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一段距离看世界——谈朱多锦先生诗歌创作的角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一段距离看世界
——谈朱多锦老师诗歌创作的角度

长期生活在本地,看惯了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一人一俗,就会熟视无睹,眼睛疲劳,不觉得有什么新奇,不觉得有什么新意。

同样,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长期从事一种职业的人,也就不觉得城市有什么景致,景致有什么新奇,新奇里有什么深意。

也就不觉得自己的职业有何崇高,有何平凡,有什么人生,有什么真谛。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想从眼前发现景致,发现新奇新意,发现人生人性,发现真谛真理,就得从眼前退开,隔一段距离看世界。

站在远处,或者站在高处,静观花开花落,静观四季沧桑,静观人世百态,静观人心人性。

朱多锦老师城市诗的写作就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隔着一段距离看现代城市的景象,正因为他隔了一段距离,才能发现现代城市的诗意。

朱光潜在谈到《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说,把事物摆放在一定距离中,才能发现事物的美,生活在事物之中,你只能看到它的实际用途,跳出事物之外,才能以“无所为而不为”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真,发现事物的美,发现事物的诗意。

朱多锦老师虽然生活在现代城市中,但他把现代城市摆在了一个被观赏的位置,就像一幅画,给它镶上了镜框,使它有了距离感,使它有了与众不同的别致。

朱老师站在观赏者的角度,站在现代城市的边沿,以一个自然人的眼光,以一颗淳朴的农人之心,来看城市的高楼、树木、斑马线、立交桥以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群。

在这些现代城市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朱多
锦老师发现《城市广场》平平滑滑,不能烙印下几多灵魂;发现《城市走狗》穿着时髦狗装,这里吻吻,那里咻咻,声声走出腥味的前途;发现《二奶》这个新名词,正镶嵌在城市的朦胧灯影里,装点达官贵人的门楣;发现了《等车》人捉摸不定的命运;发现了《电梯里的故事》还没开始,便稍纵即逝;发现了《城市高楼》给人们投下长长的阴影,使人心长出苔藓;发现了《城市树木》只能生长人的意愿。

有人可能要说,朱多锦老师发现的这哪里是美呀?这明明是城市的阴暗和异化。

确实,朱老师发现的是现代城市文明日渐脱离自然的异化,人心被物质奴化的无助和失控,那是因为朱多锦老师,不仅仅以一个自然人的眼光旁观城市的景致和人世百态,他还以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灵来忧患世人的生活和精神,他还凭借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来警示世人。

现代城市的景致太多太多,有美有丑,有阳光也有阴影,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人,大多忙忙碌碌,奔波在追求物质时尚的辛勤、劳累、以及快乐和享受里。

大多以功利的眼光看到的是:香车宝马的炫目,灯红酒绿的醉心,高楼林立的气派,时尚时髦的虚荣。

谁又能静下来,“心远地自偏”呢?谁又能抛开功利的目的,以无所为的态度来观赏现代城市的景致呢?谁又能以一颗自然淳朴的农人之心,忧国忧民的情怀来感悟现代城市脱离自然的异化呢?
人的生命太短暂了,人在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之中,来不及观赏什么,来不及发现什么,来不及思考什么,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即使闭上眼睛,还觉遗憾重重,恨不得来生再继续未境的追求和享受,怎么能静下心来,推开一定的距离来观赏这个世界,来发现城市发展的畸形呢?再说,大多数人在接受社会教育和熏陶的过程中,不再是自然的人,已被社会的功利异化,无论做什么事,都带着功利目的去做,无论看什么人都带着功利的
眼光去看,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发现美,发现真谛的眼光。

即使有什么发现,有时也是偏颇的,甚至是极端的。

只有那些像朱多锦老师一样自然纯朴的人,不被功利目的污染的人,才能发现美,再加上他的学识经历,再加上他的忧患意识,他就会发现与众不同的城市诗意!就会发现城市高速运转下人心的无奈无助,人性的失控变异!
现代城市发展太快!在强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有时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有时会不择手段、孤注一掷;有时会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不同经济层次的人有不同的精神失落感,其共同的状态就是找不到精神家园,在经济的大潮中起起伏伏,一滑再滑,坠落为物质的奴隶。

