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研究2笔记
上海地标:历史与风景_札记
《上海地标:历史与风景》阅读记录目录一、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地标概述 (1)1.1 上海的城市历史背景 (2)1.2 上海地标的分类与特点 (2)二、上海经典地标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4)2.1 外滩建筑群 (5)2.2 东方明珠塔 (5)三、上海自然与人文景观 (6)3.1 田子坊 (7)3.2 上海科技馆 (9)3.3 静安寺 (10)四、上海地标建筑周边的旅游指南与体验 (11)4.1 上海外滩 (12)4.2 陆家嘴金融区 (14)4.3 徐家汇 (15)五、结语 (16)一、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地标概述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上海经历了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地标建筑紧密相连,共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变迁。
在早期的上海,外滩是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这里曾是外国人在上海的租界,因此保留了许多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滩的地标建筑逐渐发生了变化,但它仍然是游客们了解上海历史的重要窗口。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兴建高层建筑,如浦东大楼、南京东路步行街等。
这些现代化的建筑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展示了上海在不断发展的城市面貌。
上海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如豫园、城隍庙等,它们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进入21世纪,上海继续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
陆家嘴金融区、上海中心大厦等地标建筑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展示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地位。
上海也在积极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让市民和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
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地标建筑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现代化风貌,成为世界瞩目的城市地标。
1.1 上海的城市历史背景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的南缘,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上海的发展历程可谓丰富多彩。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范文《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1我一直将艺术与文化等同看待,同其他活动一样,是整个社会活动中的一部分,是从中分离出来而赋予特殊职能的不同的表现方式。
艺术同文化一样,没有一个的形式,而其自身发展出的一套体系决定了其复杂又相关联的形式。
艺术亦不受其他活动影响,却寄生在各个活动中成为一种意识上的影响因素影响着其他活动。
并且,艺术的本身价值是抽象出来的价值,没有一个形象的参照物作为衡量其价值的,又受到时代、地域、创造者与受众的影响,价值评定相差巨大。
对于创造者与受众,又受到自身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及艺术层面的与生俱来的审美观的影响,造成艺术价值评定的不稳定性。
同文化一样,艺术亦要放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本质的认识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一旦某个艺术孕育出一种产物,这种产物便成为一种旧的形态,一种存活在过去某个时间的艺术(虽然可能有相同的空间)。
我们只能像记录文化一样记录艺术,且如不能复原抽象的文化一样不能复原死去的艺术。
换句话说,我们了解的仅仅是过去的艺术,是已近死去的艺术,其最初的思想只有创造者知道,我们只是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杜撰出一部分思想记录在历史的文献中,供人们评论。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2由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罗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象愚合作编著的《文化研究读本》是一本集合西方文化研究学者的学术论文集,其中摘录的都是在文化理论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批判性观点和论断。
通过阅读这本文化研究文献合集一方面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从中获得启发。
本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前言、什么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起源、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传媒研究。
前言部分两位作者梳理了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介绍了文化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主体、重要的文化学者和其提出的里程碑式的文化观点和批判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按照类别加以区分,让人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熟悉这些文化研究者的观点,帮助在后面的论文中更加深入的体会其观点的论述和表达。
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史全套笔记
中国建筑史讲义中国建筑史讲义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前言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老子》第十一章(该书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有:埏(Sha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 (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7至前23年间。
)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
对建筑的这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义。
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赖特》引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
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就必然被否定。
”(《赖特》40页)赖特1941年提出:“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特》40页)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
