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八大行业分别是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和组织机制进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并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科研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将为新时期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建设和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历史演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与产业共性技术相伴而生并且在不断演进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大致经过了个发展时期。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计划‘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科研经费由政府统一安排和支配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完全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
指令性研发”科研成果由政府向相关企业无偿推广使用。
这种以行政、计划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在不长的时期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发挥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作用。
年我国制订了第一个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至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
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
以任务带学科”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批关键性问题确保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与国防技术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该种模式也开始显露出。
类国有企业”的弊端科研机构职能不清、机构庞杂、科研积极性不高及效率低下。
同时市场需求的扩大和经济利益动机的增强导致原有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体系难以为继。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新旧体制过渡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为解决科技与经济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国家制定了。
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创新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产业共性技术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基础。
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许多的共性技术,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创新,都是关系到行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入手,论述其研究与创新的重要性,并重点探讨目前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与创新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产业共性技术是指某一类产业中,不同企业间共同使用的、可以减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最终促进产业升级的技术。
它们既可以是某一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也可以是某一企业通用的技术,例如,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
它们的研究和创新将会对全球制造业产生深刻影响,是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一张纽带,也是各个企业间紧密协作的基础。
二、研究与创新的重要性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与创新不仅是企业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行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首先,它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其次,在研究和创新共性技术的过程中,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行业资源和市场信息,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最重要的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能够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三、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与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在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1. 注重基础研究,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基础研究是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根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而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保障,也是比较优秀的公司和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基础。
2. 加强产业的合作与联盟。
目前,随着生产要素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区域集聚愈加明显,产业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多数公司都倾向于围绕业务上更加紧密的相关关系组织。
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
不足 。 家建立 了国 家工程 ( 国 技术 ) 研
究 中心 等科研 基 地 , 是 , 方面 , 但 一 它
们 的力量 较 为分 散 , 在从 事 共性 技术 研 发 方面显得 有 些力不 从心 ; 另一方
入不足 , 支持力度 有 限。 而在我 国各行 业 中, 目前仍缺乏具 有国际竞争力 的大
型企业集 团, 企业技术中心普遍面 临着 整 体研 发实力不强 、 资金 不足和人 才缺 乏 的困境 。 科研基 地的共性 技术供 给能力也
主要有 以下几种 : 企业或企业 联合体 ,
转制 院所 、 企业技术 中心, 科研 基地 等。 在 实践 中, 些组 织 模 式在 共性 这
象, 产学研 合作 的动机 是共享知识 , 其 重 点在于如何设 计一种好 的跨 组织模 式来 确保知识最 大限度的共享 。 国 内学者 多从组织管理 的角度研 究探 讨 产学 研 合作 方 式 。 孙福 全 如 等按 照研 发组 织 的持久 性 从弱 到强 , 总 结 了共 性 技 术 研 发 组 织 的 4 类 种 型 : 目组 织、 术联 盟 、 发基 地 项 技 研 和 国家 共性 技 术研 究 机构 。 马名 杰 认 为政 府 应 该 针 对 不 同层 次 的共 性 技术, 采取 不 同 的组 织 形 式 , 提 出 并
捷、 振 刚 等提 出了我 国 应鼓 励 发 张
展“ 官产 学 研 ” 作 组 织 来 开 发 产 业 合
共性 技术 , 注重 发挥 企业 在共 性 技 要
术 平 台 中 的主 体 作 用 。 关韶 峰 、 田新 民、 力 等提 出要 培 育多 层 次产 业 康
