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并准则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案例【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理论文献综述作者:赵欣来源:《商场现代化》2021年第07期摘要: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壮大的一种途径,受到了各行业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基于企业实现并购实践活动的关键因素,首先从并购的动因理论、支付方式类型到并购带来的绩效成果三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其次,综合比较了国内和国外学者们的研究不同之处。
最后,综合评价了目前各国学者们关于企业并购的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并购动因;支付方式;并购绩效一、引言从1920年以来,西方国家前后有超过五次规模较大的并购热浪。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渐渐成熟和完善,国内企业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并购改善公司治理和绩效。
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并购行列,并购数目出现明显的上升增长趋势。
然而,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并购的行为,比如有些公司并购动机不明确,或者并购结果没有达到初始预期,其中更不乏有企业因此而付出了数额很大的隐形成本。
一方面,此类失策案例是因为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的时间短和缺乏经验导致的。
另一方面,适合我国国情的并购理论尚有不足,理论体系不太完整,无法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合并过程的角度回顾并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并购动因的研究1.并购动因理论对于公司并购内部和外部动机的传统理论,主要包括有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首先,协同理论是指并购活动发生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生产运作协同和经营管理协同。
1986年学者Jensen指出,若与被并购公司的经理人相比,并购方的经理人具有更高的计划、组织水平和更高的领导执行能力,那么就会产生“管理协同”效应。
其次,交易费用理论是科斯在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正常外部交易,通过并购活动从而转化为一个整体内部的行为,以达到减少交易成本的目的。
实际上,企业纵向并购的形成原因可由交易成本理论更好地说明。
企业并购相关研究综述
企业并购相关研究综述袁显平;周满【摘要】为了探明企业并购未来研究方向,运用统计分析法,从文献检索统计、并购理论以及并购绩效研究等视角,对国内外企业并购相关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侧重回顾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1990年以来,有关企业并购的英文期刊文献多达1 018篇,其中40篇是探讨中国企业并购的.西方国家并购较早出现,理论相对丰富,大致形成了以西方企业为主的并购动因、并购效应等理论体系,国内则相对较少.学术界多运用事件和财务指标研究法来考察并购绩效,但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以及财务指标的可取性有待进一步验证.21世纪以来,企业并购重组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难以做到资产的有效配置.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与主题.【期刊名称】《技术与创新管理》【年(卷),期】2015(036)003【总页数】6页(P258-263)【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绩效;财务指标;资本市场【作者】袁显平;周满【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1西方企业从19世纪到21世纪共经历了5次较大并购浪潮,已有百余年历史,现已建立了完善的并购机制。
国外学者对企业并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美国经济学家Stilger认为:“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不是通过并购重组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发展起来的。
”相对西方国家而言,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够规范,资本运作经验欠缺,但近些年来企业并购愈演愈烈,不仅国内并购事件众多,众多企业还参与了跨国并购。
据清科数据统计,2014年中国并购市场并购活跃度与规模量双双突破2013年总交易量,企业并购的“黄金时代”已经全面而至。
鉴于我国企业并购事件越来越多,需要经验总结和相关理论支持。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企业合并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控制另一家企业,将两家企业合并为一体的过程。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是指一个实体在财务报表中同时纳入其直接或者间接受控制的子企业和关联方。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CAS)分别规定了如何处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原则。
国际会计准则(IFRS)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根据IFRS3标准,只有在企业之间存在实质上的控制关系时,才能确认进行企业合并。
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中,被合并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权益以他们的成本价值进行确认,而合并后形成的合并企业则按照获取成本进行确认。
根据IFRS3的规定,被合并企业的财务报表要在合并日之后立即停用,即不再对外发布,而合并后的合并企业则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尽管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原则有所区别,但两者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无论是IFRS还是CAS都强调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时,应当按照获取成本确认被合并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同时应当按照公允值确认合并后形成的合并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权益。
这一原则是为了确保合并后形成的合并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准确反映了合并后的实质状况和财务状况,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在同一控制下进行合并时,应当根据所适用的会计准则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到会计准则的要求,采取正确的会计处理方式,确保财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企业也应当根据需要向有关利益相关者披露合并情况,以及可能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
第二篇示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企业之间的合并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并如何在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下进行规范和处理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024年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范文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合并已成为企业扩张、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企业合并过程中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合并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对于规范企业合并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概述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权益结合法、购买法和权益集合法。