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是《中国建筑历史》。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屮国建窥史后很丘1、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有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的房屋,清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于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2、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缺点;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4、我国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5、穿斗式木架结构特点;用穿杭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木品木品的房架;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禀条方向,再用斗林把柱子串联起来。
6、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搁置禀条,梁头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7、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8、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蛀而导致腐烂。
9、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0、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耍的作用。
胆魄、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fu 殿、歇山、卷棚、重殿。
11、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
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2、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3、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14、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15、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为体制的产物。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的建筑虽然简单粗糙,但已经展现出了人类对于遮风避雨和生活空间的最初构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和艺术不断发展。
在奴隶社会时期,宫殿建筑逐渐兴起,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到了封建社会,中国建筑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的建筑,气势磅礴,如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和统一的气势。
汉代的建筑则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瓦当和画像砖。
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堪称典范,其规模宏大,街道整齐,宫殿巍峨。
唐代的建筑风格雄浑大气,结构简洁明快,斗拱硕大,屋檐深远,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例如,佛光寺大殿就是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水准。
宋元时期的建筑在继承隋唐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建筑注重比例和尺度的协调,建筑风格趋向于细腻、柔美。
这一时期的《营造法式》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典籍,对后世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建筑则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明清时期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更加成熟和完善。
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同时,民间建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地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徽派建筑、福建的土楼等。
中国建筑在结构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它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优点。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还具有装饰性。
屋顶的形式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不同的屋顶形式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和用途。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国建筑也独具特色。
《汉口原租界建筑装饰》随笔
《汉口原租界建筑装饰》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汉口原租界建筑装饰的研究现状 (3)二、汉口原租界建筑概述 (4)2.1 汉口原租界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6)2.2 建筑风格与特点 (7)三、建筑装饰元素分析 (8)3.1 铸铁艺术 (9)3.2 玻璃艺术 (11)3.3 石材雕刻 (12)3.4 绘画与镶嵌艺术 (13)3.5 家具与陈设 (14)四、建筑装饰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16)4.1 功能性体现 (17)4.2 象征意义解析 (18)五、建筑装饰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19)5.1 地域文化特点 (21)5.2 建筑装饰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 (22)六、结论与展望 (23)6.1 研究成果总结 (25)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6)一、内容描述《汉口原租界建筑装饰》犹如一座时光的博物馆,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书中以详尽的笔触和丰富的史料,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汉口原租界地区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装饰。
从典雅的欧式建筑,到古朴的中式庭院,每一处都凝聚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文化内涵和经济实力。
在这些建筑之中,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变迁。
无论是那精致细腻的雕花阳台,还是气势磅礴的罗马柱式,都无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这些精美的装饰不仅展示了建筑师们的高超技艺,更是对那个时代文化艺术繁荣的生动见证。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汉口原租界建筑装饰的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口租界建筑装饰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武汉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也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仍屹立不倒的历史文化遗产。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汉口原租界成为了承载历史记忆的独特场所。