产业共性技术分类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从技术重要性角度将产业共性技术分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和一般共性技术,通过研究国内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针对不同的产业共性技术,提出相应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模式;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共性技术第一次被明确定义是在1988年美国ATP(先进技术计划)上:一种有可能应用到大范围的产品或工艺中的概念、部件、或工艺、或科学现象的深入调查。
在这个定义中,共性技术及其与之相对应的“专有技术”是就它所服务的范围来说的[1]。
产业共性技术不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技术,但却经常是跨产业部门的重要技术,为多项其他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多用户所用,规模效应明显。
对于今天逐步走向自主创新的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对促进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突出的意义[2]。
1产业共性技术分类创新模式研究1.1产业共性技术分类目前,产业共性技术的主要分类依据为产业共性技术涉及的层次角度、技术重要性、公益性尺度、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共性技术确认的时间次序(如表1所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马名杰[3]从产业共性技术的重要性角度将其分类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性共性技术和一般共性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是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这类技术影响面最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明显。
关键技术最明显的特征是重要性和瓶颈性:重要性指该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或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决定性影响;瓶颈性指如果该技术不能进步,其他技术也将受到制约[4]。
基础性共性技术是指测量测试和标准等技术,这类技术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必需的基础性技术手段。
除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外,其他的共性技术被称为一般共性技术。
1.2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分类创新模式研究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模式,涉及的组织形式非常之多,对于各种产业共性技术而言,选择适合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能够更好地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国外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发主要有政府引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模式。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共性技术供给模式比较研究——以半导体产业为例
般分为起步阶段 、 成长阶段 、 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用, 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 产业或多个产业 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_ l 。 从技 术 系统 (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T S ) 的角 度分析 , 共性技 术处 于技 术系 统进化 和扩 张②的 “ 开发” 、 “ 创新” 阶段¨ , 是 知识 基础和应用技术 的中间媒介( C a r l s s o n , 1 9 9 5 ) , 技术实现难度较大。
个从产业 出现到完全退出的时 间演变 过程, 一
四个 阶段 ( G o r t , 1 9 8 2 ) 。 文献 整理和分析后发 现, 不 同 的产 业 生
C . T a s s e y 等人于 1 9 9 2年提 出。通俗 地讲 , 共性 技
术是 指 在 很 多 领 域 内 已 经 或 未 来 可 能 被 普 遍 应
数高技术产业 内共性技术的供 给问题都成为 了产 业持续发展 的瓶颈 。由于共性技 术兼有公共 产品和竞争 型产 品的特性 , 在研发过 程 中将面临
有效的解决了共性技术供给不 足的问题 , 并得到
了学术界 、 产业界的普遍认可……。 目前学术界对 共性技 术供 给的研究 相 对较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 0 7
中国软科 学 2 0 1 3年 第 9期
基 于 产 业 生命 周 期 的共 性 技 术 供给 模 式 比较研 究
— —
以半 导体 产 业为 例
王 敏, 方 荣贵 , 银 路
( 电 子科 技 大 学 , 经济与管理学院, 成都 6 1 0 0 5 4 )
摘
要: 本文从参与主体 、 供给组织的形式与结构等 方面对处于不 同产业 生命 周期 阶段 中的共性技 术研 发联合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政府在科学分析国际形势、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指出产业共性技术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作用。
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机理、构建产业共性技术共享机制、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优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环境、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的扩散和应用,对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主要研究及创新工作如下: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指出产业共性技术在整个技术创新链条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及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应用管理系统工程的霍尔三维方法论从公益性程度、共享层次以及重要性构建了产业共性技术三维分类体系,指出对于不同类别的产业共性技术政府应给予不同方式的关注和支持,并对产业共性技术的识别标准进行了研究。
其次,应用复杂系统理论对产业共性技术进化过程和创新复杂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框架,研究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相互作用、创新主体与环境适应过程、创新网络涌现与进化的运行机理,分析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模式的特征和类型,并对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体系运行模式进行了分析设计;应用行为科学理论研究了产业共性技术的共享及扩散机制;应用激励理论提出产业共性技术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激励、经济激励、精神激励,以及根据时间条件的变化对各单项激励的合理组合及应用。
