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逆光山水画墨色之探析

合集下载

李可染先生笔下的逆光黄山,真是与众不同

李可染先生笔下的逆光黄山,真是与众不同

李可染先生笔下的逆光黄山,真是与众不同李可染黄山烟霞许多画家都对黄山情有独钟,李可染也是这样。

1954年和1978年,李可染先后两次去黄山写生,总共待了三个月之久。

黄山的密树丛林、奇峰怪石、烟云雾霭,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画笔,通过新的语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黄山,画出更深邃的意境。

李可染黄山风光李可染黄山烟霞李可染黄山烟云李可染黄山烟霞李可染黄山人字瀑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李可染以黄山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佳构,而且多是巨制。

单是“黄山人字瀑”,他就画了好几幅,既有彩霞涌动、青山滴翠的晨曦景观,也有斜阳余晖、金光璀璨的日暮奇景。

李可染以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或朝或暮,或晴或阴,把黄山美景表现得令人心驰神往、深深陶醉。

李可染黄山烟岚李可染是中国山水画家中第一个自觉地从素描调子来整合画面统一性的画家。

他学过油画,也刻过木刻,对素描下过很大力气。

如何在光影明昧中巧妙把握素描调性的统一成为我们面对李可染逆光山水首要关注的点。

李可染黄山烟云李可染认为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素描唯一的目的就是准确地反映客观形象。

形象描绘的准确性,以及体面、明暗、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绝无坏处。

李可染黄山烟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

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李可染黄山烟云李可染黄山烟霞李可染家住崇山茂林烟霞中李可染黄山烟霞李可染黄山松云李可染黄山纪游图李可染黄山图李可染黄山小景李可染黄山松云李可染黄山写生作品李可染黄山写生作品李可染黄山写生作品李可染黄山写生作品李可染黄山写生作品李可染黄山写生作品李可染黄山写生作品猴子观海李可染是通过对于自然的写生来改造中国画的实践者,他的写生实践吸收了西方的艺术元素,创立了一整套的写生方法,是二十世纪中国传统山水向现代山水画转型的典型代表。

李可染_山水画的问题意识与解决之道 (1)

李可染_山水画的问题意识与解决之道 (1)

李可染:山水画的问题意识与解决之道陈卫和李可染在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改革时期即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如果把这些言论与他80年代的晚年感言加以对照分析,便可以发现他穿越数十年艺术生涯的改革思路。

同时,对其创作中若干典型图式的分析,也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和阐释他解决特定课题的独特方法和意义。

一、国画运动的转向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画改革思路是多元并存的。

例如,陈师曾、黄宾虹的深思远虑显然比较接近国际化路线,他们认为,艺术作为精神的升华,中国艺术并不在西方之后;溥心畬“最准确地代表了理想的文人画传统”①,后来则作为移居台湾的外省人对中原古典文化的延续;徐悲鸿的个人取向符合了社会革命的目的和美学选择;傅抱石对明代遗民画的发现和推崇以及对“情”“意”伸张的“写意性”路线的反思和实践②,属于文人知识分子道统的使命感;齐白石则是“率性之谓道”的天才,他跨越了时代与阶级的分野而众望所归。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的历史巨变终结了多元并存的探索格局,使改革中国画的道路定于一尊。

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提到40年代大后方一场关于文艺民族形式的论战。

论战的一方针对“五四”运动脱离民众的失败一面,提出民族形式问题,进而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

他们的“民间形式中心源泉论”,主张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应以民间形式的批判的运用为起点,新的形式只能从旧形式的内在的自我否定中萌芽。

如下一段文字提出了影响以后几十年奋斗目标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喜闻乐见应以习见常闻为基础。

……当我们以自己作风上自己气派上的民间形式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的场合,是意味着文艺脱离大众的偏向的彻底克服①李铸晋语,参见Li,Chu-tsing,TrendsinModernChinesePainting(TheC.A.DrenowatzCollection),Ascona:ArtibusAsiaePublishers,1979。

②参阅王鲁湘《天风海雨啸抱石》,载《中国画研究》第8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李可染逆光山水画墨色之探析

李可染逆光山水画墨色之探析

2018·08一、李可染生活渊源李可染先生1907年生,江苏人,横跨20世纪主体阶段,他的艺术素养全面,山水画更为擅长。

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能代表他的艺术风貌,他13岁时拜钱食芝先生为师,开始学习绘画,由此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早开始学习王谷一派的山水画,之后上西湖国立艺术院学习,师从林凤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学习素描和油画,1931年,由于局势动荡,李可染得林凤眠保护,又回到徐州。

在此期间,他从未放弃过绘画,并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7年,李可染又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汲取他们墨线与墨色的精髓,大大丰富了传统技法的表现,李家山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这些良师益友是分不开的。

二、李可染逆光山水的光影表现(一)光影与笔墨的表现说到光影,最让我们想到的是西方绘画艺术中的油画、素描,例如伦勃朗、委拉斯贵支。

在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中,对光影的运用是非常少的,中国画中对光的运用多采用平光的方法,在描绘客观对象的时候,描绘的是对象的本质,以至于物体在光源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色彩的表现则是忽略的。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比,在描绘对象的时候所表现的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画以线作为基础,通过焦、浓、重、淡、清黑色的变化来表现中和之美,通过疏密、虚实对比来体现中国画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逆光作为李家山水的艺术特色,“有逆光感,但不强调造成逆光的来源,于是,他的山水逆光感随时都可以出现,以表现气氛情调,空灵和重深,流光徘徊,更衬出黑色意象内含的生命律动感以及画家情感的起伏隐显”。

[1]建国以来用逆光最早的成功典型是林风眠,林风眠创作的特点是强调色彩的表现力,引入光色法,运用逆光,把强烈丰富的色调与墨的基调融为一体。

林风眠主要用色来画逆光,但李可染以墨色来表现逆光,他认为:“明暗不完全取决于对象,更取决于意境。

”[2]为了营造意境,他把光的因素加以强化,根据不同意境的需要合理安排光源,很好的诠释了意境。

李可染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敢于冲破传统束缚,把中国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巧妙地嫁接揉和,而不是拼合,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画家对中国画传统的深刻理解。

