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体内过程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的体内过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类型:

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

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

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

胞饮(pino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

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

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

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

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首过消除(first-passelimination):口服吸收的某些

药物,在首次通过肠粘膜及肝时,可经受代谢

灭活,致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此现象称

为首过消除(首过效应、首卡效应)。

首过消除显着的药物,口服用药量大,利用率低。

2)直肠给药

优点:避免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3)舌下给药

优点:无首过消除。

适宜脂溶性高,应用剂量小而高效,p.o.首过消除大的药物。

如,硝酸甘油应舌下含服治疗心绞痛(缓解发作)。

【吸收环境pH对吸收的影响】

pH改变主要通过解离与非解离分子的比值改变而影响吸收。

例:弱酸性药物易在酸性胃液中吸收;弱碱性药物易在碱性肠液中吸收。

意义:即改变胃肠道腔内的pH,可以促进或抑制药物的吸收。

如,抑制药物的吸收有利于解毒。

2.注射部位吸收

注射给药(injectionadministration)途径: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injection);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injection)。

特点:吸收迅速、完全。

脂溶性脂溶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滤过

适宜消化道中易被破坏、不易吸收、首关消除明显药物。

3.呼吸道吸收

吸入给药(inhalationadministration),经肺泡上皮吸收。

4.皮肤、粘膜吸收

5.血管内给药

静脉注射、静脉点滴

无吸收过程,可迅速起效。

三、分布

分布是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影响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多数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

血清蛋白是主要的结合蛋白。

游离型:分子量小、易跨膜转运、参与代谢和排泄、是活性形式;

结合型:分子量大、不易跨膜转运、暂时失活、不参与代谢和排泄,是储存形式。

结合型药物的特点和意义

1)可逆性:处于动态平衡,当已游离的药物被代谢和排泄,可从结合型解离出游离药物补充。

2)饱和性:血浆蛋白有限,饱和后,增加药量,作用,毒

性。

3)竞争性:当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共存时,易发生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结合力强者把结合力弱者从

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排挤下来,使后者游离浓度,

作用,毒性。

2.局部器官血流量

血流丰富,分布快;

脂肪组织血流虽少,却是脂溶性药物的巨大储库。

3.组织的亲和力

某些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力,从而使药物分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组织亲和力高,分布多,如甲状腺对碘。

4.体液pH

临床上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尿液,能促进巴比妥类弱酸性药物由脑细胞向血浆转运,并促进从尿排出,因而可解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5.体内屏障

1)血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脑细胞、脑脊液脂溶性高,易脂溶扩散至脑组织。

2)母体血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胎儿血

多数药物易进入胎儿循环。

穿透屏障,可能有利,可能有弊

透血脑屏障利:如:抗菌药治疗细菌性脑膜炎(SD治流脑)

弊:如:麻黄碱预防哮喘时有中枢兴奋作用透胎盘屏障利:如:母体服药防治胎儿疾病

弊:如:胎儿中毒,致畸

6.再分布(redistribution)

四、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

体内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1.生物转化类型生物转化两相反应

第一相: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水解(hydrolysis)

产物多数是灭活(inactivation)的代谢产物,但也有少数变成活化(activation)或毒性代谢产物。

第二相:结合(conjugation)

可使代谢产物水溶性和极性增高,利于药物经肾排泄,防止和减少药物在体内长期贮留及引起蓄积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