其中,权益结合法视同合并后企业为一个整体,将合并方与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权益等在账面上进行简单加总;购买法则将企业合并视为一项交易,将合并方视为购买方,以公允价值计量被购买方的资产、负债和权益;权益集合法则是在购买法的基础上,考虑了股权交换等因素。
三、各种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1. 权益结合法: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可能导致企业通过合并操纵利润。
此外,由于未反映实际交易价值,可能影响信息的真实性。
2. 购买法:该方法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合并的交易价值,但操作复杂,需要更多的会计估计和判断。
同时,公允价值的确定可能受到市场环境、估价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3. 权益集合法:该方法结合了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优点,既能反映实际交易价值,又相对简单易行。
然而,在具体应用中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
四、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主要采用购买法。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允价值确定困难、会计估计和判断的主观性较强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企业合并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投资者决策。
五、完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建议1. 加强会计准则建设:完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明确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操作规范,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引入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引入权益结合法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以满足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
3.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判断能力,确保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并购整合文献综述
并购整合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浅谈并购整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公司并购进行得如火如荼,并购浪潮席卷全球,涉及电信、钢铁、金融等许多领域。
进入21世纪,亚洲市场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成为世界经济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购作为公司强大的快捷之路,越来越受到公司和政府的重视。
因此如何有效并购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并购后的整合(PMI)越来越变成一个流行的管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并购容易整合难。
在此,我们根据不同专家、学者对并购整合的概念,意义及措施述,以得出有效并购整合的结论。
一、并购整合的概念及原因王化成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学》书中提到企业整合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公司合为一体,由共同所有者拥有的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门艺术。
具体讲就是指在完成产权结构调整以后,企业通过各种内部资源和外部关系的整合,维护和保持企业的核心能力,并进一步增强整体的竞争优势,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黄乘政硕士也在2022年第12期经济研究导刊《企业并购整合及风险剖析》中指出企业并购整合是一个过程,他认为:企业并购整合包括“整”和“合”两个过程,“整”即整顿、整理,“合”即组合、合成。
无论是“整”还是“合”,都是一个动态的对原有现状的“修复”过程。
经济学视角下的整合,即对已有经营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保证资源得到最理想的利用。
企业并购整合是指对通过兼并或收购活动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两个或多个公司组成要素进行重新调整,使其融为一体的系统过程。
另外,美国企业变革资源创始人弗格森在其《并购整合绩效分析》中也提到:现代企业的并购买并不是两个经济实体的简单组合,而涉及文化的融合等诸多无形因素,是各种资源和内部关系的重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并购整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在国内,翰威特大中华区企业转型和并购咨询首席顾问王宪亮《公司并购方面的研究问题及探讨》中曾指出:在并购交易完成后的6至12个月之内,很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被并购企业管理层及雇员的承诺和奉献精神下降,被并购企业的生产力降低,对不同文化、管理及领导风格的忽视造成冲突增加,关键管理人员和员工逐渐流失,客户基础及市场份额遭到破坏,不仅如此,大约三分之一的被并购企业在5年之内又被出售。
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概述了企业并购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
在介绍了企业并购的定义与特点、主要动因、经典理论以及不同学者研究动因的观点。
最后分析了企业并购的影响因素。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献综述的主要发现,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并购的动因,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定义、特点、动因、理论、影响因素、研究、总结、未来研究方向、实践意义1. 引言1.1 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学者们通过从不同角度和方法论出发,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企业并购动因既包括内部因素,如经营绩效和资源配置,也涉及外部因素,如市场竞争和产业环境。
通过对企业并购动因的全面梳理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并购的逻辑和实质,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和战略指导。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关注企业并购动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探讨不同类型企业并购的动因差异和影响机制。
结合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深入挖掘企业并购动因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影响,为企业并购实践和战略制定提供更加有效的建议和指导。
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企业并购研究和实践提供前沿信息和思路,促进学术和商业界的互动与交流,推动企业并购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2. 正文2.1 企业并购的定义与特点企业并购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来实现快速扩张或实现战略目标的行为。
在当今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
企业并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战略性:企业并购通常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进入新的市场、获得核心技术、打造全球化布局等。
2.风险与回报共存: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整合风险、文化冲突风险等,但成功的并购也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因素的文献综述——基于不同行业的文献研究分析
合并案例分析
