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_教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从内容上来分析,这一节是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这三种具体的力以后,是对前面三节的共性总结。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这三种力的一个共性。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是从人的直觉入手,把学生的直觉印象与科学验证相结合,使学生对“力作用的相互性”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
又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对图景的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探讨力的作用效果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从实验现象和自己的亲身感受以及和同学的讨论交流中体会出力作用的相互性。
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从而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使社交和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本班人数男生与女生比例是2:1,感性认识不是很难。
而且本节内容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对“力作用相互性”的理解不是太难。
本节设置了一系列的动手实验让学生完成后讨论交流也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但是对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同时性”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参上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可以通过ppt放映给学生看,从而降低了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理解力的定义。
2.认识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从活动中获取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交流与合作。
【教学重.难点】认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与分析】将吹足气得气球口松开,果会怎样?说明什么?§8-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案第一部分实验引入情境1:1 欣赏赵本山的《卖拐》“你跺你也麻”学生全体起立,跺脚,并问:“麻了吗?”问题1: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情境2:用手压铅笔,手有什么感觉?问题2:手有何感觉?说明了什么?(请你猜想)。
情境3:(1)两个学生在讲台穿旱冰鞋互推,观察看到的现象。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在观察、体验和分析中,认识到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培养观察的目的性、精细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分析力的来源,加深对力的定义的理解与认识。
2、通过“探究: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实验,了解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加深对力的三要素的认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图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对于接受新鲜事物具备积极的情感态度。
3、通过“制作空气动力小车”活动,进一步深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使社交和表达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教材、学情分析】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该知识点通俗易懂,学生不仅耳熟能详,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深有体会。
但本课在教材中作为第八、第九章的连接点,对于学生力学知识的完善和力与运动关系的建立意义重大,承担着学生力学知识体系建立的奠基作用。
因此作者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止步于这一句话,教学内容也不应该是如此肤浅和空泛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到以下几点:1、加深对力的定义、力的三要素的理解。
本章前三节(弹力、重力、摩擦力)是学生对力学初步建立认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往往局限于从力的性质出发定义和区分力,而不会想到指出力的方向和施力物体。
在学习本课前,若问学生“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大部分学生会犹豫地说出“受到支持力、重力和摩擦力”,若再问他“摩擦力的方向向左还是向右?施力物体是谁?”学生却支支吾吾、无言以对了…说明学生对“力是(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包含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两个知识点的认识是粗浅的。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力学知识还不完善,没有学过《二力平衡》和《牛顿第一定律》,无法对平衡状态和平衡条件做出判断,因此不能对物体做受力分析,但作者认为力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错综复杂、逐步完善、不断纠错的过程,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一些猜测和尝试。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物体受到力的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相互性。
难点:理解物体受到力的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气球、弹簧测力计、木块、绳子。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气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气球被挤压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拉扯物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4. 实践:让学生用气球互相挤压,观察气球的变形,体会力的相互性。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受到力的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
6. 总结:强调力的相互性,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
五、课后作业:1. 思考题:请你举例说明力的相互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2. 实践题:请你回家后,找一些物品,尝试展示力的相互性。
六、教学延伸:1.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2.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如用力挤压木块,使其变形;用力推动木块,改变其运动状态。
3. 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去挤压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形程度,理解力的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回答: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提问: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4. 回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八、案例分析:1. 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力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力的相互性。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案例中的力的作用。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相互性。
2. 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作用,学会保护自己。
《8.4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弹簧力的定义与计算
《8.4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弹簧力的定义与计算8月4日的力学课程是围绕着力这一概念展开的。
力作为自然界的基本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这就意味着,当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它施加同样大小相反方向的力。
因此,这场课程使我们开始了解这种相互作用,并学习了弹簧力的概念和计算。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弹簧力。
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或发生形变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这种力被称为弹簧力。
弹簧力的作用模型通常使用弹簧展开,因为它能够模拟很多物体的变形。
