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优质课件 高考数学备考《曲线与方程》

合集下载

深圳优质课件 高三数学备考专题 《曲线与方程》

深圳优质课件  高三数学备考专题  《曲线与方程》

3.已知点A(1,0),直线L:y=2x-4,点R是直线L上的一点,
若RA= AP,则点P的轨迹方程为( B )
A. y=-2x
B. y=2x
C. y=2x-8 D. y=2x+4
解析:设 P(x,y),R(x1,y1),由R→A=A→P知 ,点 A 是线段 RP 的 中点,
∴xy++22yx11==01,,
1.已知曲线 上的点到点F(0,1)的距离比它到直线y=-3的 距离小2,则曲线的方程为 x2=4y
解析:法一:设 S(x,y)为曲线 Γ 上任意一点, 依题意,点 S 到 F(0,1)的距离与它到直线 y=-1 的距离相等,所 以曲线 Γ 是以点 F(0,1)为焦点、直线 y=-1 为准线的抛物线,所 以曲线 Γ 的方程为 x2=4y. 法二:设 S(x,y)为曲线 Γ 上任意一点, 则|y-(-3)|- x-02+y-12=2, 依题意,点 S(x,y)只能在直线 y=-3 的上方,所以 y>-3,所 以 x-02+y-12=y+1, 化简,得曲线 Γ 的方程为 x2=4y.
2.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 P(x,y). (3)列式——列出动点 P 所满足的关系式. (4)代换——依条件式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 化为 x,y 的方程式,并化简. (5)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2.(选修 2-1 P37B 组 T2 改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 圆 P 在 x 轴上截得线段长为 2 2,在 y 轴上截得线段长为 2 3,
则圆心 P 的轨迹方程为( C )
A.x2-y2=1
B.x2-y2=2

高考数学总复习曲线与方程PPT课件

高考数学总复习曲线与方程PPT课件

方法博览(七)
利用参数法求轨迹方程 在求点的轨迹方程时,有时求动点应满足的几何条件 不易求得,也无明显的相关点,但却较易发现(或经过分析 可发现)这个动点的运动常常受到另一个或两个变量(如斜 率、比值、截距或坐标等)的制约,即动点坐标(x,y)中的 x,y分别随另外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称这些变量为参 数,建立轨迹的参数方程,这种方法叫参数法.
解析:选D 当a=3时,点P的轨迹是线段,当
a≠3时,点P的轨迹是椭圆.
考点一 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例 1] (2014·台州模拟)已知 A(-5,0),B(5,0),动点 P
满足 ,
,8 成等差数列.
(1)求点 P 的轨迹方程;
(2)对于 x 轴上的点 M,若满足
,则
称点 M 为点 P 对应的“比例点”.问:对任意一个确定
1.直接法求点的轨迹方程是求轨迹方程的一种重要 方法,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2.直接法求点的轨迹方程,在高考中有以下两个命 题角度:
(1)明确给出等式,求轨迹方程; (2)给出已知条件,寻找题设中的等量关系,求轨迹 方程.
[例 3] 已知椭圆 C:ax22+by22=1(a>b>0)的一个焦 点为( 5,0),离心率为 35.
1 个主题——坐标法求轨迹方程 通过坐标法,由已知条件求轨迹方程,通过对方程的研究, 明确曲线的位置、形状以及性质是解析几何需要完成的两大任 务,是解析几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3 种方法——求轨迹方程的三种常用方法 明确求轨迹方程的适用条件是求轨迹方程的关键. (1)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时,应尽量利用几何条件探求轨迹 的类型,应用定义法,这样可以减少运算量,提高解题速度.
常数),动圆 C1:x2+y2=t12,b<t1<a.点 A1,A2 分别为 C0 的左、 右顶点,C1 与 C0 相交于 A,B,C,D 四点,则直线 AA1 与直 线 A2B 的交点 M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复习课件-3.4.曲线与方程