合并案例分析一、内容描述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企业合并案例屡见不鲜。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正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合并案例。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案例,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这个合并案例涉及的是两家颇具规模的企业,这两家企业,一家注重技术创新,另一家擅长市场运营。
它们虽然各具特色,但面临的市场挑战和机遇却是相似的。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它们意识到单打独斗难以取得更大的发展。
于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它们决定携手共进,通过合并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合并后的企业,不仅继承了原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经验,还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新的管理团队融合了双方的最佳实践,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策略。
员工们也积极适应变化,共同为新的企业努力。
这一切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个合并案例进行详细的剖析,看看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期待接下来的内容吧!1. 介绍合并的概念及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合并简单来说,就是两家或多家企业携手成为一家企业。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企业会这么做呢?合并对企业来说就像人生中的成家立业一样,目的是为了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它不只是两家企业的简单结合,更是一次深度整合和全新的合作机会。
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选择合并意味着寻找一个新的增长动力,探索更大的市场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深入了解合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说到合并的重要性,我们要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
单个企业在面对庞大的市场时,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
而合并后企业实力大增,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占有率,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
这样一结合,双方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互补作用,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举个例子比如两家不同领域的公司合并后,可以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渠道,这样两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就能更快地进入市场、覆盖更广的消费者群体。
这就是规模经济的魅力所在,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提到合并对于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性。
企业合并会计问题研究
企业合并会计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合并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
企业合并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迅速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会计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企业合并过程中的会计问题,探讨合并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以期为企业合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企业合并的定义、类型和动因,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接着,分析企业合并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合并会计的基本原则、合并方法和合并报表的编制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企业合并过程中的会计问题,如合并价格的确定、合并商誉的处理、合并后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等。
本文还将对企业合并会计的国际准则和我国的相关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差异和原因。
结合具体案例,对企业合并会计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企业合并的健康发展和会计信息的真实透明。
也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企业合并概述企业合并,又称公司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法定方式和程序,组合成一个企业的法律行为。
这种法律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企业法人资格可能消失,也可能继续存在,而新设的企业则取得法人资格。
企业合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合并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合并后法律主体的存续状态,企业合并可以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
吸收合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和负债,使其成为自己的子公司或分公司,而被合并的企业则失去法人资格。
新设合并则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新的企业,原有的企业均失去法人资格。
按照合并的方式,企业合并还可以分为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
控股合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大部分股权,从而实现对被合并企业的控制。
《2024年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范文
《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篇一一、引言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对企业并购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评述,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及成果,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二、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企业并购的起源可追溯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并购逐渐成为企业扩张、资源整合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其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
在企业并购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将并购作为一种战略工具,以期实现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企业并购理论的主要内容企业并购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并购动机、并购方式、并购效应及并购后的整合等。
1. 并购动机理论:包括效率提升动机、市场份额扩大动机、管理者帝国建设动机等。
这些动机促使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份额和实现管理层个人利益等目标。
2. 并购方式理论:主要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横向并购主要针对同一行业内企业间的并购,纵向并购涉及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企业间的并购,而混合并购则涉及不同行业间的企业间的并购。
3. 并购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包括协同效应、规模效应、财务效应等。
