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案 功

初中物理教案  功

初中物理教案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深入探究功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

2. 难点:功的应用,尤其是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功的概念。

3.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人提着物体上楼、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的关系。

2. 探究功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功?谁能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学习功的计算公式:提问:如何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功的定义,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解释:F 表示力的大小,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cosθ 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

4. 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如:一个力为10N 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 5m,求这个力所做的功。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功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认识功的计算公式。

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功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

2.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功的概念。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设计好的教学PPT。

3.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引入功的概念,向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场景中应用了功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功的了解。

2.提出问题:“什么是功?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强调功的计算是力对位移的乘积。

2.以具体的例子说明如何根据力和位移计算功,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示例分析(20分钟)1.教师以一个例子开始,通过实际测量物体受力和位移,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比如,一个学生用力将一本书抬到桌子上,桌子的高度为0.5米,重力加速度为10m/s^2,计算学生所做的功。

2.学生根据公式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计算出的结果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应如何解决。

四、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测量器材,测量不同力对物体的位移,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功的计算公式。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出每组的功。

教师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学生用计算出的结果回答实验设计中的问题,思考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扩展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若力和位移的大小都是已知的,如何求解物体所做的功?如果力和位移的方向是相反的,求解两者所作的功时如何计算?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回答问题,并展示自己的解决思路。

六、总结和评价(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下列问题:我对什么是功有了更深的理解?自己在课堂上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七、作业布置(5分钟)1.根据课堂上的学习和实验,设计一个能够应用到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答。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初中物理《功》教案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准备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初中物理《功》教案 2一、教学设计思路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

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功的计算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四、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投影机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

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学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进一
步的发展,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
学生学习能 够较长时间地专注干一件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
力分析 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但学生在此阶段
个体差异大,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
两级性十分明显,身心发展不均衡。有部分学生观察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的意义。知道做功的两个
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知道功的
单位。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
教学目标 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经历
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通过情景设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逻辑推
理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功》

本节是在学生对力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得出力的方
教材分析 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公式 W=F.S。教学
重点:功的一般计算公式 W=F.S 的运用。教学难点:
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物能力不够强,在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启发与引导,来 促进学生的成长。
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身边 常见的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和实例分析, 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 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 教学策略选 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 择与设计 进行情感教育。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参 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体现了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 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实际问题中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图片,如人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

3. 学生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功的计算公式,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理解功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电梯上升、人爬楼梯等,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功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查找有关功的资料、实际测量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反思,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材分析 而本节内容以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因此,我设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理解计算功。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1.知识和能力: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
教学目标 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
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力分析 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
握。对于本节将要学习的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接受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
难点所在。
主要采用讲授、讨论及实验探究相结合式的教学模
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 教学策略选
习,体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乐趣。在学习过程 择与设计
中利用小组的形式,共享资源,在集体的努力下克服学
习的困难,完成学习的任务。
一、引入新课
小亮同学做清洁时,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
一段距离。因为他用了力,我们说他在“工作“。而在 教学过程
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
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
容。
二、新课学习 1、力学中的功 “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 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 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下面是几个做功的例子。 课本图 15.1—1,物体在绳向上拉力的作用下升高,拉 力对物体做了功。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 拉力对小车做了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重力 对物体做了功。力学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功的关系。如果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 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 做了功。 我们在分析下面几个例子中是否有力做功?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 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 速直线运动。(F=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 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 (S=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 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 地面上行走。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重点: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
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
功。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 W=FS 做
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 教学目标
的含义的理解。在学生对功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引导学生分析“想想议议”中的“做功与不做功”的
图片,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再通过我的“哑剧”
表演,训练学生学会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帮助学生
进一步理解功的含义,这样处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
接受。 公式 w=f×s 中的 f、s 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由于学 生在解题能力上有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解答灵活性、 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还是有困难。因此在习题课上要有 所侧重,要多给予学生解题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会 审题,会找关键词,重点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 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⑵通过实验
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
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
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点,突出重难点。
《功》的这节内容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后
续学习的基础。功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中的一
个难点,功的计算题对于基础太薄的学生来说,就更困
难了。Leabharlann 这节课,我先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从“力的成效”

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

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

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篇1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

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

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

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学习
展示两个小孩在水平地面上共同提一桶水,都提得
满头大汗,他们对水桶做功了吗?
(二)、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过程
(分析具体事例得到)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2、功的计算
W=F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N).距离单位是米(m)由公式确定功的单位就是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
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
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具体事中,体会到得出规律 学生学习能
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 力分析
研究归纳科学知识的精神。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功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
教学目标 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
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 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米(Nm).人们给功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
焦(J)。
1、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得到极大的调动,特别关注后进生和不善言语的学生,
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 课例研究综
2、课中注意到情境问题的回题,解决学生急欲解 述
决的问题。

