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支柱产业现状的实证分析
现代服务业:北京经济发展第一支柱产业
制造业部门。 0 2 世纪 ∞年代末期以后 , 高技术制造业就业人数开始下降 , 其产
仝融业哥四走主导产业=针对当前北京现代服务业发 中 展 存在的问题醍其夸后发展方向. 这种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表现在 突 关键词:理代服务业: 首都经济:直展战略
值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 而高 技术 服务业 则出现太幅度上升态势。 技术 产业结 高
维普资讯
经济 : 共策 分 车 斥
业: 北京经济发展第一支柱产业
文 /王 树 林
摘要:北京服务业争后盅展的重点, 是依托电子信思高挂未和理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 期 , 当时美国的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
来 的信 皂和知 识杷 砖蛮 集的现 代服 务业 包括创斯 型服 务 业 文化 意 产业 . 务脆 务生 、 I 商 发展现 代服 务业 应实施 集 妁战略 集 聚战略 、融夸 战略 、开放 战略 等四种 战略 .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 四大主导产业
态, 这类产业与高新技术 产业 关系十分 探业 。 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 密切 , 如网络游戏、 移动网络服务等 。 第 表 明, 0 4 2 0 年全市信息传辕、 计算机服
北京服务业 今后发展的重 点 是依 二类是 由制造业的服务环节分化的独立 务积软件业实 现增 加值 4 9 7 4 . 亿元 ,占 托 电子信息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 E 这类产业主要包括研 发、 意 咨询 、 设 全市地 区生产总值的7 4 科学研究 、 .%
分析 相结 台的方法, 同时考虑统计上的 程教 7 占地 区生产总
简便 和易操作性, 对现代服务业进行 了 值得注意的是 . 近十几年来 . 美国 值的 1 %,超过高新技术制造业2 0 2 2 7 . 界定 , 主要包括9 大行业 :1 () 信息传输 、 等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结构中心开始从 证元 于金融 业1 . 亿元, 高 24 创新型服 2 世纪8 年 务业 已成为北 京市服 务业中的最 大产 0 计算机服务和软 件业 2金融业 , ) () f 房 第二产业 向第三产业转移 。 O 3 地产业 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 科学 代 中期是新 产业 得到发展 的重要 时 业 。 【) ()
浅谈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浅谈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一、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二、北京服务业的整体现状三、北京服务业的优势和瓶颈四、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建设五、未来展望:北京服务业深化改革与提质增效一、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北京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国家和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北京现代服务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体系,包括金融、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重要领域,其中北京市的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国际交往新形态产业领先全国,对首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北京服务业的整体现状近年来,北京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已成为维持首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北京服务业经济总量已超过3800亿元,服务业在北京市GDP中的比重已经接近70%,其中,金融、商贸、物流等行业的贡献尤为突出。
在这些领域,北京已经形成了循序渐进、稳健发展的态势,成为了全国服务业发展的代表之一。
三、北京服务业的优势和瓶颈北京服务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的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贸易和物流等领域。
这些领域的发展,为北京市的服务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增强了其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力。
另外,北京市还有着极具吸引力的资源禀赋,天然的优势条件有利于国际交往,成为了各类国际会议、主题展会等活动的最佳选择地之一。
就发展瓶颈而言,北京服务业目前主要存在于城市服务水平低、优质服务资源不足、国际化水平较低等方面,需要制定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给予合理的扶持和鼓励。
四、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建设未来,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推进国际化。
其中,要将北京的服务业打造成成为全国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双创”工作,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丰富文化内涵使其在国际舞台上独领风骚。
另外,着力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打造北京的国际化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国际服务业优质资源,推动北京服务业迈向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中。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原因分析李东军;张辉【摘要】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偏离份额法等方法,研究了1979-2011年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从产业结构红利和需求收入弹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此关系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其原因是北京市1978年以后资源主要是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而北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差别不大,以致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红利并不显著,而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需求收入弹性相差不大.因此,作为全国率先发展的北京市,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更多依赖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行业自身效率的改善,而不是依赖于市场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效应.【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5)002【总页数】6页(P148-153)【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红利;需求收入弹性【作者】李东军;张辉【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1一、问题的提出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一般采用各产业的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或者各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等指标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
对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初要追寻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做好结构调整是宏观经济的五大目标之一。
在这个大背景下,研究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库兹尼茨(1949)[1]对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作了规范的定义,即国家的产业结构定义为其资源和最终产品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配,国民收入定义为国家该年度生产系统生产的、流向消费者或者国家资本积累的产品和服务的净产出,从而为以后的研究界定了范围。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内容摘要: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高度发达阶段的产物,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北京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重要措施。
本文讨论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对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逐渐受到重视。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具有发展服务业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重要措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对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首都金融发展环境,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着力推动产权交易和风险资本市场发展。
