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论 期末复习材料
幼儿园课程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幼儿园课程概论期末复习资料1.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分与合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他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3.课程程次视角的课程类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
4.隐性课程:(1968年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
5.隐性课程的特点:○1隐形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
○2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3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
6.隐性课程常规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渠道:○1物质-空间类○2组织-制度类○3文化-心理类7.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计划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
8.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
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地转化为显性课程。
9.幼儿园课程的性质:○1基础性○2非义务性○3适宜发展性10.幼儿园课程特点:○1启蒙性○2全面性、生活化○3活动性、间接经验性○4潜在性○5游戏性○6整体性11.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泰勒12.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坦豪斯13.泰勒原理四个基本问题(原理内容):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在得到实现14.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重点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重点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知识点提示】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概述【重、难点提示】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定义课程即科目;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课程即学习计划;课程即各种活动(社会文化在生产,社会改造);课程即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二、课程理论幼儿园课程类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定义(名词解释必考)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一、幼儿园课程的特点1.基础性、启蒙性2.全面性、生动性3.整合性4.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5.潜在性二、幼儿园课程的要素动态:目标—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评价静态: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的基础【知识点提示】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重、难点提示】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流派与幼儿园课程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二、心理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一、经济与幼儿园课程二、政治与幼儿园课程三、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第三章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略)【知识点提示】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活动;教学与幼儿园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幼儿园课程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重、难点提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幼儿园课程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第一节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活动一、对游戏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作用的理论研究二、游戏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三、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对游戏的界定第二节教学与幼儿园课程中的教学活动一、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对教学的界定二、对教学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作用的理论研究第三节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一、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二、游戏与教学的结合三、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第四节幼儿园课程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选择和组合二、在幼儿园课程编制中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第四章幼儿园课程的编制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编制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特点:1.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这些行为往往是显而易见的外在表现。
国家开放大学幼儿园课程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部分)
国家开放大学幼儿园课程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部分)1.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是认为(B)。
A课程即科目B.课程即经验C.课程即目标D.课程即计划2.认为课程主要讨论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如科学、数学、语言等)这种课程定义认为(A)。
A课程即科目B.课程即经验C.课程即目标D.课程即计划3.将误程界定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这种课程定义认为(C)。
A.课程即科目B.课程即经验C.课程即目标D.课程即计划4.儿童中心课程是从(C)来界定的课程。
A.学科维度B.计划维度C.经验维度D.目标维度5.倾向于从计划的维度来定义课程,这种观点是认为(D)。
A.课程即科目B.课程即经验C.课程即目标D.课程即计划6.我国幼儿园过去普遍实施的分科课程,即是认同了(A)种课程定义的表现。
A.课程即科目B.课程即经验C.课程即目标D.课程即计划7.认为(D),是将课程定义为"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全部经验的计划和方案"。
A.课程即科目B.课程即经验C.课程即目标D.课程即计划8. (A)是一种"主流中心的课程",这是一种以点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立场和经验为中心而设置的课程。
A.一元化课程B.分科课程C.多元化课程D.活动课程9. (B)从学校教育产生时即已存在,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A.一元化课程B.分科课程C.多元化课程D.活动课程10. (D)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A.一元化课程B.分科课程C.多元化课程D.活动课程11.(A)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A.显性课程B.多元文化课程C.隐性课程D.一元化课程12. (C)主要是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
A.显性课程B.多元文化课程C.隐性课程D.一元化课程13.幼儿园课程的最核心要素是(D)。
幼儿园课程概论期末复习
幼儿园课程概论一、名词解释:1.五大领域: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各领域的内容之间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2.隐性课程:即教学方法、奖励制度、组织结构、学校环境的“副产品”。
即非预期的影响。
3.园本课程: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与幼儿园的资源、师资等条件相一致的课程。
