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实习指导书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实习指导书底积层周江羽王家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2009.10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实习指导书实习一:标本(包括钻井岩芯和野外样品)的观察和描述实习二:单井沉积(微)相解释和编图实习三:沉积相解释和编图实习四:野外实习路线考察实习五:岩石薄片观察和描述附件实习一标本(包括野外和岩芯)的观察和描述一、实习目的和意义:实习以学会常见沉积构造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和内容;掌握常见沉积构造的特征及其识别标志;理解常见沉积构造的形成过程,明确沉积构造的指相意义,学会并掌握利用沉积构造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的方法和原理为目的。
野外或岩芯标本观察具有直观、直接的特点,是确定沉积相类型及沉积亚相、微相组成的重要手段,在测井相、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
二、实习内容:1、标本岩石学特征观察。
包括颜色、岩性、成分、粒度以及分选性、磨圆度等。
2、各类沉积构造观察、识别。
具体包括:a)层理。
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浪成沙纹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粒序层理、变形层理;b)层面构造:波痕(直脊波痕、曲脊波痕、对称波痕、干涉波痕)、槽模、冲刷面;c)同生变形构造:重荷模、火焰构造、滑塌变形构造;d)暴露成因构造:干裂、雨(冰雹)痕;e)化学成因构造:假晶、鸟眼、结核;f)生物成因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遗迹构造(居住迹、觅食迹、爬行迹)。
三、实习步骤:1、全面观察各类标本。
2、开展课堂讨论并发言,阐述典型标本的岩石学、沉积学特征,分析其沉积相意义和成因机制。
3、完成课堂实习报告。
四、课堂报告要求:完成3块不同类型标本的观察和描述。
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岩石类型及结构;2)识别沉积构造类型;3)描述沉积构造形态、要素,并画出素描图;4)分析水动力特征、初步判断沉积环境,对流动成因的构造指明古水流方向。
五、实习指导在实习过程中,首先详细地观察手标本,对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风化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随后对标本进行沉积构造识别,并分析其所反映的沉积作用。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根据含油气性质,含油气盆地可分为 油盆、气盆和油气盆;根据成因,含 油气盆地可分为构造成因盆地、沉降 成因盆地和火山成因盆地。
形成机制
构造运动
01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如板块构造运
动、断裂活动等。
沉积作用
02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还受到沉积作用的影响,如沉积物的堆积、
沉积相的演变等。
地层厚度与埋深
地层的厚度和埋深是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征,它们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和 储集条件。一般来说,地层厚度越大,埋深越深,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条 件越好。
构造特征
盆地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史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包括坳陷盆地、 坳陷-断陷盆地、断陷盆地等,不同类 型的盆地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不 同的影响。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是漫长的, 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这 些活动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重要 影响。
构造单元划分
含油气盆地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构造 单元,如隆起、凹陷、断裂等,这些 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油气的生 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岩性特征
1 2 3
岩石类型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 质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不同的影响。
岩石组合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包括岩石的层序、旋 回、韵律等,这些特征对于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重要影响。
