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精品教案(第1课时)
《中国的地理差异》推荐学案(第1课时)
《中国的地理差异》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分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成因。
2.能够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分析“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自主学习】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完成下列各题,把握本节基础知识。
一、地理差异显著1.我国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_______。
2.我国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______,降水越来越______。
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________状分布,逐级下降。
4.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例如,我国农业具有西____东____、南____北____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______,西部______。
5.有些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由于其两侧的地理差异明显,往往成为地理差异的界限。
其中,_______—_______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互动探究】任务1 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分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成因。
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1.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2.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东西降水的差异。
3.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东西地势的差异。
任务2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分析“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以小组为单位,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差异。
(1)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自然差异)(2)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人文差异)2.秦岭——淮河一线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中,相当于哪两个区的分界线?在温度带的划分中,相当于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3.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并能够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特色;2.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的兴趣,激发对地理学科的研究和探索;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2.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教学难点:1.同学们对地理差异概念的理解;2.掌握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不同地区的特点。
教学准备:1.地图和图片资源;2.课件和多媒体设备;3.学生参考书籍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学习(5分钟)通过呈现中国地图,让学生能够快速定位并了解中国的基本地理位置和边界。
Step 2 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差异的原因。
Step 3 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2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气候、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
同时,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加深对各个表现形式的理解。
Step 4 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30分钟)将中国地图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疆地区和南部岛屿地区,分别介绍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如华东地区的沿海经济带、北方平原、长江流域和西部的高原和戈壁等。
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Step 5 拓展知识(15分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挖掘和分享更多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知识。
允许学生提前准备并展示自己关于一些地区的深入研究。
Step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大班交流,总结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兴趣。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篇短文,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地理特点、特色及其对当地生产、经济、文化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016-2017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 地理差异显著)教案 (新版)
第1课时地理差异显著1.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过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列举出我国各地在自然和人文方面存在的差异。
2.试运用地图简单分析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3.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能够列表比较该线南北两侧的诸多差异,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重点:通过课本的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各地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地理差异,理解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
难点:利用图表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地理差异的主导因素。
体会这种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导入素材】素材1 提前安排四位同学,分别扮演来自新疆、西藏、云南、黑龙江等不同省份的选手,进行“家乡美”的演讲。
新疆选手:我的家乡沙漠广布,但是在绿洲地区瓜果飘香。
西藏选手:我的家乡在雪域高原,有成群的牦牛和甘甜的酥油茶。
云南选手:我的家乡四季湿热,少数民族风情独特。
黑龙江选手:我的家乡冬季冰天雪地,有广阔的黑土地。
素材2 展示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景观图和湖荡星罗棋布的长江三角洲农业景观图。
【预习内容】1.自然环境差异(1)我国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人类活动差异(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北麦南稻的分布特点。
(2)我国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
(3)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 西部低。
【师生交流】探究活动1 我国各地的地理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词语的含义:南高北低,东多西少,西高东低,南稻北麦。
(见课件)答案:南高北低指的是我国气温的特征,东多西少指的是我国人口的分布,西高东低指的是我国地势的特征,南稻北麦指的是我国农业的差异。
过渡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各地存在显著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差异,而有些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由于其两侧的地理差异明显,往往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节课学生通过书本素材、图片、地图等视听资料的使用,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划分方式、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和各地的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分区划分方式及其特点。
2.理解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和各地的文化传承。
3.掌握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特征和各地的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等。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与记忆各地方的自然条件,其文化传承及大量历史文献资料。
2.掌握中国各地的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机遇等。