提出风险评估、过程评估、绩效评估以及综合评估的模型与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模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构建了由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支撑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构成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归纳和提出了区域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模式;研究了针对平台运行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型方法。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创新-会议2011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创新——“创新圆桌会议”2011年第一次会议发言摘要发布时间:2011-05-08 | 2011年05月08日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编者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背景下,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创新,建立健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为不同产业部门的持续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已成为事关我国产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
日前,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会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创新”为主题举办“创新圆桌会议”2011年第一次会议,邀请业界专家和地方代表就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实践与组织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本期刊发部分与会代表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共性技术研发对完善创新链意义重大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胥和平“十一五”我国在科技改革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
面向未来,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政策层面,科技改革发展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沉淀和梳理。
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是涉及科技宏观管理的一个重大问题。
近年来,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需求更加突出。
中央领导与科技部对此高度重视。
目前,该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还面临不少问题。
例如,如何围绕国家目标和重大任务,统筹科技计划资源和科技计划之外的各种科技资源,形成合力,不断提升科技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命题。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创新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有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单个项目管理向整个创新链管理不断转变。
创新链应该怎么建设,怎么完善,怎么管理?需要从事理论、政策研究和科技管理的人员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并付诸实践。
在我国的创新链中,大家讨论较多的是科技成果转化不畅、落地不顺。
在这里,我们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一项核心技术要实现成功落地,需要一系列配套技术的支撑。
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组织形式比较研究
中 国 管
理
信
息
化
J 1 ,0 9 u. 2 0
Vo . 2, . 4 1 1 No 1
第1 2卷第 1 4期
C i a Ma a e n n omai nz t n h n n g me tI fr t iai o o
产 业 共 性 技 术 开 发 组 织 形 式 比较 研 究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6 3— 14 2 0 )4— 0 9— 3 17 0 9 ( 09 1 0 7 0
学在基础研究方 面的优势 , 大学作 为其开 发主体 , 将 这 有利于大学实现科技 资源 的高效利 用。但存 在 的问题 是 , 国高校虽然具备 了比较 强 的技术 开发 实力 , 我 但是 由于研究 型大 学的技 术研究 和开发往 往脱离产 业实 际 并 创新的技术 , 作为产业进 步和升级 的技术 平 台, 产业 或产业化速 度缓 慢 , 没有 在共 性 技术 的开 发方 面发 在 挥 应 有 的作 用 。 政策 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 长期 以来 , 国的共 性 技术 研 究 主要 由政府 产业 我 从 目前 的共性 技 术开 发 实际来 看 , 及 的组 织形 涉 我 式 非 常 多 ,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 业 技 术 开 发 基 地 、 家 管 理 部 门所 属 科 研 院 所 承 担 , 国 建 国 初 期 大 规 模 建 如 行 国 工程技术 中心 、 国家 工程 研究 中心 、 国家 工程 实验 室 、 立 国家研究 院所的初衷之一便 在于进 行共性 技术 的研 99 单个企业 、 科研院所 、 大学 、 企业 ( 司) 公 技术联盟 、 产学 发并进行有效 的推广。从 19 年 开始的我国中央和地 在宏 观层 面上 取得 了显 著成 研合作组织 、 官产学 研合 作 组织 等 。要 对 这些 开发 组 方科技机构 企业 化转 制 , 主要表现为 : 基本 扭 转 了过去 长期 困扰 我 国的 “ 科 织形式做全 面分析 有一 定 的难度 , 本文 对单 体 开发 组 就 , 问题 ; 力推动 了政府 职能 的转 变 和国 有 织形式 、 政府组织和引导 的组织形 式 、 技术 合作组 织形 技与经济脱节 ” 家创新 系统 框架 下科 技管 理体 制 的重 构 , 大批 应用 一 式分别进行分析 , 并进行 比较研究 。 型科技机构 的企业化 改造使我 国科技 体制结构 更加合 1单 体开发组织形式 .
产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组织模式解析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的发 展 . 业 技 术 变 得 越 来 越 复 杂 . 来 越 具 有 跨 盟 、 业 链 合 作 产 业 联 盟 、 场 合 作 产 业 联 盟 、 会 规 则 合 作 产 业 联 产 越 产 市 社 6 1 学科性质 , 其研 发投 资 越 来 越 高 , 而使 研 发 和创 新 的 风 险 增 大 , 要 盟 [。 从 需 新 的组 织 形 式 出 现 . 散 风 险 。 以分 从 联 盟 目的来 说 , 发合 作 产 业 联 盟 则 是 以合 作 研 发 产 业 共 性 技 研
1 产 业 共 性 技 术合 作 研 发 组 织
术为 目标 的产 业技 术联盟 。企业 共同投入研发 资源组 建产业技术联
盟 , 中研 发 资 源 、 合 整个 产业 的技 术 能 力 、 担 研 发 投 入 的 巨大 风 集 整 分
实 再 产 业 共 性 技 术 作 为产 业 层 面 的技 术 存 在 形 态 ,与 一 般 技 术 相 比 , 险 、 现 优 势 互 补 。由于 产 业 共性 技 术 所 具 有 的 基 础 性 , 加 上产 业 技 其 其研 发合 作 更 为 复 杂 。 产业 共 性 技 术 具 有 投 资 规 模 巨 大 、 与方 众 多 、 术 联 盟 巨大 的外 部 规 模 效 应 , 技术 成 果 会 得 到产 业 的普 遍 认 可 和 采 参 并在 知 识 产 权 可 控 的范 围 内 得 以 迅 速 扩 散 , 常 会 成 为 行 业 的标 通 领域 涉及 广 泛 的 研 发 合作 特 点 , 须 通 过 采 取 有 效 的组 织 模 式 来 加 以 纳 , 必 准技 术 制衡 , 能 保 证 研 发 合 作 的顺 利 进 行 。 才
同 作 其 技术 创 新 是 企 业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根本 动 力 。 业 技 术 创 新 模 式 一般 溢 降 到 尽可 能 小 的地 步 。 时 , 为 产 业 共 性技 术 的研 发 合 作 组 织 , 企 有三种 : 自主 创 新 、 作 创 新 、 并 创 新 [ 合 兼 1 1 。研 发是 技 术 创 新 的直 接 途 所 开 发 出 来 的 技 术 成 果 从 国 家 利 益 或 产 业 发 展 的 角 度 出发 必 须 进 行 径 , 作 研 发 则 是 合 作 创 新 的 主 要 形 式 , 效 的组 织 形 式 则 是 确 保 合 推 广 和 扩散 .实现 产 业 共 性 技 术 的 基 础 性 效 应 和 产业 技 术 平 台 作 用 。 合 有
