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季新版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13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5.3.1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a
b
探究新知:
自学课本18页探究部分,完成以下任务:
1.测量各角,探究当两直线平行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
数量关系。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你发现的性质。

3.尝试用性质1证明其他结论。

4.试着找出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展示交流:
实际应用:
例1 小明不小心把家里的梯形玻璃块打碎了,还剩下梯形上底的一部分(如图)。

要订造一块新的玻璃,已经量得∠A=115°,∠D=100°,你想一想,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拓展提升: 如图,直线AC ∥BD ,直线AC
、BD 及AB 把平面分成(1)、(2)、
(3)、(4)、(5)、(6)六个部分,点P 是其中的一个动点,连接PA 、PB ,
观察∠APB 、∠PAC 、∠PBD 三个角有什么数量关系?
总结归纳:
我掌握了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 我在
合作
学习

这节课我 2018-4-10 最大
的感
表现悟
还有疑惑是作业下一
步计
划。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这一章节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初中阶段固有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是平行线的性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几何学习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并进行运用的能力,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及其性质2.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理解平行线性质在实践中的运用三、教学方法1.启发法。

通过生活实例与学生交流、讨论、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性质。

2.演示法。

通过画图、举例、模拟等方式,使学生清楚而直观地感受到性质的本质和基本概念。

3.交互式教学法。

在课堂授课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反馈,互相探讨,加深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蓝色背景幻灯片呈现问题:一本书和一支笔在实物上是不可能同时摆放在同一个平面内的。

请用你的观察能力,试着解释一下。

2.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及时引导,引出平行性质,并与上节课内容对接。

2. 深化1.展示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和一条横截直线的图形,引导学生描绘其几何形状。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直线和横线的相对位置。

学生回答“这两条直线可能会有什么关系?” 并予以深入探究。

3.教师呈现两条相交的直线的图形。

蓝色背景幻灯片呈现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4.启发式教学清晰阐明平行性质,加深对平行性质的认识。

学生自主探索得到假设,教师引导得出定义。

5.通过生活实例和多个角度的讲解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梳理学习过的知识点,梳理几何优秀思路,解决学生的疑惑与困惑。

3. 总结1.举例,让学生思考这些性质的应用场景和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总结、概括平行性质。

4. 课堂作业请学生人自己动手从生活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更加深入理解平行线性质,提高维度。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课堂互动、互相探讨、小组交流以及单独创造等多种评价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班长进行作业的检查和评估,判定教学质量和效果。

七年级数学下册 5.3.1 平行线性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 5.3.1 平行线性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导学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复习1.如图1,添加一个条件,使直线并说出理由。

巡视指导,抽查复习习情况。

总结,引出新课。

独立复习思考然后举手发言,问题:学生回答的可能不够准确预习平行性质阅读教材19页-20页,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画出直线的平行线,然后画一条直线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结合画图过程,找一对同位角量一量它们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先让学生依案自学学案中的问题1和2,观察学生对图形的理解程度对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及时进行点拨。

收集各组的共性或生成性问题,展示时精讲。

学生先依案自学,自学完毕后由组长把本组的疑难问题反馈给老师问题:隐含没有挖掘彻底策略: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研习性质的应用问题3、如图所示,已知平行线、被直线所截:(1)从∠1=110°,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为什么?板书课题深入各组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尤其要帮助学困生或组,辅助他们学习在操作中他们有可能会比学优生动手能力强,由此可以表扬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此来鞭策学优生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观察,讨论和交流。

看教材动手做:先自主预习然后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问题:符号语言有可能书写的不规X策略:教师板书规X符号语言精习1、知识梳理: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梳理总结证明边相等的方法有哪些对照课标要求进一步明确、落实重要概念。

完成学案中的反馈问题,梳理总结,落实知识,查漏补缺。

问题:隐含没有挖掘彻底时习书后习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3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3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通过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和圆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的概念和判定。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探究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并证明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关系。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证明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关系。

2.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2.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关系3.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列举实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讲解法:教师对一些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和相关的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平行线性质相关的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的概念和判定,为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图片,如铁路、公路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平行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与反思)