四、教学内容及教法1.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划分a.东北地区b.华北区c.华东区d.华南区e.中南区f.西南区g.西北区h.港澳台地区(2)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及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等。
2.教法(1)课堂讲授(2)图文并茂,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各地景观如何形成及对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影响。
(3)让学生利用一些地图和照片等视听资料来学习各地的地理特色。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平常看到的各种地理集成,都反映了每个地方的特点。
比如说,东北地区是寒冷的,丰富的资源让当地的工业发展很快。
华南地区由于气候炎热,绿意盎然的景色和各类水果、茶叶等让华南成了大家的旅游胜地。
”(2)引入今天的主题,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个主题,提问:“你们都来自哪里?你们能够说说你们家乡的特征吗?”2.作业的检查(1)检查上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让全班同学进行共同讨论。
(2)教师进行点评,整理结论。
3.展开主题(地理差异)(1)通过地图和图片等视听资料,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自然地理带来的人文影响有深入的了解。
(2)分析中国的地理分区划分方式及其特点,让学生记住每个分区的区域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等要点。
(3)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各地的特点以及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会,让学生掌握该方面的知识。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
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生一、生二:(略)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二、新授课地理差异显著(板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七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第1课时)(新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等方面,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体会秦岭—淮河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来一次穿越我国春节之旅,从海南→上海→黑龙江、从海南→陕西→新疆、从陕西→西藏。
为什么同是春节,各地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原来这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所以地理差异显著。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二、新课学习(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环境差异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无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
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渐下降。
位于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影响因素是地势因素。
2.人类活动差异农业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人口、城市、交通线差异:东密西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东部高、西部低作息时间差异:读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说一说这种作息时间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拓展延伸:文化传统之中国各地中秋节习俗的差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广州的树中秋——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课时教案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海南岛景观图、哈尔滨冰雕图等。
让学生感受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从而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地理差异显著:一、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思考回答: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
教师: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理差异。
(从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描述)(1)气温: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教师: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教师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方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让学生看图感受我国自南向北植被的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的变化,总结规律。
学生: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承转: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中国的地理差异》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2. 掌握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并能分析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力,提高学生跨文化的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地理差异的概述1.1 中国的地理特征1.2 中国的地形差异1.3 中国的气候差异1.4 中国的自然资源差异2. 中国各地的地理差异2.1 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2.2 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2.3 西部地区的地理特征2.4 东部地区的地理特征2.5 西藏和台湾地区的地理特征3. 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1 地理差异对农业的影响3.2 地理差异对工业的影响3.3 地理差异对交通的影响3.4 地理差异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进行地理差异概述的讲解,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的兴趣。
2. 讲解中国各地的地理差异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以及讲解,让学生对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探究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讨论,每组选择其中一个地区进行深入了解,并填写表格,记录该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地理特点和影响。
4. 学生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学生们彼此学习,共同完善各组填写的表格,并总结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差异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差异,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的认知和理解。
6. 总结归纳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考察学生对中国各地的地理差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参与集体讨论和整理资料的表现,考察学生对地理差异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总第1课时)【学习目标】1、在地图上找到秦岭、淮河,结合地图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并说出四大地理单元之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重点】在地图上找到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难点】结合地图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1、先用10分钟通读课本1—6页(文字、图),整体感知。
2、再用10分钟完成导学案已会内容,提出疑问并备注,并用横线在课本上画出知识要点。
3、最后用20分钟学习思考,解决疑难。
【预习案】相信自己,开启智慧之门。
1、地理差异显著(1)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通过图 5.1,分别讨论我国不同方向的气温变化及景观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表现在:*自南往北,纬度逐渐,气温逐渐。
南部的长冬无夏,北部的长冬短夏。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降水。
东南沿海的环境比较,西北内陆则比较。
*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分布,逐级。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类活动差异表现在:我国农业具有、的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
