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公卫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合集下载

免疫学中的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学中的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学中的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是人体保护自身免受外来威胁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免疫系统需要保持免疫耐受状态。

本文将从免疫耐受的概念、机制以及免疫耐受对自身免疫疾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免疫耐受概念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并接受自身抗原,而不攻击自身组织的状态。

人体中有大量的自身抗原,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等,这些自身抗原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被免疫系统攻击。

免疫耐受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缺乏免疫耐受则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2. 免疫耐受机制免疫系统实现免疫耐受的机制包括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

中央耐受主要发生在胸腺和骨髓,是指在淋巴细胞分化、成熟阶段通过克隆删除、修正克隆、鉴别选择等程序清除自身免疫反应能力强的淋巴细胞。

外周耐受则主要通过调节性T细胞(Treg)和免疫检查点分子等机制实现。

调节性T细胞是一种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细胞,包括天然Treg和适应性Treg。

它们通过选择性地杀死其他免疫细胞、分泌抑制因子等方式,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免疫检查点分子则是介导抑制性信号的分子,包括CTLA-4、PD-1等,它们可以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维持免疫平衡状态。

外周耐受机制涉及的细胞和分子复杂多样,目前还有很多待研究的问题。

3. 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免疫耐受失调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疾病可能与中央耐受、外周耐受的异常有关。

中央耐受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中存在自身抗原易感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可能在外周器官中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外周耐受异常则可能导致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受损,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另外,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异常表达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失控,参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真题解析免疫第十二单元免疫耐受.doc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真题解析免疫第十二单元免疫耐受.doc

第十二单元免疫耐受—、基本概念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的免疫无应答状态。

对某种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个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刺激后,不发生免疫应答或不能发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免疫应答,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伽疫应答能力。

免疫耐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免疫应答,它由抗原诱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佐疫抑制不同于免疫耐受,它是一种抗原非特异的免疫不应答或低应答状态。

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

由自身抗原诱导的免疫耐受称为天然耐受或自身耐受。

由外来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获得性耐受或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抗原保持佐疫耐受状态而对外来抗原保持免疫应答能力。

已建立的免疫耐受可因体内相应耐受原的消失而自行消退,也可被某种模拟抗原(如交叉抗原)破坏。

对自身抗原免疫耐受的打破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起因。

对某-•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的免疫耐受使机体易患由该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历年真题解析】1.关于免疫耐受的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耐受是抗原特异性的B.免疫耐受可在新生动物中诱导形成C.协同刺激因子可促进免疫耐受形成D.免疫抑制措施可促进免疫耐受形成E.免疫耐受也是一种免疫应答答案:c羸析:伽疫耐受是指机体伽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的伽疫无应答状态。

对某种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个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刺激后,不发生免疫应答或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到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

是免疫应答的另一•种形式。

新生期接触抗原可致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措施可促进免疫耐受形成。

免疫耐受可被分为中枢免疫耐受和周围免疫耐受。

中枢免疫耐受是指在胚胎阶段以及T、B细胞发生过程中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免疫系统在其发育早期或胚胎发育阶段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导致相关淋巴细胞克隆的无能或排除。

在胚胎发育阶段,免疫系统主要接受日身抗原刺激,这样形成了对日为抗原的免疫耐受。

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均证明,体内针对自身组织的淋巳细胞克隆并未完全被中枢耐受机制所删除,但这些自身反应性T、B细胞克隆一般处于不反应状态,这种耐受被称为周围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