5.3 平行线的性质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5.3.1 平行线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2.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过程与方法】1.经历猜想、实践、探究不难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前节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2.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可将上述问题细化:1.如图,直线a∥b,直线a,b被直线c所截.(1)请填表:(2)如果a与b不平行,∠1与∠2还有以上关系吗?(3)通过(1)(2)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结论?2.如图,直线a∥b,则∠3与∠2相等吗?为什么?∠3与∠4互补吗?思考1.你能根据以上探究,归纳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吗?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相应的判定定理是怎样的关系?【归纳结论】1.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相应的判定定理的已知部分和结论部分正好相反,它们是互逆关系.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已知AB∥CD,AD∥BC,∠A与∠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为什么?2.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M,N,MP平分∠EMA,NQ平分∠MNC,那么MP∥NQ,为什么?3.将两张矩形纸片如图所示摆放,使其中一张矩形纸片的一个顶点恰好落在另一张矩形纸片的一条边上,则∠1+∠2=_____.第3题图第4题图4.如图,已知AB∥DE,∠ABC=80°,∠CDE=140°,则∠BCD=_____.5.(江西中考)一大门的栏杆如图所示,BA垂直于地面AE于A,CD平行于地面AE,则∠ABC+∠BCD=_____度.【教学说明】题1、2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题3、4可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有困难时,教师给予提示指导,如何作辅助线.题5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拓展思维.【答案】1.解:∠A=∠C,理由如下:AB∥CD,∠A与∠D为同旁内角,即∠A+∠D=180°;AD∥BC,∠D与∠C为同内角,即∠D+∠C=180°.所以∠A+∠D=∠D+∠C,即∠A=∠C.2.解:AB∥CD,∠EMA与∠MNC为同位角,即∠EMA=∠MNC.MP平分∠EMA,NQ平分∠MNC,则∠EMP=12∠EMA,∠MNQ=12∠MNC.所以∠EMP=∠MNQ,则MP∥NQ.3.90°解:如图,经点F作AB的平行线,则∠1与∠3,∠2与∠4为内错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1=∠3,∠2=∠4,所∠1+∠2=∠3+∠4=∠EFH=90°.4.40°解析:如图,过点C作GH∥DE.所以∠DCH+∠CD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因为∠CDE=140°(已知),所以∠DCH=180°-∠CDE=40°.又因为AB∥DE(已知)所以AB∥GH(如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ABC=∠BCH(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ABC=80°(已知),所以∠BCH=80°(等量代换).所以∠BCD=∠BCH-∠DCH=40°.5.270 解析:如图,过B作BG∥CD,则∠CBG+∠BCD=180°,∠ABG=90°,于是可得∠ABC+∠BCD=90°+80°=270°.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在有关图形的计算和推理中,常见一类“折线”“拐角”型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经过拐点作平行线,沟通已知角和未知角的联系,从而化“未知”为“可知”,这种方法应熟练掌握,如“”“”“”型要引起注意.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①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②尽量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不足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和默契程度有待加强.【素材积累】1、冬天是纯洁的。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直观想象力,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索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学会运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和证明。
3.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的能力。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大部分同学能够跟上课程节奏,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然而,也有一些同学在理解判定定理时显得吃力。为此,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针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
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对平行线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同学过于依赖同伴,自己思考不够。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感到很高兴的是,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但在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时,我发现有些问题设置得不够明确,导致部分同学思考方向出现偏差。为此,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加注意问题的设置,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展开讨论。
1.加强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辅导,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够理解并掌握。
2.注重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优化问题设置,让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难点四:证明平行线的逻辑推理过程。学生可能不熟悉如何构建严密的数学证明。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两课时)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两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4、品质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钻研的品质。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判定等知识解题。

难点:区分性质和判定以及怎样综合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解题。

三、教材分析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探索和掌握好它的有关知识,对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探索平行线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无论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感情教育等方面,这节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考虑本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这个学期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新意识的培养。

利用七年级学生都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扭转学数学难、数学枯燥的这种局面。

形成一种勤动手、勤动脑,勤探索和肯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

五、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直尺。

新人教版数学初中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数学初中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

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知识与能力目标】类比平行线的判定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运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并能综合应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猜想、测量、推理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同学交流。

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并能综合应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一)梳理旧知,引出新课1、复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根据下图,填空:如果∠1=∠C ,那么____∥_____( )如果∠1=∠B ,那么____∥_____( )如果∠2+∠B =180°,那么____∥_____(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抽取学生回答,弄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条件和结论,便于区分判定和性质。

2、如图,两位自行车爱好者小红、小亮分别在两条平行的公路a 、b 上骑行,他们要去公路c 上的M 处, 请同学们猜一猜,图中∠1, ∠2大小关系如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将这个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能观察图形,猜想结论。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1、 探索a //b ,∠1=60°时,同位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结论。