4.单元主题活动: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内,围绕事先选择的主题组织教育活动。
5.五指活动课程:课程内容由五方面组成,它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互相联系的。
分别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6.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有两个水平,较低水平的行为是儿童的独立行为,即儿童能独自完成的或自己知道的事物;较高水平的行为是儿童在帮助之下能够达到的行为。
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构成了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的若干程度的行为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
7.维果斯基“心理工具”:指的是认为创造的标记、符号、文字、公式、图像等。
能帮助个人去掌握适应于自己所在文化的心理功能。
8.有准备的环境:一方面指充满爱与快乐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指经过教师组织与安排的物质环境。
二、选择/判断:1、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泰勒模式被公认为目标模式经典形态的标志)泰勒原理(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学习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2.高瞻理论(High/Scope)的来源: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础,注重如何发展儿童的认知与智力。
《认知中心课程》的出版,标志着High/Scope课程模式的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调整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1979年,High/Scope课程模式的著作《活动中的儿童》诞生,它进一步发展了High/Scope课程,第一次把儿童的主动学习和强调知识建构作为课程的核心思想。
2024年《幼儿园课程理论》复习资料总结
2024年《幼儿园课程理论》复习资料总结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社会需求和幼儿发展状况的变化,幼儿园课程理论也在不断更新。
2024年,《幼儿园课程理论》通过加强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关注,推动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着重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科学性、寓教于乐性和个性化。
一、总体框架的调整2024年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在总体框架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目前,《幼儿园课程理论》分为素质教育和发展教育两个方向,强调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体差异的满足。
在教育目标和核心内容的确定上,将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幼儿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园课程理论》指出,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
在幼儿期,儿童的身心发展迅速,思维与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因此,幼儿园课程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期的特点,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经验,以及与幼儿进行个体化的互动来激发幼儿的潜能和兴趣。
三、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幼儿园课程理论》强调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
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通过展开活动和提供资源,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的作用,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课程的设计应该具有灵活性,适应幼儿的学习节奏和风格。
四、跨学科的整合《幼儿园课程理论》提倡跨学科的整合。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跨学科的整合可以促进幼儿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主题活动、项目学习等方式来实现跨学科的整合。
五、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幼儿园课程理论》强调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家庭是幼儿最早的教育环境,也是幼儿发展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
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需求和背景,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幼儿园课程论复习资料1
幼儿园课程论复习资料1幼儿园课程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虽然“课程"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将其归类,仍然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_课程即科目__、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_。
2.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哲学、心理学和学, 它们分别主要解决幼儿园课程中教什么、如何教和为什么教的问题.3.幼儿园课程的最核心要素是教育理念。
4.皮亚杰曾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建议: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帮助儿童提出问题的技能以及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5、就价值定位而言,目标模式是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方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6. 泰勒认为,在课程XX中,XX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7、幼儿园课程内容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8、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最为常见的取向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9、学科(领域)课程和综合性课程是幼儿园课程中两种常见的课程类型。
10、结构化程度高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多地会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的行为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课程特征.11、幼儿园综合课程中教育活动设计的两种倾向教师计划为主动教育活动,儿童生成为主动的教育活动。
12、将两种不同倾向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其要点是处理好生成和预定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要求与儿童需要、兴趣的关系.13。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主题网和课程轮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运用的工具。
14。
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自由,作业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日常生活练习, 感训练,肌肉训练和初步知识的学习是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主要内容。
15.直接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的.16。
2023年课程论综合复习内容
幼稚园课程论综合复习内容一、基础知识点1.张宗麟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旳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
”他对幼稚园课程旳定义是从课程即经验旳维度来下旳。
2.按照课程旳体现形态划分,课程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两种在性质和功能上都不一样旳课程类型。
3.蒙台梭利课程旳教育内容由平常生活练习、感官训练、肌肉训练和初步知识旳学习这4个方面构成。
4.在蒙台梭利课程中,自由、作业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小朋友营造旳三根重要支柱。