均可诱导免疫耐受
T细胞耐受 低剂量Ag 持续时间长
B细胞耐受 大剂量Ag 持续时间短
TI-Ag 大剂量引起耐受
TD-Ag 大剂量小剂量均可引起耐受
2、抗原的性状(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单体物质、与机体遗传 背景接近的物质易诱导免疫耐受)
小分子可溶性、单体分子Ag易诱导免疫耐受 大分子颗粒性、多聚体分子Ag易诱导免疫应答
.
4、抗原决定簇
一些Ag决定簇能刺激Ts活化,引起免疫耐受; 另一些Ag决定簇能刺激Th活化,引起免疫应答。 如:鸡蛋溶菌酶(hen egg lysosome,HEL) N端的氨基酸表位 Ts活化,引起免疫耐受 C端的氨基酸表位 Th活化,引起免疫应答
二、宿主因素与免疫耐受
(一)宿主的发育程度与年龄 免疫系统越成熟,就越不容易形成耐受。 胚胎期最易诱导耐受,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
.
二、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
Medawar(1953) 的实验证实:胚胎 期或新生期可诱导免疫耐受
黑CBA小鼠骨髓→胚胎期或新生白A系小 鼠
↓ 8周后移植CBA小鼠皮肤→移植成功
.
获得性耐受
CBA
.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
1、抗原的剂量(过高、过低)
太低 不足以激活T和B细胞
太高 诱导Ts细胞活化
.
一、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对 抗原特异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 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 胞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 疫应答的现象,具有免疫特异性
天然耐受 获得性耐受
.
天然耐受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 Owen(1945)首 先报道,异卵双胎小 牛在胚胎期胎盘血管 融合,出生后,双方 均含有对方不同血型 的红细胞而不排斥。

免疫耐受概述

免疫耐受概述
2.机体方面:
(1)免疫系统的成熟度,胚胎期或新生期易诱导免疫耐受,成年期不易诱导免疫耐受。
(2)采用免疫抑制措施,如X 线全身照射、胸导管引流、应用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和免疫抑制剂等破坏、去除或抑制淋巴细胞。
(3)使用第二信号阻断剂,如:抗CD40 配体、胸腺内移植异种抗原等。
(2)外周耐受:是指在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T 和B 淋巴细clonal anergy,又称克隆麻痹),是指在某些情况下,T、B 细胞虽然仍有与抗原反应的TCR 或mIg 表达,但对该抗原呈功能上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如成熟T 细胞活化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信号之一缺乏,T 细胞不能被活化,处于无反应状态;成熟B 细胞缺少刺激信号(如缺乏Th 细胞辅助作用),不能活化,处于无反应状态。
2.适应性免疫耐受(获得性免疫耐受) 包括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1)中枢耐受:是指在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内, T 和B 淋巴细胞在发育中,尚未成熟前,能识别自身抗原的细胞克隆被清除或处于无反应性状态而形成的自身耐受。如T 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中,经过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T 细胞凋亡。B 细胞在骨髓内发育到表达mIgM 的未成熟B 细胞,经过阴性选择自身反应性细胞克隆消除或处于无反应性状态。
(3)抗原注射的途径,抗原经鼻内、口服、静脉注射最易诱导耐受,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及肌肉注射不易诱导机体产生耐受。口服耐受是指体外给予抗原,通过肠道刺激外周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耐受。
(4)抗原在体内的持续时间, 抗原持续存在刺激免疫耐受,抗原消失免疫耐受逐渐消退。
(5)抗原不加佐剂易致耐受。
[编辑本段]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一)人工诱导免疫耐受的意义:用于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等的治疗。

公卫执业医师辅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之克隆清除

公卫执业医师辅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之克隆清除

公卫执业医师辅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之克隆清除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忍受,不发生免疫反应的一种重要机制。

免疫耐受的存在可以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不必要的攻击,维持机体免疫稳态。

克隆清除是免疫耐受的一种机制,它指的是机体通过清除自身免疫细胞克隆的方式,防止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

克隆清除的机制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实现:负选择和免疫排斥。

负选择是指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通过清除对自身组织具有亲和力的免疫细胞,从而防止免疫反应的发生。

具体而言,负选择主要涉及两个环节,一是在骨髓中,处于早期发育阶段的T细胞经过识别机制,如果其T细胞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的亲和力较高,会被负选择清除掉。

二是在胸腺中,T细胞进一步发育,经过机制的调控,如果T细胞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的亲和力较高,也会被负选择清除掉。

这两个环节的负选择共同确保了T细胞的自我耐受。

除了负选择,免疫系队对于自身组织抗原的免疫反应还可以通过免疫排斥来实现。

免疫排斥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清除自身免疫细胞中的具有抗原特异性的细胞,进行免疫反应的一种机制。

