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生漆应用研究进展共29页
生漆研究现状
经济林——漆树及其研究现状综述漆树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经济、速生和水土保持树种,从漆树韧皮部采割的生漆,是一种珍贵的生态材料。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经济林木的开发、利用不断广泛和深入,工业原料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本篇主要依据国内生漆资源的分布,概述了漆树资源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旨在说明生漆在目前工业原料开发中的地位以及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生漆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漆树的植物学特性及其在我国分布情况。
(一)、生物学特性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F.A. Barkl.),为有毒植物,其毒性在树的汁液,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误食引起强烈刺激,如口腔炎、溃疡、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肾病。
漆树属漆树科,落叶乔木,高达20米,有乳汁。
漆树是我国重要的特用经济林。
漆业是天然树脂涂料,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
漆树可取蜡,籽可榨油,木材坚实,生长迅速,为天然涂料、油料和木材兼用树种。
漆树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灰岩、板岩、砂岩及千枚岩上发育的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上均可生长;对土壤pH值要求不严,而对土壤物理性质要求较高。
喜光照,忌风,宜于背风向阳山地。
(二)、我国漆树资源状况漆树主要分布于亚洲温暖湿润地区,漆树在我国分布地域辽阔。
东经97°~126°,北纬19°~42°之间的广大区域都有生长。
分布遍及13个省、600多个县,陕西、贵州、湖北、四川、云南、甘肃等省漆树资源最多,产量最大。
陕西秦巴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年生产量约1000吨左右,在该区域内漆树的数量大、类型多、栽培品种丰富,而且生长快、产漆多、漆质优,产量高,约占全国生漆总产量的60 %以上,是我国漆树的最适栽培区。
二、xx利用生漆的历史中国经营生漆的历史始于奴隶社会。
初期由官方经营,以后逐渐扩大到民间。
天然生漆改性及其适用于家具喷涂工艺的展望
天然生漆改性及其适用于家具喷涂工艺的展望摘要:作为一种天然的可再生资源,生漆在我国由来已久,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和应用,现如今,已成为众多涂装材料中,应用性能最强、环保性最高的涂料。
因此对生漆家具喷涂工艺进行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也会根据生漆的组成以及成膜原理,对其改性方式以及在家具喷涂工艺中的应用,提出一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便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天然生漆;家具喷涂工艺;改性分析我国是生漆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其是一种通过人工砍割技术从漆树韧皮部溢出的天然汁液,在固化成模后,生漆的耐腐蚀性、耐磨性以及耐酸碱性等也会最大化发挥出来,可以达到千年不腐。
因此,在家具、工艺品、装饰、建筑、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中,生漆都有着较高的应用成效。
随着我国工业化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家具生产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想进一步提高家具产品的质量与涂装效果,就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加大对生漆的运用,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改性,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家具喷涂工艺发展需求。
1.生漆概述1.1生漆的组成生漆的主要成分为漆酚,该物质也是其成膜的主要源动力之一,能够直接影响到漆膜的附着力、柔韧性以及透明度等。
因此,在对生漆进行生产加工时,一定要重视漆酚的改性,因为其具有较大的毒性和不易挥发性等,所以,只有改性,才能确保生漆的应用质量,实现家具产品的无毒害、绿色化生产目标。
另外,漆多糖和漆酶也是生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前者可以作为生漆的稳定剂,其能够提升生漆的实干速度与漆膜的抵抗能力;而后者可作为生漆基础的物质组成部分,能够加快漆酚的氧化聚合速度,提高漆膜的硬度。
最后,水也是生漆成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漆酚离子化速度,提高生漆的透明度。
1.2生漆的成膜原理生漆成膜离不开漆酶的有效应用,一般在有氧条件下,漆酶会将漆酚中的酚轻基氧化成邻醌结构的化合物,并经过进一步的催化,使其形成长链或网状结构,最终以三维网状体型结构呈现在大众面前,形成透明光亮的漆膜。
生漆的光氧化降解特性
同的生漆漆膜
,用
FT -IRATR和
SEM分析
在加速老化过程中漆膜的降解过程。结果
小分子
,水的冲刷使水溶性多糖流失
[21 ]。
3. 5 生漆膜的陈化时间
生漆成膜后
,其漆膜光泽并不是一成不
变的
,随着时间的增长
,生漆膜光泽度提高
-β
不饱和醛酮的数目增加
[11 ]。由此推论
,生
外光照下
过程。当然也有人认为,生漆的老化是在光
照条件下进行光化学交联,从而使漆膜交联
,侧链迅速氧化分解
,并有部分漆
[ 12 ]型
。他们认为
,生漆漆膜在光照下老化
膜分解为挥发性物质
,使漆膜质量减少
[9]。是反相胶粒逐层脱落或者氧化产生的
并不明显
,但是漆膜表面发生了光氧化
,特
别是短波的可见光能使漆膜表面的侧链双
键破坏。结果表明
,相对紫外线而言
,可见
光对漆膜的作用较不明显
[18 ]。不同波长的
紫外线对漆膜的降解程度亦有所不同
, 岛
清用同样强度的
UV -A、UV -B和
UV -C
照射漆膜
,其失重的比率约为
are summarized. The methods of enhancing photostabilization of oriental lacquer film are also
reviewed. Prospects of improving photostabilization of oriental lacquer film are proposed.
