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课下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姚鼐(1732-1815),字,桐城(今属安徽)人,散文家。
④【阳谷】。
⑤【当其南北分者】。
⑦【以】。
⑨【乘】。
⑩【齐河、长清】。
⑪【限】。
⑫【是月丁未】。
⑬【朱孝纯子颖】。
⑭【磴】。
⑮【环水】。
⑯【循以入】。
⑰【道少半】。
⑱【中岭】。
⑲【崖限当道者】。
限,。
⑳【云】。
㉑【几】。
㉒【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
烛,。
㉓【城郭】。
㉔【徂徕】。
㉕【居】。
㉖【戊申晦】。
晦,。
㉗【五鼓】。
㉘【日观亭】。
㉙【漫】。
㉚【稍】。
㉛【樗蒲】。
㉜【极天】。
㉝【采】。
㉞【丹】。
㉟【东海】。
㊱【或得日或否】。
㊲【绛皓驳色】。
绛,。
皓,。
驳,。
㊳【偻】。
㊴【岱祠】。
㊵【碧霞元君】。
㊶【行宫】。
㊷【显庆】。
㊸【漫失】。
㊹【圈】。
二、重点句子翻译: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4、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5、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0、或曰,此东海也。
1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
④【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⑤【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登泰山记》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高考阅读训练】一、重点注释默写: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
④【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⑤【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⑦【以】在。
⑨【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⑩【齐河、长清】齐河县、长清县,都在山东省。
⑪【限】界限。
⑫【是月丁未】这个月的丁未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⑬【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
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⑭【磴】石阶。
⑮【环水】水名,又名“梳洗河”。
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⑯【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山。
⑰【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⑱【中岭】山名,又名“中溪山”。
⑲【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限,门槛。
⑳【云】助词,无实义。
㉑【几】几乎。
㉒【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负,背。
烛,照。
㉓【城郭】指城市。
㉔【徂徕】山名,在泰安城东南。
㉕【居】停留。
㉖【戊申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㉗【五鼓】五更。
㉘【日观亭】享名,在日观峰上。
㉙【漫】弥漫。
㉚【稍】逐渐。
㉛【樗蒲】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蒲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
㉜【极天】天边。
㉝【采】同“彩”。
㉞【丹】朱砂。
㉟【东海】泛指东面的海。
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
㊱【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
㊲【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绛,大红。
皓,白。
驳,杂。
㊳【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说“若偻”。
㊴【岱祠】东岳大帝庙。
㊵【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㊶【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㊷【显庆】唐高宗的年号(656-661)。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4、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5、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 山居雾若带然。
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其远古刻尽漫灭: 3、判断文言句式:1.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
/ 云中白 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 余所不至也。
: 3.此东海也。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 与 二)重点句子翻译: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 皆不及往。
/ 观道中石刻。
: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 9.生石罅: 10.复循西谷: 11.余始循以入: 12.中谷绕泰安城下: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0、或曰,此东海也。
1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三)理解性默写:1、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 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 ”。
2、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 ”。
3、姚鼐《登泰山记》开篇交待泰山阴阳两面水流情况的语句是“4、姚鼐《登泰山记》中以“” 写出了由南麓登山路途漫长,石阶难登,台阶众多的情状。
5、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从中谷登巅,表现其沿途所见的语句为“6、姚鼐《登泰山记》中以“之句写出了作者俯瞰泰安城见美景。
7、姚鼐《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在山顶待日出时表明风扬积雪的语句是“_8、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出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语句是9、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直接描写红日跃出海面的形状,而是用“”写出了太阳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与力量。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知识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知识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含义(1)须臾成五采.__________________(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多义词(1)当①当.其南北分者__________________②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__③僻不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__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2)限①越长城之限.__________________②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__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3)道①道.皆砌石为磴__________________②道.少半__________________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_________________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⑤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4) 始①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_____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项脊轩志》)__________________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④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至于..泰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2)多平.方.,少圜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数学用语(3)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稳固、不坚定,使动摇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__________________(2)道.少半__________________(3)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__________________(4)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__________________(2)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_____(3)回视日观以.西峰__________________(4)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________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__________________(2)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__________________(3)郦道元所谓环水也__________________(4)余所不至也__________________(5)此东海也__________________(6)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____________(7)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__(8)与子颍坐日观亭__________________(9)生石罅__________________(10)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_____7.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山南水北。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登泰山记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23分)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崖限..当道者(界限) B .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 C .越长城之限.(界限) D .僻.不当道者(偏僻) 解析:选A 。
