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代内阁
明朝历代首辅一览表
明朝历任内阁首辅一览表如下:
黄淮: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
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胡广: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
杨荣: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
杨士奇: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杨溥: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
曹鼐: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
徐阶: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进,四十三年八月降。高拱:隆庆四年六月进,万历十年六月卒。
申时行:万历十年六月进,十四年七月降。
叶向高:万历十四年七月进,四十八年八月卒。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明代内阁制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但真正的内阁制度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建立的。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设立了“东厂”和“西厂”两个机构,负责监察官员和情报收集。这两个机构的职能类似于现代的情报机构和反腐机构。但是,这两个机构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官员的恐惧和不满,最终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被废除。
明成祖朱棣时期,他建立了内阁制度,设立了东阁和西阁两个机构,负责处理政务和军事事务。内阁的成员由皇帝任命,一般由文臣担任,但也有武臣担任内阁成员的情况。内阁成员的职位和权力都比较高,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对于国家大事有决策权。内阁制度的建立,使得政治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转移到内阁成员手中,内阁成员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
明朝后期,内阁制度逐渐演变为“六部一省制”,即由六部和一个中央机构组成的行政管理制度。内阁成员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六部成为了明朝政治的主要决策机构。但是,内阁制度在明朝后期仍然存在,成为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内阁制度的建立,
使得政治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转移到内阁成员手中,内阁成员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内阁制度的演变,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朝内阁是形成和特点
明朝内阁的形成和特点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从秦始皇统一华夏,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形式,就出现丞相这一个官职,后面的历朝历代虽然称呼有所区别,但是一直有丞相这个官职,而且赋予了丞相很大的权利(地位和权利仅次于皇帝,主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到了明朝,明太祖建立明朝,最开始也设置了丞相一直,后经过权臣丞相胡惟庸案件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尚书只对皇帝负责,使得皇帝的权力空前的强化,但是也导致了皇帝工作负担急剧增加,朱元璋是个勤政皇帝,还能忍受,后面的接班者可没有这么勤政,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机构来承担起丞相这个职位责任来,内阁制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雏形期: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1402年)设置内阁,内阁最初只是负责向皇帝提供咨询的机构,内阁的组成人员—内阁大学士从翰林院选拔(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出生才能进翰林院,可见内阁大学士都是高素质人才),充当皇帝的私人顾问,品级较低,不直接参与政权,权利较小。
发展壮大期:从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皇帝都慢慢的写于政事,皇帝处理政事,越来越依赖内阁,仁宗朱高炽继位的,内阁成员主要都是之前的东宫旧臣如有名“三杨”杨士奇、杨荣、杨傅,都受到了重用,并且都入阁称为阁城,从起内阁开始权利不断加重,逐渐成了权利部门。此时内阁的主要作用是“拟票”,对于六部和地方上呈的奏章,进行批阅,并且给出合理化的建议,用小纸票写上,贴在奏章上,由通政司汇总,司礼监太监呈报给皇帝过目批阅。
明朝内阁成员变迁列表
四年甲子(1624年)?七月致仕
?十一月致仕
?十二月致仕
?十二月进
?七月致仕
?十一月致仕
?正月卒
?十二月致仕
?出镇
五年乙丑(1625年)?正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九月晋左柱国少师中极殿大学士?正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六月罢
?正月晋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八月致仕,晋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八月兼东阁大学士入,寻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一月致仕