这些效应有助于企业在并购后实现资源整合、提升竞争力并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
4. 并购后整合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如何实现组织、文化、人员等方面的整合,以确保并购后的企业能够顺利运营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企业并购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企业并购理论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其次,从研究成果上看,企业并购理论在解释企业并购动机、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实务界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
例如,关于并购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管理层决策与市场反应的关系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准则及案例分析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准则及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展开讨论。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即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两家企业在控制关系不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合并。
然后探讨了研究这一话题的意义。
接着在分别概述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基本情况、相关准则以及影响因素。
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展示了公司A与公司B的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过程及其效果。
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强调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相关内容及影响因素,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准则、影响因素、案例分析、公司A、公司B、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总结与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相互整合,形成一个新的实体的过程。
在现代经济中,企业合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
不过,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企业合并都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即由同一控制人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合并。
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即由不同控制人控制的企业进行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相比,存在着更多的挑战和风险。
由于合并双方有不同的控制人,可能存在着管理层的不匹配、文化冲突、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需要有一套严格的准则来规范操作,确保合并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概述、准则、影响因素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可以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进行深入探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研究意义研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准则及案例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跨国并购活动的增加,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成为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和扩大市场规模的重要手段之一。
了解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准则,可以帮助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避免法律风险,确保交易顺利进行。
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
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简称“准则”)是我国财务会计的基本规范和方法体系,对于企业的各项会计处理提供了明确的规定。
其中,准则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也做出了具体规定。
本文将从准则的前言、合并范围、合并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进行解析。
首先,准则的前言部分概述了企业合并的定义和意义。
根据准则的规定,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企业通过合并形成一个新的企业实体。
合并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市场地位和竞争力,也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成本。
因此,准则要求企业在合并发生时,必须对合并事项进行准确的会计处理,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比性。
其次,准则对合并的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准则的规定,合并一般包括两种类型:合并界定合并前独立企业即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项目的确定,并制定合并业务的初始计量;合并确认合并时主体与求得投资方与合并时有相关联制度的投资方之间进行对调控情形的确认,并合并了合并前已调增或减少的合并方形成的投资企业有关财产、负债协议权益和业务投资形成的劳务关系。
在合并的方法方面,准则提供了两种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和合并法。
购买法是指一家企业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权来实现合并。
在购买法下,被购买方企业的资产负债项目将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购买方企业需根据购买价格支付的金额确定其在被购买方企业中的权益。
合并法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新的企业,以新实体的名义继续经营。
在合并法下,合并各方的资产负债项目均以各项发生日期的财务报表金额进行确认。
此外,准则还对合并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合并前资产负债处理、关联方合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中,利益分配是指合并后的利润如何分配给各个合并方。
根据准则的规定,合并后的利润应根据各方的权益比例进行分配。
合并前资产负债处理是指合并前企业按照准则要求将资产负债项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关于关联方合并,准则规定了关联方合并时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报告要求,以确保合并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企业合并论文解读
企业合并论文解读1. 引言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企业通过合并或者收购来整合资源和优势,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本文旨在解读一篇关于企业合并的论文,探讨其研究目的、方法、主要发现和结论等内容,以匡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企业合并的相关问题。
2. 研究目的该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企业合并对于参预企业各方的影响,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等。
