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教案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及其变化。

2.理解地球的排列形式和地球的形状。

3.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3.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难点1.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热身让学生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地球的印象和了解。

2.知识讲授1.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a.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2.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a.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a.通过展示视频或动画,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实验探究1.借助球体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等现象,了解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分享自己对地球表面变化和自然现象的理解;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疑问,帮助学生探究科学问题。

5.总结归纳1.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形成的原因也非常复杂,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因素,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贴近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本单元教材编排的顺序是:观察发现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奠定基础→地球内部运动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初步塑造地表形态→外力(风、水)作用缓慢改变地表形态→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部力量在现实情境中都非常复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通过简化情境的模拟实验排除干扰,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这些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进行模拟实验的同时,阅读图文并茂的资料,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这些力量的认识。

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

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地貌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地震和火山喷发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通过实物建模,探究地震、火山喷发、风力、水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实物建模就是引领学生模仿地震、火山喷发的真实情况来制作简易模型。

从理论上来说,模型与现实情况越接近,提供的信息也越接近实际,但不是百分之百,因为现实世界实在是过于复杂,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限。

阅读地形变化的相关资料可以补充这些不足,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成因,以及风力、流水、波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沉积等作用。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导学案(新拼)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导学案(新拼)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与构造地貌的判断;2、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难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预习案】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读下图,思考下列问题:主要观点:(1)全球的 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图)。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

(2)板块漂浮在“”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六大板块:①名称:②位置:a 、从非洲板块开始,赤道自西向东依次穿越的板块名称。

南北回归线呢?b 、北冰洋被所分;c 、印度洋板块包括、、等大块陆地;d 、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e、太平洋西部岛弧(东亚岛弧)处于和的交界处;f 、马来群岛处于、和三大板块的交界处;g、冰岛处于和的交界处;板块边界:和。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探究案】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4.4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思考: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2、结合板块构造图思考: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扩大,印度半岛将消失。

这可信吗?为什么?3、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检测案】1、下列地质作用比较缓慢的是()A 地壳运动B 地震C 山崩D 泥石流2、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A 巨大的裂谷B 巨大的高原C 深邃的海沟D 和缓的山脉3、下列各选项中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A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B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固结成岩作用C 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D 变质作用、火山喷发、侵蚀作用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点】
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述山地、平原、湖泊、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大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49 70.8%。

预设:地球表面有海洋、陆地,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陆地表面高低不同……
观看视频。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2.了解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3.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认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的变化;2.掌握地表变化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理解地表的变化。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地表的变化?2.研究地表的变化方法;3.地表变化与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4.如何保护地球?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0分钟)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活动步骤1.教师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介绍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球自然环境;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 深入学习(30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地表的变化》,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可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学习研究地表的变化和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归纳总结(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科学知识。

活动步骤1.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所学内容;3.学生进行个人思考,总结各自的学习成果。

4. 课后延伸(5分钟)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活动步骤1.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和环境;2.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写下自己的保护地球的计划。

五、教学评价1. 评估方式1.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2.学生观察实验的表现;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的表现;4.学生个人思考和计划的表现。

2. 评价要点1.是否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和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是否正确地运用相关科学知识;3.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重点难点】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与构造地貌的判断;难点: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预习案】(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2、类型(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形成褶皱。

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

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中间向下凹陷的叫。

(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两侧的岩层沿产生显著的,称为断层。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岩浆喷出地表即为,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等多种火山地貌。

大地由于而快速震动称为,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和。

【探究案】1、华山与吐鲁番盆地的形成原因有何不同?2、举例说明研究地质构造有何现实意义?【检测案】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假如你作为一位地质工程师,试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_____,乙________,a、b___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____方向力的作用,属于__________力(拉张力或挤压力)。

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_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_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褶皱构造上覆盖有岩石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科学上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群学
阶段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
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首学
阶段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地形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地球的表面》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地球的表面》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课《地球表面的变化》,主要介绍地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有山、水、平原等不同地貌,同时也能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2)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地球表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2)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2)如何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小学五年级的第一节科学课,学生对于地球表面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

