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是显学。

春秋末期,儒学出现,但其不合时代的要求,所以不受重视;后来,孟子荀子经过补充,使其符合要求。

但是,当时法家的思想更合时代,所以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没有法家那么重视。

二是秦时,213B C,为维护郡县制,实施焚书坑儒,儒学打击不小。

三是汉时,初期用黄老无为的思想,140BC,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对答了三次,使儒学成为正统。

(注:1,董仲舒采阴阳五行家等学说补充了儒学;2,董仲舒的观点: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3,汉政府实际是外儒内法)四是汉以后到隋唐,儒学危机五是宋时,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吸收了世界观等,存天理,灭人欲。

客观唯心思想六是明时,心学。

主张心即理,即是理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主观唯心思想七是清时,批判继承儒学,有顾炎武等代表人物八是近代(1840至1919),或支持或批判,但实事证明,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新文化九是当代(1949至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思想道德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们心中正逐渐形成并完善。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知识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与佛教、道教的渗透与融合,宋明时期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并得到发展;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传统文化思想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永恒的生命力;20世纪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猛烈抨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千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儒家思想的创始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仁者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教育学科思想史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学习教育学科思想史,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深入掌握教育方法与教育原理,提升教学水平与教育素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以及中国教育思想等方面,探讨教育学科思想史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古代教育思想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与人伦关系,注重孝道、义理,对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强调自然而无为的境界。

墨家则提倡平等教育,鼓励普及教育,倡导兼爱和利益最大化。

2.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基督教的教育理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类获得智慧、德育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基督教的教育理念则强调人的尊严、爱和关怀,重视个体的内在品质和灵魂成长。

二、现代教育思想1.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在欧美诞生并影响深远。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促进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培养。

此外,进化主义还倡导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重视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

2.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迅速兴起。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关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用主义者认为学校应通过培养实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人。

三、中国教育思想1. 新教育思想20世纪初,中国新教育思想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蔡元培等。

新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培养独立人格和自主思考能力,提倡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2.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劳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
(三)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荀况为适应战国后期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 了“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的培养目标。他把教育 培养目标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士” 是从事具体事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君子”最主要 的是“笃志而体”,坚固其志,身体力行;“圣人” 是最高的“智者”,博大精深,无所不明,“故学者, 固学为圣人也。”在荀况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 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而教育内容就要以《诗》、 《书》、《礼》、《乐》、《春秋》为主体。
中国教育史
(三)教学思想
1、关于教学过程
孟子认为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存养”、“内 省”、“自得”的过程,是一个保存和发扬先天固有的“善 性”的过程。
2、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
自求自得
孟轲 循序渐进
专心有恒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中国教育史
荀子(公元前313 —公元前238年)
(二)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
张君主专制 • ③主张严刑重法,信赏必罚。 2、不法古、不循今的社会发展观
二、法家教育思想 (一)否定传统教育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 者也。”
——商鞅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
《大学》的主体是பைடு நூலகம்三纲”“八目 ”。
中国教育史
◆荀况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轲“性善论”相 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 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
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 “伪”。荀况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 天习得的。荀况从性恶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第8篇:中国古代思想史

第8篇:中国古代思想史

一.儒家1. 百家争鸣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1)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政治思想: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仁政”,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伦理观:性本善。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荀子政治思想:主张施政以“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同时也要重视“法治”。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伦理观:性本恶,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 汉朝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

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 宋朝和明朝宋朝和明朝,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发展为理学。

(1)宋朝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发扬了程颐和程颢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核心内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中国古代思想史整理

中国古代思想史整理

愚民政策
①仁政 民贵君轻
儒 家
孟 ②性本善

③先义后利 “养浩然之气”
荀 ①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子 ②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③性恶论 ④君舟民水
墨墨 家子
法韩 家非
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力、尚贤 ④节葬、节用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②变法革新
道 家
庄 子
①齐物 ②逍遥 ③天与人“不相胜”
明清进步思潮
1.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李贽: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人皆 有私;男女平等;“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存在 ②王夫之:理在气中;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肯定 人的欲望的合理性 ③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限制君权;工商皆本;天 下为主,君为客 ④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共同主张? 政治:反对君主专制、鼓吹早期民主 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学术:批判理学八股,提倡经世致用(务实、学以致用) 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犯农民劳动时间;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②“民为贵,君为轻” (3)荀子:“君舟民水”。 (4)董仲舒:“天谴论”,实行仁政 (5)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如何在传承中被不断改造和重塑的?
1.战国: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 政、民贵君轻;荀子将“仁”发展为仁义,提 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使儒学体 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继承了先秦儒学“仁” “德”“礼” “仁政”“民本”等思想。融合阴阳家、黄老 之学及法家思想,增加 “大一统”、“天人感 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强调 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政治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确立传统 文化中主流地位。