改性天然生漆复合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Abstract: Raw lacquer—-tung oil resin was prepared through the biomass tung oil mixed with raw lacquer coupling reaction.Then graphite,dr ier and alcohol were blended to obtain a uniform composite coating by high speed stirr ing.The efects of tung oil,graphite and drying temperature on composite coating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raw lacquer—tung oil resin was characterized by infrar ed spectroscopy,simultaneous thermal analyz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hesion force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 could reach up to maximum 6.9MPa and the surface resistivity dropped down to 1 0 Q meeting antistatic requirements when the mass fraction of graphite was 25% .The pencil hardness,flexibility and impact resistance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 were improved by adding polym erized tung oil.After adding drier and alcohol,the viscosity and dry time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 were reduced to 29s and 50min,respectively.The overa ll per 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 was the best when the dr ying temperature was kept to 140 ̄C.The test results of corrosion resistance,such as acid,a lkali,salt and gasoline,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posite coatings have outstanding per for m ance. Key words: Raw lacquer;Tung oil;Modified composite coating
第九章 天然树脂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漆
• 1978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距今七千年的原始社会遗址中 发掘到大量木器。据报道,第三文化层中有一个漆碗,造型 美观,腹部瓜稜形,有圈足,内文有朱红色涂料,色泽鲜艳, 经有关方面鉴定,系生漆调制的。 • 古书《韩非子》中有记载:舜制漆器,认为奢侈,“漆其外 而朱画其内”等语,说明当时就有相当高水平的彩漆工艺。 • 春秋战国时代漆器业十分兴盛,战国中期以后,开始脱离木 器业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制造技术已达到新水平。 生漆的应用也较为广泛,除漆器外,生活用具,兵器(如盾、 弓、箭)、丧葬用具(如棺)都已髹漆。
<二>漆酶和含氮物
1、漆酶的结构
• 漆酶存在于生漆的含氨物中,在苹果、马铃薯、甜菜及一 些真菌中也有发现。 • 漆酶早在1883年就由H.yoshidu发现。关于漆酶的结构国 外研究较多,但截止目前尚未完全弄清。
• 国外有人已分离纯化得到纯漆酶,它是一种氧化酶,是含 铜的糖蛋白,分子中约有55%的氨基酸。它们是:天冬氨 酸、苏氨酸、丝氨酸、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 缬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白氨酸、酪氨酸、苯基丙氨 酸、氨基酰胺、赖氨酸、 组氨酸、精氨酸、色氨酸十八种。 还含有20%的糖类,20%已糖胺。分子量由1.2×105至 1.41×105,每个漆酶分子含有4个正二价铜离子。
•
•
• ④阳高大木。树高约12米,树冠大而开阔。主干不明显,常为双叉分枝。树皮厚约 1厘米,纵裂较大。8年左右开割,平均 单株产漆250克,漆质佳。在湖北恩施1200 米以下地区栽培较多。
• ⑤高八尺。树高10米以上,轮状分枝明显,树冠多呈宝塔形。树皮幼时灰白色,5 年生后呈纵向开裂,裂纹红色。生长快、寿命较长,耐割漆,产漆量中等,漆质佳。 陕西平利、岚皋、镇坪等县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均有栽培。 ⑥肤烟皮。树高 8-10米,分枝互生,斜展,树冠近圆形。树皮黑褐色,厚而松软, 5年生自然纵裂,裂纹呈淡红色。生漆产量高而稳定,质量好,燥性很强,漆液粘 稠而带红黄色。贵州毕节地区栽培。
中国生漆简介
中国生漆简介生漆是中国最传统的天然漆,主要成分为漆酸,漆汁刷与物体表面,在空气中能自己干燥结成原色硬膜。
坚韧耐久,并能耐许多化学品的腐蚀。
生气用途非常广泛,可以制造熟漆,广漆和各种色漆,生漆在工艺上运用早在千年已开始了。
直到今日更加盛行。
