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事件。
2. 教学难点:各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化探索。
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1)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果。
(2)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1)讲述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1)讲解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
(2)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3)引导学生了解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讲解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改革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介绍国民革命的起因、过程和主要事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和团结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讲述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战略战术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主要政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道路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成就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方向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教学重点:国民革命的主要事件,抗日战争的影响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民族精神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政策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长远影响八、教学方法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结合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讲解北洋政府的历史地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利用历史地图和战争档案,分析国民革命的战略战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纪录片和史实材料,生动展现解放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理解新中国的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使用历史数据和实例,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通过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生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九、教学过程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讲述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结合历史事件,讲解国民革命的起因和过程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让学生了解民族抗争的历史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胜利意义讲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背景,讲解主要政策的内容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成就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讲解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改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十、教学评价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北洋政府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分析能力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认知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评价能力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考试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分析能力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报告,评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挑战的分析十一、教学内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讲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讲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讲解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国公民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和优势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教学重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教学难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学难点: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教学重点: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三、教学方法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结合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利用国际新闻和外交文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发展报告和环境保护资料,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四、教学过程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引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让学生了解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让学生思考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十五、教学评价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的分析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案,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外关系、全球治理、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展望等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也随之出台。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下面将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
二、课程设置1. 第一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线、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2. 第二部分:近代我国的改革与变革本部分主要介绍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3. 第三部分:近代我国的对外关系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4. 第四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本部分主要进行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使命。
3.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内容1. 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和时间线2. 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3. 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4. 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5. 近代我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6. 近代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7. 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变化五、教学方法教师将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一、引言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作为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标志,对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我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课程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二、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内涵1. 历史背景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是一个紧扣时代脉搏的重要标志。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全面、权威的教材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我国近现代史。
2. 课程内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全面、深入,覆盖了从鸦片战争到当代我国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
学生将通过这一课程,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思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民族观念。
3. 学习目标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历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我发现这一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我也发现这一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我国近现代史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历史文化,拓展历史视野,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我们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我国历史教育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这一历史教育改革,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3.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4. 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人物及背后的故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历史观点。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形象理解历史。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历史纪录片素材:关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图片、论文、资料等。
4.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学习。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历史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历史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2. 参观历史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 开展历史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九、教学反思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2012-2016)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1998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2006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
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
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
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1、认真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教学检验科研的成效。
总之,通过教师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
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2、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创新。
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
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
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
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学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3、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历史线索和重要事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2.课程内容: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等,以及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具体包括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两部分,其中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现代史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