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环保知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加深对环保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让学生感知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2.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如高山、河流、平原、海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第二环节:讲授1.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山、水、平原等。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讲解:(1)高山:高山是指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常年积雪,有时还有冰川。

高山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景观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和气候调节器。

(2)河流:河流是指地球表面的水流,由于水的侵蚀和流动,河流在地球表面形成了许多峡谷和河谷,同时也是生物栖息地和重要的交通工具。

(3)平原:平原是指海拔低于200米的广阔平坦的地带,通常由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沉积而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4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4

【教课目的】科学观点: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遇到侵害。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害的水平。

侵害在连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过程与方法:经过模拟实验来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害。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绘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说,在小组内沟通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研究影响土壤被侵害水平的要素。

感情、态度、价值观:着重自然界的侵害现象。

【教课要点】理解雨水对土地的侵害作用。

【教课难点】设计模拟实验,研究影响土壤被侵害水平的要素。

【教课准备】【教课过程】师:我们上个礼拜知道了水会对岩石造成影响,以后我们又学习了土壤,那问题来了,雨水会对土壤造成影响么?师:我们来看看这几张图片,这是我们的大地的几种形态,第一组,有高峰,有平川,它们最大的差别在哪里?生:坡度师:第二组,是什么差别?生:光溜溜的地,有植物的地师:恩,有植被覆盖的地和无植被覆盖的地,第三组,是我们既然研究雨水对土壤的影响,除了地有不一样,雨也有大雨和毛毛雨。

师:这几种状况我们都来研究研究好不好,第一雨水下降在坡度大和坡度小的地方状况会同样么〔板书:会、不会〕不会的同学谈谈,你以为坡度大影响大仍是坡度小影响小?〔学生回复,老师板书〕指引学生做出猜想用什么方法来考证你们的想法呢?接下来我们就要做模拟试验了,看看老师带来的实验器械。

装着土壤的盒子模拟什么?这个瓶水,瓶盖上有小孔,模拟什么?老师的这个是模拟以前我们看到的那个平川,这个是模拟山地,有一点坡度。

其余的条件是否是都要同样?那关于第二个实验,这个是模拟什么?这个是模拟什么?〔有无植被〕它们是否是也要其余的条件都要同样,老师这里用的都是平川。

关于第三个实验,什么条件不一样?〔雨量〕那这个下大雨,下毛毛雨,谁来告诉老师怎么做到下大雨,下毛毛雨?(水瓶大,孔大〕出示本卷须知师:你们谈谈为何我们要摇动瓶子使水流出,而不可以挤压?为何瓶口高度要不低于标尺师:此刻老师需要请六位表现最好的同学来辅助老师达成实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学生活动11.观察图片,说一说: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教师活动11.图片引入:这是一幅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

2.提出聚焦问题: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呈现出地球丰富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使学生整体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通过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

环节二:探索活动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整体认识地球表面(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观察世界地形图,说一说:我看到的地形图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活动21.出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多角度看、摸)地形图表面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交流分享。

2.补充讲解: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表示地势的高低。

整个地球表面都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帮助学生认识到整个地球表面都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使学生对地球表面的样子形成一个整体的感性认知。

环节三:探索活动二——观察我国地形图,局部认识陆地地形地貌(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31.观察我国地形图,说一说:我国的地形地貌有什么特点?2.在地形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说一说:我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地形?它有什么特点?教师活动31.出示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多角度看、摸)地形图表面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学习用准确的词语描述我国地形地貌的特点。

2.提问:在地形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它是怎样的地形?它有什么特点?3.组织学生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家乡的地形特点。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与描述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建立具体的“地形”概念,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环节四:探索活动三——观察典型地形地貌,猜测主要形成原因(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41.观察我国的5种典型地形地貌,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并记录观察到的地形特点。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