由于生漆膜坚韧而富有光泽,具有独特的耐久性,耐磨性,耐热性,耐油性,耐水性耐腐蚀性及优越的电绝缘性等。
中国生漆在现代红木工艺家具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是红木家具工艺更是锦上添花。
红木家具榫卯简介榫卯——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式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
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也不同,但他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
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类主要是用作面与面的接合。
可以是两种面的结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和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式,主要用来做横竖材丁字结合。
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线或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楔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式,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两类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
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棕角榫”等。
榫剡木入窍也。
俗谓之“榫头”。
亦作“笋头”,“笋头”。
漆树漆树是落叶乔木,有的可长到十数米,叶系羽状复叶,有许多是山上野生的,也有人工培植的。
人工培植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分根栽培法,从漆树的只根切出培植,生长较快。
但不能大量培植。
二是播种培植法,用漆树果做种子。
果实有一成蜡质,发芽较难播种前要用尿水浸泡,脱去表层蜡质。
亦可用其它办法脱去蜡质。
然后播种育苗,可以大量繁殖但生长较迟。
漆农往往是两种方法兼用。
漆树在我国分布很广,陕西,安徽,河南,浙江,湖南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
天然生漆改性及其适用于家具喷涂工艺的展望
天然生漆改性及其适用于家具喷涂工艺的展望朱文凯;吴燕;于成宁;曹坤丽;吴智慧【摘要】中国生漆历史悠久,作为一种天然可再生资源,由于其具有优良的性能被业内赋予“涂料之王”的美称.文章介绍了生漆的主要成分、成膜机理、天然生漆常用的改性方法以及生漆涂饰工艺,并简介了生漆改性适用于彩色家具喷涂工艺的研究进展.【期刊名称】《涂料工业》【年(卷),期】2016(046)010【总页数】5页(P83-87)【关键词】生漆;改性;喷涂工艺;应用【作者】朱文凯;吴燕;于成宁;曹坤丽;吴智慧【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35.3生漆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涂料之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工艺品、装饰、建筑、电子、机械、石油、纺织、印染、化工等领域[1-3]。
天然生漆固化成膜后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磨性、耐酸碱等优良特性,可以达到千年不腐。
但是生漆必须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下(20~30℃,相对湿度不低于80%)才能干燥成膜,且生漆存在易使人皮肤过敏、难以喷涂、涂膜颜色深、耐紫外线性能差等缺点。
因此,对生漆的改性研究成为行业内的研究热点。
随着工业4.0以及“互联网+”的提出及推广,家具行业亟待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家具作为典型的工业产品必须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生漆作为家具行业的传统涂料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4-5]。
传统生漆应用到家具制作过程中,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随着工业化生产的需求,生漆的缺陷也被暴露出来:成膜条件苛刻,难以喷涂且不能机械化作业,涂装家具的生产周期长、产量少、效率低、成本高、易使人过敏。
目前改性生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过敏性、提升防腐性能以及漆膜的力学性能等方面,对生漆的高黏度、可喷涂性能这些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
中国古代生漆加工及利用史略
第17卷第5期17(5):83~892019年10月October 2019漆树(Toxicodendronvernicifluum (Stokes )F.A.Barkl.)为落叶阔叶乔木,主要分布于东亚或东南亚地区,原产中国[1],为中国最古老的经济树种之一,从漆树皮中采割的乳白色树汁即为生漆(见图1)。
生漆固化后形成的漆膜光亮美观、经久耐用。
我国先民采漆及用漆时间,应不晚于新石器时代。
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出土的“漆弓”,表明新石器时代先民已了解漆的性能并开始生产应用[2]。