崖限:崖壁。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分)(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自.京师乘风雪 ⎩⎪⎨⎪⎧余始循以.入日观以.西峰A .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 .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 .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 .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解析:选C 。
自:介词,从。
“以入”的“以”是连词;“以西峰”的“以”是介词。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日上.,正赤如丹及既上.,苍山负雪⎩⎪⎨⎪⎧汶水西.流日观以西.峰A .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也相同。
B .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相同。
C .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不同。
D .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也不同。
解析:选D 。
“日上”的“上”是“上升”;“及既上”的“上”是“登上”;“西流”的“西”是“向西”;“西峰”的“西”是“西边”。
4.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句不.一致的是(2分)( ) A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 .或曰,此东海也。
解析:选B 。
A 、C 、D 三项为判断句。
5.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上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解析:选A。
A项为拟人,其余为比喻。
6.下列关于古代日期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戊申晦.五鼓晦:农历每月初一B.在丁卯三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C.淳熙丙申至日..至日:夏至日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农历八月十五解析:选B。
2《登泰山记》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
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B.其阴,济水东流C.道皆砌石为磴D.明烛天南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___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扣舷而歌之___ 侣鱼虾而友麋鹿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D.渺沧海之一粟___越长城之限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侣鱼虾而友麋鹿B.吾从而师之C.明烛天南D.不耻相师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7.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七月既望___ 西望夏口B.举酒属客___ 举匏樽以相属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纵一苇之所如D.当其南北分者崖限当道者8.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劝学___ 劝:鼓励②驽马十驾___驾:驾车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④圣人无常师___ 常:平常、普通⑤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空阔明亮⑥酾酒临江___酾酒:斟酒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将:表假设⑧洗盏更酌___更:再⑨而皆若偻偻:佝偻⑩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罅:罅隙A.①②④⑦B.①⑥⑧⑩C.①④⑥⑩D.①⑤⑥⑨二、小阅读-课外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泰山记》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选择题积累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言现象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于..泰安: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②是.月丁未: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③复.循西谷:古今异义,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④戊申晦.:古今异义,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⑤多平方..:古今异义,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⑥其级七千有.余:通假字,“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⑦少圜.:通假字,“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⑧汶水西.流: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西⑨济水东.流: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东⑩崖限.当道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⑪道.少半: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走,走路2、一词多义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限: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道: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道少半:走,走路,动词有: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及既上:等到,介词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云: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日: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是日:天,名词漫: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3、判断文言句式: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判断句,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登泰山记》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高考阅读训练】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于..泰安:②是.月丁未:③复.循西谷:④戊申晦.:⑤多平方..:⑥其级七千有.余:⑦少圜.:⑧汶水西.流:⑨济水东.流:⑩崖限.当道者:⑪道.少半:2、一词多义当:当其南北分者:崖限当道者:僻不当道者: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其级七千有余: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余始循以入:回视日观以西峰:限:越长城之限:崖限当道者:道:道皆砌石为磴:道少半:有: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既上:皆不及往:云:世皆谓之天门云: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日: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或得日,或否:是日:漫: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其远古刻尽漫灭:3、判断文言句式: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所不至也。
:3.此东海也。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皆不及往。
/观道中石刻。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10.复循西谷:11.余始循以入:12.中谷绕泰安城下:二、重点句子翻译: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4、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5、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练习题(挖空实词释义+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挖空实词释义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句式:)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句式:)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成五采.()。
(句式:)日上,..()云一线异色,须臾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二、理解性默写1.《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
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登泰山记》文言现象、重点句子翻译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于..泰安:②是.月丁未:③复.循西谷:④戊申晦.:⑤多平方..:⑥其级七千有.余:⑦少圜.:⑧汶水西.流:⑨济水东.流:⑩崖限.当道者:⑪道.少半:2、一词多义当:当其南北分者:崖限当道者:僻不当道者: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其级七千有余: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余始循以入:回视日观以西峰:限:越长城之限:崖限当道者:道:道皆砌石为磴:道少半:有: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既上:皆不及往:云:世皆谓之天门云: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日: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或得日,或否:是日:漫: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其远古刻尽漫灭:3、判断文言句式: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所不至也。