《中国教育思想史》一

《中国教育思想史》一
2、“德治”思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认识到教育具有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即教育能够“感化人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 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 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 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有子说:"人如果很孝顺的又很忠悌,这样的人喜 好犯上的,是很少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的, 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君子应该是以做人之道为 本,只有本立了人间的道德才产生,讲究孝顺忠 悌的人,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其道德教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是加强道德认识。孔子强调要知德、知礼、 知仁,并通过人物评品等方式来确立学生的 道德信念。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学校正式产生于奴隶制社会。奴隶主贵族垄断了所 有的教育。
我国的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又 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 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西周,我国已建立了完备的官学体系: 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大学又分为辟雍和 泮宫两种形式。
乡学:设在地方的学校;《学记》中记载有塾、 庠、序。
2、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以上,总结了孔子在教学论上的贡献。他的教 学过程可归纳为学、思、习、行四步骤。其具 体教学方法主要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 并重、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等。孔子“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以身 作则,“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正 因如此,后人才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春秋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一个属 于思想家的时代,也是一个属于教育家的时 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又产生巨人的时代。

古代幼儿社会教育思想史

古代幼儿社会教育思想史

德为先
朱熹强调从幼儿刚开始就对其施行道德教育,以使其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同时,朱熹还认为应该将道 德教育贯穿到具体的细节教育之中,应该“教之以洒扫、 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从 而达到幼儿“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的初步知识, 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式的培养, 使幼儿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认 识事物的能力和是非观,为他们以后穷万物之理,修身、 治国、平天下打下良好的道德根基。
柏拉图很重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他认为儿 童的天性是需要游戏的,游戏不仅仅是玩耍和娱乐, 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过程。他甚至认为儿童的游 戏关系到政体的稳定,因此必须对儿童游戏的内容 进行很好的安排,使游戏的内容与法律和社会秩序 一致。
重实践
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柏拉图不仅强调了 “知”的作用,而且指出在教育的初期通过行动或 实践来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他说:“实 践做好事能养成美德,实践做丑事能养成邪恶。”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颜氏有 家学传统,早年受家传入学的教育,奠定了 他的学术思想基础。 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家 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用以“整齐门 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被认为是家 训的鼻祖,家教的典范,在中国教育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颜之推的幼儿社会教育思想理论
朱熹的幼儿社会教育思想理论
慎择师友
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 慎择乳母开始。因为乳母与婴幼儿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婴幼 儿的影响也较大,作为婴幼儿的最初教育者“乳母之教,所 系尤切。” 除须慎择教师外,还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 益友的能力。朱熹曾在《与长子受之》这封家信中教育儿子: “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 至于如何决定交游的亲疏,他指出:“大凡敦 厚忠信,能攻 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 友也。”“益友”应近之,“损友”则应远之。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中国教育思想史
“所由兴” ❖ 千余字的“微言”却道出了教育的“大义”
❖ 我聆听韩愈 ❖ 他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 他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 ❖ 一篇《师说》已成为多少教师的座右铭
❖ 我聆听朱熹 ❖ 《白鹿洞书院学规》是古代学校管理的条例 ❖ 《朱子读书法》至今不减当年的风韵 ❖ 著名的“鹅湖之辩”仍然为知识分子们怀念
❖ 我聆听大师 ❖ 我了解了科举的创立与变迁 ❖ 我把握了书院的特色与贡献 ❖ 我渴望:古老的教育思想能够不断发展、历久弥新
教育思想史的特征
❖ 实践性:孔子(弟子3000,精通六艺者72人)、昆 体良(雄辩术学校20余年)、柏拉图(学园阿卡迪 米亚,academy学院)。
❖ 民族性:儒家教育思想(尊师重教、因材施教、教 学相长中华民族教育思想中的优良传统),西方宗 教合一(认识神、理解神、归依神)。
二、探索时期(1957-1963)
❖ 短暂繁荣 ❖ 教育思想的“大革命”与“大跃进” ❖ 教育思想的调整与争鸣(母爱教育)
三、混乱时期(1964-1976)
❖ 批资批修 ❖ 反击右倾翻案风
四、重建时期(1977-1990)
❖ 教育思想的拨乱反正 ❖ 教育思想的重新建构 ❖ 教育本质问题讨论 ❖ 引进西方教育思想
❖ 阶级性:董仲舒(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
❖ 规律性:内容(教育的作用、地位、方针与目的、 内容、师生及管理等);过程(片面——全面、肤 浅——深刻、简单—— 复杂)
为什么学与如何学
❖ 为什么?学史明智(了解历史,把握现在和将来); 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把握教学规律(重复昨 天的故事) ;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伟大教育家的 成长轨迹为教师成长提供楷模:杨贤江《教育ABC》 《新教育大纲》36岁逝世、苏霍姆林斯基17岁开始 做乡村小学教师直 只是一个开始。今天不同于昨天, 而明天又将不同于今天,但今天是 我们所有的昨天协力作用的结果, 明天也将如此。要了解现在,就必 须回顾过去,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对于研究者而言,历史中存在很多 教训,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把过去作为序幕加以研究。

