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
(共8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1)有仙则名.名:(2)惟吾德馨..德馨: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1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5.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三、三峡(郦道元) (9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XXX两岁时丧父,家境贫寒无人照顾。
他年少时就有着远大的志向,把天下大事视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
即使在夜晚疲倦,也会用水泼脸来提神。
他经常吃不饱,只啃着粥来读书。
当他成为官员后,常常慷慨激昂地讨论天下大事,不顾个人安危。
但是他最终因为被人诬告而被贬官,被降职为参知政事,被流放到邓州。
XXX仍然刻苦自励,不追求肉食,他的妻子和自己勉强维持生计。
他常常自我念诵:“士人应该先为天下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的欢乐而欢乐。
”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或夜昏怠②食不给
③参知政事④仅自足而已
2.XXX的志向是什么?他是如何实现的?
答:
3.XXX的生活境遇是怎样的?他是如何面对的?
答:
4.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
XXX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但他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刻苦的精神。
即使连饭都吃不上,他也坚持读书。
做官后,他不畏艰险,常谈论天下大事,但也因此被贬官。
他刻苦自律,不吃肉以保养家庭。
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他自己和后人。
XXX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他孜孜不倦地背诵,甚至在骑马或半夜中也在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其中的意义。
他认为,用力多者收获远,精通的书一生不会忘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
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
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4。
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3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3文段13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尢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非丝非竹无丝竹之乱耳B、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C、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D、锦鳞游泳滁人游也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夫”读为“fū”)B.野芳发而幽香(芳:花香)C.泉香而酒洌(洌:清洌)D.伛偻提携(伛偻:驼背,指老人)3.下列句子翻译下正确的一项是()A.晦明变化者(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B.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C.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白洁白。
)D.颓然乎其间(精神不振的坐在众人的中间。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用分述总收之法,条理清晰。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
”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
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
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2)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后再见之/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⑵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⑶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注】①握:四寸为一握。
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私.臣:(2)齐地方..千里:(3)吾知所以..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
(4分)(二)汉明帝尊师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此为病情。
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2分)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分)(三)范滂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私.臣:(2)齐地方..千里:(3)吾知所以..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
(4分)(二)汉明帝尊师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明帝自从当上太子,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
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听讲弟子礼节;诸生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明帝(指着桓荣)谦让地说:"太师在这里。
"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
每次桓荣生病,汉明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
桓荣病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
初二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初二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卖XXX的故事从前有个农夫骑着驴子到城里卖柴。
有个官员称这是皇宫市场的柴,就把它拿走了,只给了农夫一些绢布。
之后,这个官员还想要农夫的驴子,让他送柴到官员的家里。
农夫哭了,用得到的绢布给官员,但他不肯收下,要求农夫送柴到他家里。
农夫说:“我还有父母、妻子要养活,等我把柴卖了再送你吧。
现在我把柴给了你,你还不肯离开,那就打我吧,打死我也无所谓了!”于是他就打了那个官员。
街上的警察把农夫抓起来,上面的命令让那个官员被罢免了,农夫得到了十匹绢布。
但是这个“宫市”仍然没有改变。
有很多人上书劝告,但是没有被听取。
直到新皇帝登基后,才禁止这种行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宫市()(2)索门户()3)遂殴宦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皇宫市场(2)要求打开门户3)于是打了那个官员2、现在我把柴给了你,你不肯离开,那就打我吧,打死我也无所谓了!3、禁止官员侵占百姓财产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欺负穷人,不能侵犯百姓的利益。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C、XXX/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D、XXX、XXX/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XXX不师XXX/XXX亦不师XXX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XXX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是指贤家君在太丘地区从事何种职业或活动。
元方认为,对于强者,应该用德行来安抚,对于弱者,则应该用仁慈来体恤。
而“正行此事”指的是实践这种理念。
家君没有效法XXX,XXX也没有效法家君,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追求。
XXX和太子被扣押在邯郸,他向XXX举例说明了“三人成虎”的道理。
他说,即使街市上本来没有老虎,但是如果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会让人误以为真的有老虎。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附译文)(一)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好.鸟相鸣B、丞相自.若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丞相熟.视久之/但手熟.尔D、索笔疾.书/不以疾.也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二)管仲不谢私恩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
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道.而饥渴/独行其道.B、如.子之言/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C、甚.敬/急湍甚.箭D、将何.以报我/何.苦而不平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3、从文中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3分)(三)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
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
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注①:羿,即后羿,传说中的人物,擅长射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命羿曰/亚夫乃.传言开壁门B、发.无不中/舜发.于畎亩之中C、若.羿也/若.儿戏耳D、人能遗.其喜惧/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___欲伐越,问计___。
___曰:“臣闻兵不厌诈,诈可制敌。
臣有一计,可以使越王自灭。
”___:“___也?”___曰:“陛下设一美女,令人以珍宝献之越王,越___,必为所动,召入后宫,而陛下乘机发兵,___必不戒备,可一举而定也。
”___其计,遂命人选美女,以珍宝献之越王。
___见之,大喜,召入后宫。
___发兵,越___,慌不可终,遂败于___之手。
选自《史记》)【注释】___:___,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
越: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浙江省南部。
1.文中“兵不厌诈,诈可制敌”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为什么要问___如何伐越?___给出的计策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简述计策的过程及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指战争中可以使用欺骗手段来制敌,而欺骗是不会用尽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文天祥至潮州文天祥至潮阳, 见张弘范①, 左右命之拜, 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索之固, 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其末二句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 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 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救,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释】①张弘范: 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 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 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与俱.入崖山________________ (2)使为.书招张世杰________________(3)其末二句云.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 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 (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C. (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D. (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4.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 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文中的3处地方)【参考答案】1. 留取丹心照汗青。
(2020年整理)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pptx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冕因去,依 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 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 迨 能 倍 诵 乃 止 ④ 咏 其 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 ”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 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 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 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 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
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 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
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3
【阅读训练】 1. 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
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 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 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 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完整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
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
如此数四,方敢示人。
”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
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
”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
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
皎然曰:“‘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