?八月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九月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八月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九月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八月晋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九月晋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出镇。正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九月晋左柱国中极殿大学士。十月致仕
六年丙寅(1626年)?九月致仕
?九月进
?四月晋太保。闰六月晋上柱国太师。九月致仕
?四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十一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四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寻卒
?四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闰六月免
?七月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十月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一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
殿大学士
?七月晋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十月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一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
大学士
?七月晋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十月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一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大学士
七年丁卯(1627年)?十一月致仕
?三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八月加左柱国晋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十月晋
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明朝历史上最强内阁应该有6个时期:
明永乐16年到正统11年间的杨荣、杨士奇、杨溥内阁,史称“三杨辅政”;
明隆庆5年到万历10年间的高拱、张居正内阁;
明万历40年到42年及天启元年到4年间的叶向高内阁;
明正德7年到10年及正德12年到嘉靖3年间的杨廷和内阁;
明嘉靖41年到隆庆2年间的徐阶内阁;
明弘治11年到正德元年间的刘健内阁。
分别介绍一下这几位内阁首辅:
(三杨)
1、杨士奇(公元1366-1444),明代宰相、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四朝元老,入阁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编撰。
2、杨荣(公元1371-1440),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成祖时成就最为突出,后助宣宗平叛。杨荣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被比作明朝的姚崇。
3、杨溥(公元1372-1446),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杨溥在内阁共十六年,于杨士奇去世后接任任首辅。
(高拱)
4、高拱(公元1513-1578),明代嘉靖、隆庆朝大臣,隆庆五年升任内阁首辅。主要成就:富国强兵,振兴朝政;促成隆庆和议,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燧国策。
5、张居正(公元1525-1582),明代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改革内政,史称张居正改革。主要成就:与高拱促成隆庆和议;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巩固边防。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后赠上柱国,谥号文忠。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
明朝历代内阁成员
明朝历代内阁成员
明朝历代内阁成员
一、建文朝(1402年)
二、永乐朝(1403年~1424年)
三、洪熙朝(1425年)
四、宣德朝(1426年~1435年)
五、正统朝(1436年~1449)
六、景泰朝(1450年~1457年)
七、天顺朝(1457年~1464年)
八、成化朝(1465~1487年)
九、弘治朝(1488年~1505年)
十、正德朝(1506年~1521年)
十一、嘉靖朝(1522年~1566年)
十二、隆庆朝(1567年~1572年)
十三、万历朝(1573年~1620年)
十四、泰昌朝(1620年)
十五、天启朝(1621年~1627年)
十六、崇祯朝(1628年~1644年)一、建文朝(1402年)
二、永乐朝(1403年~1424年)
三、洪熙朝(1425年)
四、宣德朝(1426年~1435年)
五、正统朝(1436年~1449)
六、景泰朝(1450年~1457年)
七、天顺朝(1457年~1464年)
八、成化朝(1465~1487年)
九、弘治朝(1488年~1505年)
十、正德朝(1506年~1521年)
十一、嘉靖朝(1522年~1566年)
十二、隆庆朝(1567年~1572年)
十三、万历朝(1573年~1620年)
十四、泰昌朝(1620年)
十五、天启朝(1621年~1627年)
明代内阁制
明仁宣两朝的内阁政治
内容提要:明朝在朱元璋时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运行缺少不了梳理政务协调百官的宰相式的辅佐职任,朱元璋和朱棣又相继探索尝试文臣近侍的辅佐制度,最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封建内阁制度。内阁在仁宣两朝地位急剧上升,权威和作用不断加强,正式实现了制度化。仁宣两朝依靠“三杨”等一批稳健老练的阁臣辅佐,成功实现政治政策从严猛治世到宽疏治世的转变,使得朝政巩固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明朝从此走向强盛。本文重在探讨内阁制度在仁宣两朝制度化的演变和内阁政治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功,以期加深对明朝包括内阁制度在内的整个政治制度的理解。
关键词:内阁仁宣朝制度化职能作为