如果在一个弹性材料上施加一个恒定的拉力,将会发现材料的长变短很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通过胡克定律进行计算:F = kx其中,F代表恒力的大小,k代表材料的刚度系数,x代表材料的伸长量。
胡克定律也适用于其他同样有弹性的材料,如橡胶、钢铁等。
那么如何计算弹簧力呢?需要了解一下弹簧的依存系数,即弹性模量,这是指材料发生形变时抵抗变化的程度。
任何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均符合这个定律,即零点上下相等,这样可以证明拉伸和压缩弹簧力的相等。
在计算弹簧力的时候,首先需要知道弹簧的初始长度L和它的弹簧常数k。
当一个物体施加力F时,它会拉伸弹簧,此时弹簧的长度为L + ΔL,其中ΔL是弹簧的伸长量,这种变化量也称为弹簧的形变。
因此,弹簧力的计算公式如下:F = k × ΔL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弹簧力与弹簧的初始长度L无关,与弹簧的形变ΔL成正比。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实验,来验证计算弹簧力的方法。
我们将选择一段弹簧,并在它的末端挂上一个质量m。
在不同负载下,测量弹簧的伸长量,然后利用弹簧力计算公式进行测量。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弹簧力总是与负载成正比,即使负载一直持续到弹簧变形极限。
此外,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弹簧被压缩时,会产生相反的弹簧力。
这是因为弹簧被压缩时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而施加作用的物体在其上方产生压力。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四教学方法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讲练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木板(1块),试管(4根),玩具小车(1辆),条形磁铁(1块),铁块(1块),弹簧称(若干)通草小球(2个)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回答上节课的内容。
回答的很好,让学生鼓掌。
[学生]鼓掌[教师]看看左右手,红了吗?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新课教学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刚才鼓掌说明了弹力作用是相互的,现有一块木板,四根试管,一辆玩具小车;两个通草小球;一块条形磁铁,一个铁块;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其他性质的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呢?[学生]能[学生做实验][学生]验证磁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放在投影仪下做)[学生总结]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验证电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放在投影仪下做)[学生总结]电场力是相互的[教师]怎么用这些仪器来说明摩擦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呢[学生]将4根试管并排放在桌面上,然后将木板放在试管上面,让小车在木板上运动起来(放在投影仪下做)[教师]仔细看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在上述的第一个实验中(1)磁铁对铁块有引力,此时的施力物体是磁铁,受力物体是铁块;(2)铁块对磁铁也有引力,此时的施力物体是铁块,受力物体是磁铁。
苏科版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游戏教学法等。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气球、木块等。
3. 教学游戏道具。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等详细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探究力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4.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应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力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应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观察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版§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连云港市东海县张湾中学周延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认识到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8.7 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使社交和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难点: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三、教学资源
排球、铅笔、气球、小车、磁铁、两双溜冰鞋、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设计。
苏科版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2. 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导入新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3. 课堂讲解: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推动物体、拉动物体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5.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相互推挤、拉扯等,观察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6. 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对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7.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并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力的作用相互性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与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相互性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如推拉器、弹簧测力计等。
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教学演示和讨论。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如何利用力的相互作用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相互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如拉力、压力、推力等。
2. 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3. 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相互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拉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力作用的相互性,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展示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力的相互作用实例,如走路、拍球等,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5.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踢足球时脚会感到疼痛,为什么汽车刹车时人会向前倾斜等。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相互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探究力的作用。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传递:力的作用不仅仅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还可以通过介质传递,如弹力、摩擦力等。
2.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让学生理解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的作用效果。
七、互动环节1. 设计一个力的相互作用小实验,如拔河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相互作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力的相互作用实例,并解释其原理。