高中数学复习课件-3.4.曲线与方程
所以xy00==--1212xy,, 又ax202+by202=1,所以4xa22+4yb22=1. 【答案】 4xa22+4yb22=1
作业
(x-a,y)= 22(-x,b-y),即xy-=a2=2b2-2-y,x,
所以a=2+2 2x, b= 2+1y,
又 a2+b2=3+2 2, 所以x22+y2=1.
【答案】 x22+y2=1 (2)设△ABC 的重心为 G(x,y), 点 C 的坐标为(x0,y0),A(x1,y1),B(x2,y2). 由方程组yx2-=y4=ax4,a, 消去 y 并整理得 x2-12ax+16a2=0.
4.1 曲线与方程
考纲解读
1.了解方程的曲线与曲线的方程的对应关系. 2.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利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方法. 3.能够根据所给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知识梳理
知识点 1 曲线与方程的定义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 C 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 f(x,y)=0 的实数解建立如下的对应关系:
归纳升华
————|规律方法|———————————————————————— 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适用条件及关键
1.适用条件 动点与定点、定直线之间的某些关系满足直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的定义. 2.关键 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是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定义. 提醒:弄清各种常见曲线的定义是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关键.
∴||QC|-|QA||=||QC|-|QP||=|CP|=r=2. 又|AC|=2 2>2,根据双曲线的定义,点 Q 的轨迹是以 C(- 2,0),A( 2, 0)为焦点,实轴长为 2 的双曲线, 由 c= 2,a=1,得 b2=1, 因此点 Q 的轨迹方程为 x2-y2=1.

高考数学复习课件——曲线与方程

高考数学复习课件——曲线与方程

即x+2y-5=0.
∴线段AB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x+2y-5=0.
10
探究提高 (1)本题中的等量关系还有kPA·kPB=
-1,|AB|=2|PM|.但利用kPA·kPB=-1时,应分直
线l1斜率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况,应用|AB|=2|PM|
时,运算较繁.
(2)求轨迹方程时,最后要注意它的完备性与纯 粹性,多余的点要去掉,遗漏的点要补上.
6
4.已知定点P(x0,y0)不在直线l:f(x,y)=0上,则 方程f(x,y)-f(x0,y0)=0表示一条 ( B)
A.过点P且垂直于l的直线
B.过点P且平行于l的直线 C.不过点P但垂直于l的直线 D.不过点P但平行于l的直线
解析 ∵P(x0,y0)不在直线l上,∴f(x0,y0)≠0.
∴方程f(x,y)-f(x0,y0)=0表示的直线与l平行.
14
将①②两式相加,得|O1M|+|O2M|=12>|O1O2|, ∴动圆圆心M(x,y)到点O1(-3,0)和O2(3,0)
的距离和是常数12,
所以点M的轨迹是焦点为O1(-3,0)、O2(3,0),
长轴长等于12的椭圆.
∴2c=6,2a=1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3,a=6,∴b2=36-9=27,
就是求由它们的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的实数 解问题.
3
基础自测 1.f(x0,y0)=0是点P(x0,y0)在曲线f(x,y) =0上的 ( C ) B.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A.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解析 利用曲线与方程定义的两条件来确定其关系,
∵f(x0,y0)=0可知点P(x0,y0)在曲线f(x,y)=0上,

高考数学复习 第七章 第四节曲线与方程课件

高考数学复习 第七章 第四节曲线与方程课件

首页
上一页
第三十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三十一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三十二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三十三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三十四页,五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三十六页,共47页。
下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九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十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十一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十二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十三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十四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十五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三十七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三十八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三十九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四十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四十一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第四十二页,共47页。
下一页
末页

曲线与方程 课件(共35张PPT)

曲线与方程  课件(共35张PPT)
曲线与方程
最新考纲展示
1.了解方程的曲线与 曲线的方程的对应关系.
2.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 思想和利用坐标法研究几 何问题的基本方法.
3.能够根据所给条件选 择适当的方法求曲线的轨 迹方程.
一、曲线与方程的定义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
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如下的对应关系:
(2)证明:设 E(xE,yE),F(xF,yF),依题意,
y=k1x+3,
由y92+x2=1
⇒(k21+9)x2+6k1x=0,①
解得 x=0 或 x=-k216+k19. 所以 xE=-k216+k19,yE=k1-k216+k19+3=2k721-+39k21, ∴E-k126+k19,2k721-+39k21. ∵k1k2=-9,∴k2=-k91.用 k2=-k91替代①中的 k1, 同理可得 Fk126+k19,3kk2121- +297. 显然 E,F 关于原点对称,∴直接 EF 必过原点 O.
曲线的交点问题(师生共研)
例 2 (2015 年南京模拟)设 0<θ<π2,曲线 x2sin θ+y2cos θ=1 和 x2cos θ-y2sin θ=1 有 4 个不同的交点.
(1)求θ的取值范围; (2)证明:这4个点共圆,并求圆的半径的取值范围.
解 析 (1) 两 曲 线 的 交 点 坐 标 (x , y) 满 足 方 程 组 x2sin θ+y2cos θ=1, x2=sin θ+cos θ, x2cos θ-y2sin θ=1, 即y2=cos θ-sin θ.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2015年广州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中,已知A(1,1),B(4,1),C(2,3),则AB边上的高的方