基于混合溢出效应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
目前 对 产业 共 性 技 术 组 织 模 式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 于 市 场
导 向 下 的 几 种 , R&D 竞 争 、 如 R&D 卡 特 尔 (atl) cr s 、 e
V( eerhJ itVe tr) 争 、 V 卡 特尔 。 R sac o nue 竞 n Ka e I Mulr Z n l 为探 讨 什 么 样 的合 minM , l a gI e E, 9 作 更 有 利 , 立 了 基 于 投 入 溢 出 的 两 阶 段 双 寡 头 博 弈 建 模 型 ( KMZ模 型 ) 分 析 比 较 了 4种 组 织 模 式 , 即 , 即 R&D竞 争 、 R&D 卡 特 尔 (a tl) R V( sac on c res 、 J Re erhJ it
D : 0 3 6 /.s n 1 0 — 3 8 2 1 . 5 0 5 OI 1 . 9 9 j is . 0 1 7 4 . 0 2 0 . 0
中 图 分 类 号 : 1 G3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7 4 ( 0 2 0 —0 30 1 0 — 3 8 2 1 ) 50 2 —6
等 提 出 的 。共 性 技 术 具 有 外 部 性 和 竞 争 前 ( r—o — P ecm
p t ie 等 技术 特 征 ; 性 技 术 的研 发 能 力 可 以 有 效 地 ei v ) t 共 改 善 因产 业 结 构 趋 同 而 导 致 的 资 源 浪 费 情 况 ; 断 提 不 高 的共 性 技 术 平 台 , 够 为 区 域 内 企 业 进 行 差 异 性 的 能 第 二 次创 新 提 供 足 够 的 技 术 空 间 , 而 有 可 能 将 产 业 从 结 构 趋 同转 变 为 产 业 结 构 互 补 ; 性 技 术 的 研 发 和 扩 共 散 机制 , 以使 企 业 将 有 限 的 资 源 投 入 在 有 很 强 竞 争 可
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
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和组织机制进行共性技术研发并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效率。
随着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加强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的研究以适应国家对共性技术的需求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研究动态及评价国外学者多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和探讨共性技术产学研合作方式,他们认为产学研合作成功的标准是产学研各方创造知识的能力、知识流动和扩散的能力。
如国外学者Elias(2000)认为,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跨组织的现象,其动机是共享知识,其重点在于如何设计一种好的跨组织模式来确保知识最大限度的共享。
因此,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作为一种典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对其组织模式的研究就显得相当重要。
国内学者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研究探讨产学研合作方式。
如孙福全等按照研发组织的持久性从弱到强,总结了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四种类型:项目组织、技术联盟、研发基地和国家共性技术研究机构。
马名杰认为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并提出政府支持共性技术可分为四大类:专项计划,设立非政府的专门组织,国家研究所(院)和促进合作研究。
薛捷,张振刚等提出了我国应鼓励发展“官产学研”合作组织来开发产业共性技术,要注重发挥企业在共性技术平台中的主体作用。
关韶峰,田新民,康力等提出要多层次培育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及服务主体,并提出了若干种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机构的模式。
吴桂生,李纪珍从产业间共性技术和产业内共性技术两个层次构建了我国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并给出了5种供给形式:政府牵头直接组织攻关,已有的国家工程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基地,大学或非营利机构,企业自主组成联合体,单个企业。
从行政生态理论角度看,行政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也就是说,特定的组织模式要依赖于特定的组织环境而存在,这可形象的称之为组织模式的适应性创新。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摘要共性技术的研究是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之间的关键技术阶段,共性技术虽然不是直接面对市场的技术,但它为其他技术的进步、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支撑。
对于各种产业共性技术而言,选择适合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能够更好的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本文从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入手,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分类进行综述,细致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的基本性质,寻找与产业共性技术分类相关的重要性质及指标,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的分类提出建议,给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的选择指标和方法;分析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提炼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四要素: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产权、创新扩散渠道,并以四要素为基础,按共性技术分类阐述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国外较为成熟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寻找不同类别产业共性技术适合的创新模式,以实现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规范操作,实现官产学研的共赢,对于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产业技术分类及创新模式要素进行结合,提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新思路,即对于不同分类下的产业共性技术提出具体的创新模式发展建议。
