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克美学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037美学历年真题(考试必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037美学历年真题(考试必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037美学历年真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21年10月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美学思想是(A)A、系统的理论思考B、朦胧的审美体验C、具体的审美活动D、主观的审美感受2、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D)A、美的科学B、艺术的科学C、美感经验的科学D、感性认识的科学3、在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的是(B)A、审美趣味B、审美理想C、审美需要D、审美观念4、“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句话说明审美对象具有(D)A、实体性B、确定性C、有限性D、开放性5、审美对象是(D)A、先于审美主体而存在的B、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前提C、由审美主体主观创造的D、在审美活动中现实生成的6、提出“劳动先于艺术”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B)A、马克思B、普列汉诺夫C、卢卡契D、列宁7、在审美形态的划分标准中,统摄性是指(D)A、同一性B、地域性C、融具体于抽象D、集杂多于统一8、明确把美划分为“秀美”与“威严”两种类型的美学家是(A)A、西塞罗B、休谟C、黑格尔D、席勒9、审美形态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这说明了审美形态的(D)A、普适性B、历史性C、贯通性D、二重性10、认为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的美学家是(A)A、康德B、荷迦兹C、苏格拉底D、柏拉图11、开启现代丑学的是(D)A、波德莱尔的《恶之花》B、雨果的《克伦威尔)序》C、阿多诺的《美学理论》D、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12、博克进行比较研究的两种审美形态是(D)A、悲剧与喜剧B、荒诞与丑C、壮美与滑稽D、优美与崇高13、杜威的美学思想属于(B)A、解释学B、实用主义C、存在主义D、分析美学14、叔本华认为审美是一种(D)A、感性活动B、理性活动C、意志活动D、观审活动1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A、比德说B、畅神说C、言志说D、比兴说16、夏夫兹博里认为,审辨美丑的能力依赖于(A)A、内在感官B、外在感官C、视觉器官D、听觉器官17、在英加登看来,审美经验开始于(C)A、审美感知B、审美理解C、原始情感D、原始想象18、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要素是(C)A、感知B、想象C、情感D、理解19、立普斯提出了(B)A、净化说B、移情说C、心理距离说D、审美距离说20、雕塑属于(C)A、时间艺术B、语言艺术C、空间艺术D、视听艺术21、但丁提出,文学作品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B)A、抽象的意义B、神秘的意义C、现代的意义D、传统的意义22、艺术接受的核心是(D)A、形式的鉴赏B、作品的评价C、意义的阐释D、意象的重建23、黑格尔认为古典型艺术的代表是(D)A、古埃及的雕刻B、古埃及的建筑C、古巴比伦的建筑D、古希腊的雕刻24、“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句话指的是艺术创造活动中的(A)A、艺术想象力B、艺术敏感C、艺术技巧D、艺术灵感25、克莱夫·贝尔提出的艺术理论是(B)A、心理距离说B、有意味的形式说C、欲望升华说D、集体无意识说26、美育在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于(B)A、明清B、近代C、现代D、当代27、提出“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的是(B)A、孔子B、徐幹C、孟子D、王勃28、席勒认为实现自由的唯一途径是(D)A、人格教育B、情感教育C、道德教育D、审美教育29、贺拉斯“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A)A、美育与德育的统一B、美育与智育的统一C、美育与体育的统一D、德育与智育的统一30、美育的怡情养性功能指的是(A)A、通过调节达到心理平衡B、追求智力的提高C、依靠强制的手段D、依靠道德说教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蛇形线之所以最美,在于它灵活生动, 蛇形线之所以最美,在于它灵活生动, 之所以最美 灵活生动 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符合六条法则中 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 最重要的两条,既是适应人的目的, 适应人的目的 最重要的两条,既是适应人的目的,使人的 眼睛得到满足,使想象得到自由; 眼睛得到满足,使想象得到自由;又具有无 多样性 限多样性;其次是因为蛇形线的多少是判断 对象美的高低程度的标志,证据是人体 人体较之 对象美的高低程度的标志,证据是人体较之 其他物体具有更多的由蛇形线组成的部分, 其他物体具有更多的由蛇形线组成的部分, 如骨骼、肌肉、皮肤等等, 如骨骼、肌肉、皮肤等等,女性形体具有的 蛇形线多于男性形体, 蛇形线多于男性形体,所以女性形体比男性 形体美。 形体美。
休谟关于美还有另一种说法,他在《 休谟关于美还有另一种说法,他在《人性 第二卷第5节又说, 论》第二卷第5节又说,一个以其房屋或大厦 向我们夸耀的人,除了其他事情外, 向我们夸耀的人,除了其他事情外,总要特别 舒适, 指出房间的舒适 它们的位置的优点。 指出房间的舒适,它们的位置的优点。显然美 的主要部分就在于这些特点, 的主要部分就在于这些特点,一看到舒适就使 人快乐,舒适就是一种美。 人快乐,舒适就是一种美。 舒适在什么方式下给人以快乐呢?确实, 舒适在什么方式下给人以快乐呢?确实, 这与我们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 这与我们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它之所以使我 们快乐,必然是由于感情的传达, 们快乐,必然是由于感情的传达,由于我们对 房主的同情 我们借想象力体会到他的利益, 同情, 房主的同情,我们借想象力体会到他的利益, 并感觉到那些对象自然地使他产生的那种快乐。 并感觉到那些对象自然地使他产生的那种快乐。 这似乎又说明美感并不一定要涉及自身直接的 效用。 效用。