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姑置之(2)方敢示人(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妇抚儿乳B处处志之C亲贤臣,远小人D策之不以其道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二)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
(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2 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三)鲍君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注:①罝:网,用以捕鸟兽.1解释文中黑体字。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私.臣:(2)齐地方..千里:(3)吾知所以..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
(4分)(二)汉明帝尊师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明帝自从当上太子,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
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听讲弟子礼节;诸生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明帝(指着桓荣)谦让地说:"太师在这里。
"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
每次桓荣生病,汉明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
桓荣病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翻译句子..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阅读训练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止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着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2.翻译划线的句子..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如是者十四年B其如土石何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阅读训练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2.翻译下列句子: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回答下列的问题..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答:九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程门立雪宋史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答: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 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3.翻译句子..①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译文: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②名之者谁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着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用一句名言回答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去;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①吾悉能志之音义②李生说之曰音义③不应而还音义④迨年事蹉跎音义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句: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一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译文: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答:一六教学相长节选礼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翻译句子..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故曰:教学相长也②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附答案一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四 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五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 2.C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七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八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九1.①向②怎么;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十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见译文 3.D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天才出自勤奋一三 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一四1.①zhì;同“识”记②shuì;劝说③xuán;同“旋”;转身④cu ō tuó光阴消逝 2.D.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一五1.①提出疑难②也许;或许③增加知识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一六1.①zhī;味美②zhǎng;增加;促进③虽;suī;即使;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姓名成绩(一)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私.臣:(2)齐地方..千里:(3)吾知所以..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
(4分)(二)汉明帝尊师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此为病情。
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2分)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分)(三)范滂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 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
②厉:磨练。
③掾属:下属的官。
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⑤猥:众多。
⑥叨秽:贪污腐败。
⑦简札:指奏章。
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
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消弭,平息。
1.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以土砾凸者为丘B. 以其境过清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D. 俯身倾耳以请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B. 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 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⑴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⑵疑有私故.⑶即自诣.狱⑷引与俱亡.4. 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2分)⑵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分)(四)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①。
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
密语曰:“非秀才之文。
”对曰:“某②苦心忧课③,非假手也。
”公曰:“此某所为文。
兼④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
”惶惶欲去。
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比去,问其所之。
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
”公曰:“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
此说,想又妄耳。
”其人战灼⑤,若无所容。
公曰:“不必如此。
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
②某:自称,相当于“我”。
③课:功课,学业。
④兼:这里可译作“也”。
⑤战灼:哆嗦,打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非假.手也: (2)客词穷.: (3)秀才但.有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比去,问其所之。
3、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五)周幽王失信身亡(9分)周宅丰、镐①,近戎②。
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
人喧马嘶,褒姒③视之大说,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
(4分)(1)戎寇尝.至()(2)褒姒视之大说.()(3)因数.击鼓()(4)为.天下笑()2、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2)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至而无寇。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六)苏世长讽谏(选自《唐语林》)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
一人得之,万夫敛手。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
”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
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
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
当此时,亦以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③【注】①畋:打猎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纣王所修的台。
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 B.万夫敛.手(收)C.陛下废.万机(废除) D.诚非所宜.(应当)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遂笑而.释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无案牍之.劳形C.实谓惩其.奢淫既克,公问其.故 D.今于.隋宫之内骈死于.槽枥之间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4分)(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4.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4分)(七)肃王与沈元用①(宋)陆游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
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③,凡三千余言。
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元用归馆,欲矜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
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⑤,略无矜色。
元用骇服⑥。
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
”信不诬⑦也。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国不归。
沈元用:宋朝大臣。
②虏:指北方的金国。
③偶俪:对仗工整。
④矜:夸耀。
⑤他语:说别的事情。
⑥骇服:吃惊佩服。
⑦诬:虚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2)元用素.强记()(3)取纸追书.之()(4)略无..矜色()2.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即取笔尽补其所阙”中的“其”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而竖其.左膝C.其.真无马邪 D.必先苦其.心志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2)(肃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4.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2分)(八)八大山人清·陈鼎八大山人①,号人屋。
“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
性孤介②,颖异绝伦。
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
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香气常满室。
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
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
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
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
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
如爱书,则攘臂搦管③,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
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
虽陈黄金百镒④于前,勿顾也。
其颠如此。
【注】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②介:耿直。
③攘臂搦管(nuò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
④镒:二十两。
1.用斜线(/)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
(标两处)(4分)张堂中如清风徐香气常满室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尝.写菡萏一枝②盈.纸肮脏③或.成山林④数十幅立就.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4.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4分)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一)1.(1)偏爱(2)土地方圆(3)的原因(4)过错2.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3.齐威王胜于朝廷是因为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劝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大臣的劝谏。
(2分)。
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是他失败之后能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亡而能悟)(2分)参考译文: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