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风潮

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 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条: 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 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 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 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在五四运动前后
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 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 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 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 业救国”。他认为,中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 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发实业的要求 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不可 抗拒的历史趋势;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 要增强国力,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开发实业;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 风潮
2011级经济四班 卞庆伟 张晴 孙梦莎 刘丹旋 王子菁 陈嘉平
对“实业救国”的定义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 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 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19世纪末提出, 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他们 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 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实业泛指农、工、商、 交通等。 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 运动前后。
《马关条约》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便 利,成为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契机。当时中国的资 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 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 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 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 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 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 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 更加致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 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相号召的 实业救国论,成了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 愿望,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议论。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思潮

三、 实业救 国思 潮的影 响 首先 ,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中国走向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 的道
路 。主张实业救 国的有识之 士 , 他们从救亡图存 出发 , 主张学 习 西方 , 从学 习西 方的先进 技术 , 到学 习西方 的制度 , 再 到学 习西 方 的思想 文化 , 主张兴办 实业 , 以富 国强 民 , 在抵 御外 国侵 略的 同时赶上西方 资本主义 国家 。其次 ,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清末 民 初 中国的实业建设 和早期现代化进程 。主张实业救 国的有识 之
的倾销 。 使 中国国 内工厂 的产品滞销 , 号 召“ 如 欲吾 国之富强则 必 购 国货 始 ” 。
( 四) 政府和官员鼓励发展实业的政 策
甲午 中 日战争之后 , 清政府放宽了对 民间设 厂的限制 , 鼓励 发展工商业。辛亥 革命 推翻 了封建帝制 , 民族资产阶级受到极大 的鼓舞 。 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 的方针 。 随着民族资本 主义 经济 的发展 ,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 的舞 台, 开始表达 自己 的政治要求 ,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实业救 国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
八 国联 军侵华战争 以及《 辛丑条 约》 的签 订 , 为 了摆脱 国 内
危机 , 适应洋人 的需 要 , 清政府 宣布实行 “ 新政 ” , 新 政对 民间近 代工商业的政策进一步放宽 ,除 了颁布商法商律 以正式 承认 民 间所 办近代工商业 的合法地位与相关权利之外 ,还制定 了奖励 兴办工商业 的制度 。清政府实行 的“ 新政” 虽不能缓和社会 危机 , 但在客观上却促进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
政 治 制 度 的 改 革 。实 业 救 国思 潮 改 变 了人 们 的思 想 观 念 , 动员 了 社 会 各 界 的有 识 之 士 积 极 参 与到 实 业 救 国这 一 思 潮 中 ,极 大 地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完整word版)新析“实业救国”思想-最新年文档

新析“实业救国"思想一、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天朝上国”威严扫地,中国跌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开始饱尝西方列强的凌辱.大思想家魏源愤然而起,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采用大机器生产才能抵御外辱。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思想上直接发源于这种主张,孜孜以求的就是通过发展近代大机器工业,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曾国藩说:“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
因而必须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精通其法,仿效其意,使西人擅长之事,中国皆能究知,然后可以徐图富强"。
李鸿章则说:“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辱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可见,洋务派的经济思想是实业救国的思想源泉之一.在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一批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他们的经济思想就内容而言与洋务派大致相同,但他们已非仅仅限于机器制造的一般议论,而具备某种理论色彩。
王韬提出“商为国本"的观点,其所言的“商”指的是整个资本主义工商业。
薛福成认识到“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正确地认识到工商之间的关系。
郑观应的商战论是众所周知的,“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可谓言简意赅,其所谓商战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
这些思想家们从商业的角度对工业化进行论述,是符合工业化发展逻辑的。
马克思认为欧洲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
当时的思想家马建忠在《富民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基本上同西方的重商主义理论是如出一辙的,“治国以富强为本,求强以致富为先”.英、法、美、德、俄等国“无不以通商致富".“通商而出口货溢于进口货者利,通商而出口货等于进口货者亦利,通商而进口货溢于出口者不利"。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风潮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风潮摘要:中国的古代国家一直坚持着农本商末, 在鸦片战争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产生了一股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思潮。
在这股思潮中,一反前代的观念,发展民族工商业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举动。
中国开始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但作为一种思想倾向,实业救国的观念早在此之前已经出现。
早期改良派反对西方的侵略,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主张。
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郑观应等。
关键词:实业救国一、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与9世纪70年代,在备尝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不平等条约为前导、以雄厚资金为后盾的倾轧压制之苦,又受到清政府封建政策的阻挠。
《马关条约》签定后,帝国主义在商品输出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天朝上国”威严扫地,中国跌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开始饱尝西方列强的凌辱。
爱国思想家魏源愤然而起,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抵御外辱。
此后,在十九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马关条约〉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成为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契机。
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
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相号召的实业救国论,成了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议论。
20世纪初,宣扬实业救国论的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作者:杨晓雯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0期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重农抑商的思想意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各种救国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就包括实业救国思潮。
所谓实业救国,即以发展实业的方式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并依靠这种体系来抵制外国资本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它发端于甲午战争以后,是人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冲突结果进行思考的产物之一。
一些不甘于亡国灭种的仁人志士潜心将其付诸实践,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就实业救国思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对此问题有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救亡图存清末民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根本措施,实业救国的思潮开始兴起高涨,它同救亡图存的政治要求结合起来,是民国初期较有影响力的救国方案。
一、实业救国的内涵所谓实业救国,就是以工业为中心来兴办中国的实业,通过兴办实业的途径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此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实业救国论者虽然不排斥其它温和的救国方式,但把发展实业放到首位,把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富强的基础,这是实业救国思想区别于其他救国方案的主要特征。
关于实业救国思潮的特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爱国、进步与改革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主旋律;实业救国思潮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带有西方经济理论色彩;范围广泛,思想活跃。
二、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脉胳(一)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为本、商为末,封建社会重农抑商这条无形的绳索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走向崩溃,国家危机四伏,其中最严重的危机是封建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洋务运动开始后,重商主义开始逐渐取代重农抑商思想,洋务派重视民用企业的创办,以“求富”致“求强”。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专题作业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 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
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
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
上述材料表明( )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
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 项正确。
实业救国