但人们身在其中,又感受不到自己的坠落。

必须需要一个发现者来发现,来提醒,来警示!正因为朱多锦老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以一个自然人的淳朴眼光,凭借关照人心人性人生的忧患责任,隔着一段距离,才能发现现代城市里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致,才能感受到景致蕴含的深层含义,才能通过诗歌形式含蓄而思辨地表达出来,让人们在诗意中领悟,领悟现代城市下人类物质追求中道德的滑坡,精神的无助,本性的失控,从而重新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朱多锦老师的现代城市诗,创作角度是把城市摆放在一段距离之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一个自然人的心态,带着没有功利的忧患意识来观赏现代城市景致,来发现景致的人情世态,来思辨景致的人心人性。

这是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角度。

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也得有时间上的距离和角度。

人不可能在悲痛欲绝时写出文字,痛定思痛,感触会良多,大家都知道蔡琰的《悲愤诗》,感人至深,但也是经历之后回忆起来的创作。

《红楼梦》里的
故事,更是曹雪芹晚年回忆少年事。

经历的事情沉淀一段时间后,回忆起来便有了时间的距离感,在时间的距离中便有了美丽的忧伤,忧伤的美丽;便有了冷静的思索,思索的冷静。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年或老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美好滋味。

童年的那条小河,那个小土屋,那些小玩具,那些小狗小猫小虫子,当时并不觉得多么美丽可爱,现在回忆起来却特别温馨,有一种诗意的朦胧。

即使童年的贫穷饥饿、挨打挨训,现在回忆起来也有了痛苦的亲切,伤心的美丽。

所以艺术的创作和现实生活,特别是和自己的经历之间,必须隔开一段时间的距离,这样,那些特别深刻的经历就沉淀成一个被观赏被思考的对象,用现在的眼光和心灵来感受过去,就没了功利目的,没了个功利目的,就会思考的冷静,思索的清楚和辩证。

朱多锦老师近期创作的叙事长诗《父亲的高粱》就是隔着时间的距离艺术化了过去的一段经历。

正因为隔着时间的距离,朱多锦老师才能静下心来没有功利的观赏思考,才能艺术地描写、刻画,思考、思辨过去的那段经历,那段历史;才能将那段经历,那段历史沉淀为有景有情、有故事细节、有人物形象的诗歌艺术。

读《父亲的高粱》,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伤感而美丽的景象:辽远的黄河岸滩,远近横着几座低矮的土屋,土屋的顶上偶尔升起袅袅炊烟。

天边垂落着血色的夕阳,夕阳的余晖里,有赶着牛车的剪影,有笨重的吱呀,吱呀的车轮声,以及车轮声里那一鞭时代的叹息。

夜色里,星星在空阔的天上闪着冷冷的光,蝙蝠在黑色里飞来飞去,远处还有几声狗叫,河滩边,一位父亲弓着腰,一跣一跣翻着泥土,偶尔蹲下身子,用手捏捏泥块;还有一位母亲提着一盏灰黄的煤油灯,带着惊恐的眼神,四下里张望;还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跟在父亲的背后,捡拾着新番出的茅草根。

这是一幅幅清贫而温馨的图画,它
美丽在《父亲的高粱里》,晕染了一个时代的颜色。

在诗里,我们还能看到:月色里,窗纸映出的愁容;灶台上,空着饥饿的碗筷;乱石岗上,压着白纸的新坟。

我们还能看到高粱在雨里拔节,吐穗;在秋风里燃烧……
这些景致是感伤的,美丽的,甚至是悲剧的,正因为感伤悲剧,才更感人,正因为感人所以才美丽。

诗歌艺术就是美丽的感人艺术,既给人以醒目的画面,又给人以心灵的情感触动。

而要达到这些效果,创作必须和现实生活隔着一段时间的距离。

《父亲的高粱》里,作者寄予的情感也因隔着时间的距离而醇厚,它不是歇斯底里的直接抒发,它不是愤世嫉俗的沽名钓誉。

它是通过写景,通过细节叙事,通过对景物拟人化的思辨而抒发感情的。

它有了时间的含蓄,思辨的丰富,冷静的沉郁。

诗歌的开头就用“积雪、二月蓝、风“等意象,营造了长河初春的诗意画面,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初春残雪“总是顽强地拒绝消融”,表达了诗人对残雪,对凄冷世界的憎恨和无奈。

