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之间的关系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关系再论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关系再论
汇报人:
2023-12-13
•引言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内涵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在语文教
学中的应用
目录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关系的再
认识
•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结论与建议
01引言
背景与目的
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关系的探讨成为
热点话题。
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语文知识被视为语文
能力的基础,但近年来这种观念受到
了挑战。
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重新审视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语文能力
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沟通、表达、理解的能力。
语文知识
指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关于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两者关系
在传统观念中,语文知识是语文
能力的基础,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语文知识并不直接等同
于语文能力,两者之间存在复杂
的关系。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关系概述
02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内涵
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
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知识。
包括文化背景、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
03
02 01
语文知识的内涵
包括语音、词汇、语法、
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能调节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其目标不仅是掌握语文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但,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师面临的课题。
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知识传授是能力培养的基础,能力培养是知识运用的体现。
两者彼此共生共存、相互促进。
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提供基础和支撑。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语法、修辞等,才能理解和运用语言,由此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
能力培养是知识传授的最终目的。
语文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思维思考,使之提升人文素养。
二、达到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策略为了实现小学语文学习目标,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1.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知识传授融入能力训练之中。
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衔接,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
比如,在学习成语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成语故事分享等活动,将成语记忆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比如,在学古诗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古诗朗读、古诗吟唱、古诗改编等活动,将古诗学习与读诗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2. 注重语言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例如,开展读书分享会、主题演讲比赛、故事创作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运用和实践机会。
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辩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生活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和形式。
借用网络资源,拓宽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
比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阅读、写作、交流等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等技术手段,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初探摘要在语文课程目标中,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整个目标结构中的基础元素,只要能够都把握好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新课改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认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更好的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有效的结合,防止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产生,就要做到加强适应学生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并努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互相融合、渗透中开阔眼界,以顺应当今社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实际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新课改引言如今,新课改下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
可是,面对各种升学考试的重压,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现象已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深度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有效区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准确把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现状我曾对我镇初中学生语文试卷中的主观题失分原因做了一个分析,我把失分情况分为以下六种:A.“根本没见过,不会做”;B.“虽然见过,但忘记了”;C.“可以作对,但马虎大意了”;D.“可以做对,但时间不够了”;E.“可以作对,但因审题有误做错了”;F.“不懂得答题方法,失分了”。
高居榜首的是F。
这说明,让学生掌握能力是何等重要。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语文能力也同样重要。
比如,写议论文应该按照“逻辑缘起-逻辑顺序-逻辑分析-逻辑归纳”的程序进行。
但学生不懂这个方法,作文的开头写得乱七八糟。
鲁迅《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开头,可以当作范例借鉴。
文章主要写“拿来主义”,但是开头从“闭关主义”写起。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送去主义”由“闭关主义”发展而来,提倡“拿来主义”,就必须先批倒“送去主义”。
这样,作者通过揭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内在联系,指出了三者的逻辑关系。
学生明白了这个逻辑关系,也就知道了写作的顺序。
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
论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一、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广义的知识观念是研究语文知识分类的依据。
1.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发展变化的原因,用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比如说明一个事实、表述一个观点等,因此又称描述性知识。
这种知识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
语文课程关于“语言”和“言语”的规律性知识,当属陈述性知识。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过程和步骤,用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对外办事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因而也叫操作性知识。
它是一种动态性知识。
语文课程中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规则,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可以为个体的实践活动定向,当种种程序性知识转化成个体熟练的动作经验之后,个体就掌握了技能。
例如,如何品评和选用词语,怎样辩识和选择句式,如何概括段意,怎样读解和组织段落,如何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意义,如何搜集和处理信息,怎样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观察事物和人物,怎样使用修改文章的符号,等等。