李可染水墨山水艺术特点浅析

李可染水墨山水艺术特点浅析

最 后 ,他 所敬 重 的 十位 画 家 中有 齐 白石 、黄宾 虹 、范 宽 、李
唐 、王 蒙 、黄公望 、石 涛 、石 溪 、八 大 山人 。这 些 画 家 的 画 风 在
李 可染力 图通 过 写 生加 强 作 品 的现 实 感 与亲 切 感 ,以扫 除 旧 山水 的空虚 与摹仿 病 ,但 问题 是 仅 停 留在 写 生 层 面 上还 不 能 充 分
他 学过 西 画 素 描 、水 彩 、油 画 ,这 些 对 他 的 作 品 风 格 形 成 影 响
很大。
( 4 )“ 酝 酿 意境 ” 和 “ 意 匠经 营 ” 要 相结 合 。传统 写生 中特
别 强调 “ 酝酿 意境 ” ,但李 可染在 “ 意 匠经营 ”上 狠下 功夫 ,千 方
第 三 ,他 的个 性 ,气 质 也是 形 成 他 绘 画 风 格 的 一 个方 面 ,因 百 计地 进行 构 图 ,形 象 、层 次 、气 氛 ;在 笔 墨 和 色 彩 上 用 心 去
设计” ,意匠重 在 经 营 中。他 一 再 讲 画面 要 “ 入 境 ”要 “ 精 心, 为 一个 人 的 个 性 是 无法 逃 脱 的 ,所 谓 “ 风 格 即人 ” ,他 的 作 品 朴 “ 素 、沉 稳 、严 谨 、亲 和 、喜 爱 、充 沛 和宏 大 。无 不 流 露 出 画 家 个 耐 心 ”全 身心 投入 ,反对 敷衍 ,潦草 ,心不 在焉 。 “ 潦 草是 最大 的 性 和对 世界 的态 度 。 错 误 ,没有 比潦草 更 大的错误 了。 ”
新 文化 运 动 后 的 时 代 ,是 一 个 大 变 革 、大 动荡 、讲 新 学。 文 化领 袖康 有 为 、陈独 秀 , 国画 大 家 林 风 眠 、徐 悲 鸿 、齐 白 石 、

