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课 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手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包括四小部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Awareness)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Contradictory and Motive Laws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Contradictory and Motive Laws between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General Rules of Replacement of Social Pattern and Its Special Forms)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和最根本的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方面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Main Defects of Idealism)
1、只看到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深究思想动机的物质动因。
2、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3、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The Foundation of Materialism Is A Revolutionary of Social View of History )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及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社会存在包括3方面
①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②人口因素——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和基本方面。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等全部社会生
活。
●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2.社会意识及其结构(Social Awareness and Its Structure)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⑴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的变化而变化。
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集中的表现。正确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要求:
●必须通过实践并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⑶正确解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意义
●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破解了“历史之谜”。
两个“划分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两个“归结”
——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现实生产力是其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方面的统一体。
三个构成因素
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⑴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
生产力三要素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形式中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体现了与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⑵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广义的生产关系
——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对待。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总体适合中包含着某些不适合;总体不适合中包含着某
些适合。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变更会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二者的关系中
起决定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概括这一矛盾运动的规律,就是
●从其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其过程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
适合的对立面无穷转化过程;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的矛盾转化过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创立了生产力标准理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
据。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第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