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馆文化及饮茶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茶馆文化及饮茶习俗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就跟西方人爱喝咖啡一样,这成了我们标志性的习俗。对于巴蜀人来说,这里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产好茶,而且人们爱茶、饮茶的风气更是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有身份的高官,还是有钱富商,乃至为生计四处奔波的下层贫民,都离不开茶;在各种场合也都可以找到茶的身影,比如接待外宾的政府会议室里,接待客人的普通家庭,休憩时的大树下等等。当然也有专门饮茶的地方,茶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巴蜀地区独特的茶馆文化,与川人懒散闲适的生活状态相映成趣。
首先,先来谈一谈颇具特色的川茶。四川能形成独特的茶文化,这当然跟茶叶的好坏后直接的关系。茶叶好了,人们喝着顺口,自然也就成了习惯,慢慢地也就形成了文化,并一直流传至今。四川饮茶的历史就要回溯到秦汉以前了。公元前59年,东汉的王褒在《僮约》中写到:“武阳买茶,杨氏荷担。”这就说明在东汉的时候,喝茶不但受到巴蜀人民的喜爱,同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不仅如此,也形成了专门的茶叶市场——“武阳”,可见茶叶在此时已经商业化了。唐代时,四川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茶园,并因此闻名全国。可见川茶已经走出了四川,并影响全国。宋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唐代五十多种名茶,这当中,就有十几种出自四川。
这里要特别介绍的是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茶”——蒙顶甘露茶,这也出自四川。蒙顶甘露茶,顾名思义,产自四川名山蒙顶,所以也叫蒙顶茶。甘露在梵语是“念祖”之意;二说是茶汤似甘露。甘露茶采摘细嫩,制工精湛,外形美观,内质优异。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赞颂蒙顶茶的文章: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众写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代黎阳《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若教陆羽持公论,应诗人间地一茶。”宋代文人《谢人寄蒙顶新茶诗》:“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文彦博在《谢人惠寄蒙顶茶》诗中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腋胜醒醐。”明代钱椿年《茶谱》中记述:“茶之产于天下多矣!剑南油能顶石花,湖州油顾渚紫笋,峡州油时涧明月……其名皆著。品地之,则石花最上,紫笋次之……”清朝赵恒叶留油“色淡香长自仙”的佳句。从这些文辞优美的词句中,我们不难体会道历代文人对蒙顶茶的酷爱程度之深。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品种的茶,比如峨蕊、观音仙茶、九顶雪眉等,多种价位满足了不同层面人民的需求,这也是保证全民饮茶的一个基础。
四川泡茶的艺术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正宗的川茶要用铜茶壶、锡茶杯托和盖碗泡茶、品茶,这也就是四川有名的“盖碗茶”。“盖碗茶”有三件头不能少,茶碗、茶盖、茶船,设计这三件套并不是仅仅讲求好看而已,它们各有各的用处:茶碗上大下小,体积适中,便于冲茶;茶盖保温透气,搅水隔叶,便于饮茶;值得一说的是这个茶船,据说,茶船是在四川发明的。唐代后期,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在饮茶时,怕茶烫手,就用碟子托着,但她又怕茶杯倒了,便用蜡把杯子固定在碟子中间。不久后,崔宁命令工匠用漆环代替蜡,做成茶碟,招待宾客时用其盛茶,宾客都觉得很方便。慢慢地,茶船就传播开来了,有的又称其为茶托或茶盘。主要用途还是端茶时能隔热免烫。此外,倒水冲茶的水必须是刚烧沸的开水,头道谁只盛半盏,又叫“养叶子”。等到干茶叶滋润舒展开来了,才冲第二道,这时滚烫的开水冲击着舒展开来的茶叶在茶碗里上下翻腾,最后才慢慢地在展底静下来。这样茶才算泡好了,这才可以引用。特别是成都茶馆里有专门泡茶的“堂倌”,泡茶艺术更是一绝。堂倌是成都茶馆的灵魂,这里暂不详述,在下面谈茶馆的一节中会有详细论述。