2、已知a //b ,任意画一条截线,探索同位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结论。

从而得出平行线的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学生通过度量比较得到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关注的问题是:1、注意性质具有一般性。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1《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1《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1《平行线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性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了直线和射线的性质,能熟练画直线和射线。

但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2.准备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平行线例子,如教室里的黑板、书桌、地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发现这些平行线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通过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发现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猜想并提问:“你们认为平行线有哪些性质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1.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1.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1.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这些性质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教材中,这些性质是通过实例和图形来进行说明和论证的,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于图形的认识和基本的几何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形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另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还不太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强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图形,让学生理解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实例、图形、动画等,以便于进行教学展示。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相关的实例和图形,以便于进行教学演示。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于进行课堂巩固和家庭作业的布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行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解一个关于道路规划的问题,需要知道两条平行线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相交线与平行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章,是初一学生在学习了《图形认识初步》后第二次学习几何。

它包括五大块内容:一是相交线;二是平行线及其判定;三是平行线的性质;四是平移。

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四节是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

本章内容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多观察、多动手、勤思考,结合当地特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隐含在这些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本章要学习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学习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它既包含了相交线的内容又包含了平行线的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平行线和角的关系,区别在于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刚好交换,是一个互逆的命题,这种结构关系也为我们将来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提供了范例,包括一些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等。

因此,平行线的性质既是平行线的判定的逆用, 又是将来学习几何图形性质与判定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另外,平行线的性质与现实世界中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本节课例题“梯形残片”的问题等,通过学习可以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生产实际服务。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操作、讨论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并加以说明和验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设置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1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1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

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本节内容则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去发现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综合来看,平行线的性质在教学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基础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掌握他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并灵活的进行实际应用。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后续知识内容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发面的能力。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并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对于数学活动的方法及思路还不够清晰,在探究时容易出现思维混乱,主题不明。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四)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多媒体(几何画板、实物投影)、学案进行辅助教学第二部分:教学设计:下面各小题填空:第三部分: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回忆已学知识,从而引入新课,衔接得当。

再通过在各环节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能围绕重、难点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进行,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合理猜想、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3.1 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3.1 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3.1 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这些性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性质、角的度量等基础知识,对于几何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有所提高。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例子,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

2.准备课件,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平行线例子,如铁路、街道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平行线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行线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总结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平行线的性质
年级学科
七年级下册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
重点:得到平行线性质的过程
难点:性质2和性质3的推理过程的逻辑表述
二、教学目标
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会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理;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第一次系统研究图形性质,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对推理过程从逻辑上去叙述清楚存在困难,这对于刚接触平面几何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两级分化严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小老师”带着去学习,帮助其他学生总结出结论,最后在总结过程中,教师重点强调在推理过程中使用语言文字和符号语言的表述。
四、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画一条截线c与a、b相交,标出如图的角. 度量所形成的8个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

∠1
∠2
∠3
∠4
度数

∠5
∠6
∠7
∠8
度数
2、试用文字语言表述发现的结论
3、试用符号语言表述发现的结论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获得新知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应用转化,推出性质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6、学生思考,教师总结,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作比较

2014年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7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

2014年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7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性质学习范围:课本19页——21页练习学习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2、能够进行推理说明平行线的性质。

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学习过程:1、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中“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其中同位角是条件,两条直线平行是结论,那么把这个结论反过来成立吗?即:“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

”成立吗?2、带着上面的问题认真学习课本19页,并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3、性质1:两条 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 。