这些租界的建筑装饰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表达,更是历史与文化交织的见证。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建筑书籍读书笔记1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一直存在一个偏见:认为教材都是编写得极差的。
想一想从小学到高中,学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这恐怕是人类(私自揣测)的一种逆反心理吧。
在上课期间,去图书馆查找过外建史的其他书,有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的《外国建筑史》感觉也还不错。
其他的一堆带彩图,五颜六色的书,也就骗骗小孩子不错。
这本书老师大概讲了一半,到文艺复兴就期末了。
正是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于是,考完试自己又接着看,后面的感兴趣的着重看了一遍,整个算是把书完整过了一下。
如果再多有一周时间让蒋老师把巴洛克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风格这些讲一下自然是最好的。
再往后感觉都没有这么历史特征明显的时期了。
整个后面给人的感觉就是:走三步退两步。
历史稍有进步,马上又会出现对古代某一种风格的强烈崇拜,模仿。
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
再者即是,一味追求繁复,追求毫无疑义的浮夸的装饰,而脱离了建筑的本质:空间。
我想学习历史不是为了一定要记住哪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是为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让我们以史为镜,让我们知道一个建筑风格的形成到衰落是因为什么。
唯此,我们才不至于在设计中丧失了方向,重蹈历史的覆辙。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2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凭借自己生活的气候环境从而营透了许多适合居住的宫殿、陵墓、桥梁、楼阁、移至阶基以及大众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毕生精力完成这本著作。
书中将中国建筑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国的建筑物,可以说是详细的为我们将古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呈现给我们,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图,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国的建筑历史建筑要素,还让我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与历史事件,因为建筑形式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一本书中去感悟到许多,也应该学会很多。
建筑的文化属性范文
建筑的文化属性范文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
它不仅仅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更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建筑的一些文化属性的探讨。
首先,建筑是文化的象征和展示。
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态是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体现。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和借景的手法为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尊崇自然和和谐的价值观念。
而希腊的古典建筑以对称和比例为特征,体现了古希腊人追求完美和理性的思想精神。
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展示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韵味,也成为吸引游客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其次,建筑是文化的传承和载体。
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罗马的斗兽场等古代建筑物,保存下来的至今,成为后代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据。
这些建筑物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人类智慧和工艺的结晶,代表了当时的科技和文化水平。
再次,建筑是文化的表达和演绎。
建筑不仅通过外观和造型传递信息,还通过建筑材料、色彩、装饰和细节等方面表达文化内涵。
例如,西方宗教建筑常常使用尖顶和十字形象,象征着基督教的信仰和救赎。
而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常常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吉祥和繁荣。
建筑内部的布局和装饰也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审美观念,例如中式庭院和欧式宫廷等,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此外,建筑是文化的塑造和塑造者。
建筑物的功能、规模和风格往往与当地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古代宫殿和教堂的建筑规模庞大,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而商业和办公建筑则强调效率和实用性,体现了商业社会的价值观念。
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也是文化的表现,反映了建筑师和工匠的技艺和智慧,以及所处时代的审美趋势和建筑理论。
总而言之,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
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更是文化的象征和展示、文化的传承和载体、文化的表达和演绎、文化的塑造和塑造者。
文物学概论笔记
文物学概论笔记文物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物及其相关领域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物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以下是文物学概论的一些重点笔记。
1.文物的概念及内涵:文物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中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们包括古代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器物、玉器、钱币等多种形式。
2.文物的时限:文物分为历史文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代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不同类别,涵盖了从远古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
3.中国文物的特点: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丰富多彩的文物种类集中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的有力见证。