免疫排斥主要涉及两个类型的细胞:自杀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

自杀性T细胞是一种具有细胞毒性的免疫细胞,其通过识别和清除自身抗原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对免疫系统中的自身攻击性细胞进行杀伤。

自杀性T细胞主要通过释放毒素或诱导自身细胞凋亡的方式来清除具有抗原特异性的细胞。

调节性T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来维持免疫耐受。

它们识别和清除在免疫系统中具有抗原特异性的细胞,通过产生抑制性分子或细胞因子来抑制这些攻击性细胞的活性,从而防止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反应的发生。

克隆清除是机体免疫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它通过负选择和免疫排斥的方式,清除对自身组织具有抗原特异性的攻击性细胞,防止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的发生。

这一机制对于维持机体免疫稳态至关重要,研究克隆清除的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免疫耐受的调控,为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公卫执业医师辅导知识: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公卫执业医师辅导知识: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公卫执业医师辅导知识: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一、影响免疫耐受持续时间的因素(一)抗原因素抗原的持续存在是维持机体免疫耐受性的必要因素。

因免疫系统中不断有新的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持续存在的抗原可使新生的免疫细胞不断耐受。

一旦体内的抗原消失,则已建立起来的免疫耐受可使耐受性也逐渐消退,对特异抗原可重新出现免疫应答。

多次重复注射耐受原可使耐受状态延长,持续时间长短与使用抗原次数有关。

抗原的性质与耐受性维持时间也有关。

一些有生命的耐受原,如活的淋巴细胞、病毒等能在体内繁殖,此种抗原在体内持续时间长,因而诱导的耐受性亦不易消退。

在一些无生命的抗原中,分解缓慢的抗原较分解迅速的抗原所诱导的耐受性持续时间长。

如D氨基酸多聚体在体内分解缓慢,只需一次性注射就诱导出长达一年的耐受状态。

(二)机体因素免疫系统处于未成熟状态时,如胎儿、新生期、经适当的免疫制措施后,所诱导的免疫耐受性维持时间长。

二、免疫耐受的终止(一)自发终止已建立了耐受性的个体如无抗原的再度刺激,免疫耐受性随着体内抗原被清除而自行消退,重新出现对特异抗原的免疫应答,此即为免疫耐受性的自发终止。

(二)特异终止使用各种模拟抗原物质,可特异地破坏已建立的耐受性。

1.注射化学结构改变的耐受原如通过理化及生物因素使抗原结构改变。

2.注射置换载体的新抗原将耐受原的半抗原部分连接到另一载体上,形成新抗原。

例如,事先以BSA-DNP诱发家兔产生耐受性,将DNP连接至HAS上,若将其注射至耐受家兔,可使其再度出现抗DNP抗体,即原有的特性免疫耐受性终止。

3.注射与耐受原有交叉反应的抗原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各种抗原物质能够诱导交叉反应。

人体对自身抗原有免疫耐受性,接受交叉抗原刺激后,可能导致自身耐受性的终止,而出现自身免疫性。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移植免疫耐受是指受者免疫系统对同种异型移植物的特异性无应答,但是对其他抗原的应答保持正常。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与免疫缺陷或药物引起的对免疫系统的普遍抑制作用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因此,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二、免疫耐受的意义获得移植免疫耐受,在器官临床移植中就可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从而避免由其带来的副作用,如感染及肿瘤易感染性的增高。

免疫抑制不能避免慢性排斥的发生,长时间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存活率不高。

因此,免疫耐受的意义在于减轻昂贵的经济负担,极大提高受者的生活质量。

三、耐受诱导机制和方法目前,学者们在研究耐受诱导机制和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

其中,免疫耐受诱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如环孢素、甲基泼尼松龙等。

2.细胞因子的应用,如IL-2、IL-10等。

3.免疫细胞的应用,如Treg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4.基因治疗的应用,如通过基因转染等方法改变受者免疫系统的特异性。

四、结论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耐受诱导机制和方法的深入研究,提高耐受诱导的效率和安全性,为移植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接受异体或异种移植物之后,受体体内会出现供体细胞,而移植物内则会出现受者细胞,这种现象被称为嵌合现象。