储层动态监测
利用地震、测井和试井等技术,监测油气田 的储层动态变化。
井筒状况监测
定期对油气田的井筒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 生产设施的正常运行。
油气田开发调整与优化
采收率评估
对油气田的采收率进行评估,分析提高采收率的潜 力。
开发调整措施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复习资料
含油⽓盆地沉积学复习资料考试时间:2008.12.5 (星期五)下午 2:00-4:00;考试地点:教⼀楼第⼆阶梯教室;考试⽅式:开卷考试;内容提要:⼀、概念题:(1-4页)1. 沉积相2. 沉积体系3.成因相4. 沉积体系域5. 沉积环境6. 沉积层序(垂向序列)7. 沉积结构8. 沉积构造9. 沉积模式10.层理 11.胶结类型与胶结结构12.沃尔索相律13.冲积扇14.扇三⾓洲15.辫状三⾓洲 16河流体系(Fluvial system) 17.顺直河18.辫状河19.曲流河20.⽹状河21.边滩及沉积特征:22.⼼滩 23. 潮汐层理包括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及波状复合层理24.牵引流25.层流、紊流与雷诺数⼆、简答题:(4-5页) 1、重⼒流包括那⼏种类型?2、⽤⽰意图叙述各种地质营⼒和地形的关系;3、层流、紊流和过渡流的判别标准;4、如何识别三⾓洲相?5、解释曲流河和辫状河的垂向序列;6、绘图说明三⾓洲体系的垂向层序组成特点;三、论述题:(5-15页) 1、叙述箕状断陷盆地沉积相分布的⼀般规律;2、潮坪环境的主要沉积构造特点;3、扇三⾓洲形成的地质条件4、含油⽓盆地沉积学研究的⽬的和主要⽅法体系;5、物源及古⽔流分析⽅法;6、曲流河沉积体系的亚相类型及基本特点;答题要求:⼀、概念题:概念要明确,答题简明扼要,可以图⽰解释;⼆、简答题:要解释概念、要有层次性、基本特点要论述清楚、可以图⽰解释和实例说明;三、论述题:1、概念定义和解释;2、基本特点论述清楚,有对⽐和描述;3、要展开论述,分类、依据、特点、研究进展等;4、要有图⽰说明和解释;5、具体应⽤前景,可以实例说明;6、对油⽓勘探的指导意义—主要储集砂体分布及特点;⼀、变形层理1.概念定义:同⽣或准同⽣沉积过程中,由于重⼒、沉积物密度差、液化和流化、流体切应⼒等造成未固结沉积物的运动或滑塌⽽形成的沉积构造;2.类型:包括重荷模和⽕焰状构造、砂球和砂枕构造、包卷和滑塌构造、碟状和柱状构造等;3.意义:具有⽰顶底和构造不稳定意义,4.成因解释:常常发育于扇前、斜坡带和断裂带附近;⼆、断陷湖盆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分布及沉积学特点;答题关键点:1)、有冲积扇、扇三⾓洲、辫状河三⾓洲、⽔下扇、重⼒流和曲流河砂体;2)、分双断和单断盆地类型;3)、砂体分布特点;4)、分缓坡带和陡坡带沉积体分布特点进⾏砂体沉积学描述;三、重⼒流沉积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答题关键点:1)、重⼒流的概念及类型划分;2)、要有垂向层序图;3)、论述各种重⼒流砂体的分布、岩性组成、沉积构造、粒序特点等;4)、重⼒流砂体形成的基本控制因素;5)、对油⽓勘探的意义;《含油⽓盆地沉积学》复习资料⼀、概念题:、、、、、碎屑岩的粒级划分标准、⽡尔特相律、结构成熟度;1. 沉积相:是指在⼀定的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岩(物)与古⽣物特征的综合,即古代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包括沉积亚相或沉积微相;2. 沉积体系:是指在沉积环境和沉积作⽤过程⽅⾯具有成因联系的⼀系列三维成因相的集合体。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
3.圈闭样式的变化同样受构造环境所控制,在张性环境中盆地内主 要出现掀斜断块和铲形正断层,形成滚动背斜及挤入构造等。而在 压性环境中盆地内主要出现褶皱和冲断层等复杂构造等(图7-6)
还有以加里东褶皱、海西褶皱以及中生代褶皱为基底 的盆地。这种不同时期的褶皱即是该时期地槽褶皱带的一 部分。所以这类盆地多是在地槽褶皱带之上,位于褶皱带 前缘或褶皱带内部,又称山前或山间盆地。地槽褶皱带上 的含油气盆地由于受地槽褶皱线状延展的限制,盆地形态 多为长条形。由于褶皱基底的刚性系数较小,地槽的活动 性又较大,所以盆地一般下降较深,沉积盖层的厚度较大 (一般5000—6000m,最厚可达10000m以上),褶皱和断裂也 比较剧烈。这类盆地一般面积不大,但沉积层系厚度大及 圈闭条件好,同样可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以加里东 褶皱带为基底的有百色、三水、北部湾等盆地;基底以海 西褶皱带为主的有吐鲁番盆地;基底以燕山褶皱带为主的 有伦坡拉盆地等。
在某些大型盆地中,一级隆起和坳陷内又可分化出次一 级的凸起和凹陷。由于我国己习惯于如上所述的二、三级 构造的级别划分,故将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凸起和凹陷称 为亚一级构造。
以上是我国较为通用的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的三级四分 法。但在具体应用时各地也不完全统一。
图7--4为我国华北盆地一级构造的分区略图。该盆地是 一个东西受断层所限的地堑式断陷盆地。基底为古生代地 层,沉积盖层以第三系为主,部分地区已发现有很厚的中 生代地层。图中共分出了5个隆起和8个坳陷。总计13个一 级构造单元。图7--5为该盆地小黄骅坳陷和济阳坳陷的构 造分区略图。图中可以看出由一级构造埕宁隆起分化出的 车镇凹陷和无棣--义和庄凸起等亚一级构造及某些二级构 造带。
