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建筑文化---豫西地坑院23页PPT
中国传统民居(课堂PPT)

门口随处可见的挂落
43
44
45
木制的匾非常精美,以及下部的挂落
46
装建 饰筑
物 上 的
47
48
院内的一些雕塑
49
( )
或院 萧内 墙雕
有 麒 麟 的 照 壁
也 叫 做 影 壁
50
墙壁上所做的透雕
51
门枋的装饰
52
门窗
53
室内内部的装饰:门扇 上部的镂空;内门框上 的挂落;天花采用平棋 式样(平棋——为了不 露出建筑的梁架,在 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 框,框内放置较大的 木板,板下施彩绘或 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 这种天花的装饰形式 在宋代被称为平棋。 后代沿用的较多。
25
26
主入口
大门坐西朝 东,上有高 大的顶楼, 中间城门洞 式的门道, 大门对面是 砖雕百寿图
照壁。
27
主入口
28
甬大 道门 两以 侧里 靠, 墙是 有一 护条 墙石 围铺 台的
东 西 走 向 的 甬 道29
主院---四合院(正院都为瓦房出檐)
30
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偏院较为低 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偏院为方砖铺顶 的平房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
15
出 土 的 苇 编 残 片
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 件的用法
16
• 在中国民居中,皖南民居 和山西民居齐名并列,一 向有“北山西,南皖南” 的说法,明清时期,深居 内陆的晋商、徽商勤俭自 强、诚信经营而富甲海内。 在家乡修建的深宅大院, 成为中国民居文化的一笔 宝贵财富。
17
山西民居
• 山西民居的建筑也非常复杂,由最简单的 穴居到村里深邃富丽的财主住宅院落,到 城市中紧凑细致的讲究房子,颇有许多特 殊之点,值得注意的。
地坑院简要介绍

地坑院简要介绍:地坑院(当地人也称“天井院”、“地阴坑”、“地窑”)作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生土建筑的独特类型,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以往对地坑院的研究多为介绍性或局限在少数几个实例,如陕县庙上村等。
而地坑院实际分布区主要集中的豫西陕县塬上地区,现存数量约为4 200余座。
地坑院现存状态:生”与“灭”是地坑院所处的两种状态:所谓“生”,即地坑院的生命力,作为一种地域性乡土居住方式,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符合绿色建筑的营造观念;“灭”即是对地坑院民居现存状态的担忧,这种具有对当地环境适应性的民居建筑正处在被废弃、填埋的境地。
地坑院日渐衰落的原因:①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窑居村落的价值在于其建造方式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地的材料和技术,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豫西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逐步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农民提供了多种致富途径,砖石、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地上建新房成为村民的首选。
②村落中心的改变。
以往村落中的祠堂、庙宇曾是村民精神寄托之处,而现今大多数已仅存残断的墙垣和坍塌的梁架,甚至遗迹全无,只有通过老人们的讲述来想象昔日的景象。
随着村落的扩建,村委的办公室、广播站、图书室,以及村落的小学校等公共建筑大多采用地上建筑的形式,成为窑居村落的新中心。
③人地矛盾的压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迎来高峰期。
人均耕地和宅基地日趋紧张,而地坑院窑居在宅基地中占有相当大比例。
地坑院地域特色:1、选址布局通过地坑院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豫西村落选址从古至今发生过很大变化。
在古代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沟壑里面或塬上边缘处,现状村落选址主要在平坦的塬上地区。
这是因为聚落选址须考虑水源、田地、交通和植被等资源利用的便利性。
2、聚落形态:塬上地区现存的窑居聚落,大都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迁。
这些聚落共同的特征就是同属地缘型聚落,即中心不明确或多中心格局。
表现在聚落形态上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直线型村落形式。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8《各具特色的民居》优质课件