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

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

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在分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时,除必须把握其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与生态环境外,还必须把它置于世界教育思想史的视野内进行观照。

另外,教育思想的灵魂是教育价值观,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价值观的透视,来窥探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

1,重世俗而轻神性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世俗功能,而西方的教育思想则充满了神性。

所以重世俗而轻神性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一个重要特质,也是“东西方教育思想从起源处即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上的第一个重大差异”。

古希腊三哲之一的苏格拉底就坚信神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认为神不但创造了人,而且“在人之中安排了灵魂”,使人较其他动物更优越。

他相信人死后会下地狱,并非常真诚、认真地向人们描绘过灵魂在地狱里的情形。

古罗马的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也指出:“如果世界是由天命统治着,那末国家就应当一定是由善良人的监督来治理。

如果我们的灵魂来源于上天,我们就应当尽人力于美德,而不要使自己成为现世躯体的奴隶。

”因此,他把自己所辛勤培养的演说家,视为“是上帝派遣下来为世界争光的人”。

到中世纪,西方教育思想中的神性色彩愈加浓厚,宗教教育明确要人做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时时惦念着所谓末日审判,教派分裂、宗教战争、迫害异教徒等,把教育中的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是到了近现代,世俗教育逐步成为现实,张扬神性的宗教教育还仍然是西方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比较而言,唯殷周时期的周公利用人们的原始宗教意识,提出“神灵天罚”、“致天之罚”(其实周公本人也未必就对神灵深信不疑,只不过是借此来加强刑罚的威胁力量而已。

从孔子开始就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强调教育的世俗功能)。

孔子曾明确宣布自己“不语怪、力、乱、神”,为儒家教育树立了理性态度的风范。

对于祭祀鬼神宗教活动,孔子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以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表述,已显示了他对于鬼神的怀疑态度。

中国教育思想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教育思想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教育思想史读后感1000字钱先生所作中国思想史大致以时间顺序对中国思想史演变做出说明。

每个思想时期或取一二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进行阐发,或取一二当时所成的代表作进行说明。

从春秋战国始,直至当时钱穆先生所在时代终。

钱先生开篇先解释什么是思想,什么是思想家,什么是思想史。

就着一对象一问题一直不停的思考就是思想,一生专注此一件事的就是思想家,几个大问题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人思考,由此连续不断便成了思想史。