小组分工
确定主题、搜集资料:全体组员
整理资料、编写大纲:全体组员
撰写报告:张菲菲、吴梦洁 制作课件:莫逸晗 课堂展示:卢晓烨
home
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
张之洞
张謇
卢作孚
home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民族危机带来的外在压力 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 政府和官员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home
孙中山和他的“实业救国计划”
孙中山继承了他以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关
于振兴实业以求中国独立富强的思想,把
实业建设看作“兴国之要图”,“救亡之 急务”;同时,他又对改善人民生活十分 关心,强调中国的经济建设应以“救穷” 为急务,通过发展实业来使“民生畅遂”。
《实业计划》
《实业计划》包括六大计划。第一计划至第 三计划主张在中国沿海修建三个深水港,并 且以三大港为中心,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 部由沿海至内地整修水道、修建铁路、公路、 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第 四计划是铁路计划,主张按中央、东南、西 北、东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修建十万英里 铁路,组成遍布全国的铁路网。第五计划是 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 生产的计划。第六计划则是开采煤、铁、石 油和其他矿藏并设置采矿、冶金等设备制造 厂的计划,也即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计划。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
home
目录
意义
01 02 成员
03
人物
05
原因 过程 04
07
06
影响
实例
收获
08
选题意义
近代中华民族实业救国道路漫长而崎岖,虽然它最后没 有起到救国的作用,但在发展民族经济、抵制外国资本 主义势力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实业救国思潮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陈旧观念,动员了社会 各阶级的人们参与实业活动的热枕,催生和推动的中国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实业救国为中国的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和阶级基础,促进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家和实业先驱们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六 第20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含解析)

第20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时间。
1912-1919年,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2.背景。
(1)制度保障: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政策环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和北洋军阀政府宽松的经济政策。
(3)社会基础:群众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的推动。
(4)思想动力:“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5)第一次世界大战契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表现。
(1)新建厂矿企业和资本增加,速度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3)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
(4)实业家: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及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4.影响。
(1)政治: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2)思想: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巩固自查]观察下面漫画,你能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答案: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压迫下,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若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无论怎么提倡国货,也无法挽救民族工业衰败的悲惨命运。
二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间发展状况原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7—1945年日益萎缩(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1945—1949年陷入绝境(1)美国商品的冲击。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
府的哪项政策有关?这项政策对民族工业有什么影响?答案:历史现象: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猛涨)。
政策:货币政策(滥发金圆券)。
影响: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1)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浅谈实业救国思潮