关键词共性技术;创新模式;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北京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AbstractGene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s the critical phase of research to industrialized application. The effectiv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neric technology will promot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form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promot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can help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for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is not directly facing the market, but the technology is the important cross-sectors technology, supports many other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 which is used by customers,. It has meanings to promot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today.This paper reviewed from concept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for industry,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research, looked for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classification with some of the important properties and indicators as the key generic technology, foundational generic technology, general generic technology. It analyzed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tern, refined four elements of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tern: innovation subject, innovation investment and innovation property, innovation diffusion channels ,and based on four factors, the paper explained the main problem of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tern in china.Through studying the mature foreign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tern, looking for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tern,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developed standardizing operations, and realize the win-win combin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This paper combined industry technical classification and innovation pattern elements, put forward the new idea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tern, namely for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of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tern development suggestions.Key words generic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tern; key generic technology;foundational generic technology ;general generic technology北京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Ⅲ)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现状综述 (2)1.3.1 国外产业共性技术组织模式综述 (2)1.3.2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组织模式综述 (3)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4)1.5 创新性工作 (4)1.6 本章小结 (6)第2章产业共性技术及创新模式 (7)2.1 产业共性技术定义 (7)2.2 产业共性技术基本特征 (8)2.3 产业共性技术分类 (9)2.4 基于技术重要性的产业共性技术分类研究 (9)2.4.1 产业共性技术以重要程度分类 (9)2.4.2 关键共性技术选择指标及方法 (10)2.4.3 基础共性技术选择指标及方法 (12)2.5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及要素 (13)2.5.1 政府科技部门及作用形式 (13)2.5.2 研究机构及运作机制 (13)2.5.3 联合创新组织及机制 (14)2.5.4 共性技术扩散机制 (14)2.5.5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要素 (14)2.6 本章小结 (15)第3章构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思路 (17)3.1 我国政府部门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现状 (17)北京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3.2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要问题 (17)3.2.1 国家战略性意图不强 (17)3.2.2 研究机构动力不足 (18)3.2.3 合作研发组织及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18)3.2.4 产业共性技术项目选择机制需要完善 (19)3.2.5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融资单一 (19)3.2.6 产业共性技术扩散模式需要创新 (19)3.3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新思路 (20)3.4 本章小结 (20)第4章建立科技专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23)4.1 国外科技计划情况 (23)4.1.1 美国先进技术计划及技术创新计划 (23)4.1.2 韩国先导技术开发计划 (24)4.1.3 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资助计划 (24)4.1.4 欧洲尤里卡计划 (25)4.2 协调现有科技计划项目 (25)4.3 创建产业共性技术专项 (26)4.4 本章小结 (28)第5章建设国家队提供基础共性技术 (29)5.1 国外及台湾地区共性技术院所运作情况 (29)5.1.1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29)5.1.2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 (29)5.1.3 荷兰领先技术研究院 (30)5.1.4 法国机械行业技术中心 (30)5.1.5 我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31)5.2 转制院所功能定位 (32)5.3 国家队的管理运作模式 (32)5.4 本章小结 (34)第6章联合创新组织提供一般共性技术 (35)6.1 国外联合创新组织借鉴 (35)目录6.1.1 欧盟联合技术行动 (35)6.1.2 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 (35)6.1.3 日本技术研究组合 (36)6.1.4 德国精英团体计划 (36)6.2 联合创新组织模式 (36)6.2.1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6)6.2.2 完善联合实验室 (37)6.2.3 联合创新组织机制 (37)6.3 本章小结 (38)第7章产业共性技术扩散机制 (39)7.1 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 (39)7.2 借助产业集群进行共性技术的扩散 (40)7.3 建立有利于技术成果扩散的产权制度 (40)7.4 本章小结 (41)结论与展望 (43)参考文献 (45)致谢 (51)北京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共性技术第一次被明确定义是在1988年美国A TP(先进技术计划)上:一种有可能应用到大范围的产品或工艺中的概念、部件、或工艺、或科学现象的深入调查。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及机制创新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及机制创新