浅析博克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思想

浅析博克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思想

课程名称 高等教育学论文题目 浅析博克的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思想学院 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科专业 高等教育学学号 2012210157 姓名 李鹏虎学位类别任课教师 孙华交稿日期成绩评阅日期评阅教师签名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浅析博克的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思想———读《走出象牙塔》有感德里克·博克(Derek Bok,1930—),美国当代高教界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和活动家。

他1951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学士学位;1958年开始任哈佛大学法学教授;1968—1971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1971—1991 年任哈佛大学校长。

先后出版了《劳动力和美国社区》、《与核武器共存》、《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Beyond the IvoryTower, 1984)、《民族的国家》、《与哈佛学者的对话》、《政府的难题》、《大学与美国的前途》(Universities and theFuture of America,1990)及《市场中的大学》(Universitiesin the Marketplace, 2003)等著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高等教育思想。

其中《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一书是西方论述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经典之作。

该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三十多年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西方大学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其学术研究和教学自由的历史传统。

这一状况使人们赞誉大学“处于‘象牙塔’之内”。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互动状态。

一方面,高等教育越来越依赖政府、企业、基金会和个人等外来的经济资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政治、经济、科技的进步。

显然,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已经越来越密切。

有的人对这一状况感到精神振奋,也有人表示不少忧虑。

人们应该如何看待大学走出象牙塔?大学在于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的状态下如何保持学术自由?大学在治理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一种什么作用?等,这些问题的解答在《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这本书中均有体现。

英国经验主义派的美学思想——休谟和博克

英国经验主义派的美学思想——休谟和博克

作者: 朱光潜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7-47页
主题词: 自然科学;工业革命;手工业;人与人;美学思想;审美趣味;社会生活;英国经验主义;博克;心情
摘要: <正> 英国自从十六世纪战胜了西班牙,夺取了海上霸权,对美洲进行贸易和殖民扩张,便一跃而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国家。

它在十七世纪中叶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

在经济方面,它在十八世纪就进行了工业革命,以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业工厂。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在牛顿的影响之下也有迅速的进展。

哲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之下建立起一套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

经验主义强调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17 56)中,伯克从主体感觉上把崇高和美分别归属人的 两种本能:自我保存与社交,前者要维持个体生命的本 能,后者要维持种族生命的繁殖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愿望 及群居本能。
当庞然巨物威临渺小的个体,我们的心灵就会为它 们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震慑所占有,就会失去正常的活动 与推理的能力,从而感到恐惧和痛苦,这就是崇高感的 第一步。伯克说,任何适于激发产生痛苦与危险的观念, 也就是说令人敬畏的东西,或者令人敬畏的事物,或者 以类似的恐怖方式起作用的,都是崇高的本源。比如朦 胧、模糊、空虚、黑暗、孤独以及形式上的粗犷不羁, 庞大的体积,宽阔的幅度,无法驾驭的威力等等,都属 于崇高感。问题是如果生命真的面临这些,产生的只会 是痛感。而崇高的对象却夹带着快感,原因在于这种危 险又必须不太紧迫或者受到缓和,与我们保持一定距离, 并不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安全,那么我们的感觉就不是可 怕,而是崇敬、惊叹和赞赏。这就是崇高感的真正内容: 它来自恐惧和痛苦的消除,来自痛感向快感的转变,它 是克服痛感之后取得的审美快感。
2、“效用说”与“同情说”
休谟关于美有一种说法,接近于苏格 拉底的效用说。这句话也出现在《论美与 丑》一节:如果我们考虑到,我们所赞赏 的动物的或其他对象的大部分的美是由方 便和效用的观念得来的,那么我们会毫不 迟疑地同意这个意见。休谟的例子是,在 一种动物方面产生体力的那个形体是美的, 而在另一种动物方面,则表示轻捷的形体 是美的;一所宫殿的式样和方便对它的美 来说,正像它的单纯的形状和外观同样是 必要的。
2、美和崇高的客观性质与根源
比例、合适、圆满等等都是关系性概念, 伯克否定它们的目的是要把美确立为对象的某 些性质。《论美和崇高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第 三部分第12节探讨“美的真正原因”,伯克 断言:美在更大程度上是人体通过感官的介入 而机械地作用于心灵的某种品质。这些品质是: 第一,体积较小;第二,表面光滑;第三,各 部分方向上有变化;第四,没有角状的部分, 各部分融为一体;第五,具有矫弱的体形,没 有与众不同的有力的外观;第六,颜色纯净、 鲜明,但不很浓烈、眩目;第七,如有刺眼的 颜色,也要有变化,最好是与其他颜色相混杂。