有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应该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以有利于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养成熟练的技能。
这正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大趋势。
3.策略性知识学习策略指的是在学习情境中,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学习策略的本质属性是对学习进行自我监察、反省和调节(元认知)。
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用在编码、储存、运用等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技能。
例如,在书上画线、写批注、做笔记、编提纲、记忆术等都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它们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是学习策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它是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的。
其中,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是学习方法和元认知的“中介”环节。
知识与技能并重: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优化
知识与技能并重: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优化知识与技能并重: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优化随着人们对教育的不断深入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知识和技能的并重同样非常重要。
而在二年级这一阶段,更是需要优化语文课程,让孩子们的语言素养更上一层楼。
一、知识与技能的区别知识指的是人所掌握的事实、概念、原理等,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了解。
而技能则是指人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实践操作,掌握一定的技能和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项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主要是指学习汉字、词语、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
而技能则是指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知识,构建语言框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只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而没有一定的语言技能,那么就很难在实际中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
就像是学了很多单词,却不知道如何组合成句子一样。
知识和技能相互合作,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语言体系,使其在运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例如,在学习汉字时,不仅要掌握每个汉字的意义和音调,还要学习怎样正确排列字形、灵活运用汉字,才能让语言准确、优美。
三、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的优化针对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如何优化课程,让孩子们的语文能力更上一层楼呢?1. 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情境教学是一种以情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儿童在生活中感受到语言的真正意义,从而增加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课文《阿凡提》时,可以通过模拟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感受语言的魅力。
2. 多种形式的评价在评价孩子的语文能力时,不应只局限于考试成绩。
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展现孩子语文发展的全貌。
例如,可以通过阅读日记、作文和说话的方式,来评价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 实施个性化教学孩子的语言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个性化教学的方法,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浅论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通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帮助 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其流畅、准 确、有条理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读的能力训练
写的能力训练
通过阅读各类文本材料,引导学生掌握阅 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 其深入理解、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作文等方式,提高学生的 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其清晰、准确、有逻 辑性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执行
活动设计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丰富 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 阅读分享会、文学创作等,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活动执行
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能力。
能力提升的自主性与持续性
自主性
鼓励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 理的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资源,提高学习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期中、期末考试
学期中、结束时进行较大 规模的考试,全面评估学 生的语文能力。
专项评估
针对学生的某项特定能力 ,如阅读速度、作文构思 等,进行专项测试和评估 。
评估结果的反馈与教学策略的调整
个体反馈
针对每个学生的评估结果,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
整体反馈
针对全体学生的评估结果,找出共性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生活维度
语文知识最终要应用于生活,因此学生还需要从生活维度理解语文知 识,关注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03
CATALOGUE
语文能力的实践与提升
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
听的能力训练
技能与知识的关系
技能与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1.知识是技能的基础。
技能是在特定领域中应用知识和经验来完成任务的能力。
人们在学习一门技能时,需要先掌握相关的知识,了解理论和原则,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学习开车技能之前需要掌握交通规则、车辆操作知识等。
因此,知识为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2.技能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践和应用技能,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学习一门外语,通过实际运用和与他人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法规则和词汇用法。
3.知识可以提高技能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人们可以掌握更多的技能并提高其表现。
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难题,并在实践中快速适应和应对变化。
4.技能和知识互相促进的循环是不断发展的。
在实践中运用技能,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
这些新的知识又可以进一步提高技能,并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所以,技能与知识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关系。
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知识和技能可以相互促进,共同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语文教育中知识与技能的关系问题
师范2班1110100048 丁然研究报告——语文教育中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众多教育机构无法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提高,能力无法得到良好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地点是郊区的一所重点中学——怀柔一中,研究对象为高三年级的学生。
以下是我个人的研究报告。
怀柔一中是一所北京市的重点中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然而。
经过调查,怀柔一中的语文教育也无法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问题。
高三年级整体的现状是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语文技能的培养。
高三年级的教师会要求学生背一些高考必考的古文,诗歌。
还有一些答题的固定格式。
但在技能的培养方面却有所欠缺。
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无疑会让学生的高考成绩提高。
但语文技能的培养,却会在本质上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受益一生。