明代内阁制度是明代政治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者从多方位、多视角对明代内阁制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其中,主要代表性的学术专著有:王其榘的《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王天有的《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关广发、颜文广《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杜婉言、方志远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谭天星的《明代内阁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张显清、林金树的《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代表性论文有:《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及其转化》(《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梁希哲《明代内阁与明代的官僚政治》(《史学集刊》1992年第2期),杜婉言《论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陈超《明代“大礼议”前后的内阁体势变化》(《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刘晋华《明代内阁制度与党争》(《社科纵横》2003年6月)。本文主要关注仁宣两朝内阁制度的演变,内阁所负担的职能及内阁诸臣在仁宣朝的作为,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明代内阁制度史
明代内阁制度史介绍
明代内阁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本文将从内阁制度的起源、发展、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够全面地介绍明代内阁制度的历史。
一、内阁制度的起源
内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的洪武年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等内殿,作为自己的办公场所。这些内殿由宦官担任负责人,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处理各种政务。这是内阁制度的雏形。
二、内阁制度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制度逐渐发展起来。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制度已经初步形成。朱棣将内阁设立为皇帝的顾问机构,以内阁学士等官员担任内阁成员,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此后,内阁的地位和权力逐渐上升,成为明朝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内阁制度的特点
明代内阁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阁成员的选拔:内阁成员通常是由皇帝亲自选拔的,具有较高
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选拔标准包括官员的品行、才干、政治经验等方
面。
2.内阁的职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包括草
拟圣旨、审核奏折、管理宫廷事务等。内阁成员通常会参与决策,对国家
大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3.内阁的权力地位:内阁在明朝政治制度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内阁成员通常会参与朝廷的各种会议,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内阁成员也会对官员的任免和升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4.内阁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
权力制衡机制。皇帝通过内阁来制约其他官员的权力,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内阁也成为官员们争夺权力的重要场所。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明代内阁制是中国封建王朝后期的政治制度之一。它的形成主要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三省六部”制度,即刑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都察院七个大臣,负责全国的行政和司法事务。这一制度的缺陷在于:它是一个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权力机构,导致皇帝权力过于集中、官员任命不稳定、政治腐败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太祖的孙子明成祖朱棣于1403年派遣王振、陈循等法学家前往日本、朝鲜等国考察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将原来的“三省”改为“东西南北中”的五部,再增设东厂、西厂两个特务机构,以监察政治。
到了明末,内阁制度已经成为朝廷的重要机构。明神宗时期,内阁由首辅和参政两个官员组成,负责审议政务和草拟诏书。万历年间,内阁的权力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明朝末年,内阁官员由两个增加到四个,内阁首辅的权力也进一步加强,成为皇帝的重要参谋。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制经历了从“三省六部”到“五部”再到“内阁”的发展演变,这一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体现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进。
- 1 -
明朝的内阁明代宦官全貌大扫描
明朝的内阁明代宦官全貌大扫描
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之凶,势力之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也实属罕见。明代自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得势,从此一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200多年来,宦官都活跃在明代的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