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问题研究
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问题研究本文就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的几个沉积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盆地类型与沉积成岩作用的关系、白云岩及陆相层序地层学三个问题。
标签: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研究在对新疆北部含油气盆的长期研究中,笔者感受到了沉积学研究对于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要性,以下就其中的三个问题做简要阐述。
1盆地类型与沉积成岩作用古生代主造山期之后,新疆北部地区进人了板内以陆相沉积盆地为特点的构造演化时期,形成了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柴窝铺盆地等诸多含油气盆地。
它们均属于叠置在古生代造山带之上、以发育二叠纪一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特点的上叠盆地。
盆地的构造背景和构造特征直接影响了盆地的演化和构造变形改造,也控制着沉积作用过程和沉积物类型。
盆地类型从根本上控制着沉积成岩作用的特点。
它首先控制了成岩作用变量的诸多参数,如区域构造、火山作用、深成作用、热流和地层水的迁移,导致由于原始碎屑一化学组合、早期间隙水成分、埋藏速率和深度、埋藏时间、地热梯度和压力梯度,以及垂直振荡运动形成的各种成岩作用。
因此,成岩作用既具有区域性变化特征,又能作为构造环境的判别标志。
将成岩作用研究放人区域地质背景中,从储层地质学角度研究成岩作用是我们一再倡导并实施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的持续性研究,认为其成岩作用有如下主要特点。
1.1二叠纪裂谷盆地新班北部含油气盆地在二叠纪时均为裂谷盆地,表现为断陷盆地和大量火山岩,具有双模式结构火山岩、热流高、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高、沉积物厚度大、矿物成熟度低的特点。
岩石类型以火山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岩屑中火山岩岩屑居多,分选程度较差。
其主要成岩作用是机械压实过程,硅化、沸石化和蒙脱石化较强烈。
由于岩石成岩速率大、成岩强度高,因此储层物性极差,油气运聚主要靠较发育的裂缝;由于热演化程度高,油气成熟早,并可能出现二次生油;快的沉降沉积速率和大的沉积厚度易产生异常高压,也易发现次生孔隙发育带。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沉积相部分课程小节
走滑盆地通常是小而富的含油气盆地。走滑-伸展盆地油气成藏 特点是发育多个富生烃凹陷、多种储层类型、多期油气充注和成藏、 下盘比上盘保存条件好、后期破坏和改造明显等。具有单侧向和双 侧向断层供烃,靠近深大断裂带附近油气藏受到生物降解作用的影 响比较明显,发育断层遮挡、断背斜、断块、背斜、岩性油气藏为 主。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课程小结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二零零一二年十二月
内 容 提 要
分析原理与方法
碎屑岩岩石学与陆相碎屑沉积体系
海相碎屑沉积体系
碳酸盐岩岩石学与沉积体系 盆地类型与沉积特征
分析原理与方法
• 沉积作用 • 相鉴定标志(沉积构造) • 基本概念 沉积作用:水流动态、底形与水流动态的关系、 重力流、生物与化学作用 水流动态(弗劳德常数 ) 低流态:下平底(水平纹理) 直脊、曲 脊小型波痕(小型面状、槽状交错层理) 大 波痕(大型面状、槽状交错层理)
内 容 提 要
分析原理与方法
碎屑岩岩石学与陆相碎屑沉积体系
海相碎屑沉积体系
碳酸盐岩岩石学与沉积体系 盆地类型与沉积特征
碳酸盐岩岩石学与沉积体系
碳酸盐岩沉积学与沉积体系: 碳酸盐岩岩石学:颗粒组成、岩石命名 ☻颗粒组成:五类 ☻岩石命名: 颗粒>50%:泥晶(亮晶)+颗粒名+灰岩 25-50%:颗粒名+泥晶(亮晶)+灰岩 5-25%:含颗粒名+泥晶(亮晶)+灰岩 <5%:泥晶灰岩或结晶灰岩 ☻白云岩成因
非常规储
沉降、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 和气候等四大参数的控制(Sangree和Vail, 1989),构造沉
降、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三个参数控制沉积盆地的几何
形态,构造沉降和海平面变化两个参数决定了沉积物可容纳 空间的大小。 盆地 充填 和演 化的 主要 控制 因素
认清盆地 多找油气——访我国著名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专家薛叔浩先生
多种 油 气 勘 探 领 域 的 地 质 基 础
问
么差异
?
。
育 来 自北 部 水 系 的 轴 向 三 角 洲 如 兴 隆 台
,
一
平原 上 的分 流 河 道砂 体
位 于 水下 浅 水
、
马 圈 子 三 角洲
,
已 探 明石 油 地 质储 量
7%
。
占
部 分 的 有 三 角 洲 (扇 三 角 洲 ) 前 缘 砂 体
的 变化
。
,
答 好 的 从 中 新 生 代 湖 盆 发 育 的构
造 背 景 看 进 入 晚 古生 代 后 期 海 水 逐 次
, ,
影 响沉 积 类 型 在 时空 上
,
坳 陷 的形 成 ) 及 海 水进 退 的 影 响 使 盆 地
,
与 此 同 时 中新 生 代 以 来 的 古 气
,
的沉 积 类 型 也 发 生相应 的变化
地 质储量
\
.