浅谈李可染山水画的笔墨艺术

浅谈李可染山水画的笔墨艺术
美术界 - t 乙 l " 小 " ' 坯 - 1 9 1

浅谈李可染 山水 画的笔墨艺术
■ T E X Tபைடு நூலகம்/ 曹增琴 吴国 良
李可 染 山水 画笔墨 形成 的背 景 美 。他 十 分 重 视 画 面 的 空 间 和 明 暗关 系 的 处 后期 的 创作 中将 积墨 法 表 现 的如 此精 彩 , 与龚 1 . 社会 历史 文 化 因素 的影响 理, 光 线处 理上 , 借 鉴 西 方 绘 画 中 光 线 的 处 贤 的积 墨有 不 可 分 割 的联 系 。龚 贤 非 常 重 视 社会 的发 展和 艺 术 的进 步 是相 互 影 响 的 , 理 。他 在 创 作 中 , 他 将 西 方绘 画 的艺 术 特 点融 笔 墨 , 其 积 墨法 给 人 一 种 浑 厚 圆 润 的 视 觉 效 社 会 的发展 决 定艺 术 的进 步 , 艺 术 的进 步 也 能 入 到传 统 的 中 国山水 画 中 , 为 传 统 的 山水 画赋 果 。龚 贤对 黑 白灰 有 着 独特 的见解 , 在 画 面的 促进 社 会 的 发 展 。李 可染 先 生 生 于 1 9 0 7 年, 予新 的艺 术元 素 , 让 即将脱 离 时 代美 感 的传 统 组 织上 有 明显 的 明暗意 识 。 生 活 在 一 个 平 凡 的家 庭 从 小 对 绘 画 有 着极 大 艺术 有 了新 的生命 。 李 可 染 的恩 师 —— 黄 宾 虹 , 就 是 一位 将 积 的兴趣 , 他 的生 活 环 境 没 有 任何 艺 术 上 的 熏 二、 李可 染 笔墨 的特 点 墨法 表 现 的极 为精 彩 的 画家 , 黄宾 虹 的作 品具 陶, 他 用 苦 学 派来 形容 自己 。后 来 在艺 术 上取 1 .李可染山水画笔 墨特征一 : 笔墨时代性 有 浑 厚 、 沉雄、 博 大的 艺 术特 色 , 他 将 笔 墨与 人 得 的成 就 来 源 于他 刻 苦 努 力 的 学 习 和 坚 持 不 清 代 画家 石 涛 提 出 了 “ 笔墨 当随时代 ” 。 格 、 画 风 结 合 起来 , 其 艺 术 成 就 是 继 宋 元 以来 懈 的精 神 。 李 可 染 山水 画 中 的笔 墨 精 神 是 与 时 代 精 神 同 山水 画 史 上 的又 一 大 高 峰 。黄 宾 虹 的 积 墨 层 1 9 2 3 年, 李可 染 考人 上 海私 立 美术 专 业 学 行 的 。他 山水 画 中 的笔 墨 , 主 要学 习黄 宾虹 的 层 尽 然 , 画 面呈 现 出黑 、 厚、 重 的视 觉 形 象 , 深 校, 在 此 期 间 学 习勤 奋 , 得 到林 风 眠 的赏 识 。 积墨法 , 使 画 面 出现 了黑 而 亮 的神 秘 效果 。黑 深 地影 响着 李 可染 的绘 画创作 。 后来 , 他 考 入 杭 州 西 湖 的 国立 艺 术 院 研 究 生 是 李 可 染 山水 画 中 的一 道亮 丽 的 风景 线 , 黑 既 李 可染 在后 来 的 写生 创 作 中 , 积 墨法 运 用 部, 他 开 始学 习西 方绘 画— — 素 描 和油 画 。 民 代 表 着 笔 墨 的 特 点 , 也 表 现 了 画 家 个 人 的 素 的 更 多 。写 生 实 践 比较 重 视 物 象 的 真 实 性 和 族 意识 强 烈 的他 在 研 究生 期 间 , 加 入 了鲁 迅培 质 。 画面 中 , 厚 厚 的 黑 中 透 着一 道灵 光 , 他 的 画 面 的厚 重 感 , 在 写生 中 , 借 鉴 西方 的 写实 、 透 育 美术 青 年 “ 一八 艺 社 ” , 主要 学 习一 些 进 步 书 笔 墨 给人一 种浑 厚 的感 觉 。 视 和构 图原 理 , 中西 结 合 。他 的墨 法相 对 于传 李 可 染 进入 杭 州 国立 艺 术 学 校后 , 参加 了 统墨法来说 , 具有独特 的艺术性 , 他在传 统的 刊 和世 界名 著 。 新中国成立后 , 李可染决定改革传统的山 鲁迅 先生创办 的革命 美术 团体 “ 一 八艺社 ” 。 墨法 基 础上 进行 了 突破 和创新 。 李可染创造 了属 于 自己符号 的光 色积墨 水 画 。他 认 为 , 传 统 的 山水 画 已经不 适 应新 时 后 来 参加 了抗 日宣 传 画 的创 作 。 在这 个 时期 , 代的审美需求 了, 应该创造 出属于新时代的山 他 的绘 画都 是 与 当时 的社 会 背 景 相联 系 的 , 都 法 , 他 对 积墨 法 的运 用 与 黄 宾 虹 积 墨 中 的 “ 浑 社 会 厚 华 滋 ” 联系在一起 , 结合皴 、 擦、 点、 染, 带有 水 。 他 从 事 中 央 美 术学 院 中 国 画 的教 学 工 作 是 以 抗 战题 材 为 主 。而在 新 中国成 立 后 , 期间 , 带学 生 去祖 国各 地写 生 , 师 法 自然 , 大 胆 处 于 安定 的状 态 , 他 的绘 画 题 材都 是 以歌 颂 祖 光 色 因素 的 积墨 主 要是 以擦 为 主的 , 从 笔 墨 的 创作 , 不 再 拘 泥 于传 统 的 笔 墨 程 式 。 另外 , 他 国大 好 河 山为 主 的 , 并立志 于“ 为 祖 国 大 好 河 某 些 意 义来 看 , 李可染追求的是笔墨的苍润 ; 还 参加 国外 的访 问学 习 , 借 鉴 西方 的绘 画艺 术 山立传 ” 。 从视 觉 上分 析 , 他 的 墨法 追求 光色 。 和绘 画思 想 。 中 国实行 改 革 开放 政 策 , 中外 文化 相 互 交 李 可 染 特 有 的光 色 因素 的积 墨 有 西 方 油 李 可 染 在 山水 画 笔 墨 上 取 得 了很 大 的 成 融 , 互 相 影 响 。西方 艺 术 思 想被 中国众 多画 家 画 的厚 重 感 。总 体 来说 , 他非 常 注重 光 线 在 画 就, 他 在 笔墨 上 的创 新 对现 当代笔 墨 的研 究 起 接 受 , 并 且在 艺术 创 作 中达 到 中西 结 合 , 艺 术 面 的 表 现 , 尤其是写生时期的山水画 , 十分 注 结合皴 、 到 重 要 的 借 鉴作 用 , 他 的 笔 墨 与 时 代 同行 , 不 发展跟上了时代 的潮流 , 也实现了对传统艺术 重 物 象 的光 色 变 化 。在 光 色背 景 下 , 同时代造就不 同的艺术 , 新时代需造就符合新 的 超 越 。 李 可 染 就 是 一 位 将 中 西 绘 画 融 合 达 擦 、 点、 染的技法 , 借鉴传统的积墨法 , 创造 出 到 极致 的一 位 画家 , 他 的笔 墨超 越 了传 统 山 水 属 于 自 己特 有 的 带有 光 色 因素 的积 墨 。这 种 时代 审美 需求 的 作品 。 2 . 传统山水画家对李可染的影响 画 的笔 墨 。 光 色 的 积 墨从 另 外 一 个 意 义 上 说 是 具 有 西 方 李 可 染 非 常重 视 笔 墨 的 文 化 底 蕴 , 他 的 绘画中印象派的油画特征 , 这是李可染在传统 李可染是一位注重传统 的画家, 他致力于 传统绘画的研究 , 对于研究传统, 提出了“ 用最 笔 墨 给 人 一 种 大 气 磅 礴 、 沉 雄壮 美 的感觉 。 积墨 上 的突破 与创 新 。 大 的功 力 打进 去 ” 。李 可染 对 元代 和 清代 的 山 李可染 山水画 中的笔墨 , 没 有 元 代 文 人 画那 结语 水画甚是喜欢 , 元代的高逸山水画和清代的文 样 的 高 逸 , 也 没 有 市 井 文 化 的粗 俗 。他 是 用 新 中 国 的成 立 , 新 的社 会 文 化 , 新 的 审 美 他 的创 作 灵 感 来 标 准 。李 可染 重 新 审视 自己 的艺 术态 度 , 大胆 人 山 水 画 对他 的影 响很 大 。李 可 染 最 初 学 习 自 己 的 真 实 感 受 去 创 作 的 , 绘 画时, 就 是 临 摹 清 代 的 山水 画 , 清 代 山 水 笔 源 于 生 活 , 但 是 他 的 艺 术 境 界 是 超 越 生 活 的 创 作 出符 合 新 时 代 笔 墨 山 水 的 审 美 观 念 。 墨特 征为 他 的笔 墨形成 提供 了必 要 条件 。 的 。他 的 笔 墨 精 神 始 终 站 在 时 代 的 前 沿 , 他 在 笔 墨 实 践 上 , 运 用 科 学 的 方 法 分 析 自然 物 对李 可 染 笔 墨 影 响 最 大 的 是 他 的 两 位 老 生 的 笔 墨 实 践 都 是 与 民 族 和 时 代 相 联 系 象 , 寻 找艺 术 规律 。 他大 胆 地将 西 方 绘 画技 法 师— — 齐 白石 和 黄 宾 虹 。齐 白石 大 师 用 笔 恰 的 。 时 代 精 神 , 是 李 可 染 笔 墨 内涵 的 核 心 , 更 运 用到中国传统绘 画中。时代 内涵是李可染 到好 处 , 黄 宾 虹 大 师 用 墨精 彩 ; 齐 白石 用 笔 的 是 他 笔墨 成 就 的基 础 。 笔 墨 的 核心 , 是它 独 特 的笔 墨特 征 不 可缺 少 的 沉着 和老 练 , 笔 法 变 化 多端 , 尤 其 是 齐 白石 的 2 . 李 可 染 山水 画笔 墨 特 征 二 : 光 色 因素 基 石 。李 可 染 山水 画 中笔 墨 的 突 破 与 创 新 对 花鸟画的 笔墨特点 , 画 面 充满 了 现 实 生 活 的 的积 墨 现 当代 山水画 的发 展有 着重 要 的意 义 。 艺术特色 。黄宾虹将传统笔墨程式归纳总结 光的运用在传统 山水画中很少出现 , 五代 为五笔和七墨 , 其墨法浑厚 , 最主要是积墨法 著名的山水画家董源 是十分注重 画面的整体 参考文献 : 的运用 , 可 谓 是 画 面 中 的精 华 。 李 可 染 特 有 效 果 , 他用水晕墨章皴法的明暗来衬托光线 , [ 1 】 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f M】 天津人 民美术 出 2 0 0 1 . 的笔墨特征 也离不开西方 绘画 的影 响 , 通 过 虽 然 在 处 理 明 暗 关 系 上 , 董 源 注重 了 光 的运 版 社 . 学习西方绘 画的造型 , 了解 了 西 方 绘 画 的 透 用, 形成 了自己的特征 , 但是 , 他的表现没有李 [ 2 】 中 国