相同点:
语言描写鲜明生动,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比 如,列数字,打比方 两篇短文也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48
筑厚墙,建造了营垒式的土楼。 贮仓:贮:储存,积存;仓:库房,仓库。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 一定的事物。 骚扰:扰乱;使不安宁。 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 崇尚:尊重,推崇。 酷热:形容非常热。 和睦相处:睦,和好。彼此友好地相处。 安然无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病。现泛指事物未 遭损害。
地位
详细介绍了 :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 紧接着写 :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 。 最后写 :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 等说明方法。
22
客家围屋
23
24
25
方形围屋
26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 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 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 的客家民居。
文章内容:
首先概括介绍了: 傣家竹楼的建筑环境 接着介绍了 :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 然后开始写: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 紧接着写 :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 最后写 :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 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引用材料 等说明方法。
45
①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傍水bàng shuǐ 竹篾zhú miè
崇山峻岭chóng shān jùn lǐng
安然无恙ān rán wú yàng
窑洞民居PPT课件

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
8
9
靠崖式窑洞
1、靠崖式窑洞是在黄土坡的边缘,朝山崖里开挖的洞穴, 顶部呈拱形,底部为长方形。 这种窑洞前面是比较开阔的沟壑,便于采光通风,同时留 出一块平地作为院落,便于人们从事户外活动。 2、 靠崖式窑洞的整体形制又分为折线型和等高线型。 (1)折线型:是指多口窑洞按“之”字形,或“S”形排 列,公共道路循着每户窑洞而筑,方便居民上下山坡。 (2)等高线型:多口窑洞按照等高线排列,从侧面看, 整体排列就像台阶一样,优点是每口窑洞前都有较大面积 的平地,供邻里之间共同使用。
窑洞民居建筑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民居的历史
历代民居形式简述
传统 民居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穴居 半穴居:鼓腹外倾
低矮、面积小、中有柱 子作支撑之用,平面有 圆形和方形两种形制
商代:
部分保留了半穴居住宅特点,夯土 墙,席地而居,出现部分家具
6
黄土窑洞
高坡上的土居
窑洞建筑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四个省,它 们共同的地理特征就是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原,降 雨量较少,树木稀疏。 此地的居民因地制宜,开挖黄土窑洞居住,形成了迄今为 止最早的生态建筑形制。依据窑洞的样式差异,可以将要 到分为靠崖式、独立式、下沉式三种形式。
7
31
渭北下沉式窑院入口之一
32
渭北下沉式窑院入口之二
33
陕西淳化县下沉式窑院入口
34
10、下沉式窑洞的优缺点 (1)缺点:潮湿;窑洞上方不能种植植物,浪费土地 (2)优点:建筑寿命长;冬暖夏凉;防火性强;抗震性好;
独特的建筑文化---豫西地坑院

改善交通,对地坑院进行特色改造,保护性地抢救一些设施 将地坑院打造成当地旅游景点,
为何要这样建房屋入口
进出房屋和施工时的入口; 减缓雨水的冲袭,引导雨水渗漏; 减缓进院的坡度,利于人、车、物进出; 走廊边缘高出地面,是为坠落, 防雨水进入;
2008年摄于张村塬附近的地坑院景观。画面中“见树不见村, 闻声不见人”的情景如今已不复存在。
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境内保存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 近万座天井院,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其中 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着六代人。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建造地坑院了,其最晚的院子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造 的,保护和挽救地坑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积极重要的任务。
昔日的坑院大多衰败 原因
日前,河南某高校社会实践团队致信本报记者称,颇具民俗风情的地下窑洞建 筑群——豫西地坑院破坏、废弃情况严重。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了长期跟踪 研究地坑院的陕县文化馆馆长尚根荣。他表示,地坑院数量正以每年大约10% 的速度在递减,且消失速度仍在加快。记者前往当地采访时发现,2005年被列 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坑窑院建筑群”已经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整个建 筑群,只剩西张村镇庙上村保留较为完整。
建在塬上主要是地势较高平,地下水位较低,利于排水,洞内较干爽;
建地坑院首先考虑的条件:
排水
从哪些措施排水
1、选择地势较高的地形;
2、地坑院下挖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 的雨水)。 3、院坑周围建拦马墙; 为防雨水,还可以进行哪些改造
建覆盖院坑的天棚; 拦马墙边修排水沟
进入每家的院子,都 要穿过一个地道似的 走廊。(资料图)
地坑院
地坑院[民居]
![地坑院[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cd54568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4.png)
地坑院[民居]分布区域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1]代表性村落陕县庙上村地坑院[民居]这是位于河南西部的陕县庙上村,村民们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
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
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
[2]陕县北营村地坑院[民居]陕县北营村现存81座地坑院,有128户村民,目前仍住在地坑院内。
[3]北营作为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总投资3亿元,分为核心游览区、生态休闲区、乡村体验区。
[4]陕县曲村地坑院[民居]曲村就有地坑院115座,具有整修价值的地坑院103座。
近年来,随着陕县开发地坑院文化旅游的推进,曲村借助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的契机,已陆续对80余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
[5]2014年11月23日,内陆实力派歌手林依轮、演员付辛博和台湾人气偶像李威齐聚陕县曲村地坑院,拍摄真人秀节目《茶道真兄弟》。
[6]2015年1月25日,东方卫视元宵节特别节目《绝对中国》剧组到陕县曲村地坑院拍摄陕县民俗文化。
[7]历史沿革仰韶文化地坑院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像西黄土撼地区的人类居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存还有陕县庙底沟以及陕塬上的小南塬、庙上村、人马寨、窑头等仰韶文化遗址多处。
仰韶文化的特征,一是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二是民居均为园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
这些地坑式村落,都有台阶供上下,这些台阶有直坡式的,还有沿坑壁螺旋上升式的,这可能就是地坑院的雏形。
中国传统民居PPT课件