漆树的认识和利用,对于人们提高和改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漆的采割中国古代文字产生于夏代,成熟于商代[3]。
在中国古代,“七”“柒”“桼”“”“漆”通用,有学者据此认为,由甲骨文“十”演变而来[4]。
甲骨文和金文“七”字皆十字形,如刀刻痕迹。
战国文字和小篆为避免“七”“十”(音“qi ”)混淆,将“七”字的竖划下端改为曲笔[5]。
也有学者考查,“十”字很像割漆留下的的割口形状[6],由此推测,我国先民在夏商时期已将割漆作为一项生产活动,为实现社会生产交流,用“书写”方式将其记录下来。
“桂可食,故伐之。
漆有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世间》)。
此为记录割漆最早的文字记录。
“割”金文写作“”,说明采集生漆所用工具为刀具。
关于割漆工具及方法,晋代崔豹所撰《古今注·卷下·草木第六》记载:“漆树,以刚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汁滴管中,即成漆也。
”南朝沈中国古代生漆加工及利用史略何学高黄晓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摘要:漆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民同大自然抗争与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逐渐认识漆树,掌握生漆特性和生漆采割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与生产实践,迄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
生漆加工工艺随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革新与进步,髹饰具有很高艺术观赏价值,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高超的生漆加工技艺;同时,生漆在漆书、药用、胶黏、塑形、防腐等方面的应用,亦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浅析生漆及其漆器制品标准化现状与发展前景
浅析生漆及其漆器制品标准化现状与发展前景■ 林 园(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摘 要:近几年,随着国家退耕还林、绿色循环经济的提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漆在国民经济和文化产业的需求日益增多,漆树种植量迅猛增加;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对生漆漆器制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消费市场的扩张,催生出生漆漆器应接不暇的新工艺、新产品;生漆及生漆漆器的生产、经营、消费对标准化的需求也在增多;要想突破传统行业发展的瓶颈,生漆及其漆器制品标准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关键词: 生漆及其漆器制品,标准化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1.12.007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Standardization of Raw Lacquer and Its Lacquerware ProductsLIN Yuan(Fujian Institute of Testing Technology)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roposal of national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 green and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people'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demand for raw lacquer is increasing, with more lacquer trees planted. The demand for raw lacquerware is increasing as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expansion of the consumer market has brought about new processes and products, and the demand for standardization in the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of raw lacquer and lacquerware products is also increasing.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 is imperative to construct the standard system of raw lacquer and its lacquerware products.Keywords: lacquer and its lacquerware products, standardization学术研讨1 引 言生漆源于自然,不同于化学“油漆”是从漆树皮层采集的天然汁液,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经过特殊加工或化学合成,在常温下能自干的天然树脂。
生漆应用研究进展
漆酚- 水杨酸树脂