浅谈实业救国思潮1840年中国南大门的一声炮响,打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使中国长期的积贫积弱与尖锐矛盾一并爆发。
从此,神州大地不再安宁。
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发起猛烈侵略,它们在争相瓜分中国的同时,对中国输出商品乃至资本。
然而,在此危急之下,转机也悄然萌生。
面对着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状况,愤怒着列强在中国牟取的巨额利润,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实业救国”之思想。
纵使前路茫茫,他们却仍孜孜探索——实业救国思潮始于洋务运动,兴于民族资本主义浪潮。
它在每一次列强的猛烈打击下,仍曲折顽强地向前发展。
它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加快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速度,对中国的近现代历程有着重要意义。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
士大夫阶级为维持清朝封建统治,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大机器工业,派遣第一批留学学生。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曾国藩说:“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
就这样,一群蓄发留须,之乎者也的士大夫开始创办铁厂、船厂、军用器械厂。
虽然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它给民族工商业带来了契机。
它给民族工商业做了示范,带来技术和人才。
洋务运动30年时间,民族工商业也逐渐发展。
至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取得了初步发展,在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较大的民族实业。
而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进一步对中国输出资本。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
张謇、荣氏兄弟等一批忧国忧民之士积极探索实业救国之路。
他们兴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实业。
“实业救国”在民族工商业者的推动下,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思潮。
它与腐败懦弱的清政府形成强烈对比,他与列强的猛烈输出形成鲜明斗争。
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天的到来。
到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期间,实业救国思潮愈演愈烈。
参与者从民主工商业者扩大到了普通民众。
国家的鼓励,民众的支持,实业家经验的积累,实业理论的逐渐丰富(如国家振兴实业“要道”五条),使实业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

作者: 杨晓雯
作者机构: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94-9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0期
主题词: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救亡图存
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重农抑商的思想意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各种救国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就包括实业救国思潮。
所谓实业救国.即以发展实业的方式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并依靠这种体系来抵制外国资本的侵略。
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它发端于甲午战争以后,是人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冲突结果进行思考的产物之一。
一些不甘于亡国灭种的仁人志士潜心将其付诸实践,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就实业救国思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对此问题有系统的认识。
从实业救国到工业党

从实业救国到工业党作者:李鹏程编辑:春草中国共产党成立已逾百年,在百年之前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之外有大量的其它思潮活跃于社会之中。
当时的年轻人,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思潮作为自己的信仰。
在不同的理论指引下,他们渴望找出一条为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乡村建设、无政府主义……这些思潮在百年前烜赫一时。
如今百年过去,这些思潮亦流传到了现在,成为当世年轻人的信仰。
本次交流,旨在梳理主流思潮在百年之间的演变过程,从理论上分析不同思潮的问题和可取之处。
1—实业救国思潮缘起实业救国思潮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在反映共产党革命者早年人生经历的电视剧,如《恰同学少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实业救国思潮屡屡出现,毛泽东、蔡和森等均曾受其影响。
实业救国思潮起于鸦片战争,兴于甲午战争之后。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朝官员开始寻找西强中弱的原因,工商兴盛和船坚炮利是西方和当时中国两个最明显的差异,于是富国和强兵就成为了地主阶级改良主义者推动的洋务运动的两大目标。
但此时中国重农抑商的封建传统依旧强大,开办实业的想法和举动零星出现,还未形成群体意识。
甲午战争之后,实业救国思潮逐步兴盛。
深重的民族危机给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提供了外部压力,清朝政府对实业发展的支持给实业救国思潮提供了侧面支持,逐渐发展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群体则给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开办实业、外国资本渗透、新式学堂开办以及学生出外留学等等活动则促成了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壮大。
清末民初的大量思想家和政治家均提出过实业救国主张,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以商立国”,谭嗣同称“以商为战,足以灭人之国于无形”。
孙中山就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上发表演讲:“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
仆抱三民主义以民生为归宿,即是注重实业。
” 黄兴也说:“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莫由。
”如果说这些思想家只是把兴办实业作为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实业救国作为其理论体系的一个部分,那实业救国思想的思想家代表张謇则无疑把实业作为国家变革的最关键推动力量。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演变素材

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坚持农本商末的传统。
到了晚清时期,产生了一股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思潮,即实业救国思潮。
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一反前代的陈腐观念,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
“实业救国”,作为一种思想倾向,最早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天朝上国”威严扫地,中国跌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开始饱尝西方列强的凌辱。
爱国思想家魏源愤然而起,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抵御外辱。
此后,在十九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其思想直接发源于这一主张,孜孜以求的就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大机器工业,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曾国藩说:“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
因而必须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精通其法,仿效其意,使西人擅长之事,中国皆能究知,然后可以徐图富强”。
洋务干将张之洞虽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他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
他积极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可看作这一思想的实践。
曾受李鸿章委托参与筹办洋务的郑观应也主张兴办实业“富强救国”,并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
其中的翘楚张謇通过对中国现状的思考,和对外国列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分析,意识到:要改变国弱民贫的现状,不在于兵,也不在于商,而在于工农业和教育的发展,他主张:“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创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实业的同时,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
浅谈实业救国思潮