绘画作品赏析之李可染的山水画艺术探究

绘画作品赏析之李可染的山水画艺术探究

绘画作品赏析之李可染的山水画艺术探究李可染(1907年-1989年),中国现代著名画家,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瑰宝”,他的山水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究李可染的山水画艺术,从他的艺术特点、创作背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艺术特点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首先,他善于运用水墨的变化和笔墨的浓淡来表现山水的气势与韵味。

他能够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巧妙地表现出山水的远近、高低和光影的变化,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其次,他擅长运用线条的变化和构图的布局来表现山水的形态和结构。

他能够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和布局的合理安排,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山水画作品。

此外,他的作品还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创作背景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他在艺术创作中,常常借鉴古代文人画的技法和意境。

他研究古代名家的作品,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同时,他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创造出富有现代感的山水画作品。

他的作品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展现了现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古建筑、山水诗词等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四、艺术影响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技法精湛,使他成为中国山水画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和展览,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山水画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备受瞩目。

综上所述,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通过对水墨、线条、构图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山水的气势与韵味。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李可染山水画被誉为“李家派山水第一画家”,并被誉为中国画的大师级人物。

他的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构图艺术而著称,其构图与传统山水画不同,更加精练、有力,极富韵
律感与美感。

一、大胆简洁
李可染山水画构图以大胆简洁为主要特点。

他省略细节,简化画面,尽可能将整个画
面的构图简化到极致。

他善于削减,将复杂的画面压缩成简单的几何形状,使画面具有高
度的简洁性和整体性。

二、对比运用
对比是李可染山水画构图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画面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明暗、色彩、线条的对比,使画面更加形态鲜明,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与动感。

三、形式抽象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也体现了一定的形式抽象化。

他将景物抽象为几何形状,利
用“具象与抽象”的相互作用,通过形式的变化和调整来表现物象的意义,突出图形鲜明
性与美感效果。

四、动静结合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是动静结合的。

画面中的静态元素与动态元素相融合,形成节奏感。

他善于调和画面的平衡和动感,增强画面的整体效果。

总之,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深刻地表现了艺术创作中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地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个人风格的独特性。

李可染水墨中的“光”

李可染水墨中的“光”

李可染水墨中的“光”在用光方面,李可染先生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

将光引入画面,尤其是将夕阳中逆光的明亮光影移入中国山水画之中,可染先生可谓是第一人。

他善于呈现山林晨夕间的亮光,以及真山水中令人沉醉的逆光景象,使作品具有一种流光徘徊的效果,这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李可染《歌德写作小屋》 48.5x36.5cm 1957年李可染《魏玛大桥》55.7×43.9cm 1957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可染先生在深入自然写生的过程中,已开始探索山水画中“光”与“墨”的变幻。

暮色黄昏中的魏玛大桥,画面捕捉了阳光穿过树林的光感,似乎采用的是西画的视觉,而实际上整幅作品还保持着中国画的用笔和意境。

李可染《阳朔木山村渡头》70x46.5cm 1962年《阳朔木山村渡头》为可染先生最早的逆光山水之一,前山较亮,中山较暗,远山为灰——这成为可染先生在用光方面的创造。

房屋、水面成为画面的高光部分,“挤”到了最小空间,也愈见其明亮惊醒。

李可染《榕湖夕照》69.5×46.9cm 1963年题款:桂林榕湖边上久坐,夕阳斜时得此景象,余以己意为之,以出古法为快。

一九六三年秋九月,可染作于渤海之滨。

李可染《枫林暮晚》 69.5x46.5cm 1978年李可染《黄山烟霞》 83x49cm 1963年李可染《烟江夕照图》 69x103cm 1987年画山水,这地方亮点,那地方暗点,这就是明暗。

有明暗,是由于光的作用……黄宾虹先生有句话,叫做“画中有龙蛇”,这是因为自然界的石头是有凸凹曲折的,中国讲究下笔便有凹凸之形。

这种凹凸曲折在光线的照射下,就必然有龙蛇蜿蜒的感觉。

他还说,在很黑的地方有一点点亮就通了,这也是由于光的作用。

——李可染李可染《崇山烟峦图》 129x67.8cm 1983年李可染《树杪百重泉》 95.5x131.5cm 1981年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先生在家中作画。

梅墨生;如何鉴定李可染的山水画

梅墨生;如何鉴定李可染的山水画

梅墨生;如何鉴定李可染的山水画古玩古董交易行2017-08-19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关注我们,还将有机会获得在线免费鉴定的资格。

本平台每天为您分享精彩古玩古董成交情况李可染先生乃二十世纪杰出的中国画家,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将来的中国山水画必然会这样讲:“李可染以前的中国山水画和李可染以后的中国山水画。

”这是热爱中国画的人士会逐渐认同的一个观点。

李可染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艺术才能和深入认真的治艺精神,开启了一代画风,影响所及,非常深广。

他不仅在“为祖国山河立传”(李语)的山水画领域开宗立派,同时还在牧牛图和写意人物画以及书法艺术方面造诣非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李可染的画价一路上扬,1999年,《万山红遍》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以407万元成交,随后的2000年,另一幅《万山红遍》又在荣宝秋拍会以501.6万元的高价成交,今年春拍,香港佳士得又一幅《万山红遍》以3751.76万港币成交,创下了李可染作品拍卖成交价格之最高纪录。

李可染无疑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中国画家之一,他的作品极富于深沉的艺术感染力和个性创造力,时代气息浓郁,最能反映一种时代精神。

李可染是一位入世的艺术家,他爱党爱国,更热爱生活和祖国山河。

因此,他的作品便具有了一种崇高而静穆的情感因素。

而作为一位极具使命感的中国画家,他的实践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严肃为艺的治学精神。

这些便决定了李可染对待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十分认真,全力以赴,凡是他自己不认可的作品绝不会流向社会。

况且,李可染本人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十分珍重,作品极少送人。

因此,李可染的作品流传于世的数量并不太多。

仅从数量上说,其作品总数远远无法与齐白石、黄宾虹两位老师以及张大千等人相比,恐怕仅比潘天寿作品稍多而已。

亦因此造假李可染便成为艺术市场的一个热门。

一方面作品很少,一方面市场需求很大,一方面价格较高,于是“为利”而“起早”者便大量出现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曾有喜好收藏的一位老板请我为他把关11幅李可染山水画。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1907年-1980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画作精湛细腻,以其独特的构图艺术而闻名于世。

他的山水画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对传统山水画的独到见解。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非常出色。

他善于运用线条和形状的组合来构建画面的整体结构。

他的画作通常以一个明确而有力的中心点为基础,然后通过周围的线条、形状和元素来平衡和补充中心点。

他的构图通常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装饰,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画面的纯净和平衡。