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打破行业垄断,鼓励资源重组,强化资金扶持,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产业。
抓住奥运契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
以“稳步发展、优化结构、稳定价格”为目标,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北京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北京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序言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
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第一节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现状 (1)第二节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一、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现状统计 (3)三、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比重统计 (3)四、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北京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一、北京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北京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比重统计分析.7四、北京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北京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北京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同全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北京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11)一、北京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北京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北京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北京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北京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同全国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北京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15)一、北京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 (15)三、北京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比重统计 (15)四、北京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北京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北京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同全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图表目录表1: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4: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比重统计表 (3)表5: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北京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北京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北京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北京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北京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同全国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北京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北京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北京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北京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北京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同全国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北京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北京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比重统计表 (15)表29:北京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北京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6 表31:全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7 表33:北京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同全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第一节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现状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综合情况现状统计表注:本报告以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数据为基准,并借助专业统计分析方法得出。
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
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山西大学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其经济发展备受全国甚至全世界瞩目,北京的经济发展历程多年来受到了众多学者和其它相关人士的关注和研究。
在分析北京市的经济演变过程时,讨论与该城市经济发展变化联系紧密的产业结构演变是必不可缺的。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变可以清楚地得知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发展速度以及其发展程度。
1. 北京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从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状况看,北京产业结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北京市三次产业的比值作出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三次产业比值为5.2/71.1/23.7,而到2019年已经成为0.4/18.6/81.0,可以得知三次产业发展变化之大。
在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即改革开放至今,分析得知第二产业逐渐被第三产业所超越失去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在九十年代中期超越第二产业并在此后二十余年中势头强劲,持续增长,并在2016年首次超过百分之八十。
从产业结比值来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北京产业体系中的主体,产业结构逐步发展到服务经济阶段。
首都北京经过41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阶段。
换一种思路,从经济增速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在改革开放之后,又以201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凭借首都优势,北京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到2010年获得高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0.55%;第二阶段,在2011年前后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实现中高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7.3%。
以下是具体分析。
第一阶段:2011年之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积累下,呈现典型的工业集聚、由工业发展带动城市化的态势。
而在此期间,随着自然资源、人口、土地等发展要素限制的不断加大,北京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是第二产业中的重化工业、传统工业的转移扩散,比如本世纪初开始的首钢搬迁和整改,是北京工业由产业集聚向产业扩散转变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北京与区域内其它地方的产业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功能区分。
用时间序列对北京市GDP值进行分析
用时间序列对北京市GDP 值进行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应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自身变化规律进行认识,结合一些模型进行拟合时序,揭示并预测变化规律,做出科学指导。
这里以北京市1978年至2012年35个年度的GDP 数据为例,结合SPSS 和Eviews 软件进行相关的分析与处理即进行识别,预测。