可以简单的说:性质2:性质3:4、学习20页思考,并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左图中:a ∥b,说明2∠+3∠=1800(提示:应该性质1) a bc 3215、自主学习20页例题学效测试:6、判断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角互补.(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同位角相等.( )7、如图:直线a ∥b,1∠=540,那么2∠,3∠,4∠各是多少度?8、如图(3),AB ∥EF,∠ECD=∠E,则CD ∥AB.说理如下:因为∠ECD=∠E,所以CD ∥EF( )又AB ∥EF,所以CD ∥AB( ).a bc 4321FE D C B A同步训练:判断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角互补.(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同位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选择题1.∠1和∠2是直线AB 、CD 被直线EF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那么∠1和∠2 的大小关系是( )A.∠1=∠2B.∠1>∠2;C.∠1<∠2D.无法确定2.一个人驱车前进时,两次拐弯后,按原来的相反方向前进, 这两次拐弯的角度是( )A.向右拐85°,再向右拐95°;B.向右拐85°,再向左拐85°C.向右拐85°,再向右拐85°;D.向右拐85°,再向左拐95° 填空1. 如图(1),若AD ∥BC,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180°;若DC ∥AB,则∠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ABC+∠_________=180°.2.如图(3),AB ∥EF,∠ECD=∠E,则CD ∥AB.说理如下:因为∠ECD=∠E,所以CD ∥EF( )又AB ∥EF, 所以CD ∥AB( ).解答(选做题)如图,已知:DE ∥CB,∠1=∠2,求证:CD 平分∠ECB.87654321D CB A F E D CB A E 21D C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云阳盛保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 5.3.1平行线的性质(2) 导
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5.3.1平行线的性质(2)
一、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
会由平行线性质1,通过简单说理得出性质2性质3,培养推理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由性质1,通过说理得出性质2性质3,培养推理能力.
2.难点:推理过程的理解与尝试应用. 二、问题导读单:阅读P20—21页回答下列问题: 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合图形写成推理形式):
判定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成推理形式 ∵______∴
_____
___ 判定方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成推理形式 ∵______∴________ 判定方法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成推理形式 ∵______∴________ 性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成推理形式 ∵______∴________ 性质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成推理形式 ∵______∴________ 性质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成推理形式 ∵______∴________
2.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 、AC 、DE 、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
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
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
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
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
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阅读探讨P20页的例题,说明此题在解答过程中应用了哪
些数学原
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垂直三种
(2) 在同一平面内, 不垂直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 在同一平面内,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垂直
(4)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垂直
三、问题训练单:
4.已知:如图,直线AB ,CD,EF 被MN 所截, ∠1=∠2, ∠3+∠
1=180°,试说明CD ∥EF.
解:因为∠___=∠____(已知)
所以 _____∥_____. 312
a b
c 4
又因为 ∠3+∠1=180°,
所以 _____∥______.
从而 CD ∥E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
(1)如果已知∠1=∠3,则可判定AB ∥______,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已知∠4+∠5=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其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已知∠1+∠2=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其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已知∠5+∠2=180°那么根据对顶角相等有
∠2=____,因此可知∠4+∠5= ___,所以可确定___∥____,其理
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已知∠1=∠6,则可判定___∥___,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1)如果∠1=________,那么DE ∥ AC;
(2) 如果∠1=________,那么EF ∥ BC;
(3)如果∠FED+ ∠________=180°,那么AC ∥ED;
(4) 如果∠2+ ∠________=180°,那么AB ∥DF.
7.完成下面的说理过程:
已知:如图,∠A=∠D.问∠B=∠C 吗?为什么? 答:∠B=∠C.说理过程如下:
因为∠A=∠D ,
所以_______∥_______( ).
所以∠B=∠C ( ).
四、问题生成单:
五、谈本节课收获和体会:
课题:5.3.2命题、定理 月 日 班级: 姓名:
一、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命题的意义和组成,会指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意义,会判断简单的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3.初步了解什么是定理.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命题的意义和组成.
2.难点: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举反例.
二、问题导读单:阅读P21—22页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P21页中四个语句,这四个语句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 这些句子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__”或“_____”的判断像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叫做命题.
2.命题的组成:命题由______和_____
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项推出O B A C D
的事项例如:命题”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中_____________是题设,_______________是结论部分;再如: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命题的形式: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例如:命题“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题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命题中出现“如果什么什么,那么什么什么”题设和结论部分很容易找出,有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分析或改写成“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4.我们已经知道,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既然是判断,它就存在判断正确不正确的问题._______________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命题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题是假命题.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____命题; “同位角相等”是____命题.
5. 在真命题中,有很多命题是可以通过__________的,譬如平行线的性质2、性质3就可以通过说理由性质1得到,这样的______叫做定理.平行线的性质2、性质3都是定理,定理可以作为_______的依据.
三、问题训练单:
6.在命题文字下方划出“题设”部分用“______”和“结论”部分用“______”
(1)命题:如果两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
(2)命题:如果AB⊥CD,垂足为O,那么∠AOC=90°
(3)命题: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7.填空: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把命题“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平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命题“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它们一定相交”写
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命题“对顶角相等”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指出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真命题的有:________ 假命题的有:_______
(1)内错角相等; (2) 如果两个角是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一定互补;
(3) 同角的补角相等; (4) 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5) 凡直角都相等; (6) 锐角与锐角的和一定小于直角;
(7)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这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
(8)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
9.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它也能被4整除”是假命题.
10*.真命题是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证明其正确性,而假命题可以通过_____
_________来说明其错误性的.
四、问题生成单:
五、谈本节课收获和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