我国
三 级
环 境 (如 晚 三 叠 世 和 早 侏 罗 世 )
类型
.
或 出现
、
,
沉 积 盆 地 继 承 性 的发育
原油
L A
级 类型
近海盆地 ① ②
典型盆地
珠江 口盆地 松辽盆地 百 色盆 地 鄂 尔 多斯 盆 地
(E )
\
\
天 然气
断陷盆地
质储 量
(% )
地质储量
(% )
盆地 类型
\
,
坳 陷 型 鄂 尔 多斯 盆 地 由内 陆 潮 湿 坳 陷型
:
内坳 陷盆 地
、
陆 内裂 谷 盆 地
、
含油气盆地分析
古气候研究在沉积盆地含油气分析中的应用沉积盆地的古气候是有机物质富集与保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对陆相含油气盆地的研究认为,沉积盆地中有机物质的多少,取决于沉积物质形成时的古气候以及古水介质条件。
一般在潮湿一半潮湿温暖气候条件下,湖盆能保持一定的水体深度,生物发育繁茂,水体具有一定的盐度,这是有机物质堆积和保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有利的生油气条件。
反之在干旱一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域不断咸化,水体缩小,有机质含量显著减少,对油气源岩的形成十分不利。
古气候的变化,严重地影响着油气生成的潜量。
因此,古气候条件对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地球上气候带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科学问题。
它主要受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貌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纬度和大气环流决定气候带的分布,而水域和地貌条件则形成局部性的气候区。
因此,地球表面气候具有水平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
分析古气候的基本条件是沉积岩层中保存下来的反映古气候的种种遗迹和现象,如岩性特征、古生物及古生态、稳定同位素以及黄土及湖泊沉积特征等,据此来探讨恢复古气候。
从我国多年来油气勘探的实践中知道,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第三纪等一些地质历史时期的潮湿一半潮湿古气候旋回控制着有机质周期性的变化。
在潮湿—半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一般都有油页岩形成。
如早中侏罗世,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系温带潮湿气候,苏铁植物及真获类植物十分繁盛,因而中下侏罗统有重要的煤层形成,是寻找煤成油、煤成气的有利层位。
此外,在同一成盆期内,古气候亦有旋回性的变化。
例如我国东部裂谷盆地,由于临近太平洋海域,受海侵及盆地岩浆活动等的影响,古气候常交替变化。
以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为例,沙四段中下部抱粉潮湿系数只有40,气候干热有盐膏形成;抄三段中部最高为242,气候湿热;沙二段上部为80,气候较干旱,沙一段再度升高达138,较湿润。
反映沙四段中上部及沙二段上部为两个相对干早期;沙四段上部、沙一段中下部,气候由干旱转为湿热,碳酸盐岩发育(杜帏华,1990)。
中国地质大学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题库答案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斜体字为参考内容,表明的页数指沉积学书的相应位置)一、概念题15、示顶底构造:在碳酸盐岩的孔隙中,如在鸟眼孔隙、生物体腔孔隙以及其他孔隙中,常见两种不同特征的充填物。
在孔隙底部或下部主要为泥晶或粉晶方解石,色较暗;在孔隙顶部或上部为亮晶方解石,色浅,且多呈白色。
二者界面平直,且同一岩层中的各个孔隙的类似界面都相互平行。
这两种不同的孔隙充填物代表两个不同时期的充填作用。
底部或下部的泥粉晶充填物常是上覆盖层遭受淋滤作用时由淋滤水沉淀的;上部或顶部的亮晶方解石则是后期充填的。
二者之间的平直界面代表沉淀时的沉积界面,与水平面是平行的。
因此,根据这一充填孔隙构造,可以判断岩层的顶底,故称示顶底构造,亦可简称示底构造。
16、水平层理:由相互平行且近于水平的泥质纹层构成,纹层厚 1~2mm。
17、平行层理:由相互平行且近于水平的沙质纹层构成,纹层厚 1~2mm。
18、变形层理:沉积过程中,由于滑陷滚动,沉积物原有层理发生挠曲,倒转破碎,变形如包卷层理、枕状构造等。
19、攀升层理:在砂质沉积物中由于波痕的迁移,而且同时向上生长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叠置的波痕层理。
其形成条件是:必须有丰富的沉积物,特别是有呈悬浮状态的沉积物不断供给,以致波痕不仅前移,而且同时向上建造成一个相互叠覆的波痕系列。
该类型层理多分布于河流、三角洲及浊流沉积中。
20、沉积层序:.沉积盆地中的沉积地层是对盆地沉降、海平面、沉积物补给、气候和构造运动综合相应的记录。
其沉降模式和时空上的侵蚀作用产生了地层单元的结构特征。
这种结构称为沉积层序。
21、生物扰动构造:广义的生物扰动构造即遗迹化石。
生物扰动是生物破坏原生物理构造,特别是成层构造的过程。
生物扰动构造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破坏机制,它不仅使不同的沉积物发生混合,而且也将地球化学和古地磁信息变得模糊。
22、双粘土层:双粘土层为涨潮流砂层与退潮流砂层分别被平潮粘土和停潮粘土层分隔开。
沉积盆地地质-意义-概念及术语
二、沉积盆地 —
相关术语
(十一)与沉积环境有关的盆地
1.陆相盆地( Terrestrial facies basin ), 2.海相盆地( Marine facies basin ), 3.内陆盆地( Interior 或Inland basin ), 4.内流盆地( Endorheic basin ), 5.滞留盆地( Stagnant basin ), 6.封闭盆地( Enclosed basin ), 7.溶蚀盆地( Solution basin ), 8.台 盆 ( Platform basin )。 …… ……
含油气盆地地质学- 01