共性技术的定义
共性技术的定义:代表技术发展方向,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 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社会,整个产业或某 个行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如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 技术,社会安全应急技术等是战略层面的技术。 共性技术最明显的特征是开放性和基础性:开放性指共性技术作为 技术平台能为多个组织或单位提供服务;基础性指共性技术的应用 广泛性,并为后续技术开发提供相关基础。 关键技术的定义:关键技术是指对科技进步有决定性影响,能提高 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而且适应科技发展趋势, 在一定时间内具有重要商业和社会价值的“瓶颈”技术。如两弹一星 和太阳能技术等,是战术层面的技术; 共性技术都包含了若干关键技术。
转型期问题的提出
落实国家规划,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角色博 弈 企业的角色,利益集团 央企的属性要回归 地方国企不是地方政府的私产 私企的国民属性 迷失的国家研究院 小的课题组如何承接大项目 高校的论文 优秀论文与产业发展如何兼顾Biblioteka 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
制度优势,集中资源办大事 项目调研,论证 规划要有科学依据,要有专业的研究。现在的中国科学学与科 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的重点 是政策和管理,其实最根本的是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首 先要搞清楚我们需要什么?上海的科学学研究院是一个好的开始。 立项 要瞄准国际领先水平 组织架构,技术路线 运营模式,集中攻关,联合攻关,引进技术或自主创新 保障系统 最优惠的政策,最充足的资金,最优秀的人才,最有效的协 调体系。
地方政府大有作为
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
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和组织机制进行共性技术研发并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效率。
随着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加强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的研究以适应国家对共性技术的需求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研究动态及评价国外学者多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和探讨共性技术产学研合作方式,他们认为产学研合作成功的标准是产学研各方创造知识的能力、知识流动和扩散的能力。
如国外学者Elias(2000)认为,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跨组织的现象,其动机是共享知识,其重点在于如何设计一种好的跨组织模式来确保知识最大限度的共享。
因此,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作为一种典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对其组织模式的研究就显得相当重要。
国内学者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研究探讨产学研合作方式。
如孙福全等按照研发组织的持久性从弱到强,总结了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四种类型:项目组织、技术联盟、研发基地和国家共性技术研究机构。
马名杰认为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并提出政府支持共性技术可分为四大类:专项计划,设立非政府的专门组织,国家研究所(院)和促进合作研究。
薛捷,张振刚等提出了我国应鼓励发展“官产学研”合作组织来开发产业共性技术,要注重发挥企业在共性技术平台中的主体作用。
关韶峰,田新民,康力等提出要多层次培育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及服务主体,并提出了若干种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机构的模式。
吴桂生,李纪珍从产业间共性技术和产业内共性技术两个层次构建了我国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并给出了5种供给形式:政府牵头直接组织攻关,已有的国家工程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基地,大学或非营利机构,企业自主组成联合体,单个企业。
从行政生态理论角度看,行政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也就是说,特定的组织模式要依赖于特定的组织环境而存在,这可形象的称之为组织模式的适应性创新。
政府资助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原理及模式研究
●现 代管理 科 学
●名家观察
政 府 资 助 产 业 共性 技 术研 发 的 原 理 及模 式 研 究
●徐 佩 费方 域
摘要: 以往研究政府对共性技术资助的绝大部分研究都从宏观 的角度进行 实证分析 , 缺乏从政府资助对研发企业研 发收益和风险影响的微观研究,并且到 目前为止 关于政府资助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是具有互补还是替代效应到 目前为止 还没有比较一致 的结论 。 文章利用企业进行共性技术开发和商业化的一个三阶段模型, 从政府 资助共性技术研发对研发 企业收益和风险影响的微观角度研 究了政府 资助对共性技术研发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并识别了共性研发失灵的主要 影响因素以及政府对共性技术研发企业资助效果的作用原理及主要影响 因素; 最后 , 文章就政府 资助共性技术研发的模
对产 业共性 技术研发 的 资助体 系 二 、政府 资助产 业 共性 技术研 发 的 吉利研 究 : 个三 一
阶 段 企 业 研 发 模 型
假 定研 发企 业 的平 均 融资 成本 为 i , 政府 的平均 融 资成本 为 i 假 定研发 企业 进行 共性技术 开发 的投 资 眦 。并 准则为 : 性技 术研 发 的整体 贴 现收 益率超 过其 平均融 资 共
2 3—
■名家 观察
一现 代管理 科学
一2 1 0 0年第 7 期
n
r £州 , 【 ,I l f l“ 2 I
高:
PdP (叼 e 一O l) 一 aD 1 ) J(—e s - PJ z j L J 2 。 ・e (一 ) J L 2 .e
为研发 阶段 、 商业 化 阶段 、 共性 技术 产 品 的应 用 阶段 . 面 下 想将 三个阶段进 行简 单 的说 明 : () 1共性技 术研发 阶段 。 性技术 总 的成本 投人 为 L , 共 l
产业共性技术分类创新模式研究
才 建设 计划 项 目(HR I B ; P -HL )北京 市科 技计划 项 目(l 10 0 1 10 9 。 Z O 18 0 8 0 1 ) 理学院教授。 .
征是 重 要性 和 瓶 颈性 : 要 性指 该 技 术对 经 济 、 会 发 展或 提 高 产 重 社 [ 收稿 日 ] 1- 5 0 期 2 10 — 6 0 业 竞 争 力有 决 定性 影 响 : 颈性 指 如 果该 技 术 不 能进 步 , 他 技 术 瓶 其 [ 基金项 目]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 (0 0 X 3 0 3 ; 2 1 G S K 8 ) 北京市创新人 也将 受 到制 约 川。基 础性 共 性 技术 是 指测 量 测 试和 标 准 等技 术 , 这
资 环 资 源 再 利 用 原 则 的贯 彻 滞 后 往 往 会 误 导 立 法 工作 将 循 环 经 济 简 增 减 、 源 开 采 或 消 耗 总 量 、 境 污 染 与 生 态 破 坏 防 治 投 资 额 度
单 地 视 为 降 低 利 润 和 生 产 力度 从 而 降 低 对 资 源 的 利 用 的 规 范 过 等 事 项 。 程 . 此这种执法工作实际上是对企业经 营的一种压制 , 非 引 因 并 导 和 对 环 境 的 真 正合 法 保 护 。
11 产 业 共 性 技 术 分类 .