-
17
-
18
• 《易·系辞传》云:“上 古穴居而野处”,中国人 向来把新郎、新娘结婚后 第一晚的同居叫“入洞 房”,并且将人生最幸福 的事也概括为“洞房花烛 夜,金榜提名时”的佳话。 这充分说明了陕北窑洞在 中国人心目中的久远而深 刻的历史意义。陕北是人 文初祖的发祥地,轩辕黄 帝的陵寝在黄陵县,黄帝 时期,人类就是穴居的。 陕北窑洞的历史与人类文 明是与生俱来的,那是彪 炳千秋的产物。
12
•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 建造起来的集体建 筑,呈圆形、半圆 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 畚箕形等,各具特 色。
-
13
福建土楼
-
14
-
15
承启楼
-
16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陕 北地区。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山大沟 深,万壑纵横。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 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 而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 灿烂文化的地方。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14我国古民居一中国古民居的概念古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廸筑师的廸筑它是我国廸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廸筑形式
我国传统民居
-
1
我国传统民居的五大基本形态
(一) 木构架庭院式
-
19
-
20
干栏式
•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 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 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 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河南民居地域性归纳ppt课件

由于豫东地区地势平坦,土地使用比较富裕,院子就较为宽敞 些,同时这种开敞的庭院不仅保证了院内夏季通风流畅、疏热纳凉, 而且满足了院内冬季各房间能 获得充足的光线和充分的日照.是 建筑生态节能设计与地形、气候紧密结合的具体体现。所以玉东地 区院落形制与中国北方地区院落形制基本相同,主要分为一合院、 三合院、四合院、多进合院、多路合院。
河南典型寨堡式民居聚落 规划相关
河南境内堡寨类型构成: a,以自然村落为防御单位的堡寨聚落,即村堡。现
存较为完整的有陕县临沣寨、焦作寨卜昌村、 林州市东盘阳村、新乡小河店村。 b,由堡寨聚落演变、发展而成的集镇,即镇堡。如 禹州市神垕镇、兰考县堌阳镇、鄢陵县陶城镇 和鲁山县下汤镇等。 c,由豪绅、富贾所建的堡寨式庄园。如巩义县康百 万庄园、项城市袁寨、刘镇华庄园、张诰庄园、 商水县顾荆乐堂、新安县铁门镇张宅等。 d,历代屯兵、据险守卫而建的军事性堡寨,即军堡。 主要有平顶山石头城、焦作宋寨军堡、桐柏县元 代的田王寨、开封八旗军营、灵宝函谷关等。
通过对豫西地区民居的调查研究,提取以下典型民居代表实例: 1 靠崖式窑洞:巩义市南河渡靠崖窑实例。 2 靠崖窑院:巩义是康百万庄园窑院、新安石井乡刘宅。 3 下沉式窑洞:三门峡南塬庙上村一号院(十孔地坑院)、巩义 黑石关杨宅(三面八孔天井院)。 4 砌筑式窑洞:洛阳新安张伯英府第“千唐志斋”(砖券明锢窑 群)、陕县段岩村传统民居(石券窑为房基,其上建房)。 5 康百万地上类晋民居合院组合。
商丘市穆氏四合院
周口市商水县叶氏庄园楼院民居
河南地域特色民居典例 规划相关
豫南地区
豫南地区自古是南北过渡地带,东邻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 通衢。地貌以山为主体形态,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倾斜。狭义 的豫南地区包含南阳与信阳两地,因其特殊的区位特征造就了相对 独特的本土文化,传统民居正是这种本土文化的代表。
国内生态建筑实例