博克崇高理论的渊源

博克崇高理论的渊源

作者简介 :董志刚 (1978 — ) ,男 ,山西平遥人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哲学博士 ,主要从事西方美学史研究 。
·27 ·
文艺理论研究 2009 年第 2 期
朗吉努斯对崇高的论述在英国却激发了更多 的思考 ,这首先要归功于某些作家对自然的不同 认识 。在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观念中 ,自然作 为上帝的创造物是富有秩序的 ,这种秩序能够以 数学和机械的法则来描述 。这种观念在英国也有 呼应 ,例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说 “: 生命只是肢 体的一种运动 , ……一切像钟表一样用发条和齿 轮运行的‘自动机械结构’……心脏无非就是发 条 ,神经只是一些游丝 ,而关节不过是齿轮 。”⑤不 过 ,这种观念也受到了强烈质疑 。例如 ,剑桥柏拉 图学派的卡德沃斯认为 ,笛卡尔和霍布斯等人的 看法有悖于基督教信条 ,这“使上帝在世界中变得 微不足道 ,而只是物体之偶然和必然运动的种种 结果的冷漠旁观者 ; ……他们制造了一种僵死而 索然的世界 ,就像一尊雕塑 ,在其中既没有活力也 没有奇迹 。”⑥他更愿意将上帝看作是一个艺术 家 ,将自己的威仪和恩惠体现在自然万物当中 ,使 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

情感是经验主义哲学中一个独特的话题 ,对 情感的关注也是其区别于理性主义的一个标志 , 这也是理解 18 世纪英国美学的一条主要线索 。 对情感的关注肇源于霍布斯 。虽然笛卡尔首先为 近代哲学确立了主体性的原则 ,但这个主体是抽 象而空洞的 ,而在英国 ,霍布斯找到了另外一种主 体 ,它不仅具有理性思维能力 ,而且是一个现实 的 、行动着的主体 ,其根本的推动力就是欲望 。霍 布斯说 ,动物的运动有两种 ,一是生命运动 ,例如 血液流通 、脉搏 、消化等等 ,也就是生理活动 ;另一 个是动物运动 ,或者叫做自觉运动 “, 按照首先在 心中想好的方式行走 、说话 、移动肢体等便属于这 类运动 。”λω这个心中所想在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 候叫做意向 ,如果已经朝向引起这种意向的物体 时就可以叫做激情或者欲望 。欲望的满足与否就 表现为情感 ,即快乐或痛苦 ,可以说 ,欲望和情感 就是同一的 。霍布斯强调 ,凡欲望都是个体的欲 望 ,同样 ,情感也是个体的 “: 所有的激情都可以用 直叙式的语言来表达 。如‘我爱’、‘我怕’、‘我快 乐’……等等 。”λξ在霍布斯那里 ,欲望具有本体意 义 ,因为所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都源于此 。由此 而来 ,霍布斯主张一种功利主义的政治学和伦理 学 ,所谓善恶美丑说到底不过是欲望的表现 。

博克的美学思想

博克的美学思想

博克的美学思想
梅勃克的美学思想
梅勃克(1886-1966)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影响深远的,有关
美学思考的第一把交椅。

他把他的美学思想极其完整地阐述成书,并通过记录自己和他人的经历,不断去探索美学观念的底蕴。

因此,他的美学思想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梅勃克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他认为精神并不是物质的模拟,而是存
在于自然界的基本概念。

他认为,必须在自然界中发掘美的形式,并通过艺术来实现它们。

他还坚持认为,人们能够通过“协调”获得自我完整性,也能够使社会接受和实现这种自我完整性。

梅勃克认为,美学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它能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可以
扩大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以克服人与人间的分歧,拓宽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们有更安全的意识,更舒适的环境和更多元的心灵。

此外,为了体现最优的美的意识形态,梅勃克鼓励他的学生和读者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去寻找社会中存在的秩序,及其价值与功能。

梅勃克的美学思想受到了学者们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现代艺术伦理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哲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有望从美学中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全面的生活体验。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七节 现代西方美学主要流派
共同特点:研究方法上侧重审美主体特别是审美活动的研究;“开放性体系”;美 学普及越来越广,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艺术思想相互配合影响。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美学(鲁道夫· 阿恩海姆) 着重知觉完型研究,多从视觉艺术入手,偏重审美客体感性形式方面,有形式主义 倾向。 二、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 唯心主义,把本能欲望看成人社会行为的根源基础。 三、自然主义美学(桑塔耶那) 主观唯心主义,美是对象内在的积极价值,只存在感知中。 四、实用主义美学(杜威) 艺术是一种经验,否认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五、新自然主义美学(托马斯· 门罗) 人的全部创造是自然现象。 六、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 七、现象学美学 八、分析美学 九、符号论美学 十、社会批判美学
三、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的基本的文艺观点,文艺不表现真理和文艺起败坏道德的作用, 都遭到他的弟子亚理斯多德的批判,从此西方美学思想便沿着柏拉图和亚理 斯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柏拉图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亚理斯多德 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路线。 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他还批判了柏拉 图的摹仿只是抄袭表面现象的看法,认为摹仿应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 然性。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来说,肯定了文艺的要求是一种自然的要求,有 它的存在理由以及它的社会功用。 亚理斯多德的文艺思想,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各点:(1)诗的真理是普 遍与特殊的统一。(2)艺术反映现实,但须经过理想化,“照事物应当有 的样子去摹仿”,主观理想应与客观规律符合。(3)艺术是有机的整体, 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4)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艺术的考 虑与伦理的考虑须统一。(5)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 在形式和谐所引起的美感。