5.幼稚园课程最为关键旳方面是课程旳教育理念。
6.幼稚园课程编制是包括幼稚园课程目旳旳制定、课程内容旳选择、教育活动旳组织以及课程7.游戏和教学可以以分离式、插入式和整合式等多种方式进行结合。
8.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旳活教育旳三大目旳,其中“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反应了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旳价值取向。
9.“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佳旳适应不一样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小朋友旳教育方案”——假如用勃朗芬布伦纳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来解释这句话,阐明了大系统在发挥作用。
10.光谱方案旳理论根据是加德纳旳多元智能理论。
11.“小朋友可以说出其周围环境中东西旳颜色、形状、大小和样式。
”这个课程目旳是行为目旳、以小朋友详细旳、可被观测旳行为表述旳目旳。
12.在斑克街初期教育方案中,主题网和课程轮是课程设计和实行中常运用旳工具。
13.综合性课程旳长处有:是由关联旳课程,能对小朋友各方面旳学习进行故意义旳联络;能使小朋友发展与知识结合成一体;能增进小朋友积极旳学习。
14.一般认为,幼稚园课程旳基础是心理学、哲学与社会学。
15.幼稚园课程内容旳组织原则有逻辑次序与心理次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
16.直接教学模式旳理论基础是斯金纳旳操作性条件发射理论(或行为主义理论)。
17.幼稚园课程评价旳两种常见取向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8.虽然“课程”旳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不过将其归类,仍然大体可以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性旳定义: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旳和课程即计划。
2022年电大专科《幼儿园课程理论》期末复习考试必备全(4)
2022年电大专科《幼儿园课程理论》期末复习考试必备全(4)幼儿园课程论作业(第1章)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虽然“课程”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将其归类,仍然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_课程即科目__、__课程即经验__、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_。
2.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___哲学_______、心理学和__社会学___,它们分别主要解决幼儿园课程中_教什么、如何教和为什么教__的问题。
3.幼儿园课程的最核心要素是_教育理念_。
4.皮亚杰曾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建议: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____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_____以及__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___。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每小题2分,共10分)1.以学科维度定义课程,课程通常表现为(BC)。
A学习者的经验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教科书2.“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人类发展生态学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D)在发挥作用。
A小系统B中间系统C外系统D大系统3.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作(ABCD)。
A生活课程B经验课程C活动课程D儿童中心课程4.受经验论哲学思想影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是(A)。
A蒙台梭利课程B瑞吉欧教育方案C方案教学D福禄贝尔的恩物教学5.具有下列哪些特征的幼儿活动通常可以被认定为游戏?(ABD)A非真实性B积极情绪C目的导向D自由选择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
2.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
幼儿园课程论复习资料总结Word版
《幼儿园课程理论》复习资料总结1、幼儿园课程是指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幼儿园课程的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3、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生活性;整合性;活动性、直接经验性;潜在性4、美国学者古德莱德以课程决策层次把课程分为:观念层次课程、社会层次课程、学校层次课程、教学层次课程、体验层次课程5、美国斯坦福教授艾斯纳从课程内容出发,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隐形课程,悬缺课程。
6、隐形课程发挥的作用:从物质空间方面:学校的建筑、活动场地、绿化设施、设置等物质条件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从组织制度方面:学校的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无形中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联;从文化心理方面:学校的文化价值、师生关系、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与其行为表现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都大大超过了学校、教师对学生开放的正规课程。
7、英国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坦豪斯-宾特雷依立足教育的内在价值及实践,对目标模式进行详尽而透彻的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并系统的确立了过程模式。
8、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9、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对幼儿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知识的研究10、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两种体系:以学习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以儿童发展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11、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直接经验性);兴趣性原则;基础性原则;逻辑性原则;价值性原则12、不同的组织方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13、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本质不同的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它包括: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14、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是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幼儿园课程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幼儿园课程论》期末题库及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幼儿园课程论》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文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幼儿园课程论》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按照课程的表现形态划分,课程可以划分为活动课程与教学课程这两种在性质和功能上都不同的课程类型。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主题与心理顺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直线式组织与曲线式组织。
3.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更充分考虑幼儿的个性发展,较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
4.蒙台梭利课程的教育内容由生活、感官、语言和数学这四个方面组成。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1.“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___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C)在发挥作用。
A.小系统B.中间系统C.外系统D.大系统2.具有(A、B、C、D)特征的幼儿活动通常可以被认定为游戏。
A.真实性B.源于内在动机C.过程导向D.自由选择3.“ECCD”(Early ___)词汇的出现说明了国外(尤其是西方)幼儿园课程(B)的趋势。