明初,宦官是很不得势的,宦官的权力跌入了历史的低谷,不仅不得干预朝政,与官吏交往,甚至连置产业的权力也没有。这是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发迹于民间,亲眼目睹过宦官的危害,彩塑明代太监像他认为,宦官这个群体对于国家来说不起什么好作用,其中好人不多。
朱元璋对宦官限制极严,曾立下规章制度,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宦官兼任外臣文武衔,不许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级不得超过四品等,还在宫门上挂一块高3尺的铁牌,上面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曾有一位做镊工的老宦官,服侍朱元璋几十年了,有一次说话时没有注意,谈到了朝廷政务,朱元璋立即把他打发回老家种地了。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朱元璋自己费尽心机、不遗余力推行的极端君主专制制度,为日后宦官干政预埋了祸乱的种子。朱元璋在心里虽然想着宦官这种人不宜过多,越少越好,但实际的需要却由不得他。早在朱元璋称帝之前,还是称为吴王的时候,宫中的宦官人数已经超过千人,到洪武初年,内监的二十四衙门就建立起来了,宦官的人数就更多了。成祖朱棣任用宦官,委以权力,完全是因为当年的“靖难之役”中,尚为燕王的朱棣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此后又在其围攻南京时,与宫内的宦官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也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故而不惜背叛祖训,拉拢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
一、背景介绍
明朝内阁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制度的一
次重大变革。明朝的内阁制度于明成祖朱棣(即永乐皇帝)时期开始形成,并在明代的后期得到完善和发展。本文将对明朝内阁制度的来源、组织结构及作用进行详细描述。
二、内阁制度的来源
明朝内阁制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西晋孝文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虽然在中唐
时期,玄宗皇帝采用了类似内阁制度的政治组织——中书省,但在明朝之前的政治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内阁的存在。明朝内阁制度作为其独特的政治制度,主要受到北齐、北周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明朝创立之初,官制中设有东、西、南三班府,类似于北方民族政权的监国府。此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
三、内阁制度的组织结构
明朝内阁制度的核心是东阁和西阁,它们分别代表皇帝的两种权力:东阁代表
文武之权,西阁则代表朝政之权。
1. 东阁
东阁是明朝内阁制度的核心机构,负责军事、财政和法律等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东阁由中书舍人、东阁舍人和东阁大学士组成。其中,中书舍人为中书省的高级官员,东阁舍人则负责起草奏章、参与辅佐皇帝等工作,而东阁大学士则是最高一级的东阁官员,直接辅佐皇帝进行重大决策。东阁大学士的任命通常由皇帝亲自决定。
2. 西阁
西阁是明朝内阁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机构,负责文学、文化和教育等事务的管理。西阁由尚书舍人、西阁舍人和西阁大学士组成。尚书舍人主要负责起草上奏的文书,西阁舍人则具体负责辅佐皇帝进行各类文学工作,而西阁大学士则是最高一级的西阁官员,通常由皇帝亲自任免。
论述明代内阁的演变及历史作用
论述明代内阁的演变及历史作用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政治制度和内阁机构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内阁作为明代最高行政机构,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职能,其演变历程和历史作用对于了解明代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内阁最早设立于永乐年间,当时称为“东厂”,负责处理内阁大臣的日常事务。到了宣德年间,内阁的名字改为“东厂”,开始具备了更加完整的行政职能。内阁大臣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处理国家大政,对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机构的设置和职能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成化年间,内阁设立了“东厂”和“西厂”,分别处理文官和武官的事务。嘉靖年间,内阁机构进一步完善,设立了六部,分别负责军事、财政、刑狱、礼仪、工程和户部的事务。这一时期内阁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已经相对完备,成为明代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的核心。
明代内阁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阁大臣由皇帝直接任命,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威。他们负责制定重要政策和决策,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阁大臣之间的辩论和协商,也为明代政治生活增添了一份活力和多元性。
内阁还承担着宣传和教育的职能。内阁大臣在处理政务的同时,还
要撰写诏书、编纂史书等,宣扬皇帝的政绩和理念,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教育。内阁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有助于维护明代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的演变和历史作用体现了明代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的特点。内阁作为明代最高行政机构,具有重要的政治职能,承担着制定政策、处理政务、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任务。内阁的发展和作用对于了解明代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明朝历代内阁