这种简约而有力的构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震撼力。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还非常注重透视和层次感的表现。

他通过精确的线条和明暗的处理,将画面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营造出一种深邃的空间感。

他善于运用透视的原理来表现不同距离的景物,使得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这种构图方式使得观赏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画中景物的真实感和广阔感。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还注重对画面的整体和谐性的追求。

他善于运用不同元素的对比和协调,使得画面的各个部分都具有统一的风格和氛围。

他注重色彩的呼应和平衡,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连贯,注重形状的相互关联和互补。

通过这些手法,他使得画面变得富有节奏感和动感,给人一种和谐而又平静的美感。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还非常注重对物象的变形和提炼。

他善于运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具象的景物,使得画面有一种诗意和幻想性。

他通过对形状、线条和色彩的加工和变形,使得画面既能表达实际的景物,又能展示出他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构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性。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是其作品能够引起观赏者强烈共鸣的关键之一。

他善于运用线条和形状的组合来构建画面的整体结构,注重透视和层次感的表现,追求画面的整体和谐性,以及对物象的变形和提炼。

这些构图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效果。

光与影,山林晨曦间的逆光!李可染国画山水作品品鉴

光与影,山林晨曦间的逆光!李可染国画山水作品品鉴

光与影,山林晨曦间的逆光!李可染国画山水作品品鉴述中国画的精髓特征是并非与真实物象完全脱离的意象表现,通过笔墨宣纸等主要载体来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绘画意境。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光影鲜有出现,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关于光影之美我们的古人也早有所发现,只是囿于缺乏较为科学的理解,所以传统绘画回避了光影的问题。

随着现代人对光影认识的进步,在宣纸上表现光影可以更为丰富中国画诗情画意般的审美意境其实中国画家对光影的认识由来已久,只不过光影在传统中国绘画中运用得不多罢了。

晋代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就有“山有面,则背向有影”“下有涧,物景皆倒”地描写。

宋邓椿在《画继》中记载了一个汴梁画人刘宗道“作照盆孩儿,以手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这说明古代对光影是有所研究和运用的。

在我国古代追求光影的山水画家要算郭熙,嗣后有唐寅、金陵八家的龚贤追求山水画中黑白对比的效果,在画面上有光的感觉。

我国先人的传统绘画其实并不完全理解光线,我们拥有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光影塑形光影叙述表达方式!中国画在光影的运用上就一直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

光与影是客观的自然现象,与恒常的形相比,它们的变幻莫测与水墨在宣纸上的效果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审美表现力,表现好了-样可以创造出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绘画意境。

素描有别于水彩、油画,而是重于线条表现方式,以线条的粗细轻重来描述物体的明暗深浅,并且不须顾虑物体细节的色调色值,画面借由明暗光影的衬托来突显主题,但是也由于失去了彩度的考量,素描在明暗的阶调上,分层的很详细,在不同的微细的明暗变化中,都能展现物体的立体感。

作品品鉴绘者简介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注重构图的艺术,通过构图的安排来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理解。

本文将从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角度分析其艺术特点。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注重整体的均衡与协调。

他善于利用画面的对称、平衡以及重复等构图手法,使整幅画面显得和谐统一。

在他的作品《水色山光图》中,他以山和水为主题,通过一条曲线将山、水、云、树等元素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他巧妙地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对比,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注重画面的节奏和节制。

他擅长运用点线面的组合,通过虚实的变化来表现山水的变幻和起伏。

他善于运用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的线条,使画面呈现出节奏感,同时用大面积的留白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他的作品《黄山斧劈瀑布图》中,他运用纵向的线条来描绘瀑布的流动,同时用斧劈的技法来表现水的飞溅和翻滚,使画面富有动感。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注重视觉的引导和主次的安排。

他善于运用透视和中心对称等构图手法,使观众的眼光在画面上流动,同时合理安排主题与背景的关系。

在他的作品《浦江秋色图》中,他以远近明暗的层次来划分画面的前景、中景和远景,使观众的视线从前景的船只转向中景的山水,最后到达远景的天空,给人以逐渐深入的感觉。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注重画面的氛围和情感的表达。

他善于运用意向性的构图手法,通过强调某些元素来凸显画面的主题和情感。

他喜欢运用繁花似锦的花朵、层层叠叠的云彩等来表现山水的美和神奇,同时在画面中添加一些小品,如渔船、牧人等来渲染画面的气氛。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宁静、安详、恬淡的感觉,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力量。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在整体均衡、节奏节制、视觉引导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特点。

他通过巧妙的构图手法,使山水画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将自然界的美和情感融入到画作之中,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界的一代巨匠,其山水画风格自成一派,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构图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可以更好地了解李可染的绘画艺术和艺术成就。

首先,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这种美感要通过明暗对比、形式对比、线条对比等手法展现出来。

在李可染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山林、水流、人物等元素之间的平衡和谐,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美感。

例如李可染的《典礼祭典图》中,几位人物站在山林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平衡的构图。

其中,左侧的两位人物占据了大部分画面,但是右侧的山峰和松柏树也给人以平衡的感觉,使得画面整体显得和谐而美丽。

其次,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具有立体感和透视感,他往往运用透视法和大小比例来表现空间深度和物体的远近感。

在李可染的作品中,其构图呈现出山丘起伏、河流蜿蜒、远近大小递进,使得画面具备了一种通透感和立体感。

例如《大屯四季图》中,远处山峰渐次隐去,中间借由河流形成一个虚实对比,近处则是盆地和建筑。

这样的构图使得画面具有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

再者,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注意形式感和造型美,他在传统的笔墨技法中,注重画面的线条和形式,强调画面中线和面的协调和统一。

李可染往往通过线条和形状的变化,表现自然景物的外貌和内心特征。

例如《醉渔图》中,可以看到钓鱼人的身体曲线和竹竿的弧度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美感。

综上所述,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构图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李可染在山水画构图中追求平衡和谐的美感,注重形式感和造型美,同时还注重立体感和透视感的表现。

李可染的山水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视觉享受,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1907-1989)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堪称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的构图艺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从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构图原则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进行浅析。

一、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独特,以大写意、平淡、恬静为主,融入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同时又不失现代气息。

他擅长用墨色表现山水的意境,善于运用空间的变化来塑造画面的张力。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广阔的山水、宁静的村庄、悠远的古迹以及静谧的水面,这些元素在他的画面构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可染的山水画常常采用对角线构图,通过对角线的运用来强化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在画面中,他会使用不同角度的对角线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这样可以让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让观众的视觉在画面中不断流动,增加了画面的变化和趣味性。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还善于利用形状、线条和色彩的对比来丰富画面。