:3.此东海也。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皆不及往。
/观道中石刻。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10.复循西谷:11.余始循以入:12.中谷绕泰安城下:二)重点句子翻译: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4、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5、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0、或曰,此东海也。
1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cí) 汶水(wèn) 姚鼐(nài) 循规蹈矩(xún)B.济水(jǐ) 石罅(xià) 石磴(dènɡ) 雕栏玉砌(qiè)C.南麓(lù) 徂徕(lán) 樗蒱(chū) 绛皓驳色(hào)D.偏僻(pì) 佝偻(lǚ) 少圜(yuán) 皇帝行宫(xínɡ)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居住)B.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稍:逐渐)C.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限:限制)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磨灭或缺失)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半山居雾若带然B.多平方,少圜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须臾成五采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B.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②下有红光动摇承之B.①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C.①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②而半山居雾若带然D.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②陈涉者,阳城人也7.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A.崖限当道者B.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D.徘徊于斗牛之间8.根据情景,在空缺处补写出课文名句。
(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 , ____ "。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自主探究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________________(2)当.其南北分者________________[明确](1)阳、阴: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西、东:分别指向西、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2)当:在,正。
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
名词作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一样”。
2.表动作处所。
这类名词作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3.表动作趋向。
这类名词作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
这类名词作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
这类状语由表时间的名词充当,翻译时在时间名词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2.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明确]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
(判断句)环节二分析文意3.对文章第一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是写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地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竣的总体感受。
B.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泰山的地位。
C.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D.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明确]选B。
文中点明古长城是为了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交代古长城是两水的分界线,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登泰山记》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姚鼐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习题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同步习题及答案】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姚鼐(1732-1815),字,桐城(今属安徽)人,散文家。
④【阳谷】。
⑤【当其南北分者】。
⑦【以】。
⑨【乘】。
⑩【齐河、长清】。
⑪【限】。
《登泰山记》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十四。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
④【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⑤【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⑦【以】在。
⑨【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⑩【齐河、长清】齐河县、长清县,都在山东省。
⑪【限】界限。
⑫【是月丁未】这个月的丁未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⑬【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
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⑭【磴】石阶。
⑮【环水】水名,又名“梳洗河”。
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⑯【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山。
⑰【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⑱【中岭】山名,又名“中溪山”。
⑲【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限,门槛。
⑳【云】助词,无实义。
㉑【几】几乎。
㉒【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负,背。
烛,照。
㉓【城郭】指城市。
㉔【徂徕】山名,在泰安城东南。
㉕【居】停留。
㉖【戊申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㉗【五鼓】五更。
㉘【日观亭】享名,在日观峰上。
㉙【漫】弥漫。
㉚【稍】逐渐。
㉛【樗蒲】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蒲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
㉜【极天】天边。
㉝【采】同“彩”。
㉞【丹】朱砂。
㉟【东海】泛指东面的海。
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
㊱【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
㊲【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绛,大红。
皓,白。
驳,杂。
㊳【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说“若偻”。
㊴【岱祠】东岳大帝庙。
㊵【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㊶【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㊷【显庆】唐高宗的年号(656-661)。
㊸【漫失】模糊或缺失。
㊹【圈】同“圆”。
二、重点句子翻译: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登泰山记》注释、翻译、默写、文言现象、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姚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姚鼐(1732-1815),字,桐城(今属安徽)人,散文家。
④【阳谷】。
⑤【当其南北分者】。
⑦【以】。
⑨【乘】。
⑩【齐河、长清】。
⑪【限】。
⑫【是月丁未】。
⑬【朱孝纯子颖】。
⑭【磴】。
⑮【环水】。
⑯【循以入】。
⑰【道少半】。
⑱【中岭】。
⑲【崖限当道者】。
限,。
⑳【云】。
㉑【几】。
㉒【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
烛,。
㉓【城郭】。
㉔【徂徕】。
㉕【居】。
㉖【戊申晦】。
晦,。
㉗【五鼓】。
㉘【日观亭】。
㉙【漫】。
㉚【稍】。
㉛【樗蒲】。
㉜【极天】。
㉝【采】。
㉞【丹】。
㉟【东海】。
㊱【或得日或否】。
㊲【绛皓驳色】。
绛,。
皓,。
驳,。
㊳【偻】。
㊴【岱祠】。
㊵【碧霞元君】。
㊶【行宫】。
㊷【显庆】。
㊸【漫失】。
㊹【圈】。
二、重点句子翻译: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4、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5、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0、或曰,此东海也。
1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三、理解性默写:1、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
2、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