对怀柔一中的语文教育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很多教育机构更加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技能的培养。
为了考试,学校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考试的知识点上,一味的死记硬背,只能保证基础知识的高分。
而对技能的培养,却似乎并不是一个重点。
可能许多老师认为技能是一时半会学不会的。
而且技能的形成也是需要较高的领悟力与理解能力的。
所以就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的学习上,而忽略了技能的培养。
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对的。
考试对学生固然非常重要,但学习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考试,而是在学习中的感受与在学习中所收获的东西,也就是技能。
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在语文教育中应该更加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问题。
另外,在一些北京市排名靠前的重点中学中,出现了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
这些重点中学的学生有着良好的语文基础。
因此,学校认为这些优秀的学生可以非常好的掌握知识,知识的积累是不需要花很大量时间的。
因此,就把重点放在了技能的培养上,做一些华而不实的培养方案来让社会看到他们的先进,可贵之处。
然而,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没有知识的积累。
语文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关系
语⽂知识能⼒与技能的关系语⽂知识能⼒与技能的关系摘要:语⽂知识是各个学科的根基,各种能⼒的发展更与语⽂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近年连在新课标的改⾰实践下,更要求学⽣具备较强的语⽂应⽤能⼒、审美能⼒和探究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化素质,为其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了解语⽂知识能⼒与技能的关系,有助于语⽂新课标改⾰的顺利进⾏和学⽣更好额发展。
关键词:语⽂知识语⽂课标语⽂能⼒语⽂技能⼈类劳动创造了⽂明,即劳动创造了知识,所以知识是劳动的技能总结,也可以进⼀步讲,技能派⽣了知识,通过知识的传播,反过来指导技能,在技能的继续实践中再发展丰富知识,就形成了:技能—知识—能⼒—知识—技能,循环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使⼈类的知识库不断的丰富积累,形成了⼈们掌握技能必须⾸先⾸先学习知识的认识。
⼀、语⽂知识⾃1912年颁布《中学校令施⾏规则》,规定中⼩学⼀律开设“国⽂”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出来的第⼀个正式名称。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学开设“国语”,1949年,在语⽂教育家叶圣陶等⼈建议的建议下,决定取消“国⽂”和“国语”两个名称,统称“语⽂”。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制义务教育》(实验稿),2003年颁发了《普通⾼级中学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教学课程和课程改⾰正式启动。
《全⽇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设计三个维度贯穿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语交际,综合性教育。
《全⽇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明确指出“为了帮助理解课⽂,刻意引导学⽣随⽂学习必要的修辞知识,但不必进⾏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对此很多学者认为是弱化了语⽂知识,有⼈认为是抛弃了语⽂知识,还有⼈认为是明确了语⽂教学的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教学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知识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语文知识包括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各个层面,教师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级教学法,以字词句段为单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
其次,技能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语文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学中还需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写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需要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能力,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确处理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之间的关系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
在此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两个概念,什么是语文知识,什么又是语文技能。
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两个全新概念:“宏观语文知识”和“微观语文知识”全面的概括了语文知识的组成,将语文知识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微观的语文知识是指“与语言运用直接相关的、概括了语言运用中某些具体的特点和规律的语言学常识,它能直接指导和制约个体话语行为”。
宏观语文知识是指“与语一言运用不直接相关的,关于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语言现代化的语言学常识,它能提升个体话语行为的自觉性”。
宏观语文知识和微观语文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技能是指语文运用能力。
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语文”二字的意义,吕叔湘先生在他的《吕叔湘语文论集》中提到“语文”有两个含义:一、“语言”和“文字”;二、“语言文字”和“文学”。
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取第一层意思。
吕叔湘先生还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关于语文教学》,强调“语文的性质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语文教学是使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
”语文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学习、工作和生活都需要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在日常的实践中,这种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就是语文技能。
应该说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那么,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前文我们提到过,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
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对周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很多老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语文知识的讲解上,具体说应当是放在了微观语文知识的讲解上,比如讲字词、讲语法、讲修辞、讲逻辑、将内容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应当说微观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是有其自身重要作用的。
首先,语文知识帮助扫清阅读时的文字障碍,同时提供写作需要的字词句的相关知识,并有助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同义词、近义词的比较,能够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分析能力;语法的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看待事物、分析问题。
如何平衡初中语文课堂中知识与技能
如何平衡初中语文课堂中知识与技能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知识与技能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而技能则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如何平衡这两者,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知识和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掌握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学生就无法进行深入的语文学习。
而技能则是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知识和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次,我们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将知识进行系统地组织和讲解,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知识的深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够在实际运用中灵活运用。
然而,单纯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口语表达练习,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文技能。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融合。