• 汞又是一种蓄积性的毒性重金属元素,是环境中常见的主要污染物质之 一,它进入人体后积累在中枢神经、肝和肾脏内,引起相关器官损害和 中毒。因此,在环境保护和监测中,含汞废水的处理和汞的分析是必须 的项目之一。
• 由于环境中Hg2 +的浓度极低,通常在测定之前必须进行分离富集,故痕 量Hg2 +的分离富集方法的研究受到化学工作者的重视。漆酚树脂是 由天然漆酚经化学改性聚合而成的一类功能聚合物,漆酚- 水杨酸树脂 对Hg2 +的吸附速率较快,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饱和吸附量达264 mg· g1 ,且被吸附的Hg2 +容易解吸,能被再生利用。可应用于含汞废水中 Hg2 +的富集分离。
3 漆酶的应用研究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与抗坏血酸氧化酶和哺乳动物血浆铜蓝蛋白同 源,都属于蓝色多铜氧化酶家族。
在自然界中,漆酶分布于多种植物、真菌体内,以及少数昆虫和细菌中。 分泌漆酶的真菌主要集中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 ycotina) 、子囊菌亚门 (Ascom ycotina)及半知菌亚门(Deuterom yco2tina)等高等真菌,其中最主要的是 担子菌亚门的白腐真菌。 漆酶皆为糖蛋白,其含糖量和种类因来源不同而有所不同。一部分菌株的漆酶 由数种同工酶组成,多为单体酶,该酶具有广泛的底物专一性。不同漆酶之间的 作用范围也不尽相同,涉及的底物主要包括单酚、邻- 苯二酚、对- 苯二酚、甲 氧基酚、抗坏血酸和二胺化合物(如苯二胺、多巴胺)等。 由于漆酶具有氧化与木质素有关的酚类和非酚类化合物以及高度难降解环境 污染物的能力,因此它们在食品工业、制浆和造纸工业、纺织工业、土壤的生 物修复和纳米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漆改性及其应用进展
生漆改性及其应用进展孙祥玲;吴国民;孔振武【摘要】Several modification ways of raw lacquer and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field of coatings, catalysts, adsorption materials and chemical sensors were summarized, with the aim of offering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raw lacquer.%综述了生漆改性的几种途径及改性生漆在高性能防腐涂料、催化剂、吸附材料及传感器等应用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生漆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参考。
【期刊名称】《生物质化学工程》【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7页(P41-47)【关键词】生漆;漆酚;改性;应用【作者】孙祥玲;吴国民;孔振武【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4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4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4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5;TQ630.7生漆在我国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
生漆是唯一在生物酶催化作用下,完成生物转化过程、自然干燥成膜的天然树脂涂料。
中国生漆——精选推荐
中国⽣漆2019-06-221.中国⽣漆科学技术发展30年李萍,张飞龙,LiPing,ZHANGFei-long2.紫外光固化法制备漆酚/⽯墨复合导电涂料的研究刘永志,夏建荣,林⾦⽕,LIUYong-zhi,XiaJian-rong,LINJin-huo3.中国⽣漆⽂明的起源中国⽣漆张飞龙,ZHANGFei-long4.传统⽣漆技术中的化学宫腰哲雄,GONGYaozhexiong5.TodayandYesterdayforLacquerwareartandindustryinThailandSoneSimatrang,WichanEiadthong6.各具特⾊的地⽅漆艺——岭南漆艺长北,CHANGBei7.楚国漆艺——漆的材料性权纯燮,QUANChun-xie8.彩贝镶嵌出的艺术——稷⼭嵌螺钿漆器⼯艺马贵堂,马静,MaGui-tang,MaJing9.中国传统⽂化与新兴艺术之结晶——漆线雕庄南燕,黄曾恒,洪志武,ZhuangNan-Yan,HUANGZeng-heng,HongZhi-Wu1.Developmentandcharacterizationofmicro-dispersedlacquerRongLu,TomohiroMoteki,TetsuoMiyakoshi2.β-环糊精包合漆酚与⾃组装郑雪琳,翁家宝,胡炳环,ZHENGXue-lin,WENGJia-bao,HuBing-huan3.各具特⾊的中国地⽅漆艺——北⽅漆艺长北,CHANGBei4.论⽇本漆艺⽂化的多元⽣态周剑⽯,ZHOUJian-shi5.⽣漆成膜的分⼦基础——Ⅰ⽣漆成膜的物质基础张飞龙,ZHANGFei-long6.⽣漆涂刷的基本技术张斌远,ZHANGBin-yuan1.⽔性⿊推光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潘志斌,徐艳莲,胡炳环,PANZhi-bin,XUYan-lian,HUBing-huan2.漆器底胎⼯艺张飞龙,何豪亮,ZHANGFei-long,HEHao-liang3.各具特⾊的中国地⽅漆艺——江南漆艺长北,CHANGBei4.中国传统漆艺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参照效应任晓东,赵敏婷,RENXiao-dong,ZHAOMin-ting5.