浅谈实业救国思潮浅谈实业救国思潮1840年中国南大门的一声炮响,打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使中国长期的积贫积弱与尖锐矛盾一并爆发。
从此,神州大地不再安宁。
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发起猛烈侵略,它们在争相瓜分中国的同时,对中国输出商品乃至资本。
然而,在此危急之下,转机也悄然萌生。
面对着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状况,愤怒着列强在中国牟取的巨额利润,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实业救国”之思想。
纵使前路茫茫,他们却仍孜孜探索——实业救国思潮始于洋务运动,兴于民族资本主义浪潮。
它在每一次列强的猛烈打击下,仍曲折顽强地向前发展。
它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加快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速度,对中国的近现代历程有着重要意义。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
士大夫阶级为维持清朝封建统治,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大机器工业,派遣第一批留学学生。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曾国藩说:“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
就这样,一群蓄发留须,之乎者也的士大夫开始创办铁厂、船厂、军用器械厂。
虽然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它给民族工商业带来了契机。
它给民族工商业做了示范,带来技术和人才。
洋务运动30年时间,民族工商业也逐渐发展。
至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取得了初步发展,在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较大的民族实业。
而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进一步对中国输出资本。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
张謇、荣氏兄弟等一批忧国忧民之士积极探索实业救国之路。
他们兴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实业。
“实业救国”在民族工商业者的推动下,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思潮。
它与腐败懦弱的清政府形成强烈对比,他与列强的猛烈输出形成鲜明斗争。
夹缝之中,它蓬勃发展;冬天的环境里,它创造了春天的到来。
到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期间,实业救国思潮愈演愈烈。
参与者从民主工商业者扩大到了普通民众。
国家的鼓励,民众的支持,实业家经验的积累,实业理论的逐渐丰富(如国家振兴实业“要道”五条),使实业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核心概念
• 什么是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
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
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
• 什么是民族资本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指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城 乡资本主义经济。
为什么强调“民族”?
• 20世纪初,民族主义浪潮首先在亚洲兴起,这就 是列宁所称的“亚洲的觉醒”。经过第一次世界 大战,同时又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民族主义浪 潮向全球推进。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 运动再度兴起,其气势更加恢宏、范围更加广阔 。获得新生的民族主义国家群体,以第三世界的 身份作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日 益崛起。 • 民族主义运动在70、80年代进一步发展,表现为 第三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化。其特征是民族民 主运动向纵深推进,第三世界在争取建立国际新 秩序的斗争中不断壮大。
以历史人物的事业历程回顾历史知识 (一):洋务运动1861-1895(1870S为界)
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 含 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 义 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又称“同光新政”。 ①摆脱内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外患 原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②洋务派的推动;③目的:镇压反抗,抵御 因 外侮(直接),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 代 中央:恭亲王奕訢; 表 地方:曾李左张。 内 容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系列问题一
• 1.从张之洞的履历看,他代表什么阶级的立场?他的知行 的目的是什么? • 2.除张之洞外,你还知道哪些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你认为 谁才是洋务运动最杰出的代表?
• 3.洋务派有哪些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影响? • 4.历史学研究重视“草蛇灰线”,根据战争发生的年代, 你认为中法战争中清朝大败法军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张之洞起用老将冯子材是主因吗? • 5.张之洞镇压“自立军”反映了洋务派什么样的局限?
不能忘记
千年未有之变局:自然经济的解体
原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最直接、最主要原因) 因 ② 近代交通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衰败,即出现“纺”与“织”分离, 表 “织”与“耕”分离;——“男耕女织”的变化 现 ②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自给自足”的变化 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闭关锁国”的变化
①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影 ②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劳动力、市场、资本等); 响 ③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909年,清朝洋务派代表 人物之一,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 1863年考取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 • 1885年中法战争中擢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击败法 国军队。 • 著有《张文襄公全集》,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近代史上影响甚大。 • 张之洞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 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 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 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 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 1900年,镇压主张维新变法的唐才常的自立军。
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③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 军;④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② 影 客观上激刺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 响 抵制作用,也促进本国自然经济的瓦解;④创建了近代海军和学堂, 推动了中国军队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⑤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沙场练兵
1. (2013· 北京文综)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 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 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 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D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2. (2013· 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 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B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2013· 浙江文综)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 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 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 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 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 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 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仔细阅读材料一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 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 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2)阅读材料二,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 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 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 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 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 记卢作孚。” ——毛泽东
江阴市山观高中
薛权开
考试说明: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洋务派近代工业创办及其影响;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4.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5.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