根据嵌合体的不同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

完全嵌合体需要进行去髓性处理,而混合嵌合体则可以通过非去髓性处理方法获得,且毒副作用较小,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免疫力。

因此,诱导混合嵌合体的方案具有显而易见的应用优势,并得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完全嵌合体的建立方法是通过大剂量致死性全身照射和化疗去除受者所有造血细胞,然后输入异基因骨髓细胞,使其在受者中彻底重建新的造血系统,形成去髓型完全嵌合体。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和微生物的一种调节作用,即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区分和攻击病原微生物,同时对自身组织产生耐受。

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是细胞、分子和细胞外组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多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抗体和抗原的调控。

下面我将从免疫耐受的类型、机制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免疫耐受可以分为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两种类型。

中央耐受是指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进行筛选和删除,避免形成自身反应的淋巴细胞。

外周耐受则是指在免疫系统发育完全后,通过多种机制使免疫应答对自身抗原产生耐受。

其次,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在中央耐受的过程中,胸腺和骨髓的细胞选择机制会删除那些具有高亲和力或自身反应的T细胞和B细胞,阻止它们成为成熟细胞。

外周耐受的形成主要通过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和肥大细胞的作用,调控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自身抗原的刺激。

此外,还有一些分子如抗体和细胞因子,在控制免疫耐受中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免疫耐受对于维持机体内部的免疫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耐受是必要的,因为健康的人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原。

如果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不产生耐受,就会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耐受还能够防止过度的免疫应答,避免过度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总的来说,免疫耐受是一种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使免疫系统能够正确地对待自身组织和病原微生物。

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是通过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两种机制来完成的,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分子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

免疫耐受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部的免疫平衡,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度炎症反应的发生。

免疫耐受主题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免疫耐受主题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23
5.抗原表位特点
• 以鸡卵溶菌酶(HEL)蛋白免疫小鼠,致免疫 耐受,现知HEL的N端氨基酸构成的表位能 诱导Treg细胞活化,而其C端氦基酸构成的 表位,则诱导Th细胞活化。
• 耐受原表位:能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抗原表 位。
免疫耐受主题医学知识
24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1. 年龄及发育阶段:
(二)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
自身抗原亲和力低或浓度低,不足以活化自身反应性T 、B细胞。这种免疫忽视可以被打破。
• 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抗原成分与人肾 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存在共同抗原。链球菌感染引 发心肌炎或肾小球肾炎。
14
(五)免疫豁免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 下不引起免疫应答
• 免疫豁免部位:脑、眼前房、胎盘、睾丸等。 • 特点:
1、生理屏障:隔离部位细胞不能进入淋巴及血液循 环;免疫细胞不能进入隔离部位。
2、局部微环境:抑制Th1反应,向Th2 方向分化。 3、通过表达FasL与高表达Fas 的活化Tcell结合,诱导
• 外周耐受:成熟的T、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 源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而 显示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主题医学知识
6
二. 中枢耐受的机制
(一) T细胞中枢耐受的建立
1. 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胸腺中的阴性选择导致克隆清 除。
2. 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自然调节性T细 胞(CD4+CD25+Foxp3+T, nTreg)。
高带耐受
High zone tolerance
免疫耐受主题医学知识
19
T 细胞与B细胞耐受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p151-160)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免疫系统对自身或者外来抗原所表现的一种特 异性的无应答状态。
特性: 抗原特异性
诱导性
转移性 非遗传性
免疫耐受:对特定抗原的免疫不应答状态, 有抗原特异性; 免疫抑制:外因作用下,对抗原的普遍无反 应状态,无抗原特异性; 免疫缺陷:免疫功能障碍,对外来抗原低反 应或无反应,无抗原特异性。
建立耐受的方法
• • • • • • • • 口服免疫原 静脉注射抗原 移植骨髓及胸腺 转染基因 脱敏治疗 防止感染 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拮抗作用的调节性细胞 自身抗原肽拮抗剂的使用
Th2
Th1
打破耐受的意义:
肿瘤应答分子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 • 抗免疫抑制分子及调节性T细胞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 细胞因子及其抗体的合理使用: IFN-γ, TGF-βAb • 多重抗感染措施,防止病原体产生抗原拮抗分子
Th
活化、增殖
B7
CD28
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模型”
分泌细胞因子
Th
CD40L CD40
BCR 抗原 分泌细胞因子
Th CD40 BCR 抗原
不能增殖分化
3.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
• 调节性T细胞(Tr):CD4+CD25+ • 其他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
4. 细胞因子的作用
自身应答(SLE,RA)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病-念珠菌病-外胚 层营养不良症)
• AIRE deficiency: failure to delete autoreactive T cells in the thymus. • The protein i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is believed to turn on many tissue specific genes IN THYMIC MEDULLARY EPITHELIAL CELLS and plays a role in negative selection.