快讯⼆则6.浅述我国当代漆画创作特点范少辉,FANShao-hui7.浅谈传统漆艺髹饰⽂化的保护杨⽂光,YANGWen-guang8.中国⽣漆⽇本漆树及传统漆艺加藤宽,乔⼩青1.中华⼈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漆蜡(CB/T17526-2008)2.紫外光固化腰果酚/ZnO复合膜的性能研究李清琴,薛涵与,林⾦⽕,LIQing-qin,XUEHan-yu,LINJin-huo3.纳⽶TiO2/聚氨酯复合⼯艺及性能研究杨磊,沈⾼扬,傅丽君,YANGLei,SHENGao-yang,FULi-jun4.中国古代漆器纹饰艺术衍化研究张飞龙,ZHANGFei-long5.台湾漆器发展渊源研究林宣宏,LINXuan-hong6.⽣漆应⽤研究进展周壮丽,ZHOUZhuang-li7.关于物质与关系的唤醒王鸿,WANGHong8.厦门漆线雕技艺1.中华⼈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漆(GB/T14703-2008)2.不饱和聚酯型聚氨酯涂料的研制李扬俊,邵会菊,⽩卫斌,林⾦⽕,LIYang-jun,SHAOHui-ju,BAIWei-bin,LINJin-huo3.紫外光固化腰果酚/⼆氧化硅复合涂料的性能周中⾼,邓丰,林⾦⽕,ZHOUZhong-gao,DENGfeng,LINJin-huo4.中国古代漆器造型艺术的衍变研究张飞龙,ZHANGFei-long5.温州漆艺⽂化研究杨⽂光,YANGWen-guang6.漆树种质资源调查报告之⼀——秦巴⼭地及毗邻地区漆树种质资源调查张瑞琴,郭志强,贺娜,ZHANGRui-qin,GUOZhi-qiang,HENa7.导电涂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孟祥飞,郑建龙,SHIYu,MENGXiang-fei,ZHENGJian-long8.浅谈轮岛漆器产业特征⽅兆华,FANGZhao-hua9.简讯10.试谈漆画的精神与语⾔胡⽟康,任晓东,HUYu-kang,RenXiao-dong11.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1.氢氧化钠对⽣漆膜腐蚀⾏为的研究⽩卫斌,吴秀玲,徐艳莲,林⾦⽕,BaiWeibin,WuXiuling,XuYanlian,LinJinhuo2.《漆蜡》国家标准修订张瑞琴,张飞龙,王成章,ZhangRuiqin,ZhangFeilong,WangChengzhang3.中国古代漆器制胎技术张飞龙,ZhangFeilong4.唐代漆器纹样研究——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研究(续⼆)马⾦玲,王尚林,MaJinling,WangShanglin5.从战国和秦代漆器的发展看秦俑彩绘⽤漆的原因张益,ZhangYi6.中国髹漆⼯艺溯源张飞龙,ZhangFeilong7.⽇本漆器与产地中国⽣漆柳桥真,周怀松8.汉代漆器"(沮)⼯"再说何豪亮,HeHaolian9.宁波朱⾦漆⽊雕1.紫外光固化漆酚镧聚合物(PULa)的性能与表征徐艳莲,夏建荣,胡炳环,游晨莹,XuYanlian,XiaJianrong,huBinghuan,YouChenying2.质⼦酸催化漆酚聚合的反应历程初探卓东贤,李雪芳,吴秀玲,林⾦⽕,ZhuoDongxian,LiXuefang,WuXiuling,LinJinhuo3.中国漆⼯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张飞龙,ZhangFeilong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纹样研究——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研究(续⼀)马⾦玲,王尚林,MaJinling,WangShangling5.中国漆树资源研究及精细化应⽤张飞龙,张武桥,魏朔南,ZhangFeilong,ZhangWuqiao,WeiShuonan6.⽣漆的品质及其检验技术张飞龙,张瑞琴,ZhangFeilong,ZhangRuiqi7.漆画材质的思考李⼩康,LiXiaokang8.抢救遗产,延续绝技——评《<髹饰录>图说》陈晓东,ChenXiaodong9.螺钿漆器制作⼯艺长北,ChangBei10.中国⾮物质⽂化遗产保护名录——雕漆技艺1.四氯化钛在天然⽣漆膜表⾯的化学修饰李雪芳,陈钦慧,吴秀玲,林⾦⽕2.⼭东枣庄漆树与引种漆树的对⽐试验及发展策略董振成,DongZhenchen3.陕西漆树品种数量分类学研究赵喜萍,李林,魏朔南4.漆物质⽂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张飞龙,张志军,张武桥,张瑞琴5.现代⽇本漆艺研究周剑⽯,ZhouJianshihHTTp://6.中国古代漆器款识研究张飞龙,ZhangFeilong7.漆酚⾦属⾼聚物防腐涂料的研究进展李林,赵喜萍,魏朔南8.化艰深为明了——⼀本解说髹漆⼯艺的好书刘克华1.漆酚缩醛胺/环氧树脂⽔性涂料的涂膜性能研究杨珠,邓丰,林⾦⽕,YangZhu,DengFeng,LinJinhuo2.中国⽣漆⽣漆精制过程影响因⼦研究李昕,⽯⽟,张飞龙,LiXin,ShiYu,ZhangFeilong3.磁性漆酚缩甲醛微球的制备与表征徐艳莲,林⾦⽕,胡炳环,XuYanlian,LinJinhuo,HuBinghuan4.中国漆⽂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案例秦始皇兵马俑漆底彩绘保护技术研究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课题组5.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研究马⾦玲,王尚林,MaJinling,WangShangling6.⽣漆彩髹颜料张飞龙,ZhangFeilong7.电视传媒与漆⽂化传播⾼振碧,GaoZhenbi8.天台⼭⼲漆夹苎技艺浙江省天台县1.漆酚与苯胺重氮盐的偶联反应刘灿培,林⾦⽕,曾玲玲,吴莎2.