A.课程多元文化化B.保育与教育相整合C.课程的全纳化D.课程的共同化4.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会(A)。
A.强调早期儿童人格的培养B.强调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C.强调教师的直接教学 D.强调儿童的动手能力5.下列属于综合性课程的长处的有(A、B、C、D)。
A.能促进儿童的主动研究B.能符合儿童的兴趣与需要C.能促进儿童系统地把握知识、技能 D.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活动课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导向的课程。
幼儿园课程论的复习资料
填:学前教育课程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之前的课程,是由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组织有机构成的系统。
选: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选:“课程”一词的出现,在我国最迟是唐宋时代,唐代的孔颖达,南宋的朱熹。
在西方教育史上,斯宾塞在其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首先提出了“课程”。
多选: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学科或教材”(费尼克斯);2.课程即经验;3.课程即“计划”(麦克唐纳、比彻姆、斯坦豪斯);4.课程即目标。
填:课程由“学科”到“经验”的变化,实质上是课程由强调“教育者”到“学习者”的转变;由“经验”到“计划”或“目标”的转变,则反映了课程可控制性和意识性的增强。
填:教育的“工具性”和“理性化”,使教育产生了危机。
多选:两分法:1.正规课程2.潜在课程。
填:内部课程则是内隐于每个学习者心灵中的课程,它是外部课程的内化,与外部课程具有同构性。
选:布鲁纳等人主张的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本课程观下的内部课程结构的一部分。
选:当今幼儿园中比较流行的课程观是,把幼儿园课程理解为幼儿园中幼儿的全部活动或教育活动。
填/选:学前教育课程同学前教育一样,其性质是由学前儿童和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决定的。
选:1996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
多选:人的素质的特性:1.基础性2.整体性3.相对稳定性4.潜在性5.发展性。
多选:学前儿童的素质特殊性:1.原点性2.易塑性3.脆弱性4.发展迅速性。
填:教育目标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多选:教育价值可划分为:1.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2.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
填:学习者的状态和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便成为课程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选:人的整体素质有其核心(全面性、整体性),灵魂就是人的主体性。
多选:20世纪左右,在1.爱.伦凯2.蒙台梭利3.杜威等人的大力倡导下,儿童开始受到重视。
多选:动态课程的代表人物:1.杜威2.福禄贝尔3.蒙台梭利4.张雪门“行为课程”。
多选:学前儿童获得的知识不同于小学生的特点:1.具体性2.形象性3.非系统性4.非科学性。
课程论期末复习
1.幼儿园课程概论: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3.隐性课程:即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4.5.普遍性目标: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
6.7.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8.5. 课程实施:是指把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6. CIPP评价模式:是美国评价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
CTPP四个字母分别是背景、输入、过程、成果的英文首字母,这一决策过程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几个环节构成、7. 区域活动: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则的一项活动。
8. 项目活动:指一群儿童以小组形式,运用多种接近客观实物与主观经验的方式方法,对于真实的生活事件和日常情景中的现象所进行的长期而深入的探索活动。
N1.幼儿园课程特点:①基础性、启蒙性②全面性、生活性③整合性④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⑤潜在性2. 美.古德莱特,(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划分)5大层次:①观念层次②社会层次③学校层次④教学层次⑤体验层次3.依对学生影响类型划分的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4.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①对幼儿的研究②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③对学科知识的研究5.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①目的性原则②适宜性原则③生活化原则④兴趣性原则⑤基础性原则⑥逻辑性原则6.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论理组织法:是指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
优点:该方法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对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是有益的。
由于该方法能够保持学科的体系,所以教师较容易掌握,也有利于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幼儿园课程概论期末复习
幼儿园课程概论一、名词解释:1.五大领域: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各领域的内容之间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2.隐性课程:即教学方法、奖励制度、组织结构、学校环境的“副产品”。
即非预期的影响。
3.园本课程: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与幼儿园的资源、师资等条件相一致的课程。
4.单元主题活动: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内,围绕事先选择的主题组织教育活动。
5.五指活动课程:课程内容由五方面组成,它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互相联系的。
分别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6.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有两个水平,较低水平的行为是儿童的独立行为,即儿童能独自完成的或自己知道的事物;较高水平的行为是儿童在帮助之下能够达到的行为。
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构成了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的若干程度的行为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
7.维果斯基“心理工具”:指的是认为创造的标记、符号、文字、公式、图像等。
能帮助个人去掌握适应于自己所在文化的心理功能。
8.有准备的环境:一方面指充满爱与快乐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指经过教师组织与安排的物质环境。
二、选择/判断:1、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泰勒模式被公认为目标模式经典形态的标志)泰勒原理(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学习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2.高瞻理论(High/Scope)的来源: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础,注重如何发展儿童的认知与智力。
《认知中心课程》的出版,标志着High/Scope课程模式的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调整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1979年,High/Scope课程模式的著作《活动中的儿童》诞生,它进一步发展了High/Scope课程,第一次把儿童的主动学习和强调知识建构作为课程的核心思想。
《幼儿园课程论》期末复习资料
《幼儿园课程论》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五指活动课程:是陈鹤琴创编的。
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儿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了他所谓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2.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
3.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