注意的问题,对象,思路均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派别。

接下来钱穆先生以春秋时代的对生死的思考为引,开始正式探索中国古代的思想史。

郑国的子产对鬼神的看法代表了中国春秋时期的生死观。

有人问子产,说郑国的一个叫伯有的死了八年还经常有他的鬼魂出现,难道人死了八年还能有鬼魂出现吗。

子产就解释道,人的身体叫魄,有了魄魂就会生出来。

这里的魂指的其实是人的精神,人的思考能力。

做事想东西多了,既使用身体和头脑多了,就会精神明朗,最后可成为神明。

而伯有生前用身用脑都是极多的,所以能在八年之后还有鬼魂存在,是很正常的。

子产抱有这一见解,所以把生前与身后的事都看的很轻,只要自己在活着的时候多做事多思考,死后自然也会强大。

子产对鬼神的看法很能代表一部分的中国古代生死观。

即更注重生时事,而不去在意生后魂。

而同时期的叔孙豹所提出的三不朽也是对子产所代表的生死观的例证。

并且直到现在还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

三不朽最高的是立德,其次是立功,最次的是立言。

正因为当时的思想如上面子产所提的一样,所以当时的中国人不追求生前死后的灵魂,而是追去在世时所立下的功绩。

这样就算人去世了,但自己所阻的事情已经可以称之为不朽了。

这和西方界的思想截然不,在西方人的思想里,人应该活在上帝心中,但依照中国的思想,就像叔孙穆所说的,人应该活在他人的心中。

只要能活在他人的心中便是不朽了。

在子产和叔孙穆之后,钱穆先生就讨论到了孔子,这个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最高领导地位的人。

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是怎样的
中 尽 单 教 量 击
言此
国 简 处
意输
育 赅 入 古 的 你
阐的
和 述 正
观文
代 点 , 文 科 字 历 是 您 学 思 想 史 的 提 技 炼 上 , 术 的 请
XXX
汇 报 人 :




肆录


和中
目 录 标 题


古 代

学 技 术
国 古 代 的
科国 技古 的代 影教


响育
1
章 节 标 题
道德教育:中国古代教 育注重道德教育,强调 学生的品德培养,对现
代教育有重要启示。
终身学习:中国古代教 育注重终身学习,鼓励 学生不断学习,对现代
教育有重要启示。
对现代科技的推动作用
古代教育:注重实践, 强调学以致用
古代科技:注重创新, 强调技术应用
现代科技:继承古代 教育与科技的优良传 统,注重实践与创新
3
术的中 科国 学古 技代
天文历法
发展:夏商周时期,历法逐 渐完善,出现了二十四节气
成就:汉代,张衡发明了地动 仪,对地震预测有重要贡献
起源:远古时期,人们通过 观察天象来制定历法
影响: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 对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方面
产生了深远影响
数学物理
古代物理:《论:阴阳 五行、脏腑经络、 气血津液等
中药学:中药 针 灸 学 : 穴 的采集、炮制、 位 、 经 络 、 配伍、用法等 手法等
外科学:手 术、创伤、 骨折等
儿科学:小 儿疾病、生 长发育等
妇科学:妇 科疾病、生 育保健等
四大发明
造纸术:东汉蔡伦发明,改变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一、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1.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

在古代社会,教育主要以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忠孝、仁爱、礼义等道德品质,其中儒家思想的教育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君臣、父子、夫妇等传统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等级性,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开始借鉴西方教育体系和思想,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反对传统的等级性和权威性。

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新式学校教育的影响,注重知识分子的启蒙和自由意志的培养,涌现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国际责任感。

在当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注重个人的思辨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强调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思辨和批判能力,推崇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和多元性。

三、结语思想政治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体现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社会文化变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个人的成长要求。

希望我们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

范仲淹与胡瑗的教育思想

范仲淹与胡瑗的教育思想

范仲淹与胡瑗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有许多伟大思想家,其中,范仲淹和胡瑗是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之一。

范仲淹(989-1052)是两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也是宋代“八大家”(包括宋长庆、欧阳修、苏颂、苏轼、施耐齐等)之一。

胡瑗(1043-1102)是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曾任宋朝教育部郎中,是宋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孝”和“智”。

他认为,人“孝”是“智”的前提,而“智”是“孝”的根本。

所以,他强调孝慈有加,智慧有余,两者之间应有互助和相依,兼而有之,方能够促进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例如,范仲淹认为,一个有“孝”和“智”的人,既有广泛的学识,又能仁慈待人,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胡瑗的教育思想着重强调“学、行、心”三者的统一,他认为“学”是“行”的根本,而“心”是“学”的前提。

所以,他强调“学”与“行”应该携手兼施,“心”也要成为“学”和“行”的统一。

例如,胡瑗认为,教育者应该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学习的实际效用,而不是仅仅强调学习的知识储备,从而使学习有实践价值。