知识和技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通过有机结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巩固和提升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题目的设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解题;通过写作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只有在实际运用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论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
论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作者:邓森梅来源:《广西教育·A版》2009年第04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与之相应的语文知识来保证。
因此,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十分重要。
一、语文知识支撑着技能和能力的提高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都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走极端。
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仍然是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
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鸟的天堂》一课时,遵循着语文知识支撑着技能和能力提高的原则,教学中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把整个学习过程分四步进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自主学习,谈感悟;主动探究,悟“环保”;综合实践,练“能力”。
这样一来,课程标准里面对这篇课文提出的语文知识方面的目标达到了,学生还从中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技能,提高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语文知识引导着语感的生成学校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中,语感处于核心的地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才得以实现。
这种运用不是分段、概括大意或说中心思想,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能动地认识、理解自我和社会生活,进行语感迁移,进而形成自己的用语习惯和语言风格。
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针对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佳作的特点,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物美、情感美。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品读时就读出了韵味。
三、语文知识是提高语文技能和能力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能力和技能的提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语文知识来构建。
小学与初中语文的知识与技能衔接如何做到平稳过渡
小学与初中语文的知识与技能衔接如何做到平稳过渡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和初中是语文学习的两个重要阶段。
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的阶段,而初中是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的阶段。
在小学与初中之间,如何做到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平稳过渡,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与初中语文的知识与技能衔接,以及如何平稳过渡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的衔接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字词的认读、句子的理解以及基本的写作技能等。
而初中语文教育则更加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以及批判性思维等。
为了使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育衔接得更加平稳,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 温故知新在小学毕业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而进入初中后,学生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教师可以在开学前对小学阶段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引导他们了解在初中中将要学习的内容。
2. 渐进式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使学生能够平稳过渡,教师需要进行渐进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以小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初中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逐渐接触到初中的知识点,提前适应初中的学习要求。
3. 知识延伸为了让学生在初中能够继续学习和提高,教师可以在小学阶段适当进行一些知识的延伸。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初中的课外读物,为他们打下进入初中后继续阅读学习的基础。
二、平稳过渡的方法为了使小学与初中语文的知识与技能衔接更加平稳,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上的测验、作业评价等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知识与技能:小学语文教案核心素养培养
知识与技能:小学语文教案核心素养培养知识和技能是每个学生学习语文时需要培养的重要素养。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小学语文教案的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是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技能则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所形成的一种能力,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知识和技能是相互依存的。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表达思想。
而只有通过实践和实际应用,才能够提高技能水平,进一步巩固、拓展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案的核心素养培养1. 语文基本知识培养小学语文教案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字词句和篇章的基本认知、理解和运用。
教师通过教案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逐步学习和掌握各种字词句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
同时,教案还可以通过设计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充分发展自己的语文潜能。
2. 语言运用技能培养语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教案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练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多种形式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语言的运用广度和深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流利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3. 阅读能力培养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教案的设计,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案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整体理解能力。
同时,教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需要整合各种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是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语言运用技能的培养。
而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整合知识与技能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方法1. 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实践性的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设计游戏、辩论、写作等任务,激发学生思考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2.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往往只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对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价。
在整合知识与技能的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学生展示、小组讨论、实际应用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全面衡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3. 任务型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知识与技能的语文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