4.文物学的定义:文物学是一门研究文物及其价值、特征、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学科,旨在探讨文物的形成、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
5.文物学的研究范围:文物学涉及文物的分类、鉴定、价值评估、保护管理、考古发掘、陈列展示、文化传播等方面。
6.文物的分类:文物可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漆木器、织绣、砖石雕刻、碑帖、古籍与版本、钱币、文房四宝等;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
7.文物保护管理的法律与规范:我国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法》等。
8.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包括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文物陈列展示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9.文物的合理利用: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保护,还在于充分利用其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开展文物旅游、弘扬传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等。
通过学习文物学概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灵山廖大将军的庙古笔记
灵山廖大将军的庙古笔记
(实用版)
目录
1.灵山廖大将军庙的背景
2.古笔记中的记载
3.灵山廖大将军庙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正文
灵山廖大将军庙位于我国广东省珠海市,是一座历史悠久、香火鼎盛的庙宇。
这座庙宇供奉的是廖大将军,他是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英勇将领。
南宋末年,廖大将军在抵抗元军的入侵中,英勇奋战,最终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他的忠诚与英勇,当地百姓修建了这座庙宇。
古笔记中对灵山廖大将军庙的记载颇丰,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游记》。
在这部游记中,徐霞客详细描述了他游览灵山廖大将军庙的过程,以及庙内的建筑、雕刻和壁画等艺术珍品。
这些珍贵的记载为后世研究这座庙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灵山廖大将军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座承载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宝库。
庙内的雕刻和壁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间信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此外,庙内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宋代的石刻、明代的铜钟等,这些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实物。
总之,灵山廖大将军庙是一处集历史、文化和宗教于一体的珍贵遗产。
古笔记中的记载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这座庙宇当年的辉煌,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它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第1页共1页。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在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本章将介绍文化的定义、作用和研究领域,以及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文化概述本章将对文化的概念进行详细的阐释,包括文化的定义、内涵、特点和主要内容等。
第三章:全球文化发展史本章将追溯全球文化发展的历史,从人类起源至今的不同历史时期,分析和解读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本章将探讨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文化的塑造作用。
第五章:文化的地区差异本章将分析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并重点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和共享。
第六章:文化的变迁与传承本章将研究文化的变迁和传承,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并思考文化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文化产业与创意经济本章将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探讨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文化创意对创新与创业的推动作用。
第八章:文化与教育本章将研究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意义,探讨如何在教育中融入文化元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九章:文化与科技本章将深入研究文化与科技的互动关系,探讨科技对文化传播、保存和创新的影响。
第十章:文化与全球化本章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分析文化全球化对地方文化、多元文化和文化身份的冲击和影响。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但不限于相关研究报告、图表、数据统计等资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对文化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电影等形式的作品。
2:知识产权:指人们智力创造的成果,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
3:文化遗产: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宗教、民族等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4:文化多样性:指不同社会群体拥有和传承的文化特点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
第一章:历史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早的园林可追溯至中国古
代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在古代,园林被视为人工构筑的山水之间的微缩世界,在其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和谐统一。
古代园林常常由建筑、植物园、水池、石头、假山等元素构成,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追求自然”、“守护水源”、“排景辞物”、“布
局对称”、“借景造境”等。
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园林主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
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园林美学的追求和对宇宙之美的探索。
第三章:代表性古典园林作品
中国古典园林有许多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颐和园、拙政园、留园、潭
柘寺等。
这些园林作品不仅在建筑设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传统,而且在植物配置、景观布局、文化内涵等方面也展现了深厚的古代艺术精髓。