确定ARIMA 模型和曲线拟合,并进行相应的检验与分析。
关键词: 时间序列模型;差分阶数 ;自回归阶数;滑动平均阶数 ;相关图;1时间序列模型的特点时间序列是指按照时间的顺序把随机事件变化发展的过程记录,对时间序列进行观察、研究,找寻它变化发展的规律,预测它将来的走势就是时间序列分析。
而GDP 的时间序列属于经济模型,经济时间序列的模型必须是平稳的。
如果应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模型来建立经济模型,则会使得所有的一切分析都是虚假错误的。
如果变量非平稳 ,应对该变量进行差分,即用经济变量的本期值与滞后一期值作相减运算 ,差分后得到新时间序列称做差分序列,差分序列平衡后再建立经济模型 。
2 时间序列的预处理2.1 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判别方法 判断时间序列是否平稳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相关图 (即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进行判断。
二是构造检验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的方法。
2.2 纯随机性检验纯随机性检验也称白噪声检验,是专门用来检验序列是否为纯随机序列的一种方法。
若某一随机序列为纯随机序列,则我们可以知道它的序列值之间没有任何相关关系。
即 0,0)(≠∀=k k γ但是在实际的时间序列中,由于观察数据的有限性,纯随机样本序列的自相关函数不会绝对为0,所以当某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在0值附近摆动幅度不是很大时可以近似的认为该序列为纯随机序列。
根据Barlett 定理,我们可以通过构造检验统计量的方法来检验序列的纯随机性: (1)假设条件原假设:延迟期数小于或等于m 期的序列值之间相互独立 1,0210≥∀====m H m ρρρ :备择假设:延迟期数小于或等于m 期的序列值之间有相关性m k m H ≤≥∀≠,1,0k 1ρ:至少存在某个(2) 检验统计量Q 统计量:)(~ˆ212m n Q mk k χρ∑== LB 统计量:)(~)ˆ()2(212m kn n n LB mk k χρ∑=-+=判别原则:拒绝原假设,当检验统计量大于)(21m αχ-分位点,或者该统计量的p 值小于α时,则可以用α-1的置信水平拒绝原假设,认为该序列为非白噪声序列。
基于大学生文化需求视角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基于大学生文化需求视角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证研究【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文化侵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有鉴于大学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消费群体,本项目组从大学生消费需求的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调研,找出其主要问题,并提出有现实意义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需求文化产业发展一、引言(一)问题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这一概念主要从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来分析的。
我国在定义上与之稍有差异。
根据2006年北京市统计局出台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随着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人类用于物质生产劳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自由时间越来越多。
在自由时间,人们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
这一经济社会发展律动已经使得文化产业研究进入学者和民众的视域。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柱产业,众多学者开始对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展开研究,主要从三个视角进行研究的,第一个视角是从政府的视角,如对北京城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周尚意,2009);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分析(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2010);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优势的分析(邹红,2011)。
第二个视角是从企业的视角,如对动漫类企业的发展路径的分析(刘玉珠,2011),对软件类企业的发展路径的分析(曹仁超,2011),对出版类企业的发展路径的分析(李彦珍,2011)。
北京市宏观经济分析(房地产市场)
市场分析一、北京市经济环境分析(1)北京市主要经济历史指标由这四张表可以直观的看出,北京市宏观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增长,GDP保持较大增速,地方财政收入连续保持大幅度增长,CPI指数总体可控。
经济情况乐观,稳中有进,并且产业结构不断改善。
以上三张表反映出,北京市常住人口在以每年几十万的数量不断的增加,人均家庭收入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而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也趋于平缓。
近几年国家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也略有降低,但仍旧保持在7%以上。
北京市就业人口伴随着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增长而增长,并且超过四分之三的人从事于第三产业的工作。
这说明就业情况乐观,就业市场大,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更多的人来北京工作、生活。
小结: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基本面良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好转等有利条件的背景下,北京市的经济运行有望延续此前良好的态势,保持在7.7%以上的GDP增长。
(2)北京市经济基础分析表(用2012年的数据)运用经济基础分析法来估算未来常住人口数量:用就业人口的平均增长率来估算未来基础就业人口的增长率,可以求得2015年这些行业总就业人口为786.9万,常住人口达到2269.8万,2016年总就业人口为811.5万,常住人口达到2340.8万,2017年就业人口为836.9万,常住人口达到2414.1万。
二、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宏观分析(一)2014年房地产市场分析1、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增速趋于缓和,保持高增速1-10月,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7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8%。
其中,住宅投资完成1599.3亿元,同比增长15.9%;写字楼投资完成613.5亿元,同比增长31%;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投资完成960.8亿元,同比增长5%。
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建安工程投资为127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为40.1%。
图1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单位:%2、房地产市场供给总量小幅增长,住宅比上年同期减少截至10月末,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3213.2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0.8%。
房价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基于北京市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房价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基于北京市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摘要房地产既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关系重大的民生问题。
本文以北京市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北京市生产总值等相关数据为例,分析房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房价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对北京市房价进行准确预测,并根据得出的预测结果对房地产发展提出合理性意见:问题一,建立影响房价的指标体系,利用SPSS16.0软件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折线图描述,将变化偶然性较大的货币供应量删除,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提取主成分,将各指标对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加权得到每个指标的总贡献率,比较得出影响北京市房价的六项主要指标依次为: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北京市生产总值,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
问题二,建立逐步回归模型,根据SPSS16.0软件的运行结果显示,被剔除的前六个变量与问题一得出的六项主要指标一致,证明结论正确。
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由SPSS16.0软件实现得到北京市房价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为:。
问题三,建立曲线估计模型,通过SPSS16.0软件拟合得到各指标变量随时间拟合的曲线方程(见表3·1),将预测房价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其平均误差仅为5.14%,说明预测效果良好。
利用MATLAB7.0软件运行得到各指标及房价在2000至2015年的房价(见表3·6)稳中有升。