2.2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识记六大板块的分布4、能够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5、了解火山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自学指导1)喜马拉雅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2)东亚岛弧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3)马里亚纳海沟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4)海岸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5)安第斯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6))阿尔卑斯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7)红海)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8)东非大裂谷是)海岸山脉是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张裂分离生长边界大陆板块内部(或与大洋板块)大洋板块内部扩张四、当堂训练1、读图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板块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__。

(2)A、B两大板块间的边界属_边界;C、D两大板块间的边界属______边界。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侵蚀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使土地流失,改变环境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3、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1、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2、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2、关注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交流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属于地球科学领域中关于土壤是如何形成变化的知识,前面的教材已经展示了地球表面变化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岩石圈形成后受到风化产生土壤,土壤在人类生存中具有巨大的意义,可是土壤容易被多种力量侵蚀,导致一定的环境改变和破坏,如何控制这种改变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

本课后面需要学生理解这种侵蚀的规律,以改进和设计自己的家园。

这是对于人类环境保护的技术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对地球大环境的土壤循环一种认识。

通过本课的模拟实验,能让学生明白一种科学探究的方式,发展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理解土壤被侵蚀的基本现象和过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明确坡度的大、无植被覆盖、降雨量大等条件会加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来实施这些计划,进行实验探究,来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都有哪些?——板书课题《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活动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大家猜想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1、我们先来交流讨论“坡度大小对土地侵蚀程度影响”的实验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复习教案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材简析】“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即地形(地貌)。

本单元“变化”意味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的变化呢?这个单元以建模的思想帮助学生经历猜想、建立模型、模拟探究、形成解释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第1课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影响地形变化因素”的观点的机会;第2课承前启后,为3~4两课学习奠定基础;3~4课研究地球内因导致的地形变化;5~6两课研究地球外因导致的地形变化;最后一课进行总结,并探索人类对地形的影响。

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地球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模式。

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本单元共安排了7节课。

第1课“地球的表面”,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这一观点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

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

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

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第2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知;二是为第3、第4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教材简析《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教材简析《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

在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及地壳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改变地形地貌的作用。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围绕地震的成因、地震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

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

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分组活动材料:塑料盒、保鲜袋、小铲子、泥土(自备)、水(自备)、学生活动手册(自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二、复习旧知:
(一)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
1、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地貌?这些地形地貌是不是永远不变的?
2、查资料后,观察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感受地震使北川地形地貌发生的变化。

3、自学了解火山也能使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4、讨论: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小组内交流、汇报。

三、探究新知:
活动一: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1、尝试解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
2、自学了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活动二: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合作探究:
(1)找一找地表六大板块的构成图。

(2)地球深部物质的不断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什么影响?
(3)模拟实验: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运动的物质。

(4)做板块碰撞、平移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一:用两本科学书表示两个大陆板块,把两本书平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书本的变化。

观察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体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

模拟实验二:用泡沫块模拟两大板块的上下、水平移动,观察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如抬升的地方会形成山脉或高原,河流会形成瀑布等。

活动三: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

猜测未来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我们的研究猜测结果:。

四、收获体会:
通过自主学习,我的收获(体会)是:。

五、巩固测评:
(一)我能填:
1、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3、2007年 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在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火山和地震)。

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变化,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6、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
受(拉张)而形成的。

(二)火眼金星:
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
2、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出来都是很猛烈的。

(×)
3、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
4、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地变化。

(√)
(三)我会选:
1、许多科学家认为,大陆板块之间的( A )会形成断高山。

A、碰撞
B、相互拉张
2、许多科学家认为,大陆板块之间的( B )会形成断裂谷。

A、碰撞
B、相互拉张
3、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其中不属于的结构名称为()
A、地壳
B、地幔
C、地心
(四)我会答: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灾、火灾等。

2、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一是地球内部力量,如火山和地震等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二是来自地球的外部力量,如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也会改变地形地貌。

(五)课后拓展:
1、课后搜集其他原因对地球表面的影向和作用的资料。

2、自学一些避震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