目前 . 产业 共 性 技 术 的 主要 分 类 依 据 为 产 业 共性 技 术 涉 及 的
层 次 角 度 、 术 重要 性 、 益 性尺 度 、 业 共性 技术 的创 新 . 技 公 产 共性 技 术确 认 的时 间 次 序 ( 如表 1 所示 ) 。
1 产 业 共性 技 术 分 类 创 新 模 式研 究
共 性 技 术第 一 次 被 明 确 定 义是 在 1 8 9 8年 美 国 A P 先 进 技 T( 术 计 划 ) : 种 有 可 能 应 用 到 大 范 围 的产 品 或 工 艺 中 的 概 念 、 上 一
技术创新链视角下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研究
的资金 支持 等使产 业共 性技 术研发 成 为我 国技 术创 新链 上 最薄 弱 的环 节。加 强 政府 顶 层设 计 , 完善 产 业技 术创 新链 条 , 以 体 制机 制创 新促进 产 业共性技 术研 发 管理创 新是提 升 我 国产 业竞 争 力和 自主创新 能办 的重要 手段 。
( 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 要
郑州 4 5 0 0 0 2 )
产 业共性 技术 是介 于基础 性研 究 与市场化 产 品开发之 间的技 术 , 在技 术创 新链 中具 有 重要 地位 , 是 产 业核 心 竞争
力的 源头和 保障 。 尚未明确 的产 业共性技 术供 给主 体 , 缺乏有 效 的机 制 支持 和政 策 保障 , 缺 乏 专业 的人 才 队伍和 持 续稳 定
Ab s t r a c t I n d u s t r i a l g e n e r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 I G T)i s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a t l i e s b e t we e n b a s i c r e s e a r c h a n d ma r k e t - o r i e n t e d p r o d u c t d e v e l o p -
关 键词 产 业共 性技 术 研 发 管理 技 术创 新链 管理创 新 产 业创 新 产业竞 争力
中图分 类号
F 4 0 3 . 7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2 — 1 9 6 5 ( 2 0 1 3 ) 0 2 — 0 1 9 6 — 0 5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I n d u s t ia r l Ge n e r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R&D Ma n a g e me n t :
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模式研究
技术 最 能表 现共性 技术 特征 和属 性 。有 调查 显示 , 2 0世 纪 8 0年代 之后 . 高科 技 产业 、 中等技 术产 业 、 低技 术 产业 中合 作研 发 占三 种技 术 总 合作 研 发 的 比例 的演 变 趋 势表 明高 科技 产 业研 发合作 比例 从 5 0 %上 升到 8 0 %, 中等技 术 的企 品) 合 作 研发 比较 少 。 国 内学 者钟 书 华 ( 2 0 0 0 ) 进 行 了 技术 类别 的合作 创新 问卷 调查 , 调查 结 果显 示 合作 创新 中高新 技术的占5 1 . 8 %. 中间技 术 占 2 2 . 3 %, 传 统 技术 占 7 . 7 %。学
个 国家 产业 技术 的发 展与 科技 进步 的重 要科 技政 策 。 高科 技 产 业 是 产业 共 性 技术 研 发 和 创新 过 程 中最 为
业 群 的发展 又 能促进 共性 技术 合作 研发 的动 力 因而基
于产 业集 群 共性 技术 对 于产 业 、 集 群 和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重
一
技术 研发 合 作组 织模 式 分为 项 目组 织 、产业 技术 联盟 、 研
发基 地 和 国家共 性技 术 研究 机构 由此 可见 . 从 理 论 研 究
和 实证 角 度 均表 明合 作 研发 或 以合 作研 发 为 主 的研 发 模 式有 利于 提高 共性 技术 研发 效率 , 促 进创新 成果 。 产业 共性 技 术研 发 和创 新推 动 了产业 集 群 的形成 . 产
为主导, 企业和科研 院所合作为依托 ; 根据市场需求, 单个企业和科研院所 自 发合作 ; 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在合作模式基础 上, 实施模块化决策、 积极筹措资金 、 阶梯式研发等措施积极构建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创新 系统。 关键词: 高科技产业集群; 共性技术; 合作; 动力机制; 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协 同创新模式研究 ”( 项 目编号 : L 1 4 A J  ̄ 0 1 0 ) 的阶段性 成果.