既然人人都爱喝茶,当然也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喝茶聚居地——茶馆。四川有一句谚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的确,在四川,茶馆是随处可见的,不管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陋的乡村。市中心有高档茶座,乡里有茶摊,公园有茶坊,大学有茶园。这与四川人喜欢休闲的生活态度和缓慢的生活节奏是相适应的。教育家舒新城写到,三十年代成都:“在茶馆里,无论哪一家,自日出至日落,都是高朋满座,而且常无隙地。”薛少铭也说:“住在成都的人家,有许多是终日不举火,他们的饮食问题,是靠饭馆、茶馆来解决。在饭馆吃罢饭,必再到茶馆去喝茶,这是成都每一个人的生活程序。饭吃得还快一点,喝茶时一坐三四个终点。
这里我们就来讲讲四川的茶馆文化。俗话说:“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可见成都的茶馆在全国来说都是很有影响的,同时它也颇具特色。
第一,成都茶馆的家具就很有特色,茶馆里都是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碗杯、老虎灶、紫铜壶。
第二,上文我们提到的堂倌也是一绝,这里详述如下。成都茶馆里的堂倌个个身怀绝技,茶馆生意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堂倌掺茶的技艺是否娴熟老到。成都的茶馆,只要茶客一进门,堂倌便会先声夺人,在高声迎客的同时,又是端椅子又是擦桌子,极为热情周到地为客人安排座位。即使是来了七八个茶客,但只要待客人一坐稳,点出茶名之后,不大一会儿,堂倌便会用右手提来一个锃亮的紫铜壶,左手臂夹一摞茶具,只见挥手之间茶船子满桌子滚动绽出花来,霎时又一个个有条不紊、恰到好处地摇晃到每个客人面前定位。堂倌又会随之将已经装了茶叶的茶碗放在茶船之上,左手扣住茶盖贴住茶碗,右手提着茶壶,只见水壶凌空一收一放之间,热水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光,随之滴水不洒全部准确无误地注入茶碗之中。堂倌沏茶的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可谓独具一格妙趣横生,简直可以称之为一种艺术,这种掺茶技艺透着一股股浓浓的川味儿,令客人尚未饮茶便茶兴已浓。成都一位老茶博士(在四川茶馆里,人们把专门泡茶和续水的人叫做“博士”)深受更加超凡,他双手连碗带盖能摞15副,同时还能提壶续水。客人走后,她手端茶碗,拇指扣住碗盖,能把剩下的茶水倒得一点不留。掺茶这项活路,在堂倌们精益求精的努力和茶客们的支持下,发展成为四川茶馆里的一道标志性的风景线,也使掺茶成为四川茶馆里特有的茶艺表演。
第三,四川的茶馆的社会角色非常复杂,并不仅仅是个喝茶的地方,它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它的字面含义。四川的茶馆不仅仅是供人休闲和工作的地方,而且也是个娱乐中心,还经常成为社会生活和地方政治的中心,是各种人物的活动舞台,大家在这里会友、交易、推销、卖艺、闲聊或者无所事事、随处打望。
先说,它的休闲功能吧。老茶客们喝茶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正宗的老茶客往往在早晨刚睡醒的时候就起床直奔茶馆。及至茶馆才从梦中醒过来,点好茶,先得呷一小口漱漱口,再把滚烫而又清香的茶汤喝下去,这才觉得神清气爽,才真正从梦里清醒过来。茶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一个毫无拘束的地方。如果他感觉燥热,可以剥掉衣服赤裸上身;如果他需理发,理发匠可就在他座位上服务,而不管剪下的头发经常飞入自己和他人茶碗之中;脱下鞋让修脚师修趾甲在茶馆也无伤大雅;如果感到寂寞,可以听别人闲侃,或加入其中,即使互不认识;在茶馆里从不受时间限制,如果有急事去办,只需把茶碗推到桌中央并告诉堂倌“留着”,数小时后,还可以回来继续品那杯茶。在茶馆里,茶客们获得了休闲和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