他擅长运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和色彩来表现山水的远近、轻重、虚实,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观众在欣赏画面时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李可染在创作山水画时,遵循着一些构图原则,以确保画面的和谐和美感。

最重要的构图原则之一就是“留白”,他擅长利用留白的手法来创造画面的平衡和空间感。

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大片的留白,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填充的东西,而是有意识地留出空间,给观众留下联想的余地,增加画面的神秘感和韵味。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原则还包括“点、线、面”的运用。

他擅长利用点、线、面的组合来营造画面的结构和节奏感。

在他的作品中,点是构图的侧重点,线是连接各个点的桥梁,而面则是各个点和线的空间位置,通过这三者的运用,李可染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形式,赋予了画面更加立体和鲜活的艺术表现力。

李可染在山水画的构图中还经常运用“对比”和“平衡”的原则。

六个角度读懂李可染的黑白山水

六个角度读懂李可染的黑白山水

六个角度读懂李可染的黑白山水20世纪的中国画丰富多元,概括而言,有坚守中土立场的,有为洋画欧风的,有为兼容中西的,而中西兼容又分以洋为本者和以中为本者。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梅墨生认为李可染属于中西融合中,以中为本者,是融合派里面的革新派。

从理念上的革新来看,他归属于林风眠、徐悲鸿这样的心态。

而在基础语言上,他的继承与运用又与黄宾虹、齐白石所谓的传统派一脉相承。

现在梅墨生从六个角度解读李可染在中国画领域的创新。

一、写生方法形成实境美所谓“写生方法形成实境美”,就是把这个画面画得让我们如身临其境一样,这是在20世纪以后的中国画家们做的事情,这是特定的历史和艺术史发展阶段才出现的。

50年代初,国内有人说中国画不能写实,不能反应现实生活,而当时的政治需要要反应现实生活,要反应工农兵。

在这个议论声中,可染先生说,我要用中国画的实践证明中国画能反应真实的景色。

《漓江天下景》镜片李可染70×87.5cm 纸本设色 1975年此前岭南派曾有写实表现,但不如可染先生画的写实更让人觉得逼真,更让人觉得身临其境。

用感觉来作画,我认为是可染先生创作新笔墨的入手点,他是画感觉,此前古人最多画松树,很难画茂密的人工造林乃至整个山,比如他后来画的《井冈山》,可染先生用特殊的笔墨语言来画,画感觉,这是他借鉴西洋绘画的方法。

《井冈山》李可染181×129cm 纸本设色 1976年潘天寿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画是画修养,西洋绘画是画感受。

而可染先生这一点是借鉴西洋,如《漓江胜境图》、《漓江胜揽图》、《井冈山》等。

古话论:真境逼而实境生,李先生的画,重观察、重归纳、重再现、讲实景,画出实境,是其革新的一个角度。

这并不是巨细无遗地再现自然,而是有自己的归纳。

李可染画的森林山,虽然很厚重,但更重要的是整体的归纳,并不是一个一个画的多细致。

我觉得可染先生是画出了中国画新的自我感觉。

李可染与《万山红遍》

李可染与《万山红遍》

李可染与《万山红遍》一、智慧:以象征意义不容歪曲的《万山红遍》回应“江山如此多黑”的酷评美术史家的研究表明,自1962年到1964年,画家李可染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意境,创作大同小异的山水画《万山红遍》七幅。

这些作品在当时家喻户晓,产生了极大影响。

《万山红遍》的立意与艺术手法,正如画题显示的那样,突出在一个“红”字上。

画家选朱砂为颜料。

朱砂为大红色,有金刚和金属的光泽。

由于朱砂的大片使用,画面笼罩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

其象征的意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当然一目了然。

然而,纵观李可染一生的创作,在此之前,没有类似的作品,李可染的水墨山水画用色一向很节制,尤其是用红色;在此之后,也没有相同的作品。

一个疑问于是随之产生:李可染为什么一反常态,在那段时间里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地绘制《万山红遍》?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早在1957年1月就在《诗刊》杂志上发表,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五年后才问世,因此,不能认为它是急功近利的趋时之作。

李可染与他的《万山红遍》据笔者的研究,李可染此举与此前美术界对他的批评有关。

1959年“江山如此多娇——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广受好评的同时,也夹着杂音,比如有人非难其“满”、“歪”、“黑”,甚至讥之为“江山如此多黑”。

对此,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副院长的张仃撰文为之辩护,其中这样写道:“认为可染画得太黑了,若指笔墨而言,中国画的笔墨这一宝贵的传统,当然是画家尚须进一步追求的一个方面,若从风格上来说,则轻描淡写是一种风格,浓郁厚重也是一种风格,这决定于表现的对象与作家的气质。

”(《李可染的艺术》,《美术》1959年第9期)这是行家非常到位的评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李可染、张仃联手革新中国画,尝试水墨写生,为追求中国画足以与西洋油画抗衡的厚重感,李可染吸取了林风眠的逆光法和黄宾虹的积墨法,画面因此而变得幽深厚实,层次丰富,突破了传统中国画固有的程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试论李可染山水画的“光”与“色”

试论李可染山水画的“光”与“色”

2018·05李可染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坛的一代大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强的时代感而独树一帜。

李可染不仅有较好的笔墨功夫和传统的文化素养,而且接受过系统的西画训练,把素描的光感融入到山水画中,他的山水画最突出的特点是逆光的运用,能把光、色彩同时融入到画面效果中,并让“光”成为画面的画眼。

同时,“光”的表现以意境的营造为中心,在厚重宁静的画面美感中,转达画家对自然界的心灵向往,其最终表现画家的“心灵之光”。

李可染在色彩的运用上,把色与墨的关系推动至具有当代性,丰富了中国画的绘画语言。

山水画色彩的创新性,色彩的主观性表达以及色彩的装饰性,呈现的是一种关怀生活、关怀大自然的情感表达,李可染的设色观念和技术实践,对当下山水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李可染山水画中的“光”与“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李可染山水画中“光”的运用(一)“逆光法”的运用特点李可染山水画的特点之一就是运用“逆光法”。

李可染早年学习西方绘画的素描和色彩,西画中的逆光对他影响很大,他把伦勃朗在绘画中的光影效果巧妙融入到山水画中。

伦勃朗是17世纪欧洲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擅长处理画面的明暗关系,往往在一片昏暗处打造出神秘的“光”,被后人称为“光”的魔术师,李可染借鉴了伦勃朗的“明暗法”“布光法”,并加以取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

“李可染借鉴欧洲油画的形式,尤其是借鉴了伦勃朗的油画中光亮的方法,在黑黑一片山水中留有一道白光。

”[1]在这种“逆光”之下的山石树木都呈现出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

通过对李可染山水画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画家扎实的西方绘画功底,他的“逆光法”是对传统山水画的突破和创新。