沉积盆地 及其研究系统
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内 容 提 纲
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术语 三、含油气盆地研究系统
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
内 容 提 纲
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术语 √ 三、含油气盆地研究系统
二、沉积盆地
基本概念
1、盆地( Basin )---现代地貌盆地
内 容 提 纲
一、重要位置和研究意义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术语 三、含油气盆地研究系统√
三、含油气盆地研究系统 — 1.成盆地动力学
成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
1.盆地发生的背景与区域环境 发生前、演化中 2.盆地成因与深部作用 3.构造性质与变形 4.热动力学及其演化 5.流体动力学与流岩作用 6.沉积充填与成岩动力学 7.盆地演化与后期改造
含油气盆地
盆地的基底、周边和沉积盖层是相互关联的。
含油气盆地的基底有时代和性质之分,基底时代决定 着盆地形成和其中盖层沉积的时期:基底性质决定着盆地 形态和盖层构造。二者对盆地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
盆地基底的时代,一般说来,最老者为前寒武纪。盆地 基底时代凡属于或老于前寒武纪者,主要由变质程度较深 的结晶岩石,如各种片麻岩、片岩和混合岩等组成,其性 质一般是刚性的。这类盆地多位于地台之上,盆地的基底 是地台基底的一部分,称为古老地台盆地。由于地台基底 的这种刚性性质,使得这类含油气盆地一般都有较大的规 模,形态上也大多为圆一椭圆形;而周边为断裂控制的断 陷盆地,形态多为长方形或菱形。沉积盖层厚度较小(通常 2000—4000m,最厚可达5000—6000m),沉积层系以古生代 地层为主,有时也发育有中、新生代地层。盆地的构造活 动性也较小,盖层褶皱平缓,断裂不太发育。我国以结晶 岩为基底的地台盆地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鄂尔多 斯、四川、南襄等盆地。
1.结构
(1)基底 盆地赖以存在的基础称为盆地的基底,又称盆 地的底盘。含油气盆地的基底有时代和性质之分,含油气 盆地可以某一时代较老的沉积岩系为基底,也可以古老的 结晶变质岩系为基底,后者通常称之为结晶基底。
(2)周边 盆地的周边即盆地的边界。盆地的周边一般是 同与其基底时代、岩性和构造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古老岩系 相接触,因而在含油气盆地的研究中通常借助其周边地质 的研究来了解基底的结构和构造口盆地周边的形态比较复 杂,因为盆地所依存的地壳构造形态极为复杂,所以盆地 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
构造盆地是指受到后期构造作用改造而形成的盆 地。其中沉积物厚度与周围比较起来没有明显差别, 实际上也就是封闭的区域向斜。 地貌盆地是指陆地表面或洋底上的地形凹地,这
沉积盆地及含油、气盆地
沉积盆地及含油、气盆地
石油、天然气藏都分布在地壳上的沉积盆地之中。
研究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的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是找石油首先要遇到的课题。
沉积盆地是指在一定特定时期,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明显大于周围区域,并具有较厚沉积物的构造单元。
盆地中沉积物的性质取决于盆地的位置,如盆地位于陆地,则有陆相沉积物堆积;如处于大洋中,则为海相沉积。
一个沉积盆地的发育,通常是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历史,盆地中的沉积地层记录了所有这些地质时期的演变,从而对盆地历史的了解成为可能。
在沉积盆地中如果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那么这种盆地就可视为含油、气盆地。
因此,含油气盆地必须首先是一个沉积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期间,曾不断下降接受沉积,具有油、气生产和聚集的有利条件,即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
第八章 8.2 含油气盆地
陈
起
盐2
丰1
家
郑4
庄
凸
起 青 坨 子 凸 起
东风6 莱1 东科1 王1 通61
沙5 沙3
阳1
沙4
钟参1
郑2
滨 县 凸 起
利2 单2 利1 南2 利101
3500
坨3
林樊家凸起
滨5 林气1 惠深1 滨229
东风8
辛2 王65
蕾11
史115 郝5 史4 史2 郝科1
滨3 滨4
河2
陆堤:在张裂大陆边缘外沿,形成逐渐向海 洋推进的沉积物; 新生大洋盆地:在大洋中脊与大陆陆块之 间,大洋岩石圈增长和下沉形成的新生盆 地,浊积岩组成的深海平原发育在洋壳之 上; 扭张性盆地:沿着复杂的转换断层系,在 地壳局部变薄的部位,发育的拉张盆地或 楔形断陷盆地; 弧间盆地:由于岩浆弧裂开,在不活动的 残留弧与继续活动的前弧之间洋壳下降形 成的小洋盆
三、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
1.一级构造 一级构造是根据盆地基底的起伏情况划分的 隆起坳陷和边缘斜坡等。 (1)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时期的沉降中心或 沉积中心。 (2)隆起:盆地中相对坳陷而言隆起较高的 地方,地层一般不全,不利于油气的生成。 (3)边缘斜坡:盆地中坳陷与边界的过度地 区。
2.二级构造
2、油气地质特点