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施伟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类型】新授课【主备教师】施伟【复备时间】月日【复备教师】【授课时间】月日【授课班级】八()【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通过实验和讨论,认识到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教学难点】用相互作用原理解释物理现象.【教学器材】磁铁、小车、刷子、海绵、气球、弹簧测力计、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两个同学互相合作,一个人用手去打对方的手,说说各自的感觉,引出问题:为什么打人的那一方也会感到痛感呢?二、目标展示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三、预习导航四、预习交流五、互动突破(一)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做一做】用你的左手用力拍击右手,右手受到左手施加的力,感到疼痛.这时,你左手的感觉是;用手指压铅笔尖,铅笔尖受到手指的压力,这时,你手指的感觉是;两只气球对压时,在它们接触面你看到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有形变),当两气球分开后都恢复了原状.【看一看】两个同学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当一个人用力推另外一个人,发生了什么现象?(提前请2名同学带来旱冰鞋现场演示;或者播放视频)【议一议】摩擦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吗?(教师使用两把刷子进行演示)【小结】大量事实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对这个物体有,即力的作用是 .它们彼此互为对方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你能举出几个?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关系?【议一议】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吗?有什么验证方法?【做一做】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钩在一起,两只手分别向相反方向拉.记下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1)弹簧A对弹簧B拉力的大小为,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2)弹簧B对弹簧A拉力的大小为,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想一想】甲对乙的拉力和乙对甲的拉力的方向关系是怎样的?【画一画】请画出图中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示意图.(书重3N,弹簧测力计示数都是5N)(注意提示学生作用点的确定)【议一议】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吗?你怎么认为?【小结】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个物体上;产生,消失.(三)我们也能造“火箭”!【议一议】仔细回顾科技节时同学们造的“水火箭”,是谁把火箭推上天空的?【读一读】仔细阅读课本58页“奇思妙想”.【想一想】梦中小明使船运动起来了,他是怎么做的,这又说明什么道理呢?六、总结提升想一想:在本节课学习中,还有哪些疑问?七、当堂训练1.当你用力踢球时,你的脚会感到,这是因为对也产生力的作用,这一事实说明了 .2.手提水桶,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同时水桶也向下拉手,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3.一天公路上发生了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一名交警前来处理,说:“我一定要找出是哪辆车先撞上另一辆车的.”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名交警能否找出那辆车. 这是因为物体间相互作用总是发生的.4.一本物理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B.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书受到的重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5.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相同的是()A.作用点B.力的大小C.力的方向D.力的大小和作用点6.“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石头安然无恙,是不是鸡蛋对石头的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为什么?7.游泳时人为什么要向后划水才能前进?【教学后记】课后作业班级姓名1.电视机放在桌面上,使桌面受到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的施力体是()A.地球B.地面C.电视机D.空气2.磁铁在吸引铁片时()A.磁铁吸引铁片的力大于铁片吸引磁铁的力B.铁片不吸引磁铁C.磁铁与铁片相互吸引,而且力大小相等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有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C.只有当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相互间才会发生力的作用D.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4.坐在船上的人用桨向后划水时,船就会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C.水作用于船体上的力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5.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并不吸引带电体B.指南针能够指南北,说明有些物体受力不一定有施力物体C.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D.如果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6.用手推开一扇窗,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用力大,向什么方向推,效果都一样B.只要用力大,推什么地方,效果都一样C.只要用力相同,其作用效果与推的方向、位置均无关D.以上说法都不对7.下列叙述的几对力中,属于相互作用力的是()A.人推墙的力与鞋受到的摩擦力B.墙对人的力与人受到向后的力C.人推墙的力与墙受到的推力D.人推墙的力与墙对人的力8.如下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 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F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 ) A.图a和b B.图a和c C.图a和d D.图b和d9.(拓展题)室内天花板上悬挂一吊扇,当吊扇静止时,悬杆对吊扇的拉力为T1,当吊扇正常转动时,悬杆对吊扇的拉力为T2,则()A.T 1>T 2 B.T 1<T 2 C.T 1=T 2 D.无法确定10.若用扳手拧紧螺母时,手沿顺时针方向且垂且于扳手的力是100N.请在下图中作出手对扳手、扳手对手的力的示意图.11.如右上图,试分析挂在竖直墙上、质量为3kg 的球受到的力,并用力的示意图表示球受到的力.(g=10N/Kg )12.小明在学习了本章“力”以后,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在A 处悬挂一个吹足空气的气球,用钢针在气球上的B 处刺一个小孔.(1)想一想,当球内空气向外喷出过程中,气球将 (填“向右摆动”、“向左摆动”或“静止”).(2)你想法的理论依据是 .在球内空气向外喷出过程中,气球受到一个 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3)支持你猜想的事实依据有 .13.小明利用气球做了以下几个小实验:(1)图甲所示,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2)图乙中,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从A 点靠近气球,可观察到两气球 (选填“分开”或“合拢”),这是因为带电体能够 .14.体操运动员上单杠时,用手向下压单杠,人却上了单杠.这是为什么?主备人:施伟 审核人:乔寿林 审批人:俞永亮B A。
《第八章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概念。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1. 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力作用时的相互效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以及通过实验验证该概念。
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形成完整且准确的理解。
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将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为保证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教材和教具:准备初中物理教材、力的相互作用实验器材、黑板和粉笔等。
2. 实验环境:设置安全的实验环境,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
3. 预习指导: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引入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但又容易忽视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如推手推车时车推动手,打篮球时手感到球的反弹力等。
接着,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物演示,如弹簧的互动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相互性。
通过这些引入,学生将能更自然地进入本课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 概念阐释详细解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概念。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拔河比赛,说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存在的。
强调每一个力都有其对应的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理论支撑介绍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清晰解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在物理世界中的普遍性。
