊跃有效的避免它的发生或对其进行处置。

笔者以为,客观地判评一个人是不是具有课堂问题行为,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年幼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

(2)频率,此种行为是不是常常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
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
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

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儿童的自我控制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善的趋势。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

“讲废话”、“随便走动”、“小动作”等就是自我控制差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面对的是很多个学生,教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

因此,学生的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一般有自我控制力的儿童,
愿意延缓立即得到的奖励。

他相对的比较成熟,有责任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更能遵守规则,即使在无人的情况下。

因此,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培养儿童的延缓满足能力,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2.学生不健康的需要
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

课堂中的学生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关注。

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学生,会用自己学业的成功获得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赞赏;而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获得成功的学生,则会以学习以外的其他方式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这种关注,即使是消极的,也比忽视自己存在的结果要强。

奥芦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动机有三个组成部分,即: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和附属驱力。

笔者认为,这三种驱力不仅指向学习活动,也指向学习以外的其他活动。

有些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检测”老师对于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是否真的惩罚和给予何种惩罚。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限度检测”。

因此,戴·塔纳(D.Fontana)建议教师用一些建设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告诫,使学生尽量避免企图进行“限度检测的倾向”。

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企图通过实施课堂问题行为,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关注来巩固自己在同伴集体中的威望,以
使自己尽快被非正式的小群体所接纳,满足自己已经转移了的附属驱力。

3.学生对教师某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手段的“报复”和“逃避”
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但当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学习能力时,学生会因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境而苦恼,其行为表现要么退缩或躲避,企图避免引入注意,要么采取过激行为或故意触犯行为。

教师对这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和帮助时,学生的问题行为会增多,强度会加深,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只有教师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想法,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行为才能有所改变。

要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使之朝向良性方向发展,需要成人社会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
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就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行为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

我国有研究者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把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的攻击型行为,如活动过度、行为粗暴、逃学等;二是向性的退缩型行为,如沉默寡言、
孤僻离群、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

笔者认为,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干预,首先要运用行为疗法,减少不符合教学要求、违反课堂规则、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这里主要指对外向性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其次,运用情感疗法,加强班体的凝聚力,感化和转化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等退缩性行为;第三,加强班级管理,建立班级常规,尽量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1.干预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降低行为发生率,减少行为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消极影响
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指向外部对象,包括自己、其他同学乃至教师。

有着明显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对于这类行为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消退、暂停和反应代价。

消退就是为了达到降低某特定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或者为了达到使它不再发生的目的,在该行为发生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比如,大声说话、讲废话等课堂问题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对他的社会性注意。

当教师和别的同学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予关注时,他们的行为自然会很快消失。

因此,教师本人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被这些问题行为影响,而且更要把自己的课上得绘声绘色,使绝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

暂停,也叫强化暂停,是为了抑制某特定行为的发生或使它的发生率下降,而让行为者在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对行为的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当学生出现故意大笑或者打架等问题行为时,上述的消退策略可能效果甚微,因此可以责令该学生离开教室一段时间,让他在无任何社会刺激的地方反省,使问题行为逐渐消失。

反应代价,是为了使某种特定的行为不再发生或尽可能减少发生,在该行为发生后,使行为者失去原本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当学生故意违反规则而且屡教不改时,就可以采取撤销部分其余行为的正强化办法使该问题行为得到及时终止。

当学生经常侮辱同学或者侮辱教师时,可以使用该种干预方案,即对于该同学其他表现突出的地方不予表扬和奖励。

但是,教师要在进行干预时摆事实、讲道理,以免学生误解,加深师生之间的矛盾。

2.干预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加大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教育,提高积极行为的发生率
干预向性的退缩性行为,要充分利用阳性强化或者阴性强化,帮助学生减少退缩等向性行为。

阳性强化或阴性强化的原理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后伴随的是使他感到满意的结果,减少或不再体验到那些厌恶刺激,那么这种行为的发生率自然就会提
高。

同时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加大教师和其余同学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投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心理安全感和充实感。

引导行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积极归因,增强自信心。

使胆怯、害羞、孤僻、不合群的同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改变自己的消极否定的自我评价,加强与同学的交往。

3.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1)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帮助所有的学生获得归属感。

这样,学生就会把自己当做班级的主人,认真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努力为班级服务,努力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改善自己的学习。

(2)根据学生中的强项来组织自己的教学,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他会用更加努力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帮助给予回报;另外,学生学习的成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付出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

(3)建立并强化简单的班级常规。

班级常规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记忆,并自觉遵照执行。

经常口头提醒学生遵守班级规则,要用肯定的句式提醒学生。

比如“小明,请认真听讲”就比“小明,不要讲话”更能提醒学生改善问题行为。

(4)确保教师行为的一贯与公平。

教师要尽量保持公平,对优等生的问题行为也要严肃处理。

倾听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于家庭关怀不够的学生更要给予爱和关注。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技术,比如眼神暗示,及时处理一些小的课堂问题行为,帮助问题学生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样班级学风浓厚,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管理秩序井然,学生就会得到快乐而健康的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