明朝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
第一部分:内阁初期(此时内阁首辅并未直接指定,而是根据排序推论)
1、黄淮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1402年
(即建文四年,年号由已篡位的朱棣废除,下同)
2、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1402年-1407年
3、胡广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1407年-1418年
4、杨荣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年-1424年
第二部分:内阁制度完善时期
5、杨士奇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6、杨溥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1444年-1446年
7、曹鼐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1446年-1449年
8、陈循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1449年-1457年
高榖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1457年
9、徐有贞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1457年
10、许彬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1457年
11、李贤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1457年-1466年
12、陈文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1466年
13、李贤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1466年
14、陈文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1466年-1468年
15、彭时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1468年-1475年
16、商辂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475年-1477年
17、万安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1477年-1487年
18、刘吉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1487年-1492年
明朝内阁成员变迁列表
(1452年)高谷四月兼太子太傅
江渊二月晋吏部左侍郎。四月兼太子少师。九月奔丧
王一宁四月晋太子少师。七月卒
萧镃二月晋户部右侍郎。四月晋太子少师
商辂四月晋兵部左侍郎兼右春坊大学士
王文十月,太子太保左都御史入
景泰四年癸酉(1453年)陈循
陈循
高谷
王文正月召至。二月晋吏部尚书兼学士。五月丁忧。九月起复
萧镃
江渊四月还任
商辂
景泰五年甲戌(1454年)陈循
陈循
高谷
王文六月晋少保兼东阁大学士
萧镃
江渊正月抚安山东。七月召还
商辂
景泰六年乙亥(1455年)陈循
陈循
高谷
王文
江渊正月晋太子少师兼工部尚书,视部事
萧镃
商辂
景泰七年丙子(1456年)陈循
陈循五月兼华盖殿大学士
高谷五月兼谨身殿大学士
王文五月兼谨身殿大学士
萧镃五月晋户部尚书
商辂五月兼太常寺卿
景泰八年丁丑(天顺元年)[25](1457年)陈循正月罢
高榖二月致仕
徐有贞六月罢
许彬七月罢
李贤七月进
陈循正月充铁岭卫军
高谷正月辞少保少傅。二月致仕
王文正月弃市被杀
萧镃正月削为民
商辂正月削为民
韩爌六月晋少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九月晋中极殿大学士。十月少师兼太子太师
史继偕十月入。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沈潅七月入。九月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月晋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何宗彦六月入。九月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月晋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朱国祚六月入。九月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月晋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孙如游二月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致仕
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叶向高
叶向高
刘一燝三月致仕
韩爌
史继偕
沈潅七月致仕
何宗彦
朱国祚
孙承宗二月晋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兼掌兵部。八月晋太子太保,出镇山海关
明朝87位内阁首辅列表图:首任内阁首辅为黄淮,末任首辅为李建泰
明朝初期内阁首辅列表图
1402—1468年(从建文四年至成化四年),共 66年
时间,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与宪宗6帝,产生了 15位内阁首辅(其中 高榖 为代理内阁首辅)。
1.黄淮,1402年任内阁首辅,建文4年(洪武35年)8月入阁,本年11月降职。
2.解缙,1402—1407年任内阁首辅,建文4年11月入阁,永乐5年罢任。
3.胡广,1407—1418年任内阁首辅,永乐5年2月入阁,永乐16年5月卒于任上。
4.杨荣,1418—1424年任内阁首辅,永乐16年5月入阁,永乐22年8月降职。
5.杨士奇,1424—1444年任内阁首辅,永乐22年8月入阁,正统9年3月卒于任上。
6.杨溥,1444—1446年任内阁首辅,正统9年3月入阁,正统11年7月卒于任上。
7.曹鼐,1446—1449年任内阁首辅,正统11年7月入阁,正统14年8月卒于任上。
8.陈循,1449—1457年任内阁首辅,正统14年8月入阁,天顺元年正月罢任。
9. 高穀(代理内阁首辅)
,1457年任内阁首辅,天顺元年正月代任内阁首辅,本年2月致仕。
10.徐有贞,1457年任内阁首辅,天顺元年2月入阁,本年6月罢任。
11.许彬,1457年任内阁首辅,天顺元年6月入阁,本年7月罢任。