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合并的过程和结果,探讨合并对企业价值、盈利能力、市场地位等方面的影响,为企业合并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3. 研究方法论文彩用了综合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统计数据分析等。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了企业合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现状。
其次,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合并案例,对其合并过程、影响因素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通过采集和分析相关统计数据,验证了论文中提出的假设和观点。
4. 主要发现根据论文的研究结果,企业合并对参预企业各方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具体而言,对于股东而言,企业合并可以带来股价上涨和股东权益增值的机会,但也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对于员工而言,企业合并可能带来人员优化、福利改善和职业发展机会,但也可能导致裁员和工作压力增加。
对于消费者而言,企业合并可能带来产品和服务的优化,但也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减少和价格上涨。
此外,论文还发现了一些影响企业合并效果的关键因素。
首先,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企业合并成功的关键之一。
如果合并双方的企业文化差异较大,可能会导致合并失败。
其次,合并前的充分准备和合并后的有效整合也是影响合并效果的重要因素。
最后,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也会对企业合并产生重要影响。
5. 结论综上所述,企业合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企业各方都有重要影响。
在进行企业合并决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股东利益、员工福利、消费者权益等。
此外,企业合并的成功还需要合并双方的积极配合、有效整合和合理规划。
对于政府和监管机构而言,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引导和规范企业合并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消费者的利益。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6100字》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目录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1国外文献综述 (1)1.2.2国内文献综述 (2)第二章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及企业并购相关概念 (4)2.1 并购的含义及分类 (4)2.1.1 并购的含义 (4)2.1.2并购的分类 (4)2.2 企业并购的动因理论 (5)2.2.1 协同效应理论 (5)2.2.2 多元化理论 (5)2.2.3委托代理理论 (6)2.2.4市场势力理论 (6)2.2.5价值低估理论 (6)2.2.6 估值套利理论 (6)2.3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7)2.3.1 事件研究法 (7)2.3.2 财务指标法 (7)2.3.3 非财务指标分析法 (7)参考文献 (7)1.2国内外文献综述1.2.1国外文献综述(1)企业并购动因的国外文献综述在国外,并购活动很早之前就开始进行了。
但是经过研究,学者们发现企业并购动因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难以归纳成一个确定概念。
就算是一家企业,在不同时间进行并购的目的也是有差异的。
Halil Kiymazh和TarunK.Mukherjee(2000)[1]通过对并购公司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公司为获得正的协同效应,增加股东利益而选择并购。
Kode,Ford等(2003)[2]认为企业发起并购也可能是想降低风险。
由于并购后被并购方的投资机会及融资由外转内,企业的融资成本风险会减小。
而Capron(1999)[3]通过研究得到了另一种结论,他们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取长补短,进而提高企业价值,也使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及地位提高。
Heaton(2002)[4]使用了一个简单模型,分析指出:当公司的决策者过于自信,会认为资本市场对本公司的股价低估了,或者高估项目的收益。
在情况一下,当必须用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决策者会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
在情况二下,会导致决策者其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近年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混合所有制改革旨在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提高其投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转型升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意义与现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不合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开始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在保持“国有”的基础上,引入“非国有”的股东,以达到优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促进其转型升级、提高效益的目的。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引入民间资本可以丰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资源和资本,改善其绩效状况。
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有助于推进国有企业从“手握大产业”的经营方式向“独角兽”模式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变,构建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国有企业体系,从而助推中国经济发展。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增资扩股,即通过发行股票或向社会募集资金,引入私人股东入股,以扩大股份公司的股权比例。
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即将与国有企业相关产业链、市场以及技术等领域的优质资源与股权捆绑,引入战略投资者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主要以一些代表性的国企改革为例。
例如,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的路径、时间表、实施机制等进行了规范和明确。
此后,一些大型国企相继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例如中国平安、中国联通等。
混合所有制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例如:1.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方式和路径不够完备,流程不够规范,导致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和阻力。
《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800字》
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Ubaidillah N,.T(2017)认为,企业的所有者并不是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每个股东的目标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导致了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分歧,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因为存在权力和财力上的优势,会通过这些优势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此过程中,中小股东的利益可能会受到侵害,当股东利益不均衡时,企业的发展会放缓,盈利能力会减弱,不利于绩效的提升。
Matthews M,.R (2017)认为,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方面总结出国企混改的两点动因:一是国有企业的部分年收益来源于政府补贴,企业自身的收益水平低;二是国有企业的高管存在寻租行为且以公谋私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国有企业存在腐败问题。