一
3 0 —
和政策上没有给 予任 何扶持和干预 。 2 0世纪 7 0  ̄8 0年代 日本经济 的迅速 崛起使 美 国 意识到单一 的基 础科学创新 体系和高度 分散 的科研体 制 已不适应 时代 的需求 。通 过对传统 的国家科技政 策 和 国家科技创 新体系进行 改造 ,一系列 围绕 电子通讯 和生物科 学等 领域 的基础和 共性技术研 发的政府支 持
2 0 1 5 年 6月
沈 阳 干 部 学 刊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Of ic f i a l
J u n . , 2 0 1 5
Vo 1 .1 7 N o. 3
第1 7卷 第 3期
【 经漭论 坛 】
声 心善性技 术研 笈 式的比较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F 2 7 3 .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5 8 4 0( 2 0 1 5 ) 0 3 — 0 0 3 0 — 0 3
一
、
引 言
我 国 国情 来看 , 解 决产业 共性技 术研 发过程 中的 “ 组 织 失灵 ”问题远 比解 决 “ 市场 失灵 ” 更 为迫切 : 首先 , 国内企业研 发能力与研 发投入普遍偏低 ,尚未成为产
型企业外 , 多数企业既无能 力、 也 无 动 力 独 自承 担 共 性 技术研发 。 “ 市场 和组织双重失灵 ” [ 3 j 的困境 , 决 定 了 产 业 共
出适 当的反应 。 国家统 计局的一份报 告显 示, 目前我 国 企业用 于新产 品开发 的资金只 占研 发投 入 的 2 4 % , 基 础研 究投入 比重 尚不足 1 0 % 。 其 次, 我国法律在 界定科 技成果产权 归属与专利权保护上欠缺可 操作性 ,易造 成成果归属不清、 利益分配不公等 问题 ; 产业共性技术 又因其强外部性而极易产生知识外溢 。 因此, 建立 以政 府为主导、 企业为主体、 产业共性技术研 发为核心 , 官、 产、 学、 研 相结合 的研发 模式 , 应 该是解 决现阶 段我 国
业共 性 技 术研 发 的 主 体 ,因 而 无 法 对 单 纯 市场 激 励 做
技术创新是技术转化 为商 品并通过市场销售来 实 现其价值 , 用 以获取经 济效益 的行 为和过程 。 [ 1 在技 术 创新过程 中,共性技术研 发始终居于技术创 新链 与产 业价值链的基础性位置。 共性技术介于基础性研究和立 用型研究之间, 是“ 处于竞争前阶段 ( p r e — c o m p e t i t i v e ) ” 具有共享性和前瞻性 的技术 。 E 2 ] 凭借 其 “ 准 公 共产 品 ” 属性 ,共性 技术可以在一个或多个产业 中得到广泛 使 用, 并 引发产 业关联 效应 、 激 励效应 和示 范效应 , 实现 技术 创新与研 发成果 的社会共 享 , 从而推动 产业技 术 的跨 越与结构 的升级 , 产 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 效益 。 但是在现实 中,产业 共性技术却 由于研发主 体的 异质 性 以及 成果 的 “ 准 公共产 品 ” 属性而 陷入 了两难 困境 : 一方面 , 市场 经济要 求企业作为产业共 性技术研 发和投入主 体,而我 国从 事基础性 的主体 是高校 和科 研 院所。由于各 主体间存 在合作 目标差异 与信息不对 称, 极易造成 研发项 目与产业 需求相 脱节 。 另~ 方面 , 产业 共性技术的研 发需要大规模 、 持续性 的投入 , 而共 性技术 的 “ 外溢性 ” 无法保 障其成 果被某部 门所独享 。 因此, 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 的情 况下 , 除少数大
性技术 的研发不可能 由单一主 体独 立完成 ,政府将在 共性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过程 中扮演 关键角色 。就 目前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4 — 0 6 作者简 介 : 李雪松 ( 1 9 7 9 一 )男 , 北京 市人, 中共 沈 阳 市 委 党 校 讲 师 、 博 士. 本 文系辽宁 省社会科 学规划基金 重点项 目 “ 辽 宁 省
产 业 共 性 技 术 研 发 问题 的 关 键 。 从世 界范围来看 , 发 达
国家在推动官 、 产、 学、 研联盟形成 , 促进 产业共性技术 研 发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 二、 发达国家产 业共性技术研 发模 式 ( 一) 美国: 企 业主导下的研 发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产业共性技 术研发体系 的 国家 。 早在 1 9 4 5 年, 美 国政府就 已经意 识到基 础科 学 是一 种公共产 品,是关乎整个 国家的事业 。 1 9 5 0年 美 国设立 了国家科学基 金 ( N S F ) , 将 大学 变为基 础科 学 创 新体系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 大学— —工业 合 作研 发 中心 ” 、 ‘ ‘ 工程研 发 中心 ” 和“ 科学 技术 中心 ” 三类 机 构应运 而生。 嘲 但 相对于基础 科学 , 当时的共性技术 开 发与应用则 完全是 市场选 择的 自发行为 ,政府在 经济
计 划 悄 然 兴起 ( 见表 1 ) 。 [ 剐
日本政府在 与科技界、产业界互动交流 中扮演 的重要 角 色 ,尤 其 是 在 科 技 与 产 业 互 动 过 程 中 的薄 弱 环
李雪松① 齐洪华②
( ①② 中共沈 阳市委党校 , 辽宁 沈 阳 1 1 0 0 3 6 ) [ 摘要】 文章对 比分析 了欧、 关、 日等发达 国家在产 业共性技 术研发上所 采取 的模式和 方法。 在 此基础 上 , 对 我
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的模 式选择 性技术 创新模 式 比较研 究