从上述可以看出,范仲淹和胡瑗的教育思想都强调儒家思想中“孝智兼施”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孝智”对人的学习、实践和思维都有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家庭和社会发展。

必须指出,范仲淹和胡瑗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们仍然激励着当今中国人实现贤达、学深、行厚的梦想。

综上所述,范仲淹和胡瑗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他们都强调了以“孝智兼施”的思想去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未来,范仲淹和胡瑗的教育思想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古代教育学

中国古代教育学

中国古代教育学中国古代教育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将教育视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强调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教育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包括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科设置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主要由两个层次组成:家庭教育和国家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起始阶段,是孩子正式教育的基础。

国家教育则是国家对于成人进行正式教育的机构和系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负责传授家庭传统和价值观。

儿童会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到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准则。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可能会被送到私塾或府学等地接受更高级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目标主要集中在德行的培养上。

儒家教育强调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尤其强调礼的教育。

礼在儒家思想中是一种行为规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稳定。

因此,儒家教育着重强调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鼓励个人通过遵守礼仪规范来实现身份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改变。

除了德行的培养,中国古代教育也注重知识的传授。

传统的中国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四部经典,如《论语》、《大学》和《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诗经》、《书经》和《礼记》等经史杂集。

中国古代教育学的实践是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来实现的。

师生关系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生者,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对象。

师生关系是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师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知识的修养,以便能够影响和激励学生。

学生则要遵守师长的教诲和指导,以达致道德和学识的提升。

中国古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主要与儒家学派相关。

儒家学派将教育视作社会改革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他们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

其中,孔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超越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智慧和道德,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类。

《学记》的介绍

《学记》的介绍

《学记》的介绍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重要的教育论文,被认为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们对教育和教学理论的独特贡献。

它主要关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多个方面,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

《学记》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治理国家的基础。

它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即建立一个国家、治理好一个社会,必须把教育放在首位。

同时,《学记》也指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知礼义、晓仁道”,即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人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在教育原则方面,《学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即要引导学生而不是强制灌输,要激励学生而不是压抑个性,要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同时,《学记》也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学记》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

这些方法都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它系统地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与思想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与思想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与思想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传承了丰富的思想与知识。

故此,本文将讨论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与思想,以及它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前秦教育制度及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前秦是第一个具有全国性政权的王朝。

前秦时期的教育制度主要以皇家学府为核心,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太学。

太学是古代中国最高级的学府,拥有规模庞大的师生群体,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学者和政治家。

同时,前秦的教育思想倡导儒学和道家思想的结合,强调“仁爱”、“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种思想体系对后来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唐代教育制度及思想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思想高度发展的时期。

唐代的教育制度主要以国子监为核心,国子监是独具特色的教育机构,培养了无数的文人学士。

与此同时,唐代的教育思想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播以及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人们有机会通过学习而改变命运。

三、宋代教育制度及思想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

宋代的教育制度以书院为主要形式,书院是民间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士人。

与此同时,宋代的教育思想注重儒学与佛学的融合。

宋代的思想主张注重修身养性,提倡“致良知”和“格物致知”的观念,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明清时期教育制度及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帝制时代的后期。

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国子监为主,同样借鉴唐代的国子监模式。

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以儒学为基础,强调仁义道德的教育。

同时,明清时期还兴起了程朱理学思潮,程朱理学主张对儒家经典进行研究和解读,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与思想在塑造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教育制度和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播与积累,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秦汉时期的法家和道家思想,再到宋明理学的兴起和繁荣,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孔子强调“仁爱”、“礼义”,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他提倡“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开创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

秦汉时期,法家和道家思想逐渐崛起。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主张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其思想也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影响。

宋明时期,理学兴起并繁荣。

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善良,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的代表人物,如朱熹、王阳明等,都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其内容和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其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是一个充满着智慧和价值的领域。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社会的焦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思想史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古代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私塾与蒙学教材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黄宗羲的“公其是非与学校”颜元的教育思想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孔二,论教育作用与地位①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丘②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四,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育五,教学内容——袭用“六艺”之名,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实①因材施教践六,教学方法②启发诱导与③学、思、行并重教④由博返约育七,道德教育——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思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想八,论教师②热爱学生,教学相长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九,历史影响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两大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⑴创办私学(最初始于30岁)教学活动一个很大特点是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其所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学校;孔丘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历史的新纪元。