第四章: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技艺和设计理念逐渐得到
传承和发展。
现代园林设计师们在借鉴古典园林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古代园林的精神和美学延续至今,为当代人们营造出更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是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古典园林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迪,为当代园林设计和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文化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文化研究方法-笔记整理简介文化研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旨在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文化研究方法,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进行文化研究。
1. 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文化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直接参与到特定群体或文化环境中,通过观察、参与和互动来获取研究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被研究群体的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社会互动方式。
2. 访谈调查访谈调查是另一种常用的文化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与被访者进行个别或群体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观念、价值观、经验和态度等。
通过访谈调查,研究人员可以获取被研究群体的内心世界和文化认同等信息。
3. 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一种对特定文本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
这些文本可以是书籍、报纸、电影、音乐、广告等。
研究人员通过文本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和意义等,以推断背后的文化模式和社会影响。
4.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借助网络理论和方法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个体之间的联系和交互模式,揭示社会网络中的文化关系和文化传播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文化经纬度和网络空间中的文化现象。
5. 跨文化比较跨文化比较是一种将不同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不同文化背后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
跨文化比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总结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文化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访谈调查、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跨文化比较。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探索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手写笔记知识点总结
手写笔记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生物学知识1. 细胞结构与功能人体的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
细胞的功能包括营养摄取、新陈代谢、排泄、运输等。
2.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物种分化、进化、适应环境等过程中所经历的改变。
达尔文进化论和控制进化论是两种主要的生物进化理论。
3. 遗传学遗传学研究了基因、遗传变异、遗传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分支杂交是遗传学的重要内容。
4. 生态学生态学研究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生物圈、群落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第二节:物理学知识1. 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状态的学科,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牛顿三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原理。
2. 热学热学研究了热量传递、热力学定律以及热力学循环等内容。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热学的基本理论。
3. 光学光学研究了光的传播、光的成像、光的干涉和衍射等内容。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偏振现象是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4. 电磁学电磁学研究了电荷、电场、磁场以及电磁波等内容。
库仑定律和安培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化学知识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族和元素的性质都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 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学元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吸引力,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共价键的极性和键能是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内容。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化学元素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包括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置换反应等。
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是化学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
4.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前后化学物质浓度和反应速率保持不变的状态。
平衡常数和勒夏特列的原理是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
第四节:地理学知识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等内容,研究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和区域规划等内容,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听课笔记20篇
听课笔记20篇听课笔记1课程名称:数学分析授课人:李教授日期:2023年12月20日记录重点:1. 李教授详细解释了极限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在数学分析中的重要性。
2. 李教授讲解了如何利用极限的定义来判断函数的连续性。