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一种盆地类型 。 两类烃源岩层系,即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型和 前陆坳陷型烃源岩层系。岩石类型主要为海相碳 酸盐岩、页岩和陆相泥页岩。 储集岩体总体上也可分为两大体系,即下部 以台地相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储集体系和上部以陆 相碎屑岩为主体的储集体系。 油气田分布主要是受圈闭展布特点的控制。 在靠近冲断带一侧或冲断带内,主要是背斜和断 层圈闭油气藏。斜坡带以地层油气藏为主。
沉积学和盆地分析
沉积学与盆地分析的新理论与方法沉积学是地质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沉积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是沉积物和沉积作用,包括研究未曾石化和已经石化的天然沉积物及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理。
沉积学作为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流体力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密切相关,与物理学、化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建筑学也有重要联系。
沉积学作为地质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在过去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沉积学研究不仅涉及像地球岩石圈演化这样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如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和铁、锰铝铅锌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港建设、河道疏浚、谁看防淤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
1沉积环境及其演化1.1碳酸盐和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体系近年来,混合沉积机制研究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体系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在潮坪、潮缘和浅海滨岸带,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环境影响最大,可以形成广泛的混合沉积;在平坦的碳酸盐台地,海平面上升可使沉积速率增大,造成混合沉积发育,而海平面下降则导致台地浅水区缩小和台地顶部暴露,减少了混合沉积体系的机率出现;在碳酸盐缓坡,无论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缓坡中均可见到数量不等的混合沉积。
(2)构造升降通过控制盆地类型、物源区、沉积区的分布形态以及物源供给量来控制混合沉积,对活动大陆边缘混合沉积体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此外,风暴流、浊流及等深流等突发事件作用,通过对原有沉积物的改造和实现跨环境搬运、再沉积而形成浅海-盆地相混合沉积;气候通过冰期-间冰期的变化影响海平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控制混合沉积体系。
1.2事件沉积学事件沉积学是从“灾变论”复活、发展而形成的边缘学科。
风暴、不整合、季纹泥沉积、洪泛面以及大洋缺氧等事件是一系列区域性甚至洲际性事件,而磁极倒转、气候突变、构造巨变、星球撞击(陨击)、凝灰/火山灰沉降、海平面上升、冰川作用、生物绝灭等事件具全球性。
第二章盆地沉积学与油气资源
因此三角洲沉积环境具有丰富的生油母 质,大量的孔隙性储集岩,众多的地层和构造圈闭,是一个有利 的产油气场所。许多油气都产自三角洲。
墨西哥湾岸盆地
3.盆地沉积岩体与地层圈闭密切相关
4.海相沉积于油气 现已探明的海上油气田,多数分布在广阔的大陆架上。 现今大陆架75%为沉积盆地所占据。其中大多数为中新生代开始沉降和发育 的年轻沉积盆地,沉积厚度大,有利于大陆架上有机质的大量堆积和保存和 储集岩的发育,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生成和聚集条件。
深海浊流沉积具有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条件。
5.碎屑岩障壁海岸环境与油气 包括泻湖、障壁岛和潮坪等亚环境。在泻湖环境中 生物种类单调但数量多,且水体相对安静,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泻湖底部 常形成富H2S的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向油气转化。障壁岛和潮坪 发育不同类型的砂体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第二章 盆地沉积学与油气资源
1. 油气在盆地中的分布 据统计世界上含油气盆地共有600多个,产油 气盆地约200个。估计世界沉积盆地面积742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半具 有含油气远景。
2.世界油气田的分布与盆地沉积体密切相关 最典型的是三角洲沉积体、浊积体
在地质剖面中,大部分陆源碎屑沉积都是在边缘海和浅海、近 岸环境下沉积的,这些由砂、粉砂和泥质沉积物都是由大河从陆 地搬运到海岸地区,并沉积在三角洲地带。在三角洲环境中,有 丰富的有机物,在迅速的沉积作用下被覆盖。有机物在埋藏后不 久便可转化为油气。转化的油气可就近运移到三角洲前缘及陆地 上的分支河道中、潮汐河道中的渗透性孔隙砂岩中。
地层圈闭包括性圈闭、不整合圈闭、生物礁圈闭或这些因素的复合圈闭。 这些圈闭的形成与沉积体的岩性的空间变化密切相关。寻找地层圈闭必须 研究盆地沉积相的空间变化和分布。巴西勒康加伏盆地坎第阿斯油田是一 个典型的实例。主要产层为下白垩统桑托马群坎第阿斯组。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沉积相部分的重点