问题四,根据所得预测结果、北京房地产市场结构、政府相关政策,结合经济学知识,对北京市房地产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最后,对所建模型进行了优缺点评价,在模型推广种介绍了这几个模型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房价预测、影响因素、主成分、线性回归、曲线拟合一、问题重述1.1问题的背景及条件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房子就家,不管住别墅还是住瓦房,每一个家庭都必须有自己的住房,因此住房问题本生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对住房质量、住房环境、小区配套服务等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
北京市国资委课题-产业板块分析
产业板块分析报告提纲及模板孙晓新北京交通大学竞争类——其他产业板块分析报告一、市属国有经济基本情况(从产业板块角度陈述分析市属国有经济基本情况,注意要从客观现实角度落实。
)(一)简介市属其他产业板块载体企业。
(包括一级企业及下属主要企业。
其中下属主要企业的行业属性,以申万行业分类为基准)按照市国资委国有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产业板块划分要求,竞争类产业板块中,“其他”产业板块包括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纺织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隆达轻工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四家一级单位,以管理层级计,共有二级单位49家。
1、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一轻是由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出资,隶属于北京市国资委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2014年末合并口径资产总额107亿元,营业收入50.7亿元,利润4亿元。
北京一轻坚持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了“四个中国名牌”(大豪缝绣电控、星海钢琴、清华阳光太阳能热水器、欧珀莱系列化妆品),“四个中国驰名商标”(星海、红星、大豪、金鱼),“十个北京名牌”(红星、大豪、星海、龙徽、欧珀莱、义利、金鱼、博美、五星、清华阳光),“三个中华老字号”(红星、龙徽、义利),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星二锅头酿制技艺)的名牌发展新格局。
北京一轻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打造了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合资企业,先后与瑞典利乐公司合资组建了利乐包装(北京)有限公司,与日本资生堂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了北京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与美国博士伦合资组建了北京博士伦眼睛护理产品有限公司,与百事可乐合资组建了北京百事可乐有限公司,与法国圣戈班合资组建了北京西普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与韩国LG公司合资组建了北京乐金日化有限公司等。
自主品牌企业和合资企业成为一轻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
“十二五”期间,北京一轻大力实施“7+1+3”集团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七个产业集团、一院、三中心,即:首都酒业集团、食品集团、大豪缝绣电控集团、玻璃集团、京纸集团、星海钢琴集团、日化集团,北京一轻研究院、北京一轻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北京一轻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中心)、北京一轻资本管理中心。
北京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发展措施
北京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发展措施提示:食品工业是世界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指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娶加工食品工业是世界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指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
当前中国食品工业仍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正处于成长期。
食品工业作为都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现代化水平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都市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北京作为首都,其食品工业肩负着保障首都民生供给、提高首都居民生活水平、完善北京都市功能的重任。
近年来,北京食品工业发展迅速,生产集中度提高、品牌优势显现,在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如拉动内需和增加就业、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传承北京传统饮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显著。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食品工业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
本研究基于深入分析北京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阐明了北京食品工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以期为北京食品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1 北京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1.1 北京食品工业发展成效近年来北京食品工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已形成良好的市场基础,并具备一定发展规模。
北京现有食品企业1 700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有300家,从业人员10万人,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与“烟草制品业”等四大行业板块。
2013年北京食品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10.47亿元,同比增长8.75%,其中,四大行业板块分别完成405.79亿元、429.80亿元、227.94亿元和46.94亿元,分别占北京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6.54%、38.70%、20.53%和4.23%;实现利润48.51亿元,同比增长20.40%(图1)。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北京“高精尖”产业的重要性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承载着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北京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升级,其中高精尖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精尖产业是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密集度的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精尖产业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发展环境,为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北京的高精尖产业,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还可以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推动整个城市向着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迈进。
加强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该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的对策措施,推动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产业发展的分析和思考,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
研究“高精尖”产业的意义在于促进北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北京在全国的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通过推动“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现状分析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科技创新中心,一直致力于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当前,北京“高精尖”产业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北京市零售业现状及发展
北京市零售业现状及发展1.引言1.1 概述北京市零售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激烈的行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北京市零售业承载着巨大的消费压力和市场活力。
在北京市,零售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北京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各类商场、超市、专卖店和便利店等各类零售业态云集于此,满足着市民的日常所需和奢侈品消费需求。
据统计,北京市零售业的销售额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前,北京市零售业的主要业态多种多样。