医学免疫学-医考讲义- 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医考讲义-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大纲要求一、基本概念二、免疫耐受的形成三、免疫耐受与临床一、基本概念(一)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免疫耐受只对特定的抗原不应答,并不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整体功能。

免疫抑制是一种抗原非特异的免疫不应答或低应答状态。

(二)中枢免疫耐受是指在胚胎发育阶段及出生后免疫细胞的中枢发育过程中,尚未成熟的T与B细胞接受自身抗原刺激后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三)外周免疫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与外源性抗原或自身抗原结合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免疫不应答状态。

二、免疫耐受的形成(一)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抗原因素:抗原的持续存在是维持免疫耐受状态的重要条件。

抗原性状: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状态的抗原多为耐受原。

抗原的注射途径:静脉注射最易;腹腔次之;皮下和肌肉最难。

抗原决定基的特点:表面有许多相同决定基的抗原分子易成为耐受原。

抗原剂量:TD抗原无论剂量高低均可诱导T细胞耐受;TI抗原只有在高剂量时才能诱导B细胞产生免疫耐受;低带耐受;高带耐受。

2.机体因素: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胚胎期最易诱导,新生期次之,成年期较难。

动物种属和品系:大小鼠胚胎期及新生期均易诱导耐受;兔、有蹄类和灵长类胚胎期易诱导耐受。

免疫抑制措施的联合应用:全身淋巴组织射线照射或免疫抑制剂等有利于诱导耐受。

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试验(胚胎期最易诱导)三、免疫耐受与临床1.建立免疫耐受:防治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

(1)耐受原的持续存在。

(2)口服或静脉注射抗原。

(3)移植骨髓及胸腺诱导基因嵌合。

(4)通过iDC诱导Treg进而诱导免疫耐受。

2.打破免疫耐受治疗肿瘤和慢性病毒感染。

(1)清除耐受原。

(2)改变耐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和方式。

(3)上调DC成熟度和APC功能。

(4)细胞因子的合理使用:IFN-γ、GM-CSF。

例题关于免疫耐受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生免疫耐受后对各种Ag均不应答B.免疫耐受无记忆性C.免疫耐受就是免疫抑制D.产生自身耐受是自身免疫病的起因E.对病毒感染免疫耐受的机体易发生该病毒引起的疾病[答疑编号700544120101]【答案】E例题诱导免疫耐受的最佳时期是()。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人们的身体是由许多器官组成的,这些器官有各自的功能,并彼此合作,以保持人体健康。

其中最重要的是免疫系统,它是人体的防线,可以识别并摧毁病原体,保障健康。

然而,免疫系统有时会对人体自己的细胞和组织产生攻击,这种状况称为自免疫性疾病。

因此,对于免疫系统的调节和耐受性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将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意义。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指人体通过调控免疫系统,使其在对外来病原体的攻击时保持适度的应对,同时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免疫系统的调节过程复杂,涉及许多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许多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可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失衡有关。

免疫系统的调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免疫增强,另一种是免疫抑制。

免疫增强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以提高对外来抗原的应答能力。

免疫抑制则是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以降低自身免疫攻击。

在免疫系统的调节中,两种方式常常相互作用。

免疫调节的失衡可能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或低下,会导致自免疫病、过敏、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免疫系统失调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维持免疫平衡、改变机体免疫应答、改变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等方法。

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耐受性,即不攻击自身组织的能力。

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维持和消除,其中包括消除自身反应的细胞、选择性地排除自身反应的T细胞、以及通过T抑制细胞等机制。