4.鹰架教学:是维果茨基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为儿童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提供外部支持的过程。
有效的“鹰架教学”必须发生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即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
5.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6.多元文化课程:又称反偏见课程,这种课程以让儿童参与多元文化社会为出发点,为儿童提供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能有效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7.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反对用预先确定的目标,尤其是行为目标来规定课程的进展和结果。
该模式把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主张应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及儿童实际的活动过程的课程设计模式。
8.张雪门:依据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创编了行为课程。
行为课程密切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课程内容直接来源自儿童直接的活动,课程实施强调儿童通过行为进行学习,课程形式主要为儿童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的活动。
9.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结果评价,旨在对课程实施以后所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以验证课程的成功程度和推广价值。
10.课程的全纳化:即课程服务于所有的儿童,包括一般儿童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也是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一个发展趋势。
幼儿园课程论期末复习材料
幼儿园课程论期末复习材料教案1 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词源汉语当中“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在英语当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1859年)。
二、课程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定义(一)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教材说)。
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最代表传统课程的一种观念。
一般认为,课程是“科目”、“学科”或“教材”的代名词,课程可以指一个科目或所有科目。
也有的人把教材看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认为课程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一套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等。
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课程就是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经验说)。
学习经验是学生在和学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生成物,不仅包括学生学校生活中获得的认知方面的经验,同时心理生成物还包括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体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一种感悟,一种体会等等,所以,把课程理解成学生的学习经验,最大的好处是能扩大教师及研究者的视野,转化他们注意的中心,使老师从过去的主要关注我教什么,到现在开始关注为什么而教,怎么教,就是我教这个东西,对于学习者有什么价值,同时也要关注我怎么教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呢?相同的教学内容,我用这种方法教和用那种方法教,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三)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活动说)。
儿童的学习经验,是通过儿童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的行为产生的。
而活动是儿童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因此,儿童采取什么行为,获得了什么学习经验,取决于他参加了什么活动。
因此,认为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四)课程就是教学计划(计划说)。
这个观点把课程看成是一个培养人的蓝图,一个计划。
计划通常包含了多种要素,如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
把课程看作是教学计划,既然是一个计划,是一个培养人的蓝图,它必然包含“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目标)、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和如何组织这些经验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课程的组织),以及如何去检验育人的意图是否达到(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决策。
幼儿园课程论期末综合复习内容
幼儿园课程论期末综合复习内容一、基础知识点:1.张宗麟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
”他对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是从课程即经验的维度来下的。
2.按照课程的表现形态划分,课程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两种在性质和功能上都不同的课程类型。
3.蒙台梭利课程的教育内容由日常生活练习、感官训练、肌肉训练和初步知识的学习这4个方面组成。
4.在蒙台梭利课程中,自由、作业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
5.幼儿园课程最为核心的方面是课程的教育理念。
6.幼儿园课程编制是包括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育活动的组织以及课程评价的实施在内的整个过程。
7.游戏和教学可以以分离式、插入式和整合式等各种方式进行结合。
8.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其中“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反映了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的价值取向。
9.“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大系统在发挥作用。
10.光谱方案的理论依据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11.“儿童能够说出其周围环境中东西的颜色、形状、大小和样式。
”这个课程目标是行为目标、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目标。
12.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主题网和课程轮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运用的工具。
13.综合性课程的长处有:是由关联的课程,能对儿童各方面的学习进行有意义的联系;能使儿童发展与知识结合成一体;能促进儿童主动的学习。
14.一般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心理学、哲学与社会学。
15.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
16.直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发射理论(或行为主义理论)。
17.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两种常见取向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8.虽然“课程”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将其归类,仍然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和课程即计划。
电大期末考试最新备考题库幼儿园课程论复习资料
电大期末考试最新备考题库幼儿园课程论复习资料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幼儿园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重要课程形式,课程论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电大期末考试作为对学习者知识掌握和思维能力的一种考查方式,备考题库对于学习者复习备考大有裨益。
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课程论复习资料,提供最新的备考题库,帮助学习者有效复习备考。
二、幼儿园课程论概述
1. 什么是幼儿园课程论?