中国漆⽂化历史渊源研究张飞龙,ZhangFeilong3.中国漆⽂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案例秦始皇兵马俑漆底彩绘保护技术研究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课题组4.中国漆⽂化的整合特征研究张飞龙,ZhangFeilong5.中国漆⽂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之⼆王武萍,何俊明,WangWuping,HeJunming6.《<髹饰录>解说》辨正长北,ChangBei1.中国漆⽂化的外传和影响张飞龙,ZhangFeilong2.中国漆⽂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案例秦始皇兵马俑漆底彩绘保护技术研究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课题组3.中国漆⽂化遗产调查--平遥漆器中国漆⽂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项⽬组,thelacquerculturalheritageprotectedgroup4.漆艺⽂物保护技术张志军,ZhangZhijun5.UV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耐磨涂料的研究⽯⽟,李昕,穆鹏征,SHIYu,LIXin,MUPeng-zheng6.⽣漆的光氧化降解特性徐景⽂,林⾦⽕,XuJingwen,LinJinghuo7.丙烯酸粉末涂料的开发与应⽤进展汪多仁,WangDuoren8.《〈髹饰录〉解说》辨正长北,ChangBei9.⽣漆的利⽤与检验谭光厚,TanGuanghou1.中国漆⽂化起源问题研究中国⽣漆张飞龙,ZhangFeilong2.中国漆⽂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案例秦始皇兵马俑漆底彩绘保护技术研究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课题组3.多羟基丙烯酸树脂的研制及其涂料性能刘灿培,林⾦⽕,肖鹏4.⽣漆丰产增质研究初探丁莉,Dingli5.漆艺复兴浅论何豪亮,HeHaoliang6.超细粉末丙烯酸树脂的合成与应⽤汪多仁,WangDuoren7.⽣漆的检验与加⼯谭光厚,TanGuanghou8.中国的⾼级天然树脂--⽣漆杨⽂光,YangWenguang9.漆器⼩知识问答李钢,LiGang1.漆酚重防腐功能涂料的研制张飞龙,张武桥,⽥顺利,Steven·X2.漆酚-铁化合物对有机硅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刘灿培,⾼佳辉,林⾦⽕,胡炳环3.陕西秦巴⼭区漆树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魏朔南,陈振峰4.简讯5.MIBK的开发与应⽤汪多仁,WANGDuoren6.漆酚类化合物及其应⽤展望周光龙,ZhouGuanglong7.坝漆⽣产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吴贵明,WuGuiming1.秦巴⼭区漆树资源可持续发展及规模化管理模式研究张飞龙,陈振峰,张武桥,苏治国2.漆酚甲醛缩聚物/氧化镨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徐艳莲,林⾦⽕,胡炳环,XuYanling,LINJinhuo,Hubinghuan3.实现国漆复兴战略因素分析陈振峰,候雪棉,惠兴茂4.物态变换与材料技术应⽤陈叔瑄,ChenShuxuan5.红⽊⼩件的漆饰⽯⽟,ShiYu6.⽣漆与⽇本⼈的⽣活李钢,王武萍,LiGang,WANGWuping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3年6⽉25⽇)2.中国⽣漆⽣漆国标(修订讨论稿)3.含钆漆酚基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徐艳莲,林⾦⽕,许淼清,李国清4.中国漆的精制⽅法及精制中国漆的类别何豪亮,HeHaoliang5.坝漆资源及其⽣产量现状丁莉,DingLi6.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中西部经济增长谭芝灵,刘琳,TanZhiLing,LiuLin7.传统中国漆⽂化的基本精神林辉,冠予,LinHui,GuanYu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天然生漆资源精细化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初探
刖
吾
漆树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从漆树皮层采割的次生代谢物称之为生漆,是一种优质的天然涂 料,可以髹饰器物、家具和工艺品,保护金属材料。生漆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糖蛋白以及水分、金 属离子等生化物质组成,其中漆酚是生漆最主要成分,对生漆的品质和成膜特性有直接影响…。利用生
漆独特的化学特性,将生漆中的漆酚与一些有机或无机化合物进行化学反应,保持生漆耐磨性好,耐
酸、耐溶剂、耐热、防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优良特性的基础上,开发出干燥固化成膜环境条件宽 松,对人体不过敏,高性能,环保的生漆重防腐涂料,可广泛适用于海洋设施、高速铁路、石油化工、工程 机械、电力设施等一切金属及非金属物件的表面重防腐涂装。藉此可以有效延长漆树资源的加工链条, 提高漆树资源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大力推进林业经济发展,实现民生林业。 本文在介绍了生漆的分布、产销现状、化学结构及组成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生漆资源精细化应用 的未来发展方向。