教师可以开发一系列任务型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案例分析、文本解读、实践活动等,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实践,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4. 合作学习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三、结语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论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
论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摘要】本文对当前技校生语文知识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根据本人多年技校教学工作的实践,探讨技校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
从而认识到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技能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文知识,并以语文知识为基础,犹如鱼水一样,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知识丰富人生,技能改变命运,能力造就成功。
【关键词】语文知识技工教育技能能力当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技工学校是承担技工教育的“主阵地”,是为社会输送大批技能人才的“加工厂”。
而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岗位的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对生产一线从业人员的文化层次、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上轻语文重专业的观念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技工学校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技能及能力的形成,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技校教育应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及能力的培养。
一、技校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及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技工教育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
生源少,招生难。
学生综合素质每况愈下,这已是全国范围内的技工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学生质量的下降表现在多方面:知识面窄、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到技工学校就读,还包含着许多的无奈,不是家境困顿,就是为家长所迫,再则文化分数太低,实在挤不进高中的大门。
绝大部分技校生都认为,自己到技工学校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学会计算机操作、维修安装电器等技能就行了。
因此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上,只要专业知识学好了,就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赚大钱。
学语文没有用,有的甚至还有抵触情绪。
这些因素给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难度。
在平时批改作业时常发现学生老写错别字,作文表达不清,没有条理等等。
如:有个学生违纪了要写检讨,交上来的却是“捡草书”。
语文考试,有些连作文都不写。
也可以说,长期以来技校的语文课在一些人眼里并不象专业课那样被重视,成为可有可无的一门课。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教育史上有过形式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之争。
前者认为教学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智力有迁移的作用。
后者则主张学校只有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才能为他们以后从事某种职业作好准备,至于发展智力则无关紧要。
可见,两种理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的割裂开来。
如何把二者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是人们长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当代认知心理学重新界定了知识与能力,赋予知识与能力以新的内涵,提出了广义知识观,主张用知识解释能力,从而使知识的教学具有连续性与完整性,同时,也体现了能力的养成途径。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实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他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根据反应活动的形式不同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而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体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的心理条件,人在完成某项心理活动时,必须依一定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条件作为保证。
这种基本条件即为能力。
本文就语文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范畴: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的结果,就是获得按一定方式存储的信息,也就是获得了知识。
认知知识包括两种,即:狭义的知识和广义的知识。
狭义的知识,即知识的存储和提取。
广义的知识,除了知识的存储和提取,还包括知识的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能力看作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后天习得能力。
用广义知识来解释人类习得能力,认为人类一切后天习得能力都是由知识构成的,把智育所要发展的智力视为习得的认知能力,是学生习得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总和。
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的平衡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的平衡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而技能则是学生运用知识的手段。
只有在知识和技能的平衡中,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平衡,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是学生获取语文素养的基础。
这包括字词、句子、段落、篇章等各个层次的语文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字词的识记、句子的理解、段落的分析、篇章的解读,逐渐积累语文知识。
知识的掌握为学生运用语文提供了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二、技能的重要性知识只是学习的第一步,而真正能够体现学习效果的是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听力训练,学生能够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理解他人的意思;通过口语训练,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能够理解各种文本,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通过写作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知识和技能的平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输入而忽视技能的训练,或者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知识的积累,都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和技能的平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知识和技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相结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策略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平衡,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整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在具体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紧密结合。
通过在知识的学习中培养技能,通过技能的训练巩固知识,使学生既能取得扎实的语文知识,又能灵活运用语文技能。
2.注重实践与应用的教学。
知识和技能是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应用的。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实际操作和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注重巩固和拓展的教学。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巩固。
处理好语文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浅议语文知识和语文实践的关系澧阳镇高桥完小陈建军近年来,语文知识教学处于尴尬境地。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浅尝辄止,一是似是而非。
前者是因为教师担心“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的批评,遇到需要引申、拓展的语文知识踌躇两端,敷衍而过。