2、四大理地理区域读图5.5找到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并说出名称。
*四大里地理区域是指、、和。
结合图5.5和图5.1,完成教材第6页活动题,总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秦岭淮河一线是地区与地区的分界线;(2)秦岭淮河一线是区与区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3)秦岭淮河一线是带与带的分界线(0°C等温线);(4)秦岭淮河一线是季风气候与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我的疑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探究案】我参与,我快乐。
填写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提升练习】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下列哪一条年降水量线最接近?()A、200mmB、400mC、800mmD、1600mm2 .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界线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候差异B、地形差异C、河流差异D、植被差异好学阳光向善3 .北方地区不包括哪一个省?()A.山东省 B、山西省 C、河北省 D、浙江省4 .上海市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5 .位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上的地理区域是()A、青藏地区B、南方地区C、北方地区D、西北地区6 .我国陆地最低点位于()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7.右图是我国哪个地理区域的地表景观()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8. 右图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类型是()A.种植业 B、林业 C、畜牧业 D、渔业9.关于右图地区的地理人文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稠密B、经济发展水平低C、交通便利D、城市密集10.西北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A、地势因素B、季风因素C、纬度因素D、经度因素11.某班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在自我介绍时说到,我家乡的住房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的比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
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学设计-whsdja教案-初二下册地理
课堂小结: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的主要特点,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不同地区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中国的地理差异”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的主要特点,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不同地区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和图表,培养空间认知能力和图像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解释和推理能力,提高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视频等材料和开展小组竞赛活动,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理差异显著的国家。
②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赛活动,学会利用地图等材料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赛活动,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并且获得较大成就感。
②通过本课学习,意识到中国地理差异显著,进而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学会享受生活;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人地关系概念,即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教学重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我国是一个地理差异显著的国家。
[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初中中国地理主要从两部分学习,第一部分是总论即八年级上册讲述的从世界看中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第二部分即八年级下册的中国区域地理。
本章讲述的我国地理差异显著,既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也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地理的衔接点,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区域差异显著是我国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学生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是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上对地理差异显著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进而为进一步学习“四大地理区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经济等知识,并且对区域差异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有限,总结归纳的能力有待提高。
本课内容很大部分学生都在上学期都接触过,而且他们讨厌以接受为主的授课方式,因此我设计了“组内合作、组间竞赛”的学习活动,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进而获得较大成就感。
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小组竞赛、小组合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协助各小组民主产生小组长。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1)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材分析: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八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也是学生学习中国分区地里的开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总体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之上,来了解中国各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
就本章教材内容来看,首先是从总体上介绍我国各区域间存在着的巨大地理差异,其次是从总体角度阐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划分依据。
线索清晰,对比明确。
同时也为后面的分区域学习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们经过了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一定的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同时掌握一定的中国地理知识基础,为本章节和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加上,在寒假中很多同学回内地老家过年,这也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了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中国区域的划分还很模糊,对于中国各区域间的地理差异也只有感性认识。
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能力还比较欠缺。
再加上本章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着手,由易到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部分同学对自己家乡和我们生活的团场自然环境的描述及教师展示的图片感受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异;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我国个区域地理差异的表现;然后小组讨论得出,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通过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和搜集课本信息,小组讨论分析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使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并通过读图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相对位置;经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四大地理区域划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小组讨论,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
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五章 中国地理差异(第一课时)
第五章中国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不同方向上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教学重点】