№o
漆酚特殊的分子结构赋予它一系列独特的化学活性,是生漆改性的基础,它既能与以芳环为主链
的树脂(如环氧树脂)以及以碳链为主链的树脂(如乙烯类树脂)、各种油类(尤其植物油)很好地混溶,它 还具有还原性和捕捉自由基的活性,能参与氧化、聚合或缩合、加成等多种化学反应;也可与多种金属 离子发生络合和静电作用等。未来对生漆精细化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地开展工作,因其符合节 能环保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必将引起涂料业界足够的重视,同时还可以有效延长漆树资源的加工链 条,提高漆树资源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大力推进林业经济发展,实现民生林业。 (1)漆酚缩甲醛。在漆酚的衍生物合成中,最有成效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途径是利用漆酚邻苯二 暨第二届中国涂料技术剑毅高峰论坛.论文集 13年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防腐涂料分会年
聚合桐油:天然生漆改性涂料及其性能的研究
2 0 1 4-0 2-1 9 * 收稿日期 : ( ) 。 基金项目 : 国家林业局 9 天然生漆粘土与改性涂料加工技术引进 ” 4 8 项目 “ 2 0 1 2-4-0 5 , 作者简介 : 鲁黎 ( 女, 湖北武汉人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林产化工技术研究工作 。 1 9 8 0~ ) 杨志斌为通讯作者 。
第3期
— — 天然生漆改性涂料及其性能的研究 鲁 黎等 : 聚合桐油 —
2 7
漆的一种古老方法 , 传统的加工方法是将聚合桐油 与生漆混合即得 , 往往由于生漆与聚合桐油的混合 均匀度不够 , 形成 的 涂 层 表 面 出 现 颗 粒 、 退色等不 良现象 , 影响了其涂层的装饰效果 。 涂层干燥时间 过长 , 尘埃对涂层的美观也影响较大 。 还由于干燥 时间过长 , 产品长时间在工艺线路中 , 生产效率低 , 质量控制难度大 。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 在传统制作 工艺的基础上 , 在 生 漆 与 聚 合 桐 油 的 混 合 阶 段, 引 入了高速分散搅 拌 , 研 磨 两 种 方 法, 从而使生漆与 分 散 更 加 均 匀; 研磨方 聚合桐油的偶连 更 加 紧 密 , 法的使用 , 改变了 胶 束 的 粒 度 、 以及生漆中起催化 作用的漆酶的粒度变小 , 进一步改善了生漆与聚合 桐油的偶连与漆酶分散 ; 漆酶及多糖粒度的变小使 大大缩短了漆膜的干 得漆的氧化聚合微环境改善 ,
漆艺的艺术特点与创作应用
漆艺的艺术特点与创作应用摘要:漆艺是我国民族独有的传统手工艺,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传统漆艺历经千年演变,不断开拓,精化技法,使漆艺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和精致古典的艺术特色得到古今中外人们的喜爱,让这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得以流传至今。
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演变中,漆艺得到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广泛应用在现代工艺美术中,创作出具有传统漆艺特质的漆艺作品。
文章对传统漆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历程以及现代创作应用展开分析,让更多的人了解漆艺的魅力,这样才能把漆艺的精华弘扬传承、发扬光大。
关键词:漆艺;材料;创作应用我国拥有丰富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如剪纸、陶艺、年画、木雕、漆艺等。
漆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就曾出土过漆器。
漆器具有抗高温、耐腐蚀、受潮力强等特点,且光泽、颜色十分靓丽,装饰性极高,经久耐用,具备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特点。
商周至明清,漆艺的技术不断增强,创造出了灿烂的漆艺文化,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为后世留下了精美、瑰丽、珍贵无比的漆艺精品。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现代艺术中融入传统漆艺元素,其作品效果更具多样化。
漆艺的种类、形式很多,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运用的材料也各不相同,表达出的质感也不同,使漆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搭配,以至于在现代艺术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珍贵的艺术价值。
1传统的大漆艺术1.1大漆材料的特点在古代,漆树的种植十分普遍,夏禹時代生漆就被作为贡品了。
在此之后的历朝历代对漆树的种植都很重视,陕西平利县牛王庙保留着清代对漆林管理的碑文。
直至现代,漆树的种植也还是很普遍。
漆树生长5~10年才可以割漆,用刀把树皮切口然后用导管导出,这就是天然的生漆。
漆酚、水分、漆酶、漆多糖是大漆的主要成分。
大漆的天然成分是大漆与合成漆最根本的区别,这些天然成分决定着大漆独有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