高二数学2.1 曲线与方程优秀课件

高二数学2.1 曲线与方程优秀课件
例1. (1)等腰三角形顶点坐标为A(0,3), B(2,0),C(2,0), 中线AO(O为原点)的方程是x 0吗?为什么?
解 :不是.尽管中线AO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x 0的解, 但是以方程x 0的解为坐标的点不全是中线AO 上点,比如点D(0,4),因而中线AO的方程不是x 0.
中线AO的方程应该是 x 0(0 y 3).
• 〔1〕曲线上的点坐标都是这个方程 的解
•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 是曲线上的点
• 那么这个方程f〔x,y〕=0叫做这条 y
曲线C的方程
f(x,y)=0
• 这条曲线C叫做这个方程的曲线
0
x
说明:1、曲线的方程——反映的是图形所满足的数量关系 方程的曲线——反映的是数量关系所表示的图形
曲线与方程等价对应的两个判定条件: (1) 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 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x02 +y02 = 25
两边开方取算术根,得
x02 y02 5,
即点M (x0,y0)到坐标原点的距离等于5,点M (x0,y0)是这个圆 上的一点.
由〔1〕、〔2〕可知,x2 +y2 = 25,是以坐标原点为圆心,半径 等于5的圆的方程.
例3 判断以下结论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对〔1〕过点A〔3,0〕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为x=3
点M与x轴的距离为| y0 |,与y轴的距离为| x0 |,
所以
|x0|• | y0 | k,
y
即(x0, y0 )是方程xy k的解。
RM
OQ
x
例: 证明:与两条坐标轴的距离的积为常 数k(k>0)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xy=±k.
(2)设点M1的坐标(x1, y1)是方程xy k的解,则