3.课程要求:学生应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
同时,学生应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探究历史的深层原因和发展规律。
4.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或开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大纲总学时:理论:实验;见习:学分: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前言课程定位与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
课程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三部分内容。
课程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使用的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年修订版。
教案时数与学分:总学时:;周学时:;学分:。
教案目的: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完整版)《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
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
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
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仔细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案水平的提高,通过教案检验科研的成效。
总之,通过教师教案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案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
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案规律和教案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案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案内容创新。
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
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
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
同时强化实践教案环节,一方面根据教案内容和教案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案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进一步改进教案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案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程的建设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程的建设经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中国大学历史系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建设这门课程需要经验总结和探索,下面将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课程评估等方面谈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建设经验。
一、教材选用教材的选用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
中国近现代史涉及的内容较广,教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避免内容过多而导致教学过程冗杂。
可以根据国内外近现代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一本系统、权威、简明的教材作为主要教材,辅以一些专题读物和原始文献,以便深入了解具体事件和个人。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注重结合理论和实践,既要关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又要关注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变迁。
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每个模块包括一段历史时期或一个重要事件,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历史事件和现象。
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听取音频、阅读文献等方式获取信息,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赛、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
考试可以采用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分析和解答具体问题,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作业可以包括阅读报告、写作论文等,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表现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的质量、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评估的结果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建设经验包括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课程评估等方面。
通过合理选择教材,设计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有效的课程评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适应专业: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所属教研室: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Essential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一、课程概述(-)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二)基本原则1.1本课程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资本一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斗过程,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进程及其必然性;帮助大学生正确总结经验,认识国情,学会全面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掌握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使之能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2本课程教学基本原则3.2.1适用性原则。
本课程教学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基本经验。
同时,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社会上热点、难点,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
4.2. 2应用性原则。
改革创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注意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操,增强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建设标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建设标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新近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规模改革后新设的一门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精品课”,是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条件、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流教学效果的具有示范性的课程。
上述五个一流,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着眼点,也是本标书的前五个部分。
第六部分是“精品课建设立项的依据。
一教学队伍建设1 建设目标建设一支由学科带头人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并按一定比例配备助教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结构合理包括:规模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知识结构合理。
目前,我教研室共有教师四人。
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
教研室成员均有历史专业学习背景,有一线教龄10-30年之间。
在读博士3人,分别就读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50岁以上1人,40-50岁2人,30-40岁1人,并有1人多年留学日本。
2 建设途径(1)两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招聘3名30岁左右的博士或名校硕士,目前已经拟订计划并上报学校;(2)对年轻教师,进行老带新的一对一的重点扶植和培养;(3)在研究生中精选助教;(4)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机遇,大胆探索,积极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发表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12篇左右。
二教学内容建设1 建设目标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新颖性,特色鲜明,信息量大,教学设计灵活多样,能及时把教改成果引入教学,并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2 建设途径(1)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至少每月两次;(2)每位任课教师编写一套符合国家统一编制的新四门大纲的讲义,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讲义编撰者需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3)每位任课教师制作一套特色鲜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4)发表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的确保精品课建设的方向上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变革而设立的。
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涉及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变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建设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我们需要加强对近现代史的研究和探讨。
近现代史是一个复杂的时期,它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需要对这些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需要加强对近现代史的教学和传承。
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近现代史的教学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需要加强对近现代史的宣传和推广。
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近现代史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
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对近现代史的研究和探讨,加强对近现代史的教学和传承,加强对近现代史的宣传和推广,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门在近年来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加强国民历史文化素养的背景下,专门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建设。
该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而深入的介绍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体验新时代的历史变革和经验总结,提高国民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
在课程内容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民主革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中国崛起。
每一个部分都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较为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包括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历史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和多样性。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教育项目,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增强国民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
- 1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施计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施计划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信念,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教学要求与重点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要求:了解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弄清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及中国怎样一步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要求,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以及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要求:阐述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阐述中国为什么必须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阐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认识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激发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拼搏创新。