国内生态建筑实例生态建筑在作为节省能源方面是一个重点,经过多年的探索,生态建筑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建筑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利用。
中国的生态建筑已经有很深远的历史,不同于西方的高技派,中国的生态建筑大多是从很不兴旺的地区起源的,或许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科学水平没有到达今天的高度,所以那个时代可能只有极少的人认识到该建筑形式的合理性。
中国的窑洞、干栏式建筑、福建的土楼等等,都是乡土的,但是它们绝对是生态的。
它们包含着中国古代的技术精髓,不管从结构、构造、还是从与自然结合的角度上看,它们都极好的应用了生态建筑技术。
不管是哪种乡土建筑形式,都有其特点。
随着建筑的开展,中国的生态建筑也随之从乡土派往高技派开展。
由于我国东西开展的不平衡与愈来愈大的差距,乡土派与高技派均有用武之地。
在新疆、陕北等相对落后的地区,运用土技术和低廉材料的设计方法也被大量推广应用,其结果使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开展。
在上海、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由于海外先进技术和观念地大量引人,高新技术的生态建筑出现很多,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乡土派实例窑洞式民居是一种很古老的居住方式,即在黄土断崖地区挖掘横向洞穴作为居室。
因为它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虽然存在采光及通风方面的缺陷,但在北方少雨的黄土地区,仍为人民习用的民居形式。
按构筑方式可分为三种:靠崖窑、平地窑、锢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在山坡、土塬的沟崖地带挖一口窑,平着伸进去,前面有比较开阔的平川地,从侧面看,这种地形很像靠背椅的形式,这叫靠崖式窑洞〔如图1〕。
图1 平地窑〔如图2〕又称窑洞、地坑院、地窨院、暗庄子。
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壁上纵深挖掘窑洞,也可以说是竖窑与横窑结合而成的民居。
视平线下的建筑——地坑院

视平线下的建筑——地坑院张钰晨;王珊【摘要】地坑院是豫西三门峡一带由于该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位于视平线下的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形式中的独特类型.地坑院具有冬暖夏凉、隔音隔热、抗压防震、节地节能、经久耐用、循环再生等特点,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和较高的研究价值.该文通过对豫西庙上村地坑院民居的调研与测绘,对其历史与现状、形成原因、形式空间及生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地坑院,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看法,为地坑院这一特殊的民居建筑保护提供思路,进而引发对地坑院建筑价值的关注和研究.【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162-166)【关键词】地坑院;形式;空间;生态性;发展【作者】张钰晨;王珊【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聚落被认为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事实上,因为气候、地理位置的限制,以及当地手工技艺及本土材料的使用,聚落的建造因地制宜地形成了特定的类型和风格,是居民基于地域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无意识产物。
每个聚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方性特色,因此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说法。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千篇一律的建筑样式被复制到许许多多的村落,导致传统聚落正在逐渐消失。
在豫西黄土高原地区,有这样一种聚落生活现象:“唯有树木不见村,风吹炊烟缭绕飞,待看地坑如天井,嬉笑源于穴居人”,描述的就是地坑院里的生活场景。
这种与外界的视线联系和空间组织极其别致、生动,提供了非常独特有趣的活动场景,在其他民居中是很难见到的。
地坑院主要集中分布在三门峡陕县东凡塬①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上的平坦地区。
庙上村即位于张村塬上,属于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距三门峡市区约20km,是三门峡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坑院村落。
占地约90亩,以村中泊池为中心,沿凤凰沟两侧分布,院落排列有序(图1)。
由于其“集中连片,又保存相当完整”,因此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六年级语文下册8.各具特色的民居拓展阅读天井窑院素材新人教版