高考数学复习课件:曲线与方程

高考数学复习课件:曲线与方程

[跟进训练] 已知圆 N:x2+(y+ 5)2=36,P 是圆 N 上的点, 点 Q 在线段 NP 上,且有点 D(0, 5)和 DP 上的点 M,满足D→P=2D→M,M→Q·D→P=0.当 P 在圆上运动时, 求点 Q 的轨迹方程.
[解] 连接 QD(图略),由题意知,MQ 是线段 DP 的中垂线,所以 |NP|=|NQ|+|QP|=|QN|+|QD|=6>|DN|=2 5.
+y2=1 上,过 M 作 x 轴的垂线,垂足为 N,点 P 满足N→P=
→ 2NM.
(1)求点 P 的轨迹方程;
(2)设点 Q 在直线 x=-3 上,且O→P·P→Q=1.证明:过点 P 且垂直于
OQ 的直线 l 过 C 的左焦点 F.
[解] (1)设 P(x,y),M(x0,y0), 则 N(x0,0),N→P=(x-x0,y),N→M=(0,y0). 由N→P= 2N→M得 x0=x,y0= 22y. 因为 M(x0,y0)在 C 上,所以x22+y22=1. 因此点 P 的轨迹方程为 x2+y2=2.
(2)若是只求轨迹方程,则把方程求出,把变量的限制条件附加上 即可;若是求轨迹,则要说明轨迹的形状、位置、大小等.
[跟进训练]
1.(2020·全国卷Ⅲ)在平面内,A,B是两个定点,C是动点,若
A→C·B→C=1,则C的轨迹为(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圆
B.椭圆
C.抛物线
D.直线
A [以AB所在直线为x轴,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 直角坐标系(图略),设A(-a,0),B(a,0),C(x,y),则A→C=(x+a,y), B→C=(x-a,y),∵A→C·B→C=1,∴(x+a)(x-a)+y·y=1,∴x2+y2=a2 +1,∴点C的轨迹为圆,故选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2017届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 《卓越学案》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第9讲 曲线与方程
深圳外国语学校 袁扬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1.曲线与方程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 C(看作点的集合或适合某 种条件的点的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 f(x,y)=0 的实数解建 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那么,这个方程 叫做 曲线的方程 ,这条曲线叫做 方程的曲线 .
C.x2+y22=1
D.x2+y22=1(x≠0)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解析:依题意有 A1(- 2,0),A2( 2,0), 直线 A1P 的方程为 y=xy11+-02(x+ 2),① 直线 A2Q 的方程为 y=-x1-y1-20(x- 2),② 由①×②得 y2=x-12-y122(x2-2),而点 P 在双曲线上,所以x221-y21=1, 即x21y-21 2=12,所以 y2=-12(x2-2),即x22+y2=1(y≠0)为所求的点 E 的轨迹方程.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5. (选修 2-1 P37 练习 T3 改编)如图,过 C(2,2)互相垂直的两直线 分别交 x 轴于 A,交 y 轴于 B,则 AB 的中点 M 的轨迹方程为
_x_+__y_-__2_=__0__.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解析:连接 MO 与 MC(图略),由题意得 |MO|=12|AB|,|MC|=12|AB|. ∴|MO|=|MC|,设 M 的坐标为(x,y),则
∴yx=-2xy0=0,-2x0,
x0=-x, 即y0=12y,
∴-x+y42=0,即 y2=4x.
故所求的点 N 的轨迹方程是 y2=4x.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直接法求曲线方程时最关键的就是把几何条件或等量关系翻译 为代数方程,要注意翻译的等价性.通常将步骤简记为建系设点、 列式、代换、化简、证明这五个步骤,但最后的证明可以省略, 如果给出了直角坐标系则可省去建系这一步,求出曲线的方程后 还需注意检验方程的纯粹性和完备性.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2.(选修 2-1 P37B 组 T2 改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 圆 P 在 x 轴上截得线段长为 2 2,在 y 轴上截得线段长为 2 3,
则圆心 P 的轨迹方程为( C )
A.x2-y2=1
B.x2-y2=2
C.y2-x2=1
D.y2-x2=2
解析:设 P(x,y),圆 P 的半径为 r.
以曲线 Γ 的方程为 x2=4y.
法二:设 S(x,y)为曲线 Γ 上任意一点,
则|y-(-3)|- x-02+y-12=2,
依题意,点 S(x,y)只能在直线 y=-3 的上方,所以 y>-3,所
以 x-02+y-12=y+1,
化简,得曲线 Γ 的方程为 x2=4y.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1)求轨迹方程时,若动点与定点、定线间的等量关系满足圆、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直接根据定义先确定轨迹 类型,再写出其方程. (2)关键:理解解析几何中有关曲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3)利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时,还要看所求轨迹是否是完整的 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如果不是完整的曲线,则应对其 中的变量 x 或 y 进行限制.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形成轨迹的动点 P(x,y)随另一动点 Q(x′,y′)的运动而有规律地运动,而且动点 Q 的轨迹方程为 给定的或容易求得的,则可先将 x′,y′表示成关于 x,y 的式 子,再代入 Q 的轨迹方程,求出动点 P 的轨迹方程.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又|O1A|= x-42+y2, ∴ x-42+y2= x2+42. 化简得,y2=8x(x≠0). 当 O1 在 y 轴上时,O1 与 O 重合,点 O1 的坐标(0,0)也满足方程 y2 =8x,∴动圆圆心的轨迹 C 的方程为 y2=8x.