3. 李教授提到了实数完备性的基本定理,包括确界定理、柯西收敛准则等。
4. 课程中还讨论了极限的一些性质,如极限的唯一性、局部有界性等。
感悟与思考:通过这节课,我对数学分析中的极限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李教授的讲解非常清晰,让我对极限的应用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实数完备性在数学分析中的基础地位。
听课笔记2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授课人:张教授日期:2023年12月20日记录重点:1. 张教授讲述了先秦文学的发展背景和主要特点。
2. 详细介绍了《诗经》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分析了《左传》、《论语》等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4. 讨论了汉赋、唐诗、宋词等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
感悟与思考:通过这节课,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张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也被先秦文学的思想内涵所吸引,对《诗经》等经典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听课笔记3课程名称:物理化学授课人:王老师日期:2023年12月20日记录重点:1. 王老师讲解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介绍了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讨论了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 分析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4. 讲解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如自发反应的方向和熵的概念。
感悟与思考:通过这节课,我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王老师的讲解非常生动有趣,让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物理化学在化学反应和能源利用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听课笔记4课程名称:英语口语实践课授课人:英语外教John日期:2023年12月20日记录重点:1. John让我们进行自我介绍,并鼓励我们大胆开口说英语。
建构文化研究读书笔记 .docx
建构文化研究读书绪记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习惯去创新。
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
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建构文化研究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建构文化研究读书笔记-作者简介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 , 1930年生,美国人。
当今世界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评论家、建筑理论家和建筑教育家。
现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维尔讲席教授,并曾在或正在世界许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他写有大量关于现当代建筑的论著,并从1986——1990年担任由密斯•凡•德•罗基金会赞助的位于巴塞罗那的EEC欧洲建筑奖评委会主席。
二书籍背景在这个市场、利润、消费、娱乐至上的时代背景下, 消费社会的符号胜于物体,包装胜于本质,幻想胜于现实。
建筑等于商品、利润、地位,纬度没有成为建筑。
而“建筑学” 因其层面和外延都太丰富让其概念的边界模糊。
由于市场、学术、文化、教育等多重语境使得现今建筑的意义也常在建筑之外。
物的持久性和坚固性在于质料和形式的综合,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
建筑是有物性的物体,它不仅是结构的、工程的、科学理性的,还是艺术的、社会的、文化的。
所以在探究建筑的本体呈现的溶蚀,也要意识到建筑形式之后与这件作品的社会地位相关的表现性和特征性的诗意的表达的重要性。
Tectonic(建构)一词最初形式源于古希腊文泰可顿(tekton)o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和工程师职业并不存在。
随着工匠地位和作用的提高最终导致了总木匠师阿奇泰可顿(Archi-tekton)的出现。
最先在建筑中使用“建构”一词的是德国人卡尔•奥特弗里德•缪勒在1830年出版的《艺术考古学手册》。
书中写到“一系列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实用性,而且也取决于与感情和艺术概念的协调一致。
我们将这一系列活动成为建构,而建筑则是它们的最高代表。
建构文化研究笔记
第一章建构的视野19世纪,建筑关注空间,克服风格相对化和折中主义。
建构:结构的诗意表现。
建筑包含建构,触觉,但是不否认空间性。
强调:建筑首先是构造,然后是表皮,体量,平面等更抽象的。
有物性,可体验。
建造由地点,类型,建构三个交汇而成、先锋建筑(立体主义、至上主义等)造型艺术转接到建筑中,是海市蜃楼。
建筑不是造型艺术。
建构词源Tectonic :实用而与情感和艺术协调一致的行为。
希腊人的建构,两种建造技艺:the tectonics of the frame the stereotomics of the earthwork 围合空间的构架体系体量的砌体结构材料置换:为保持传统符号价值,一种材料方式建筑属性出现在另一种材料方式的表现:希腊神庙的石料切割是对木构原型的全是。
建构与地形环境应该是建筑创作的本质,对待环境两种方式:模仿和诠释 mimesis and assessment场地超越了对审美和功能的感知,场地需要身体移动的感知。
建构与身体的隐喻P11 建筑理论过重所指与符号的关系,使人概念性的理解建筑。
身体经验被排除。
Ando:shintai神体,身临其境的感受。
(身体建构世界,世界建构身体,柔软的身体与坚硬的混凝土互动,神体产生)一种经验与感受另一种经验——身临其(建筑)境感受“神体”,这是一种隐喻过程。
Alvar aalto:芬兰市政厅,现象学意识,强烈的触感反差——砖石木气味——强化了建构体验。
建构与文化人类学音乐和建筑:最高最纯的非模仿性宇空艺术cosmic nonimitative arts再现与本体结构的象征因素和技术因素。
再现与本体:表皮再现结构(壁炉,填充墙)的组合特征与建筑核心(基座,构架,屋顶)的基本结构和本体之间。
象征——再现结构——本体。
Ornament 与功能,使用,礼仪有关的装饰。
Decorations与结构有关的装饰。
路斯虽然强调材料的本身,但是他却用大理石饰面遮掩了框架结构和填充墙体的连接关系。
建筑读书笔记
建筑读书笔记《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P2-P5 《建筑设计基础》--------------------P7-P9 《城市建筑学》-------------P10-P1410城市规划杨文杰100107022《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族性和时代感。
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
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
”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读书笔记装饰
读书笔记装饰篇一:《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摘录: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
它任凭宫殿倒塌。
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
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
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