“李可染的‘逆光法’,运用在整体画面中‘光亮’的部位,有油画般的厚重结实以及斑驳的肌理效果,并能看出色粉与墨在纸面上的厚度。

”[2]李可染对山石树木的表现是建立在引入“逆光”条件下的,根据画面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主观用光,他经常把树木、石头等比较亮的画面元素画在前面重要的位置,把后面的山林、山石等处理得较暗,从而拉开前后层次,他能根据画面的叙事,整体调整光在画面中的分布,使画面具有强烈的“逆光”感。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堪称一绝,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构图艺术著称于世。

李可染的山水画吸收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华,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其作品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现代代表。

本文将从构图艺术的角度,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特点和魅力。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新颖独特,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在构图上善于运用线条,将山水的形态勾勒得生动而富有动感,有时还会大胆地运用留白手法,使得画面更具有张力和节奏感。

在画布上表现山水脉络的时候,他会将一些关键的山石布置在画面的左侧或右侧,从而打破传统中央对称的局限,使得画面更加有活力和动感。

李可染的山水画中极少出现人物,他更多地侧重于表现山水的神秘和宁静。

这种个人独特的构图手法,使得李可染的山水画能够在千篇一律的传统山水画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中蕴含丰富的意境和情感,他在作品中运用了许多含蓄的手法,通过山水的冷暖对比、线条的轻重变化等等,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虚实结合、悠远深邃的意境。

整个画面或宁静、或奔腾,或绵延、或突兀,他的构图手法通过线条、色彩和形态的运用,使得山水画不仅仅是一种图案的表现,更是一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李可染的山水画大多以深邃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水为主题,他在构图上巧妙地安排山石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溪水的流向,通过画面的安排,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空间感和情感上的升华。

通过这些手法,他使得观者在观赏作品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效果。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中还注重了形式与空间的结合。

他在画面上通过运用透视和比例的变化,将山石和树木的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个具有立体感的空间。

画面中的山石和树木,通过大小、位置、形态的安排,形成了一种有机的结构和脉络,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既有层次感又有连续性,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

在运用色彩方面,他善于用深浅不一的色调来表现山的远近,通过冷暖的对比来刻画山的形态,使得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舒展开阔、变幻莫测的空间感。

李可染“逆光山水”之解析

李可染“逆光山水”之解析

李可染“逆光山水”之解析【内容摘要】中国的山水画通俗意义上理解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只是描摹自然景物,更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精神层面的流露与诉求,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追求的体现。

李可染的绘画艺术中,大量使用“逆光”来表现山水的气势,他的绘画风格受到了西方素描因素的影响,其画面中呈现出了博大、浑厚、沉静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的烙印熔铸了其艺术的形成,也可以说他的艺术特色充分反映了时代的风貌。

【关键词】李可染中国山水画逆光山水在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对于光影的利用以及画理中对景物光照成因效果的阐述可谓少之又少。

谈到光照应用的时候,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都是西方绘画中的油画、素描等艺术作品。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它主观强调的是一种“山石面面观”的观察方法,绘画中光的表现方式灵活而主动。

传统中一般中国绘画对于光的处理都称为平光,这种绘画的技法受到了传统审美价值的约束,在对景物描绘中主要是表现本质,而忽略现实中光源下的客观色彩表现。

中国画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构图和对景物的理解,对光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尤其是中国画均以线见长,主要的画面表现方式也借用笔墨之线,通过用墨线的浓、淡、干、湿的变化表现画面的笔墨渐变之美,通过组织画面的疏密对比体现一种中国画独有的韵律感。

李可染的绘画艺术中,大量使用“逆光”来表现山水的气势,主要是受到了其恩师黄宾虹的影响。

黄宾虹作为我国康乾盛世之后几百年来杰出的大家,他的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着“法”,其一生精专传统山水画之“法”,笔墨功力浑厚,其勤奋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李可染在对景写生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先勾勒出山体的外形轮廓,之后用浓墨将明暗交界线大体划分,将光影归类,最后用类似于排线的方式连续刻画物体的阴影,这与西方绘画中素描的画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在整个的视觉感官上,黑色能够拉大画面形成的层次感,视觉中黑色的部分越重,那么由黑到淡的中间色越多,可表现的层次越无限,画面中程度越重的黑对比出的白色会越发明亮,对比更为明显。

李可染的经典山水画——“黑、满、崛、涩”的独家李氏山水

李可染的经典山水画——“黑、满、崛、涩”的独家李氏山水

李可染的经典山水画——“黑、满、崛、涩”的独家李氏山水书画文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川浮而动,岳镇而安”,说明了不同的人对山水有不同的偏爱,山水本身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山,是主静的,可以给人以庄重、稳健、雄伟、崇高之感,可以增强人坚定、刚毅的意志。

水是主动的,是生命的源泉,孕育万物,可以启发人的智慧。

人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不断发现大自然,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发现自己的同时,更进一步去发现大自然。

——李可染《谈“澄怀观道”》李可染从1943年开始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后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

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李可染有扎实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

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画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视觉。

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的凄迷的基调所吸引。

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李可染的山水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他的艺术语言集中体现了浑厚深邃、静默灵动的美学观念。

北国风光 1972年作纵观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多以“黑”、“满”、“崛”、“涩”为特色。

此幅却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不由得让人想起令人过目难忘的《万山红遍》。

同样是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红色题材,《万山红遍》浓烈激昂、酣畅淋漓,《北国风光》则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可染逆光山水画墨色之探析
作者:孙冰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李可染先生是20世纪中叶以来积极倡导中国山水画革新的绘画大师,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且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

李可染的山水画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绘画中的表现形式,把光影效果运用到绘画之中,特别是逆光山水,同时以积墨、泼墨之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感而独树一帜,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对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李可染;逆光山水;积墨;独树一帜
一、李可染生活渊源
李可染先生1907年生,江苏人,横跨20世纪主体阶段,他的艺术素养全面,山水画更为擅长。

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能代表他的艺术风貌,他13岁时拜钱食芝先生为师,开始学习绘画,由此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早开始学习王谷一派的山水画,之后上西湖国立艺术院学习,师从林凤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学习素描和油画,1931年,由于局势动荡,李可染得林凤眠保护,又回到徐州。

在此期间,他从未放弃过绘画,并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7年,李可染又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汲取他们墨线与墨色的精髓,大大丰富了传统技法的表现,李家山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这些良师益友是分不开的。