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这一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互动探究1.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如用磁铁吸引另一块磁铁,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力的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施力物体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3)经历根据实验或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归纳总结反作用力的过程。
(4)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与相关物理知识的联系,乐于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视频《A380起飞》。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嫦娥4号发射》。
教师口述: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
飞机起飞前滑跑时,空气喷气发动机将气体向后喷出,施力物体是飞机,受力物体是喷出的气体。
飞机是怎样获得前进的运动的呢?火箭发射时,火箭将喷气向下喷出,施力物体是火箭,受力物体是喷气。
火箭是如何升起的呢?讲授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活动: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挂在一起,然后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对拉,让学生观看两个测力计的示数。
师生活动:对视频和演示实验作定性总结。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活动:分析喷气式飞机起飞前滑跑时获得推力的过程,及火箭获得推力的过程。
飞机起飞前滑跑时,飞机将喷气喷出的同时,喷气也给飞机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向前,从而推动飞机前进。
火箭发射时,火箭将喷气喷出的同时,喷气也给火箭一个力的作用,正是这个力使得火箭前进。
教师活动:展示茶杯放在桌子上的图片。
让学生分析茶杯对桌子的作用力,和桌子对茶杯的作用力。
学生活动:讨论并举手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杯子由于受到重力,会对桌面产生压力的作用,同时桌面对杯子也有产生一个支持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蹦极》,并让学生分析人与蹦极绳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学生活动:讨论并举手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人由于受到重力会对蹦极绳产生拉力的作用,同时蹦极绳对人也产生拉力的作用。
苏科版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版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4. 实例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作用。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感受力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引出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作用对象,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4. 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实例,如拉扯弹簧、推动小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分享。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实例观察: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游泳时人向后划水前进、投掷物体时手对物体的推力等,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如两个气球相互挤压,观察气球形状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和作用效果。
3. 互动环节:学生之间相互用力挤压对方的手掌,感受力的作用和反作用力。
苏科版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难点:理解并掌握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讲解力的概念: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强调力的作用对象是两个物体。
3. 演示实验:安排一个力的作用实验,如拔河比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4. 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5. 案例分析: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踢足球、拍打篮球等,让学生分析其中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力的相互作用性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力的相互作用性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2.掌握力的作用对象和常见的力的类型。
3.能够运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解释日常现象。
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2.掌握力的作用对象和常见的力的类型。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解释日常现象。
教学准备: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PPT。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装置。
3.相关的实验材料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展示一些力的作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现象。
2.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与力有关吗?二、概念解释(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力的概念,和学生一起定义力的概念。
2.解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
2.实验步骤:a.准备实验装置,包括两个弹簧秤和一根绳子。
b.将一个弹簧秤的钩子挂在支架上,将另一个弹簧秤的钩子挂在第一个弹簧秤的指针上。
c.用一根绳子将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分别向两边拉开,观察指针的指示。
d.再用绳子的一端将两个弹簧秤的钩子连接在一起,观察指示。
3.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四、力的作用对象(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对象有哪些。
2.板书总结常见的力的作用对象,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提供一些日常场景,让学生判断何种力在起作用。
五、运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解释现象(2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车辆行驶、物体摩擦、悬挂物体等。
2.让学生尝试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3.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现象,并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解释。
六、小结(5分钟)1.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什么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力的作用对象有哪些?c.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
七、拓展训练(15分钟)1.布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关习题,并让学生在家完成。
2.下节课开始前检查作业,进行讲解和答疑。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word教案 (12)
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并能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形变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2)通过形变实验,感受和感知力的三要素,并能正确的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3)通过实验,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1)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能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研究。
2)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热情。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竞争。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教学难点力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具体的力,分析共同点,体现由具体到一般的原则。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