初中物理功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功率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与功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掌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功和功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1)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1)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 / 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学中的力、距离和角度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讲解功的概念,结合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的概念;(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推导;(3)讲解功率的概念,结合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率的概念;(4)介绍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推导。

3.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让学生亲身体验功和功率的概念。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功和功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分析学生完成的练习题,了解学生对功和功率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024年初中 物理 功的教案

2024年初中 物理 功的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功的概念理解、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弹簧测力计、小车、木板、斜面等。

2.多媒体课件:动画、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是如何对物体产生作用的吗?2.学习功的概念(1)引导学生观察教具:展示滑轮组,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滑轮组是如何工作的。

(2)讲解功的概念:力在物体上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3)举例说明:展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并举例说明力是如何对物体做功的。

3.学习功的计算公式(1)引导学生观察教具:展示小车、木板、斜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力的作用。

(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3)举例说明:计算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做功的大小。

4.应用功的概念解释生活现象(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关于功的现象?(2)分享经验:讲解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推车、拉窗帘等,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释这些现象。

5.练习与讨论(1)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功的计算题。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功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复习功的概念、计算公式。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运用功的概念进行解释。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教具、实例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通过练习和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授课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2)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首先,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做功时能量的转化;其次,分析功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明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这一关系的理解。
8.课后辅导与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情况,进行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4.功的正负:讲解功的正负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正负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
5.实践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进行解答。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功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功的正负:讲解功的正负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同时,功为正;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时,功为负。
4.能量转化:分析力做功时能量的转化,使学生明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情景涉及到力做功。
5.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用能力:通过设计生活化的实例,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功的正负含义。
2.难点:将功的计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实验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功》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动力学中的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初中物理中常用的单位制(国际单位制、厘米-克-秒单位制)。

3. 理解功的本质,能够解释不同情况下功的正负性和大小。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1. 动力学中的功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 各种情况下功的符号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理解功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例如在平地上推行一把椅子,爬楼梯时感受的累等,慢慢引出对力、功的概念。

2. 学习力的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力进行分类和比较。

3. 讲解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讲解功的定义及公式,并引导学生使用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题。

4.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功的本质通过实验、探究、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功的本质,即工作所做的事情,并解释不同情况下功的正负性和大小。

5.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汽车行驶时所做的功、人爬楼所做的功等,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内容,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功”的基本认识和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回答问题、互动交流等表现。

3.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4. 考试评价:根据考试成绩,评估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
教学目标 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做功而是“劳而无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
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
中教师有必要明确指出,让学生有牢固的\,深刻的认识
和理解.
师播放视频“叉车运货”:叉车搬运货物时,把货
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
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
师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叉车和货物的运动情 教学过程
况,思考并评价叉车工作的成效.
生叉车给货物一个向上的力 F(如图),而货物在
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s.
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叉车向上的托力对货物作出了
贡献,有了“成效”,这个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
(对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就说叉车托起货物的力做了
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积极思考、
课例研究综 通过观察和实验、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为目标。
有“成效”,引出功,物理学中也谈到功,进而类比,
发现物理学中说一个物体做功与现实生活中的功是不
教学策略选 一样的,不仅包含“成效”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强调了
择与设计 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物体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
距离.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物理概念与生活中谈到的某个
量是有差距的,它具有特定的物理意义.这一点在教学

二、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发言。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2.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3. 了解功的应用。

二、学习重点四、教学方法讲述、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和现象引入,比如:当我们把书从地上捡起来放在桌子上,我们就做了功。

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需要克服重力,才能使书离开地面,并把它举到桌子上。

那什么是功呢?根据引入让学生自然引出了“什么是功”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详细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功:力在其作用方向上的作用量乘以移动的距离。

即W=F×s。

其中 W 为功,F为力,s为运动的距离,单位为焦耳(J)或牛米(Nm)。

取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水平放置在桌子上,使桌子和地面之间的高度为h。

现用手推这个物体,让它从桌子的一侧移动到桌子的另一侧。

根据上述公式,功W=mgh。

假设物体质量为2kg,高度为1m,功就是2×9.8×1=19.6J。

4.实验(3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使他们真正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如下:① 将一个小木块放在桌面上;② 将其中一面打上两个小钉子,使它在水平放置的情况下有一段距离可以从桌上悬空;③ 在悬空的小木块上挂上一个弹簧秤;④ 用另一块小木板搭在钉子上,在弹簧秤上悬挂一些重物;⑤ 记录下秤弹子和悬挂重物的重量和高度差(s);⑥ 计算出重力(F)和移动距离(s);⑦ 计算出功(W=F×s)。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计算功的过程,老师可以进一步解释如何确定力的大小和移动距离。

通过本次学习,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功”,掌握了计算方法,加深了对力和功的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本次课中,因使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类比理解“功”,完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整个近程动力课程是非常有针对性和实际性的。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我们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

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

然后教材直接介绍了功的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教材将功的原理引入本节,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教材通过提出问题、演示探究了功的原理——“使用机械不省功”。