传统的商场和超市仍然占据着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它们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和便利的购物环境来吸引消费者。
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成为了北京市零售业的一股新势力。
各大互联网平台和电商企业纷纷进军北京市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此外,新兴的无人零售、快闪店和社区零售等业态也在北京市崭露头角,给市民的购物体验带来了新的选择和便利。
北京市零售业的未来发展充满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零售业将面临着电商与实体店的竞争、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等一系列变革。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零售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加强线上线下的融合,提升服务质量和消费体验,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总之,北京市零售业在市场规模扩大和业态多样化的背景下,正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零售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并保持竞争优势,零售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推动零售业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具体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北京市零售业现状及发展的背景和重要性,并介绍了文章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北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现代产业体系是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要求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循环经济注重的不仅是数量的增长,而且是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化,调整和逐步淘汰资源浪费型、环境污染型产业,发展环保、绿色等静脉产业。循环经济能够消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基于系统生态学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资源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经济,是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系统,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它要求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遵循生态学规律,核心是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在发展中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其主要特征是高科技性、知识性、高附加值性、集聚性、从业人员的高素质性和新兴性。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10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026.3亿元,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49.8%。
三、实现第二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打造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
首都先进制造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必须使其高端化,提高其控制力、辐射力和影响力。要发挥首都创新资源密集优势,抢占经济技术制高点,控制两头,抓住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发挥都市产业服务城市的功能,在提升中稳步发展。推动制造企业增强服务能力,注重制造与服务的相互渗透,制造与服务的一体化,通过服务使制造业增值。要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服务型制造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构建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服务型制造业体系。
九、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积极建设北京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六、找准定位、错位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中心
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作者:许春永卜雨洲李大鹏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2年第6期文/许春永卜雨洲李大鹏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是北京市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拥有众多在领域内举足轻重的核心企业。
2009年以来,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下,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1.产业发展规模迅猛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占绝对优势地位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标志,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导、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格局。
2000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仅有3000多亿元,而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已超过2万亿元。
就新材料产业来说,1999年北京新材料企业数量约为30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而到2011年,北京新材料企业数量已增加到了140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
在北京市重点发展的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最具优势的领域,从产业发展规模来说,电子信息产业属于8大产业的第一梯队。
2009年,北京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其中,通信领域的产业规模就达到了3000亿元。
其次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北京市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着力打造中关村科学城、顺义中航工业园等产业带,加快以学院路为核心的“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等的建设,加之信息网络、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相继开工,进一步推动了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
精品文档北京地区物流市场分析
精品文档:北京地区物流市场分析1. 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在物流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本文将对北京地区物流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当前北京地区物流市场的发展现状,掌握市场趋势,并为相关从业者及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2. 市场概况2.1 地理位置北京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重要节点。
2.2 经济发展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北京拥有发达的经济体系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近年来,北京的经济持续增长,对物流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3 物流基础设施北京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和物流园区等。
这些设施为物流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3.1 市场规模目前,北京地区物流市场规模庞大,年交易额达到数千亿元。
物流行业已成为北京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3.2 市场竞争格局北京地区物流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主要由大型物流企业、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组成。
大型物流企业具有规模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但国有企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份额方面有一定优势。
3.3 市场发展趋势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物流技术的进步,北京地区物流市场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 电商物流的兴起: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增长,快递业务成为物流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 多式联运发展:多式联运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整合起来,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成本,是未来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