2.演示器材:学生实验器材、旱冰鞋两双。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五、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引入新课1.复习,通过第八章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几种力?2.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投影显示:1)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弹力的作用。
2)地球对地球附近的物体有重力的作用。
3)接触面对将要或已经运动的物体有摩擦作用。
积极回忆,回答问题。
观察老师的投影,积极讨论,寻找力的共同特点。
(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问题,寻找不平衡点,引导学生探求的欲望。
从现象到本质,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般途径。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讲授新课一、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1.根据几种常见的力,寻找力的共同特点。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力都是作用,力是在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的。
从概念入手,抓住力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教学虽然没有在教材中提及,投影: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设问:你如何理解力的概念?4.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介绍两个物体分别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并简单请学生分析重力的施力物及受力物。
8年级物理苏科 版下册教案《力 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8.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节是初二物理的重点章节之一,在这一节里,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举等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过重力、摩擦力,对力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些了解。
但是学生对力的了解大部分都只是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高度。
本节课具体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力的性质—里的作用是相互的,虽然有点难理解,但生活中实例比较多,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亲身体验,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通过对多个实验的归纳,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力的作用相互性的过程中,通过对大量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发现隐藏在事物中的规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的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体会到客观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快乐。
2.通过物理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物理的兴趣,认识物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难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及实验探究,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将新知识再应用于生活中。
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Powerpoint课件,火箭升空视频,跳水视频,汽车悬浮视频,气球,细的铜丝,胶带,细管,小车2个,圆柱体强磁铁2个,条形磁铁和铁棒各1个,演示弹簧测力计2个,四轮滑板2个,排球,起跑器,拖把2个,新扫把2个(红绿色各1个)。
教学过程实验5 视频“跳水”,人对跳板施力吗?人受到跳板施加的力吗?以上现象中虽然力的种类不同,力的作用产生时有无共同点?板书:列举上述每个实验中施力及受力物体并归类,找出产生力时的共同规律。
苏科版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版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相互性: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相互性。
2.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力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相互作用。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力的相互作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例子,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发学生对力的作用的思考。
2. 讲解力的概念,阐述力的作用相互性。
3. 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力的相互作用。
4. 实验探究:每组选择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分享与交流: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 总结与评价:强调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力的小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实例:如游泳时向后划水,人会向前运动;投掷铅球时,手对铅球施加力,铅球飞出。
2. 分析实例:说明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相互性、实验探究。
2. 强调力的相互作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八、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九、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物理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钢尺(或塑料尺)、条形磁铁(2根)、小车(2辆)。
教学过程
物体对物体的这种压、拉、提、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这个就是力。
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不能,力的产生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问: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施力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力的作用呢?
你赞成谁的观点?
能举例哪些事例来支持你的猜想?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问: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一个是施加力,一个是受到力
教师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
问:这个现象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学生:磁铁是施力物体,大头针是受力物体
活动: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到力
实验1:用手指压铅笔尖和笔尾,你的手指有什么感觉?
手指很疼
疼就是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2:你用手推墙,你有什么感觉?
有向后退的感觉
实验3:
大量事实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怎样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举例说明:形变:挤压皮球,皮球变瘪
改变运动状态:把铅球推出去,
活动:什么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举例
(1)力的大小
实例:
(2)力的方向:
实例:
(3)力的作用点
实例:
三、课堂练习:
1.图甲是运动员射点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图乙是守门员奋勇地把球接住,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图丙中,运动员在用头顶球时,对头的施力体是,人头对飞来的球施力撞击,使球沿原来运动相反方向运动,由此可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2.穿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在推他,他自己也会后退,这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用力弯锯条,锯条弯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3.人用手抓住绳子将水桶提起,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水桶B.地球
C.绳索D.手
4.人在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会前进?
板书设计:
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的
一、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什么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