“动不动就是风,那些随意而起的风啊,不知风干了多少相思,张扬了多少荒唐”。

诗人对“风”同样拟人化了,写出了风的变幻莫测,写出了风的无情荒唐。

表达了诗人对风的反感、警惕和批判。

像这样的寓情于景的片段很多,诗人不仅以景衬情,还以景衬托人物形象,还予理于情。

特别是父亲的形象,几乎处处以景来衬托。

父亲在夜里开垦荒地,夜色的空阔、阴冷、黑暗就衬托了父亲的紧张、恐惧以及独自奋斗的顽强。

晨星、黎明、霞光、太阳就衬托了父亲开垦荒地的希望和不安。

蜻蜓、蚂蚱、小狐狸衬托了父亲的虔诚、善良。

特别是对高粱的描写,其实就是父亲的象征,他充满理想和热情,他勤劳顽强,像一棵棵火炬敢于同时代的不公作斗争,敢于同命运饥饿作斗争。

父亲在诗人的心里是高大的,诗人对父亲的感情是深沉
的,他既崇拜父亲,又疼爱父亲,看到父亲勤劳、受伤、绝望和坚强,他内心是痛苦的,沉郁的,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恨。

可是诗人的这种感情已经通过时间的沉淀而深沉含蓄,含蓄在诗歌的景色和艺术形象里。

诗人在时间的沉淀里,不仅描写着景致,塑造着形象,抒发着感情,也思辨着岁月,思辨着历史的变迁。

“在公社的那条土路上\缓慢颠簸的牛车 \碾延呻吟的辙印\社员茫然移动的身影\留下的全是瘦长的记忆”。

三十年以后,隔着时间的距离,拿现在的眼观来看,诗人看清了那段历史的真实:欲速则不达的贫穷,愚民而盲目听从,带来的是那个时代的饥饿,带来的是集体无意识,集体麻木和愚昧。

“作为父亲你找不出父亲的标记\他们都是社员\那时的岁月将父亲\定格在那个叫公社的年代”。

集体的盲从,集体的无意识,必然带来时代的灾难。

“在雨的间歇田野里\突然间就长出好多新坟——那些坟头都湿漉漉的沉闷”。

生命都无法延续,时代却依然疯狂,饿着肚子必须说“公社的日子比蜜甜”。

贫穷。

饥饿。

愚昧。

盲目。

荒唐。

麻木。

现在看那段历史,简直难以相信,那个时代确实发生过这样的荒唐。

是不是荒唐只属于那个时代呢?没人思考,没人反思,人人都忙着赶路,在赶路的过程中是不是还会有荒唐?很多人是看不清的,看清了也不想看的,只有荒唐发生了,荒唐过去了,有些人才能认识到,认识到也不会反思,只是仍忙着赶路,忙着物质的追求,很少能静下心来没有功利地看历史,反思历史;看现在,反思现在的荒唐。

现代城市日益脱离自然的异化,经济投资的盲目,职业分工与生活收入的偏离,等等现象不也是荒唐再荒唐吗?“今日你落下一只脚\踩痛的已是昨天——不见父亲的高粱\单有路边眺望明朝的小花…………今日你抬起一只脚\迈出的已是明天——不去儿子的桃园\单听山梁回响身后的风
声”
诗人朱多锦老师,站在现在,以欣赏者的眼光诗意那段历史,以旁观者的眼光反思那段历史,怀着忧患的意识,也注目着今天的命运,预示着明天的发展。

我们如果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荒唐也许会更荒唐。

历史也曾是今天,今天也会成为历史。

《父亲的高粱》虽然是历史的高粱,但也许会成熟在今天。

2011-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