12.李贤,1457—1466年任内阁首辅,天顺元年7月入阁,成化2年3月丁忧去职。
13.陈文,1466年任内阁首辅,成化2年3月入阁,本年5月降职。
14.李贤,1466年任内阁首辅,成化2年5月复职,本年12月卒于任上。
15.陈文,1466—1468年任内阁首辅,成化2年12月入阁,成化4年4月卒于任上。
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过程
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过程
明朝内阁制度是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其发展历程贯穿了整个明朝时期。从洪武时期到崇祯时期,内阁制度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和衰败的过程。
一、洪武时期
洪武时期,明朝建立初期,国家的统治重心是强化皇权,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此时,内阁制度尚未形成,但已有了雏形。洪武皇帝朱元璋设立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等殿阁大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永乐时期
永乐时期,内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永乐皇帝朱棣为了减轻自己的政务负担,开始重用一些文臣,成立了内阁。此时的的内阁成员主要是翰林院的官员,他们负责起草诏令、讨论国事,开始在内廷发挥作用。但是,这一时期的内阁制度仍然是皇帝的私人咨询机构,没有形成正式的行政机构。
三、宣德时期
宣德时期,内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宣德皇帝朱瞻基设立了内阁大学士,让他们负责草拟诏令、批答奏章,参与国家大政的讨论和决策。同时,皇帝还会指定一些官员担任“首辅”,作为内阁的领袖,统领内阁的工作。这一时期的内阁已经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助手,其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提高。
四、正德时期
正德时期,内阁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正德皇帝朱厚照为了摆脱内阁的束缚,开始重用宦官,导致宦官专权的现象出现。同时,一些内阁大学士开始通过各种手段争夺权力,使得内阁内部的矛盾加剧。尽管如此,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五、嘉靖时期
嘉靖时期,内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嘉靖皇帝朱厚熜通过提升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和权力,使得内阁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同时,嘉靖皇帝还通过设立“首辅”制度,让内阁大学士中的一位担任首辅,统领整个内阁的工作。这一时期的内阁首辅权力极大,能够对国家大政进行决策和处理。
明朝的朝廷与内阁制度
明朝的朝廷与内阁制度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制度与组织架构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的朝廷与内阁制度是该时期政治运作的核心,本文将详细介绍明朝的朝廷组织架构以及内阁制度的运作。
一、朝廷的组织架构
明朝的朝廷组织架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书省、东阁和西阁,它
们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能与事务。
1. 中书省
中书省是明朝朝廷的核心机构,其下设有许多职能官员。中书省的
主要职责是处理文书和文件的起草、审查以及对皇帝诏令的撰写。其
中最重要的官员是宦官,他们在政治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可以直
达皇帝,对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2. 东阁
东阁是朝廷的秘书机构,负责处理外交、军事和刑狱等事务。东阁
由一个首辅和数位侍郎共同管理,他们具有决策权并对朝政有着重要
的影响力。东阁的首辅通常是权势最大的宦官或朝廷重臣,他们协助
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3. 西阁
西阁是朝廷的法律和礼仪机构,负责制定、审查和解释法律法规。
西阁负责管理科举制度和学术考试,以确保明朝的文官选拔制度公正
合理。西阁下设礼部、刑部、吏部等不同部门,分工协作,保持朝廷的稳定运行。
二、内阁制度的运作
明朝实行内阁制度,内阁是朝廷的决策机构,由宰相和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军机章京等高级文官组成。内阁下设内阁行走、内阁御史台等特殊机构,以监督内阁成员的工作表现。
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商议国家大事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内阁成员通过提案、讨论和撰写奏章等方式,为朝廷提供决策支持。内阁不仅负责制定国家政策,还包括军事、外交、财政等重要事务的协调。
内阁的成员是由皇帝任命,多为文官出身,因此他们对朝政有着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内阁成员之间有固定的岗位,他们通过协作与合作来推动朝政的发展,并与中书省、东阁、西阁等机构紧密合作,维持朝廷的稳定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第一部分:
内阁初期
(此时内阁首辅并未直接指定,而是根据排序推论)
1、黄淮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1402年
(即建文四年,年号由已篡位的朱棣废除,下同)
2、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1402年-1407年
3、胡广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1407年-1418年
4、杨荣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年-1424年
第二部分:
内阁制度完善时期
5、杨士奇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6、杨溥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1444年-1446年