《登泰山记》精品习题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于..泰安: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②是.月丁未: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③复.循西谷:古今异义,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④戊申晦.:古今异义,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⑤多平方..:古今异义,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⑥其级七千有.余:通假字,“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⑦少圜.:通假字,“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⑧汶水西.流: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西⑨济水东.流: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东⑩崖限.当道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⑪道.少半: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走,走路2、一词多义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限: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道: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道少半:走,走路,动词有: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及既上:等到,介词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云: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日: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是日:天,名词漫: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3、判断文言句式: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判断句,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2《登泰山记》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作业一、选择类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山之南和水之北皆为阳。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的南面。
B.晦,旧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从文中可知,这次观日是在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
C.行宫,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作家是桐城人而得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蟹六跪而二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挟飞仙以遨游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C.惟江上之清风泰山之阳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不拘于时,学于余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蚓无爪牙之利C.石苍黑色,多平方D.挟飞仙以遨游4.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②及既上,苍山负雪③世皆谓之天门云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A.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相同B.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不同C.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不同D.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相同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阳:山的南面B.古时登山,循东谷人循:顺着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烛光D.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稍:逐渐6.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
B.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
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C.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
清朝皇帝多为一世一元,后世习惯以年号称之。
D.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登泰山记》选择题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编辑了本文的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习题)、翻译、理解性默写、辨析选择题。
【习题】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句末语气助词)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⑤⑥1. A 解析:③稍:渐渐;⑤及:等到。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C解析:A.“采”通“彩”;B.“圜”通“圆”;D.“受”能“授”。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
”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D解析:D.“桐城”为籍贯。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4.B解析:B.“道”是动词,A、C、D三项均为是名词。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④其远古刻尽漫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B解析:①等到,②到达,③弥漫,④磨灭。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C.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D.石苍黑色,多平方6. D解析:D.“平方”是“平整方正”。
《登泰山记》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姚鼐精品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精品习题及答案】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姚鼐(1732-1815),字,桐城(今属安徽)人,散文家。
④【阳谷】。
⑤【当其南北分者】。
⑦【以】。
⑨【乘】。
⑩【齐河、长清】。
⑪【限】。
⑫【是月丁未】。
⑬【朱孝纯子颖】。
⑭【磴】。
⑮【环水】。
⑯【循以入】。
⑰【道少半】。
⑱【中岭】。
⑲【崖限当道者】。
限,。
⑳【云】。
㉑【几】。
㉒【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
烛,。
㉓【城郭】。
㉔【徂徕】。
㉕【居】。
㉖【戊申晦】。
晦,。
㉗【五鼓】。
㉘【日观亭】。
㉙【漫】。
㉚【稍】。
㉛【樗蒲】。
㉜【极天】。
㉝【采】。
㉞【丹】。
㉟【东海】。
㊱【或得日或否】。
㊲【绛皓驳色】。
绛,。
皓,。
驳,。
㊳【偻】。
㊴【岱祠】。
㊵【碧霞元君】。
㊶【行宫】。
㊷【显庆】。
㊸【漫失】。
㊹【圈】。
二、重点句子翻译: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4、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5、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0、或曰,此东海也。
1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登泰山记》选择、翻译、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姚鼐精品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句末语气助词)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⑤⑥【解析】 A 解析:③稍:渐渐;⑤及:等到。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C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C。
A.“采”通“彩”;B.“圜”通“圆”;D.“受”能“授”。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
”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解析】D。
D.“桐城”为籍贯。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解析】B。
B.“道”是动词,A、C、D三项均为是名词。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④其远古刻尽漫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B。
①等到,②到达,③弥漫,④磨灭。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D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C.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D.石苍黑色,多平方【解析】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于..泰安:②是.月丁未:③复.循西谷:④戊申晦.:⑤多平方..:⑥其级七千有.余:⑦少圜.:⑧汶水西.流:⑨济水东.流:⑩崖限.当道者:⑪道.少半:2、一词多义当:当其南北分者:崖限当道者:僻不当道者: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其级七千有余: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余始循以入:回视日观以西峰:限:越长城之限:崖限当道者:道:道皆砌石为磴:道少半:有: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既上:皆不及往:云:世皆谓之天门云: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日: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或得日,或否:是日:漫: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其远古刻尽漫灭:3、判断文言句式: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所不至也。
:3.此东海也。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皆不及往。
/观道中石刻。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10.复循西谷:11.余始循以入:12.中谷绕泰安城下:二)重点句子翻译: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4、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5、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0、或曰,此东海也。