Nancy K,.L(2019)认为,大股东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有正面影响,大股东拥有相对集中的股权,权力和实力都要高于中小股东,从企业发展中获得的收益也就更多;大股东获得的收益要高于对管理层进行监管和控制时所付出的成本,同时,对管理层进行监管和控制有利于大股东获得更多的收益。
Christopher S,.D (2019)用中国826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股价与国有股的比例呈U型关系,当国有股的持股比例低于40%时,企业的股价随国有股的比例增加而下降,当国有股的比例超过40%时,企业的股价随国有股的比例增加而增加,这充分说明,私有化与企业的绩效之间并不呈现正相关关系。
2.国内文献综述綦好东等(2017)研究分析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阻力与实现的具体路径认为,受到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较大的阻力,要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应重点从明晰产权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改革的路径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刘汉民等(2018)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企业控制权安排的问题,采用我国央属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质上市公司的数据,在控制行业分类的前提下,通过研究董事会结构和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论证了控制权和股权非对等配置的逻辑合理性。
企业并购如何影响绩效: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并购视角
企业并购如何影响绩效: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并购视角一、本文概述1、并购的概念及类型并购(Merger & Acquisition,简称M&A)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寻求自身发展壮大而采取的一种重要战略手段。
并购活动通常包括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两种形式。
兼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企业吸收一家或更多的企业。
收购则是指一家企业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从而控制、管理被收购企业。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视角,并购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横向并购是指发生在同行业或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通过横向并购,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
纵向并购则是指发生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通过纵向并购,企业可以整合产业链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混合并购则是指发生在不同行业、不同生产领域的企业之间的并购,通过混合并购,企业可以实现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寻求新的增长点。
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并购活动日益频繁,成为推动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并购活动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并购策略的选择,更取决于并购后企业绩效的提升。
因此,研究企业并购如何影响绩效,对于指导中国工业企业的并购实践,提升并购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中国工业企业的并购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工业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中国工业企业的并购活动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直到近年来才真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推动下,中国工业企业并购的规模和频率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这些并购活动不仅涉及国内企业之间的整合,还涉及到与国际企业的跨国并购。
企业合并论文
目录一、企业合并方式 (3)(一)企业合并的概念 (3)(二)企业合并的方式 (3)二、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3)【摘要】企业并购会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争议不断的会计领域。
其中,企业并购的会计政策选择一直是争议的焦点,选择不同的并购会计政策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后果以致不同的经济后果,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会计准则正与国际会计准则迅速接轨,企业合并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20年代90年代那场全球合并浪潮背景下,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了更好一、企业合并方式1.1企业合并的概念企业合并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企业的联合,或一家企业通过购买权益性证券、资产、签订协议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对另一家或几家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
企业合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企业合并的方式不同,也就产生了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
B购方企业即宣告解散,即 A+B=A。
A 和 B 两家企业进行吸收并购,A 企业接受 B 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而继续经营,B 企业宣告解散,其法律主体和经济主体随之消失。
二、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2.1购买法的涵义与特点购买法,也称购受法,指将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购买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认为这一交易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机器设备、存货等资产并无区别,要求购买方企业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企业合并成本超过所获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作为商誉,在规定年限内分期摊销。
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项购买行为,其主要特点如下(从购买方来看) :(1)所购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应按公允价值入账购买法下,购买企业在确定目标企业的购买成本以后通常按以下原则将其分摊至目标企业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见表 1-1)。
(表1-1)并和创立合并)或合并利润表(控股合并)中。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案例探讨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案例探讨黄亚楠【摘要】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交易方式实现资源重新配置、提升财务绩效等目的,本文对上汽集团合并过程及其经济后果进行介绍和讨论,分析公司是否通过合并实现了公司绩效的提升,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提供现实案例。
【关键词】同一控制;企业合并;经济后果一、前言自2007至2018年,十二年间中国上市公司共发生1718次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交易,平均每年143次,企业合并次数逐年呈上涨趋势。