栏目 导引
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
直线 PM:3x-2y-6=0,
直线 RN:3x+8y-24=0,
联立两式解得 T(3.2,1.8),
∴S△TPR=12×6×3.2=9.6.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一、选择题
1.(选修 2-1 P62B 组 T4 改编)已知双曲线x22-y2=1 的左、右顶点
分别为 A1,A2,点 P(x1,y1),Q(x1,-y1)是双曲线上不同的两个
动点,则直线 A1P 与 A2Q 的交点 E 的轨迹方程为( B )
A.x22+y2=1
B.x22+y2=1(y≠0)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已知圆 M:(x+1)2+y2=1,圆 N:(x-1)2+y2=9,动圆 P 与圆 M 外切并且与圆 N 内切,圆心 P 的轨迹为曲线 C.求 C 的方 程.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解] 因为圆 P 与圆 M 外切并且与圆 N 内切, 所以|PM|+|PN|=(R+r1)+(r2-R)=r1+r2=4.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曲线 C 是以 M,N 为左,右焦点,长半轴长为 2, 短半轴长为 3的椭圆(左顶点除外),其方程为x42+y32=1(x≠-2).
3.已知点A(1,0),直线L:y=2x-4,点R是直线L上的一点,
若RA= AP,则点P的轨迹方程为( B )
A. y=-2x
B. y=2x
C. y=2x-8 D. y=2x+4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解析:设 P(x,y),R(x1,y1),由R→A=A→P知 ,点 A 是线段 RP 的 中点,
x2+y2= x-22+y-22. 即 x+y-2=0.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三、解答题 6. (选修 2-1 P50B 组 T4 改编)在矩形 ABCD 中,|AB|=8,|BC|=6,P、Q、R、 S 分别为四条边的中点,以 SQ 和 PR 所 在直线分别为 x 轴,y 轴,建立平面直角 坐标系,如图所示,设 M,N 分别是线段 OQ 与线段 CQ 上的动 点(O 为坐标原点),并且满足|OM|·|NQ|=|MQ|·|CN|. (1)求直线 PM 与 RN 的交点 T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是何种曲线; (2)当 M 是 OQ 的中点时,求△TPR 的面积.
由题设 y2+2=r2,x2+3=r2,从而 y2+2=x2+3.
故 P 点的轨迹方程为 y2-x2=1,故选 C.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3.(选修 2-1 P37A 组 T4 改编)已知⊙O 的方程为 x2+y2=4,过 M(4,0)的直线与⊙O 交于 A,B 两点,则弦 AB 中点 P 的轨迹方程 为( D ) A.x2+y2=1 B.(x-1)2+y2=1 C.(x-2)2+y2=1(0≤x≤1) D.(x-2)2+y2=1(0≤x<1)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则x421+y21=1,∴x42+(1+λ)2y2=1, x42+(1+λ)2y2=1 即为所求的 N 点的轨迹方程. (2)要使点 N 的轨迹为圆,则(1+λ)2=14, 解得 λ=-12或 λ=-32. ∴当 λ=-12或 λ=-32时,N 点的轨迹是圆.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解:(1)依题意设 M(m,0),N(4,n), T(x,y),其中 0≤m≤4,0≤n≤3, ∵P(0,-3),R(0,3), ∴由P→M∥P→T得,3x-m(y+3)=0, ∴3m=y+9x3.① 由R→N∥P→T得(n-3)x-4(y-3)=0, ∴4(n-3)=16yx-3,② ∵|OM|·|NQ|=|MQ|·|CN|, ∴mn=(4-m)(3-n),
∴xy++22yx11==01,,
即xy11==-2-y.x,
∵点 R 是直线 l 上的点, ∴-y=2(2-x)-4. 即 y=2x,故选 B.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课堂小结: 1.曲线与方程; 2.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3.求轨迹方程的三种常用方法。
作业: 《卓越学案》配套练习册 第九章 第9讲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二、填空题 4.(选修 2-1 P37A 组 T1 改编)若点(a,b)在曲线 x2-xy+2y-3=0 上, 当 a∈R 时,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2_]_∪__[_6_,__+__∞__)___. 解析:∵点(a,b)在 x2-xy+2y-3=0 上, ∴a2-ba+2b-3=0, ∵a∈R,∴(-b)2-4(2b-3)≥0, 即 b2-8b+12≥0. 解得 b≤2 或 b≥6.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2.已知动圆过定点 A(4,0),且在 y 轴上截得弦 MN 的长为 8.则动 圆圆心的轨迹 C 的方程为_y_2_=__8_x__. 解析:如图,设动圆圆心 O1(x,y), 由题意,|O1A|=|O1M|.
当 O1 不在 y 轴上时, 过 O1 作 O1H⊥MN 交 MN 于 H,则 H 是 MN 的中点,∴|O1M| = x2+42.
直接法求轨迹方程
设 F(1,0),M 点在 x 轴上,P 点在 y 轴上,且M→N=2M→P, P→M⊥P→F,当点 P 在 y 轴上运动时,求点 N 的轨迹方程.
栏目 导引
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解] 设 M(x0,0),P(0,y0),N(x,y), ∵P→M⊥P→F,P→M=(x0,-y0),P→F=(1,-y0), ∴(x0,-y0)·(1,-y0)=0,∴x0+y20=0. 由M→N=2M→P得(x-x0,y)=2(-x0,y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