1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三)理解性默写:1、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
2、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
3、姚鼐《登泰山记》开篇交待泰山阴阳两面水流情况的语句是“。
”4、姚鼐《登泰山记》中以“”写出了由南麓登山路途漫长,石阶难登,台阶众多的情状。
5、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从中谷登巅,表现其沿途所见的语句为“”6、姚鼐《登泰山记》中以“”之句写出了作者俯瞰泰安城见美景。
7、姚鼐《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在山顶待日出时表明风扬积雪的语句是“_”8、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出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语句是“”9、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直接描写红日跃出海面的形状,而是用“”写出了太阳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与力量。
10、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以“”写出了登山途中所见石刻情况。
四)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句末语气助词)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⑤⑥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
”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④其远古刻尽漫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C.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D.石苍黑色,多平方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此东海也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D.(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为上卿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始循以入(开始)B.遂至其巅(因此)C.崖限当道者(阻挡)D.及既上(等到)10.下列句中“是”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是月丁未B.是吾剑之所从坠C.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D.吾祖死于是五)简答:1、赏析:“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赏析“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赏析“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参考答案】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至于..泰安: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②是.月丁未: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③复.循西谷:古今异义,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④戊申晦.:古今异义,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⑤多平方..:古今异义,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⑥其级七千有.余:通假字,“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⑦少圜.:通假字,“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⑧汶水西.流: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西⑨济水东.流: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向东⑩崖限.当道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⑪道.少半: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走,走路2、一词多义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限: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道: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道少半:走,走路,动词有: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及既上:等到,介词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云: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日: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是日:天,名词漫: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3、判断文言句式: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判断句,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所不至也。
:判断句,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
3.此东海也。
:判断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判断句,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皆不及往。
/观道中石刻。
:省略句,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省略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
“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省略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
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9.生石罅: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
“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10.复循西谷:省略句,“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11.余始循以入:省略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12.中谷绕泰安城下:省略句,“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二)重点句子翻译: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翻译: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3、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翻译:中谷的水环绕于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4、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翻译: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
5、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翻译:这东谷,古时候叫它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
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翻译: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翻译: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照着城府,汶水、徂徕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里停聚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一样。
8、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翻译:亭子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隐约看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9、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翻译:天边的云现成一条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得五彩斑斓;太阳出来了,纯红如同朱砂,下面有红光,摇荡地托着。
10、或曰,此东海也。
翻译:有人说,这就是东海。
1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翻译:回过头来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还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1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翻译: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远古石刻上的字都已磨灭或缺失。
1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翻译:那些僻远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了。
三)理解性默写:1、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苍山负雪”。
2、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明烛天南”。
3、姚鼐《登泰山记》开篇交待泰山阴阳两面水流情况的语句是“泰山之阳_,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_。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_。
”4、姚鼐《登泰山记》中以“四十五里_,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写出了由南麓登山路途漫长,石阶难登,台阶众多的情状。
5、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从中谷登巅,表现其沿途所见的语句为“__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6、姚鼐《登泰山记》中以“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之句写出了作者俯瞰泰安城见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