后者恰恰是因为教师本身在某个知识点上有所欠缺,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基本理念时强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必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样,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引发出了一个问题焦点,即:语文实践与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教学是矛盾的吗?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否意味着不必进行完整系统的语文知识教学呢?如果二者是矛盾的,那么,语文实践的目的何在呢?难道语文实践的目的不是为了系统、完整地掌握语文知识吗?如果对“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并不持否定态度,只是强调不要“刻意”,那么,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是“随意”的教学就可以掌握的吗?如果这里指的是语文知识教学不需要重视“系统、完整”,那岂不是对语文知识教学零散、残缺持肯定的态度了吗?课程标准中接下来的一段话是“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与上面一段话联系起来看,课程标准的本意是强调语文的实践能力的获得要以语文实践为途径,这毋庸置疑,也是不言自明的事情。
问题在于,语文实践的价值不仅仅是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首先在于掌握足够的语文知识,“足够”的语文知识就是相对“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米”,如何运用是“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语文知识欠缺,何谈运用自如。
这是个简单的道理。
所谓“掌握运用的规律”也就是形成语文能力,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这一点大约不会有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处理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之间的关系
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
在此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两个概念,什么是语文知识,什么又是语文技能。
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两个全新概念:“宏观语文知识”和“微观语文知识”全面的概括了语文知识的组成,将语文知识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微观的语文知识是指“与语言运用直接相关的、概括了语言运用中某些具体的特点和规律的语言学常识,它能直接指导和制约个体话语行为”。
宏观语文知识是指“与语一言运用不直接相关的,关于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语言现代化的语言学常识,它能提升个体话语行为的自觉性”。
宏观语文知识和微观语文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技能是指语文运用能力。
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语文”二字的意义,吕叔湘先生在他的《吕叔湘语文论集》中提到“语文”有两个含义:一、“语言”和“文字”;二、“语言文字”和“文学”。
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取第一层意思。
吕叔湘先生还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关于语文教学》,强调“语文的性质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语文教学是使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
”语文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学习、工作和生活都需要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在日常的实践中,这种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就是语文技能。
应该说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那么,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前文我们提到过,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
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对周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很多老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语文知识的讲解上,具体说应当是放在了微观语文知识的讲解上,比如讲字词、讲语法、讲修辞、讲逻辑、将内容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应当说微观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是有其自身重要作用的。
首先,语文知识帮助扫清阅读时的文字障碍,同时提供写作需要的字词句的相关知识,并有助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同义词、近义词的比较,能够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语法的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看待事物、分析问题。
再有,我们借助语文之手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欣赏祖国语言,热爱祖国语言。
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宏观语文知识与微观语文知识共同丰富并深化了语文的内涵,扩大了语文知识的范围,将语文知识的教育与学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习一套知识;语文知识与语文运用相比,语文知识是次要的,语文运用是主要的。
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一个人清晰、准确、利落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的语文运用能力当然并不仅仅只依靠语文的课堂学习过程获得的,但是在吕先生认为语文课在这方面的作用却特别重要,我们的语文技能恐怕主要还是通过语文课上来培养。
在语文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人们不应当也不能仅满足于“学会了一般的语音、语法、语汇、而应当进一步提高修养,特别是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理解的能力。
要动脑筋思考。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语文技能获得是必经之路。
最后,如何正确处理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呢?其实,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吕叔湘先生认为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
”’这就明确了,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教什么的问题,语言和文字并重。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常常出现重文轻语的现象,“只注重文字的学习,不注意甚至是不理会语言(口语)的学习”。
有的人还有这么个习惯,看书时嘴里念念有词,不念就看不下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连看报也得念。
放声念在小学阶段是需要的,渐渐地应当改掉,要不念就能看下去,而且要快,能一目十行。
所谓一目十行,不是这十行有五百字一眼都能看到记住,这是不可能的,而是对十行字大概讲些什么,一下子能把主要内容抓住,这个功夫就得训练。
”我们很多教师对这样的训练没有概念,不只在当时,就是在当下,这样的阅读训练也是非常少见的。
而且我们很多老师杀鸡取卵,追求一节课的进度,忽略这一环节在学生一生中的重要作用。
甚至,有些老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阅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只有对浏览、略读、精读字面上的理解,自己都没有运用过,那就更不要提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技巧了。
这一点,吕叔湘先生不止一次的强调“略读、快读能力要培养,因为生活上需要。
”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速度提高了,得到的信息自然就增多了,读一本书的时间少了,学生读的书也就自然多了。
这样至少就不会总有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读的书太少了。
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自然也就提升了,这些都是有连带关系的。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应该各占多少呢,或者说他们之间孰轻孰重?吕先生曾给出过明确的答案:“学习语言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运用和语文知识比较,语文运用是主要的,语文知识是次要的。
”在吕先生看来,在语文课上,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要占大块时间的,语文知识的教授占少部分时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是不可忽视的,但我也不赞成那种特别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满堂灌,讲得比教学目标规定的还详细的做法。
我认为,语文知识不但要成系统成体系地传教授给学生,而且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不可拆分出来单独讲解知识,这样做只能事倍功半。
我们在强调语文知识系统性的同时,也总同时强调知识不在于讲得多还是讲得少,切忌在课堂上填鸭式的硬灌输,我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把语文知识渗透到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去,让两者互相渗透,一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