幼儿园课程论是指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对于幼儿园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学科,旨在探索和研究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设计原则以及实施方法。
2. 幼儿园课程论的重要性
幼儿园课程论对于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幼儿园课程论的研究,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
三、幼儿园课程论复习资料
1. 幼儿园课程论的基本概念
- 幼儿园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 幼儿园课程论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 幼儿园课程论应用的原则和技巧
2. 幼儿园课程论的理论基础
- 幼儿发展理论对于幼儿园课程论的影响
- 教育学理论对于幼儿园课程论的指导作用
- 心理学理论对于幼儿园课程论的启示
3. 幼儿园课程论的实践与应用
-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1 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词源汉语当中“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在英语当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1859年)。
二、课程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定义(一)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教材说)。
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最代表传统课程的一种观念。
一般认为,课程是“科目”、“学科”或“教材”的代名词,课程可以指一个科目或所有科目。
也有的人把教材看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认为课程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一套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等。
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课程就是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经验说)。
学习经验是学生在和学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生成物,不仅包括学生学校生活中获得的认知方面的经验,同时心理生成物还包括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体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一种感悟,一种体会等等,所以,把课程理解成学生的学习经验,最大的好处是能扩大教师及研究者的视野,转化他们注意的中心,使老师从过去的主要关注我教什么,到现在开始关注为什么而教,怎么教,就是我教这个东西,对于学习者有什么价值,同时也要关注我怎么教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呢?相同的教学内容,我用这种方法教和用那种方法教,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三)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活动说)。
儿童的学习经验,是通过儿童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的行为产生的。
而活动是儿童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因此,儿童采取什么行为,获得了什么学习经验,取决于他参加了什么活动。
因此,认为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四)课程就是教学计划(计划说)。
这个观点把课程看成是一个培养人的蓝图,一个计划。
计划通常包含了多种要素,如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
把课程看作是教学计划,既然是一个计划,是一个培养人的蓝图,它必然包含“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目标)、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和如何组织这些经验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课程的组织),以及如何去检验育人的意图是否达到(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决策。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的几个基本的要素,是比较全面的。
既不局限于科目、教材(克服了教材说的窄视野),计划所提供的经验也是经过选择的(克服了经验说定义太宽泛),并且是经过缜密思考计划的(克服了活动说的太表浅)(五)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课程的重心应该是“教学目的”,也就是指“希望学习者通过课程而获得的学习结果”。
有了这样一个预期的目标后,我们就可以围绕着这个“预期的目标”去选择内容、组织课程,同时,这个“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又是我们监控、评价教育过程的标准。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概论一、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经反复讨论认定的。
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一)基础性(二)非义务性(三)发展适宜性第三节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幼儿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国幼儿园课程经历了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其间经过了3次较大的改革。
教案2 陈鹤琴的理论及其“五指活动课程”陈鹤琴通过揭示幼儿的心理特点来提出教育教学原则。
他认为幼儿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好动。
2. 好模仿。
3.易受暗示。
4.好奇。
5.好游戏。
6. 喜欢成功。
7. 喜欢合群。
8. 喜欢野外生活。
教案3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关于以什么为起点入手以及如何展开课程编制,目前理论界有这样几种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批判模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目标模式,目标模式同时也是目前在课程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编制模式。
目标模式的课程编制的逻辑起点就是从确定课程目标开始的。
真正使目标模式成为经典的、占主导地位的课程编制模式的是美国课程专家泰勒。
于1949年发表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的基本观点,被誉为“泰勒原理”。
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指出,“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研制者所有其他活动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在目标模式中,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活动的组织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都被置于课程目标的下位,围绕目标这个中心而展开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涵义(一)“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三者的关系国际教育文献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了区分,三者分别代表了教育领域内目标的不同层次。
1. “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2. “教育目标”又称培养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目标、高等教育目标。