博克与康德的崇高论评析

博克与康德的崇高论评析

博克与康德的崇高论评析【摘要】近代“崇高论”在十八世纪以英国美学家博克《论崇高与美》的发表为标志而真正登上美学的舞台,并通过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者康德而发扬光大。

博克认为“崇高”源于人的恐惧感,康德则批判地继承了博克的“崇高论”,指出崇高感本质上来源于人的理性理念。

【关键词】博克;康德;崇高论;西方美学一、引言一般认为,在西方美学史上,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明确地论述了“崇高”与“美”是可以并列对举的。

他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述了伟大作品通过恰当、高尚的修辞来表达庄严思想、深厚情感,并指出在作品中“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然而,真正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则是在近代萌发的。

正如鲍桑葵所言:“随着近代世界的诞生,浪漫主义的美感觉醒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自由的和热烈的表现的渴望,因此,公正的理论不可再认为,把美解释为规律性和谐,或多样性的统一的表现就够了。

这时出现了崇高的理论。

”近代“崇高”以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的《论崇高与美》为起点真正登上美学的舞台,并通过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把“崇高”的研究发扬光大。

康德的崇高理论虽受博克影响,却在“反叛”中升华了对“崇高”的理解。

这两位美学家对崇高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博克的“崇高论”博克(edmund burke, 1729-1797)是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家,其美学观点带有鲜明的培根、洛克烙印,主要表现在:遵循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即把经验的事实作为研究美学问题的出发点,反对脱离实际的抽象思辨;恪守洛克的感觉主义――否认天赋观念的存在,把感觉看作认识的唯一泉源和真正的基础,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

博克主要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研究崇高感产生的原因与崇高事物的基本特征。

能够对心灵造成强烈印象的大多数观念,不论快感或痛感,大致都可以归纳为两类:“自我保全”和“互相交往”。

属于“自我保全”一类的情绪主要与痛苦和危险有关,“任何东西只要以任何一种方式引起痛苦和危险的观念,就是说,任何东西只要它是可怕的,或者和可怕的对象有关,或者以类似恐怖的方式起作用,那它就是崇高的来源。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1、柏拉图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

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

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

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

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

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

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

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

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博克美学思想研究

博克美学思想研究

博克美学思‎想研究1,人物卡片博克(Edmun‎d Burke‎1729——1797年‎)生于爱尔兰‎一位律师家‎庭。

求学于都柏‎林三一学院‎,1748年‎获文学士学‎位。

1750年‎博克又进律‎师学院学习‎法律。

1759年‎以后,博克步入政‎坛,成为英国历‎史上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

1797年‎6月9日,博克病逝于‎乡间住所。

相比较美学‎来说,其政治学思‎想产生的影‎响更大,他认为,自由是存在‎于不同势力‎对垒的夹缝‎中,如果这种势‎力均衡被打‎破,自由也就没‎有了。

曾受到百科‎全书派的深‎刻影响,预言法国大‎革命将摧毁‎西方的风俗‎和道德,把整个欧洲‎引向暴政。

因此,提出英国的‎改革不能像‎法国那样,要采取渐进‎式,软着陆。

宁不改革,也不要法国‎大革命。

他的政治理‎论一直成为‎英国保守党‎的理论基础‎。

博克唯一美‎学的著述是‎25岁时写‎成的长篇论‎文《论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

2,美学思想1)美感与崇高‎感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博克强调美‎的感性的特‎点,认为审美主‎要是一种感‎性的活动。

但是,他对美感的‎追问并没有‎停止在感性‎的层面上,而是继续探‎讨这种感性‎的依据。

他说:“我们应该用‎心地考虑一‎下,在我们凭经‎验而发现美‎的那些东西‎里,或者在激起‎我们的爱或‎某种与之相‎当的情感的‎东西里,这些感性的‎品质是以什‎么方式配置‎起来的。

人类关于美‎的观念是根‎源于人类的‎基本情欲(本能)。

他把人类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自体保存和‎社会生活(群居)。

其大致关系‎是这样的:自体保存——个体生命存‎活——崇高感的根‎源社会生活——种族繁衍——美感的根源‎所谓崇高感‎是指由恐怖‎或惊惧引起‎。

对实际生命‎危险的恐怖‎和惊惧只能‎产生痛感,崇高的对象‎所产生的恐‎怖经由痛苦‎之后却有快‎感。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真正威‎胁到生命,而后者不危‎及生命。

因此,我们感觉到‎崇高感实质‎上总有一种‎痛感在其中‎。

博克的美学思想

博克的美学思想

博克的美学思想波克(I.A.Brock)是20世纪著名的美学思想家,他曾发表了许多有关美学的著作,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博克美学思想”。

博克美学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认为美是一种主观的经验,它既受到个人感知的影响,也受到物质周围环境的影响。

他认为,人类对美的感知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领悟”,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观察。