现行教材只是谈到,使用机械所做的功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的教材编写,使实验结论容易得出,但是,如应用此原理解决课后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束手无策。

因此,我认为对原理进行适当引申是必要的。

如原理延伸为“如忽略了机械自重(包括摩擦力),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将会等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不仅有利于解题,而且为下节课的额外功等内容埋下了伏笔。

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设计采用“双课堂”的教学模式, 笔者称之为“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

具体体现在一半教学形式在课下,进行有指导性的“预习”,首先学生通过预习,一方面理解了力学中做功的条件,学会了计算功的方法。

然后通过课前有序的引导探究,得出了“功的原理”,同时通过尝试性的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另一半教学形式是在课堂上“展示”,而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在是以教师讲为主,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在展示和交流中,反馈学生预习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功的原理”,让学生在“预习提示”的指导下课前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利用“搬入教室的实验室器材”去实验、去探究,真正落实了探究教学,这样解决了探究教学时,由于学生思维发散,授课时间难以控制,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

初中物理功手写教案

初中物理功手写教案

教案主题:初中物理功的讲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各种情况下功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各种情况下功的计算方法3. 实验操作和观察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距离的关系。

2. 提问:力的作用和距离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功。

二、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一定距离时所做的功效。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 = 力×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三、讲解各种情况下功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水平方向上的功: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同时,cosθ = 1,功 = 力× 距离。

2. 讲解垂直方向上的功: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cosθ = 0,功 = 0。

3. 讲解斜方向上的功: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成一定角度时,cosθ不为1或0,功= 力× 距离× cosθ。

四、实验操作和观察(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为测量不同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各种情况下功的计算方法。

五、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 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练习试卷,评估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各种情况下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备注: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举例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2. 在实验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在课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试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本节对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方法做了阐述,并使学生理解怎样才算是做了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
●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铁块,小车,细绳
.二、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附板书门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附板书2)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3j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1
板书:一、功
(二)讲授新课
设问: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

(用幻灯片打出课本图)
问: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这两幅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如图,人的推力对小车做了功。

是因为小车移动的距离是在推力的作用下,沿推力方向移动的。

同样,因推力是人施加的,也可以说人对小车做了功。

请同学们观察图什么力(或什么物体)对何物做功?
答:起重机的拉力(或起重机)对重物做功。

问:由此物理学中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算对物体做功?
答:物体必须受到力,而且还要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板书2】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答:没有功,因为虽有拉力,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答:没做功,因为拉力在竖直方向,钩码的移动是水平方向的,不是在拉力方向上移动的,所以拉力没做功。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答:拉力做了功,因为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问: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做功和没做功的实例。

并分析。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合写而何。

也常生活如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人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

想一想上课起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
答:功。

问:在上课起始的三个实验中,拉力对物体是否都做了功?哪种情况下做功
2
多?如何进行比较?我们已经知道做功需具备两个必要因素,那么功的大小和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先想一想,请同学们说看法。

(鼓励学生讨论猜测,发表不同意见)。

问:到底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有何关系?让我们一起用实验验证。

演示:人匀速提钩码,把提起一个钩码的力作为1份力,0.5米的高度作为1份距离,那么匀速提起一个钩码上升1米高度所做的功就为2份功。

问:分析表格数据,谁能总结出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距离一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答: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边一,或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讲述:力学中规定。

【板书3】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公式:功=力X距离
W=F·S(注意合指F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知道了功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用它来计算功的大小,要计算功的大小,要先确定功的单位,功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距离的单位决定的。

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那么功的单位就是牛·米。

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对物理学做的杰出贡献,把功的单位牛顿·米就称为焦耳,简称焦。

【板书4】功的单位:焦耳(焦)l焦耳二l牛顿·米
【例题l】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op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答: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2.85X107焦的功。

【例题2】马拉着重为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400米,做了3X105焦耳的功。

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

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月页最后一段至72页本节结束,老师简单小结。

(三)巩固检测:打幻灯片。

【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说结果。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
3
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

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打幻灯片: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
A.1000焦B.l焦C.0焦D.无法确定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四)小结:幻灯打出学习目标,结合板书小结,并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一l牛·米,在应用中注意各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的统一。

(五)布置作业:
习题解析
1.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________的力;一是物体________通过的距离。

参考答案: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方向上。

2.某人用50牛力把重20牛物体竖直向上移动了2米,该人做功()
A.40焦B.60焦C.100焦D.140焦
参考答案:C
简要分析:本题目问的是人做功多少,而人对物体的作用力是SO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2米,所以做功W=F·S=50牛X2米=l00焦,强调各量的对应关系。

3.用东方红一54型拖拉机耕田,如果牵引力是28500牛,共运动了3石千米,那么它共做了多少功?
参考答案:解:W=F·s=28500牛X3600米=l.026X108焦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