3. “课程目标”又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如在基础教育目标下面,又有不同学科目标:语文课程目标、数学课程目标等。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横向)1. 按照教育内容体系进行划分,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课程目标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目标。
2.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结构进行划分,如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现代幼儿园在布鲁姆的研究基础上将幼儿园课程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态度、技能能力三个方面。
(1)认知目标。
主要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经验、信息的记忆、理解、掌握、应用、分析等各种综合智力活动。
(2)情感态度目标。
指个体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及内在感受,并由此产生的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3)技能能力目标。
指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的掌握。
它不单纯指动作技能,还包括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综合能力的要求。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层次(纵向)幼儿园课程目标层次是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纵向结构。
幼儿园课程目标从上到下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宏观微观幼儿园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概括具体四、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要想准确地理解教育活动目标,学会如何正确地编写教育活动目标及陈述教育活动目标是第一步。
(一)表述的性质(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目标在表述时,按性质一般可以分为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 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来表述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它指明教育过程结束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育活动目标表述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标准。
适用范围:行为目标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有利于保证一些相对而言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
行为目标的特点①具体的、特化的;②可被观察到的;③较短期,或活动后可以实现的目标;④对全体或大多数儿童的共同要求;⑤多用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行为习惯的训练等课程中的目标表述;⑥以行为目标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2、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如在“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知道水的用途和重要性,能节约用水”、“适应幼儿园的团体生活,情绪稳定、愉快”等。
适用范围:表现性目标一般比较适合表述中远期目标;可以表述难以用具体行为来表述的那些情感态度类目标和复杂的智力活动。
表现性目标的特点①非特定的、泛化、概括的;②有时并不是可以马上观察和觉察到的;③适合表述中远期目标;不是学习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学习者身心的一般变化;④强调个性化、多元化。
强调儿童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在自己水平上的发展;⑤多用于表述复杂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态度类目标;⑥表现性目标不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其评价主要依据儿童的创造性和个性评价活动的质量。
(二)表述的角度课程目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最常用的表述角度有两个:一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述。
二是从幼儿的角度表述。
注意:从哪一个角度表述不是最重要的,中要的是在表述同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只从一个角度表述。
五、教育活动目标制订存在的问题(一)教育活动目标行为主体混淆(二)教育活动目标定位过于宽泛具体的教育活动,其目标的操作性应该很强,能够直接指导教学活动。
但是,很多教师往往把教育活动目标和教育目的相混淆,使教育活动目标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表述。
(三)教育活动目标偏离目标偏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目标高于幼儿的发展要求,或是脱离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另一种情况是活动目标低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仅仅重复着幼儿已经达到和掌握的经验和发展水平。
这样的活动开展时看似很顺利、流畅地进行,实则无法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还要专门学习学前心理学,把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习的原因)(四)教育活动目标表述语病在目标设计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语病,有的是描述不明确,有的是搭配不合理。
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反复修改,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①表示层次的词有没有用错。
如“初步”与“进一步”;②描述是否明确,无歧义。
如“双膝并拢跳”与“双脚并拢,脚尖着地跳”;③词语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有语病。
如“发展……情感”与“培养……情感”等。
一定要准确无误,否则会闹出笑话。
教案4 幼儿园课程内容第一节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内容依据《纲要》的精神,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基本成分:(一)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包含关于客观世界的粗浅的知识;(丰富知识)(二)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包含有助于丰富幼儿基本活动方式方法的知识和经验;(提升技能)(三)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包含有助于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和经验;(发展能力)(四)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包含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情感态度的活动和经验。
(培养情感)第二节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基础性原则——幼儿期间应该立足于幼儿基础素质的发展,要学习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情感态度。
目的在于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价值性原则——可供幼儿学习的内容非常多,前面也说过,幼儿园课程内容重在能否开启幼儿的智慧与心灵,萌发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
3.兴趣性原则——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幼儿在年龄小的时候,还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和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所以,这个时候幼儿做事的动力是兴趣。
4. 发展适宜性原则——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