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_5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_5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流畅朗读课文,体会骈文的形式之韵;2.积累、品味写景文字,走进审美之境;3.透过字表,感受魏晋名士的风骨之美。

【教学重点】品味写景文字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品析“未复”二字的复杂内涵。

【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

解题:“中书”是官职名,古代常以官职来作为一个人的代称,比如我们熟悉的杜甫,因为曾任工部校检郎一职而称为杜工部。

“书”的意思,我们可以联系“诫子书”中“书”的意思,书信,答是回复意思。

带着这些理解齐读课题。

PPT: 谢中书,即谢征(公元500~536年),字玄度,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曾任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参与机密。

二、读文,感受形式之韵我们知道文言文原本没有标点句读,是后人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上去的,现在请同学们读屏幕上的文字,前后三句的标点已标出,中间部分40字,努力读出正确的句读。

请一名同学读文章。

PPT: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这些句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都是四字句,两两对称,非常整齐,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句式长短不一的《狼》《陈太丘与友期行》等不同)这种特殊形式的文章,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骈文。

穿插微课《关于骈文的基础知识》:关于骈文的基础知识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属于早期的骈文。

什么是骈文呢?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

骈,指两马并驾,俪,指夫妻成双,“骈俪”的名称正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色:句式两两相对,讲究对仗、排比、用典和一定声律要求。

因为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称四六体。

骈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骈文的发展历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那个时期的文献典籍、诸子百家、民间谣谚中的骈辞俪语纯出于自然,不是作者的有意追求,到了汉代,文人创作中对形式美的追求,特别是对对偶、辞采、声韵等有了刻意讲求,发展到建安曹魏之时,骈文真正形成并渐趋成熟,于南北朝后期盛行一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一篇山水美文,是浅易文言文。

内容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全文共68个字,以“美”字统摄全篇。

语言美。

文字精炼,毫不雕琢。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结构美。

结构清晰,首尾呼应。

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难易适度,适合教师展开教学和学生创造性学习。

意境美。

意境某某,秀美如画,流动着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作者忘情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作者善于多角度、灵活有序写景。

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写出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情感美。

作品融情于景,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兼有形象性与情感性强的特点。

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后,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语言、意境、结构、情感价值等方面都符合践行综合性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语文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与模仿力,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转化,独立思考意识逐渐增强。

初一阶段已经学习一些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有粗浅的认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基本内容,能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赏析,积累文言知识,加强对文章艺术价值的理解。

鉴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差异,分析作品欣赏作品清幽的意境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教学设计为探究式教学,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主要学习资源为《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为了激发学生赏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借助多媒体以画面导入,在短时间内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成诵。

2赏析语言,体会感情。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18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18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这个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

(演示)(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1、学生带着美去寻找美。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1、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六、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

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1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_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水平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升学生的自学水平。

(2)培养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本课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景物有着特别的情绪,山水景物,以前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数情思。

多情文人与魅力山水结合的成果就是那一篇篇传颂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资料展示: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他以前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不过“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书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很多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课题解读:文题中的“答”是“答复”,“谢中书”是陶弘景的朋友谢徵,曾任中书鸿胪,字元度。

“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 乐配画朗读。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 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和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手法。

3.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作者的生平故事,引入《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章背景和作者(10 分钟)
-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 讲解作者的生平。

3. 分析文章内容(15 分钟)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4. 讨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手法(15 分钟)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诵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诵《答谢中书书》。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向,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一)一内容解读1.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文章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有高雅情怀的人总能在品味山川之美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并以此为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期望自己能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具体描绘,山川美景。

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以凝练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清流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景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这些句子中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认知。

3.收束全文,流露真情。

文章以赞美和感慨收束。

“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遗憾的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这既是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是在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技法总结1.结构缜密。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构思十分精巧。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首尾呼应,使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相关文体知识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3、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文中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o)陵人||,世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作品背景: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本文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题目解说:书”即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一)朗读:教师带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了解文章的意境,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代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

但梁武帝早年与他交游甚好,即位后,逢“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谥贞白先生。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2)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特征:与韵文相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有时也写景寄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朗读文章过程中,注意课文下面的字、词注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案(附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案(附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答谢中书书>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 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自由背诵有关诗句二、解题(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设计1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设计1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 1)五色交 ()..( 5)沉鳞竞 ()..(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预习提示】自主阅读,了解作家作品;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感受陶弘景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评价任务】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熟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掌握重点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3.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学习任务:欣赏自然山水图片,谈谈感想。

教师指导: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里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山水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重点文言字词。

2.作家作品。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

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2.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第一层(第1句):总引。

第二层(第2~5句):描写四时之景与一日之景。

第三层(第6~7句):抒发赞美之情。

四、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全文。

4.学生尝试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

)五、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词语积累: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如“翰”、“藻”、“赡”、“矜”等,并能正确运用。
-句式分析:学会分析古文中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作者陈寿及其时代背景,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
举例:
-在文本解读方面,重点讲解文章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等句子,强调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答谢之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表达感激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仿写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来写一封感谢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主要内容包括:文本解读、词语积累、句式分析、主旨概括、文化背景了解。具体涉及以下方面:
1.文本解读:通过对《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理解作者陈寿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修辞手法,而有的学生则在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上遇到了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古文的学习,仅仅依靠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古文的魅力。因此,我设计了仿写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答谢中书书》,秉承着活用资源、读中求悟的理念,我设计了以下说课流程: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本文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作为八年级的学生,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兴趣,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文,要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

”结合本单元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学生反复品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品析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1、教学方式:启发引导、探究合作相结合。

(多读少讲,以读代讲)2、教学手法:多媒体辅助教学3、学生学习方式:诵读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

六、说教学过程这节课我将会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教学:1.导入课文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了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我将通过播放一组美丽的风景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山水之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以后的教学。

古人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写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答谢中书书之景物美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答谢中书书之景物美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美微课设计一、课题《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美二、教学思想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我从文字描写的景物美入手,通过赏析,希望能够培养学生欣赏美、领悟美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赏析文中的景物“美”;2.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四、重难点:重点:赏析文中的景物美难点:培养学生欣赏美、领悟美的能力五、课时: 12分钟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学手段: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们经常会通过听、通过赏析,欣赏大好河山。

但祖国的山山水水,不是简单的一首歌、一段话就能诠释的。

请大家带上发现美的眼睛,去听、去看、去思。

在生活中,欣赏美、领略美(出示PPT)。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听名家朗读(老师指导);2..学生默读,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描写了哪些景物?(小组合作)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用一个字概况文中景物的特点?美!4..文章描写的景物美,“美”在哪里?(方法指导,合作探究)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为例:“五色”,“五”这个字表明色彩丰富,繁多;“交”显示了相互渗透,交融的情景;两岸的石壁颜色繁多,且交相辉映,给人一种艳丽之感。

(色彩配合)(请同学运用老师刚才的方法,分析课文)…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中“入”“见”等字。

首先给人的视角不同,“入”字说明是仰视,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可见山之高、之峻;“见”字告诉大家是俯视的角度,能够看到溪流的底部,说明水之清澈,之透明。

此景依山旁水。

美在山水相映,此情……(山水相映)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的“将”“乱”“欲”“竞”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