精心整理第二部分碎屑岩沉积学与沉积相•碎屑岩岩石学•沙漠•冲积扇与扇三角洲体系•河流体系•三角洲体系第一章碎屑岩岩石学一、碎屑岩的分类、组成及结构:四大组成、砂岩结构与胶结类型碎屑岩的组成1、碎屑颗粒(ClasticGrain):包括各种矿物颗粒和岩屑,如长石、石英、云母、重矿物颗粒、岩屑等。
2、基质(Matrix):与碎屑颗粒同时形成的细粒成分,<2μm,通常为粘土与粉砂。
3、胶结物(Comment):碎屑颗粒沉积后,从水介质中沉淀的矿物,对碎屑颗粒起粘结作用,如方解石、二氧化硅等。
4、孔隙(Pore):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占据的部分。
砂岩的结构成分成熟度(MaturityofComposition):组成砂岩的矿物接近最终稳定组分的程度。
最终稳定矿物:轻矿物—石英、高岭石重矿物—锆石、电气石、金红石常用指标:石英+燧石/长石+岩屑单晶石英/多晶石英锆石+电气石+金红石/总重矿物结构成熟度(MaturityofTexture):砂岩在沉积过程中接近无杂基、分选与磨圆极好的程度。
胶结类型:基底式胶结:基质含量多,颗粒呈漂浮状(A)孔隙式胶结:颗粒为点接触,胶结物充填在孔隙中(B)接触式胶结:胶结物仅分布于孔隙接触处(C)镶嵌式胶结:颗粒呈凹凸接触和缝合线状接触,胶结物充填在孔隙中(D)胶结结构非晶质—微晶质结构:为均质体或具有微弱光性(A)结晶粒状结构:等轴粒状晶体(B)丛生结构—栉壳状结构:胶结物垂直颗粒表面生长,当晶体呈柱状时,呈栉壳状结构(C)嵌晶结构:胶结物晶体较大,包围碎屑颗粒(D)加大边:胶结物围绕碎屑颗粒共轴生长,形成光性一致的胶结物(E)二、砂岩分类:基质>15%,杂砂岩;基质<15%,用长石、石英、岩屑相对含量做三角图。
三、其它碎屑岩:泥岩、砾岩、火山碎屑岩冲积扇体系:干旱型与潮湿型?类型指标干旱型冲积扇潮湿型冲积扇规模较小较大沉积坡度陡缓阵发性水流沉积作用碎屑流碎屑流一、沉积物分区:扇根、扇中、扇端1、平面上(Inplaneview)远离物源方向,冲积扇可以划分为扇根、扇中与扇端。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
2、盆地的周边
盆地的周边实际上是盆地 基底与盖层的接触方式,通常 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超覆接触:一般位于地 台区,以前震旦结晶岩系为基 底,坳陷型,沉积中心与沉降 中心一致。 ②断层接触:往往为同生 断层,盆地以断陷为主,平面 上为长条形,剖面上为槽型。 ③断超接触:盆地一般不 对称,沉降中心偏于断层一边。
酒泉盆地略图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
一级构造:隆起、拗陷和斜坡,是底盘起伏而形成的构造, 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 隆起:盆地内大面积的相对上升部份,底盘埋藏浅,其沉 积表层常发育不全,厚度薄,沉积物粗。甚至,底盘露出水面 而成为剥蚀区。隆起翼部常有地层超覆和岩层尖灭出现,它是 捕捉油气的场所,在形态上,隆起略呈椭圆形及长条形,它的 形成多与基岩块断升起有关。 拗陷: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大面积相对下降占优势的负向 单元,底盘埋藏深、沉积表层厚,地层发育全而连续,沉积物 细,与隆起常以大断裂为界,是盆地内有利生油区。隆起与拗 陷常相伴而生,对应而存在,两者紧相毗邻,隆起起着分割拗 陷的作用。 斜坡:是拗陷向盆地周边抬升的部份。斜坡与隆起的翼部 相似,常存在地层超覆和岩性尖灭等圈闭,是油气运移聚集的 良好场所。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 与油气聚集单元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以油气藏形成和预测为 核心的应用地质科学,油气藏的形成是发生在沉积 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成矿地质事件。成藏动力学过程 是由温度、压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 过程及由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 程综合作用的结果。沉积盆地是油气藏形成和赋存 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
盆地的简单形态分类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
二、含油气盆地的内部构造
油气的生成理论与沉积盆地
3.1性作用可以促进有机质的成油转化。
主要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等在粘土岩、 碳酸盐岩中都有一定的富集。在实验室用 α射线轰击软脂酸,可得到少量与正十一 烷及正十二烷近似的液体。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
• 在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上述各种 条件的作用强度不同。细菌和催化剂都 是在特定阶段作用显著,加速有机质降 解生油、生气;放射性作用则可不断提 供游离氢的来源;只有温度与时间在油 气生成全过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 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是在适宜的地质 环境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
二、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 (一)沉积有机质 • 生物体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直接或间接进
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 藏作用保存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或经过缩 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 物,这些有机质通常被称为沉积有机质。油 气是由生物死亡后转变而成的,大量有机质 的存在就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导言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