博克美学思想的基本思想是共同经验与主观经验的结合。

他认为,共同经验是一种社会性的、社会认可的经验,是一种以时间的长短和以个人的主观感知为基础的经验。

而主观经验则是一种个体的,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凝结为独特的感知,在这种感知中,人们创造出一种观念性的美学体验。

博克认为,这种美学体验是一种基于美学感知的“真实感”,它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艺术创作,而且更多侧重于“美感”,美感是一种基于个人感知力的、抽象性的、超越物质性的感知力。

博克美学思想提出了对美学新的观念。

他认为,美主要是一种瞬间的共鸣,共鸣的形式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比如音乐、舞蹈、文字等。

他认为,美是一种唤醒个体认知的能力,可以让人看到事物之间隐藏的关系,把不同形式中蕴含的共同经验联系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完整的感知体验。

博克美学观也对艺术家和观众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博克以艺术家的视角把美视为一个环形的实体,即艺术家-作品-观众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家是圆环的核心,他将在这个圆环内把宏大的概念、观念、情感变成物质的东西,以此唤醒其他观众的感知。

这种美学观念提倡艺术家发展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而观众则有义务发掘作品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以便形成一种完整的艺术体验。

博克美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即把美当作一种主观性的经验,而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美,而是一种能够唤醒观众感受的美。

他的思想也大大改变了当代文学美学及其它艺术、媒体和文化话语的定义,它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家和观众的重要假设。

综上所述,博克美学思想是20世纪著名的美学思想家之一,他提出的思想提倡将美视为一种主观的经验,并将共同经验和个体经验结合起来,强调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艺术体验,对现代艺术家和观众有重要意义。

美学史上的美学形态

美学史上的美学形态

1美学形态的‎认识在西方美学史‎中,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对应的美学‎形态,即“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1.1本质论美学‎本质论美学主‎要就是古希腊‎美学,以柏拉图的“美的理念”为代表。

柏拉图认为,在美的现象后‎面有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就是“美”本身。

柏拉图认为的‎这种“美本身”描述为“美的理念”。

这美的理念正‎是美的本质。

这种美的理念‎就是“美的事物的普‎遍形式”。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包括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正是以‎客观理念为中‎心的思想。

古希腊的本质‎论美学是客观‎的美学。

1.2神学美学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

欧洲中世纪起‎于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美学要存在下‎去,必然要于基督‎教神学统一起‎来。

因此神学美学‎把古希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自万能上帝‎的创造。

最后将神学美‎学带回到以人‎为主体的是但‎丁。

他将神学美学‎变成艺术实践‎,为神学美学过‎渡到人文美学‎做好了准备。

1.3认识论美学‎认识论美学可‎以说是对当代‎美学思想影响‎最大的美学形‎态,是以欧洲17‎世纪“认识论转向”开始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

认识论美学的‎先驱是笛卡尔‎,他提出的命题‎“我思故我在”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也是对之前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

他提出的人类‎理性思考的思‎想形态是认识‎论美学的理论‎基础。

认识论美学包‎括几个形态。

1.3.1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美学‎是传统美学过‎渡到近现代美‎学的开始。

关于博克美学思想

关于博克美学思想

关于博克美学思想十八世纪著名的美学家博克在西方近代美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去掉了古典主义美学加在“崇高”上的神秘性并将其提高到与“美”并列的地位,颠覆了古典主义整个美学原则,对当时及后来的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博克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美学著作《论崇高与美》这部著作中。

在这部著作中,博克本着经验主义的治学态度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出发提出并区分了人类两类基本情欲原则:自我保存和社会交往的原则。

而博克的两个主要美学范畴崇高和美就是在这两个原则的基础上进行阐释的。

在博克看来,崇高所涉及的是自我保存的本能。

所谓自我保存是指个体在生命受到威胁时表现出来的维持和保存自身的本能,此时处在痛苦或危险中的生命个体会有一种惊惧或恐怖的心理情绪。

但是这种心理情绪和生命遭遇真正的危险所产生的恐怖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由于所处的危险境地不是真实的危险而只是“仿佛面临危险”的一种比较缓和的不太紧迫的情境,所产生的是一种夹杂着快感的恐怖情绪;后者发生时生命个体必定是身临真实的危险之境的,此时的生命主体受到威胁,心理情绪只能产生痛感。

所以,在前一种恐惧中我们可以释然地采取一种欣赏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绝对不会出现在自身生命难保的真实的危险之境的。

所以,博克说“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或危险观念的事物,即凡是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的,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

”但“如果危险或苦痛太紧迫,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而只是可恐怖。

但是如果处在某种距离以外,或是受到了某些缓和,危险和苦痛也可以变成愉快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博克关于崇高理论的来源抹除了在此之前的关于崇高的解说强加在崇高之上的神秘性。

与此相应,博克将与崇高处在对立面的美所涉及的心理情绪归结为人类两类基本情欲中的社会交往(即社会生活的情欲)的原则。

他把“社会生活”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只涉及生理要求或本能方面,它包括异性间的性欲和一般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要求。