四大地理区域及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国的地理差异
1、我国南北方向上主要是热量的差异
【新课引入】展示最近的哈尔滨与海口的天气状况(随授课时间变化)
【讨论】同一时刻哈尔滨与海口的气温差异,并分析原因。
2、我国在东西方向上主要是降水的差异和地形地势的差异
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东西方向上还有交通方面的差异,经济发展的差异
(学生讨论)
4、结合上学期学习的地理知识,让同学们列举出经过秦岭淮河的地理分界线。
1]、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
2]、一月份0°C等温线
3]、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5]、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6]、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分界线
7]、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8]、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
9]、水稻小麦种植区分界线
10]、柑橘与苹果分界线
11]、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我们国家面积广大,人口众多,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人文条件差异也大,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差异,把中国分成四个区域。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填充图册。
5《我国的地域差异》探究型教案(第1课时)
《我国的地域差异》教案
第1课时
【课标解读】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中国区域地理的第一章,起到一个引言的作用。
本章以一个课时划分,让学生感受中国的地理差异,对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感兴趣是最主要的学习动力,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1.读图5.1,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将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能够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2.阅读课本P2-4教材内容,结合图5.2,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掌握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青藏地域的人口、城市、资源的分布特点;
3.阅读课本P4--5教材内容,结合图5.6,能够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掌握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西北地域的人口、城市、资源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1)(新)新人教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别时间地址招集人课题第五章中国的地课时课时科任教师理差别(总第课时)讲课时间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地理差别;能举例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教课理意义。
目标过程与方法:经过看图、读图、进一步稳固、提升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各样讲堂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参加意识和学习地里的兴趣。
要点:我国各地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别;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重难点难点:秦岭—淮河一线双侧地域自然环境差别的主导要素的判断。
教课过程教研活动记录自主备课记录一、导入新课利用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不一样地区的差异。
二、出示学习目标1、可以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地理差别。
2、可以在地图上指出秦岭和淮河的地点,并能举例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出示自学纲要(一)、地理差别明显1、自然环境差别( 1)气温:自南往北,渐渐高升,逐渐降低。
南部的海南岛,北部的黑龙江。
(2)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降水。
东南沿海地域;西北内地地域。
(3)地势:自西向东,我国地势,。
位于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
2、人类活动差别( 1 )农业差别:我国农业拥有、的散布特色。
( 2)人口、城市、交通线和经济发展:我国东西差别明显,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的散布特色;经济发展也是高,低。
四、小组议论1.我国不一样地域地理差别产生的原由主要有哪些方面?2.从哪些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教研活动记录议论增补记录义?五、疑难研究1、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自然环境差别2、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人文差别六、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第一从气温、降水和地形等自然方面和农业、人口、城市等人文方面认识了我国的地理差别,要点学习了秦岭—淮河两侧的地理差别。
六、稳固新知、学会运用1、出示训练题、《基础训练》2、检查达成状况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别一、地理差别明显板书1、自然环境差别设计2、人文环境差别秦岭—淮河一线: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限教课反思。
《第5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2)
第1课时区域差异知识目标:1.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以及它们经过的主要省份,以及秦岭、淮河的根本概况。
2.掌握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3.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难点:难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情感目标:1.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时机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去旅游,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用具: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法与学法指导: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使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可以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各大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以及当地居民在生活、生产方面的差异,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演示〗电脑展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景观图[提问]同学们知道屏幕上的景观图都分别是表示我国的哪些地方呢?[学生]学生讨论答复,老师指正。
【承转】要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及原因,首先让我们来学习我国区域的划分和一些重要的分界线。
『板书课题』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一节秦岭-淮河线一、秦岭与淮河〖课件演示〗秦岭-淮河线示意图[提问]1、在图中找出秦岭与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2、找出秦岭、淮河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3、以下省级行政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是〔〕①湖北②河北③江西④山东⑤浙江⑥山西[学生]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指图答复[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75“秦岭〞与P76“淮河〞[提问]1、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是_______。
2、淮河为什么会成为“害河〞?[学生]分组讨论答复,教师订正。
〖教师补充〗1、黄河屡次泛滥,大量泥沙淤高了淮河中游的河床,使它成为半“地上河〞,下游入海出路被淤塞,每遇汛期,上游水量大增,下游又无通畅的泄水渠道,以致使它泛滥成灾,这就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原因。
《中国的地理差异-以牧业为主的地区》初中地理课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的地理差异-以牧业为主的地区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以牧业为主的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
掌握该地区的主要畜牧业资源和经济特点。
理解牧业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地图和图片。
班级白板或幻灯片,用于演示课程内容。