作为资源重新配置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收购兼并可以帮助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间产生协同效应,不但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占比,还能降低费用,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有助于集团公司整合资源,提高规模经济效应,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可降低生产成本,吸收过剩的生产能力,在战略、财务、人力和技术等方面得到优势互补,提升效率与水平。
本文通过对上汽集团(600104)在2011年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案例的分析,剖析企业合并进程以及合并相关的经济后果,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实际案例分析。
二、文献综述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一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定义为,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来彼此独立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其中,根据最终控制权的获得,又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若最终控制权在合并方或被合并方,则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反之,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2006年,我国财政部公布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核算,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
而由于权益结合法的使用能对合并方财务报表产生有利影响,破坏会计信息的准确性,200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SAB)颁布企业合并准则规定,所有合并企业均采用购买法进行合并过程中会计科目的处理。
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也发布规定,同FASB一样,明确禁止权益结合法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财务管理企业合并准则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案例企业合并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作为一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消除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以实现规模经营,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从国际全局来看,对企业合并的理解并不统一,不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各自发布的准则中对企业合并的理解存在差异:2001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企业合并会计准则》(FAS141)认为企业合并是通过取得其他企业的净资产或者是权益从而取得对其的控制权;2004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颁布了《企业合并准则》(IFRS3)认为合并是将几个独立报告主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报告主体。
双方都认为企业合并不涉及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中国财政部在2006年分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认为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和事项,并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因此不同企业合并准则所规范的对象在范围上有所不同。
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企业合并准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方面,认为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
1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相关综述1.1 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界定研究目前,企业合并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合并,都会涉及采用哪种会计处理方法处理的问题,因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问题成为会计界的一大热点。
目前,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两种,理论上还存在一种重新开始法,但这种方法在实务中运用很少,并且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学者们几乎只对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进行讨论。
ISA22 《企业合并》( 1998 年修订稿) 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做了较为清晰的界定。
其中将购买法界定为: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个企业( 购买企业) 获得另一个企业( 被购买企业) 净资产和经营活动的控制权的企业合并;将权益结合法界定为: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它们的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并。
日本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认为,企业合并交易中确实存在着“购买”和“权益结合”这两种不同经济实质的企业合并形式,因此应分别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处理方法(许骞;杨荣本,2007)。
购买是指在企业合并中某企业对其他企业(被购买企业)或者构成企业的事业获得控制并成为一个报告单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控制。
权益结合是指在企业合并中任何企业(或者事业)的股东(或者权益持有者)都不能认定控制了其他企业(或者事业)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继续相互共同拥有合并后企业的风险和报酬,而将各自事业的全部或者事实上的全部统一整合为一个报告单位(李颖,2008)。
购买法将企业合并视为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或几家企业的控制权,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3R把标准侧重于控制(Cristina;Mihaela Cosmina,2010)。
购买法的基本思路是: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取得其他被并购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这一交易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机器设备、存货等资产并无区别。
在企业合并中只有一个企业存续时, 不管这项合并是使用现金、其他资产还是发行股票来完成支付的,也不管谁是主并方,谁是被并方,这一企业合并都是购买交易(Catlett ;Olon ,1968);权益结合法是专门反映控股合并中一类特殊的以股权交换方式实施联合的合并交易的会计方法,源自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的建议。
即权益结合法的基本思路是:将企业合并看成是一种企业股权结合,而不是交易(韦军宁,2009)。
购买法就是把购买企业获取被并企业净资产的行为视为资产交易行为,而这种资产交易行为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认为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基于不同的假设,即视企业合并为参与合并的双方,通过股权的交换形成的所有者权益的联合,而非资产的交易,而且合并后,股东在新企业中的股权相对不变(陈弢,2010)。
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组织和学者观点,从企业合并的动机和经济实质来看企业合并的确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从整体角度考虑认为企业合并是一种经济资源的联合,合并前后的所有者共同控制着合并后资产报酬与风险;另一种是把目标企业整体作为一项资产的购买行为,购买价格是由双方讨价还价直到共同接受的公允价值。
但是有的学者强硬的认为权益结合法只适用于换股合并,有的研究忽视了企业合并经济实质的区别。