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
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
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
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
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
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
中国石拱桥课堂笔记
中国石拱桥课堂笔记中国石拱桥是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桥型,它以其美观大方、结构牢固、耐久性好等特点在建筑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本文将针对中国石拱桥进行课堂笔记,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种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
一、什么是石拱桥石拱桥是指由石材建造的拱形桥。
拱橋是古代桥梁建筑的一种,它是由拱石或砖拱圈构成的,两端固定于桥墩上的结构。
拱的主要作用是承受桥面的荷载,将其转移到桥墩上。
二、石拱桥的结构特点石拱桥的结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拱石:拱石是整座石拱桥的承重构件,一般有数个,连结在一起构成拱圈。
拱石在承受静力荷载时,其内部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会使得拱石和桥墩产生反力,从而支撑起桥面跨越河流。
2. 桥面:桥面是承载交通工具通行的部分,由木质、石板、砖等材料铺设而成。
桥面的稳固程度直接关系到石拱桥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精心设计和施工。
3. 桥墩:桥墩是石拱桥的支撑部分,主要承受拱石传递到桥墩上的力,为了增加桥墩的稳固性,一般采用几何形状更加稳定的多角形状或圆柱形状。
三、石拱桥建造的历史和分布石拱桥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在相当长的历史期间里,石拱桥依然是中国各地重要的交通建筑。
石拱桥的构造结构在宋代已经比较成熟,达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因此在宋代时期有很多的石拱桥被建造了起来。
在明代时,石拱桥的规模更加宏大,工艺更加精湛。
明代时期建造的石拱桥至今仍然留存,成为一道重要的文化遗产。
四、石拱桥的文化意义1. 建筑艺术遗产石拱桥作为我国传统的桥梁类型之一,是我国古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石材的加工技巧到结构的设计构思,再到建造工艺等方面,都是我国古代技术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历史和科技价值。
2. 社会历史价值石拱桥是道路交通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特别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桥梁的建设对于贫瘠的农耕文明而言尤为重要,它能够缩短阡陌纵横的距离,方便人们的生活往来。
3. 地域文化代表石拱桥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不同地域的石拱桥建造有所不同,与各地的地形、气候、文化等因素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文化研究2笔记
第一部分
一、《威尼斯学派的城市研究》
威尼斯学派:一般而言指1970s初期聚集于威尼斯学院的一批年轻人,他们同为共同的学术兴趣和政治立场走到一起,进行一些相似的研究和合作。
威尼斯学派的真正的确认之点:1976~1977在威尼斯建筑学院(IUA V)的第一个学术年该学术年主题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及相关的历史分析方法。
由曼弗雷多•塔夫里和弗朗多•基拉组织。
1916,朱塞佩•萨索那成立IUA V。
塔夫里个人完成之作:《计划与乌托邦》。
他的其他作品:《球与迷宫》《美国城市——从内战到新政》。
二、《大都市》
作者马西莫•尤西亚里:威尼斯学派的专职思想家。
有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三重身份。
三、《农耕理想的城市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广亩的起源与发展》
赖特几篇关于广亩城市的作品:《活着的城市》《奴役之下》《Uionian城市》
广亩城市:赖特认为,随着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经没有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包括住所和就业岗位)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
他的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是:希望保持他自己所熟悉的,19世纪90年代左右在威斯康星州那种拥有自己宅地的移民们的庄园生活。
赖特处于美国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独特环境之中,从人的感觉和文化意蕴中体验着对现代城市环境的不满和对工业化之前的人与环境相对和谐状态的怀念情绪。
赖特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
《宽阔的田地》一书中,他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
这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
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四《从公园到区域:进步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城市的革新》
作者:弗兰切斯科•达尔科IUA V教授
超验主义乌托邦城市中央公园
RPAA:是一个非正式团体,建筑师、规划师、保护运动的代表着、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于1923年在纽约组成。
最早和其成立有关的文献是一份关于成立一个关于建设城市花园和区域规划协会的建议。
1923年在一次会议上成立协会命名为美国区域规划协会。
主张地方主义。
代表了追求道德世界与技术性世界之间一致性的最后努力。
代表了对乌托邦社会的一种追求。
主要理论家是路易斯•芒福德:美国社会哲学家。
写过很多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著作。
极力主张科技社会同个人发展及地区文化上的企望必须协调一致。
1943年受封为英帝国爵士,获英帝国勋章。
1964年获美国自由勋章。
主要作品有《枝条与石头》(1924)、《科技与文明》(1934)、《生存的价值》(1946)等。
1961年出版的《历史名城》一书获国家出版奖。
五、《杰斐逊的灰烬》
作者塔夫里
路易斯•康的耶鲁美术馆和达卡会议厅
艾森曼2号住宅
查尔斯•摩尔的意大利喷泉广场
第二部分
一、《城市设计的死与生》
作者彼得•L•劳伦斯
洛克菲勒基金会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城市设计批评会议”:1958年由两位宾大教授发起,贝聿铭、康、林奇、雅各布斯等人参加。
对当时的建筑与城市设计进行讨论,并颇有收获。
贝肯的《城市的设计》
唐纳德和帕什卡夫的《人造美国——混乱还是控制》
二、《<考工记>,归去来兮》
作者萧玥(原名萧红颜)
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最重要的文献
戴震《考工记图》
三、《威尼斯之梦——曼弗雷多•塔夫里与<计划与乌托邦>》
作者胡恒
塔夫里的《茱莉亚大道——16世纪城市规划的乌托邦》
四、《社会主义视野下的资本主义城市》
作者罗伯特•C•旺布利
五、《美国城市——从内战到新政》前言
作者乔尔乔•丘奇,
六、《建筑学与城市化——读“走向群岛形态”》
作者丁沃沃
城市的形式和意义:统治关系的意义与经营机制的关系。
城市化与城市地标:希尔达(Cerda)的巴塞罗那规划和著作《城市设计总论》
意大利先锋建筑和艺术团体阿基佐姆“无限扩展的城市”
库哈斯的“囚禁地球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