天井窑院
天井窑院,俗称“地坑院”,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并且直到今天河南陕县的西张村镇庙上村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住在这种类似窑洞的宅院里。
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一种民居,也是人类“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见证。
天井式窑洞俗称“地坑院”,是在平地挖一6至7米的四方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居住。
有的窑里还挖有小拐窑,用于储藏柴草、蔬菜等杂物,以增加使用面积。
窑里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供人休息。
出口是从窑院一角的窑洞内凿出斜坡通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
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
距井口3至4米,打有红薯窖,可储藏红薯,因井水能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使红薯保存得非常新鲜而持久。
院中间挖有渗井1个或2个,同窑院深度一样,直径一米,底层铺炉渣50公分左右,供存渗雨水之用。
天井窑院一般为独门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即多个井院联合。
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狗叫,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
有人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过去,村民对修建窑院十分重视,建前必请阴阳先生察看,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建那种形式的院落。
窑洞建筑具有坚固耐用、节省资金、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
冬季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摄氏度左右,中午晚上休息还要盖上被子,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住宅也在不断得以改观,不少农民修建了小楼。
但天井窑院的许多独特优点是它取代不了的,所以至今很多的当地人仍然住在天井窑院里。
“地坑窑院”营造的科学智慧

“地坑窑院”营造的科学智慧“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下沉式窑居村落”-地坑窑院,有“中国最神奇的村庄”之美誉,地坑院的营造艺人,虽不懂得地质知识,甚至也没有多深的文化,在长期的实践中非常熟悉当地的地层结构,地坑院的营造,处处显示着地质智慧,让人敬佩。
“下沉式窑居村落”-地坑窑院1、人类渐渐远去的“穴居生活”“天然洞穴”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荒芜时代,人类最宜居住的“家”。
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所发现,穴居是早期人类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在中国黄河中上游地区,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废弃的靠崖式窑洞民居窑洞是黄土分布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居,也是人类“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见证。
黄土窑洞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而挖掘的拱形穴居式住宅。
窑洞的形式各式各样。
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天井窑院)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其中利用丘陵、山崖、干涸河道两岸的塬壁向纵深挖掘的称为靠崖式或沿山式窑,利用台地向下挖成矩形深坑后,再向四壁纵深挖掘的,称为地坑式或天井式窑,仿地窑式样用砖、石、土坯在地上筑拱式房屋称为覆土窑或锢窑。
陕北的靠崖式窑洞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原始的“穴居生活”方式大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一定时期内,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产物,那些原始人类曾经住过的多不胜数的洞穴,至今还残留在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老的窑洞式民居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
2、“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秘境世界--“下沉式窑居村落”陕州曹村地坑院群与黄土剖面卫星影像图下沉式窑居村落近景这是一种有“中国最神奇的村庄”之美誉的地方,一个个以“地坑院”群为主体的“下沉式窑居村落”,这里曾被国内外游人称作“建筑奇迹”,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下沉式窑居村落”,人们也称它地坑院、天井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PPT: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徽州民居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
色。
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
牧民住房的称呼。但这类住房 形式不限于蒙古族,而是在中 亚地区游牧民族中很常见。汉 语中的蒙古包一词始于清代。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也称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
一、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奇葩(pā bá) 糯米饭(nuò rú) 黏合剂(nián zhān) 掺石灰(cān chān)
和整体布局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介绍了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 其具有的象征意义。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了圆形围屋内部的构造特点 及从她身上所体现出的浓厚久远的文化。
2.文章《傣家竹楼》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 部分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傣家竹楼的建筑环境。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的传统习俗及缘由。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傣族村寨“诗情画意”的景致以及 竹楼的建筑特点。 别致等特点。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
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
文化内涵。
3.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些什么。
本文通过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描写,
映民俗文化。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位于中国
北京的四合院建筑。由于北京 是四合院最常见、也最有特色 的一个城市,因此人们提起四 合院常常就是指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现在已经和北京
胡同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 和民俗的代表,成为北京城市 的城市名片之一。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 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 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 以徽州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独特的建筑文化---豫西地坑院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