有关中国以牧业为主的地区的地理和经济信息的资料。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哪些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为什么这些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以牧业为主的地区的地理特点(15分钟):介绍中国以牧业为主的地区的地理位置,指出它们位于中国的哪个地理区域。
使用地图和图片展示该地区的自然特征,如广袤的草原、适合牧业的气候条件等。
以牧业为主的地区的畜牧业资源和经济特点(15分钟):分析这些地区的主要畜牧业资源,包括牲畜种类和数量。
介绍该地区的经济特点,如畜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牧民的生活方式等。
畜牧业对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5分钟):分析畜牧业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包括食物供应和生计。
强调畜牧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如贡献了牛羊绒、牛奶等产品。
讨论和总结(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以牧业为主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总结课程要点,强调畜牧业对中国特定地区的重要性。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中国的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地区,进一步研究其畜牧业发展情况,包括主要牲畜种类和畜牧业的经济价值,并撰写一篇短文。
评估:评估可以基于学生对课程要点的理解、对以牧业为主的地区的分析能力以及讨论表现来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理差异》精品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等方面,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体会秦岭—淮河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
【教学重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对比归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次穿越我国春节之旅,从海南→上海→黑龙江、从海南→陕西→新疆、从陕西→西藏。
为什么同是春节,各地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原来这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所以地理差异显著。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二、新课学习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
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无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东南沿海地区
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
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渐下降。
位于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影响因素是地势因素。
2.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人口、城市、交通线差异:东密西疏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作息时间差异:读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说一说这种作息时间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拓展延伸:文化传统之中国各地中秋节习俗的差异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广州的树中秋——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
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
南京人过中秋爱吃月饼外,还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
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
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
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饮食差异:
阅读材料:我国饮食习俗的地方差异
我国的饮食习俗地区差异很大。
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是很有名的,糖是他们做菜必不可少的原料。
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
湖南、湖北、
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居民多喜辣。
山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人们饮食口味差异的形成,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的人们交往频繁,带动了烹饪技术和饮食文化的交流和整合,作为辣味代表的川菜火爆全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读图:体会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不同
你还能说出北方地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吗?(运动项目:滑冰、滑雪。
水果:苹果)
你还能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吗?(运动项目:赛龙舟、游泳。
水果:柑橘)
视频: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分界线
拓展延伸:南方地区与北方地方的差异四字词语
耕地类型:南水北旱
粮食作物:南稻北麦
糖料作物:南甘北甜
气候灾害:南涝北旱
交通运输:南船北马
饮食习俗:南甜北咸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
民居建筑:南尖北平、南敞北封
武术专长:南拳北腿
方言种类:南繁北简
活动: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中,相当于哪两个区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在温度带的划分中,相当于哪两个带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3.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什么不同?(南方气温高于北方)。
河流流量有什么不同?(北方流量小;南方流量大),为什么不同?(南方降水比北方多)。
因此可归纳共同的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因素。
拓展延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区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指植被的种类不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木会落叶,不过它的叶子凋落是因为树叶老了,新陈代谢,不是因为天气冷了。
而且老叶一边落,新叶一边长,不会出现一颗树的叶子几天内全部凋落的现象。
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树木冬季落叶是因为天气冷了,许多树木到了冬季所有树叶全部凋落。
【课堂练习】
1.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我国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线
B.是我国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C.是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D.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2.下列有关我国的地理差异,叙述正确的是(B)
A.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升高
B.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C.我国农业具有东牧西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
D.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低,西部高
3.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北方农田多为旱地,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B.南方农田多为水田,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
C.北方种植以小麦、油菜为主
D.南方种植以水稻、大豆为主
4.关于秦岭---淮河南、北方人民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北方民居建筑注意防寒保暖
B.南方民居建筑注意通风散热
C.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D.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国地域辽阔,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我们还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及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
【作业布置】
1.举例说一说我国在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
2.说一说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板书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
(一)地理差异显著
自然环境差异
人类活动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以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