自免疫性疾病被认为是由于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失调所引起的。

自身免疫疾病根源可能在于自体抗原提高,或者由于免疫毒性损伤造成的细胞死亡和过程中释放的大量自体抗原,进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因此,提高机体的免疫耐受性是预防和治疗自免疫疾病的重要手段。

而从目前的科学研究来看,基因因素、生活环境、个体免疫应答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免疫耐受性。

总结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是重要的概念,在人体健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的调节失衡可能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提高机体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和耐受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疫耐受-临床完整

免疫耐受-临床完整

免疫耐受-临床完整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显示出不应答或耐受状态,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保护机制。

免疫耐受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和逆转免疫应答等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策略。

免疫耐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包括中枢耐受、外周免疫耐受和免疫正调节等。

中枢免疫耐受主要通过淋巴器官中的负性选择和免疫细胞的去活化来实现,确保免疫系统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过度应答。

外周免疫耐受则主要通过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发挥来实现,调节性T细胞能够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降低免疫应答的强度。

免疫正调节则是指通过激活免疫细胞来增强免疫耐受的能力,如通过注射免疫调节因子或抗体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

在临床应用方面,免疫耐受的研究已经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通过调节T细胞的功能可以减少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活性,从而缓解疾病症状。

目前已经有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如抗TNF-α抗体和CTLA-4抗体,它们可以通过调节T细胞的活性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罗恩病等疾病。

免疫耐受的研究也对移植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移植排斥反应是移植器官受到接受者免疫系统攻击而发生的一种免疫反应,是限制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

通过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免疫调节细胞的移植、耐受诱导剂的使用和免疫细胞的工程改造等。

此外,免疫耐受研究还可以逆转免疫应答,即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

这对于肿瘤免疫治疗来说尤为重要,肿瘤细胞常常能够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来逃避免疫攻击。

通过研究免疫耐受的机制和方法,可以开发出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如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子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总之,免疫耐受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免疫耐受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名词解释免疫耐受是一种有益的生物反应,它使组织和细胞能够根据外部刺激进行调节,以确保正常的机体功能。

这种反应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随着医学发展的不断进步而得到充分认可。

免疫耐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免疫反应,它可以帮助机体在未来免受一种特定病原体的侵害。

机体可以惰性地或主动地应对与病原体有关的免疫反应,以防止受伤的机体细胞被感染。

在有免疫耐受的情况下,机体可以合理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从而实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免疫耐受的发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其中包括自身免疫耐受、移植免疫耐受、疫苗免疫耐受和免疫治疗免疫耐受等。

自身免疫耐受指机体在暴露于一种特定病原体时,能够识别出病原体,并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从而获得长期的免疫耐受。

移植免疫耐受是指机体经过特定的移植手术,可以获得植入物的免疫耐受,从而可以有效阻止机体对植入物的抗原的免疫反应。

疫苗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在未接种疫苗的情况下,通过对特定病原体的抗原暴露,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从而产生针对体内特定病原体的免疫耐受。

最后,免疫治疗免疫耐受是指机体通过接受特定的免疫治疗,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以抵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从而产生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抗击细菌、病毒和其他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保护机体不受感染。

免疫耐受是一种积极的机体防御反应,可以有效的抵御各种形式的传染病,从而为人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提供可观的改善。

免疫耐受也可用于治疗某些疾病,例如癌症、肝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有效的抗病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免疫耐受还可以用于抑制机体对植入物的抗原的反应,从而有效控制机体对植入物的抗原的免疫反应。

免疫耐受的发展将对当前的医学研究产生重要的意义,它的研究将为我们提供一条更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途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治疗成本。

综上所述,免疫耐受是一种重要的机体反应,它能够有效的区分机体内的“敌人”和“朋友”,以确保正常的机体功能,为人们的健康状况提供重要的保障,并可能为当前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式,因此,免疫耐受名词的深入研究有很大的必要。

临床分析疾病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

临床分析疾病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

临床分析疾病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在临床分析疾病中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在临床分析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和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对抗疾病的治疗方法。

而免疫耐受则是通过抑制或调节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

本文将讨论免疫治疗和免疫耐受在临床分析疾病中的应用。

一、免疫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调节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对抗疾病的治疗方法。