博克的美学思想

博克的美学思想

博克的美学思想本文旨在探讨博克(JosephBuchdahl)的美学思想。

首先我们需要简要认识博克(JosephBuchdahl)。

他是一位来自英国的哲学家,19世纪70年代活跃于英国美学发展的领军人物,也是近代英国美学思想的代表。

他的主要著作有《视觉和情感》(Visual and Emotional),《美的概念》(Concept of Beauty)等。

讨论博克(Joseph Buchdahl)的美学思想,我们一般都从他的两本重要著作开始。

首先要谈的就是《视觉和情感》(Visual and Emotional)这部著作,这部著作关注的是美学上的“感觉”,即“对美潜在的美学感觉”,这是一种基本上功能性的感觉,可以将我们理解美丽所必须的可感知的能力放在前面,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可说出的定义。

在这种美学感觉的角度看,美的表现主要在于它的动态性,即它的变化,使它能够刺激我们的视觉和情感,从而达到审美目的。

另一本是《美的概念》(Concept of Beauty),这本著作更多地关注美的理论和定义。

他认为,美是一种比完美更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只是某种抽象的概念,也包括某种可衡量的实质性特征,如变化,透明度等。

此外,他还认为,观赏美的过程也与具体的情感和经验密切相关,每个人对美的反应都是对美的喜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此外,博克(Joseph Buchdahl)的美学思想还反映在其他著作中。

比如,他在《美学中的理性与感性》(Rationalism and Sensibility in Aesthetics)中指出,审美理论中往往既有理性的分析视角,也有情感的主观视角,美的审美是理性和感性交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在《艺术、福柯和美学》(Art, Foucault and Aesthetics)中,他还指出,美学是一种解释性知识,不仅可以解释个体的情况,也可以解释整个社会的情况,它可以从两个方面凸显美学的重要性: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它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变化。

博克的美学思想

博克的美学思想

博克的美学思想沃尔特博克(1860-1903)是20世纪初英国现代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其他哲学家的肯定下,已经成为全球美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他长期以来的思想活动,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了许多学术领域。

他主要关注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美学关系,并以此来探讨人类美学思想的发展和历史演变。

在博克看来,人类对美学的认知是建立在两个不同文化的基础上的:一种来自古典文化,另一种则是新的现代文化。

古典文化的人类认知是建立在“艺术与理性的结合”上的,他们认为美就是完美的合乎逻辑的表现,是“混合着形象与理论,有事实也有思想”的一种完美体现。

而现代文化则是以艺术为中心,认为美是“虚无的本质,超出了客观性的特点”,美是一种无形的体验。

博克认为,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在美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古典文化将美学作为一种形式上的完美,而现代文化认为美是一种无限的、虚无的主观体验。

然而,博克认为这两种文化的美学思想都蕴含着“审美的智慧”,他提出“审美的智慧”的解释,指出这就是指考虑“自然的美”以及艺术形式的表达。

自然美、艺术美,他认为这两个美学理论源自古典文化,并通过融合影响了现代文化的形成,这也是博克美学独特思想的要点。

除了对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美学思想的研究,博克还探讨了审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实践是审美理论的最终目标,实践是审美理论的最终形态,博克认为“审美的实践”是美学的核心,美学的最终指向也是实践。

比如,他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对美的实践”,而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实践”。

博克在审美关系中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热情”,“热情”是指一种心境,它可以帮助生成“美学的理解”,比如一种情感的高度,一种反思的深度,一种新的视角。

这种热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领会艺术作品中的意义,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内涵。

博克的美学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在西方美学发展的道路上,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主要探讨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美学关系,他建立了“审美智慧”的概念,以及审美主义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他也把审美主义放在了热情的框架里,以此来阐明艺术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赋予人们新的视角。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美学原理》试题一、小题。

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年)。

2、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等文章中,力图用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作为研究《红楼梦》的指导以及阐明“古雅"作为美学范畴的位置等。

他继承了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观点。

3、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用的是对话的形式。

4、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做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5、康德(1724-1804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代表性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

6、荷迦兹(1679—1764年),英国著名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代表作《美的分析》.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7、博克(1729—1797年),英国18世纪美学家,他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在美学研究中以经验事实作为出发点。

他承认美的客观性,肯定美是物体的某些属性。

他说:“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8、刘勰(约406—532年)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美学理论。

他的美的观点是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的。

代表作《文心雕龙》。

9、形式丑表现在:畸形、毁损、芜杂等等。

形式丑形成原因较复杂,就人物形象看,一种情况是由于先天的条件或疾病所形成的生理缺陷。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某种社会条件造成的畸形、毁损.10、刘熙载在《艺概》中写道:“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里所说的“丑”,实际上是指一种不规则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险怪的美。

美学

美学

浅析美学史上的崇高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在西方美学史上是最早谈及有关崇高内容的。

他把音乐的审美风格划分为两类﹕一种是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粗犷尚武、振奋人心的作品﹔另外一种是轻婉甜蜜,具有女性阴柔之美的作品。

而柏拉图是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与“优美”并举。

他在《文艺对话集》中说﹕“凭临美的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欢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

”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一般认为是朗基弩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

他在《论崇高》中说:“一个人如果四方八面地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在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高耸着,他就会马上体会到我们人是为什么生在世界上的。