- 物流信息化:物流行业将逐步实现信息化,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4. 主要竞争企业4.1 顺丰速运顺丰速运是中国物流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以其高效便捷的服务享有良好的口碑。
在北京地区,顺丰速运通过建设分拨中心和推出智能配送系统等方式提高了物流效率。
4.2 邮政EMS邮政EMS作为国有企业,在北京地区物流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全国性的网络和品牌影响力是其竞争的重要资本。
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目标,并明确指出把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作为北京的重点工作。
本文选取北京市制造业的30个行业,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各行业的优劣势,并提出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十二五”时期北京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一、模型构建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 Creamer(1942)首先提出的,Dunn(1960)、Ashby(1964)等人对其进一步发展。
目前,SSA方法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分析中已得到普遍应用。
杨爱荣等(2005)以河南省为例,介绍了SSA方法在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发展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此后,林涛(2005)用该方法进行了上海市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分析,李岩(2009)用该方法对广东省制造业升级进行了实证分析,李博等(2011)对湖北省行业结构调整与定位进行了分析,谈建生等(2012)对青岛市工业结构进行了研究。
与其他方法相比,SSA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标示产业各区域结构发展状态、比较竞争力的大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此外,由于SSA 方法不需要对权重赋值,不进行主观评价,因此也能体现出客观性。
根据SSA方法原理,产业发展和升级受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影响。
如果一个地区产业的结构与全国经济结构相同,那么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只能由产业竞争力来解释;如果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同,那么排除产业竞争力因素,产业发展速度只能由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
应用SSA方法,通过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分量进行比较,可以证明产业结构的差异变动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支柱产业现状的实证分析
摘要:支柱产业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引导和推动作用,是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国际形势变化剧烈的今天,确定北京市的支柱产业,提升北京市产业竞争力,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统一市场的竞争,对北京市政府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在总结回顾已有支柱产业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文献基础上,选取了一套能够较好反映各项标准的指标体系,确定了实证分析方法;搜集北京市各年度的统计数据并按照公式分别求出各项指标的值,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再结合北京市的客观实际,最终选定支柱产业。
关键词:支柱产业因子分析北京市
一、引言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国外对于支柱产业的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在基准研究方面。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尔希曼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优先发展后向关联度较高的产业,以此来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任何一个时期,一个经济系统能够具有持续增长能力,是由于若干个支柱产业迅速发展、扩张及更替的结果。
这些支柱产业在自身扩张的同时,还对其它产业产生了影响,最终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选择支柱产业的两条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国内对于支柱产业的研究体现在具体实践上,
即运用国外基准理论指导某一地区支柱产业的选择。
秦华芳在支柱产业选择理论的理论依据问题上引入了市场失灵论、不平衡增长论、后发优势论等理论进行分析。
蒋昭侠采用高比较优势和高产业关联度作为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对苏北的支柱产业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房帅,纪建悦,林则夫采用了一整套完整的支柱产业评价指标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环渤海地区支柱产业的相关结论。
二、实证分析过程
(一)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北京市的产业众多,根据北京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基本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对工业、建筑业等16个产业进行考察,计算结果见表1。
(二)因子分析法的综合评价过程
根据前文介绍的因子分析法的分析原理及评价步骤,运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包中的因子分析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最终求得综合评价值,并据此进行排序。
1、确定公因子个数
一般选取的因子个数应满足累计方差贡献率前一个点即被认为是提取的最大因子数。
根据上述准则,本文拟确定3个公因子(主成分),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6.421%,可以认为,这3个公因子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用于评价的综合指标(表2)。
2、根据因子载荷矩阵求解因子模型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写出3个公因子的表达式或因子模型:第一公因子:
c1=0.397*x1+0.478*x2-0.139*x3+0.846*x4+0.723*x5+0.674*x 6+0.906*x7+0.809*x8-0.503*x9
第二公因子:
c2=-0.560*x1+0.833*x2+0.674*x3+0.278*x4+0.304*x5+0.47*x 6-0.296*x7-0.363*x8+0.015*x9
第三公因子:
c3=0.299*x1+0.163*x2-0.214*x3+0.339*x4-0.443*x5+0.636*x 6-0.120*x7-0.398*x8+0.381*x9;
3、根据因子模型计算出各产业的公因子数据
分别将16个产业部门的9个原始变量值代入3个公因子表达式中,即可求得16个产业部门对应的3个公因子的因子值,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4、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及排序
将每个公因子与对应的方差百分比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即可得出某一产业部门的综合评价值。
公式表示如下:
f=0.42546*c1+0.20607*c2+0.13268*c3
三、讨论与结语
通过因子分析法选择出的处于较前位次的产业部门,并不能全部
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我们要结合各种定性的认识加以确定。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分工的加深,任何单个产业都无法独自承担起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而必须依靠一组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组产业便称为支柱产业群。
因此,确定支柱产业的数量既不能是较少的一两个,区域经济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产业部门共同发挥支柱作用;支柱产业的个数也不能较多,都是支柱产业,也就不成其为“支柱”,支柱产业的选择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考察美、英、日等国的各时期、各阶段的支柱产业演变过程,其支柱产业也仅限于3至4个。
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区域支柱产业的选择也应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到有发展前途、效益好的产业中去,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因此,我们考虑将北京市支柱产业的个数定在4至5个的范围内为宜。
因而我们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工业、房地产业、批发与零售业作为北京市的支柱产业,突出其支柱地位,强调依靠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北京经济的腾飞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