无机生成学说
• 岩浆说:俄国学者H·A·库德 里亚策夫是该学说的倡导者。 他认为石油的生成同基性岩 浆冷却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 有关。克拉佐夫于1979年曾 用CO2和氢气,并以上地幔 的主要岩类之一辉岩做催化 剂,获得气态和液态烃。
•由于钻井深度的限制,人类目前主要开发浅层有 机成因的油气,所以现在大多以有机成因为依据。
3.1.1 油气的生成理论
导言
无机生成学说
• 出现于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包括碳化说、 宇宙说、岩浆说、变质说等。
• 认为油气是与生命活动无关的无机物生成的, 是宇宙天体中简单的碳、氢化合物或地下深处 岩浆中所含的碳、氢以无机方式合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ISBN:9787562525356
作者: 周江羽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1
版次:初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 价:¥46.00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介绍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含油气盆地勘探领域的具体应用。
内容包括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发展历史和趋势,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基本岩石学特点,陆相沉积体系,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过渡相沉积体系,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盆地构造-沉积响应关系和当前沉积学分支学科介绍。
本书的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内容丰富而全面,并力求反映国内外在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进展,是作者们在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和科研成果基础上编著的。
适用于能源地质、基础地质以及矿产普查勘探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和参考,同时也可供沉积学以及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参考。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沉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沉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沉积学的研究意义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野外工作方法
第三节 室内工作方法
第三章 碎屑岩的岩石学特点
第一节 碎屑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二节 碎屑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 碎屑岩的水动力学及成因
第四章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节 指相标志
第四节 沉积构造
第五章 陆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冲积扇体系
第二节 河流体系
第三节 湖泊体系
第六章 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海岸体系
第二节 浅海体系
第三节 半深海—深海体系
第七章 过渡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滨岸三角洲体系
第二节 湖泊三角洲体系
第三节 扇三角洲体系
第四节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第五节 河口湾体系
第八章 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重力流沉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湖泊重力流体系
第四节 深海重力流体系
第九章 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四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模式
第十章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沉积盆地分类
第二节 典型含油气盆地沉积特征
第三节 主要储集体类型和含油气性
第十一章 盆地构造—沉积响应与油气聚集关系第一节 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样式
第二节 盆地充填和演化的控制因素
第三节 盆地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第四节 盆地类型与油气聚集模式
第十二章 沉积学的分支学科简介
第一节 储层沉积学
第二节 地震沉积学
第三节 板块构造沉积学
第四节 全球变化和环境沉积学
第五节 资源沉积学
第六节 其他沉积学分支学科
原文地址:/baike/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