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免疫调节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免疫细胞的抑制性信号,从而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达到治疗效果。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批准使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等。

2. 抗体药物疗法:抗体药物疗法是一种通过注射抗体药物来干预免疫系统功能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选择性地靶向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从而抑制或激活免疫细胞的功能。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批准使用的抗体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抗体等。

3. 细胞免疫疗法: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注射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或经过修饰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常见的细胞免疫疗法包括自体免疫细胞外泌体疗法、CAR-T细胞疗法等。

二、免疫耐受的原理和方法免疫耐受是一种通过抑制或调节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1.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种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来达到治疗效果。

它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减少免疫反应的程度。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类固醇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2.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一种通过调节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的药物。

它可以增强或减弱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常见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免疫减毒剂等。

3. 细胞移植: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将捐赠者的健康免疫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可以修复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效果。

生物免疫耐受性

生物免疫耐受性

生物免疫耐受性生物免疫系统是机体对抗病原体和异物入侵的重要防御系统。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机体对自己的免疫系统也会产生耐受性,即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免疫反应。

这种生物免疫耐受性在维持免疫平衡和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生物免疫耐受性的机制和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中央耐受中央耐受是生物免疫耐受性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发生在免疫系统发育和教育阶段。

在胸腺和骨髓中,存在着大量的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选择过程,对自身抗原表达的细胞产生免疫耐受。

中央耐受的异常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产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周围耐受除了中央耐受外,周围耐受也是免疫系统维持生物免疫耐受性的重要机制。

周围耐受包括免疫耐受性细胞的作用和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

(一)免疫耐受性细胞的作用一些细胞亚群具有免疫耐受性,它们可抑制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功能,从而维持生物免疫耐受性。

例如,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具有抑制性功能,通过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如TGF-β和IL-10,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从而实现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二)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免疫调节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耐受性的细胞,它们通过激活或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来维持生物免疫耐受性。

免疫调节细胞包括抗原呈递细胞(APCs)和调节性B细胞(Bregs)等。

APCs通过呈递自身抗原或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诱导T细胞耐受。

Bregs则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IL-10,抑制免疫细胞的激活。

三、生物免疫耐受性的重要性生物免疫耐受性的破坏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例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就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所致。

维持生物免疫耐受性有助于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并对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功能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四、免疫耐受的调控生物免疫耐受性维持的失调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调控免疫耐受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多个因素和信号途径参与了生物免疫耐受性的调控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公卫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是公卫助理医师考试所涉及的内容,现提供公卫助理医师考试辅导资料,供广大公卫助理医师考试考生参考学习。

首先,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影响着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人们企图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性来防治超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生长过程中,设法解除免疫耐受、激发免疫应答将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清除及肿瘤的控制。

根据免疫耐受发生机制的多样性,对Ⅰ型变态反应患者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途径是通过B克隆清除或主动抑制。

处理的方法有注射表面高密度多聚耐受原、变性蛋白抗原或脱敏疗法等。

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至今认为主要与自身耐受的破坏有关,去除导致耐受破坏的因素,当然有利于对自身免疫病的防治。

现代医学虽然已将古人幻想的器官移植变为现实,但同种异体免疫排斥现象仍是器官移植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免疫抑制疗法上的进步有利于延长移植物存活,但非特异抑制所带来的副作用仍有待解决。

若能将特异抑制(免疫耐受)成功地应用于临应,收到较好的效果,无疑是在此领域中的重大突破。

在麻风及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患者中,若体内出现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虽抗体生成低下或甚至缺如,临床预后仍良好,并常伴随有效的防御性免疫。

反之,如细胞免疫水平低下,抗体效价虽高,而预后较差,多呈进行性感染。

这种分离耐受现象对感染性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伴有极轻微的肝炎病变,可能与新生期发生感染而使机体对病毒产生部分耐受性有关。

在对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中,解除患者的免疫耐受状态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措施。

近年,美国两家实验室报导将一种协同刺激因子B7的基因转染黑色素瘤细胞,并用这种转染细胞进行防治黑色素瘤的实验性研究,获得可喜的成功。

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阔了新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