1.2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研究综述1.2.1 以美国为首的购买法“单一格局”当前,国际上对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的主流是:以美国为首,均按购买法核算,全面废除权益结合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99)全体委员一致投票取消权益结合法。
FASB(2001)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41号《企业合并》和142号《商誉及其它无形资产》明确规定废除权益结合法而统一为购买法;经改组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在2004年,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合并会计》,明确规定取消了权益结合法(韦军宁,2009)。
根据英国ASB 颁布的FRS6,企业合并可以分为兼并与购买两类,属于兼并类的合并用“兼并会计”处理,而除此之外的合并都用购买会计(刘卫立,2009)。
英国公认会计准则虽然允许使用权益结合法,但是并不流行。
以美国为首的废除权益结合法,均采用购买法的合并准则所适用的对象不涉及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这一基础上全面采用购买法。
1.2.2 日本坚持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并存的“二元格局”日本合并会计准则指出,现实中的企业合并根据经济实质不同可以划分为“购买”和“权益结合”两种不同形式 ,为了反映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应当分别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因为,既然把“购买”看成是与一般交换交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那么, 就应该采用购买法,将支付的购买成本以交换日一并获得或接受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分配到这些资产或负债中(松岗寿史, 2004)。
当判断为“权益结合”时,不存在本质上与一般交换交易一致的购买成本,任何参并企业的权益均以其账面价值持续, 那么对应的资产和负债也应按其合理的账面价值持续,这就应当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 如果强制使用购买法,就会违背这种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并与会计上客观真实性原则相悖(李现宗;张永国,2005)。
日本坚持“二元格局”的基础是企业合并可以根据经济实质划分为“购买”和“权益结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合并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更符合客观真实性原则。
但忽视了在全球经济环境下,由于合并准则的不一致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的考虑。
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上的排他性,而是二者所适用的的本质对象存在性质上的差别,因此关键是在如何区分企业合并的实质是“购买”还是“权益结合”。
1.2.3 国内观点“三分天下”(1)赞同国际趋势购买法的“单一格局”在我国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中应当要求企业直接采用购买法,取消“二选一”(裘益政;谢枫,2003)。
企业合并准则中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应取消(毕茜;彭珏教授,2008)。
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讲,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应选取购买法(李正刚,2010)。
这种观点虽然符合国际趋同的要求,但是否定权益结合法的理由不充分或是不正确,例如在界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准则已经明确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同时也说明,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合并,不应仅仅因为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国家控制而将其作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这些研究观点希望准则统一购买法为唯一会计处理方法,去规范所有的企业合并,忽略了不同企业合并之间经济实质的不同以及公允价值的取得问题,以及没有全面权衡两种方法的利弊。
(2)赞同日本模式的“二元格局”在未来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中,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选用保持互斥关系更为合理。
所谓互斥,指一旦合并符合权益结合法的条件,就只能使用权益结合法,而不能使用购买法;反之,就只能使用购买法(陈信元;董华,2000)。
我国应当选择的是允许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并对权益结合法的适用范围实施严格限制。
当合并方之间不存在关联时,各方出于自身利益需要讨价还价,博弈产生的并购价和净资产公允价值比较可靠,采用购买法能真实反映并购结果。
当合并方存在关联时,并购价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净资产公允价值也难以确定,应采用权益结合法(池巧珠;陈斌,2008)。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是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同时并存的二元格局(蓝文永,2009)。
“二元格局”违背美国准则和国际准则“单一格局”发展趋势,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产生了一定阻碍,也不利于跨国企业合并的处理,但“二元格局”从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出发,对不同性质的合并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具备刚性和可选择性。
但国内缺乏良好的对由于会计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经济后果所造成的影响的规范和监督。
(3)“二元格局”向“单一格局”过度就目前而言, 我们应保留权益结合法,待到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更加成熟,有关会计准则更加完善,总体条件更加适合时,权益结合法自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华忠;乌仁托雅,2003)。
我国选择的允许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并对购买法进行规范,对权益结合法的适用范围实施严格限制的二元格局不仅是立足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进步表现。
但从长远来看,为了提高企业之间的可比性,避免投资者因对具有相同性质的企业合并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而做出次优化的资源配置决策,购买法将会成为处理我国企业合并业务的唯一方法(兰宇,2009)。
这种观点分析了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认为权益结合法适合当前的中国国情,但这种联系的合理性如何验证?忽略了国际准则和我国准则所规范的企业合并对象在范围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国际准则和美国准则所规范的范围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3文献综述对本研究的启示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作为大的研究前提,因此他们把研究立足点放在国际环境,而本文的研究的立足点在中国资本市场。
如同日本会计准则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同时更加努力的发展和完善自己国内的会计准则。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5次企业并购的浪潮,逐渐形成当前这种“单一格局”的合并准则,而中国资本市场还未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完善程度。
另外,对于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所形成的会计差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无重大出入,对经济后果的讨论也并不激烈,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上,共存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还是统一使用购买法,即权益结合法是存是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