7、曹鼐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1446年-1449年
8、陈循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1449年-1457年
高榖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1457年
9、徐有贞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1457年
10、许彬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1457年
11、李贤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1457年-1466年
12、陈文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1466年
13、李贤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1466年
14、陈文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1466年-1468年
15、彭时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1468年-1475年
16、商辂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475年-1477年
17、万安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1477年-1487年
18、刘吉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1487年-1492年
19、徐溥弘治五年八月进,十一年七月致仕。1492年-1498年
20、刘健弘治十一年七月进,正德元年十月致仕。1498年-1506年
21、李东阳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年-1512年
22、杨廷和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1512年-15年
23、梁储正德十年三月进,十二年十一月降。15年-1517年
24、杨廷和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25、蒋冕嘉靖三年二月进,五月致仕。1524年
26、毛纪嘉靖三年五月进,七月致仕。1524年
27、费宏嘉靖三年七月进,五年五月降。1524年-1526年
28、杨一清嘉靖五年五月进,七月降。1526年
29、费宏嘉靖五年七月进,六年二月致仕。1526年-1527年
30、杨一清嘉靖六年二月进,八年九月致仕。1527年-1529年
31、张璁嘉靖八年九月进,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1529年-1531年
32、翟銮嘉靖十年七月进,十月降。1531年
33、张孚敬嘉靖十年十月复,十一年八月致仕。1531年-1532年
34、方献夫嘉靖十一年八月进,十二年四月降。1532年-1533年
35、张孚敬嘉靖十二年四月复,十四年四月致仕。1533年-1535年
36、李时嘉靖十四年四月进,十七年十二月卒。1535年-1538年
第三部分内阁鼎盛时期
37、夏言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十八年五月致仕。1538年-1539年
顾鼎臣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1539年
38、夏言嘉靖十八年五月复,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1539年-1541年
39、翟銮嘉靖二十年八月进,十月降。1541年
40、夏言嘉靖二十年十月复,二十一年七月罢。1541年-1542年
41、翟銮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二十三年八月罢。1542年-1544年
42、严嵩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43、夏言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年-1548年
44、严嵩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四十一年五月罢。1548年-1562年
45、徐阶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隆庆二年七月致仕。1562年-1568年
46、李春芳隆庆二年七月进,五年五月致仕。1568年-1571年
47、高拱隆庆五年五月进,六年六月罢。1571年-1572年
48、张居正隆庆六年六月进,万历十年六月卒。1572年-1582年
49、张四维万历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丁忧。1582年-1583年
50、申时行万历十一年四月进,十九年九月致仕。1583年-1591年
第四部分:
内阁动荡时期
51、王家屏万历十九年九月进,二十年三月致仕。1591年-1592年
52、赵志皋万历二十年三月进,二十一年正月降。1592年-1593年
53、王锡爵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进,二十二年五月致仕。1593年-1594年
54、赵志皋万历二十二年五月进,二十九年九月卒。1594年-1601年
55、沈一贯万历二十九年九月进,三十四年七月致仕。1601年-1606年
56、朱赓万历三十四年七月进,三十六年十一月卒。1606年-1608年
57、李廷机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进,四十年九月致仕。1608年-1612年
58、叶向高万历四十年九月进,四十二年八月致仕。1612年-1614年
59、方从哲万历四十二年八月进,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1614年-1620年
60、刘一燝泰昌元年十二月进,天启元年十月降。1620年-1621年
61、叶向高天启元年十月复,四年七月致仕。1621年-1624年
62、韩爌天启四年七月进,十一月致仕。1624年
63、朱国祯天启四年十一月进,十二月致仕。1624年
63、顾秉谦天启四年十二月进,六年九月致仕。1624年-1626年
64、黄立极天启六年九月进,七年十一月致仕。1626年-1627年
65、施鳯来天启七年十一月进,崇祯元年三月致仕。1627年-1628年
66、李国崇祯元年三月进,五月致仕。1628年
67、来宗道崇祯元年五月进,六月致仕。1628年
68、周道登崇祯元年六月进,十二月降。1628年
69、韩爌崇祯元年十二月进,三年正月致仕。1628年-16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