⑵《诗》、《书》、《礼》、《乐》、《易》、《初秋》儒家私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其思想还散见于《左传》、《国语》、《孟子》、《荀子》、《墨子》等二,论教育作用和地位⑴教育的社会功能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人口、经济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

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民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民众受政治理论教育。

肯定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

根据“习相远”,孔子认为: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②主张人应当终生不断受教育,这一思想可以看作是终生教育的理论渊源(“少若成天性,习惯之为常”)。

三,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四,“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五,教学内容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纳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有所创新,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做了调整,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

所谓“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

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教学内容存在三个方面的特点:①偏重社会人事;②偏重文事;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六,教学方法孔子本人的自学过程和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经验都表明了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㈠因材施教——我国孔子首倡,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成长。

㈡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要几十年);主要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关键: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适时施教成败的其次:难度适宜核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经过相当时间还想不通时,就可以去启发;学生虽然经过思考,又有所体会,却不能用恰当的言辞表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去开导他。

开导之后,让学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老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㈢学、思、行并重——孔子进行教育的主导思想,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重视复习;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㈣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亦即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以贯之”七,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以“礼”和“仁”为核心君子应有的道德品质:仁、知、信、直、勇、刚;“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由密切的联系。

①立志。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义也”,“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②克己。

用于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达到消除矛盾的目的,使个人的行为符合力度要求。

③力行。

“言必行,行必果”,“力行近乎仁”④中庸。

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

⑤内省。

孔子认为不论道德认识还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内省依靠的是自觉,即“一日三省吾身”。

“三人能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⑥改过。

八,论教师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

主张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最宝贵的品格)——首要条件②热爱学生,教学相长——“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九,历史影响孔子,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变革时代社会矛盾的反映。

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对教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孔子创办了私学,规模巨大,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放到平民阶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整理和编撰了六经,并把它作为教育内容,保存和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之一,具有科学性,教育也被后来的统治者所重视。

提出“性相近,习相远“,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由博返约、因材施教等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对教师素质的论述,对现代的教育教学有指导意义。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

一,思孟学派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轲的教育思想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四,“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一,思孟学派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轲,后人把子思、孟轲并称为思孟学派。

孟子一生崇拜孔子,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这一派继承了孔丘的“仁学”思想,提出充分肯定人的主观作用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是儒学八派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对孔学贡献最大,一直被后世封建统治者看作空门嫡传和入学正统,孟子被宋明理学家奉为“亚圣”。

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性的问题,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普遍注意的问题,把人性问题视为教育、政治问题的依据和起点,这是孟轲思想的特点。

性善论是孟子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论述教育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

性善论的内容:孟子所说的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性善论的理论价值:①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人皆可以为尧舜”;②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人所固有的仁义礼智是进行教育的依据。

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回复已经失去的善性,“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

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根本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最有效的手段是教育。

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生而就有的“良知”、“良能”,“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务的。

即人道,是人的本质,也表现了人的生活的特点“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

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四,“大丈夫”的人格理想⑴“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⑵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

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处。

自得之,则居之安。

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指出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

主张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尽信书不如无书”。

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上升到理性学习。

这种观点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

荀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况①“性伪之分”的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②“性伪之合”教③“化性起伪”育三,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思四,以儒经为教学内容想五,“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六,论教师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荀况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战国思想的理论总结着。

他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完全相反的教育“外铄论”,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荀况重视以儒家经籍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他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结合当时的形式,对孔子所编订的“六经”进行了继承和改造。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荀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善。

㈠“性伪之分”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

指人的先天素质、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人的自然状态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荀子并非是简单而绝对的性恶论,而是一种“人性恶端说”。

㈡“性伪之合”——表现了荀子在人性与教育问题认识中的平等观念虽然“性”与“伪”是有区别的,甚至是对立的,但二者又是联系与统一的,因为“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㈢“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涂之人可以为禹”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三者之间协调有序,人才的造就就成为可能了。

荀子认为教育之所以能化性起伪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人的贵贱、智豫、贫富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其次,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人不是被动的受环境的影响,人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自己的本性得到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