因此,仿佛是像按着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欣赏的不是小溪小涧,尽管溪涧也很明媚有用,而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洋。

”朗基弩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应该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深厚的热情、符合修辞格的藻饰、高尚的措辞和把前四者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庄严宏伟的结构,但说到底,作品的崇高风格来自于伟大的心灵,他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因此,他赞美希腊演说家德谟斯特尼斯的演说“以他的力量、气派、速度、深度和强度,像迅雷疾电一样燃烧一切,粉碎一切”。

“崇高”作为严格意义的美学范畴发源于近代,正像鲍桑奎所说:“随着近代世界的诞生,浪漫主义的美感觉醒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自由的和热烈的表现的渴望,因此,公正的理论不可再认为,把美解释为规律性和谐,或多样性的统一的表现就够了。

这时出现了崇高的理论。

”所以我们认为,直到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写出了《论崇高与美》一文,“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美学家和哲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但是严格地说,今天我们所讲的审美形态意义上的崇高还不是博克研究的那些,他主要研究崇高感产生的原因与崇高事物的基本特征。

他对于崇高的看法主要是从人的生命意识角度入手的。

博克美学思想的局限性

博克美学思想的局限性

中图分 类 号 : 8 - 6 B 3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 8 (0 1 0 — 0 9 0 10 — 32 2 1 )4 0 2 — 3
如何 正确 、 面 、 观地 评价 一位 美学 家 的美学 全 客
下 的观 点去“ 追溯 ” 去 , 过 这就要 求每位 美学研究 者都 能尽量做到还原真实 的历史语境 。我们用 当下 的眼光 去评价一位美学家 ,或用一种美学流派 的观点去批判 另一流派的观点 ,其实是为 了给后继 的研究者设立一
攻讦 。 事实上 , 不论是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 、 黑
的哲 学探索》 又译为 《 ( 崇高与美 》是其美 学思想 的集 )
中体现 , 也是英 国经验 主义美学 的集大成 之作。但是 , 和任何一位美学家一样 ,博克 的美学思想也有许 多局
格尔 ,其美学思想在历史上都受到过质疑 与诟病 。其
思想 , 如何科学地看待一种美学思想 的局限性 , 一直是
西方美学史研究 中的一个难题 。 首先 , 如果一位美学家 试图尽可能全面地把握美学研究 中的各个层面 ,那么
势必会使他 的理论体 系趋 向于“ 中庸” 实际上 , 。 没有任
座灯塔或一个路标 , 这也是美学研究 的意义所在 。
博克 ( d n uk ,7 9 1 9 ) l E mu dB re 1 2 ~ 7 7 是 8世纪英 国
才 ” 天赋” 与“ 的观念 。 他认 为 , 一切认识都来 自于经验 , 并 且试 图用 人 的感 觉经 验去 解释 一切 自然 和社 会规 律。 博克 的这一观点 当然是有局 限性 的。 首先 , 他否定
所有这一切都是形成鉴赏力 的必要条件 ,所有这一 切 的基本组成在人心 中都是相 同的 ,因为感觉是我们 一 切观念 的伟大本源 , 因此也是我们一切快感 的本 源 。 如

博克崇高理论的渊源

博克崇高理论的渊源
是类比的话 ,其中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也有悖于古 典主义的美学原则 ,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 “: 美的 最高形式是秩序 、对称和确定性 ,数学正是最明白 地揭示它们 。”④但自然中的崇高恰恰是突破秩序
的 。另外 ,这种对自然之狂暴的赞美与理性主义 所依赖的基督教思想格格不入 ,因为在基督教的 信条中 ,物质本身是低下的 。也许正是由于这些 原因 ,朗吉努斯的观念并未在法国古典主义美学 中得到论述 ,要接受崇高观念就必须打破某些理 性主义原则 。
且恐惧所引发的崇高感本身就有利于自我保存 , 而自我保存在霍布斯看来本身就是人的自然权 利 。从社会背景来看 ,这种思潮也是资本主义飞 速发展的结果 ,封建社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 被打破 ,其道德观念受到了挑战 ,人开始作为一个 独立的个体参与社会活动 ,个人主义逐渐盛行起 来 。同时 ,宗教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 ,在霍布斯的 理论中 ,宗教失去了神圣性 ,在他看来 ,与其说是 上帝创造了人 ,倒不如说是人创造了上帝 。
关键词 :博克 崇高 情感 观念联合论 非功利性
在近代西方美学史上 ,博克无疑具有特殊意 义 ,他将崇高确立为一个与美对立的独立范畴 ,从 而打破了唯美独尊的传统 。然而 ,对于博克的崇 高理论的来龙去脉 ,却一直没有清晰的探索和梳 理 。虽然古罗马朗吉努斯的《论崇高》是博克的 《对崇高与美的观念的哲学探讨》(1757 ,以下简称 《崇高与美》) 的一个主要源头 ,但是 ,从朗吉努斯 到博克却有一段曲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受 惠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和美学 ,崇高不再是一个 纯粹的文学批评概念 ,而是在哲学层面上得到了 探讨和界定 ,博克的美学也是在依据这种哲学建 立起来的 。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博克也进行了自 己的创造 ,致使崇高的内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亦 即从神性到人性的转移 ,而且 ,这个变化也反映了 西方近代美学观念的转变轨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克美学思想研究
1,人物卡片
博克(Edmund Burke 1729——1797年)生于爱尔兰一位律师家庭。