二、李可染逆光山水的光影表现
(一)光影与笔墨的表现
说到光影,最让我们想到的是西方绘画艺术中的油画、素描,例如伦勃朗、委拉斯贵支。

在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中,对光影的运用是非常少的,中国画中对光的运用多采用平光的方法,在描绘客观对象的时候,描绘的是对象的本质,以至于物体在光源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色彩的表现则是忽略的。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比,在描绘对象的时候所表现的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画以线作为基础,通过焦、浓、重、淡、清黑色的变化来表现中和之美,通过疏密、虚实对比来体现中国画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逆光作为李家山水的艺术特色,“有逆光感,但不强调造成逆光的来源,于是,他的山水逆光感随时都可以出现,以表现气氛情调,空灵和重深,流光徘徊,更衬出黑色意象内含的生命律动感以及画家情感的起伏隐显”。

[1]建国以来用逆光最早的成功典型是林风眠,林风眠创作的特点是强调色彩的表现力,引入光色法,运用逆光,把强烈丰富的色调与墨的基调融为一体。

林风眠主要用色来画逆光,但李可染以墨色来表现逆光,他认为:“明暗不完全取决于对象,更取决于意境。

”[2]为了营造意境,他把光的因素加以强化,根据不同意境的需要合理安排光源,很好的诠释了意境。

李可染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敢于冲破传统束缚,把中国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巧妙地嫁接揉和,而不是拼合,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
画家对中国画传统的深刻理解。

1946年李可染决定北上,这是他对传统的选择,他意识到中国画的改造一定要以传统作为基石和底蕴,否则离开传统谈改造就是空谈,他对传统的掌握使他更有自信心在中国画的改造上进行探索。

“85新潮”后,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艺术形式,他写下了东方既白,坚定了中国画革新的理念,他从传统中走了出来。

在他的逆光山水中,他运用积墨、破墨来加强墨色的力度,色序与色距的差别上使笔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提高了艺术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力。

他在山水画中墨色的运用,主要是点染法,其作用就在于阴阳、凹凸、向背、远近在画面中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主次分明,然后以勾皴法,皴擦不足的地方加以染之,最后画面得了到浑厚、润泽的整体效果。

他注重墨色属性的归纳与概括,画面整体层次感强烈,苍劲淋漓。

(二)逆光形式中的墨色
1.逆光中墨色的厚重美
李可染的山水画给人的感觉可以用黑、厚、亮、重四个字来归纳,他强调厚重的逆光,山石草木暗部占有的面积往往大于亮部许多,画面以黑色调为主。

他借鉴伦勃朗对光影的运用,这种逆光并不是完全采用自然界光源照射到物体时所呈现的状态,而是自己的有意识有目的主观用光。

亮部又是有明暗关系的,并不是完全同样的亮,也是有明度变化的,亮部同样存在黑白灰的关系。

就画面整体而言,黑色中浓黑的部分,亮部,虚的部分也是黑白灰的调子。

他十分追求色距与色序间的层次感,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

在他的作品《雨后夕阳》中,他把逆光运用到画面中,画面中的山石呈现出黑厚明亮的特点。

他运西方素描的方式对画面进行组织创作,首先在画面中找出明暗关系,山石的画法先积墨,再渲染,画面中山石占据画面中心位置,山石下面有树林,亮部的着眼点在房屋,留有最亮的部分,画面墨色一遍一遍累加,待水墨七八分干时再累加,不完全重迭,形成交错感。

画面尽量画得充分,通过墨色的迭加,逐渐弱化树的轮廓,巧妙地留出溪流和下部分的光影。

在作画时,注重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例如,前山和后山之间,山和云之间,山与水之间,是黑白、虚实、动静的对比。

他的构图十分灵动,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白云、房屋、山峰、树木、瀑布都合理地构置在和谐的画面之中。

他喜欢把山体画得非常的高大,拉近中景和远景的山,营造黑暗的背景,使山体的亮部突显出来,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沉郁静谧的氛围。

他在画山体的时候多用积墨法来表现山势的浑厚、苍劲,体现山的雄浑气势。

在画云烟的时候,多采用泼墨法,使云的轻柔感和缥缈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他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以及在长期训练中产生的笔墨功底为支撑的。

2.虚实相间的倒影
在李可染的《漓江胜境图》中,漓江秀美的风光在李可染笔下体现得惟妙惟肖,山石在平静湖面中的倒影虚实缥渺。

作品同样是在逆光的情况下进行描绘,他把漓江用中景和近景隔开,把山峰平面化,同时引入光影,漓江波光淋漓的湖面产生了倒景,这样就弱化了山的体积,画面具有了丰富的层次和深远的视觉感观。

在漓江上也有许多只船舶,倒影用淡墨点染,
很淡薄,很灵动,而山体在江面上所呈现的倒影则是不同的,而是用积墨、重墨。

染出层次的变化,这是他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探索。

3.构思巧妙的留白
“留白”作为中国画艺术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一种意境的表达,抒发了文人的情怀。

在李可染的作品《茂林清暑图》中,留白是画面的亮点,房屋在整体布局前后分明,错落有致,屋舍的小径,由近及远纵向延伸,这种想法非常具有创新性,是经过作者大胆构思,使得画面很具有生动性与灵性。

画面中的留白处很多,但是并不碎,并不花,反而处于一个整体和谐的基调中。

而在山石的处理上,墨色非常浓重,墨块用笔稳健,虚实对比明显。

(三)笔墨技法的表现
从他的作品来看,用淡墨晕染是首要前提,他先把纸喷湿,在画面七八分干的时候用点染法,主要是积墨和泼墨。

在画面整体观上他追求着虚远、苍茫的特征,干笔淡墨和湿笔淡墨相结合,有时画面中会看到水渍,这是毛笔蘸水在还未干的情况下留下的痕迹,反而产生一种空灵通透的墨韵意趣。

有人说李可染的山水画过于黑,但我觉得即使墨色再为浓重,是只能是灰,他表现的是一种山石、树林、屋舍等自然景物的浑厚、深邃与静穆,是黑白灰统一下的意境表达,这并非是对真实山水的描摹,更多的是意境的升华,他赋予了自然山水精神的意境。

三、结语
李可染对中国山水画的革新与创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是所有从艺悟道者都绕不过去的话题。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深入学习传统,在新时代的呼唤下,他在传统的巅峰进行着艺术的再创造,深入生活,外师造化,写生阶段对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

他在中国山水画上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学习借鉴西方外来文化,坚持实践创新,形成理论,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注释:
[1]朗绍君.李可染山水画[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
[2]朗绍君.李可染山水50图编年追踪[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陈卫和.20世纪40年代之于李可染的山水画革新[J].文艺研究,2011,(09).
[2]梅墨生.李可染之再认识[J].东方艺术,2003,(01).
[3]洪方舟.试论李可染山水画的形式美[J].兰州大学学报,2017,(01).
[4]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