教学重点: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激发民族意识与责任感。
第二专题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要求:了解近代中国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明晰无论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真正指明出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案(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代码:190.006.2课程名称(中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性质:■必修□选修□辅修修读对象:本科生任课教师:黄玮、邬思源、庾向芳办公地点:A425(黄)、A417(邬)、A416(庾)答疑时间:周四下午(黄)、周四3、4节(邬)、周三下午(庾)__67703410(黄)、67703568(邬)、67703598(庾)教材:高等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考书目:相关书刊主要内容:本课叙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包括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XX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伟大成就等。
教学目标:⒈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自觉地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⒉了解近代以来地先进分之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⒊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⒋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教学模式:本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有较多的课堂提问。
适当布置课外阅读和作业,使课堂学习与自学结合起来。
考核与评分:教学进度:学生须知:⒈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好笔记。
⒉缺课1/3者,不得参加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低于50分,即视为总评成绩不合格。
201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议(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议(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议背景介绍中国近现代史是在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期的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型期,也是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时期。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我们提出以下课程建议。
建议1:重点讲授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中,应重点讲述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这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战争、政治运动、重大变革、外交关系等方面的历史事件,以及众多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等方面。
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加深他们对这段历史时期的认识和理解。
建议2: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事关当代中国人民的命运和未来,因此在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中,应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要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经典案例和历史故事,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他们对中国及世界的认识。
建议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在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背景、动机、意义和影响等方面,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建立批判思维,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建议4:启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热情在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中,应启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热情。
可以通过观看历史影视作品、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和文化传承,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不同阶段及其重要性。
总结中国近现代史是重要的历史时期,更是中国民族复兴历史的重要阶段。
通过以上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对现实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热情,促进中国及世界的文明进步。
补充建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以上几点建议,还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
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
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
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
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
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
、仔细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案水平的提高,通过教案检验科研的成效。
总之,通过教师教案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案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
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案规律和教案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案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案内容创新。
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
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
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
同时强化实践教案环节,一方面根据教案内容和教案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案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进一步改进教案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案方法。
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案研究活动,不
断研究教案内容和教案方法。
课堂教案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不用“灌注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自觉学习。
、完善网络教案,建设好课程网站,丰富、优化上网的课程资源,保证网络教案平台的使用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进一步完善各种教案文件和教案相关资料,实现规范化教案管理,抓好教案过程的诸环节。
、努力改革考试制度。
过去的五年间,教研室在改革考试制度方面,重点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试定音”的弊端,实行期末占,平时成绩占,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实践教案成绩占。
在此基础上,为了全面检查了解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今后五年时期,力争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课堂授课的形式结合起来,原因在于:其一,授课的对象已经是九零后的大学生,受互联网的影响,接受信息量大,仅依靠书本的知识、按章节的内容讲授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生的要求了;其二,该课程的内容在学生(特别是文科生)中学已经学过了,重复教授已无意义。
为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授课内容与方式,而授课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必须与考试改革相配套,才能真正完成该课程的系统改革,这也是今后五年努力的方向。
教研室将逐步实施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的考核办法。
平时成绩以小论文写作、讨论发言、案例教案等活动的表现为主要依据,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想品质、思维品质、协作能力、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经过五年的建设,使教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教案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教案条件、教案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争取在五年内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三、课程建设步骤:
第一阶段():
、课程组任课教师围绕课程教案改革的指导思想,制订课程建设方案。
、完善、扩充课程网络教案试卷库、名词库、人物库、事件库、音频库、视频库。
、继续修改、完善、丰富上网教案资源,包括课程的理论课教案大纲与实践课教案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习题及参考答案、实践课教案设计方案、参考文献目录等,积极配合信息技术中心搞好网络课程建设,维护升级。
第二阶段():
、深入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案改革,总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案经验,推广该课程实践课教案改革成果。
、将已经结项的我校教案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案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的教改研究成果应用在实际教案中,力争申报一项省级教案成果奖。
四、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目前已完成申报表、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案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实践课教案大纲、实践教案计划、学习导航、习题库、名词库、人物库、事件库、音频库、视频库、参考资料、教研教改、课程建设、教案录像等网络资源的建设,逐步上网。
今后,我们将严格按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更新、完善并维护所有上网项目,根据学校网络建设的情况及早建设在线学习辅导,并且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及该学科相关前沿知识介绍,使整个课程的所有教案资源达到完备、科学,保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的正常运行与使用。
进一步完善网络课堂教案,年月份将全程教案录像上网,建设成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完备、在省内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课程网站。
五、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了完成上述课程建设任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日常的教案管理,建立、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年度规划。
主要是完善本课程教案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在备课、批改作业、试卷库、试卷库和资料库建设、实践性教案、辅导答疑等教案各环节上进一步规范化,形成比较系统的本课程建设的各项文件。
、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案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本研究室教师业务学习,在自学的基础组织集体学习,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有学科特色的教案内容和方法,合理进行课程教案规划,组织教案活动,调动本课程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二是加强导师制,有计划的安排在职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外出业务进修,特别是教案艺术和教案设计水平的提升,力争使全体教师都达到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精湛教案艺术的“优秀教师”的高
规格要求,提高教师的教案能力和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加大教改教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
教案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和职责,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坚持以教案带科研,以科研促教案。
一是强调合作精神,开展教研室集体备课、集体科研攻关等活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整体水平,积极组织省级、院级科研课题、教改课题申报;二是积极推进社科成果奖成果申报、教案改革成果奖申报;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监督考核评估,为提高教案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工作成绩和科研作为年底考核、职务晋升以及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加强检查督促、考核评估,完善讲课评课制度,在学生评教和教案评估中力争在思政部内教师中处中上游水平。
、继续强化该课程网上阵地意识。
本课程网上资源丰富和多彩,尽管目前课程的教案方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但应用于网络教育所占比重还不太大,学生对该课程网上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我们将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网上资源的利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搭建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