求学于都柏林三一学院,1748年获文学士学位。

1750年博克又进律师学院学习法律。

1759年以后,博克步入政坛,成为英国历史上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

1797年6月9日,博克病逝于乡间住所。

相比较美学来说,其政治学思想产生的影响更大,他认为,自由是存在于不同势力对垒的夹缝中,如果这种势力均衡被打破,自由也就没有了。

曾受到百科全书派的深刻影响,预言法国大革命将摧毁西方的风俗和道德,把整个欧洲引向暴政。

因此,提出英国的改革不能像法国那样,要采取渐进式,软着陆。

宁不改革,也不要法国大革命。

他的政治理论一直成为英国保守党的理论基础。

博克唯一美学的著述是25岁时写成的长篇论文《论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

2,美学思想
1)美感与崇高感的心理和生理基础
博克强调美的感性的特点,认为审美主要是一种感性的活动。

但是,他对美感的追问并没有停止在感性的层面上,而是继续探讨这种感性的依据。

他说:“我们应该用心地考虑一下,在我们凭经验而发现美的那些东西里,或者在激起我们的爱或某种与之相当的情感的东西里,这些感性的品质是以什么方式配置起来的。

人类关于美的观念是根源于人类的基本情欲(本能)。

他把人类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自体保存和社会生活(群居)。

其大致关系是这样的:自体保存——个体生命存活——崇高感的根源
社会生活——种族繁衍——美感的根源
所谓崇高感是指由恐怖或惊惧引起。

对实际生命危险的恐怖和惊惧只能产生痛感,崇高的对象所产生的恐怖经由痛苦之后却有快感。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真正威胁到生命,而后者不危及生命。

因此,我们感觉到崇高感实质上总有一种痛感在其中。

“自然界的伟大和崇高……所引起的情绪是惊惧。

在惊惧这种心情中,心的一切活动都有某种程度的恐怖而停顿。

这时心完全被对象占领住,不能同时注意到其他对象,因此不能就占领它的那个对象进行推理。

所以崇高具有那样巨大的力量,不但不是由推理产生的,而且还使人来不及推理,就用它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把人卷着走。

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次要的效果是欣羡和崇敬。


而美感,是指社会生活的情欲,即生殖和社交的要求。

这种情欲的主要内容是两性间的关系,特征是爱。

而爱正是一般美感的主要心理内容。

因此,人类的两性间关系不同于动物,具有精神活动的内容和特点:“兽类在它们的伙伴中所见到的唯一分别是性的分别,它们都只在同物种中选择对象,……事实上没有什么选择,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它们的选择并不是凭美感,人却不然,人可以适应较复杂的关系,把一般性的性欲和某些社会性质的观念结合在一起,这种社会性质的观念指导而且提高人和其他动物所共有的性欲。

……一般地说,他的选择根据是可凭感官察觉的某些性质,因为这种感性性质起作用最快,最强烈,最准确,这种混合的热情叫做爱,而爱的对象是异性的美。

人爱异性,一般也是因为那是异性,一般自然规律在起作用;但是人同时也爱人体美的某些特点,我把这美叫做一种社会的性质,因为每逢见到男人和女人乃至其他动物而感到愉快或欣悉的
时候,……他们都在我们心中引起对他们自体的温柔友爱的情绪,我们愿他们接近我们。


2)美感和崇高感对象的客观特征
崇高的对象在它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而伟大的东西则是凹凸不平和奔放不羁的;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地偏离直线,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下喜欢采用直线,而当它偏离直线时也往往作强烈的偏离;美必须不是朦胧模糊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阴暗朦胧的;美必须是轻巧而娇柔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坚实的,甚至是笨重的。

它们确实是性质十分不同的观念,后者以痛感为基础,而前者则以快感为基础。

崇高感对象的特征一般来说,是体积巨大,晦暗,粗糙、无序、力量,空无,无限,壮丽,突然性等。

海洋、神庙、星空、火山、飓风、甚至猛兽等,都具有这些特点,能够产生可怖性。

此外还有某些颜色(黑、褐色、深紫等)、声音(巨响和寂静)。

而美感对象的特征是:小、柔滑、娇弱、明亮。

在女性美和一些令人喜爱动物(天鹅、孔雀、猫等)身上有明显的体现。

3)小结
博克对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美感与崇高感的心理根源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显然这具有近代科学的因素。

博克的这个观点直接影响了康德的美学理论。

博克的理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美学思想。

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探讨美感和崇高感的心理根源,比起一般的经验分析,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科学性与彻底性。

当然,这个方法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美感具有时代、民族、阶层的深深烙印,而这些因素往往成为人类活动的更本质的东西。

概而言之,与这一时期其他的英国美学家一样,博克的美学理论,不仅观点新颖,还在方法和观念上,为近代科学和学术开拓了新的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